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2024-09-15

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共11篇)

1.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一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方法

良庆中学莫少增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

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

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校、社会、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卡厅”、游戏厅和录像厅,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 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二

本文主要对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有明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首先, 攻击性行为是以外显行为为标志的。它必须指向一个有生命的对象, 而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的心理状态。其次, 攻击性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 是故意的, 有动机指使的。再则攻击性行为是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包括直接伤害他人身体的攻击行为和伤害他人心理的言行。

根据攻击行为的动机, 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1 工具性攻击:

目的是得到奖赏, 有所收获。它是人类特有的攻击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虽然也包含伤害人的意图, 但它主要目标指向获得外部奖励, 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体育运动中, 它可能是为了获得金钱、胜利或荣誉, 攻击行为只是达到目标的工具。如足球比赛中用非法铲球阻挡对方进攻, 就是工具性攻击。

1.2 敌意性攻击:

是由于攻击者的愤怒引发的, 攻击者具有伤害人、使人产生痛苦的目的。敌对性攻击的典型例子是反应性攻击, 例如, 一个人受到侮辱后产生强烈的愤怒而诱发的攻击行为, 由于惧怕而诱发的攻击行为以及为维护自己的身份、防御对手而发生的攻击行为, 都属于反应性攻击。

虽然两种攻击产生的结果一样, 但后者伴有愤怒情绪, 前者没有。一般来讲, 在一次攻击过程中两种攻击行为都有。

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已有很多理论针对攻击现象进行了解释。这些理论主要有:

2.1 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 “攻击的倾向是人天生的、独立的、本能的倾向”。另一位提出攻击本能说的著名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认为, 攻击性是本能的防御机制的主要部分。他以对动物的观察作为自己论点的基础, 并将结论推及于人。还有人认为, 体育竞赛为控制冲突提供一种“有效的可能性”, “不使用武器的战争, 有利于冲突的解决”。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劳伦茨, 他们企图用本能论来解释人的攻击行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是一种主观的推论与臆测, 缺乏根本的科学论证。另外, 只考虑人的本能因素, 而忽略人的社会因素,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根本性质, 必然会得出偏颇的结果。

2.2 挫折攻击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耶鲁大学教授多拉德、米勒和西尔斯等人在《挫折与攻击性》一书中指出:“攻击行为始终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引起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反之, 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另一位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贝克威茨提出的线索唤起理论, 对挫折攻击理论作了重要修正。他认为, 人在遭受挫折以后, 仅引起一种情绪唤醒状态, 即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 人是否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关键要看个体所处的那个环境是否提供了导致攻击性行为最终发生的有关线索。

总之, 挫折攻击论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 也符合一些实际情况。但仅以此来解释人的全部攻击性行为, 似有以偏概全之误, 挫折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种可能的原因, 但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或由挫折产生, 或由挫折以外的其他原因产生。

2.3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著名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们包括攻击行为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都是通过个人同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按照这一观点来看, 当一个人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受到挫折、激起不满情绪时、呈现所谓“情绪唤醒时”这不满情绪是否导致攻击性行为, 取决于个体学会的反应类型。

作为人类后天社会习得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学习的途径与方式大致有:

2.31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每个人, 特别是儿童, 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的强烈倾向, 这种倾向扩展到人的各种行为, 也包括攻击行为。很多人的攻击、侵犯行为都是模仿他人表现的结果。

2.32通过社会强化的作用学习攻击行为

当某种行为得到肯定或奖励时, 就可能重复这一行为, 而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时, 就不太可能再去重复了。这里的奖励, 对人的攻击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如对某一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的认可或肯定, 就可能使其他队员在另一次比赛中也出现攻击性言行。

2.33通过大众传媒来学习攻击性行为

所谓大众传媒是指利用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为媒介体, 将各种含有思想内容的信息, 传播给读者、听众、或观众的过程。史密斯的实验证明, 冰球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是模仿的结果, 年轻运动员通过观看电视或现场直接观看与他们自己位置相同队员的攻击行为而学会如何进行攻击。这一观点认为体育运动情境中攻击行为的产生程度, 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和过去的社会经验, 而不是与生俱来的驱力。在一种情境中, 当运动员自我意识到其攻击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时, 就将对其行为产生控制与修正。

总之, 社会学习理论既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说, 不认为攻击性行为是由体内本能力量或挫折内驱力所驱使。它所强调的是个体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行为结果的预测所控制, 强调人们能够凭借想象预知行为结果, 从而确定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比较而言, 社会学习理论较为符合客观实际, 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3 迄今为止,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尚无一致的结论, 但是, 影响攻击行为的有以下诸因素:

