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2024-07-24

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通用8篇)

1.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篇一

专题讲座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民素质达到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走进中小学,会发现实际左右着教学的是教材(含教辅材料)和考纲,也就是说教材和考纲成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实依据。

一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应该说根据新课标开发的各学科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德育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其编排体例、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小学9个学科100套教材、初中17个学科107套教材、普通高中18个学科68套教材,建构了高水平、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中小学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专家开发的各学科教材难以同特定的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适应。仅依据某个版本的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内容的单调、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脱节;容易把某种教科书视为定论,学生的学只是围绕感知、理解和记诵某种教科书而展开,形成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倾向;容易养成教师对现成教科书的被动依赖性,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能力,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以至于某些课程如研究性学习没有了统一的教材,就不知如何指导。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与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二是按照考纲逐一教学“考点”。依据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学,不只在初中、高中毕业办复习教学很突出,而且在起始年级已经表现出来,某些初高中起始年级教学就按考点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训练。各类考试机构组织编印的考纲,其水平不一姑且不论,即使水平都是不错的,它也不能做到与课程标准完全对应,保持一致性。因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很难通过某次统一的书面考试所能衡量的,一般也就不会列入“考点”。依据这样的“考点”进行教学,就大大窄化了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依据“考点”,进行一步到位式的训练,还常常割裂了认知学习与动手实践(实验)、情感态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差,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二、内涵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世纪印发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上述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都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价值定位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学园地上前行,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位,否则将站位不高,停留在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的教学活动上,甚至迷失方向;给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坐标,否则站位不准,边界不清,跑到“他者”的领地添乱,做无用功。

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小学英语、高中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这些课究竟要干什么。如不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电脑操作、上网,结果某些技术操作学会了,但因为不去使用,也缺乏使用的意识与机会,学生很快遗忘了。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得自己找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得想办法克服,也就练就了意志力,培养了技术思维和想象力,常常在产品开发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操作学习也蕴含其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有了多方面的收益。

原有课程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起点和归宿上,同样有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站位,向新的高度和深度迈进的问题。如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开放之初,强调遵循汉字规律识字,或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反对机械记诵;后来强调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动识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重视母语教学,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只是要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还有一个在写字与书法教育中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前言”及“课程目标”部分,集中阐述了关于教学的价值定位问题。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聚焦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值得深究。可以讲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每个人不能不去想,又永远没有最终的、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答案。数学课程提出“四基”目标,其内涵及彼此关系如何,也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不断体认,加深理解。再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原有的十个方面的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且以命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安排在显目的位置,要求生物学教学要重点地引导学生这些“重要概念”,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初中动植物学“知识碎片”的了解以及生理卫生常识的积累上。这些都是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能力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有这样几个观点:

一是知识中心说。认为知识技能是载体,是核心,其它是附属性的,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成。持这种观点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中价值引导的不自觉,放任自流,以及知识学习的意义丧失、机械学习。二是“三维”说。认为三者是个整体,是三个不同的角度看教学。但在实践中常常分开表述,某些目标也不容易表述清楚,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表述不清,课堂教学中常常“贴标签”。

三是“层次”说。认为知识的表层是信息、符合、术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特定的程序、规则、方法,这是中间层(中介);进一步体认到蕴藏在术语、规则中,人们在知识探索过程在积淀的各种思想情感与价值,则是知识的深层结构。还有学者将教学目标内容分为事实、概念、方法、价值等四个层面。

