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教育教案

2024-10-11

校园暴力教育教案(共8篇)

1.校园暴力教育教案 篇一

预防校园突发暴力事件安全教育教案

2014春期 第()周 班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并进一步熟悉校园预防突发暴力事件方面的安全知识。

2.培养学生更强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并进一步熟悉校园预防突发暴力事件方面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预防措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期以来,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校园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问题日益严重,在四川、山西等地发生的重大学校安全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非常重视并下发了几个重要文件与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二、列举例子

校园内犯罪分子持刀行凶、陌生人电话恐吓等。

三、学生谈谈应对方法

四、小组讨论

五、教师总结方法

(一)遇到校园内犯罪分子持刀行凶,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阻止犯罪分子行凶。

1.获得事件信息的任何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老师报告,并同时打110报警。

2.有能力的建立警戒线,使犯罪分子无法靠近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3.进入全面应急状态,有能力的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周旋,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在有利条件下设法制服犯罪分子。

5.疏散受害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6.医疗救护小组负责救护受伤学生和其它伤员。

7.向上级报告。

8.保护现场。

(二)收到恐吓电话或信件事件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调查清楚来电、来信人的身份和意图,维护受害学生安全。

1.收到恐吓电话或信件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

2.收到匿名恐吓电话时,要保持镇静,对来电人的无理要求,不要马上拒绝,通过商谈的形式延长通话时间,尽可能从对方获得最多的信息。有来电显示的电话机应记下对方的电话号码,否则可用写字条、做手势的方法示意身边的人员,向电信局查询电话号码,有条件的可对恐吓电话作录音。

六、结束语

同学们平时要多多去学习一些安全知识,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

2.校园暴力教育教案 篇二

1 设置校园暴力干涉课程的必要性

校园暴力是发生率极高的欺辱、冲突乃至犯罪行为, 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和有效遏制[2]。校园暴力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现象, 而是普遍存在、影响恶劣的校园安全症结, 治理难度相对较大。1994年通过的《美国教育法2000年目标》要求, 到2000年在每所学校杜绝毒品和暴力;但时至今日, 恶性校园暴力案件仍频繁发生。我国情况和美国大致类似, 尽管对校园暴力关注力度在加大, 但有关方面的认识并没有根本扭转[3], 或存在回避态度[4]。由此可见, 校园暴力依然被掩藏在“敏感”地带, 多数学校并没有为师生员工提供正视校园暴力的安排, 从校园内部来提升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校园暴力应对策略和保卫校园的能力。有研究表明, 受课程支持的暴力预防教育可有效减少各类校园暴力[5]。挪威、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已在学校开设了面向学生的暴力干涉课程, 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我国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校园暴力, 最初主要介绍国外情况, 然后才逐渐关注国内问题。所以, 有必要对校园暴力干涉课程加以系统讨论。

2 校园暴力干涉课程的理论基础

任何课程的存在及其存在形式都受到基础理论的影响。校园暴力干涉课程主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多元文化理论以及自我发展假说之上。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提高社会信息处理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并降低暴力行为, 而相关的控制性课程可推动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一些国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供了各种暴力防治课程, 如挪威卑尔根地区利用中小学课堂教授行为技巧, 类似课程在英国、德国和美国也取得较好效果[6]。多元文化理论认为, 族群文化冲突会导致暴力行为,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提升学生多元文化能力。这种教育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处理技巧和积极的种族接触2个方面。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中的群体参与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技能, 还要积极地和其他种族/民族学生进行接触, 通过不同种族间接触会增加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正确观念并减少偏见。不同种族间的有效接触条件包括接触群体地位要平等、不能流于形式、相互合作与依存、权威人物的支持等。多元文化理论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7,7]。自我发展假说认为, 低水平的自我发展经常伴随着冲动、道德控制内化不良、自我中心思想以及剥削性人际关系, 因而自我发展水平不足的学生会倾向于暴力行为。Pamela等[8]对20 438名16.14岁的青少年进行研究显示, 在直接效应模型中, 自我发展占了暴力中变量的10%。

3 校园暴力干涉课程的核心内容

综合当前世界各国相关研究和实践, 可将校园暴力干涉课程内容分为认知教育和技能形成2个方面。

3.1 认知教育

(1) 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界定会影响到暴力事件的有效识别、干涉范围与方式、师生日常教学行为以及教育主体间关系。目前的理解是, 除了各类伤害行为, 如身体攻击、性侵犯和心理伤害等[9], 语言也具有暴力特征。有学者认为, 比起肢体暴力, 更多的学生受到的是语言伤害[9]。从各种定义中可看到以下共识:校园暴力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园及其附近, 并且和学校师生发生联系;施暴方式包括肢体、工具以及语言利用;对受害者造成一定的物质、身体和心理伤害。以上3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校园暴力特征, 但以WHO对“暴力”的定义来考察, 仍能看到暴力内涵界定的不足之处。WHO将暴力定义为“蓄意运用躯体力量或权力, 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 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剥夺”的行为[6]。目前各种校园暴力概念没有深入揭示利用权利施暴的现象, 没有将漠视和剥夺列入暴力行为, 也没有考察针对自身的暴力行为。因此, 在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暴力时, 需要深入揭示上述行为。 (2) 了解校园暴力起因。攻击行为的解释[7,7]主要有以下6种:①本能说。攻击行为是生物本性,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 只是个体允许实施攻击的水平不同, 并存在表达方式和情景选择的差异。②社会学习说。儿童通过物质、社会和心理强化, 或通过观察而习得攻击行为。③厌恶刺激说。攻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为消除厌恶刺激所做出的反应。④控制力被抑制说。由于存在抑制因素, 个体控制能力减弱而导致攻击行为发生。⑤工具性暴力说。暴力行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⑥情景交互说。暴力行为是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规范、当事人生活经历、具体情景中行为的社会意义、年龄、受教育程度、犯罪史、态度、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心理健康、性别、生活应激状态、事件发生地点、时间、地理空间和建筑结构等, 都可能是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 (3) 了解校园暴力危害性。现有研究已经证明, 不同程度接触校园暴力会增加学生心理压力, 降低学生学业表现, 改变学生人际认知和世界观, 甚至会干扰学生生理健康, 如有研究表明, 社区暴力暴露与上呼吸道疾病以及生理压力呈正相关[10]。