3.1 社会心理环境

比赛中运动员或观众的攻击行为, 除了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宗教、国家或地区之间关系的影响之外, 还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史密斯 (1973) 的调查指出:整个社会环境对队员和观众的攻击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主要因素有:民族、宗教、国籍等方面的差异;敌意的信念和偶发事件会迅速蔓延;容易将较无威胁的选手和易责难的裁判员作为攻击目标;裁判员不适当的或者错误的判断;以及主客场因素都是产生攻击行为的来源。

3.2 家庭教育方式

过度严格或溺爱的家庭教育, 尤其是儿童对受攻击时压抑或忍受, 均可造成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双亲施予儿童身体惩罚的量与攻击性有很大关系。有攻击性的孩子多数来自彼此否认、争论和伤害他人价值的家庭;攻击性较少的孩子皆来自温暖和谐、相互尊敬的家庭。运动员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是决定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

3.3 攻击性行为的模仿

一些研究表明:每个人, 尤其是儿童都有一种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倾向。很多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行为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果。如运动员看到队友或对手在比赛中有攻击行为, 而不受惩罚, 其他队员越出规则范围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大大增加。如果有些队员依靠粗野动作或攻击行为取胜并获得奖励, 那么模仿这些动作倾向就得到大大强化。

3.4 唤醒水平和人格特征

兹尔曼 (1972, 1974) 及其同事的研究认为, 唤醒水平高的人较唤醒水平低的人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过度好斗的人和过度压抑的人也都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3.5 其他方面原因

舆论导向和教练员的态度, 也是影响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另外比赛双方的实力、比分的差异以及比赛的不同阶段对队员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影响。

4 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及控制

在各类比赛中,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与控制攻击行为的产生, 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运动员和观众, 攻击性行为无助于比赛水平的发挥, 违背了体育道德, 会阻碍各种运动本身的发展。

4.1 公正执法、公平竞赛

裁判是运动场上的法官, 应公平正直, 不偏不倚, 摒弃私念, 坚持实事求是。规则的制定要公平。否则, 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2 文明看球

要教育观众, 教育他们比赛不是搏斗, 而是促进身体健康和体现个人才能的手段。因此, 应当促进两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分享比赛带来的兴奋与愉快, 而不是发泄不满的场所。

4.3 教育运动员区分攻击行为和

果敢行为的不同, 工具性攻击和敌对性攻击的不同, 同时明确告知, 在比赛中, 无论是工具性攻击, 还是敌对性攻击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4.4 要为年轻运动员提供非攻击性实例, 使他们具有学习的角色和榜样。

当运动员出现挫折时, 要特别注意运动员的环境和行为, 带他们离开场地, 同引起挫折的对象保持距离, 或者转移他们对挫折的注意。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认知技能训练, 提高自我表现控制能力。

4.5 奖惩分明

奖励那些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能承受惩罚性打击或受到打击不予报复的运动员。对于运动员不合法的攻击行为要给予必要的惩罚, 使他们特别认识到敌对性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和将被惩罚的。还应谴责和制裁允许运动员采取暴力行为的教练员、管理人员和观众。

4.6 禁止在赛场上销售、分发和

食用含酒精的饮料, 禁止携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及利器武器进入赛场。

4.7 运动场发生暴力时, 电视台应立即停止播放这种不良行为。

媒体应加大正面宣传, 拒绝对暴力等丑恶现象的渲染。比赛组织者应事先做好对于发生意外事件的各项应变对策。

5 结束语

运动员的攻击和暴力行为不但无助于运动水平和成绩的提高, 而且只会因攻击行为造成分心并导致成绩下降, 还会影响到运动员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形成, 更进一步影响到运动队集体直至国家的荣誉, 因此应引起体育界和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重视和关心, 只有公平公正的竞赛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成绩。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 马启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12-316页[1]《体育心理学》, 马启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12-316页

[2]《足球流氓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丁海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5, 15-16页[2]《足球流氓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丁海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5, 15-16页

[3]《关于足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龚智敏, 《体育与科学》2001, 5, 48页[3]《关于足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龚智敏, 《体育与科学》2001, 5, 48页

3.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 不良品德 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38-01

孩子的不良品的行为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不良品的行为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和许多教师的交谈中常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真难教!”“某某学生又打架了!”反映学生难教、成绩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这种怨言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何为不良品德行为?不良品德行为是指违反道德准则或者犯有较为严重的到的过错的行为。虽然不良道德行为不等于违法犯罪,但这是违法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对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了归类。

(1)厌学型。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如逃学、迟到早退、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2)浪荡型。做事马虎,吊儿郎当,放荡不羁。

