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操作标准(共9篇)
1.icu操作标准 篇一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㈣ICU的噪音控制
ICU应安装噪音检测装置,白天的噪音控制在45分贝(A)以下,傍晚40分贝(A)以下,夜间20分贝(A)以下。
㈤ICU医护人员配备
每张监护床位:医师:护士=1:1:3。根据需要配备护理员和卫生员若干名。
㈥具有开展以下监护诊疗技术能力
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氧饱和度监测术。
2、氧疗术。
3、气管插管术。
4、机械通气术。
5、深静脉置管术。
6、心肺脑复苏术。
7、电复律术。
8、肠内营养术。
㈦ICU规章制度
ICU应建立以下规章制度:
1、医护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
2、ICU患者出入登记制度。
3、三级查房制度。
4、消毒隔离制度。
5、抢救制度。
6、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7、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
8、ICU诊疗护理常规。
9、ICU质量评估上报制度。
10、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㈧ICU的物流通道
要有合理的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流向,设置三个不同的进出通道,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㈨ICU的采光和照明
ICU的天棚灯光要柔和,晚间要有地灯。
㈩ICU的区域设置
ICU的生活区和办工区必须与病房区分开设置。ICU的位置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麻醉科、影像科、输血科、检验科等。
(十一)ICU用房
ICU的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面积比为1:1.5。
三、综合性ICU分级标准
㈠A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仪器设备:至少2台监护仪可开展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监测;具备中央监护工作站、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床≥1台、简易呼吸器/床≥1台、心肺功能监测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支气管镜、床边血液净化仪、中央输液管理系统、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血气生化分析仪、体外除颤仪、心电图机、临时心脏起搏仪、降温毯、颅内压监测装置、胃PHi监测装置、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等。
3、医护人员:每张监护床专职医生≥1名,专职护士≥3名。
4、具有承担所有急危重病患者抢救能力。
5、具有开展下述诊疗技术的能力:⑴气管切开术;⑵胸腹腔引流术;⑶肠外营养术;⑷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监测术;⑸系统与分级监测术;⑹床旁血液净化术;⑺支气管镜诊疗术;⑻呼吸力学、呼气末CO2监测术;⑼体外心内膜临时和永久起搏术;⑽开胸心脏按压术;⑾低温治疗术;⑿床边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的能力。
6、能培养危重症专业中、高级人才。
7、具有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能力和承担省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能力。
㈡B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具有承担部分急危重病救治的能力。
3、具有开展A级ICU开展的十二项诊疗技术中的三项以上。
4、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开展学术活动。
5、具有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
2.icu操作标准 篇二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 (Pi CCO) , 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 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其创伤与危险性小, 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及心搏量等变化, 使危重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1]。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我科采用Pi CCO监护技术, 治疗16例危重患者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0例, 女6例, 年龄23~82岁。其中重症胰腺炎6例, 感染性休克4例, 肠梗阻伴腹腔感染2例, 急性创伤2例, ARDS 1例, 嗜铬细胞瘤1例。
1.2 方法
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以注入冷盐水和输液所用, 股动脉穿刺置入Pi CCO导管 (PV2014L16) , 接压力传导组 (8603T) , 通过连续心输出量模块 (CCO) , 与Phillip Intellivue MP60相连。每次快速注入5~10℃冷盐水10 ml连续3~5次。记录测得的心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 、中心静脉压 (CVP) 、胸腔内血容量 (ITBV) 、血管外肺水 (EVLW和全心舒张末期血容量 (GEDV) 等参数。
1.3 结果
16例中11例临床症状缓解, 经进一步治疗好转出院, 3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例自动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清醒的患者, 置管前护理人员要主动向其解释该技术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告诉病人置管中需要其配合, 置管后的护理也需要他的参与;安慰并鼓励患者, 解除其思想顾虑,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对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应严密观察, 在停用药物意识清醒后更应及时沟通, 防止计划外拔管;躁动患者适当约束肢体。
2.2 置管准备