3.2 技能形成

被用来提升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亚文化反省取向能力

如果亚文化拥有并推崇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暴力行为就会更为常见[11,12]。如Moshe等[13]研究显示, 亚文化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不仅可以在冲突地区观察到, 也可以从性别差异上体现出来, 男孩表达怒火的方式和进攻行为更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一般而言, 男孩倾向于实施暴力行为, 而女孩更倾向于持有暴力态度[14]。借助课程对亚进行文化反省可有效降低特定文化引起的冲突。

3.2.2 媒体抵制取向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 暴力媒体不但对儿童的生理唤醒水平、暴力念头、攻击行为、犯罪行为有影响, 而且会影响部分青少年成年后甚至是20多a后的犯罪行为[15]。

学校课程需要留出专门内容推动学生思考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媒体心态和习惯, 同时将这种课程哲学传递给家长, 协助家长营造与组织有意义的家庭生活方式。

3.2.3 游戏理性取向能力

在过去几十年里, 学界从游戏数量和内容2个方面考察了电子游戏对儿童的消极影响。证据显示, 游戏数量影响了学生成绩, 游戏内容影响了儿童暴力行为[16,17,18]。目前的电子游戏不但涉及暴力, 而且牵涉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灰暗人性等。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详细的游戏选择指导。学校课程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不良游戏的危害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倡导学生玩一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对儿童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电子游戏, 号召学生抵制国外某些色情、荒诞、怪异、暴力和迷信游戏, 帮助学生摆脱游戏沉迷状态。

3.2.4 亲子取向能力

研究发现, 每花费100万美元对有攻击行为儿童的父母进行培训, 就可以预防157例重大犯罪[6]。将家长参与纳入课程范畴, 及时向家长提供援助、建议、指导和培训工作, 协助家长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仅可以推动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减少暴力行为, 而且可以有效抵制危险同伴的影响[19]。

3.2.5 安全意识取向能力

需要重点强调管制工具入校问题。暴力工具尤其是各种管制工具和枪支被带进校园的危害性极大。武器入校主要取决于下面3个原因: (1) 自我保护意识和恐惧感。青少年利用武器来增强自己控制社会契约以及同伴偏离行为的力量。 (2) 态度和价值观。男孩子更有可能携带武器, 是因为在一部分男性青少年意识中, 携带武器比较“酷”。 (3) 武器接触机会。有研究结果表明, 接触枪支机会和携带枪支行为略有相关[19]。此外, 缺乏法律监管环境也会促使学生携带武器入校。在进行校园暴力干涉课程设计时, 既要关注相关法律知识,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安全感的追求, 让学生认识到信任和友谊的校园才是最安全的, 并且需要指导学生在发现或面对管制工具时采取何种措施。

3.2.6 社会技能取向能力

这部分综合性比较强, 涉及的技能比较广泛, 可以根据不同培训单项设置不同内容。国外的一些技能培训项目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如“同情心培训项目”内容包括情绪认知和表达、合理观察、亲社会价值、行为和同情心;“组合式 (Jigsaw) 课堂技巧”包括合作、积极倾听、请教问题、尊敬别人、冲动控制、冲突解决;亲社会应对技能培训 (PCS) 包括信息交流、问题解决、行为控制;愤怒应对项目包括自我指导、抑制性和应对性自我陈述、生理唤醒意识、情绪认知、合理观察、目标设置;智能训练 (brain power) 包括意图的准确觉察、非敌意的归因、对可能触发负面结果行为的适当回应;儿童发展项目 (CDP) 包括对他人公平与尊重、为他人提供帮助、社会责任, 合理观察、同情、利他主义;优秀行为游戏 (GBG) 包括任务中的行为、专心、群体参与、学业成绩、顺从。

4 校园暴力干涉课程的实施策略

校园暴力干涉课程能否实施成功,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观念变量、培训变量、传递变量、组织变量会严重影响学校干预的执行和效果[7,7]。

4.1 观念变量

要求课程设计者、行政管理者、教师、督导人员必须清楚此课程的目标或意图、性质、实际和潜在的好处。校园暴力干涉课程是针对暴力和犯罪问题而提出的新课程, 因而要解决相关人员的观念问题。校园暴力干涉执行者首先要思考需要参阅哪些特定文献, 形成什么样的理论, 用什么观点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从而不断修正与提高观念水平。在校园暴力研究方面, 我国远远落后西方一些国家:西方相关研究强调实证调查, 规模较大, 干涉措施比较得力;而我国的实证研究较少, 感性经验多, 研究规模小。研究的滞后与研究方法的缺陷为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准确诊断我国校园暴力实际状态构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借鉴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理论和认识水平。校园暴力在触发因素、危害程度、干涉机制等方面具有通约性, 虽然存在国别差异, 但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一致性, 具有借鉴的逻辑。仅凭借鉴还不够, 还要立足国情, 在校本层次上展开调查与研究, 形成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观念体系。