(3)两面三刀型。当着人一面,背着人一面。做事狡猾、不诚实,不讲信用。

(4)压抑型。遇到挫折时和不快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消沉、低落;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甚至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5)破坏型。一些学生的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后果。这种学生常常以违反道德规范,如:说谎、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现或发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根据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出现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原因

1.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每一天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事物的评价等时刻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但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长本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这些教育在“隔代”和“隔亲”教育下是不能达到满意成效的。

(3)行为偏激,宽严失度。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地、无原则地溺爱,包庇、袒护子女的不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失,逃避责任。反之,一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不动就用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的方式来管教子女。

1.2 社会的不良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物增多,他们与人交往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染上了抽烟喝酒,打麻将,哥们儿义气,拉帮结派,上网,看暴力、黄色音像或书刊、早恋等不良习气。

1.3 学校教育的失误

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和蔓延。

(1)教育条件落后。农村中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学校硬件设施缺乏,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学习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

(2)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和教育工作的热情,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只看成绩,不看学生素质和学生品德的好坏。

(3)个别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和不良的影响。

1.4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各自为阵,甚至有时相互抵触,不能形成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合力。

2 主观原因

2.1 错误的道德认知

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处于初级阶段,对道德认识处于一些模糊与错误的观念。中学生常常有强烈的个人欲望,致使他们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准则、损人利己的行为。

2.2 情绪异常

中学生正处于认知新鲜事物阶段,不良的环境,道德认知的匮乏,错误的道德观念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情绪有异常反映。具体表现在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不明事理、容易冲动、理智欠缺等等。

2.3 意志薄弱

有的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由于意志薄弱而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和欲望的支配去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自己的错误,有改正错误的决心,但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禁不起外界的诱惑或压力,再次或多次重复犯错。

2.4 习惯不良

习惯的养成最初是由于偶然,但在不改正的情况下重复地犯错,就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3 结语

4.个人征信不良记录产生原因 篇四

原因一:信用卡注销不彻底

有些客户虽在柜台销卡,但因与银行间缺乏沟通交流,未电话确认,致使信用卡未真正注销,从而产生年费。有些客户因为不知道信用卡还要交年费,因此就忽视了这一问题,进而形成不良信用记录。据调查,2011年总评不良记录中,此种情况占总比例的6%。原因二:“睡眠卡”

有些客户申领信用卡是碍于朋友的面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办理的信用卡,属于被动申领。新卡申领后,客户本人用卡意愿不强,则出现长期不用的闲置卡或信用卡从未开启的现象,造成了事实中的“使用中睡眠卡”,致使办理的新卡在睡眠中透支了卡费,形成不良信用记录。

原因三:注册信息更换,银行提示信息无法送达

有些银行业机构使用纸制信件通知客户,因信用卡数量过多,客户在变更资料时出现疏漏或错误,无法及时通知客户造成短期逾期,形成不良信用记录。据调查,在形成的不良记录中,此种情况占总比例的8%。

原因四:无力偿还透支额

目前,银行业机构办理个人信用卡门槛较低,使部分无偿债能力的群体拥有了信用卡,但过度消费后无力按期偿还借款,进而形成不良记录。据调查,在2011年全年形成的不良记录中,此种情况占比19.6%。如:外出打工的李某,以替人打工更换汽车配件维持生计,其父母均为农民,办理信用卡后进行消费,因失业无力偿还,造成了不良信用记录。原因五: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

部分持卡人追求生活享受,恶意透支信用卡或采取套现的方式,致使不良信用记录产生。据调查,此种情况占总比例的3.2%。

原因六:利用信用卡投资

部分持卡人“以卡养卡”,以信用卡进行投资,因投资风险过大,致使部分以“卡养卡用”者无力偿还本息,形成不良信用记录。据调查,在2011年总评不良记录中,此种情况占比

1.2%。

原因七:个人信息被盗用

由于个人身份信息被盗,在相关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冒办信用卡,并以其名义刷卡消费,进而引发不良记录;或个人身份信息、信用卡被盗、被借,在相关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盗窃者刷卡消费,进而引发不良记录。据调查,此种情况占年均不良记录形成总比例的0.4%。

5.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五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焦虑的不良心态,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这种不良心态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是文化的断裂。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却无法根除两千年多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意识:譬如体现在家庭与婚姻观念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残留的封建思想与现代开放社会的观念无法融合甚至产生冲突,导致许多国人尤其是从小接受现代新型教育的青年人陷入了一种“纠结”和“无所适从”的境地之中,导致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烦恼,渐渐影响了他们的心情,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浮躁焦虑的不良心态。

