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

2024-10-07

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精选8篇)

1.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一

《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

案(2010-05-27 17:16:10)转载▼ 标签: 教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长期的政治化倾向和应试目的使语文阅读热衷于宏大主题和追求功利价值,背离了通过语文阅读帮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热爱生命和自然的真正目的,从而使语文阅读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工具性特点,更没有发挥出人文素养养成的功能。针对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掀起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产生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由于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展开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必然地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自身的研究理念和建构自身的研究目的体系、内容系统及方法论的。本课题的研究理念可概括为:用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其特征为按照研究理念设计阅读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不拘泥于现有教材的有关主题,而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根据课题所研究区域的儿童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发展水平来选择和确定,在此基础上,以大语文和大文化的视野,将教材中的主题与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构建的阅读主题有机结合,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主题群,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不同主题群,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

(二)现实背景

新课程改革六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阅读教学的应试负担过重,功利目的过强,缺乏有效指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讲问过多,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使阅读杂乱无章和浅尝辄止;忽略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思想感受和情感体验,形成共性突出、个性缺乏的阅读结果;忽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阅读成为暂时性功利的短期行为,最终使语文阅读形成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新;重认知、轻情感的反文化特征,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

由此可见: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弱化,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具体到宝安的现实,由于宝安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人文素养的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使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方法,而缺乏本课题所强调的以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建构为取向的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以主题为内核、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论思想,从而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功能,强调文体、语法、修辞、技巧、句型、词汇等的教学;普遍存在着“轻阅读”、“浅阅读”和“局部阅读”现象,语文阅读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意义的诠释和对局部技巧的传授,不太注重深究阅读文本所内蕴的深刻人文价值;语文阅读教学带有较大的功利性,看重短期的考试、竞赛价值,而不去追求阅读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恒久价值;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缺乏有主题的整合,甚至在课内外阅读内容所蕴涵的价值观上存在冲突,对学生人格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谐产生负面影响;中小学生的阅读缺乏老师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深度引导,由于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这种自发型的阅读极其容易使其受到社会流俗文化的影响,不仅难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慢慢消弥人的意志,使人精神空虚,失去精神生命的活力。为此,对我区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整合。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将有效弊免中小学生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少,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文本泛化,缺乏精神内核等弊端,它旨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选取对人生最为重要、最需要关注、最富有情感、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主题,如: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通过阅读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文章,展现每个个体的阅读个性和理想,培养其自觉阅读、独立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以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觉寻找有意义主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成为渴望的阅读者、有吸收的阅读者、有思想的阅读者和终身的阅读者。

二.关于语文主题阅读的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独特研究意义

近十年阅读教学与以往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研究性阅读和新概念阅读两种新的视角来诠释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在个性化阅读、语感教学、自主阅读、快速阅读、互动性阅读等方面。阅读方式的变革体现在网络阅读、扩展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比较阅读和批注式阅读等。其中较为突出的课题实验有:

(一)山东高密: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实验:它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该课题通过对语文教学要素的重组,采用“识字双轨、阅读双轨、听说双轨、习作双轨”这四种策略,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挥了1+1>2的整体功能。

(二)于永正的“五重”阅读法研究: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使阅读做到“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强调阅读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重落实。

(三)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研究:从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从教材自身出发,提炼教材的“主题词”,即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的“全身”,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全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系。

(四)李敬尧的“导学式”阅读教改实验:强调学生在教师强力指导下的“自学”。其教学过程包括下述六个基本式:预习式、读书式、提问式、讨论式、作业式,评改式,主要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五)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根据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阅读倾向、身心特点、阅读喜好来选择阅读文本,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思想修养等。该课题强调将文本按一定标准、体裁分成不同类别,如:故事、童话、传记、游记、历史、艺术、小说等,并按学生的需要选择阅读材料。

(六)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研究:它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设计而成的、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率为目的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它强调学生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及高效阅读方法的掌握。

以上课题多关注阅读方法、阅读与其他能力间的联系及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等。而本课题的独特研究意义则在于:(1)从教育角度来讲,“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是一种方法引领。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而当儿童的生活与主题建立联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2)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建构,它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世界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沉淀与创造,形成一种高品味的精神建构。(3)从课程角度讲,“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它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具体而言,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研究的意义还表现在:(1)强调语言与精神同构。关注阅读的人文性、文化性,注重人的内化,偏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中的“主题”既是单元主题,又可成为中小学生的“生活主题”、“人生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形成高品味的人生追求,学会哲学的思考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2)从整体入手,强调阅读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它与“专题阅读”有所不同,“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中有些主题虽属同一专题范畴,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意识高度、情感发展特点不同,它们的呈现方式、思想内涵等呈循环式递进。(3)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用文化的视角浏览整个单元内容,关注其对单元文化主题多角度、多侧面的把握和理解。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注重学生语言积淀、情感体验及良好语感的形成,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对阅读主题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有思考地读书,成为有思想的读者。进一步促进学生识字、口语交际、习作等相关能力的提高。教师目标:理解“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理论建构,掌握“主题阅读”的方法引领,使教师的阅读素养、知识涵养、文化学养有更大的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师。学校目标:带动学校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打造书香型校园,形成卓有特色的阅读文化。2.研究内容

围绕“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策略、体系、适用范围、研究重点等进行以下子课题研究:(1)主题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形成的研究

(2)“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中主题的深化与拓展研究

(3)“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4)“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与智慧表达”的研究(5)在主题阅读中生成习作智慧的研究

(6)“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外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7)“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评价机制”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1、方法

(1)在“主题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形成的研究”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查字典、认真思考、讲求阅读方法、自觉寻找有价值的文本的习惯,并通过对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类别、阅读品味、对阅读主题的把握及学生阅读前后的表现(口语表达、朗读、习作等)来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

(2)在“‘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中主题的深化与拓展研究”中要善于搜集与文章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地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要挖掘主题内涵,在文章的关键点、相似点、生长点等处进行适当地拓展,从一文拓展到多文,从一本书拓展到整本书,使“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一个个文化连缀点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点。

