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2024-06-19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共10篇)

1.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一

突出县域特色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近年来,**县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县域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寓廉于史”、“寓廉于景”、“寓廉于乐”、“寓廉于文”,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和发展县域特色原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以历史典故人物为载体“寓廉于史”。充分发掘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弘扬历史文化廉政元素“寓廉于史”。一是以**“七大文化”为载体,在该县**镇修建占地86.5亩苏武廉政文化广场,荟萃经典廉政文化故事40余幅,廉政人物雕像7座,涵盖了**的史事史籍、创世神话、英雄传说、爱情故事、教学礼仪、关中风俗文化等内容,大力弘扬县域历史文化中的崇尚廉洁、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的民族精神。二是依托姜嫄、后稷、苏武、苏蕙、李世民、张载、康海等**历史名人,弘扬“孕廉”“育廉”“践廉”“蕴廉”“倡廉”“播廉”“唱廉”精神。充分挖掘收集整理了一批历史文物、考证史料等,通过历史人物以身示范、洁身孕廉、传承育廉、践廉立范、蕴廉劝夫、倡导廉风、讲学播廉、借戏倡廉传承廉政文化精神,激励党员干部清廉、爱国、传承、创新。

以当地生态旅游景点景区为载体“寓廉于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推进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景点景区为载体“寓廉于景”。一是以县城景点景区廉政楹联漫画为载体,倡廉、励志、咏物、写景。在县城人员密集、群众休闲娱乐聚集的中心广场和小花园的墙壁、亭子悬挂以咏物、写景、励志、倡廉为主要内容的楹联23幅,漫画125幅,描绘**美景、陶冶情操,展现建设成果、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二是以当地生态旅游区为阵地,打造“廉政文化景区”。在县内旅游景区悬挂以展示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生产生活习俗、婚恋、服饰等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人物、楹联、漫画235副,渗透清廉思想,打造“廉政文化景区”,丰富景点景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展示**人杰地灵、悠久历史,歌颂了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以关中特色文娱活动为途径“寓廉于乐”。充分借助地域特点突出关中风情浓郁的各种民间文娱活动“寓廉于乐”。一是以大众喜欢的广场舞为主导,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定期举办或积极引导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广场舞活动,传承民族文化,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以民间文艺队为龙头,传承关中民间文艺,宣传廉政知识。文艺队经常在本村、周边乡镇(村)或县城活动演出,自编、自导、自演关中文化歌舞、戏曲、民歌、方言小品等极具地方特色、关中特点的文艺节目,讴歌新时代,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廉政知识。

以**民俗文艺刊物为平台“寓廉于文”。以宣传经济社会发展、讴歌改革开放、反映县域风俗风情为主旨的文艺刊物为平台“寓廉于文”。一是以文艺刊物为平台,宣传廉政文化。县文联创办《有邰文苑》文艺季刊,开辟专栏刊登以反腐倡廉建设为主题的小说、散文、诗歌,如《苏武精神》《我心中的梁家河》《提高政治站位,抒写百姓生活》等作品,讴歌先烈、清正廉明、崇尚正义。目前,已发行《有邰文苑》季刊19期,发表文艺作品1600余篇。二是以协会活动为中介,宣传廉政文化。通过县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开展廉政书法展5次,廉政文化朗诵比赛活动3次,廉政歌曲戏曲活动3次,用摄影捕捉聚焦廉政事件人物活动2次。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鲜活素材,让廉政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的心间,使党风廉政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二

关键词:“四规融合”,实践创新,经验总结

多年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存在内容重叠、标准矛盾、实施分割、沟通不畅等“打架”的现象。“三规共存, 各自表述”使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及下属机构不易适从, 降低了规划实施效能。“三规合一”的改革呼声很高:一是学术界从完善国家规划体系、明晰规划边界和内容、统一数据和规范标准、强化规划审批和协调制度等多方面, 对建立“三规合一”规划的编制体系、内容、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二是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始“三规合一”的改革实践[3~4]。

2004年, 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三规合一”试点市 (县) [5]。在“三规合一”的探索和城乡一体化实践中, 苏州市结合地区实际, 创新规划理念, 走出了富有苏州特色的“四规融合”的规划改革之路。苏州的规划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具有示范意义。

1“四规融合”的主要内容

所谓“四规融合”, 即通过制度创新, 加强各类规划间的融合与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在区域发展和城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具体就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 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有机融合, 通过部门之间互通信息, 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 促进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标衔接。规划前期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趋势、土地资源和能源需求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服务需求等进行了深度分析, 结合空间容量、环境容量、保障平衡等问题, 明确市 (区) 主导功能定位和重要功能区, 做到规划成果共用、规划指标有机衔接。

二是项目对接。对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指标等内容, 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时落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 同时根据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地均产出, 反过来校核产业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指标的合理性, 通过双向的校核、衔接, 使得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空间协调。注重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结合, 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前提下, 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科学布局城乡各类建设用地;对城乡空间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作为城镇空间布局的前提, 对禁建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活动, 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重大湖泊及周边用地、山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2 规划编制中的创新做法

2.1 加强顶层设计

规划编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 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 苏州把“四规融合”的编制作为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其次, 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规划重点和时序, 要求四规做到“同步开展、同步完成、同步验收”和“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第三, 构建规划编制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纵向上强调“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规划层级, 横向上明晰各规划编制主体部门的分工和定位。第四是试点先行。2009年, 苏州发布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 要求23个先导区首先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 做到“四规融合”, 为市域层面实现“四规融合”积累经验。