第二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中国,却并没有让全国人都富起来。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未来很多年,地域发展不平衡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仍将存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个人局部角度看,伴随着“先”“后”顺序就带来了竞争的问题,而在中国竞争的标准通常就是成绩。这让孩子从小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背负着作业与考试的双重压力,这导致了很多年一直在讨论的高考体制的缺陷以及中式教育的不足,这也导致了毕业大学生经历十数载寒窗苦读后却因竞争激烈而无法就业的问题。小孩因学业压力失去童年的乐趣,产生浮躁焦虑的心态;大学生又何尝不面临着“对当下状况之不满,对未来生活之迷茫”的现状?压力的确带来了动力,但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盲目前进的动力,这让他们多了焦虑、浮躁,少了冷静、憧憬。

第三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许多青年人的自控能力不强,面对强大的网络诱惑难以克制自己,他们往往溺于享受和消遣这些新奇的事物。上网玩游戏就如同吸毒一般,他们明知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前途,却难以克制内心一种强烈的需求欲望,网瘾。久而久之,他们耽搁了自己的学业,缺失了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照看,而出现了对当下生活的浮躁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等等不良心态。归根结底,则是这些人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和律省、对未来生活没有明晰的理想和目标、意志力不坚定导致的。

6.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六

昌江矿区中学

xxx 2014.7.10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因此,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侧重需要帮助的学生,研究需要帮助的学生,转化需要帮助的学生。为此,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们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问题的转化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摸清班级学生素质结构,建立后进生档案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上看,主要是家庭、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从内因上看,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性格孤僻等,都很容易成为后进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因此转化后进生,首先要找出他们在思想品德及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了解后进生的思想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为每个人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转化过程中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2、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欣赏每一个学生,细心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突破口。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是大多数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常开小差,喜欢和老师对着干,生活中我行我素,学习成绩差,好象一无是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喜欢打篮球,而且在校运会中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能力。所以我决定先让他当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并鼓励他多组织班级的体育活动,例如和兄弟班级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他发现自己的价值,消除自卑感。随后通过与他谈心了解到,以前由于学习成绩差,长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重视,所以有些自暴自弃,自我放弃。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感觉到自己也能为这个班级做出有益的贡献,心里非常的满足,犯错误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在学校教育中,科任老师是配合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良好助手。因此,在后进生转化中,我还尽力发挥科任老师的作用。通过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会,从其他科任老师中充分了解我班的学生各种情况。同时也让其他科任老师了解后进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占主导地位,但是单靠学校一方是 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会定期做学生的家访或通过电话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交流其他成功家长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感到温情,消除家长和孩子的对立,减轻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当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时与我们学校取得联系。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使转化工作得以顺利和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7.大学生不良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七

一、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笔者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主要的:

1. 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是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直接诱因

目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不良现象多发, 从假烟假酒假文凭, 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普通百姓的恶意消费透支, 到政府官员的虚假政绩工程;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 到影响产业财经的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诱发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于是厌恶学习, 逃课;害怕考试, 作弊;论文写不好, 复制;想当班干部, 送礼, 等等, 学校成了社会的缩影。

2. 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缺陷是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多数大学生对高校不分对象、不分时机、千篇一律、简单化、生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 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其次, 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 很多高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其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较少, 使许多学生感到学无所用, 想换专业但又限于目前的高校管理机制和一些其他原因的影响而难以更改专业, 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 于是开始无事生非, 进而出现不良行为。再次, 学生评价体系不科学。对大学生的评价, 多数高校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往往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论文设计, 忽视对学生日常活动的评价, 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为得高分而不择手段, 出现考试备小抄、“枪手”替考、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最后, 制度不全、执法不严。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 缺乏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或者即使有, 也存在不按章办事的现象, 甚至有的学生存在严重不良行为也未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峰期, 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 并造成种种心理矛盾冲突, 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自信与自卑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等, 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当, 一些不善于自我调节的大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应, 如面对同学之间的成绩之争、能力之争、奖学金之争、各种荣誉之争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攀比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利益心理、冒险心理等无不一一表现出来, 而这一系列不健康心理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良行为。

4. 大学生痴迷网络及其网上不良行为是影响大学生现实不良行为的潜在原因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许多大学生在充分享用它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 不自觉地沉迷网络, 甚至自认为身份隐蔽而无所顾虑地作出一些网络不良行为, 以缓解现实带给自己的各种压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学生们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 在一个虚拟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如果这种满足发展到痴迷的程度而不能自拔, 就会使他们越来越远离现实, 形成人格扭曲, 而无法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另外, 网上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刺激着大学生的心灵, 导致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不端,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 网上行为是影响大学生现实行为的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