(3)、在“‘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组构、建构、整构教材,从“主题”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出发,打造大容量、多角度、同主题、重文学濡染、关注文化传承的高品味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主题阅读教学计划的制定、阅读主题提出的依据、主题阅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题阅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主题阅读教学的效果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主题内涵,强调阅读的整体和综合,并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建构立体的、开放的、多角度的、结构灵活多样的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4)、“‘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与智慧表达的研究”宗旨是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语言修养、语言智慧和语言风格。因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学生复述、讲述、演讲等基本能力的培养;②学生倾听艺术的培养;③学生交际中的双向互动;④学生表达交流中的语言智慧;⑤学生交际中的合作精神;⑥学生交际中的文明习惯养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智慧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5)、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的。为此,“在主题阅读中生成习作智慧的研究”要从积淀(积淀生活素材、情感素材、语言素材、习作方法等)、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语言这几方面入手,倡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思想主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形式活泼自然的习作,构建以“主题阅读、主题积累、主题创作”为主旨的习作教学体系。

(6)、“‘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外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是要建立一种注重文化提升,注重成果展示、带有主题研究意义、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活动体系。包括以语言积累为主的活动(如:成语接龙赛、读书成果交流会等),以展示为主的活动。(如:书法比赛,查字典比赛,汉语拼音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诵读比赛,习作展等),以评比为主的活动(如:最佳背诵明星,最佳写作之星等)等。要注重活动的主题和文化内涵,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效性,使活动成为展示“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7)、“‘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评价机制的研究”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为指南,从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量、积累与运用、写作水平、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跟踪性评价。

2、途径

(1)总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顾问、专家做好课题方案、开题论证、教师培训、实验跟进等工作。(2)定期召开研讨会,内化精神,了解实验进程,对实验效果和实验方式进行监测。

(3)课题组专家定期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就子课题进行指导。

(4)定期举办科研沙龙、课例评比、科研论坛、阶段性成果交流会等,展示和推广子课题组的实验成果。

(5)建立“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网站,为各实验教师提供网上培训、网上交流、网上论坛的平台。(6)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考察,了解其他地区同类研究课题的新成果。五.实验步骤

课题整体实验为三年,从2007年12月到2010年12月。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1.课题申报和论证。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3.确定实验校4.撰写实验课题、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5.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4月—2010年8月)1.完成和完善《新语文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读本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发行;2.各实验校进行子课题研究;3.召开各种形式的教研沙龙活动;4.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5.教师撰写实验论文,各子课题组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1.课题组召开实验研讨会,对实验从计划、实施和实验成果等进行验收,撰写实验工作报告。2.各种成果材料收集、整理; 3.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4.结题;5.对外宣传研究成果,推广课题成功经验。六.实验成果

1.小学12册《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中学6册《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系列读本;

2.各子课题组课堂模式、课程事实的个案、经验、论文集。3.记录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各类音像制品、VCD光盘。4.光盘、图片、录音、专题片等

七、课题的组织机构

1、课题组织机构(1)顾问组:

崔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任洁: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张俊洪:华南师大教科院教授 于永正:全国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赵志祥:深圳市小学语文教研员(2)领导组

郑映通: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局长 王熙远:宝安区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 潘世祥:宝安区教科培中心主任

冯颖霞:西乡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化办主任 蔡 曼: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副主任 金如湘: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副主任 黄承华: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副主任(3)课题研究组 课题负责人:刘宪华

课题总指导:唐宝成(小学)倪岗 吴明庚(中学)课题组成员:刘立庆 朱利霞 彭建 各相关教研中心主任、语文教研员、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各子课题组实验教师

2、课题实验校 小学:

滨海小学、宝中附小、翻身实验学校、观澜大水坑小学、民冶二小、大浪龙华二小、锦华实验学校、龙华清湖小学、石岩上屋小学、新安宝民小学、福永桥头小学、松岗潭头小学、沙井上寮小学、西乡黄麻布小学、西乡凤岗小学、西乡黄田小学、松岗中心小学 中学:

宝安中学、海滨中学、新华中学、福永中学、沙井中学、文汇中学、松岗中学、观澜二中、清华实验学校、石岩公学

八、经费估算及来源 专家指导费用:5万元 课题活动所需经费:5万元 课题成果展示所需经费:10万元

2.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二

2001年, 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教学作为四个学段五大板块中的第一大块, 可见教育部门是很重视写字教学的。新课程实施以来, 中小学的写字教学状况如何呢?笔者对上海市、江苏省南通市部分中小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从调查中发现, 中小学写字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反,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写字教学有逐渐被忽视的趋势。汉字书写是中国公民应有之能力,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到来, 汉字书写的场合确实在减少, 但汉字的书写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 近七成的家长认为, 一手好字是学生优良素质的表现, 近八成的教师和校长对学生的写字水平表示了担忧;但另一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 写字教学却是最容易被剥夺教学时间、最容易被遗忘的语文教学内容。笔者在随后的访谈中了解到, 出现这个悖论的原因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写字教学”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或者说难以解决, 加之少有对写字教学进行考查与测试, 写字教学逐渐被边缘化。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问卷调查, 寻找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症结。

2.根据中国古代的写字教学理论和西方心理学理论提出理论假设, 通过实验来验证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3.根据实验的结果, 提出中小学进行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笔者与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六年两个轮回的摸索与实验,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可信 (两次实验数据稍有不同, 此为第一轮实验数据) 。

三、问题分析

(一) 问卷分析

实验之前, 笔者对合作学校、实验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获得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从调查数据来看, 中小学写字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在小学低年级段, 写字课开设普遍较高, 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都比较好, 小学高年级段有明显下降趋势, 初中基本不开设写字课。

2. 师资力量薄弱。各地被调查学校中的写字专职教师共4名, 其中只有一名毕业于师范院校美术系书法专业, 其余3人均为个人爱好。

3. 缺乏合适的写字教材。

(二) 中小学生书写困难访谈分析

笔者与部分感觉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再根据调查获得的信息、综合部分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书写过程中的困难或错误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用力过重。

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作用在铅笔上的力量太大, 书写速度很慢, 常导致作业无法及时完成。

2. 握笔过紧。

这种情况仍然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出现较多。但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学生中也有相当比例, 最明显的特征是, 书写时食指第一关节疼痛。这种状况也会妨碍儿童稳定、准确地完成书写动作。

3. 身体姿势与握笔方法不正确。

手臂过于贴近身体, 手指过于接近笔尖, 只用食指运笔, 纸的位置不正确 (太斜) , 手指生硬、不自然, 身体太接近桌面, 手指握笔过高等。

4. 字不匀称。

学生写出来的字竖与横的比例不协调。有些学生对字与字或字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也不明确, 这使得字与字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间距或大或小, 如“故”写成了“古文”。