无论怎样的理解,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的培养都应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境界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看教学价值定位是否准确,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否达成。并且,这些更为重要的目标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向深度前行、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又是十分有价值的。过分强调高效课堂,当堂检测,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极易导致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识记与初步理解,对高层次认知能力、内在精神品质的遗忘,看似高效,实为短浅,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不只是在职前专业学习中积累的,也是在职岗位研修中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的。在岗研修不同于职前学习,需要根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从教学的价值定位出发,在深入钻研,力求准确挖掘所教学科知识的内核、结构、关联和丰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重组,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等,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意志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需求的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侧重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要点作了规定,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充分的保证。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36篇(段),主要是诗歌,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中的部分篇章,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儿童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需要,对其重要价值,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更改。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还要有一个与当地经济文化背景、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充实,为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设选修课。如语文教学补充乡土文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国学学习内容,以母爱、春天、月光等为主题,集古今中外名篇,组织开展诵读活动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校本化实施不是随意的,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精心加工,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固化教材与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科专家与学科教育专家、中小学骨干教师编写,经过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教材也有许多弊端:它使教学内容固定化,即使修订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本来就要求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固化的教材缺陷是很明显的。再如外语会话题材,教材中的话题很可能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脱离,孩子在课堂上的会话也就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受篇幅限制,一本教材容量是有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开放的、活化的、多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譬如语文课程,仅读单一的教科书,学生可能学不好语文,必须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儿童学好基本篇目,还要推荐一定数量的自主阅读篇目,包括必读与选读篇目,不断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一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一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降低阅读起始要求,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其改革的力度较大。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发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留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从单

一、固定的教教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会与儿童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三是核心观念与具体知识点的关系。课标(大纲)总会列出许多知识点。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列出初中学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292个,实验实习项目51个,另外还有19个演示项目。知识要点具体到“合理灌溉”“花序”“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尿的排出”等等常识。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炼出生物学科9个专题内容。专题下设若干内容要点,9个专题共30个要点。要点下设“具体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30个要点共有105个“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要点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等等,比过去的知识点少了很多。而教材正是根据这些知识点开发并利用相关素材编写的,考试也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于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进行知识点的逐一过关。知识点过关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其实,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人把它分成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价值水平等。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从每个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概念”,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中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美国国家理事会2010年发布的《科学教育的框架》将科学教育的内容锁定在更少、更高、更清楚的“科学和工程内部以及交叉部分的有限的几个核心观念”上。这些核心观念对于多种科学或者工程学学科都有广泛的意义,或者说它是某一门单独学科关键性的组织性概念;它为理解或调查更复杂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关键的工具;它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相联系或者与要求科学或科技知识的社会的个人的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它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各个年级之间随着复杂度和深度的增加它应该是可以被教授的学习的。如生命科学方面的核心观念4个:

——有机体有对它们生命发展、成长和繁殖有利的结构和功能(从分子学到有机体、结构和过程)

——有机体有传递一代到另一代的机制和进程(遗传—继承或特征的变异)——有机体和特定的有机体群从它们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环境包括其他的有机体和物质的因素(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

——生物进化解释了物种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显然,这些核心观念及相应的问题引导既不同于关于若干自然与生命现象的罗列、标识而日积月累的常识,也不同于对这些现象的分类、排列、抽象所形成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更为上位的思考,是对物质与生命世界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体性描述与揭示。正是这些核心观念内化为人的素质,影响着人的一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点的梳理上,还要梳理知识结构,理清内在联系,并把握蕴藏在知识结构的学科思想。要根据核心观点对知识点作必要的取舍,并善于揭示知识点与核心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必须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相适应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如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因为思想感情不只是通过文字,而且借助语气、音调、重音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表达出来。思想感情不只是从文中看出来,还要读中体悟,“吃”到心中,变成血肉。注重写字书法,从描红、仿影、临摹,到写碑写贴,每天大楷一张,小楷四行到半页,天天练,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养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终身受益。组织对对子,有《声律启蒙》教材。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新课标也吸收不少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一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三是要求控制班级学额,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四是教学时间紧张,需要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五是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施作保证等等。这需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教学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这样的程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内容部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学习要求,如“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等等;二是关于评价的建议。如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从七个方面逐一阐述评价建议。关于基础知识的评价注意“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要对的学习过程及其表现作记录,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等。要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不能简单地排名次,而是对学业水平及其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如何改进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还要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2.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世界上著名的PISA阅读素养测验,将阅读素养界定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运用于反思,关注点是从阅读中学习,而非学会阅读。主要考虑三个维度:阅读过程或角度,包括检索信息、形成概要的理解、阐释文本、反思评价文本内容以及反思评价文本形式;文本类型,包括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包括个人的、公共的、职业工作的、教育的四种情境。编制3个量表:检索信息量表、解释文本量表、反思和评价文本量表。每个量表包含简单多选题、复杂多选题、封闭题、简答题、开放题等题型。将学生阅读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水平划分。其中解释文本一级水平—在信息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从有关熟悉主题的文本中辨认出文本主题或作者目的;二级水平—在信息不明、需要低层次推论的情况下,能辨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相互关系,建立或应用简单分类,或推断文本中指导部分的意思;三级水平—能结合文本的不同部分,来识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解释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能考虑不同的标准对文本进行比较、对比或分类;四级水平—能通过基于文本材料的高水平推论,对内容不熟悉的文本进行理解和分类,并通过对文本整体考虑来分析其中各部分的含义,能处理模棱两可的含义;五级水平—能解释有细微差别的语言含义,或体现出对文本理解的全面而细致。在上述框架内编制和实施阅读素养测试,解释和评价测试结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三、注意事项