4.2 培训变量

强调的是相关干涉人员的有效培训问题。学校首先需要考虑校园暴力干涉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并由此来确定哪些人员需要进行培训。从国外实践看, 学校暴力干涉课程主要属于实验性和附加式的, 并不是为系统的或基本的改革而设计。这对定位校园暴力课程有一定启示意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可支配资源, 灵活决定此类课程的规模与形式。资源相对短缺的学校可形成以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实施团队。如是在校本层面上开发暴力干涉课程, 参与培训的人员就更广泛一些, 行政管理者、教师和督导人员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对这些人员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量身定做、全程设计, 还需要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契合。在特定项目中或新方法中, 要为课程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材料。上述环节在时间、空间和财力等一些现实因素干扰下会变得比较复杂。在培训时需要随时调整教师的安排, 在不影响日常教学情况下, 寻找大家都认同意的培训地点和培训时间, 还要考虑到一些教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协助干涉工作的可能。除这些因素外, 对培训的设计也很重要, 培训要有意义, 有吸引力, 帮助教师将所学的东西真正应用在教室里。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采取书信、便条、文章、书籍、布告、研究报告、演讲、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来进行, 也可以举办培训班, 研讨会等形式来展开。

4.3 传递变量

考虑的是课程内容的高效传递问题, 包括:在具体的干涉中应用了什么原则, 使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在设计这些策略时, 有没有考虑年龄、性别、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和最初的技能水平差异。在传递系统中, 教师是首要的也是问题比较突出的环节。一些教师对要求学生对真实情景做出情感表达感到不自在, 认为教给学生社会和多元文化能力是父母和学校的事, 不愿意去实现这种干预;相当多教师口头表示支持, 但并没有付诸实施, 结果一些学生并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分配给他们的干预“剂量”。除教师因素外, 课程类型与教学方法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变量。目前, 暴力预防和冲突处理课程重心和效果略有差别:预防课程涉及面更宽, 冲突处理课程针对性更强。有研究结果显示, 2类课程都成功地减少了暴力的几个主要指标, 在假想冲突中使用暴力的情况减少了, 测试前30 d里暴力和打架频率较课程实施前30 d有所下降;相比之下, 冲突处理课程在减少严重肢体冲突方面更加成功[20]。学校可根据面临的主要问题设置课程类型:如果暴力情况比较严重, 可以冲突处理课程为主;反之, 可以采用暴力预防课程。除了该2类课程外, 还可以根据课程实施对象把课程分为学生课程、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等, 也可以从课程的组织形式角度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用来推广校园暴力知识, 活动课程主要用来形成学生的暴力预防与应对能力。在考虑教学策略时,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条件灵活设置课程类型与课时, 采取角色扮演、讲故事、群体问题解决、游戏、录像、图片、讨论、奖励、咨询、头脑风暴、认知-行为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授课。

4.4 组织变量

考虑的是课程实施的组织保障问题, 包括组织的幅度和层次等方面的安排, 核心工作是确定参与人员的权利和职责, 同时要形成顺畅的组织通讯、民主的组织文化, 从而为课程各环节顺利运行营造良好气氛。

3.校园暴力的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篇三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冲突、价值教育

【Abstract】School violence is not only a legal issue, but also an educational issue. It is rooted in the value 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s. The elimination of school violence must be based on the schools value education.

【Key words】School violence, value conflict, value education

近年来,经媒体报道,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类事件,学术界大都称其为校园暴力。本文拟就校园暴力的根源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希望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谨思慎行,从校园暴力的源头着手遏制同类事件的发生。

一、校园暴力的性质

严格来说,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和任何人身伤害案件一样,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要进入司法层面进行解决。但是,因为涉案双方都是未成年人(学生),这一问题似乎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判定为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除了因为涉案双方都是学生之外,还因为:

第一,制度防范和法律裁决无法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育则能够防范于未然。为了遏制校园暴力伤害案件的频繁发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较为严厉而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惩罚,也无论多么完善的校园安全制度建设,都没有能够避免该国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再次发生。事实上,法律惩罚的威慑和校园安全制度的防范针对的是行为,无法关涉造成行为的思想,而思想的种子一旦萌发,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激烈的行为。百密难免一疏,法律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伤害事件的发生。法律制度只能侧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教育则侧重“未然”,从学生的思想深处消除暴力伤害的念头。法律制度和教育是解决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

第二,校园暴力的发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教育环境的缺陷。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应该营造温馨、和谐与和平的氛围,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生活于其中的人应该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或“绅士”。在这样的校园教育环境中,不会有歧视、漠视与羞辱,也就不会有暴力。而不良的校园教育环境则制造思想的混乱、人际的对撞与冲突,一方面灌输优秀与杰出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制造不平等观念、歧视、嫉妒与冷漠,生活于其中的人既有学品兼优的“尖子生”,又有学业不良、品行恶劣的“差生”,在这样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偶尔发生羞辱、辱骂、殴打等暴力伤害事件实不足为奇。

第三,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有助于厘清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必须要强调的是,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来看待,并不是要追究学校和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相反的是,任何校园暴力伤害案件都不应该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因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只承担教育之责,在教育责任之外,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能也不应该承担其他的责任。由此来看,所有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中关于学校法律责任的裁决都不应该发生,也不应该被执行;所有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中关于学校法律责任的裁决都是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教育责任的忽视,会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产生严重的干扰。