2.2 构建协调机制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 成立由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三位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办公室组成的规划协调小组, 由一位副市长担任组长, 负责总体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管理局、规划局和环保局等四部门牵头分别调整修改既有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各部门在专项规划修编过程中, 注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吸纳大专院校专家参与前期研究, 委托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参与“四规融合”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协调, 使得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规划共识的形成过程。根据“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思路, 进行补充调研, 阶段成果征求各部门意见, 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为功能分区、土地资源利用、城镇规划、产业布局、空间管制等规划内容得到多方认同奠定基础。

2.3 鼓励基层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 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地方大胆探索。规划政策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四规融合”的编制非常注重吸取基层创新经验。

以“乡镇十五分钟上高速”为例, 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全线贯通前, 沿线乡镇就把握机遇, 在规划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规划与沪宁高速衔接, 抓住了“道口效应”和“高速经济”, 增强了乡镇的竞争力。基于基层的这一创新, 苏州提炼了“乡镇15分钟上高速”交通规划理念, 为之后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沪苏浙高速、绕城高速沿线乡镇的交通规划提供了借鉴。“四规融合”编制汲取了“乡镇十五分钟上高速”的理念, 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高度要求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 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到达各县级市城区, 60分钟到达上海边界, 120分钟内到达长三角地区任一城市, 逐步完成公路网从适应型向功能型的转变, 从而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通、集聚和优化配置。

此外, 像“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等规划理念都是苏州基层实践的生动总结。

2.4 强化规划落地

规划龙头作用能否得到凸显的关键在于规划能否落地。“四规融合”的编制非常重视规划的落地问题。

首先, 组织机构上要有保障。成立了由副市长挂帅, 由发改委牵头的专门负责规划衔接、协调和监督的机构, 为规划落地构建组织保障。第二, “四规融合”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 强调空间对接, 在规划界限、功能区划、用地指标等空间指标上实现无缝对接, 确保规划在空间上落地。第三, “四规融合”实现由技术型规划向综合型政策规划转变, 将关注点转向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上来, 实现城乡发展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另外, “四规融合”扩大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社会各群体的参与作用, 把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需求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具体项目的规划制订管理之中, 增强了规划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2.5 突出产业支撑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产业支撑规划落实。苏州“四规融合”规划编制的另一创新做法就是突出了产业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四规融合”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 突出了产业发展规划的中重要性。《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各先导区必须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没有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先导区在绩效评估中将一票否决。其他各类规划编制中必须协调好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关系, 没有产业支撑的规划无法通过审批。

3 规划实施中的创新做法

3.1 制定实施路径

“三分规划, 七分实施”。首先, 加大“四规融合”的宣传力度, 提高对规划实施的认识, 切实解决好“重规划制定、轻规划实施”的问题。其次,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四规融合”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制定近期建设规划, 还要将近期建设规划分解成一个个年度实施计划, 将蓝图式规划转变为滚动式规划, 将技术文件转化为管理文件, 从而使规划通过年度实施计划安排予以落实。第三,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苏州制定的《苏州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四规融合”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四, 理顺“四规融合”实施管理的体制。完善规划委员会的决策机制, 坚持规划集中统一管理, 设立规划管理机构, 充实必要的人员并将“四规融合”编制和实施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为“四规融合”实施管理提供坚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3.2 健全乡镇规划管理机构

“四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规划管理方法, 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强化规划实施, 确保“四规融合”有序推进, 服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大局。

乡镇管理普遍存在着人员编制少且流动性大、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强等现象, 规划人才严重缺乏, 不能适应“四规融合”新规划方法的管理要求。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边界逐步向乡村扩展, 在征地、拆迁过程以及行政审批和行政诉讼案件中,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和专业化的人员, 导致极大的资金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苏州以“四规融合”规划编制为契机, 加大了对乡镇规划机构的改革力度。《三年实施计划》中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在年内 (2009年) , 一般镇在2010年底前, 将镇级管理机构配置到位”。

3.3 目标考核管理

2006年7月, 苏州正式运行“城乡规划效能电子监察系统”, 在新的平台上建立了领导和督察推进机制, 实现全市上下联动, 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在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 苏州组织专家以“四规融合”的新理念编制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了对规划编制、实施效果的评估力度。“四规融合”注重规划的动态性, 在规划期内确定目标、任务, 逐步实施, 分步推进。通过对各项目标年度完成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预测, 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找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明权确责, 推动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1]张伟, 徐海贤.县 (市) 域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规划, 2005 (11) .

[2]郭耀武, 胡华颖.“三规合一”?还是应“三规和谐”——对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的制度思考[J].广东经济, 2010 (01) .

[3]余军, 易峥.综合性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以重庆市城乡规划编制改革试点为例[J].规划师, 2009 (10) .

[4]顾秀莉.“两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初探——以上海浦东新区近期土地储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10 (4) .

