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2024-07-24

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共10篇)

1.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一

浅谈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的研究报告

“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高频词语,其中“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出、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目的是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在西藏尤其应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由西藏的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更是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的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hm2,新垦农田5200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发展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追求特色、绿色、安全,将以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作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3个支柱产业之一。例如,青藏高原特有农作物品种-青稞,据有关媒体透露,青稞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它对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加之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应当通过青稞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青稞的营养和保健内涵,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把西藏建成全国的青稞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将循环经济作为试点运行。另外还有高产优质油菜、专用马铃薯、优质专用小麦和荞麦等,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地位。另外,还有以开发虫草、松茸、红景天、核桃等系列产品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康体农业,并集中建立一批国家认定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锻造高原生态农业品牌。

对畜牧业则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牧区畜牧业,稳定畜牧头数,加强对草原的保护,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高原特色畜牧业则应着重于牦牛系列产品的开发,瞄准国际市场。农区畜牧业可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

农牧民是西藏农牧业经营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其对策主要有:通过扫盲教育、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者则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等途径,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技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来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设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把建立与完善农牧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生态农牧业、推行清洁生产等作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框架。同时,从本区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修订资源循环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并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各单位、企业政绩考核的指标中。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所在地区加强领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农牧循环的经济模式,规划和开展生态示范区等试点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与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农田与草地退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能源的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实现粗放型农牧业向循环型生态农牧业的转变。随着今年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行,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的经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农牧业互补优势,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

2.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二

浙江是海洋大省, 拥有26万km2海域, 是陆域面积的2.6倍, “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丰富。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历史悠久, 传统海洋产业如渔业、盐业和海运业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初具规模[1]。但浙江的海洋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的基本格局, 因此海洋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 先后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召开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尤其是2003年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以来, 全省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角度而言, 浙江海洋经济对于资源的初级利用仍然占据重要的部分, 呈现资源消耗型、增长粗放型、产业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等四大特征[2]36。同时, 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①海洋资源快速占用和不合理利用现象严重。全省3.09万km2的内海海域已用去2万km2余, 且年用海面积仍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深水岸线等稀缺资源快速减少 (全省深水岸线已使用和近期规划使用总量在80%以上)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浪费现象比较突出, 资源有限性和开发低效性问题日益严重。②近海海域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占近岸海域的77%, 居全国第二, 局部海域甚至出现海洋荒漠化现象[2]36, 这使以资源为基础的海洋经济前景蒙上巨大的阴影。为此, 本研究在理清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 并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实践探讨其可持续发展路径[3]。

2 循环经济模式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内在要求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和于光远等于1978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 这是中国首次出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4]80。“海洋经济”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历30余年时间, 但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在实践领域, 关于海洋经济的认识以及对海洋经济的界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杨金森在“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实行统筹兼顾的方针”一文中认为, “海洋经济就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4]80;徐质斌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科学”中认为, “所谓海洋经济, 就是产品的投入与产出、需求与供给, 与海洋资源、海洋空间和海洋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相关活动的总称”, 这一定义阐释“海洋经济”的内涵, 认为“海洋经济”是在供求机制下, 以海洋资源为要素的一种投入产出活动, 包含注重要素配置的经济学命题[4]80;徐质斌和牛福增主编的《海洋经济学教程》中认为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和服务对象以及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该定义试图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海洋经济”加以界定, 即“海洋经济”就是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经济活动 (内涵) , 这些经济活动包括以海洋资源为要素投入的生产 (资源依托、区位选择) 、分配 (活动场所、初级产品原料) 、交换和消费 (销售和服务对象) 等 (外延) [4]80。“海洋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制度下, 通过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以获取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4]82。

尽管目前对海洋经济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 但是海洋经济的本质是对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过程;并且由于海洋资源的流动性、共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 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应该是“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前提。所谓循环经济, 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5]。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生态型经济, 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 扬弃的主要表现是价值理念的补充和更新, 即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资源的节约与循环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其目的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当然, 循环经济依然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价值的创造依然是其主要任务, 但与传统工业经济的显著区别是其不仅体现经济价值, 而且体现生态价值, 即循环经济模式创造的是生态经济价值。这与海洋经济作为资源型经济遵循资源保护与利用共存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即生态经济价值观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因此, 笔者认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存在一致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模式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6]。