正因为校园暴力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探究其根源的基础上来探讨教育对策。

二、校园暴力的根源

考察每一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人们在对施暴者口诛笔伐的同时,言谈之间又往往会对施暴者报之一声惋惜。之所以会惋惜, 是因为施暴者是不更世事的孩子,而是因为发生暴力危害的理由太过可笑,诸如“一句口角或一块橡皮引发的血案”之类,在成人社会看来,“言语不和”“被全班同学冷落”“(受害者)与谁谁(施暴者重视的同学)关系太好”等理由完全“不值当”对自己的同学暴力相向,显然是太“孩子气”“太冲动”。然而,正是这些让成人社会不解的“理由”导致了校园的欺负现象或暴力伤害的发生。那么,成人社会在叹息的同时,是否也忽略了不值一提的“小理由”所潜藏的重大问题。有学者把其归结为施暴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所有的校园伤害案件都是双方的,单只是从施暴者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解释可能还不足够,因为人们忽视了受害者在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受害者很值得同情,但是为什么受害的是他/她而不是别人?也许在某些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中确实会有无辜者受伤,但是施暴者所首先针对的那个受害者一定和施暴者有着某种摩擦、矛盾,客观地讲,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敌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受害者之所以会成为施暴者的“仇恨对象”,一定是因为他/她在某些方面的行为举止“侵占”“损害”或“剥夺”了施暴者所珍视的东西①。也许受害者是有意为之,也或许是受害者一无所知,且不论主观上如何,就客观而言,受害者最终成为了“被仇恨”的人,并最终成为受害者,而造成“仇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双方秉持着相同或相反的价值立场并互不相让。比如嫉妒,是因为嫉妒者同样认可被嫉妒者的优秀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嫉妒者渴望和被嫉妒者一样优秀;再比如同学“排挤”,是因为排挤者持有和被排挤者不一样的价值肯定,排挤者不认可被排挤者的价值。说到底,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根源在于学生之间的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引发孩子内心的“仇恨”,而化解仇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沟通达成双方的谅解,另一种则是“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让被仇恨者“颜面扫地”甚至是“肉体消失”(方解心头之恨)。

在此,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仇恨”这种心理体验尽管一定指向具体的人和事,但是就体验本身来说则与被仇恨的人和事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是个体内在的感受,除非仇恨者主动放下心中的恨意,否则,无论被仇恨者或他人做出何种努力,都无法解决恨意对仇恨者的内心折磨。也正因为仇恨的这一特殊性,一旦恨意形成,仇恨者要么隐忍不发,进而形成自我价值体系②,要么通过报复被仇恨者或他人来化解自己的恨意,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恰恰是后者的具体表现。

还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如上文分析,不管被仇恨者是否无辜,仇恨者的恨意一定起始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与被仇恨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被仇恨者或许并没有对仇恨者做过什么不当的行为,但是被仇恨者自身的价值特质或某种表现一定是对仇恨者的自我价值或价值认同产生了否定作用,因此才引起仇恨者的恨意。这就是说,引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价值冲突可能并非是学生之间直接的价值冲突,而是隐含在校园环境中的价值认同危机。

三、化解学生间价值冲突的教育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间的价值冲突导致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那么,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通过价值教育来化解价值冲突,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一,要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必须要进行价值理解教育。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是施暴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选择的一种释放恨意的行为。施暴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之所以会产生“仇恨”,是因为“怀恨者”不理解价值的多样性,难以在自我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重建自我的价值体系,也难以理解“被恨者”的价值合理性,也不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学校价值教育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向每一个学生阐述价值的多样性,尽可能地通过价值例举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价值的合理性,同时,还要通过故事或情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第二,进行价值理解教育,首先要进行平等意识教育。平等意识是价值理解的基础,没有平等的意识,就难以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立场,也就难以理解并自觉地尊重别人的价值选择。对他人的有意或无意否定来自于优越的自我意识或高人一等的价值优越感;对他人的“恨意”来自于与被恨者的价值攀比,“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③,总之,价值冲突是不平等的价值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价值理解教育,必须首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意识,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秀而歧视其他同学;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嫉妒、仇恨其他同学。

第三,进行价值理解教育,还需要进行沟通教育。沟通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是了解价值多样性及各种价值合理性的途径之一,也是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恨意”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往往呈现出施暴者肆意地殴打和辱骂,而受害者沉默以对或逆来顺受的情景,难以见到双方言语清晰的沟通。进行沟通教育,有助于在校园环境下减少“仇恨”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也有可能终止伤害的继续进行。

第四,要化解学生间的价值冲突,还需要进行友爱教育。在无法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情况下,友爱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唯一途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是“敬而远之”,但是,因为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同学或校友之间总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敬而远之”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歧视(看不起)”,从而招致仇恨和无妄之灾,而只有友爱才能够避免一切仇恨的发生。

注释:

①“东西”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用语,它指向的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某件物品,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好恶、尊严等情感,正因为其含义的复杂性,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词之前,只好用这个词来指代了。在此,必须要再一次申明,此处的分析不是要为施暴者开脱,也不是要“怪罪”受害者,从道德与法律层面而言,不管暴力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毫无疑义地要批判和惩罚施暴者,对受害者表达深切的同情。

②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把隐忍不发的“恨”称作“怨恨”,并分析了怨恨在道德建构中的作用。详见《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396—530页。

③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09.

作者简介:

李雨竹,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

4.校园暴力 教案 篇四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知识目标】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校园不容暴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课文介绍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杀人狂魔马加爵

原云南大学学牛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马加爵案例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学生回答:

①校园不容暴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②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园防暴系统已刻不容缓;

④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远离校园暴力。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名称:XX中学校园防暴系统预案

目的: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共建和谐校园,安安静静读书,快快乐乐学习。

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各科任老师

可提供帮助的部门:德育积极分子、班主任、政教处、法制校长

具体措施:

(1)学校加强保卫科值班制度。保卫科24小时不间断地在校园巡查,严禁不三不四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必须做出详细登记。

(2)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学校200米内不得设立网吧,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周边的值守,对不能说明情况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处理。

(3)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讲座,加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以及其它危险物品进校,政教处、总务处不定期对学生公寓、教室进行检查,发现携带危险物品一律予以收缴。