5. 对自身要求的放松是大学生实施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

追根溯源, 造成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走进大学校门, 完全卸掉了高考的重重压力和沉重负担, 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岸”的想法, 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活是清闲和自由的, 再也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 从此可以享乐当前、奋斗靠边, 舒服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正是由于受到这种错误思想观念的驱使, 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不能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进而学习缺乏动力, 甚至陷入“动力真空带”, 以至于不思上进, 得过且过, 只想混张文凭到手。长此以往, 这些大学生就可能会厌学进而旷课, 甚至热衷于玩乐、迷恋于享受, 错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另外,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并且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致使家庭教育出现偏差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消除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矫正。

1.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 把握社会发展主流, 努力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如前所述, 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影响极大, 他们尽管直接接触社会活动相对较少, 但是也时刻关注着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对于社会的每一变动都十分敏感和好奇。他们常以自己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推演出一些片面的结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极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并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形成错误观念, 产生错误言行, 导致出现不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同时要对社会主导的现象和观点加以归纳和整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以及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限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看到社会发展的前景, 进而尽可能地消除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2. 完善高校教育和管理机制, 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 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尽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譬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更多地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又如, 定期对不良行为进行辩论, 让大学生从中亲身感受自己的行为价值。其次,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通过增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要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增强课程魅力;建立灵活的转系制度, 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就读于其喜欢的专业;加大学分制、辅修制、学生择师制、学生导师制等的推广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业吸引力。再次,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大学生评价体系,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 使大学生有多次努力的机会, 譬如, 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不但要看学生的期末成绩, 而且要看学生的平时表现, 加大平时考察成绩的比例;又如, 评价标准多元化, 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产品制作、发明创造等都应参与评价。最后, 构建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并严格照章办事, 绝不“徇私枉法”, 旗帜鲜明地扶正压邪, 使大学生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健康成长。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工作, 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做心理辅导, 学生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对解决大学生的认识、情感、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也能对大学生起到宣泄、转移不良情绪的作用, 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调解, 从而避免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行为。同时, 从大学新生起, 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做一些相关的心理测试和检查, 方便及时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而准确判断其心理健康水平, 以便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另外, 通过完善勤工俭学工作, 使大学生养成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良好的作风, 这对于抑制大学生各种扭曲的心理有非常良好的自治作用。

4. 增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如前所述, 存在不良行为的大学生大多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思想上迷茫、行为上放纵, 却又不愿听教育者的“说教”, 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甚至错位。因此,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教育和自律的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为此, 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入手,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传统文化、礼仪课等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教育, 使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培养健全的人格, 自省、自律, 做到“慎独”,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并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形成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良好素质, 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超, 肖周录.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 .

[2]苗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思政教育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1, (6) .

[3]郭娅.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控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

8.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不良行为;现状;原因;对策

独立学院教育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社会上普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持怀疑的态度,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但对政治理论的认识还需提高;人生追求积极向上,立志成才,但价值取向还需进一步明确;学习劲头上升,克服懒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崇尚道德,认识自我,但践履道德还欠自觉;乐于参与活动,富有特长,但强调个性,自律差;身心健康,心态平稳,但心理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不良行为现状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从思想上心理上以探讨解决三本学生在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产生原因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相比,其行为明显表现出以下特点:

1.入校分数低、跨度高,导致学生受挫,自卑心理严重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以比其母体高校同类学生低40~80分而进入独立学院就读。虽说同是全日制本科生,但高考失败及就读社会认知度还相对较低的独立学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其存在受挫心理,读大学的喜悦并不强烈,尤其是面对母体高校学生时,甚至还有自卑心理。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分别在第三批本科和第四批专科招生,录取批次低,部分高分落选考生毫无选择余地地滑至三批本科层次,考入独立学院的学生相互分数落差大,势必会会加深学生在校的消极影响,导致其不良行为的产生。

2.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导致学生依赖思想严重,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低,遇挫能力弱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学到高中,不少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独生子女,逐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家庭条件较好的优越感与脱离家庭生活后的生活能力弱势之间的落差,使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经济优越感带给学生衣食无忧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的缺失。节俭意识、感恩意识、自我创造意识荡然无存。

3.自我中心意识高,人际关系处理较差,自律意识低

从高中进入大学,是青年学生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加上独立学院学生受经济条件和录取批次的影响,常常会出现独生子女将以人为本的思想错误地理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关注个人利益,忽视自身义务。因而,许多独立学院大学新生会面临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人际交往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沉湎于高中生活,无法摆脱孤独感;不会与同学交往、交流;同学关系、寝室关系紧张;待人接物有畏惧感和自卑感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危害身心健康。