3 浙江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正如上文所述, 循环经济模式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经济价值观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价值准则。因此,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在生态经济价值观的引领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海洋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价值观

所谓生态经济价值就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的价值形式, 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和兼顾的产物[7]。从形式而言, 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海洋经济主体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新的方式和新的手段;但从其本质而言, 生态经济价值观是对经济模式的深层次革命, 其不同于传统经济价值创造的理念和模式, 是对线性的和片段的价值创造观念的颠覆。

首先, 以生态经济价值观引领海洋循环经济发展, 要摒弃传统经济发展中以效率为先导和最大化物质利益的价值模式, 而是将创造经济价值的行为有机地融入生态系统中, 使经济行为成为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而实现物质能量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换以及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共生。

其次, 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 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 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

3.2 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作为基本的准则, 从而实现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经济价值, 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改变产业价值创造的模式。尽管我国海洋经济已发展多年, 但是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从海洋要空间或资源获取经济价值并向海洋排放废弃物的消极阶段, 而要改变传统价值创造模式并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准则, 首先应从产业角度构建可循环的网络体系, 即以创造生态经济价值为目标和以可循环为运行方式构建产业体系。具体而言, 应该包含两个层次。

首先, 构建生态型微观经济主体。所谓生态型微观经济主体 (如生态型企业) 就是仿生态的方式、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准则的微观价值创造主体。对于海洋循环经济而言, 由于微观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与海洋资源的密切程度以及基于核心能力竞争的专业化结构, 微观经济层面的自身循环代价高昂;因此在微观层面应主要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实现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创造经济价值的循环经济目标。

其次, 尽管在微观层面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式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但由于微观层面的专业化经营方式, 只能尽可能降低排放却无法消除排放或者会增加巨额成本。如果从产业链的角度, 通过延长产业链则可以“化废为宝”。以扇贝的加工为例, 通过延长产业链, 扇贝加工形成的排放物将成为价值链中另一个价值创造环节的原材料, 如, 扇贝裙可加工成冻制品和即食食品, 贝壳和内脏可加工成饲料或提炼海鲜酱油等。海洋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首先就是要在各产业内部开发新的价值创造环节, 从而实现产业内的循环, 为整个海洋经济的可循环提供一个基础。目前浙江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沿海修造船业等20多个产业大类的产业群, 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 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准则, 以资源的再利用为目标, 开发新的价值创造环节, 从而实现各个产业内的循环。同时,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的特色, 构建以港口资源为基础, 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为核心, 在延伸产业链的基础上, 以相互衔接和循环的方式组建产业网, 进一步提高微观层面价值创造主体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8,9]。

3.3 形成海洋循环经济的集群化布局

闭环产业网体系形成经济运行循环的可行性, 但如何在现实层面组建闭环的产业网体系则是另一个问题。传统的基于区域经济主体发展经济的模式所形成的片段海洋经济体系在客观上为组建闭环的产业网体系形成障碍, 只有打破行政经济主体的本位主义, 组建基于海洋经济固有资源的集群化布局才能为海洋循环经济提供现实基础。具体而言, 首先要以海洋经济核心资源为基点, 在价值创造和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部门和自然系统按生态价值最大化的要求, 形成集群化布局;其次通过一定区域空间内不同产业、不同生产部门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 联系并协调某个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以及自然和人工环境, 从而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最终成为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生态综合区。

浙江省海洋资源的优势在于港口众多和接轨大上海, 海洋经济在区域上主要分为杭州湾海洋经济区、宁波—舟山海洋经济区和温台沿海海洋经济区。①宁波—舟山区域以丰富的港口资源著称, 应该围绕港口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海洋经济。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 推进宁波建设国际远洋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基地, 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物流枢纽, 形成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利用舟山多年船舶工业的基础, 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 形成区域船舶制造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石化、能源和钢铁基地以及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加工基地, 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最终在宁波-舟山区域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形态, 带动全省海洋经济全面提升和发展。②温台沿海区域则主要利用其风景旅游和滩涂资源, 将其定位于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沿海水产养殖加工基地, 并进一步发挥温州港和台州港作为铁路沿线内陆地区的重要口岸和货物中转基地。③杭州湾滨海区域的优势在于:杭州是全省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中心以及嘉兴、绍兴等区域中心城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腹地支撑效应, 该区域应加强海洋生物化工、电子和工程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联动发展, 努力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基地[10]。