(5)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严禁学生观看不良的、暴力的影视剧及书籍,并不得带入校园。

(6)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关键在于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动态,对不良的动态要及时予以化解。

(7)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子女、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其中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关爱,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报复心强、怯懦、逃避、承受力差等不良倾向。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确保这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板书设计】

校园不容暴力

校园暴力: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危害: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恐惧、焦虑

5.拒绝校园暴力-详细教案 篇五

一、教学理念

我在本课的设计上力求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本课的教学中。在各环节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再结合相关案例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方式得出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方法,整个过程都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真正触动学生思想深处。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欺凌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三、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认清校园欺凌的成因和负面带来的影响,并初步掌握简单的应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觉察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和调整不合理的情绪、观念;

行为和表现: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并规范个人的言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清校园欺凌的实质,并掌握简单有效的应对方法

难点:能讲习得方法运用于现实生活

五、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1、视频导入:你看到了什么?

师:在进入今天的课题前,请大家先仔细看一段视频。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请说说你们看到的内容,谁先来? 生答.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一种让人非常心痛的现象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本是静美之所。如果任由这种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身理的创伤,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我们要拒绝校园欺凌。因此,我今天的讲课题目是:向校园欺凌说“NO”。(大屏幕显示标题)

2、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校园欺凌?

师:刚才我们提到校园欺凌,那什么是校园欺凌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学生思考并讨论)

师:谁能说说?

生1:校园欺凌就是校园中的欺凌行为; ……(生说老师分类板书)1)行为欺凌:打架、斗殴

2)语言欺凌:取绰号?、取笑、辱骂

3)心理欺凌:孤立排斥别人、恐吓威胁别人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具有欺凌、伤害等性质的侵害行为。它包括行为欺凌、语言欺凌和心理欺凌。其中,行为欺凌是指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上的侵害行为;语言欺凌是指使用谩骂、诋毁、污蔑、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心理欺凌孤排斥别人、恐吓威胁使他人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的行为;使由于这几种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在校学生,因此通常被称为校园欺凌。】

(二)为什么有校园欺凌

师:为什么有校园欺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杜乐在篮球场正与杨轩聊天开玩笑,被正在打球的宋珂听到,由于宋珂和杜乐一向有矛盾,便误以为杜乐在讥笑他。于是宋珂便上前理论,后与杜乐发生争执和打斗,期间杨轩劝架但无效,最后杜乐的眼睛被打肿,宋珂的手臂也受到了皮外伤

问:这个案例是怎样引起的呢?(教师同学一起分析)

原因:

危害:

方法:

【案例二: 杨岳是个非常要强的男生,家庭条件很优越,学习成绩也始终是班上的前几名。但由于自己的个子在班上最矮,因此常被同班同学沈义等笑称“小不点儿”,为此他非常生气。终于有一天,他召集了自己几个在外班要好的同学吴楷、周硕和蔡阳,在沈义放学回家时将其拦住并进行殴打,并扬言“以后再说见一次打一次!”

师: 这个案例又是怎样引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小组组长把大家的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师:案例一中的宋某为什么会和杜某打起来呢,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1:宋某以为杜某在讥笑他; ……

师:那事实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出杜某有做过伤害宋某的事情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宋某如果在当时看到杜某在和朋友开玩笑时能够不误会对方,那后来的打斗也就不会发生了。由此可见,杜某是错在了哪里?

生:……(教师引导:看到一件事情不问清楚,自己情绪和火气上来了上前就打,是不会控制情绪的表现。)

师:这个案例中的打斗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主动沟通 消除误会而引起的。(屏幕出示“

1、不会合理控制个人情绪和主动与他人沟通。)

师:下面再看第二个案例。

生1:杨岳因为被别人笑称为“小不点儿”,他觉得很不舒服;同学太不尊重别人了。

师:如果是你被同学这样取笑,你会怎么想呢?

(教师引导:哪位同学能够提供一个好方法,在碰到杨岳这种事情可以劝说自己不再那么烦恼的?)(教师引导:老师记得上个学期我们上过一节班会课“换个思维看风景”,里面提到了一种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叫什么?……对,现在我们用“重新框视”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事情。你可以这样想,小不点又怎样,这说明我是班上的唯一)

师:由此看来,杨岳的心态还不够乐观,也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而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发生这类暴力事件的原因。(屏幕出示“

2、在发生时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师:现在再回到这个案例,案例中杨岳的朋友吴某、周某和蔡某本身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后来却应杨岳的要求参与了斗殴。所以这也是欺凌事件中的另一个原因,即: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盲目地帮同学出气,成为欺凌行为中的帮凶。(屏幕出示“

3、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盲目地参与校园欺凌,成为欺凌行为中的帮凶。)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接下去的视频。

说说看这个案例是怎样产生的呢?(看视频)

生:没有遵守规则、做错事后没有及时向老师认错、而是选择逃避。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这堂课通过自己的分析,我们懂得了什么!

这个案例又是怎样引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小组组长把大家的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校园欺凌分为

语言欺凌: 取绰号、取笑、侮辱

行为欺凌:打架、斗殴

心理欺凌:孤立排斥别人、恐吓威胁

产生的原因有:1不会合理控制个人情绪和主动与他人沟通

2也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3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盲目地帮同学出气

4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太骄傲、侮辱别人。

5没有遵守规则、做错事后没有及时承认错误、而是选择逃避。

我们会做到:1学会合理控制个人情绪,并主动与他人沟通;

2在发生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懂得谦让; 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盲目参与校园暴力,成为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4、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不崇拜暴力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所以同学们,以后自己忍不住想取笑别人、骂人、和打架的时候就用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来约束自己,你只要理智地想想,一旦你给他人带来了伤害,首先将受到学校老师严肃的批评教育;如果情节严重将人打伤的,不但要叫来家长,更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而你自己呢?甚至可能会被学校开除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你的行为不会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认可。你看欺凌要面临这么多的麻烦,何必还要去做呢!