4.活动参与意识高,但自控能力差,学习热情低

独立学院中体育、艺术等特长生不乏其人,举办一场联晚会可谓群星汇萃、质量上层;但如果举办一次专业讲座或学习竞赛则会寥若星辰。学习热情低、学风差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调查,在校的一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就存在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等问题。造成此类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城镇,在中学阶段一般由父母、亲人监护,他们的行为有人干预和控制,学生本人缺乏自我约束力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而又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加上家庭给予了较好的经济支撑,使他们在各种享乐面前难于自控,在吃喝玩乐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使学习成绩不理想,又加剧了厌学情绪,厌学情绪使学生更沉迷于物质享乐,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5.不良消费情况严重

经调查表明,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在独立学院学生中十分普遍,贫困生每月日常消费在500元以内,而多的学生高达千余元,数千元。并具体表现出以下不良消费行为:1)名望型消费。2)宣泄型消费。3)攀比型消费。4)摹仿型消费。5)平衡型消费。不良消费行为产生的内因,是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浅,往往以个人一孔之见、零散的感知来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家庭教育的缺陷是独立学院学生中不良消费行为的主要外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城镇,有不少家庭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子女的要求家庭已满足惯了,使这些父母心中的“小太阳”逐渐养成了任性、娇气、好强的习性,优越感强,对挫折准备不足。同时独立学院内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由于独立学院招生的特征,基本同类型的学生走到一起了。因此产生过度消费的情况。

二、独立学院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得认识自我。运用集体教育,个人教育,纪律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号召学生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感化、熏陶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新生入学时要帮助其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独立学院这种全新的办学形式,并采取各种途径让其全面感受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母体高校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其他待遇,并逐步适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评价,更对目前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清醒认识和评价。

2.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素质。辅导员是学生的“班长”,在学生中起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素质高,工作的效率就高。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思想政治觉悟高,要有奉献精神。(2)理论水平高,能以理服人,有专业知识,让学生信服。(3)责权意识强,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4)建立健全各项教育与管理制度,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学生干部培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严格考核标准。(5)建立激励机制,要求赏罚分明。通过激励,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发挥每个人应有的潜能。(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理论提出:“承认个性的差异性(或差别性)是教育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认识前提;肯定个性的趋同特征,则是保证教育教学从总体上齐头并进的理论基础。所以教育学中的个性应该是兼顾差异与趋同的个性”的观点,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就要求在对这类学生的培养上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积极转变观念,多给这些学生鼓励和关爱,充分相信他们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发展的智力潜力,要让每个人发挥出他们的智力强项,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4.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教育

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加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着重信心与恒心、兴奋与专一、自控与调节等方面的疏导,把学生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文化心理结构,克服消极情绪(下转第50页)(上接第47页)和行为。学院应注意多组织集体活动,通过团体讨论、心理剧、放松练习等多种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生心理障碍。如对过度消费,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消费误区,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逐步减少学生中的不良消费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建议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正确认识自己,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懂得疏导和宣泄不良情绪等。

5.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在校学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渗入感恩思想,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感恩教育的内容。同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对感恩思想进行积极地宣传,让其成为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主流思想。加强感恩实践,在日常行为中实践感恩思想。如,开展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探访困难家庭、慰问老军人、老党员、组织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明白知恩图报是做人之本,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校园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冰,金戈.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

[2]刘磊.简论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化管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石转转.高校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行为调查分析及改善策略初探[J].赤峰学院學报(科学教育版),2011(07).

[4]杨光华,曾鸿鹄.创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5).

9.小学生体育行为的总结 篇九

小学生体育行为是指小学生参加体育行为是在小学生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小学生体育认识、体育兴趣和体育动机直接影响体育行为的产生。小学生通过对体育认识的了解,会产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中。

明确小学生的体育态度,正确引导小学生的体育认识,拓展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是产生体育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态度男生和女生基本相同,对体育活动有同样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对于小学生体育行为男生和女生的表现会略有不同,男生更加喜欢刺激和对抗性的体育活动,而女生则更加喜欢对抗性较小的合作或者独自的.体育项目。

小学生在校体育特征多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为主要形式,除了固定的广播体操,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多以跑步、跳高、跳远、跳绳和球类运动为主要形式。而小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散步跑步、羽毛球、游泳等深受小学生的青睐,校外体育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更好的满足了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

榜样的力量为小学生体育参与带来极大的外部推动力,优秀运动员的艰苦拼搏、遵守规则的精神更是值得小学生借鉴和学习。对于体育消费来说,虽然大部分家庭每年体育消费在 800 元以上,但是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消费形式过于单一,多是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而轻视非实物性体育消费带来的精神影响。