5. 视觉和动作不协调。

这是形成书写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理论依据与假设

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 确定本次实验的预期目标是:1.力求让学生把字写得可读可识, 即书写准确;2.学生书写技能熟练, 姿势正确, 有一定的书写速度。3.字形美观, 卷面整齐。以中小学生的实用性为第一目的, 不是书法层面的教学实验。

本实验以加涅五种学习结果理论为依据, 并结合了中国古代写字理论, 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在中小学写字教学中, 先从汉字最基本的笔画练起, 一次练习, 描红或临写的字数要少, 小学低年级每次3~4个字为宜, 每字的笔画一般不超过六画, 小学高年级及中学每次10~15字, 每字练习的遍数视练习时间可适当增加。

假设二:学生在进行写字练习时, 练习不宜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 应分散练习。小学生每天20分钟, 中学生每天15分钟, 这样的练习效果应该好于每周一两次的集中练习 (写字课) 。———这种安排也容易得到校方的支持。

假设三:在教学生写字姿势、写字准备、爱护书写工具时, 用图片展示将更有效;写字教学中让学生多看范字、范本能提高学习效率。

假设四:教学者正确的书写示范动作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假设五:1.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进步 (即使是微小的) 给予适当的认可或赞赏将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态度。2.在教学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可以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影响学生, 使学生对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五、实验过程

自2003年3月起, 笔者根据这些假设, 在中小学进行了写字教学的实验。该实验中, 小学、初中学生和部分高中爱好者参加, 其过程与结果如下:

(一) 笔画练习对各年级写字教学的影响差异

根据笔者的假设一, 参与实验的班级学生, 都是先从楷书入手。先练习楷书的基本笔画, 再练习最简单的偏旁部首, 使他们获得合成一个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实验班学生每天练习基本笔画10~15分钟。控制班的学生则直接写整个字, 不进行笔画练习。四十天后, 实验班学生开始描、临整个字。再经过近一个月的实验, 将所有年级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完成的一份共同抄写作业收上来。在密封条件下, 由非实验老师打分。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上海长宁区的写字评价标准, 根据年级又进一步进行了量化:满分为10分, 优秀为9~10分, 良好为7~8分, 合格为6~7分, 不合格为4~5分, 差为2~3分。经过统计, 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了小学一年级外, 采用先练习笔画, 后写整字的效果要比直接写整字的效果要好, 这与原先的设计是吻合的。

分析:一年级先练习笔画的成绩不如直接写整字, 这是因为:1.一年级学生虽然进行了单独的笔画练习, 但由于他们的小手肌肉欠发达, 其对笔画掌握的稳定性绝非40天的练习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 这40天的练习对学生笔画掌握的帮助极其微小;2.直接临写整字的学生对字型的掌握有更多的时间, 记忆相对准确一些, 字的结构把握要好于实验班的学生, 这从学生调查问卷的抄写中也能看出来。

结论:在小学低年级段的写字教学中更适宜直接练习整字, 而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各年级都是先进行笔画练习好于整字练习。

(二) 分散练习效果好于集中练习

写字练习中有动作技能习得的成分, 根据假设二, 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要好。实验班的要求是小学每天练习时间为15~20分钟, 一周中有一天休息, 不练字, 但布置学生看范本或字帖。中学每天10~15分钟, 一周休息一天。控制班则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每周两节课, 计90分钟左右, 中学每周一节计45分钟。从绝对时间来看, 实验班的学生比控制班每周练习时间略多。但实验班每次练习也有一个准备和收拾书写工具的时间, 实际书写练习时间大致相当。在试验之前, 实验班与控制班书写水平大致相当。

为保证实验数据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笔者在各年级另选没有参加先前实验的两个班级参与实验, 一为实验班, 一为控制班, 教学条件及其他设置基本相同, 所有实验老师停止图片展示、示范及成功后的鼓励, 以验证分散学习的作用。这次试验在2003年9月8日开始, 重点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初二年级, 实验时间约四个月。实验结束后,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均抄写一段500字左右的短文, 在密封条件下请非实验语文老师, 参照实验评价标准进行打分, 具体得分情况见下表:

结论:在写字教学中, 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分散一些, 其效果要好于集中的练习。所以中小学写字教学不必拘泥于是否有无写字课, 而在于每天让学生坚持练习一刻钟, 这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

(三) 图片展示有利于小学中低年级教学

根据假设三, 利用图片展示, 比用语言陈述更利于学生获得正确书写姿势。在所有年级的实验班, 全部采用图片展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及不正确的姿势, 并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告知学生书写、保管文具的过程。每次练习时, 教师都将正确的姿势挂图挂在黑板前面。控制班除不展示挂图外, 其他条件与实验班基本相同, 老师用语言陈述写字姿势。一个半月后, 参考上海长宁区小学生写字姿势评定表, 设计了考评标准。正确的打★, 比较正确的打☆, 不正确的打▲。在随堂听课状态下, 由非实验老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考评, 结果如下 (单位%) :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 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对小学中低年级获得正确的写字姿势有极大的帮助, 而初中部两者之间区别相对较小。

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言语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更能从图片的展示中获取信息, 与自己的姿势进行比较, 并不断的修正。中学生实验班姿势不正确率甚至超过控制班。其原因大致如下:1.中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较好, 展示挂图当然有所借鉴, 但即便不展示, 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言语指导中获得一些正确信息;2.初中学生写字姿势已基本定型, 书写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特别是执笔姿势) 一时之间难以改正。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加强写字姿势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写字姿势图片展示有利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获得正确的写字姿势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而对初中及高中学生没有效果。

(四) 教师动作技能演示增强写字教学效果

根据假设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演示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条件限制, 这次实验大多数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进行演示。存在两个缺陷:1.粉笔与钢笔、铅笔毕竟是不同的书写工具;2.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时, 如果采用正常体位, 粉笔尖就正好被手背挡住, 学生无法看到粉笔尖运动的轨迹。因此, 最好是采用实物投影仪, 学生可以将教师书写的动作作为一个完整的程序存储在脑海里。如果条件不具备, 老师可在学生练习时, 尽可能到学生座位上手把手的演示, 就像古时候塾师对蒙童把腕、扶手、润笔一样。为了避免多种变量的影响, 实验班教师暑假都进行了专门的姿势培训, 演示实验是在暑假之后进行的。匿名打分后, 比照前测数据, 笔者发现所有实验班的成绩普遍好于控制班, 但并不平衡, 其中运用实物投影的两个实验班成绩最为突出。