3.4 创新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

海洋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除需要改变发展经济观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改善产业结构体系外, 技术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为此, 应当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 建设一批以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服务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而为在产业范围内广泛实施清洁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11]。

鉴于浙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现状, 尤其应改进和创新资源节约和资源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同时, 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产业间的协调性和可循环性, 应深入研究海洋经济产业价值创造原理, 延长产业链, 增加价值创造的新环节。现代船舶制造业及配套修配业的发展应实施灵活便捷制造模式, 提高产业纵向链条与横向链条的柔性, 密切产业间的联系, 加强产业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4 结束语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经济将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如此, 浙江省丰富的海洋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优势, 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才能登上新的高度, 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文章在简单回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结合海洋经济理论, 认为循环经济模式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从生态经济价值观、产业网体系、集群化布局以及技术创新4个方面深入论述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经济价值观,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苏纪兰, 蒋铁民.浙江“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 1999 (2) :30-33.

[2]苗永生.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J].浙江经济, 2008 (5) .

[3]杨金森.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危机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9, 16 (4) :73-78.

[4]徐敬俊, 韩立民.“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J].太平洋学报, 2007 (11) .

[5]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8) :9-21.

[6]王青云, 李金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辨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7) :157-160.

[7]胡安水.生态价值论视野下的循环经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10-14.

[8]房帅, 纪建悦, 林则夫.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6) :108-111.

[9]杨荫凯.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2) :35-38.

[10]王曙光.开创浙江海洋经济新局面: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浙江经济, 2003 (16) :16-17.

3.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三

一、淮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公司总部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淮北矿区含煤面积6912平方公里,全矿区-1500M水平以上共有煤炭资源储量约90.9亿吨。淮北矿区煤种优势较为突出,有焦煤、1/3焦煤、气煤、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等八大主要煤种,属低硫、特低磷、中低灰分、高发热量、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的“绿色环保型”煤炭,一般可作炼焦用煤、炼焦配煤、炼油用煤和动力用煤,也可做民用煤。其中,焦煤、肥煤、瘦煤为国家稀少短缺煤种,占矿区总储量的80%以上。另赋存3.16亿吨优质高岭土、4.93亿吨天然焦和3159亿M3(-2000M以上)浅煤层气(瓦斯)等资源。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为淮北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必要条件。

(1)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淮北矿业自195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基本上是挖什么煤、卖什么煤,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发展主要依靠产能的扩张,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增长较为粗放。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能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矿区的治本之策。煤炭开采和洗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废弃物,矿区内煤矸石堆积成山,粉煤灰四处飘扬,占用土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老矿区大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痛苦阶段。要改变这种“发展—污染—治理”的传统模式,实现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就必须牢固树立“废物仅仅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思想,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发展循环经济是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途径。淮北矿区煤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非常适宜发展煤化工;距离淮北矿区150公里的定远县东兴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盐矿之一,拥有17.6亿吨高品位的岩盐资源,是生产烧碱和PVC的基础性原料;毗邻的巢湖市杨家岭矿区石灰石资源丰富,为生产优质电石创造了条件。三个矿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淮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

淮北矿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确立了“适度增量、深度开发、循环发展、以精搏大”的战略方针,制定实施了淮北矿区总体规划。

(一)总体思路

以煤炭、岩盐和石灰石资源为依托,以“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为标志,构建“煤-焦-化”、“煤-矸石-建材”、“煤-电-电石-PVC”等若干个产业链,形成“矿井小循环、矿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的有机统一,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资源回收率为目的,综合开发利用煤炭、岩盐及石灰石资源,综合治理“三废一沉”并使其上下游产业联营,形成循环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到2015年,实现“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矿区循环式发展”的“四循环”目标,使淮北矿业成为以煤化工和盐化工为特色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三)主要内容

一是壮大煤炭主业。到2015年,总投资700亿元左右,新增产能2000万吨,使淮北矿业煤炭生产规模达到6000万吨/年,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先决条件。同步扩建临涣选煤厂,使原煤入洗能力达到1250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冶炼精煤选煤厂。