1.课程标准不同于有关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不是一个非常刚性的尺子,也不一定要非搞得那么精确不可。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要求就很难精确化。过于精确,反而会不科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所谓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它关于教学方向的引导作用,关于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面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不是一个用一把刚性的尺子把产品质量分成三六九等的过程。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基础教育共同的基本要求的达成。各地和学校完全可以在确保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建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也就是常说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学有标准,但不唯标准。建立标准与鼓励教学创新是不矛盾的。

3.依据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要全面关注教学的价值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学系统的整体变革。可能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还远远不够。从理论上讲,教学的价值定位更重要。而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可能教学评价问题更为突出。在确保教学评价与教学价值定位的对接上,任务十分艰巨。

2.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篇二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 听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语音等手段来实现的。对于英语学习来讲, 主要是通过以下五种途径来实现的, 即听、说、读、写、译。然后, 这五种途径也存在先后和主次顺序, 听是首要的获得语言信息的方式。在进过新课程改革之后, 听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普通高中的听力教学缺陷。许多因素共同影响使得听力教学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包括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听、说、写不能完美结合、学习策略没有形成等。结合平时的教学方法, 综合新课改理念, 针对以上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并开辟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

1. 教师方面

( 1) 进行新课改之后, 很多教师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脚步, 适应新课改对于听力提出的要求, 并没有实现听力教学的长远目标和单一目标的完美结合和统一。部分教师没有找准新课改对于听力的改革主线, 对于听力教学缺乏系统性安排, 也不是进行的梯度训练, 所选材料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好, 这都对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此外, 教师也没有充分重视听力的技巧性, 没有给予合理的训练。

( 2) 教师的训练方式缺乏多样性。很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性教育, 主观认为书上的听力没有用, 因此并不好好教授听力教材。在上听力课时, 教师并不按照教材上课, 就是放一边材料, 让学生选择答案, 再让学生听一遍并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倒是节约时间, 但完全达不到要求的教学效果。基于这种单一化的应试性听力教学模式, 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听力的兴趣。

2. 学生方面

( 1) 词汇。在进行调查时, 我们发现学生一般都存在词汇量匮乏和语音水平低下等问题。词汇量缺乏, 就给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更不用说来准确理解文章并掌握其大意了。半数以上的学生反映词汇量太少, 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于听力内容的把握。

( 2) 语音。对于学生而言,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根本没有接触系统性的语音训练。况且, 很多教师本身没有很好地掌握语音, 也不重视语音教学, 这都致使学生的发音不准, 语调把握不准, 不能很好地掌握语音知识。例如, I beg your pardon和I beg your pardon虽然单词一样, 但是语调不同, 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采用升调式读法时, 表示没有听清别人的意思, 请求别人再重述一遍, 但是在采用降调式读法时, 却表示请求别人原谅自己。可见, 语调不同, 所表达的意思亦不同, 这更增加了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理解难度。