分析:运笔过程往往是很难用语言道清其微妙之处的, 特别是几个关键笔画, 学生不易领会。用实物投影, 教师可以采用局部特写的方法进行分解示范, 学生可以清楚而直观地感受书写的过程。在这一组数据中, 运用实物投影仪的实验班, 学生在默写状态下上交的作业单中, 错别字率也远远低于控制班。这是因为教师的示范过程是直观的、表象的, 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形象。

结论:教师正确的写字动作技能演示有利于写字教学。先进的教学仪器对写字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五) 积极的态度产生很大推动作用

这项试验是与其他试验同时进行的。笔者要求实验班的老师首先开发现有课本中的教学资源, 诸如一年级课本中的“怀素练字”、“王冕练字”。同时编印一些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给学生看, 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也介绍了茅盾、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 希望通过一些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教育。

这个试验要求实验教师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的乐趣。比如实验小学王老师每天让当天“最好”的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作示范, 让班里同学向他们学习 (有时未必是最好的) 。这个简单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表现的机会, 有了成功的喜悦。写字教学应当跟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实验小学顾老师每周都将写得好的作业单贴在“明日书法家”的墙报栏中。在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 笔者发了一份调查表, 小学实验班中, 学生对写字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选项为89.3%, 中学70%, 而控制班分别只有63%和31%。这里面当然有其他试验导致的一些因素, 但是对学生些许成功的鼓励, 榜样力量的熏陶无疑是学生获得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论:在写字教学中, 如果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将对写字教学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鼓励, 有助于这种态度的获得。

六、反思与启示

3.中小学分层递进教育策略实验研究 篇三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而现在班级制的特点是学生的多样性,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很悬殊,原来通行的以统一、同步为特征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不能收效了,因此如何面对由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

面临上述的挑战,探讨既能保持现有班级授课制形式,又能兼顾班内学生个别差异的有关个别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一)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不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教学”,它与班级教学是相对的;而个别化教学则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它介于个别教学和班级教学之间。

个别化教学的教学观有着不同的类型。其一是调适观,认为要适应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实施相应的教学。持这科观点的学者,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的调适措施,减少同班内学生的差异。其二是发展观,认为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与个性差异造成的,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实质不在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差异,而在于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采取“对惩下药”的措施,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别的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两种观点,前者与实施义务教育的思想有所抵触,后者则与我们目前的大班教学实际不太适应。或者说两者对我们来说都缺少现实的操作意义。第三种观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与发展观一样,强调让所有学生在与自己相适应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步;同时与调适观相近,主张在同一班级内考虑采用调适措施,实施个别化教学。国内一些学者把其称之为“调适—发展观”。目前这种观点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外有从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到按学科能力分班制等,国内有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杭州的“差异教育”、山东、福建等省的学科能力分班“分层教学”、上海市的“分层递进教学”等。这些研究对区别教学的理论与操作进行了大量探索,提供了很多经验。但是国外的研究多以小班制为基础,和我国国情相去甚远。国内的研究多以适应差异或缩小差异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多流于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区别教学的操作。近年来,上海市的“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属较前沿的研究,他们在理论上首先提出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在操作上倾向于学科能力分班或小班教学的形式。广西区内几年来有不少学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但在理论探索中尚未见有系统的成果。在目前我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原则下实现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个别化教学,探索出适合我区实际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尚待深入研究。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策略概要

我市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上海的有关实验,进行移植和推广,着重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

1、指导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归纳,大致可概括为三句话: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面向全体,就是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全面发展则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成绩,按照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体系,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要了解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上海教科院胡兴宏的归纳,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可用三句话表述。“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第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学中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各种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递进的机制;第三,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一种可供共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多的,他们之间问题探讨的效率往往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学生在探讨问题与释疑解难方面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他们年龄相仿,理解与认知的水平比较接近。另外,在把差异作为资源加以开发时,还要特别关注情感方面的资源的合理运用,分层递进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分组策略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因此情感方面的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团队精神的构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相互悦纳、学会分工合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是我们在移植上海经验中所特别强调的。

2、课题假设与操作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为:根据对学生差异性现状的研究及我市个别化教学的现状及经验教训,通过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实施,以期:(1)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都得到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2)改变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打开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

参照上海所提供的经验,本课题的自变量就是分层操作,即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作业与分层评价。

4.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四

普通中小学校的实验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地,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旗2004年在实验教学工作检查中各学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学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常规管理

1、实验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实验室的配套建设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物质水平,是普九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所以实验室建设不容忽视。教育局将用三年的时间,建设和改造中小学实验室,尤其是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室。

2、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服务教学,在建、管、用中,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工作,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对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努力建立一支思想进步、业务素质高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4、普通中学必须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筹办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其他学科实验室,城镇小学和乡中心小学必须建立自然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室。新建立实验的设计标准,按国家教委和贵州省教委颁发的有关文件和设计标准执行。

5、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权归学校主管单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权属于学校。学校仪器设备的配备和余缺调拨工作,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耗损性仪器、药品、器材和经常性实验经费,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列入经常性预算,及时补充。

二、管理机构和职责

1、都应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方针、政策。

1、教学仪器设备中心,负责统一规划、指导全旗中小学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和管理工作,并负责承担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和管理。

2、学校要有一名校长分管实验室工作,学校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根据规模的大小,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3、高中实验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高中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高中(或中师)以上学历;小学实验教师应具备中师以上学历。实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高质量地上好实验课,实验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并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实验人员要相对稳定。

4、实验人员要做到四懂(对所管仪器要懂性能、懂用途、懂操作、懂维修保养),三熟悉(熟悉实验教学进度、熟悉实验、熟悉教学仪器管理使用规章制度)。

6、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计算工作量,评选先进,评定职称和晋级时,要与其它教师一视同仁、要积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对接触有毒、有害、腐蚀性、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应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劳保待遇。

三、实验教学

1、学校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督促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工作计划,努力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和教材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

2、实验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结合现有仪器设备条件,编制实验目录,供教务(导)处、教研组制定学期、学年实验工作计划。

3、实验教师要根据学校批准的实验工作计划,编报所需教学仪器设备和耗材。

4、实验技术人员按学校批准的学期、学年实验教学计划,提前作好实验准备,积级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5、要建立实验教学登记制度,记录各任课教师开展演示实验教学的情况,把它作为教师评定职称、评优的考核内容之一。