二是实施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该工程被视为振兴皖北经济的“一号工程”,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由省政府直接调度。总体工程由煤化和盐化两大部分组成。

(1)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产业。建设临涣工业园区,打造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总投资150亿元左右。主要项目包括:年产440万吨焦炭的国内最大独立焦化厂、联产40万吨甲醇;30万吨煤焦油加工项目;8万吨粗苯加氢精制项目;40万吨甲醇深加工项目;总装机容量4×30万KW的临涣煤泥矸石电厂项目,为国内单机和总容量最大的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配套建设临涣工业园水厂和炉渣、粉煤灰利用项目,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

(2)依托省内焦煤、石灰石、岩盐资源富集优势,发展盐化工产业。在定远县炉桥镇建设盐化工基地,总投资170亿元左右。主要项目包括:年产100万吨的国内单个生产能力最大和装置水平最高的电石法PVC生产线、以及250万吨电石渣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3×30万KW热电联产自备电厂,形成盐化产业链。

三、淮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1)注重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经济效益好。到2015年,淮北矿业炼焦煤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年以上,发展煤化工,焦煤供应充足,且矿区拥有自营铁路,节省运输费用,原料成本低。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廠,是对低热值废弃物的再利用,燃料成本低。通过在塌陷区取土造平原水库和在浍河建闸蓄水等方式,利用雨水和净化后的矿井生产排水,解决煤焦化电项目用水问题;并利用塌陷区取土,回填工业场地和复垦造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仅临涣工业园区项目,1200万吨原煤直接销售,以500元/吨测算,销售收入60亿元;而经过洗选、炼焦,可生产440万吨焦炭,销售收入90亿元,联产40万吨甲醇,销售收入10亿元;煤泥、矸石、中煤等副产品进入综合利用电厂发电,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通过综合开发、循环利用,1200万吨原煤可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总投资近400亿元的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集团公司可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

(2)注重内部循环、综合配套,资源消耗低。“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规划,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重视各子项目之间的相互衔接、产能匹配,上游工厂的废弃物作为下游工厂的原材料,形成产业链条,而且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建设,最终可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按照规划,大型集中型选煤厂与周边矿井生产能力相匹配,选煤厂与焦化厂相匹配,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与选煤厂相匹配,电厂与电石厂、焦化厂相衔接。矿井生产的原煤通过铁路专用线输送到选煤厂洗选,生产的精煤直接输送到焦化厂炼焦;产生的中煤、煤泥、矸石等废弃物,直接从选煤厂通过皮带机走廊输送到电厂发电;焦化厂产生的余热(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电厂进行再利用;电厂的排水先供焦化厂炼焦,焦化厂排水供选煤厂洗煤;电厂为下游的高耗能项目提供电力,从而实现各类资源闭路循环使用和高效利用。

(3)注重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少。到2015年,我公司矿井开采、煤炭洗选每年将产生1000多万吨的煤泥、煤矸石和中煤,仅临涣新区今后每年就有600多万吨,堆放需占用200多亩土地。随着生产的发展,还要不断增加土地用来存放。露天存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而且占用大量土地。建设大型低热值电厂,就地消化低热值废弃物,可以减少污染和土地占用,而且能够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同时,配套发展建材项目,把电厂排出的炉渣用作水泥填充料,粉煤灰用来生产粉煤砖,电石厂排出的电石灰用来生产水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做到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4.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四

王雅平

【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上,我国并未很好地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而是重蹈旧辙,使本来人均拥有量不多的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对于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以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高效、良性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推动和积极倡导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而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无疑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所以当前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试图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实质入手,从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战略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经济模式下的重重危机,从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文章首先阐述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在分析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多种手段的利与弊以及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有效性之后,对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在对西方国家利于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总结,并对我国利于经济的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现行税制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文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根据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这一政策目标,提出了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项原则实现的政策目标与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理念结合的基础之上,分环节对促进3R原则实现的税收政策选择进行了研究,并对新一轮税制改革中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政策 可持续发展

5.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篇五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探讨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作 者:李技 刘晓春 LI Ji LIU Xiao-chun  作者单位:李技,LI Ji(唐山市委研究室,城市经济处,河北,唐山,063000)