( 3) 听力技巧。学生的听力水平低下, 训练结果也不理想, 也归因于听力教学缺乏正确的方法。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 只有25% 左右的学生在课下会自觉地对自己的听力效果进行评估, 20% 的学生偶尔进行此项活动, 但是近54%的学生却没有这种自我评价的意识, 更不可能落实到行动上。可见, 学生并没有做好总结工作, 找不到自己听力水平低下的症结所在。在调查时, 如果问学生是否在放听力以前都在认真阅读题目和听力选项时, 学生大多回答做到了这些。但是, 如果问他们, 在放听力时, 有没有抓住听力重点并做好笔记, 半数以上的学生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这些调查显示, 学生并没有掌握如何系统性地学习英语, 找不准英语听力学习的正确方向。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引, 学生便会在英语听力学习的轨道上越偏越远, 严重阻碍听力水平提高。

三、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措施

1. 新课标下英语听力教学设计原则

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找出英语听力教学的根本目标, 根据特定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方式。其一, 按照趣味性原则来激发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其二, 按照难易结合原则, 在不同的时期,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设计不同的听力活动。其三, 按照真实性原则, 将学生的听力学习融入听力内容之中, 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学习共鸣。

2. 教师英语口语教学中注意语音语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采用英语教学方式, 并合理安排时间来纠正学生发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而且可以无形之中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这种措施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本人必须发音正确, 才能有能力教授学生进行正确发音。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

3. 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的方法包括: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听力材料的本领以及速记听力内容的能力。有调查和实证显示, 听力的问题一般有侧重点, 且主要放在第二个人的话上, 因此学生应该潜意识地注重第二个人说的话。

4. 增大学生词汇量与句式熟识度

扩大词汇量, 打造一个英语学习体系, 并尽可能使自己养成较好的听力习惯, 做到一边听听力一边记笔记。学生还要不断增加阅读量, 并深入掌握西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力争掌握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英语学习时, 遇到生词是再常见不过的了。此时, 学生不应该直接去查单词的意思, 而是应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最后再系统地去查, 并记录下来, 按时进行复习, 加深记忆。对于单词的记忆也有一定的技巧, 那就是结合语境来记, 而非死记硬背。对于听力材料中经常出现的句型和句式, 要摘出并着重强调, 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小结

对于高中英语听力而言,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配合是最理想的教课方式。因为这种授课方式充分秉承了实践意识, 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也在不断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汲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经验, 使得英语教学趋于完善化, 并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摘要: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 听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方法, 综合新课改理念, 开辟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主张采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配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2, (11) .

[2]张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03) .

3.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新课标

一、引言

环蓉,潘洪建①通过研究1999~2007近10年CNKI数据库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目的3000余篇学术论文后发现我国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下略问题:①研究者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同时未考虑我国的教学实际,如文化差异,技术水平,教育设施等,未形成教育设的本土化。②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大多是基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而很少能贯穿以“生”为本进行换位思考。为了解我省近年来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笔者通过研究2011年江苏省初中英语教学观摩课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观摩课教学设计)后发现,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忽视或不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目的和程序。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本文从分析教学目标的定位入手,试以观摩课教学设计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与讨论,列举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乌美娜②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张筱兰③认为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徐英俊④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⑤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设计体现如下理念:①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②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③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教学设计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先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如学生、教材、媒体等)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三、教学目标定位

目标就如黑暗中的灯塔为我们的前行制定目标,指明方向。课堂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

北京市提出的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等。⑥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成不同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首先,目标设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略带有难度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其次,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个维度的目标绝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保证”,“情感与价值观”是“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基础知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目标要明确具体。尽可能用行为目标描述,如在本环节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能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

四、观摩课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1.主要问题

在崔允漷⑦提出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四项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观摩课14份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部分后发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为学生,但很多教师在设定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仍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第二,目标的陈述是为了后续的检测和评价行为等活动的顺利开展,但部分的教学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不具有可把握性和可检测性。

第三,大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忽视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做出恰当的评估。为了优质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可以结合学生已有水平对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加一些限制条件。

第四,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为针对个别学生的最高要求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教学目标指向也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预期结果而是一个宏观的教学目标。

2.改进建议

新课标⑧提供的教学实例6中呈现的教学目标:①能根据阅读目的在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②能根据阅读中获得的信息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比较事物的异同。该实例中的主要教学活动是通过阅读获取所需信息,该教学设计把阅读和其他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突出了重点(阅读),又兼顾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下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入手,给出如下建议:

(1)教材编写只是设计者们理想化的设计成果,教师应该针对自己的学情校情,学会找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点,明确界定学习告一段落时学生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目标,如Reading课时,学生能在本课结束时用教师提供的关键词及句型比较完整的复述两所学校的学校生活情况;Grammar课时,学生能正确使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型描述和比较教室里及自己身边的实物;

(2)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材料的重点及难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表示了解、理解知识目标的动词有:指认、辨认、命名、标示、排列、选择、列举、阐述、答出(具体事实、名称、地址和事件等)。描述知识运用和技能发展方面目标的动词有:询问、描述、讲述、列举、计划、表演、展示、说明、推测、想象、创造、表达见解、改编等。描述发展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目标的动词有:区分,分类、比较、分析、列举、推理、判断、归纳与概括、阐述理由或给出原因等。如Main task课时,学生学会分析比较ideal school与现实学校生活在课时分布,课程安排,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列举ideal school的吸引人的各个方面,并阐述理由。

(3)在描述情感态度目标方面建议设定一些切入点小且可检测的目标,如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同伴合作,注意倾听并试着理解他人;通过阅读短文、小组讨论与交流,理解英美两国学校生活的不同之处,从而对多元的异族文化产生理解和认同。

五、结论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研究基于教学设计的本质,尝试对教学目标从概念上到内容上进行探索性的描述与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相信通过本研究的初步探讨,教师能参考新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能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需要,合理运用和整合上述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学习中。

【注释】

① 环蓉、潘洪建.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 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2月·A.

② 乌美娜.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③ 张筱兰. 论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1998(1).

④ 徐英俊. 教学设计[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7.

⑤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⑥ 唐建华. 对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 化学教育,2010年增刊II.

⑦ 崔允漷. 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 人民教育,2004(13-14).

4.高中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与研究 篇四

高中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教学措施

经过一年来对新课标语文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得到一些启发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教学措施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1、认真抓紧抓好语文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了解学习语文多种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用,把语文课变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科目之一。认真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向上课45分钟中要教学质量。每学期我们根据根据学科教学计划,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备课组中,我们主要研究教材文本和拓新教学手段结合的问题,根据我校我们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摸索出一条既有改革创新又有实际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路子。

2、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集体备课活动。各项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平常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测验考试等要保持一致,但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因为我们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全局,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从文章的字、词到句,从文章的艺术特色到思想内容,从课内作业到课外训练,都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

发扬全备课组老师的聪明才智,发扬备课组的团结协助通力合作精神。认真工作,努力钻研,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使我们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教学小分队。

①每周指定老师各负责备好一课。以一个单元为例,每个单元有4课,每一课由1位教师负责备课,然后在每周的语文教研日(周二)逐课进行探讨。在教法和学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但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点应作为重点进行突破。教案、练习同时也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特点。

②指定一位老师负责专题训练。比如,应试作文的分步训练和“历届高考满分作文精彩语句”的汇编,现代文阅读训练,文言文练习,诗歌鉴赏和名言名句的编辑工作,可以分别指定某一教师负责。

③单元练习测验由备课组安排指定专人负责。比如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分别由某一位教师负责命题。期中考和期末考由备课组统一协调、负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搭建乐学乐教的语文平台。我们备课组的4位教师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题,更新教学手段,把教学资源的利用真正落到实处,落在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上。备课组内做到互帮互助,争取自主开发课件,尽可能在每学期自主开发课件达到90%以上。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收集、积累和储存,形成教学资源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课件要与教案相配套,课件内容要求言简意赅,醒目明了,重点突出,特别要注意文字的大小、颜色以及课件背景颜色的处理。讨论问题时最好不要在课件上提供答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运用课件上,要有所选择,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来确定是否制作课件。如果没有必要,那就不用。要避免对课件产生依赖的心理。

4、大胆探索新课型。新老师具有开拓创新的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力。我们鼓励新老师大胆拓新,对新型课题进行探索。一年来,我们先后开了示范课、探讨课和活动课等课型。比如“戏剧鉴赏课”“名著导读课”“创新作文课”“作文讲评课”和“散文评析课”等。