1、分组实验通知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后交实验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登记表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分组实验通知单统一由实验技术人员保管。每周已经完成演示和分组实验项目的汇总送学校主管领导审签。每学年“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为封面汇装成册,归档备查。

3、实验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都要做好实验课准备工作。实验技术人员除积极配合任课教师上好实验课外,还要配合有关学科教研组开展电化教学和科技活动,学校应鼓励、支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制教具。

4、实验教学,要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高中教学大纲要求,开好开齐实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根据教材要求,结合现有仪器情况,认真执行实验教学计划,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要认真批改学生实验报告,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务使学生理解实验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

5、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尽可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四、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耗材,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修理等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2、教学仪器配置由学校按国家教委和省教委颁发的中学理科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等科的配备目录,根据需要制定计划,并报主管教育局批准执行。

3、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室规则、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对教学仪器一律不许随便拆改、如需拆改,必须按照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和职责分工范围,事先报经主管领导批准。

4、实验室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总、分帐,并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仪器设备的借出调拨,应按职责分工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并要及时收回、销帐。

5、中学应分别设立物理、生物和化学仪器室、药品的保管室,必须按仪器的性能、特点分类、分室、分柜存放,在仪器、药品瓶上贴上标签;小学应有仪器存放室,有条件的完小可设仪器、教具、标本等陈列室。

6、各校要注重安全管理,按公安部的要求,对剧毒、有害、易爆危险品的保管、使用要按照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严加管理。每次使用时必须认真填写危险品用单,经批准后方能使用。如不按以上规定操作出现安全问题,需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要根据仪器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对定期通电、烘晒、擦油、防尘、防潮、防腐蚀、防形变等工作要制度化。要建立教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报损报废制度。

8、对已丧失效能的,按报废处理。处理时必须经过技术检查,对发生损坏、被窃、遗失或其它事故的应迅速向上报告,及时查清原因,做出记录,分别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9、对一贯执行制度、爱护和节约国家物资、抢救物资,以减少损失的,以及对损坏、浪费、盗窃物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的应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典型事迹要总结表彰。

10、培训中心要定期检查学校实验教学和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组织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经验交流。

11、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持证上岗

五、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

1、对实验工作积极负责,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或物质奖励;

2、对实验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完成实验教学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批评教育或给以经济制裁;

3、对玩忽职守而造成事故,损坏或丢失仪器设备者,应按“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追究责任,赔偿损失。

4、要将实验教师从事实验室教学工龄的长短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贡献的大小,列为评定职称和考核、晋级的条件之一。

中小学校实验室规则

一、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地。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安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实验室内必须保持肃静、整洁。不准高声喧哗,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抛纸屑、杂物。

三、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药品未经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取用。

四、使用仪器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严禁擅自拆卸或改装,定期保养仪器设备,严防火灾、触电、中毒、锈蚀、盗窃等事故发生。

五、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仪器和设备,断开电(气、水)源,确保安全

中小学校学生实验守则

一、遵守实验室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实验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

二、认真作好实验前的预习准备,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中需要用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预习不充分的,不能参加实验。

三、实验准备完毕,经指导教师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实验。

四、实验中要独立思考,细心操作,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提倡求实精神,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五、注意安全,节约水、电、气及有关消耗器材、药品;如遇事故应立即断开电(气)源,报告实验教师。

六、实验中要爱护仪器设备,不动用与自己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及各类药品。

七、实验结束后,须经教师检查实验记录和所用仪器设备、工具等,并将所有器材安放妥当,经批准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中有损坏丢失仪器设备工具者,均要检查原因,填好报告单,按有关规定处理。

中小学校实验教师职责

一、实验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模范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实验守则。

二、实验室教师应协助教研组、拟定实验目录、编制实验仪器的购置计划,做好实验登记,作好统计,引导学生自制教具开展科技活动。

三、对分管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做到按科分室,依类定柜、柜内定点、件件有标签,柜有目录卡。危险药品有专室或专柜保管,帐物清楚。

四、实验前认真准备,密切配合,上好实验课。实验完毕,检查清点仪器,填好实验记录存档。

五、遵守操作规程,定期保养仪器设备。严防火灾、触电、中毒、锈蚀、盗窃等事故发生。

六、保持实验室、保管室内外整洁。

中小学校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

1、实验教学所需易燃、易爆等危险药品,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危险品进出仓库,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做好单据交接及收发登记工作。

3、危险品必须指定熟悉危险品业务的专人保管,存放地点必须条例安全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和防护设备。

4、领用危险品时,必须由任课教师亲笔在危险品领用单上填写品名、数量、用途交主管校长签字批准,由熟悉危险品业务知识的专人领用和管理。要切实防止领土完整后因保管不善而发生意外。

5、领用人对危险品的性质、防护及发生意外后的应急措施等,必须事先熟悉。学生在使用危险品时,实验人员应详细指导。

6、使用后剩余的危险品,应立即送还,并妥善保管。对废液、残物,要认真按自治区有关要求处理好。

中小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报损报废制度

一、物资的报损报废必须填写“报损报废单”,及时报物资主管部门进行复查后,按下列手续办理:

1、单价在200元以下的物资报损报废处理由校长审批,报旗教师培训中心备案,单价在200元以上者报旗教师培训中心审批备案。

2、、对于耐用期满,又已丧失效能或因客观原因等造成的报损报废,原则上第年进行一次,在每年盘点物资时,由使用单位填制有关表册,报旗教师培训中心审批备案。

二、报损报废审批手续完毕后,其物资残值由教师培训中心回收利用,统一处理。

5.小学实验教学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投入,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水平,加快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以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加强实践教学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

二、目标任务

“普实”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普实”的最终目标。基本原则是: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全面落实,整体推进。

1、实验用房和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实验室装备基本达到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文件的配备标准,教学仪器配置基本达到《教学仪器2000标准》的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设备设施配置的整体水平。

2、完善实验室内部设施建设:中小学实验室内部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桌、椅、水、电设施、通风换气设施、安全设施、仪器柜等,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要求和“普实”规划进行装备和建设。

3、实验教师培训:全县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普实”专干以及各有关学科专兼职实验教师全部接受业务培训,并持证上岗。

4、示范校建立:建设县级一、二、三类普及实验教学示范校,做好州级、省级普及实验教学示范校的评选推荐工作。学校类别划分如下:

一类学校(4所): 民中、二中、长小、二小。

二类学校(14所):广顺中学、威远中学、摆所中学、鼓扬中学、营盘中学、睦化中学、白云山中学、广顺小学、威远小学、摆所小学、鼓扬小学、营盘小学、睦化小学、白云山小学。

三类学校(15所):代化中学、马路中学、种获中学、新寨中学、中坝中学、代化小学、马路小学、种获小学、新寨小学、中坝小学、凯佐学校、摆塘学校、交麻学校、敦操学校、冗雷学校。

其它学校由各乡镇中心校参照小学“普实”示范性学校标准建设。

5、普及实验教学达标要求:全县中小学要按照贵州省“普实”验收标准,在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验开出率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各项评估指标,做好过程督查和资料归类建档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州验收。

三、队伍建设

1、实验室人员

数量:理、化、生、科学每校每学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完中每校每学科不少于2人),有与教学班相匹配的学科实验专、兼职任课教师;

学历:高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

技术要求:高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高中实验教师上岗证;初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初中实验教师上岗证;小学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小学实验教师上岗证。

2、图书室人员

一类、二类、三类学校配备1名专兼职图书管理人员,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通过州、县级图书管理培训,并取得上岗证。

四、实验室和图书室建设

1、实验室数量及规格要求:

一类学校:民中(含高中)理、化、生按3、3、2标准建设,二中(含高中)理、化、生按2、2、1标准建设,长小、二小各设科学实验室一间。

二类学校:乡镇独立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各一间(规模较小的独立中学,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室可合并建设),小学科学实验室一间,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理化生综合实验室一间、小学科学实验室一间。

面积:高、初中每室90㎡以上,小学每室60㎡以上,非示范学校,实验室面积不得小于普通教室。

2、仪器室数量及规格要求:一、二、三类学校:每套实验室各设一间仪器室。有条件的学校设危险药品保管室和标本室各1间。

仪器室面积:高中每室50㎡以上,初中和小学每室40㎡以上。

3、实验准备室数量及规格要求:

中学每间仪器室配1间准备室,小学有条件的可单设准备室,无条件的可同仪器室兼用。

面积:高中每室30㎡以上,初中每室25㎡以上,小学可与仪器室兼。

4、实验室配套建设:

实验桌凳配置:理、化、生实验室,每室设28套双人套桌凳,小学一、二类科学实验设设24套双人套桌凳,片区中心校和5个班以上学校设15套双人套桌凳。

规格:中学120cm×60cm×78cm,小学110cm×55cm×78cm

仪器柜配置:中学一类学校理、化、生仪器室各配15个,二类学校每室配12个。小学一类学校配10个,二类学校配5个,三类学校配2个。

实验室附属设施:电路、水路、防盗、防火、防潮等设施符合“普实”要求,由学校自筹经费配置安装。

5、图书室、阅览室建设一、二类学校单设图书室、阅览室,其余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可合并共用,规划方案《小学实验教学方案》。书柜配置按每500册图书配1个书柜。阅览桌凳配置按一类学校50套、二类学校25套配置。

(1)仪器和图书配备

仪器配备:一类中学按每7个平行班配1套仪器,二类初中按每8个平行班1套仪器。小学按每4个平行班配1套仪器。

图书配备:一类中学生均25册,二类初中生均15册,一类小学生均15册,二类小学生均8册,其余学生均4册。

(2)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建立学校领导、后勤、图书及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共管机制,分工协作搞好图书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图书及仪器设备做到帐、卡、物相符,严格图书及仪器设备的报损制度。

(3)实验教学要求

----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

一、二类学校达95%以上,三类学校达90%以上。

----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

一、二类学校达90%以上,三类学校达85%以上。

----教研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积极开展教研实验和指导学生课外实验活动,不断提高课外实验的工作效率。

----教学成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验学科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图书使用:中学每期生均借阅6册以上,小学每期生均借阅4册以上。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1月前)。

1、组织机构建设:县、乡镇学校成立“普实”工作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学校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长为学校“普实”工作第一责任人。

2、全面调查摸底:分类别和项目清理现有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

3、制定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日程,拟发文件,规范资料。

4、制定实验室建设、图书增补计划和方案,按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标准配置,根据学生数、班级数,对照《贵州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检查验收办法和评分细则》要求,完善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备教学仪器、设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4月)。

1、召开全县“普实”工作启动会,开展“普实”业务培训工作。各校按要求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实施规范化管理,包括省颁布的七项管理制度、仪器存放、资产管理帐册、实验通知、领用制度等。

2、强化实验教师和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开展师生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教具制作、实验论文评选等活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开展示范学校建设,召开“普实”工作现场会,组织相关学校校长、实验人员参观“普实”示范学校。

4、完成包括演示、分组实验开出登记、通知单、实验报告单、演示分组实验的开出率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考核工作。

5、按资料建设目录完成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工作档案管理资料的规范建设。

第三阶段:迎检阶段(2009年4月份州检,5月省检)

1、县及各学校在认真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完成“普实”情况简介和自查汇报材料。

2、4月上旬县“普实”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贵州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检查验收办法和评分细则》,对各学校进行全县“普实”初验和督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整改完善。

3、安排迎接省、州教育部门的评估验收的有关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

全面总结“普实”迎检工作,召开总结会议,表彰“普实”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六、保障措施

1、“普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和人员的落实,完善各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室的标准化建设。

2、加强实验学科教师能力培训,确保实验教师掌握所任学科的各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3、规范“普实”工作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各中小学要按要求开足实验课,并定期开展实验教学观摩、实验操作竞赛、实验教学研究等活动。定期开放实验室,组织和指导学生自选课题,自编实验程序,自行设计实验,独立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建立教师“普实”工作考核制度。把“普实”工作纳入对学校、对校长、对教师的考核内容。

6.中小学实验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篇六

主讲人 万亮 2014.10.13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检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规范管理我县中小学实验教学,特制定本要求,做为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检查、评估的主要依据。

一、组织机构

1、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组织实施。

2、重点高中配备专职实验员5名以上;一般高中和24个教学班以上的初级中学配备专职实验员2名;9—24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配备专职实验员1—2名,9个教学班以下的初级中学配备兼职实验员1—2名;县办完全小学配备专职实验员1名,其他小学配备兼职实验员1名。

3、配备3名以上专职实验员的学校,应联合电教人员成立科教馆,在教导处直接领导下,与学科教研组协调配合开展工作;专职实验员不足3名的学校,实验教学归学科教研组具体负责。