刘晓春,LIU Xiao-chun(唐山师范学院,地理系,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3) 分类号:F061.5 关键词:河北省   循环经济   发展战略  

6.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六

内容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在对税收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税收政策 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在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严肃起来。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环境税费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已实施的环境税费政策和税收措施,基本上采取的是“奖限结合”的办法,其存在不少问题。

1.我国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税制的绿化度,即环境税费总量占税收总量与环境的收费总量之和的比例,2000年为10.24 %,2001年为9.18%,2002年为9.16%,而我国环境税费总额2002年为1778.3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9.28%,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制约了环境税制的作用力度,助长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和谐。

2.现行环境税费措施调节力度不够。环境税费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对市场经济主体环境保护行为施加一定的经济奖罚,但由于现行政策中为贯彻环境保护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调节面窄,调节深度不够,如很多税收制度主要以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即减税、免税政策来体现对环境保护的税收调节,往往影响税收措施的作用力度。

3.现行环境税费政策种类繁多,执行标准难统一。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税费政策和措施,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税收政策上的激励,但从具体的税费种类来看,税费种类过多,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在标准尺度的把握上往往很难统一,容易导致征收过程中随意性加大,无法有效地发挥现有的环保税费政策的优势,从而直接影响环保税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支持体系在立法设计过程中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

1.完善现有税种(1)改革增值税,体现环保理念。利用增值税支持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借鉴国家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增强资源税的环保功能。通过改革资源税,禁止地方对矿产资源的滥开滥挖和企业对资源的大量耗费, 使资源走上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轨道。一是扩大征收范围。二要强调资源税的特殊性、惩罚性。三是资源税的征收应发展为事前行为。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3)调整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 以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与此同时, 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 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

(4)调整现行消费税政策。一是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二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 设计差别税率以鼓励清洁环保产品的使用, 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5)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 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 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 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 实行差别征收。

(6)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①鼓励节能产品生产和开发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 一是建议对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生产和非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生产的企业生产经营节能产品取得的所得,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②促进节能产品使用和消费的所得税优惠措施: 一是建议对企业为达到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而购置的节能产品, 按其产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二是对企业用于资源节约型、再利用型和清洁生产型产品的关键设备, 可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三是对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可减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开征新税种(1)开征环境保护税。可考虑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环境费税综合政策体系, 促进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开征燃油税。开征燃油税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而且可以使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车主导市场, 有助于形成更理性的汽车消费习惯, 使各地进一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主力军作用,缓解我国能源紧缺问题。改革现行对原油征收资源税的计税办法, 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 使国家能从原油价格上涨中分享部分收益。

(3)开征碳税。从长期来看, 采用碳税, 或者与能源税相结合的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采用碳税会实现较好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 同时对经济影响有限。考虑征收碳税可能会促进我国一些新兴行业发展, 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促进我国的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 进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此外,财政、金融、价格政策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等,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性问题。因此,国家财政在支出方面, 应关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美)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原毅军陈艳莹译: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支持体系研究

★ 对纯农业村经济发展调研对策

★ 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发展

★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 某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探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及其应用论文

★ 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论文

★ 新农村档案工作调研对策

7.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七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也是一种基于闭环型物质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活动采用的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 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reduction) 、再利用 (reuse) 以及资源再生化 (restoration) , 这通常简称“3R”原则。减量化是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 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再利用是指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条, 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目的是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求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 尽可能使用可以多次使用的产品。资源再生化是指废弃物的资源化, 使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 重新生产出原产品和次生产品, 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

二、经济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及反馈机制

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首先要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 (见图1) , “+”表示正反馈, “-”表示负反馈。经济系统正反馈表现人口对经济增长的需求, 从而对生态系统物质需求增加, 且迅速占据物质总量;权且假定人口不增长, 按照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看,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技术进步会加快经济系统的正反馈作用。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表现在生态容量会限制人口需求增长, 即经济增长会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此, 经济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经济需求无限和生态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必须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第一, 人口需求→经济增长→资源 (能源) 供给→环境质量提高;第二,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平衡;第三, 资源 (能源) →价格 (市场) →信息调控→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如果把三个反馈网络构成一个整体, 会发现人口、资源、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核心要素。经济增长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要素。