6.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教案6篇 篇六

枫亭斗北小学 一年级(1)班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针对小学生的暴力侵害事件,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防护的技能和方法,做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冷静的处理并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老师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学习的方式进行,需要在活动前收集前不久刚刚发生的几次严重的校园侵害事件的资料,以及一些自我防护的知识和方法。

一、全国边续发生了五起针对小学生及幼幼儿园儿童的暴力侵害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对儿童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协。短短不到四十天的时间发生5起校园砍杀案!3月23日,南平郑民生杀8名小学生; 4月12日,合浦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 4月28日,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

4月29日,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 4月30日,潍坊男子小学内砸伤5人后自焚; 下面来了解一下这几起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3月23日上午6时20分许,郑民生从家里携带一把长约30厘米的尖刀,窜至南平实验小学附近伺机作案。7时25分许,郑民生见该校门口聚集了数十名等候入校的学生,便混入人群中站在校门口,先后对13名小学生猛捅猛刺,造成8死、5重伤的惨剧。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另一名为老年女性。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4月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2人,包括29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

4月30日7点40分左右,王永来(男,45岁)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不顾尚庄小学值班老师的阻拦,从学校侧门强行闯入学校院内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并抱住2名学生点燃,学校老师奋力将学生抢出。王永来被当场烧死。5名受伤学生被迅速送往医院救治,目前伤情稳定,均无生命危险。

二、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多的针对小学生的侵害事件,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小学生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做呢?

引导学生从上学来回的路上,面对陌生人时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引导学生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 小学生该如何进行自身安全的防护呢?

1、不轻信陌生人

(1)家长不在家时,有人敲门,不要轻易去开,要从门镜或门缝中看看,如果不认识,绝不能开门。

(2)陌生人来电话时,如果家长不在家,不要告诉陌生人家中没有人,只告诉他家中现在有事,让他过一会再来电话。

(3)如果有人敲门买东西时,不要开门,只是回答“不买”;认为可疑时,可打电话报警,没有电话,可以窗户向外边过路人求援。(4)不带陌生人到家中来,也不到陌生人家中去。(5)不把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也不要露在外边。

(6)放学回家时,如果一个人回家,而且家中又没有人,在开门之前应先看看是否有人尾随,然后再开门进家。

(7)放学时,如果有陌生人在一校门口接(或者就是家长、朋友让来接),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并把这种情况告诉老师。(8)放学后排好路队按时回家。

2、不贪小便宜

(1)不接受陌生人送的礼物、食品、文具等。

(2)不和陌生人去游乐场、文艺厅、公园等地去玩。(3)不乘坐陌生人的汽车或其它车辆。

3、要提高警惕

(2)遇到陌生人问路时,可以指给陌生人方向,告诉他怎么走,但不要为他带路,特别是偏僻的地方。

(3)如果遇到陌生人不怀好意时,要敢于斗争,但不能蛮干,要有智谋,必要时要高声呼咕,要注意陌生人的相貌特征。(4)要记住自己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发生问题时,要及时和家长联系。

(5)晚上最好不要一个人出门去玩。

(6)晚上如果到外边上厕所,要有大人陪着

四、老师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关系到自身安全的各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有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学生们对安全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如何保护好自身的安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小知识。相信只要把安全的观今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预防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枫亭斗北小学 二年级(1)班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

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总结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校园欺凌班会设计方案

枫亭斗北小学 三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活动五: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暴力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暴力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枫亭斗北小学 四年级(1)班

教学过程

根据众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专家们分析:符合以下十种情况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一、性格严重内向

二、家庭不和睦

三、喜欢虐待小动物

四、热衷暴力和黄色网站及小说、影视等

五、具有好斗心理,非常强烈的好胜心,虚荣心极强

六、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偶像

七、极其喜欢刀具等危险器械

八、刚愎自用,不能接受他人意见

九、崇尚黑社会义气

十、凡事一根筋,做事不考虑后果,缺乏对法律的认识

案例:新沂市小学生与同学打架。该学生家庭离异,父亲崇尚棍棒教育。老师认为该学生“既残忍又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打架,无缘无故地把桌子、凳子踢翻。同学反映他对什么都没有爱心。回家路上看到小猫、小狗都想去踢几下。一次同学们看见一只小鸟,有个女生怜悯的说“这小鸟真可怜”。他看了看,突然从地上一把抓起小鸟,同学们看到是他,喊道“你快放下,小鸟受伤了”。他听了,不理睬,然后在一群女生的尖叫声中把小鸟狠狠地向地上摔去,摔完后不顾众人的指责,从地上捡起将死的小鸟,两根手指提起来在眼前晃晃,又丢在了地上,然后推开同学,带着笑容满意的离开了。案例:某校新生得知本班同学被学校内其他同学打伤,他认为对方是欺压新生,气愤之下,认为自己练过跆拳道能够为本班出头,主动去找对方“较量”,双方都被重伤······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

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欺凌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① 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总结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预防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枫亭斗北小学 五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活动五: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暴力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暴力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枫亭斗北小学 六年级(1)班

教学目标: 通过主题班会要学生知道和了解暴力事件发生时逃生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教学重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暴力伤害。

教学难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暴力伤害,保护自身安全。教具: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展示昆明暴力事件的图片,引出防范暴力伤害这一主题.2.请同学谈一下对昆明暴力事件的看法.3展示更多暴力事件的图片, 以上这些都是暴力行为,它对我们少年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暴力事件。