3.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三

一、县域教师平均分

第一,县域教师要平均分配。首先要解决教师归属问题,即将教师从“学校人”改为“县域教育系统人”。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编制等都归属于学校,是“学校人”,他们对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不愿意离开他们奋斗过的学校。虽然目前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职称等强制要求教师进行流动,但是效果显然一般。可以说,这是隔靴搔痒的做法,解决不了校际间教师差异问题,就解决不了家长择校的问题,也就不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因此,将“学校人”升级为“系统人”是迫在眉睫,这是县域教师能否平均分配的关键。

第二,教学研究部门要对所有“县域教育系统人”进行综合客观评估。评估要成立有专业水准的评估小组,评估内容要包括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育能力、教育年限等可能影响教学成绩的所有因素,评估过程要公正、要透明、要有媒体监督,不能掺杂任何外来因素。客观评估之后,对所有教师按学科进行分层,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提供真实数据。

第三,教学研究部门要对所有学校进行客观评估。对学校的评估要全面、要精细,要包括生源质量、学校硬件、学校影响力、校长领导能力等内容。评估之后,将所有学校进行排序,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提供客观数据。

第四,县域教师分配部门要拿出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根据教学研究部门的数据,县域教师分配部门要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并将分配方案拿出来全面征询意见,最好通过媒体征询意见,因为分配方案的公平与否直接决定了县域教师平均分配能否进行。当然,对于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我们教师要做好奉献准备,县域教育领导要有公正之心。一切为了义务教育均衡,一切为了我们的孩子。这颗博爱之心,可以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只有解决了教师所属问题,有了教师和学校的客观评估,有了分配部门的公正之心,县域教师分配才能真正做到平均,做到均衡。

二、县域校长民主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县域主管部门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校长要民主选举。长期以来,校长都是由教育局任命的,在不少校长的潜意识里,还是把校长当“官”来做的。这就导致有些学校乱象丛生,教育功利,政绩观严重。因此,打破校长任命机制势在必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民主选举制。校长应该像村长一样,能上能下,由所在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校长要对学校发展负责,对学校教师负责。这样的校长才会沉下心来做教育,才会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服务。

其次,校长要系统培训。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最高领导,应该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人的管理是最难的管理,校长要系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掌握现代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高尚的师德品质。同时,校长也是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通过统一的培训,县域各校校长在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就有类似之处,这为校长流动后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校长要定期流动。校长虽然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也要定期进行流动。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传播。既有利于了解县域内兄弟学校的管理模式与特点,还有助于县域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长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再进行系统培训培养,就能逐渐走向成熟,就会更具活力,更具管理力,更有战斗力,然后再定期流动,从而有效推进县域教育均衡。

总之,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和校长。只要我们从教师平均分、校长民主生两个方面着手,大胆尝试,深化改革,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指日可待。■

4.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四

一、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做法

(一)环境创优,打造招商平台的第一抓手。重庆市以加快“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建设为抓手,着力谋划开放招商的大平台,营造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在畅通重庆建设中,构建了联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一江两翼”国际贸易大通道,实现了重庆市由内陆城市向国际贸易型城市的重大转变。直达鹿特丹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开通,成为惠普公司入驻重庆的最关键因素。

(二)高位推动,招大引强成功的秘诀。重庆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一把手工程”,每年都确定若干重大招商项目,明确招商方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历亲为。政府职能部门围绕重大项目履行职责,全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了重大项目的引进,以惠普为龙头,相继引进了宏碁、思科、加拿大丰业银行、美国利宝互助、三井住友银行、微软、爱立信、富士通等世界500强,成为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西部的金融中心、西部重要的票据结算中心。

(三)创新模式,垂直一体化招商的支撑。重庆市坚持以规划引导产业园区布局,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园区招商的主攻目标,构建了“垂直整合一体化”的产业链招商模式。该市针对身处内陆、运输成本严重制约等现状,抢抓全球笔记本电脑大发展的机遇,创新思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沿海的加工贸易发展道路,变零部件、销售、结算“三头在外”,为零部件、结算“两头在内”、销售“一头在外”的招商新模式。正是由于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惠普公司的成功引进,带动了世界重要的电脑品牌和世界最重要的电脑制造商成功入驻,引来260多个电脑零部件的制造商、供应商,形成了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这一产业链招商新模式,重庆可实现笔记本电脑产能8000万到1亿台,且80%的零部件在重庆本地制造。

(四)机制创新,凝聚招商合力的源泉。重庆市注重发挥市直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招商责任,促进职能部门主动服务,形成了合力招商的工作机制。市国资委负责引进跨国企业集团、市工信部门负责信息产业招商、市土地部门负责境外房地产招商、市金融部门负责境外上市和募集资金、市外侨办负责引进港澳企业等。市政府对引进的每一个重大项目,都建立专门的指挥部,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全方位、高效率、无遗漏、零缺陷”的目标要求,建立服务项目的绿色通道,采取并联审批、先放后验等特殊措施,缩短办事时间,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南京今年招商引资转换思路实施“百团大战”

2012年,南京的招商引资工作将展开“百团大战”。日前,在该市重大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市长表示,今年不主张大规模出外招商,而是以小分队“作战”“百团大战”的方式出外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项目排出来后,将点对点实行专人负责。2012年全市计划安排重大项目221个。

对于今年4月即将举行的重洽会,该市提出要“开出新意”,今年的重洽会上将同时推出南京打造的几大功能板块。不仅要紧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招商“金矿”,同时还要瞄准欧美市场,用热情、激情和真情展开今年的招商工作。

三、广西柳州市招商引资工作做法

(一)建立大体制,创新招商方法模式。在原来九大专业招商组的基础上,把中介、企业纳入招商体制当中,形成政府、中介、企业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格局。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强与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联系,为招商引资工作获取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人才、项目、技术、管理、资金支持。