在第一个关系网络中存在的致命弱点是资源 (能源) 的高消费模式, 不顾环境质量和人口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第二个关系链中, 现实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多数技术体系, 其资源效率低下, 并且以生态失衡为代价;在第三个关系链中, 资源低价、产权不明等非市场化管理, 政府调控缺位或不力, 既破坏环境质量, 又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 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建立产权明晰、行之有效的市场。这些单靠独立、单一的学科边界是无法完成的, 必须整合生态、社会、经济、技术要素, 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所以, 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是统筹的核心, 实现有效制度安排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制度创新

1、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对它配置失灵。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只关心经济增长而不关心环境污染的原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有明晰的产权, 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 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为了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 环境资源的产权明晰至少会存在如下问题。

(1)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影响市场交易。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弥散性, 产生的废物将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弥漫扩散到许多毫不相关的地域和人群, 尤其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工业化城市。在这种情况下, 直接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就会产生困难, 严重影响产权交易。

(2) 交易费用过高, 使交易难以成功。交易费用包括把交易双方召集到一起的费用、取证以确定损害和赔偿的费用等等。与此同时, 实际生活中很难把所有的当事人都集中到市场范围内, 而总有一些人想利用环境扩散的特点来分享他人购买清洁环境的好处或逃避支付费用, 即产生“免费搭车”问题。由此看来, 对于环境资源的配置, 市场机制是失灵的;欲通过传统产权制度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 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纠正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通过一些规制来完成这种交易。

2、生态环境已成为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 应纳入生产函数来考虑。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 生态环境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已成为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把环境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并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是合理的。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 环境资源是可以给予一个价格的, 如可以通过级差地租或影子价格反映其经济价值, 不论是土地、矿产, 还是森林、水体。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大规模“生产”生态环境要素, 以弥补过去几十年对生态环境的巨额欠账, 消除生态环境透支所产生的经济泡沫。循环经济不同于过去的污染控制, 污染控制是末端治理, 而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开始就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大量投资, 提高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 以弥补生态供给能力的不足。因此, 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好生态环境投资者的合理回报问题, 激励人们从事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殖。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1、建立绿色GDP, 树立科学宏观决策体系。

首先,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长远利益与短期行为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经济发展要遵循生态环境反馈机制的原则;要以生态环境的物质输出量为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扭转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建设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 其最终目的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建立绿色GDP, 树立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之后的净产值。绿色GDP账户使“经济增长”与“生态成本”一目了然, 不仅反映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有多大, 而且反映地方政府的真实政绩是多少。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句话, 建立绿色GDP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宏观决策。

2、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构建规制化的市场。

庇古认为, 由于外部性因素存在, 会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即所谓市场失灵。这就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加以解决。当它们不相等时,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补贴的办法, 使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 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一方面, 由政府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生产者征税, 限制其生产;另一方面, 由政府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 鼓励其扩大生产。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 企业会自动将产量调整到价格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之点, 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目前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退耕还林补偿制度等都是征税与补贴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做到“准使用准补偿、谁破坏准恢复”, 有奖有罚, 形成良性激励机制。美国建立的以“气泡、补偿、银行、容量节余”为核心的一整套排污权交易体系, 有利于实行污染控制、改善企业的市场行为, 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值得我们借鉴。所谓“气泡”是把某一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 根据环境的吸收净化能力, 给予一个总量污染许可排放指标, 实行总量控制, 不允许突破, 从而保证污染排放量在环境容量之内;“补偿”是指新进入或扩建企业在不达标的情况下也可以投产经营, 条件是它们从现有的污染源购买足够的排污权;“银行、容量节余”是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富裕的排污权存入银行, 以便在将来合适的时候使用和出售, 鼓励节余。

3、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 严格法律约束。

由于环境资源是公共资源, 并且在近期内没有直接效益产出, 需要以法律进行强制性约束。虽然我国政府于2008年8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但如何确保实施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实施细则等法规体系, 严格法律约束, 以法律的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4、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

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定期发布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 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 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也要关注贫困人群。因为贫困, 会有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城乡居民难以承担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经济成本, 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这种能力, 处理好少数企业与大众权益的关系。