4、实验教师必须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5、专职实验教师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应学科科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兼职实验员的工作量计算办法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定,不宜过低。

6、实验教学要纳入学校常规教学工作中去,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

二、仪器管理

1、建立健全仪器管理明细帐、实物流水帐和统计报表,定期核对,做到帐、册、表、物相符。

2、教学仪器的管理必须落实到人。仪器管理人员接手时要对照有关帐册认真清点核实,无误后签字。一旦签字,即对所管仪器负全部责任。调离工作岗位时必须履行严格的移交手续。仪器管理人员调离学校,没有移交教学仪器的,学校不得出具工资介绍。

3、仪器的存放要编号、分类、定室、定柜、定位。化学药品与仪器分室或分柜存放。室内要有防盗、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做好通风、防潮、防尘和整洁工作。仪器管理人员要根据各类仪器的特点,定期的、有计划的进行维护与保养,使所有仪器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4、化学危险药品必须贮藏在专用室、柜内,并按各自的危险特性,分类存放,不得和普通试剂混存或随意乱放。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懂得各种化学药品的危险特性,具有一定的防护知识,并实行“五双管理”即双人管理、双本帐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桶、黄沙等并定期检查。

5、仪器原则上不得外借,如确需外借的,要办理登记和审批手续。外借仪器要及时收回,并做好接交手续。

6、教学仪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要按有关程序及时报损。A、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无修复价值。

B、主要结构和部件陈旧或损坏,精度严重降低或丧失,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无法修复的教学仪器设备。

C、严重影响安全,继续使用会引起危险事故的教学仪器。D、大修一次费用超过原值的50%以上的教学仪器。教学仪器报损的程序是:

A、低值易耗品,由仪器管理人员每学期汇总一次,列出品名、数量与金额,经教研组负责人签字后报校长批准。

B、单价在20元以下的低值耐久品,如部分玻璃仪器、石膏模型、标本等教具,损坏后由仪器管理人员填写《仪器报损登记表》,经教研组负责人签字后,报校长批准。

C、单价20元以上,使用年限一年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属学校固定资产,损坏后由仪器管理人员填写《仪器报损登记表》,教导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鉴定,报校长批准,并由管理和财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D、仪器报废后应将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拆下备用。因违规操作损坏的,要由相关责任人赔偿;故意损坏的,要由相关责任人赔偿,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7、每年9月中旬,学校都要组织财产管理人员和仪器管理人员对学校的教学仪器进行盘点。9月下旬,各学校要派专人到县业务主管单位报一次教学仪器《管理明细帐》和《仪器报损登记表》。

三、实验教学

1、各有关学科科任教师必须制订实验教学计划,交教导处和实验室各一份。计划应分年级列出实验课题、实验类型、实验时间等。

2、实验室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教材和各科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计划,制订本学期实验室工作计划。

3、各有关学科科任教师要熟悉各种教学仪器的规格、型号、技术标准、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维修办法。熟悉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注意事项,能熟练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并备写专门的实验课教案。实验课前3天填写《实验通知单》交实验室,实验课前检查所用仪器和器材的准备情况,试作实验,做到“胸中有数”。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并划分实验小组,强调实验纪律,重视安全操作教育。

4、实验员按照《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使需要的仪器处于完好状态,备足药品和材料,检查通风、电源、水源及其它设施。

5、上实验课时,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巡回检查、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危险试剂进行实验前,必须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教师领用危险品时,必须提前计算用量,填写《危险试剂领用单》由专管人员和教师送取,不得让学生代替。对实验中危险品的遗弃及废液、废渣要及时收集,妥善处理,不得在实验室存留,更不可随意倒入下水道。危险试剂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如出现问题,除采取措施迅速排除外,必须及时向学校领导如实报告不得隐瞒。

6、实验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小结实验情况,对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出讲评,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仪器管理人员要对教学仪器及时清洁、保养并归橱。

7、有关教研组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进行开放性实验。

8、实验员和各有关学科科任教师要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教学仪器研制和自制教具活动。

四、学生守则

1、中小学生要重视实验课,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努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前要认真预习,完成实验预习作业,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经老师批准方可进入实验室。

3、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定组定位,不得随意换位。

4、开始实验前,要检查核对所用仪器、器材、试剂是否齐全,名称规格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及时报告老师。实验台要始终保持整洁,各物品应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5、按规定进行实验,谨慎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如实记录,不得随意更改实验,不得随意动用室内其它实验器材。

6、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疑难时,应请老师帮助,遇有偶发事故时,保持镇定,迅速报告老师处理。

7、用过的火材梗、废渣、废纸等不得随意丢弃,要放置在指定地方,如仪器损坏,应主动报告老师,以便妥善处理。

8、公用仪器用过后,要立即放回原处。规定在原地使用的仪器,不得任意移动。

9、实验结束后,应将仪器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面,仔细检查水龙头、电源是否关闭,不得将实验用品及设备带出实验室。

10、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结果和实验过程,不得随意臆造或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记录。

五、评估考核

1、实验开出率考察,统一使用规范的表式,《年级学科实验登记表》由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填写;《学科实验开出情况统计》由实验教师根据登记表汇总;《学校实验开出情况统计表》由实验教师统一汇总。

2、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技巧的考核,以现场操作为主,并辅之笔试与口试考核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思维能力。

3、对学生的考核应坚持实践性、基础性、全面性及可行性、可信度原则。

4、对教师的考核除通过教案、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登记表外,还可用问卷调查、表格调查等多种形式。

7.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框架 篇七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与分类

实验课标与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课程标准 ( 以下简称“学科课标”) 不同, 为了能够对实验课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需要对课程标准的概念及其分类进行简单介绍, 并以此来界定实验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范围。

1. 课程标准概念

《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 (curriculum) ”概念的界定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1]892。而将“课程标准 (curriculum criterion) ”定义为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1]893。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在此做简要说明。

(1) 课程标准内容。课程是被选择的教育内容, 而不是狭义的教学内容, 所以课程内容并非只限于学科知识。另外, 课程标准是用于确定课程水准、结构以及模式的, 所以课程标准内容并非只是反映课程内容, 也更不是一定要有学科知识内容。

(2) 课程标准与产品标准。课程标准的英文书写为“curriculum criterion”而不是“curriculum standard”, 说明作为课程的标准 (criterion) 与通常意义上对产品与服务制定的标准 (standard) 是不同的, 不能等同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中对“标准 (standard) ”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2]。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我们不能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对标准文件的规定限定课程标准的内容。