2、小结。同学们谈的这些暴力事件都属于暴力伤害。它发生的地点在社会、家庭、校园,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连。这些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着同学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我们怎样来进行自我防范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探讨如何防范暴力伤害。板书课题 防范暴力伤害

三、防范社会上的不法侵害

我们先来学习防范社会上的不法侵害。

你们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差,往往会成为坏人侵害的对象。目前,社会上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主要有偷窃、抢劫、绑架、拐卖、扣押人质等。这些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着未成年人的生存安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当你遇到以上不法侵害时,你应当怎样防范和应对? 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四、防范家庭暴力 同学们,你的妈妈打过你吗?打的狠吗?为什么打你?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不对? 是呀,她是为你好,才这样做的。你恨她吗? 你心里想过,即使自己错了,妈妈也不应该打你吗?妈妈能不能变个方式告诉你,你哪个地方做错了?那不是更好吗? 老师看的出来,同学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不想说妈妈的不对。可是,老师今天告 请看这几个家庭暴力案例。同桌说说你怎样防范家庭暴力伤害呢?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课件显示汇报结果。

怎样防范家庭暴力伤害呢?

1、要认真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如果采取容忍的态度,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会有更多次,而且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要在第一次家庭暴力发生时就说“不”。

2、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如果自己被严重伤害,要大声呼救,寻求其他家庭成员的保护;或尽可能让邻居听到,并寻找机会拨打报警电话110,向警察求助;或设法脱身,尽快到 驻地派出所,请求保护。

3、如果因暴力受伤,要及时去医院诊治,告诉医生自己受伤的原因,请求医生详细、准确地记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司法鉴定做好准备。)出示问题

(1)有家长说:“孩子是自己的,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谁也管不了。”

(2)有家长说:“我打孩子是为他好,不打不骂能成才吗?”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展示辩论结果。

五、防范校园暴力伤害

校园暴力有外来的,也有内部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讨来自内部的暴力伤害。校园暴力多来自青少年。请同桌说说你平时见到的校园暴力行为。同学们以上谈的都是校园暴力。你是一名高年级学生,你该怎么做? 生:(高年级的学生要文明待人,爱护小同学,不做伤害小同学的事)假如你自己受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全班交流。课件显示讨论结果。(1、采取避让态度,放学后应及时回家,不在校园里和路上逗留,不给对方纠缠的机会。

2、千万不要和对方发生激烈冲突,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3、如果对方得寸进尺,更加频繁、过分地纠缠自己,就应当及时报告老师或家长。)除了以上这些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外,你是否受到过个别老师对你的伤害呢? 别怕,大胆地说。只有说出来,老师才会改正缺点,老师才会进步,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

同学们说的这些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体罚通常是罚站、打手板等。

变相体罚多是不让回家吃饭、罚写作业等。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对我们好,要求严,想让我们多学点知识。)虽然老师的用意是好的,但这些做法损伤了同学们的自尊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

以后,如果你发现哪位老师做的不对,你会怎么办? 同学们说的不错。

你要敢于提出批评,或者告诉校长、其他老师、家长,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七、总结

7.反校园暴力还校园净土 篇七

校园暴力又叫校园霸凌、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指的是学生在学校里长时间反复地欺凌和骚扰他人的行为, 轻则给人取带侮辱性的绰号、恶作剧、孤立, 严重的则让人毛骨悚然。如果在校园受到欺凌, 这种伤害将会伴随他们整个校园生活, 而在这些伤害中, 会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甚至走上极端。世界卫生组织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包括对身体、心理直接的伤害, 随意殴打的行为, 人格上的侮辱和言语上的侮辱。但在中国的刑法上只认为构成轻伤害以上的才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侮辱他人人格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侮辱罪。

二、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 年1 月至5 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 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 有75. 0% 发生在中学生之间, 其中初中生占比 ( 42. 5% ) 比高中生占比 ( 32. 5% ) 高出10 个百分点。而大学生 ( 15. 0% ) 、职校生 ( 7. 5% ) 及小学生 ( 2. 5% ) 占比较低。

学生欠缺基本的道德修养是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的暴力事件中, 施暴者手段残忍, 不加思考, 不计结果的对受害者进行侵害, 酿成极为惨痛的后果。还有部分案件施暴者丧心病狂的对受害者进行脱衣拍裸照, 烟头烫要害的行为, 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而这些施暴者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比重约为27% , 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三、校园暴力的新特点

近些年校园暴力具有团体性, 多结构, 主体多元化等特点, 发生在女生身上的比例增长至32. 5% 。

在2015 上半年的暴力案件中, “女生暴力”案件不断增加。主要体现为以多欺少, 对生理和心里进行凌辱, 施暴者进行施暴时旁观者较为冷漠。很多旁观者在目睹此类事件发生时, 会饶有兴致的用手机进行拍摄, 之后传到网上并津津乐道, 而不是立即去劝阻或是向老师或者警方报告。这种冷漠的行为也会对受害者心理造成伤害。

其次, 网络暴力犯罪比率上升, 例如将暴力事件通过现如今发达的网络将暴力事件在微博或其他社交软件上传播其次, 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权利, 而且会使其受到“二次伤害”。

四、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不够完善的教育制度, 以及过分的宠爱和保护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同时也是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更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再加上一些暴力影视、游戏的激发, 很容易导致他们为一点小事而发怒失控, 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从孩子所处的环境看, 由于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孩子的心气高, 但是认知能力和责任心普遍较为低下。同时心理建设不够强大与年龄不匹配, 心灵太脆弱, 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 必然造成两个极端, 很容易以偏激的方式维护面子。再者, 攀比心理也是造成学生歧视甚至攻击的原因之一。