5、倡导绿色产业政策, 防止环境污染的国际传输。

国际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同时,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的途径, 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转移。二是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 买进那些在其国内遭到环境法严厉控制所不能生产的初级产品, 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三是采取付给高额处理费的形式, 将那些难以处理和降解的垃圾输往发展中国家。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要构建新的环境与贸易制度, 应对环境污染转移的风险:第一, 要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构筑国际污染转移的防线, 从政治角度出发将防止“环境殖民主义”措施写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中, 同时倡导世界各国都参与、监督发达国际遵守国际公约;第二, 建立国际投资产业准入制度, 对国际来华投资项目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坚决禁止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项目投资, 减少国际环境污染转移的机会;第三, 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环境壁垒政策, 严格制定标准, 防止国际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D200754001。)

摘要: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和调控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本文依据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互作关系及反馈机制,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 (4) .

[2]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3]Tietenberg T.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5thed.) [M].Addison Wesley:Longman Inc.2000.

8.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法问题 篇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造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带来的发展是很难达到我们现在所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的。目前我国的国情发展循环经济,在得到政策法规支持的同时法律上的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法的强制性是循环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法应对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造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带来的发展是很难达到我们现在所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不但会使得人和环境和谐相处,也是我们建设真正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这里我们说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的,将优先的资源和能源重复的分配和利用,最终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情发展循环经济,在得到政策法规支持的同时法律上的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法的强制性是循环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在经济法的视角下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本文研究中的重点,希望能为我国的循环经济顺利实施添砖加瓦。

首先,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原则概述。

1.循环经济也就是环境生态的循环利用。是顺应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建设的一套经济系统,以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共赢,是在资源利用中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模式。

2.循环经济运行我们要重点遵守以下原则:(1)减量化原则。在人们的无限欲望面前自然环境的资源给予是远远跟不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稀缺资源尤其如此。所以减量化原则就是要人们增加资源的节约意识优化流程的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2)再利用原则。是在上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充分开发目前正在开发的资源等,对一种资源从不同层面增加对其的利用,以便更好的达到资源的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3)再循环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些企业文明可以通过对配齐无的回收来满足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和廢弃物的排放,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新开采量。这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条件。

其次,经济法背景下循环经济的问题分析。

正义性和强制性是法律最重要的特点,那些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会将循环经济的公平从形式转到实质上来,是循环经济实现的有力工具。从经济法角度下看循环经济,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程度和层次上,济法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提供指导。以下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论述经济法对循环经济的作用。

(1)宏观经济层面,资源消耗在大的环境资源中,特别是对稀有资源,我们有必要运用经济法的相关条款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规范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行为。使得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减少对新环境的开发。因此在经济法中,我们必须根据上述经济法中队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大原则指引人们的开发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提高整个民族对环境开发的节约意识,促使实现循环经济的实现和发展,鼓励资源重复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意识普遍整个民族。

(2)微观经济层面,经济法的建立是为了适应个体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服务于个体经济。我们的企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涉及到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的售出,从原料的购买到制作以及以后的运输销售每一步都会涉及到对资源的利用个废弃物的排除。所以,在制定经济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根据环境保护和企业的条件制定行业标准及指标等。

最后,对于以上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中的缺陷和遗漏,我们可以从创建和谐的法律化环境、构建完善的经济法、构建利于循环经济的经济法律保证机制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适合现代化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1)从这个个国家高度的法律上建立适当机制,也就是从宏观上建立以上循环经济的制度。因为对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指定的目的是引导全国大众的,使任何一个群体和经济体都会有总体的指导性。所以,我们在制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从公司的规模、经济效率的实现和具体的污染指标限制等方面强制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和发展循环经济对目前经济环境提出的要求。在强制性要求的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较为缓和的措施,就像对上述政策执行较好的企业和单位有一定奖励和支持,在物质的角度提高企业和单位对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市场的调节功能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自然的供求关系来调整资源的配备和引导资源的配备,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也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一些做到好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适当的经济规范。就像在企业的排污量上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定,以及在收费上也是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后再制定执行。另外,各级政府部门都需要认真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增加监管力度,对于那些违法,而且态度不端正的份子要加强管理,要求其整改,或者通过惩罚再教育等手段达到政策顺利执行。

(3)鼓励广大群众和一线的生产者产于规章制度的制定。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这个系统的最终执行者,也会影响到改系统的顶层。所以,只要所有的消费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提高整体的消费观和环境保护意识,就可以在根源上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推广,我国的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益恒.关于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思考.中国统计.2005(8).