Pi CCO有两套管路, 一根为中心静脉置管 (一般选择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 另一根为股动脉置管。在进行Pi CCO监测前需要准备一副双腔中心静脉置管、一套Pi CCO套件 (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股动脉热稀释导管) 、两套换能器以及相应的监护仪模块和Pi CCO导线。
2.3 Pi CCO的校正
校正方法为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温度指示剂 (冷盐水) , 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血管外肺水→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Pi CCO导管接收端;计算机将整个热稀释过程画出热稀释曲线, 并自动对该曲线波形进行分析, 得出一基本参数, 然后结合Pi 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 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2]。一般为10~15 ml, 4 s内匀速注入, 注射完成之后要关闭装有注射液的注射器的旋阀, 等待测量结果出现之后方可触摸或移动患者导管。校正首次测量之前需暂停中心静脉输液30 s以上。
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护的变化并记录。随时观察监视屏上各种数值及CVP和股动脉压力波形变化, Pi CCO监测的准确性除了校正外,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较好的、正常的动脉脉搏波形监测。如果动脉波形探测上有误, 就会造成波形分析错误, 导致治疗上偏差。这就要求ICU护士必须对动脉压力波形密切监护, 排除可能影响测定数据的因素, 发现异常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持续监测CO、CI、每搏量 (SV) 、ITBV、EVLW和CVP等变化, 由监测结果来决定输液量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
2.5 预防动脉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堵塞
2.5.1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感染。
置管前, 要严格消毒患者的局部皮肤, 手术者要彻底洗手。置管中, 要使用最大屏障 (使用帽子、口罩、手术衣、手套及大治疗巾) , 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置管后加强护理, 严格做到操作前后洗手, 诊疗用品必须严格消毒, 并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疑有无菌物品污染立即更换, 避免医源性感染。输液管、导管延伸部分如连接管路、三通和肝素帽等要每日更换, 更换时应先夹闭, 确保不引起空气栓塞。
2.5.2 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侧肢体避免弯曲;定时给予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牵拉, 患者翻身或躁动时, 注意导管是否移位。穿刺点每日至少换药一次, 出现渗血应加压止血。当敷料潮湿、松动和污染时必须更换。敷料可选择纱布、透明贴膜和不透明贴膜。其中纱布的透气性最好, 能保持干燥, 而且费用低;透明贴膜能随时观察局部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及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注意观察有无肿胀、静脉回流受阻等下肢静脉栓塞的表现, 发现异常应立即拔除导管[3]。
2.5.3 保持动脉导管通畅。
监测期间应用加压袋 (保持压力在300 mm Hg) 持续给予肝素盐水冲洗管道, 使血液不会倒流至导管内;且每2小时用无菌生理盐水10 ml冲洗导管1次, 每天更换冲洗液。每4~6小时将Pi CCO压力转换装置校零1次并做好记录。压力传感器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保证压力读数的准确性, 避免使用很长的连接管或多个三通。严密观察各个连接处有无松动、脱出及血液反流现象, 保证三通、管路及换能器等连接牢固[4]。
2.5.4 一般Pi CCO导管留置时间可达10 d。
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表现, 应立即拔除导管, 并做导管血培养及外周血培养。
2.5.5 保证Pi CCO测量值的准确性[5]。
每次测压前调整零点, 因为咳嗽、呕吐、躁动和体位变化均会影响测压值的准确, 所以应在患者安静15分钟后再行测压。
2.6 拔管时机
在患者病情稳定, 导管完成检查和治疗目的后及时拔除。拔管后按压创口15~30分钟,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3 小结
Pi CCO监测作为一种新的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正逐步应用于临床。这就要求我们ICU护士必须接受专业培训, 掌握监测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熟知正常值、异常值及各种参数的临床意义, 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来指导临床治疗。还要掌握一般故障的识别、排除和日常保养, 保证其正常运转或处于完好状态。并且对于正确测量Pi CCO数值和延长使用寿命, 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当然, Pi CCO在ICU临床应用中的监测及护理还处于探索阶段, 积累的经验不多, 我们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以及完善其监护水平。
参考文献
[1]Schiffmann H, Erdlenbruch B, Singer D, et al.Assessment of cardiac output, intravascular volume status, and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by transpulmonary indicator dilution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and infants[J].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2, 16:592-597.
[2]王金静, 刘子军, 张之翠, 等.PiCCO监测技术在SARS危重病人监测中的应用[EB/OL].[2003-05-10]http://www.bjdth.com/news.asp?newsid=382.
[3]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军.24例危重病人行经肺温度稀释法监测的护理[J].护理研究杂志, 2007, 21 (11) :2943-2944.