(二)优化大环境,增强投资“洼地”效应。通过培训、任用、管理、引进,大力造就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精神、严谨科学实干精神,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协作互助团队精神和了解市情区情国情世情、熟悉经济科技法律政策、富有人格魅力、善长对接谈判的专业化、高水平招商队伍。强化外资审批管理,提高服务外资企业水平,进一步致力于营造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争取成为世界银行评选的“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三)构建大平台,统筹做好全市招商。各地根据实际对经济发展作出不同的定位,定位要特色鲜明,定位不同又密切关联、相互支撑,从产业承载、研发设计、配套服务、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系统化、立体化推动要素集聚,使综合型大项目组团引进有较大的空间承载和产业支撑。瞄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契机,紧扣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中项目投资额大、内在关联度强、战略布局明显的新动向,跳出单个项目引进的老模式,着力实施“管理+制造+研发+配套”四位一体的“复合平台”招商,以区域功能复合的综合优势促进产业融合,以招商功能复合的整体平台促进企业入驻,实现从承接产业项目到承接产业系统的跃升。(四)举办大会议,拓展推介层次实效。通过举办层次高、影响大的会议来提高宣传推介和产业对接实效。(五)合作大项目,全面提升招商水平。根据市委“十二·五”规划和区域发展的趋势特点,逐步重点考虑综合性、战略性的优、大项目的合作。主要是:

1、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智能、柔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大力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

2、创建承接产业转移和东西部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3、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获得重要指导和支持;

4、以建设商会大厦为契机,大力发展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利润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总部经济;

5、在欧洲选择对华友好、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瑞士、瑞典)合办科技产业城;

6、以创意设计、科技研发、信息传输、配套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7、创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8、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联合创办有特色、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9、参加国家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农垦经济区建设。

5.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五

近年来,XXX始终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双创”的重要举措,围绕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完善体系强化服务、加强监管优化环境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大力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对上级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对应清理并及时取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订情况适时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和权力清单。通过清理,全X行政许可事项由XXX项减少为XXX项,压减了XX%。

二是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为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根据省、市关于清理规范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有关通知要求,全面开展清理规范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其收费。全X共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XX项。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市场培育,破除行业垄断,努力营造开放活跃的中介市场。

三是健全完善“三个清单”制度。管好用好权责清单,全面梳理全X政府部门行政职权,编制公开政府权责清单,将每项具体的行政权力过程分解细化为受理、审批、监管等不同环节,厘清各环节应由部门履行的义务,明确责任主体、职责边界,全部通过政府网站公布本级权责清单,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社会监督,—1—

共梳理核定我X政府工作部门权责事项XXXX项,并向社会公开。探索推开投资领域负面清单,编制了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引导我X社会资金投向鼓励发展领域,切实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出台收费目录清单,全面清理和规范X级管理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及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督促各部门依清单行权,按清单履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分类规范优化和动态调整。积极推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

四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做好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动态调整,确保2017年年底前实现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围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市场主体自律监管,全面实施公正监管,有序开展综合监管,大力加强信用监管,积极推进智能监管,探索审慎监管,构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五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升级,计划在行政服务中心统筹设置综合服务窗口XX个,其中法人综合服务窗口XX个,自然人综合服务窗口X个,综合咨询窗口X个,综合发证窗口X个。推动XX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质效,构建实体大厅+网上大厅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办事无缝衔接。突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民政、城建、人社等重点领域,编制公布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建成XX个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XX个村(社区)公共服务站,促进群众

—2—

和企业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释放,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六是规范细化办事指南。统一编制行政审批标准化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涵盖X级XX个部门XX个大项及XXX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还细化了流程标准,要求政府部门编制业务手册,清楚标示行政许可的全过程,包括各项常规和特殊流程,向群众和企业透明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细化要件标准,编制公布办事指南,将每个审批环节置于可控、可预测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审批服务的机会均等和规则透明,大大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服务的可预期性。

6.市发改委推进大项目建设经验做法 篇六

一是积极改进服务,打造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市发改委明确提出把“积极改进服务,打造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作为主线,深入查找大项目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

泛征求社会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搞好对外公开承诺,从多方面、多角度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一是以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完善十八项规章制度,制订九项新制度、新措施,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核程序,简化操作流程,为大项目前期推进、落地建设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制订出台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实施细则》,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岗位和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审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并严格责任追究,有效防止了行政越位、错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二是以优质服务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简政放权,将市级项目审核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充分授权,权限内审核项目一律在窗口办理;—审批事项保留2项,行政许可事项保留3项,继续实行零收费;—缩短审批许可时限,对权限内的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在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审批、备案项目3个工作日内办结,核准项目由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内办结;—建立项目许可“绿色通道”,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凡是材料齐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随到随办。目前,无论从行政审批事项、收费情况看,还是从审批时限上对比,市发改委在半岛城市群和周边城市发改系统中,都是保留审批事项最少、审批程序最简便、审批时限较短的城市之一。

二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用好的作风抓大项目推进。市发改委坚持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推进大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布局、项目推进、资金争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切服从、服务于项目建设,努力为重大项目推进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到11月底,市发改委累计跑省进京达310多次,争取项目52个,争引各类资金1.35亿元。一是做好结合文章。在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引导干部职工服从大局、正确把握,主动适应、积极落实;另一方面结合日照实际,调整思路,用心在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积极做好上情与下情对接文章,认真破解影响大项目落地发展的瓶颈,努力推动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尽快得到国家、省的批复。二是抓好项目分析。对市筛选确定的交通、电力、冶金等45个大项目,实行“月调度、季分析”,详细盘点项目推进的难点与焦点,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一项一策,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全力排除制约因素,切实解决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问题,促开工、促进度、促竣工、促达产。三是搞好项目协调。明确项目推进责任,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每个项目都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细化具体的推进措施,不定期召开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小组会议,通报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对策。同时,牢固树立大项目建设“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主动与环保、国土、建设、规划、银行、安监等部门搞好配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协调、及时解决。