[2]周玉梅.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4(2).

[3]王璟,何树亮.经济法语境下的循环经济.黑河学刊.2006(1):34-38.

9.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10.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十

在我国将近七十年的体育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举国体制的一种发展的形式,全面的集中了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大力的发展竞技体育,现如今也是取得了一个良好的成绩。尤其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第一次的组团去参与到洛杉矶奥运会中,便取得了十五枚金牌的一个有益成绩,在这个基础上便是进入到了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军团之中。除此以外在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之中,则是更好的实现了金牌方面的突破,同时也是超越了美国以及俄罗斯两个强国,夺得了第一位,此外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突破。

二、研究的方法分析。

通过采取采取文献资料方法的一个分析以及规范分析的方法,充分的查阅了相应循环经济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循环经济理论成果以及竞技体育所存在着的浪费情况作出相应的分析,与此同时也是较为系统的去分析了资源浪费型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社会资源代价和大众体育发展之间所存在着的滞后关系,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去创新当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动我国竞技体育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逐渐的进行提高。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分析。

针对于所谓的循环经济而言,并不仅仅的只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方面存在着的污染问题,促进利用效率的提高,将其承包成为社会经济的另外一种形式。此外也是能够促进人类的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循环的发展,实现人类和资源环境之间可以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针对于所谓的循环经济而言,运行的管理体制也是人进行设计和实施的,人也是作为了社会中的重要细胞,循环经济也是直接的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带来了一定的转变,也是转变了人们认识环境和学习环境,更好的去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于这一点而言,主要是作为当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能够处于在一个循环的综合效益之中,也是经济的去发展循环经济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

在此之外针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与此同时主要是作为社会文化细胞的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将会能够直接的对反映出母体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水平将会直接的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针对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也是作为循环经济不断的去更新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对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能够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现如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中,不论是作为其奥运会或者是建设处的各种类型竞技体育运动的场馆,或者是作为生产和疏通各种体育运动设备的产品,目前将会将其绿色以及循环经济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也是直接的引导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航标。

现如今对于竞技体育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代价之间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矛盾,在这个基础上带动了世界绿色体育的全面发展完善,与此同时也是带动了生态体育的持续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构建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措施分析。

所谓的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而言,在对进行构建的是会后需要能够严格的`去遵守着生态经济协调的发展机制,同时也是需要可以把竞技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其核心的发展要求,通过减量化和再利用等作为其发展的原则,并且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序和利用作为其一种重要的手段,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去解决举国体制方面存在着的资源浪费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更好的促进竞技体育以及经济之间可以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针对于这种改革而言,主要是通过进行调整以及变革一些不合适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可以更好的去实现竞技体育所存在着的形态,对其进行自我的完善。针对于这个变革而言,主要是为市场化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一体的工程,在这个系统之中,每一个要素也是构成了相应的依存以及相互作用,存在着一个特定的整体。使经济体育可以在不同阶段运行,保证循环型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除此以外在该系统当中,市场化也是成为了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进行发展的重要形式,目标便是能够更加有效的去进行解决处理好当局部门以及市场间所存在着的关系,也是能够更好的让市场可以在资源环境进行配置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于市场而言,也是根据其需求作为导向,资源的管理部门也是能够把自动的经营方式或公共资源能够直接的委托给当局部门的交易平台之中,让社会之中的一些群体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形成了公开的交易形式,对市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调节,使竞技体育的资源能够得到循环的使用,此外市场的需求也是成为了大众体育针对于公众体育资源的实际需求。

五、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能够得出,通过构建起一个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市场必须要存在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是需要社会中不同的人群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意识和行动都将会对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市场带来良好的影响,要是没有能够得到公众的参与和理解,那么将会不可能具有着持续的消费方式,也是难以能够形成市场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要能够让广大人们群众可以认识到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和目的能够充分的了解,并且让民众可以一同的参与到其中。

参考文献:

[1]徐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上海企业,2008,12(24)120-124

[2]郭轶群,苏明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路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4)147-151

[3]袁丽静。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钢铁工业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4)158-162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下一篇:2019考研英语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