5、养成组内随堂听课的习惯。每个学期,备课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对其他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而且要求组内每位教师开2节以上研讨课或公开课。

6、认真做好新老结队活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强集体备课,发扬教学民主,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者为师。但不能倚老卖老,自我满足。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对教材和相关材料的处理,向年轻教师学习激情洋溢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不足。平日在组内要互相听课,除了完成本学期的科组公开课任务外,每学期组内每人听课5节以上。

7、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我们一向本着“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原则来安排教学与考试。及时把高考的能力要求级别融入课文教学中去,做到既面向高考,但又不背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8、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①学情分析与学生层面界定

本年级除了(3)班外,其他班级都是平衡班。我们可以根据期中考的语文成绩,结合平时的单元考,对各班级及其学生进行分层界定。

(1)班级分层教学:(3)班为A级,其他班级为B级。

(2)班内分层教学:(3)班语文成绩前25名的学生为A组,后21名学生为C组,其余25名学生为B组。其他班级前10学生为A组,后20名为C组,其余为B组(具体由各科任教师进行分组界定)。

②分层实施与效果要求——内容界定

(1)教学目标分层    (2)教学内容分层

(3)导读提纲分层    (4)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5)试卷分层设计    (6)作文教学分层设计

9、抓好常规课堂教学——开放活跃,循循善诱,方法重于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如果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死气沉沉的课,那么我们很难让学生“爱”上我们,“爱”上我们语文课。开放,活泼,生动,快乐,应该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主格调。大家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兴趣,学生就是有再高的天赋,都很难把语文学好的。下面我们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落实。

①新课导入。一个的新课导入是否精彩,对一节课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在备课时,根据文章需要精心创设情景,或讲述生活中的.实例,或利用幻灯播放有关照片,让学生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融进我们的课堂中来。

②课堂调控。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立即进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应答疲软的现象,这时我们就应该“随境而变”,巧妙利用现成资源进行引导。

比如,可以这样说:“刚才××同学的回答太精彩了,以致其他同学都提不出什么新看法。”刺激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也可以这样说:“刚才××同学的回答不讲师生情面,一点也不支持老师,哪位同学敢于替老师说一句公道话?”逗引学生继续发言。

看到某一学生因看着窗外没有认真参与,我们可以这样说:“哎,我这语文科的魅力太大了,以致我们个别同学在上课时一看到窗外的毛毛细雨,就浮想联翩,陷进了烟雨蒙胧的江南‘雨巷’里去。”这样委婉的批评可以使学生不感到难堪。

当学生出现冷场时,要适当地灵活使用“挑拨”或生动幽默的语言去重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变革教学方式”,因此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或满堂灌式教学方式受到极其严峻的挑战。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浅深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要紧扣文本,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要能说出理由,“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是对学生思考问题和培养思维的最根本要求。

因此,我们再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除了对教材要进行合理地安排、设计,运用引导、启发、点拨等方法外,还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提出问题要有层次区分度,逐层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要放得开,收得回。可以单独提问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推荐代表回答问题,方法不一而足。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主要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共同完成。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结论,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采取随便粗暴否定的态度。

5.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英语 篇五

初中英语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具体的现状和情况,进行合理的、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为了更好的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我们英语组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了新课标的知识。学习之后,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摈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在课堂上我注重追求“有效”的境界,现在说说我的想法:

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汇量大,生词特别多。这当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但压力终归是压力,英语还是必须要学好的:中考需要它,未来的交际与发展也需要它。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要分散、要重复,经过多次、重复性地学习,可适当地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而且还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课程的教授,在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落俗套,不封建保守。同时要相时而动,以动制变,以动为活,以活变通,以通变达,最终完成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当以清醒和善思的头脑为前提。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要精通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更能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之所在。从而更愿意从事新课改的工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成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当然,新课标的精神远非以上本人所能言尽,相信有更多的精神和要求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领悟,本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这实际上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自信,具有不同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自身的学习和听课的体验告诉我,认真听完一堂课是非常累的,那么是否听课认真就能代表有效率呢?况且还存在着遗忘率的问题。我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我尽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如果学生过于认真我反而会紧张。我也不喜欢沉默,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缺乏对话意识和表现欲,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一种伤害。如果学生说错了,我会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如果答对了,就给他们掌声的鼓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和关注的欲望,桃李愁风雨,一笑晴万里。