三是抢抓工作机遇,大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始终坚持“一个根本立足点和一条主线”的工作思路,以作风建设促进大项目推进工作。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形势下,注意从调控中寻求机遇,工作上主动适应国家各项政策。准确把握发展的条件和挑战,知难不畏难;准确把握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敢干不蛮干。对需要国家、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找准切入点,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市领导的直接参与下,大项目推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涉及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等方面的重大项目,相继得到国家、省的审批核准。

继去年争取国家核准我省制造业领域最大韩资项目——威亚汽车发动机项目后,今年4月13日又争取国家核准山东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工程,同步安装海水脱硫装置,并对一期燃煤机组实施脱硫改造,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山东500千伏骨干电网的安全稳定性能,进一步满足我市及全省用电增长的需要。4月28日,争取国家核准山东亚太森博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该工程的建设对加快我市对外开放步伐,构筑临港大工业新格局,培植“大项目—产业链—集群化”工业体系,增强港口带动能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影响深远。新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我市提出的进日照港的铁路通道于巨峰站接口、预留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条件、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关于巨峰站到港口的铁路建设问题,均得到铁道部等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日连盐城铁路项目,市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跑省进京,目前正在扎实推进。日照—黄岛铁路、日照—青岛城际铁路已被列入省“十一五”规划。争取省核准日广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立足部门职能,把服务发展、推进大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全委上下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积极改进服务,打造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市发改委明确提出把“积极改进服务,打造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作为主线,深入查找大项目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搞好对外公开承诺,从多方面、多角度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一是以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完善十八项规章制度,制订九项新制度、新措施,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核程序,简化操作流程,为大项目前期推进、落地建设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制订出台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实施细则》,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岗位和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审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并严格责任追究,有效防止了行政越位、错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二是以优质服务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简政放权,将市级项目审核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充分授权,权限内审核项目一律在窗口办理;—审批事项保留2项,行政许可事项保留3项,继续实行零收费;—缩短审批许可时限,对权限内的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在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审批、备案项目3个工作日内办结,核准项目由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内办结;—建立项目许可“绿色通道”,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凡是材料齐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随到随办。目前,无论从行政审批事项、收费情况看,还是从审批时限上对比,市发改委在半岛城市群和周边城市发改系统中,都是保留审批事项最少、审批程序最简便、审批时限较短的城市之一。

二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用好的作风抓大项目推进。市发改委坚持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推进大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布局、项目推进、资金争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切服从、服务于项目建设,努力为重大项目推进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到11月底,市发改委累计跑省进京达310多次,争取项目52个,争引各类资金1.35亿元。一是做好结合文章。在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引导干部职工服从大局、正确把握,主动适应、积极落实;另一方面结合日照实际,调整思路,用心在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积极做好上情与下情对接文章,认真破解影响大项目落地发展的瓶颈,努力推动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尽快得到国家、省的批复。二是抓好项目分析。对市筛选确定的交通、电力、冶金等45个大项目,实行“月调度、季分析”,详细盘点项目推进的难点与焦点,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一项一策,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全力排除制约因素,切实解决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问题,促开工、促进度、促竣工、促达产。三是搞好项目协调。明确项目推进责任,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每个项目都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细化具体的推进措施,不定期召开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小组会议,通报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对策。同时,牢固树立大项目建设“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主动与环保、国土、建设、规划、银行、安监等部门搞好配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协调、及时解决。

三是抢抓工作机遇,大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始终坚持“一个根本立足点和一条主线”的工作思路,以作风建设促进大项目推进工作。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形势下,注意从调控中寻求机遇,工作上主动适应国家各项政策。准确把握发展的条件和挑战,知难不畏难;准确把握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敢干不蛮干。对需要国家、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找准切入点,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市领导的直接参与下,大项目推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涉及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等方面的重大项目,相继得到国家、省的审批核准。

7.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篇七

一、历史矛盾和现实问题

1、基本建设的瓶颈

壮大县域经济,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社会实践表明, 占地征地拆迁是县域经济发展时期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现在, 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 各地基本建设如火如荼。据报道, 2009年沈阳预计安排固定资产投资3750亿元, 较往年增长25%, 重点投向加快城乡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环境和生态建设等几大方面。由沈阳的举措可观全国, 如此庞大的基本建设投入, 如果不汲取教训, 历史就会重演。我国三十年的改革成果是巨大的, 但各地个别事件的历史教训同样也是深刻的。“河北省定州市绳油村事件”, “广东省油尾市红海湾‘12·6’事件”等等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今后占地征地拆迁的幅度还将上涨, 利益冲突再所难免, 毋庸置疑, 占地征地拆迁必将成为县域经济基本建设的瓶颈。

2、再生产运动的肠梗阻

马克思认为要使生产不断更新, 就必须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补偿, 要使生产扩大, 就必须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追加;否则, 社会再生产运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甚至会导致生产的破坏。现实生活中, 县域经济再生产运动过程的肠梗阻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县域经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补给保障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同城同工不同酬引发的人力资源匮乏问题。仅以城乡行政级别差异为例, 同一个市辖区内, 县、区长同是市管干部。可是县、区长实际行政级别却不同, 县长要低于区长一个等级, 与城区街道主任同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将导致一系列冲突与矛盾, 这些都属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在短缺经济时代, 人们见惯不怪。但是, 在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之后,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的摩擦开始凸显出来。特别是农村方面反映的形式更加强烈。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严重失衡, 导致县区之间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上的良性互动。