(3) 趋同与求异。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是不同的, 有些需要趋同, 而有些则需要求异, 例如人们常说的“文明一定趋同, 文化必须求异”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趋同的事物应该制定标准, 为求异的事物制定标准则没有意义。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对课程中那些人们追求一致的东西建立起标准, 使课程实施时有法可循。

2. 课程标准分类

由于课程标准是用于确定课程的水准、结构以及模式三方面的, 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于是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课程标准。为了能够对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讨论其结构之前首先对课程标准的分类进行简单介绍, 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柯森的《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一文[3]。

(1) 按照规定对象分类

课程标准按照其所规定的对象不同通常可被分为3类。 (1) 学习内容标准。标准文件中主要规定学生在校学习的学科知识内容, 称为内容标准。对于以学生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 ( 知识本位) 的课堂教学来说, 多采用这种课程标准为教学效果评价依据。 (2) 学习表现标准。课程标准文件中不仅要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学科知识内容, 还描述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有何种表现、达到何种结果或质量。也就是在课程标准中除了知识内容还规定了对这些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方法。 (3) 学习机会标准。课程标准文件中对课程与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机会的有关条件或安排做出规定, 涉及教学规范、关系规范以及课程资源分配规范等。这些是我们在制定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 能力本位) 的实验课标时所必须加以考虑的规定对象, 而这种课程标准将成为制定实验课标框架的主要参考依据。

(2) 按照应用领域分类

从课程标准应用的角度, 考虑课程标准与课程实践活动的关系, 可将课程标准分为4 类。 (1) 教学督导标准:是对课程与教学指导工作所做的规定。 (2) 课程设计标准:是对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规定。 (3) 绩效责任标准:是对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效率或结果的规定。 (4) 条件用品标准:是对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环境条件或设施用品的设置做出的规定。这4 类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都是实验课标中可能涉及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标准的结构特点

实验课标与用于课堂教学的学科课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以及体系结构方面。

1. 类型结构特点

实验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其课程标准不宜采用学习内容标准的类型结构, 或者说不应该对学科知识进行规定, 所以课标内容与学科无关, 即不区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教学课程标准。但是,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机会做出规定。不分学科是实验课标与课堂教学的学科课标之间的最大区别。

2. 层次结构特点

实验课标与学科课标的第二个区别就是层次结构上的不同。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课标被分为3 个层次:小学课标、初中课标、高中课标。其实, 中小学实验课标分为两个层次即可, 即小学实验课标与中学实验课标。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 作为能力要求对于小学生和中学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性。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规律时将其分为4 个阶段 ( 如图2所示) , 分别为0 ~ 2 岁的感知运算阶段、2 ~ 7 岁的前运算阶段、7 ~ 11 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和11 岁以上的形式运算阶段;并认为从12 岁开始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4]。所以学生的认知能力类是以11, 12岁为一个节点, 这正是小学生与中学生的一个区分年龄, 而中学以后不再区分。第二, 与实验教学关系最紧密的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一样设置的, 而小学阶段却没有设置这些课程, 所以就实验课程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来说, 小学与中学存在较大差别, 但初中与高中的差别是非常小的。

3. 体系结构特点

体系结构 (system structure) 亦称系统结构, 与其他结构形式 ( 非体系结构) 相比较, 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非体系结构的事物其构成特点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堆积, 其各单元的内容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或“关联关系”, 即内容之间具有相关性。体系结构则要求其构成的各个单元内容应满足正交性与完备性。正交性是要求内容之间不应具有相关性, 或者不应具有“相互依存性”;完备性是要求其内容满足充分性与必要性, 充分性是指所有内容都包括在内而一个也不少, 必要性是指多余重复的内容一个也没有, 即满足了充要条件。能够使得一个课程标准成为体系结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需要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才可实现。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实验课标虽然不能严格遵照体系结构建立, 但是应该尽量靠近体系结构, 尝试按照体系结构的要求去实现。

三、实验教学课程标准框架内容

根据上述讨论的原则, 实验课标的内容应该涉及实验教学的概念、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和规定。其中除了概念部分之外, 其他4 个部分根据体系结构要求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1. 实验教学概念

阐明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概念, 并对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做出详细描述。

2. 实验教学目标

对应教学督导标准部分的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由功能定位所决定的, 其应该充分反映实验教学开设的目的, 但又必须是具体而量化的, 因为它必须为教学督导提供可以进行评价的依据, 或者实验教学被督导时首先查看的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实验教学目标是整个框架中的一个维度 ( 注意它仅与功能定位相关, 其他部分都是相互独立的) , 对它的描述不需要再采用3 个维度的形式。

3. 实验教学组织

对应课程设计标准部分的内容。课程设计亦称课程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组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内容, 对它的规定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正如本栏刊出的《实验教学的教学组织》一文中所述, 这一部分涉及教学过程组织 (包括时间组织、空间组织、学生组织、器材组织) 、教学组织策略以及实验报告设计等内容。

4. 实验教学评价

对应绩效责任标准部分的内容。实验教学评价必然涉及测量问题, 正如本栏刊出的《实验教学研究方法 (1) :测量与评价》一文中指出, 评价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必须是客观而量化的测量结果。这一部分规定了对实验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与原则, 而不是评价的内容。评价对象应该是教学系统主体的行为表现, 即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5. 实验教学环境

对应条件用品标准部分的内容。构成实验教学环境内容的是实验室、设施 ( 实验桌椅等) 、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但是因为此实验课标与学科无关, 所以不会在这里提出各个学科的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标准要求, 而它提出的是一个“元标准”。正如本刊在2015 年23期刊出的《教育装备元标准建立的必要性》一文中所强调, 作为“元标准”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实验仪器设备的教学适用性, 课标这部分内容就是对此提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束语

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现在还没有建立, 但是对它的需求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制定实验课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需要广大教师认识、理解、研究它, 通过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国家质检总局.GB/T 20000.1-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S], 北京:标准出版社, 2002:229.

8.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篇八

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本已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机、录像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

二、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好动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多“动”,激发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在自主试验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那是原始的教学方法。现在教师重视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探究,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以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真实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可利用信息技术补充和完善实验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五、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能力及互相协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以小学生的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上一篇:整式的加减知易错题下一篇:农村重阳节茶话会主持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