学校和家庭体育的开展是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小学喜欢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基本可以得到参与,学校体育设施和使用情况也基本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运动需求。对于小学生体育活动家长是大力支持下,并且家长可以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体育得到快速发展。社区体育的丰富和完善。三者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提供基础。

促进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和稳固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积极倡导和大力引导小学生的体育认知。创新小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小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激发小学生体育热情,稳固小学生体育观念,强化小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目前学校在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中都会尽量避免过于激烈的体育项目,这也是由于当今无论社会还是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有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学校怕承担责任,所导致学校对于体育活动不能大胆开展。应当改变观念,抛开顾虑,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形式,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小学生能够更好的感觉校内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公告宣传,应该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体育教育宣传工作,提倡“终身体育”并且倡导“全民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三重管理下,促进小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加大学校对于体育方面的投资,拓展体育场地建设,丰富体育设施的使用。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经常对小学生体育老师进行科研教育,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思想,使之反馈给小学生新鲜的能量。

改变家长认为文化成绩为第一要务的错误观念,积极为小学生营造好的体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全民体育”的实施,就是要加强社区体育的管理,社区体育内容应该丰富内容并创新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带动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为小学生营造完善的体育氛围,使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学校、社区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进如亲子运动会的体育形式,可以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增强体育意识,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拉近亲子间关系,更有助于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

10.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十

【活动准备】布置学生做好准备,拍摄有关录像节目,编排相声小品,设计抢答题(或制作课件).

【主持人】甲:钱忆芊(班长)乙:陈思佳(副班长)

【策划指导】姚凤娟(班主任)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和着欢乐的节拍,

主持人乙:踏入宝贵的小学时代.

甲:做个文明的蠡口小学生,

乙:那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甲:文明人要有良好的行为,

乙:文明人要有良好的习惯.

甲:做到这一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乙:做到这一些,养成教育是关键.

合: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文明习惯,从我做起”,一年级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鼓掌)

下面请姚老师讲话:

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美好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也是与我们每个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的美好形象是靠每一个公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来共同塑造的.经过这几个星期的学习,同学在文明习惯上都有了不同的进步,今天我们继续组织这个活动.希望同学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甲:要塑造一个人的美好形象,首先要做到说话文明、行为要文明.下面,请看小品《一根跳绳》:

人物(从两端出场):a:某高年级学生b:小学生地点:校操场上

a:(一手插腰,一手指着小朋友)喂!我的东西没带,快把你的跳绳拿来给我用.

b:(慢慢抬起头)我……只有一根跳绳,给你我就没有啦!

a:(教训)喂,小不点儿,你不想活了吧,你敢不给你,看我不教训你.

b:(慢慢走下台,回头)你别生气,我给你就是了

a:高兴的走了……

(鼓掌)

老师:看了刚才的小品,同学们有何感想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再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主持人乙指名发言,并做简评)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谈的都很好.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明用语则是通向心灵的金钥匙.在交际中能否使用文明用语,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而这位说话即不文明,而且欺负别人,抢人物品,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如果是你没带跳绳,你准备怎么做?(讨论)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明确:讲脏话粗话的世界是“黑白”的,讲文明用语的社会是“彩色”的)

乙:同学们,净化社会,我们应坚决不讲脏话粗话,提倡文明用语!

甲:除了“对不起”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那些文明礼貌用语呢?

(提问,明确:“您好”“请”“谢谢欢迎”“再见”“劳驾”“没关系”“请原谅”“早上好”“请稍等”“请坐”“给您添麻烦了”……)

乙:当然啦,讲文明,讲礼貌不仅挂在口头上,更要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不但要做到语言美,还要做到行为美.

表演:每组一组节目

《升旗仪式上》《今天我值日》《课间到了》《危险的地方》

点一点,评一评.他们都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如何改正.

集体练习升旗仪式,体验真正的行为习惯.

《当我不小心碰到你》表演

学生评,他们的行为文明吗?应该怎么做?(生讨论)

主持人:是啊,一声“对不起”,作用了不起;一声“没关系”,团结我和你!生活里,人际交往中,学会道歉,是我们从小学做人的很重要的一项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力争做个文明少年.

甲:语言美、行为美是养成文明习惯的重要内容.下面,让我们再看一段表演,想想看,养成文明习惯,还要求我们做什么呢?

(《课间不文明习惯》;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乙:爱护公物,美化环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明确:爱护课桌椅,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纸屑垃圾,不随地吐痰…)

甲:除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我们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自己的“杰出”表现吧!请看小品《课堂上》:

(表演《课堂上》;主持人组织讨论,指出表演中同学的不良习惯.)