3、历史形成的村级债务顽梗

村级债务是历史形成的, 而且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政策性原因、自身公益性支出、村级管理者决策失误等等。总之村级债务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实问题。以沈阳为例, 全市共有335个行政村, 截至2007年6月, 全市村级债务达5.8439亿元, 村均负债174.4万元, 农业人口人均负债1062元。村级债务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发展农村经济,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阻碍。

4、招商引资屡见不鲜的后遗症

招商引资本是件好事, 可是过度的、无序的招商竞争, 甚至陷入“白热化”竞争状态, 其危害也着实令人担忧。以某地区县招商引资曾经发生的屡见不鲜的后遗症为例论。第一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模式。某地不少区县为了完成“引资多少万元、引资企业多少个”的硬性指标, 实行全民招商。没有明确的招商项目, 没有明确的招商对象, 碰到一个招一个, 谈成一个算一个。招商引资工作中, 的确要广开门路, 凡是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就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企业都应引进。但作为一项政策推动的“工程”, 为了蝇头小利, “没有底线”、“什么项目都可以要”的不计代价式地招商, 这有悖市场经济规律。而且脱离本地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必然会发生对资源掠夺式开采, 亦或是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雷同等恶果。第二种是“丢了孩子套住‘狼’”的模式。地丢了, 好项目也未能套住几个。大量土地被招商引资所征用, 农民应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失地农民二次就业也未能及时解决。更有甚者, 完全为圈钱而来。这部分人抓住各地区县急于引资的心态, 以低廉的价格拿到土地后却不投资;之后直接或者变相倒买倒卖土地;还有的不按照规定招用员工, 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长时间地“试用”员工, 不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使职工退休后生活得不到保障, 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 失业后不能领到失业保险金;还有引进的企业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处理, 致使环境污染严重, 治理污染成为当地极大的隐患。第三种是“工业园区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模式。我国工业园区早期定位主要在于依靠政策优惠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现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工业园区数不胜数。应该说工业园区具有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 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和更强的竞争力。但各地众多园区实际上出现了“集而不群”的现象:结构趋同, 产业特色不突出, 同类相关的产业, 处处进行, 最终工业园区成了“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如何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找到竞争与协调的平衡点, 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题。

二、问题的根源和症结

1、国际竞争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县域经济运行的机制越来越受到冲击。我国农民“等、靠、看”的思想根深蒂固, 特别是以家庭为形式以家族为主干的传统作坊运行方式的弊端日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平台上的表现苍白无力。县域经济固有的天然缺陷, 导致生产成本高, 市场竞争力低, 市场开放度差, 市场灵敏性弱。现代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各地间经济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强, 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再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 而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 要利用两种资源, 开发两个市场, 提升两个竞争力。谁跟上历史的车轮, 谁就能发展;否则, 将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

2、城乡二元矛盾凸显

有感于“学生宿舍不该设豪华单间”, 我们称其为“单间门”事件。消息称, 在成都的一些高校, 少数富裕学生向学校交高额租金后, 可享受单间待遇。文章评论称, 当今社会,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如今, 这一现实映射到了高校校园里。只有缩小贫富差距, 消除两极分化, 才能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 有责任把追求人人平等、保护他人尊严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决不能像生意人一样行事, 否则对于人格还未完全定型的莘莘学子害莫大焉, 对于推动整个社会和谐也极为不利。

三、改进的思考和建议

1、继续解放思想, 勇于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解放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积极讨论中, 而应当付诸行动中, 并且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想办法先从减轻县域经济债务负担起步, 将村级债务也作为“不良资产包”予以处理。该核销的坚决核销, 该清偿的彻底清偿。该政府买单的政府必须买单, 该社会负担的政府决不能代行其过。真正实现村级经济组织轻装上阵, 最终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也让县域经济放下包袱, 挺起腰杆, 真正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参与国际竞争, 提倡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进而推进县域经济变革

当前,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势不可挡之势将我国农业推上了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平台。国际竞争已经摆在我们眼前。世界经济云涌之势已经开始在你我身边动荡。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就是最现实的例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推进县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 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 我们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地提升县域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的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离不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既是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所在, 又是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助推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 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让农民的首创成为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参考, 上升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创”, 其中内涵着党和政府创新、亲民、务实的要义, 内涵执政要义。“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首先要善于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营造更加有利于农民首创的政策制度环境。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需要政策的开启与保障。农村政策还需要倾斜再倾斜、优惠再优惠。可否借鉴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发展模式”, 试行“县域经济特区”试点, 提倡鼓励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真正调动农民、农村、农业的自主积极性, 为“三农”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现代信息平台, 让“三农”自身在国际竞争大舞台上自由发挥, 进而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3、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政策向农村倾斜, 打造人才自由流转的平台。在同一个城市, 不一定非得让乡村待遇高于城区多少, 但至少也应当让乡村与城区待遇逐渐缩小。在这方面可以至少应当学习湖南的经验。据报道, 湖南曾经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域进行过大胆实践。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从县乡镇等基层等单位选拔了多名优秀干部进入省直机关任职工作, 同时从省直机关、省属企业和高校中选派多名干部到市、县直接任职。湖南省的举措已经表明, 城乡的失衡状态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有鉴于此, 我们的思想可以进一步解放, 推行同城同工同酬, 打造人才洼地, 不但要留住人, 还要吸引人。进而推进培育城乡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人才市场。这样将更符合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 这样更能够体现“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 不能让干事的人吃亏,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从一定程度上说, 其实这就是一个城乡良性互动进而走向城乡一体化体制和机制的过程, 它为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趟出了一条河, 它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三个仍然、三个最”概括农村改革发展重要性、紧迫性[N].辽宁日报, 2008-10-26.