6.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篇六

大同市实验中学 冀朝红

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

2002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 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冀朝红:中学音乐教师 大同市实验中学 037006)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吴斌、金亚文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第2期

7.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篇七

一、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指出:“我们教书, 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 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键所在, 成为需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同时, 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 能够让现代课堂教学充满学生智慧和生机活力。换而言之, 兴趣是心理品质和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 甚至唤起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要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让课堂教学生动风趣, 有声有色, 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兴趣盎然, 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内在潜能、个人智慧的充分发挥,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实质性飞跃。尤其是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为此, 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 高质量”, 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轻负担, 高质量”的“金钥匙”。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说, 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 而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 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教科书的知识, 学生必经由不知到知, 由知到会, 由会到用多步转化过程, 教师指导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些转化作用的好坏。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掌握形成过程, 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教师必须把结论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 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 重视教师的导, 教师的导应该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独立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 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 巧妙地把讨论引入深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 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 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 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 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 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所以, 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围绕“自”字做文章, 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基于以上认识, 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 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 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三自”教学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 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既以发挥、利用其自学能力为依靠, 又以发展、强化其自学能力为目的。当然,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给学生自学“入门”介绍必要的知识, 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活动作精心组织和切实指导, 交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

随着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人才素质、人才规格的要求不断提高, 客观上直接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当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规格人才的关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语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备语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化素质, 才能保证语文教师获得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目标的执行能力, 以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专业化素质, 要求语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具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和能力的愿望和动力。因此, 教师需要制定并落实专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计划, 譬如阅读计划、教学科研计划、教学技能提升计划等,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完善知识结构,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技能。同时, 学校要建立相应制度, 例如学习制度 (每周或每月读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著, 做一定数量的学习笔记) 、听课制度 (每位教师每学期听多少节课, 做多少听课笔记;学校组织对每位教师进行听课、讲评) 等。此外, 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开展形式多样, 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师培训,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促进语文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五、总结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是一个过程, 是一种理念, 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何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之下, 启发及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学, 提高课堂有效性已是小学教育面临的共同话题。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分析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最后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化, 提高有效教学目标执行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顾群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坚持[J].语文天地, 2010 (5) .

8.基于课标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引言

现今,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新课程正不断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平和。

一、转变观念,创新开放的教学理念

现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为适应新时代,新课改提出学生应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学语言,又要学知识,既要陶冶情操,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体现,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打破常规,呈现多样的英语课堂

1、打破常规,调动学习动力

大多数学生上英语课不说、不读、不问,他们心理上存在着障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首先从记住他们的名字开始,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们;然后经常地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尤其是后进生,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降低他们发言的难度,并在回答时多给他们暗示引导,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用宽容的语言和肯定的赞扬来树立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真正调动他们积极、大胆地表达英语、学习英语。

2、打破常规,完善英语课堂

教学常规要求我们:备课要力求详尽,上课的所有情况尽在预设之中。这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大胆地打破常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教学要点和教学思路,在上课时根据课堂的变化临场发挥,课后再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完善,再来备下一堂课。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备课才是以学生为本,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生成的、有活力的,这样的学生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这才是我们师生想要的学习状态。

3、打破常规,发挥主导作用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學习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过程,并应尽可能提高智力加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播知识为主,学生掌握知识要有自己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所以我们要打破常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和智力才能。

三、改变学习形式,创设宽松的学习天地

1、创设情境,焕发学习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赞科夫语)。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地学习,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学习精神状态。

2、开放课堂,提高学习能力

开放式教育就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课堂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的资源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开放的“主体”,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其次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开放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快乐融合成一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依学生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让学生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发现。

结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要用自己巧妙的、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斯帕森(O. Jespersen).1922. 语言论 [M],(Language伦敦).

上一篇:习总系列讲话下一篇:做好管理工作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