从学校教育来看, 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不能真正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把学校分为好学校和坏学校, 把班级分为好班级和差班级, 只有考试是孩子的表现舞台, 只有分数才能凸显孩子价值, 把学生标签化, 没有其他渠道获得认可, 整个学校唯成绩论。如此种种, 必然导致在学习成绩方面不擅长的孩子从其他方面寻找表现的机会。

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缺乏完善的监督结构, 及不够健全的处理机制, 导致了校园暴力只是一个社会问题, 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导致犯罪者处理结果轻, 是滋生了校园暴力的温床。

五、治理校园暴力的相关措施

( 一)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事情曝光后, 人们同情受害者, 指责施暴者。但是进行施暴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受害者”? 他们又遇到的教育的缺失做出自己并不能够承担责任的行为, 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训练未成年人合作、尊敬他人、善于请教问题、自我冲动控制等, 降低因“琐事”引发犯罪的概率, 从未成年人自身遏制各种欺侮、伤害案件的发生。学校除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和基础教育外, 学生的心理建设和辅导应并驾齐驱, 使之跟教学一样重要甚至比学习成绩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重塑, 解决孩子对社会的偏见和不信任问题, 重新树立信心找到生活的梦想。

( 二) 丰富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

校方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定时组织集体活动或趣味竞赛, 把学生的能量充分释放, 让他们有事可做。从小学习尊老爱幼, 互相尊重等中华传统美德,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志愿活动, 培养起良好的团体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 三) 加强法律建设, 全面综合治理

施暴者未成年是校园暴力的主要特点。并且施暴者并不知悉所犯错误所要承担的后果。我国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行为较为严重, 这也就导致了施暴者难以认识到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也就为二次犯罪埋下了种子。

( 四) 借鉴先进经验, 实行教育矫治

顶层设计也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关键。将此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 强化这一领域的法治建设, 才能防患于未然。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法定年龄的青年, 就不惜对其进行严惩, 道德教育为主, 并辅以“保护观察”, 不剥夺不限制犯罪者的自由, 保护其自由的权利。

8.从校园语言暴力看教师教育的缺失 篇八

语言暴力不仅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师教育存在某些匮乏和缺失。从校园语言暴力现象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其主要存在以下缺失:

师德教育实效性的缺失

反观已有的师德教育,明显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教师天生就应是道德的化身,应过着刻板化的生活,应成为道德的苦行僧。于是师德由教育工作的需要而演变为对教师的限制与压迫,教师对师德教育的态度也由兴奋而变得麻木。这种倾向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对师德失去兴趣,疏远教育主体,逃避教育活动等。二是师德教育的表面化和师德教育关系双方心灵对话的实质性缺位倾向。师德教育主体把“理论”简化为道德规范而舍弃了伦理学思想,将师德降为技术操作层面的条文,把人训练成规范的受动者,缺乏精神依托和正义指引,造成无所适从的德性失向,使得受教育者的师德情感、师德体验、德性自觉严重缺失。这种倾向导致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出现语言暴力。

师德教育实效性的缺失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各个层级的师德教育大多满足于教师对外在职业规范与要求的认知,却很少追问教师内在的德性何以形成,因而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未完全内化为有教师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强化师德教育要从提高师德认识开始,进而陶冶师德情操,锻炼师德意志,坚定师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语言的心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心理因素对语言的制约。普遍存在的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语言暴力”的重要内因。近年来,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竞争,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由于“身为人师”,教师不得不满足于人们对于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教师职业又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压抑。当教师无法应对外界超出自身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没有调节渠道和不顺利的情况下,就给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分不开的。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偏重课程的教学,而较少涉及心理呵护方面的内容,中师、师专心理学课是54个学时,这对于心理学的学习是很不够的。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我国只有5%—%,而发达国家最高达到了30%,美国是2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教育类的课仅占总量的9%左右,学生在校花费不足10%的时间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课程。目前广大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的心理咨询室也都是针对学生的,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几乎没有。因此,教师面对学生普遍缺乏心里呵护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不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也不知道如何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往往口不择言,好心做成坏事,不但伤害了学生,而且自己也觉得很委屈。

要化解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首先应把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置于教师教育的重要位置,不论是师范类院校,还是进修、继续教育,在注重教师知识智力的同时,侧重培养他们的感情智力,使他们面向社会时拥有平和的心态,而面对学生时拥有真诚的爱心。其次,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设立心理咨询点为教师服务。

教师法律教育的缺失

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的法制观念之淡薄令人吃惊,一提到体罚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属违法行为,许多教师都嗤之以鼻。尽管《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颁布已久,其中也有禁止体罚、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明文规定,但许多教师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致使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屡屡发生。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管理学生,不利于教学。

教师只有在掌握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对教师进行法律教育就是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效地预防教师故意和过失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加强法律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师培养、选拔和在职培训三个环节中的法律教育,使教师掌握比较完整的法律知识,具有比较健康的法律心理,具备比较成熟的法律思维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提高对法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法律教育的质量。既要改进教师培养阶段的法律教育,又要把考核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师选拔、培训制度,使他们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教师继续教育的缺失

有的教师会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来。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目前,不少教师认为“文凭到手,学历达标,这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把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一些主管领导认为教师继续教育不是国家的义务,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所以对继续教育投入很少,在一些地方几乎没有,影响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这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没有了内在的动机,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从而导致缺乏对发展中的社会深刻变化的认识。因此,沉浸在传统的感性价值观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由于对社会发展理解的缺失,在社会、教育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没有足够的新知识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下的新教育手段、方法、技术来应对。所以有些教师处处被动,并逐步地边缘化。

在某些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与受教育者职前培养时所学的内容变化不大,缺乏知识的前瞻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上一篇:记一堂语文课作文500字下一篇:科长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