[2]沈阳明年预计安排固定资产投资3750亿元[N].沈阳日报, 2008-11-22.

[3]于天英、赵延年、朱卫东:化解村级债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 2008 (5) .

[4]熊正贤:重庆各区县招商引资无序竞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357) .

[5]周相超: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之有效途径[J].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6-20.

[6]肖余民:学生宿舍不该设豪华单间[J].环球人物, 2008 (11) .

8.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八

一、基本情况

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渭北旱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县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12镇5乡233个行政村, 50.7万人口。2005年全县GDP完成44.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该县现有公办中小学校230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教中心1所、初中24所、小学201所;有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电教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1所;有教职员工4915名,其中普通高中527名,职业学校237名、初中1820名、小学2214名、幼儿园52名,其他教育机构65名;有中小学生81753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9112名,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3135名,初中29639名,小学39867名;在园(校)幼儿8428名。有民办学校33个,教职工311名,在校(园)学生(幼儿)3418名。有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7个、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33所。

凤翔县是农业大县,山、川、塬齐备,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地方财政仅是“吃饭财政”,教育也曾是低水平维持。但是近年来,凤翔县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凤翔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1989年,宝鸡市第一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就在凤翔落户;1996年,高水平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1999年,宝鸡市第一个教育强乡镇在凤翔出现;2002年,被评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称号;2006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县专家组前期评估,2007年7月通过了陕西省政府教育强县验收工作组的验收。凤翔县基础教育取得如此超常规的发展,在于充分发挥县级统筹功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加强县级统筹,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凤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凤翔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了“一把手”挂帅、党政配合、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将教育工作纳入县乡政府任期目标,作为主要领导和有关干部实绩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县上建立了抓教育工作的“六项制度”(即县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每年度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建设现场会制度,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乡镇教育实绩考核制度和教育先进乡镇评选表彰制度)。对教育工作做到“五个优先”(即教育事业规划优先,教育项目实施优先,学校用地安排优先,校建规费减免优先,教师待遇落实优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加大县级统筹力度,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

实施“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新管理体制,县级政府也不能只向上等靠要,更要明确县、乡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的职责, 不断完善和强化县本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和管理职责,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

教育经费支出全部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2003—2005年度,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为 3.5%、9.03%、-25%,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率为3.69%、10.39%、17.25%;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为33.5%、34%、34.6%;生均公用经费高中为58元、59元、61元,初中为30元、30.5元、31元,小学为10元、10.5元、11元,基本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2003—2005年新增财力总额5504万元,其中用于教育3391万元,占总额的61.6 %;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198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事业。2003—2005年度,全县转移支付资金共4358万元,用于教育2367.2万元,每年均高于50%。教师工资全部收归县管,专户管理,按月足额发放,并于2006年9月全部兑清了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县所欠880多万元教师工资。县上教育经费管理、审计制度健全。

2006年,为22111名贫困家庭子女免除了课本费,为230名家庭特困寄宿学生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

3、巩固提高“两基”,保证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

近年来,积极执行《义务教育法》、实行控辍责任制、严格就近入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就读绿色通道、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等措施,使全县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80%以上、100%、100%和88.98%,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6%,青壮年非盲率为99.87%。目前,凤翔县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8.71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219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者短训获技率达到90.5%。

4、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健全县域教育骨干体系。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立足县域经济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大县、畜牧大县、果业大县、酒业大县”品牌。近年来,先后投资了2200多万元,建成了县职教中心,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该中心统筹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和镇村农技校,借助10个省市级农科教为农服务基地和5个科技信息网站,广泛开展为农服务,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构建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科教中心为骨干,以村级成人技校和示范基地为网点的教育服务“三农”网络体系框架,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项目引进、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建成了大棚蔬菜、奶牛养殖、花卉生产、电子工业、白酒酿制等9个专家基地,年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多人次。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教育骨干体系,现有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省级标准化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示范初中4所、省级示范小学4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

5、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推动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凤翔县于2000年在宝鸡市率先全部清退了中小学代课教师,通过逐年录用师范院校毕业学生,为师资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通过岗位胜任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提审了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通过派遣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薄弱小学任教,建立教师交流服务期制度,促进了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初步实现了校际间的师资均衡。

6、资源整合,薄弱校改造,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根据“统筹规划,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原则,凤翔县制定了《凤翔县2006——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意见》、《加强薄弱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实施了普及实验教学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校容校貌大为改观。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近1.1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26.5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16所,建成寄宿制学校3所,撤并学校(教学点)39个,中小学楼房化率达到65%。该县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主,以乡村办学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幼儿教育的基本格局,学前三年后教育率达86%。

县上建成凤翔教研网,高中学校建起了校园网,中心小学及其以上学校基本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联接了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中心小学及其以上学校的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Ⅰ类标准,村级小学基本达到省颁Ⅱ类标准。