乙:课堂是我们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在课堂上能否认真听讲,不仅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成效,而且还反映我们思想行为的修养,反映着我们是否尊重他人的劳动.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我们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发言;明确:上课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趴在桌上睡觉,不讲话;课间不在走廊推挤打闹;上课应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应及时复习,作业独立完成;养成预习新课的好习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甲:下面进行的是“文明

习惯,贵在养成”知识竞赛.这里有几道抢答题,请同学们踊跃抢答,我们为答题正确者准备了一些小奖品.

(乙操作电脑多媒体,放映抢答题目;甲手拿奖品,指名举手速度最快的同学回答,提示同学应回答完整让人满意,并作简评.)

题目:1.请说出三句文明礼貌用语.

2.请举出三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堂发言要注意什么?

4.保持校园洁净要怎样做?

5.如何对待孤寡、残疾人、弱小者?

6.父母不在家,有客人来访该怎么办?

7.你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10元钱,而路上又没有其他人,你会怎么做?

8.你在操场边走着,忽然一颗足球踢到你的身上,面对踢你的同学,你该怎么办?

11.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篇十一

如何处理、如何调整、怎样控制这些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是现阶段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所必须考虑和掌握的教学技能。

一、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行为

(一)对体育课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所产生的“不良”行为

在学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初有成果的今天,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被大家,特别是学生所完全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不过是玩耍课,活动活动身体就行了,因而课上聊天、不听讲、只愿意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对其他教学内容动作不积极、敷衍了事、毫无兴趣等“不良”行为就时有发生了。

(二)课堂的组织纪律方面,高中学生常出现的“不良”行为

高中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想法和兴趣倾向,同时在日常行为的自觉性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一部分同学在体育课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纪律上的“不良”行为,比如:课堂上爱打闹、小声言语和接话、课上溜号想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甚至不服从指挥与安排,有意迟到、不参加正常教学练习活动等等。

(三)体育课中,学生意志品质引出的“不良”行为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喜欢和“恐惧”这两种不同情绪存在。相反体育课也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好与差,比如在意志品质上相对薄弱的学生,会出现训练拖沓、完成动作质量不高、害怕难度较大或者较辛苦耗体力的教学内容、没有勇气去努力尝试新项目、没有竞争意识、缺乏拼博精神,甚至故意偷懒、装病等等。

(四)体育教学中,由思想品行方面导致的“不良”行为

体育教学活动,一直以来都伴随着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协调配合的教育活动因素于其中。而现阶段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会出现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较为自私;只想个人活动,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霸用活动器材;歧视体育后进生;不爱劳动(如只想用却不想搬运、还器材),不爱护公物(如不正确使用或遗失器材等)等“不良”行为。

二、 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法

(一)提高同学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加强引导和兴趣转化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其对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要增强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让学生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有针对地引导,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发挥特长,进而将兴趣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其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常规记录统计工作,严格考勤,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

由于体育教学空间相对宽阔,活动内容上也较容易出现异常情况,故体育课堂组织纪律性尤为重要。在任教的最初两年,我的課堂上也时常出现迟到、课上接话等有悖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随后我对上课的出勤、训练的表现等方面加强了管理,并且定期进行记录、统计和公示,慢慢的学生们的纪律观念增强了,教学秩序也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在教学用语上多些幽默、少些呆板,多些和蔼的提醒、少些严厉批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同学们合作练习意识,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背离性,也避免了课堂秩序的混乱;还有,给屡教不改者以适当的“提醒”和必要的沟通交流,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多激励、多表扬、多趣味

学生意志品质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了体育课堂上的练习效果。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上多点儿鼓动性的话语,多采用一些培养意志品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点儿尝试就给予一份表扬,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有趣味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切忌用惩罚当法宝的强制性培养教育手段。

(四)针对思想品行方面的“不良”行为,说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不过在集体、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相冲突时,选择了利己的作法。也就是说主要是道德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上存在了问题。学生既然是班级的一分子,就一定有他对集体的作用。多安排一些相互合作的练习,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获取集体的认可;或者让只想到个人的同学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对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的人,必须对其作严肃的、适当的教育甚至是批评,促进其转变,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惩罚。总之,在正面教育、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情与理的感化,切忌简单粗暴。

三、体育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应引起体育教师的反思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有别于“课堂”教学的课程,由于教学的内容、手段、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的特殊性。通常体育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心理、组织课堂秩序上,只着眼于课上纪律、学生的顺从程度、自身的权威和尊严等,往往容易忽视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乐意接受此种方式、对改进教学细节欠考虑,甚至出现不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简单化,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情况,从而使师生关系紧张,产生对立情绪。这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与压抑,教学效率低下,阻碍师生间情感的自然交流,从而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上一篇:公司使用员工车辆合同下一篇:观看《雨中的树》有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