三、几点启示

1、领导重视、政府行为到位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动力。凤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2003年以来,县上把创建教育强县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全县动员,真抓实干,志在必得。仅2006年内,县委、县政府就已经召开了8次“创强”工作专题会议、4次“创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创强”工作全县干部大会,“创强”中,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的领导蹲点包抓学校,现场解决问题;县级有关涉教部门对“创强”工作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人民群众支持教育,热情高涨;广大教职员工连续数月奋战,为凤翔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2、“三教”统筹,这是县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近年来,凤翔县先后投资2200多万元,着力建设县职教中心。县职教中心已通过陕西省重点职业中学评估,被确定为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陕西省服装人才培训基地。县上成立了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县职教资源,组织实施为农服务。在职教中心开设了电子电器、机械加工、服装制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唐村、南指挥、田家庄、柳林等乡镇建起了蔬菜、果业、养殖、酒业酿制等9个市级农科教为农服务基地和5个科技信息网站,在中小学校设立为农服务信息服务站或光盘播放点,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了一乡多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年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年创收近6亿元。同时,加强基础教育为农服务的探索,在范家寨中学实施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通过创建“果、草、羊、沼”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出了劳动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成果推广三位一体,专家、学生、农民共同参与的农科教结合新模式。

3、积极开展县级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一是加强教研室硬件建设,投资40多万元,改善了县教研室办公条件,建成宝鸡市首家标准化教研室。二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除县教研室配备25人外,还在教学一线聘请了120名兼职教研员。三是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先后组织了“目标教学实验”、“创新教育实验”等教改实验,全县共承担省级立项课题17个,数量居全省县(区)之首,目前已结题4个;同时还参与4个全国性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成果在全县小学普遍推广,大面积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国家语委表彰。四是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三年来,教育局将1540篇教师论文汇编成20册县内印发交流,其中265篇论文获省级奖励,或在省级刊物发表。

4、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是农村学校跨越发展的翅膀。凤翔县抢抓中、省实施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良机,先后投资4482万元,装配计算机4948台,建成多媒体教室6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7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3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30个,7所学校建成了校内局域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所有学校都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45岁以下教师都经过了两轮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62%的教师拿到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70%以上的教师能够在计算机上制作课件。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在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地理、音乐等课堂教学方面得到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缩小了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方的学生与城里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共享了现代、优质教育资源。

5、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资源。薄弱学校不仅缺基本设施设备,更需要优质的教师资源,优质教师也可以在不良环境下培养出同样的优秀学生。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2006年,凤翔县投资120万元,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增添设施,建成了陕西省示范教师进修学校。二是公开选拔任用校长,推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新任校长试用期制度、异地名校挂职锻炼制度。近年来,先后选拔任用29名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派遣2名高中校长去江苏南京挂职学习。三是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轮岗交流服务制度,形成了“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用人机制。近年来,共择优录用163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向山区和薄弱学校选派青年教师72名,安排39名优秀教师交流服务。四是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和“强师兴教”工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五是建立教师奖励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教师”、“十佳校长”评选活动,隆重表彰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六是妥善解决教师生活、学习、住房、培训、子女上学等具体问题。八是建立模范教师疗养制度、特困教师救助制度,全体教师每年体检制度。目前,全县已拥有省级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1018人。(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9.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篇九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5家,实现销售收入近900亿元;建成50家口农业创新驿站,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9个脱贫县的脱贫户均实现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今年,口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重实施7项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健全完善机制。构建横向部门协作、纵向上下联动的推进工作体系,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2345”工作思路,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个目标”,突出项目和示范建设“2个重点”,实施保供给工程、调结构工程、补短板工程“3大工程”,深化农村土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4项改革”,健全组织领导、清单管理、包联指导、宣传引导、督导考核“5项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推进,坚持分类指导,9个贫困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环口的县与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结合、口的县与对接口相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突出稳产保供。面对新冠疫情风险挑战,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在稳定播种面积和加强田间管理、农技服务上下功夫,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农业,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恢复生猪产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在西部山区建场,加快产能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177.67万头,同比增加18.52%,年底恢复到正常年份的85%以上。保障“菜篮子”供给,围绕保供给、稳市场,强化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和产销对接,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26.7万吨,同比增加2.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口和口市场需求,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农业”,增强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以50家口农业创新驿站为载体,引领带动蔬菜、食品加工、文创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转化、应用和推广7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新肥料引进推广及高效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实施地下水压采、节水灌溉、农艺节水,减少农业用水;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农膜回收等利用率以及农兽药包装回收处置率。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1.8%,高于全省指标1.8个百分点。加强绿色食品认证指导工作,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今年口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易县磨盘柿获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

做强扶贫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有力支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特色农业、高效林果、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六大扶贫产业,脱贫户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不足4成,提升到目前的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8个国定贫困县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68.0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2.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长到10253元,扶贫产业成为全市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抓好环境整治。坚持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10个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分类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改造各类无害化和卫生厕所41.79万座,建设农村公厕1448座。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或扩建焚烧发电、填埋及其他垃圾处理设施8座,建设乡镇转运站点1203个,5099个村庄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完成污水治理村764个、管控村4391个。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市所有村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务,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强化典型示范。印发《口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方案》,启动30个示范区、30条示范线、600个以上示范村建设,示范区覆盖所有县(市、区)、示范村覆盖所有乡镇。明确创建标准,示范区按照15条标准创建,示范线依照11条标准打造,示范村遵照21条标准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创建,实施市、县、乡三级领导包联制度,市级领导包联示范区、县级领导包联示范线、乡镇领导包联示范村;建立季调度、观摩、年终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评比,落实奖励制度。工程化、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八大行动,推进25项重点,今年投资近20亿元,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口农业创新驿站、休闲度假等产业振兴项目;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重点实施一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项目;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一批文明村镇创建、绘制文化墙等乡风文明建设项目;在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实施一批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组织振兴项目。

10.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篇十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森林公安局关于开展涉案财物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网络暴力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