3.icu操作标准 篇三
到现在为止,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实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推出—复制—创新—坚持四个阶段。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所走过的这四个阶段的历程:
一、标准化操作的推出严格遵循制订流程与标准的基本原则——来源于一线,回归到一线
一日活动流程与标准的最终执行者是园所一线的教职工,所以必须尊重她们的操作习惯。首先,在制订标准前,我园组织教职工对不同年龄段的班级进行了观摩,主要观察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流程,然后在有各班保教人员代表参加的大教研会上就观摩情况展开研讨活动。引导教职工自己描述自己的工作流程,通过大家的追问、挖掘、提升,提炼她们习惯行为当中的科学性,对每一个操作行为都进行梳理、剖析、总结,从而使制订出的流程和标准根植于一线,这些标准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从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才有较强的生命力,才经得起推敲和实践的检验。
把握核心价值。在制订标准之前,必须牢牢把握每个环节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就是这个环节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是需要幼儿去独立完成的?因为我们做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以孩子为根本”,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宗旨”。如:在离园活动中,我们确定了“展示、培养、协调、保障”八字方针,展示,我们需要向家长展示什么?幼儿快乐的精神状态、保教人员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优质的服务态度以及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精彩回顾;培养,主要体现在幼儿有序的活动常规、自我服务能力、礼仪品德教育等方面;协调,包括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保障,主要从秩序及安全两个方面考虑。只有把握住了各个环节的核心,才能确保制订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全面有效、科学合理。
2011年6月份,在我园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我园成功的推出了幼儿园“离园”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现场,学前教育中心在我园对其他9个园所进行了以“离园标准化现场操作”为主题的现场开放观摩活动。活动非常成功得到了学前教育中心领导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标准化操作的复制工作,主要经过了修改复制——实践——再修改——再实践——创新四个阶段的历程
我园在做好本园工作的同时,还做好其他园所标准化现场的复制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园重点进行了“户外活动”、“进餐”及“区域活动”三个标准化现场的复制。首先,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针对这三个环节的流程及标准化操作进行了集体学习和研讨,在学习中,大家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本园的实际情况,对个别环节的流程及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接下来就是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我们修改后的标准化操作和工作流程进行反复实践,在此过程中每周组织一次由年级组长参加的对个别班级的观摩研讨活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边实践边修改,在复制和实践中创新。最后形成一套最适宜我园教职工的实际操作并能大大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例如:户外活动中,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在冬季加入了3—5分钟的跑步的热身环节,结合我园开展的科研课题,在间操中加入了“民间游戏”环节等。在进餐环节中,就“小餐巾的使用”问题,我园结合大部分家长的建议及时召开家委会,最后将可以反复使用的小餐巾改为进餐时使用一次性的餐巾纸(纸抽),既卫生操作起来又便捷。
三、做好一件事贵在坚持,为了让教职工们实施标准化操作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我们从转变教职工思想观念到转化为实际行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每到学期初我们都集中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标准化操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每个环节的流程和标准化操作的要求,领会其核心教育价值,并将其作为园本理论考核内容之一。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以“标准化操作”为主题的经验分享交流会,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分析、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制定出今后的整改措施。
“分享交流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教职工们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实施标准化操作后的感受,大家一致认为开始实施的时候感觉很繁琐,也记不住那么多的标准和要求,有的环节的组织甚至要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真的很有难度,需要不厌其烦的多次重复练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操作和实践,幼儿的活动组织逐渐变得安静有序了,活动组织中的不安全隐患大大减少了,同时在实施标准和要求的过程中,让保育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消毒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熟练了操作流程之后大家不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了。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安全温馨、安静有序了。此时切实让大家感受到了师生双赢的感觉。
其次,为了督促教职工坚持实施标准化操作,并做到保质保量的让标准化操作逐步走向常态化,我园从今年3月份开始,将幼儿一日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纳入我园的日常工作检查和考核的范畴,并组织部分班级的工作人员对实施得好的班级进行观摩和学习,每学期末组织一次以“标准化操作”为主题的“班级亮点展示”观摩交流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展示任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大家在自评、互评和观摩交流以及分享中,让我园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4.ICU收治范围及标准(新) 篇四
一、ICU收治病种的范围
1、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
2、各种类型休克
3、急性呼吸衰竭
4、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
5、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6、重症哮喘
7、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功能衰、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等疾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或需建立人工气道患者
8、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
9、重症胰腺炎
10、大出血
11、严重创伤、多发伤无急诊手术指征
12、急性神经系统损伤
13、急性重症肌无力
14、重症感染、脓毒症
1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1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18、急性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致伤性因素所致的损伤
1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20、原因不明的急性昏迷、晕厥、抽搐等
21、其他急性因素或突发事件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
二、住院系统转入ICU患者接诊流程
1、患者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指征或需求。
2、ICU医生到该患者所在科室会诊了解病情并向家属告知病情及沟通,由患者或家属签署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知情同意书。
3、ICU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接诊准备,保证医疗安全。
4、患者办理转科手续 由转出科室医生书写转出记录,转入后由ICU医生全权负责并开医嘱。有病情需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指导治疗。为全封
闭式管理。
5、转出科室医护人员将病人安全送入ICU床头交接。1.病情稳定后转出ICU。
三、外科(术后)系统转入ICU患者接诊流程
1、手术后需入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手术科室医生在手术前通知ICU医生。ICU医生前往该患者所在科室了解病情及患者基础状态,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知情同意书。
2、术后ICU医生、护士与手术室人员(麻醉医师、手术科室医生)床头交接全面了解病人病情,保证医疗安全。
①一般情况 ②麻醉前状态
③麻醉情况:麻醉方法、麻醉中遇到的问题:如困难插管、循环波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麻醉期间液体平衡情况、术中出血量、尿量等。
④手术情况:所施手术及术中遇到的问题、术后需注意观察的问题、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止血问题、血液制品)。
3、ICU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接诊准备,保证医疗安全。
4、患者办理转科手续,由术者书写手术记录,由转出科室书写转出记录,ICU医生书写转入记录。
5、由ICU医生及外科医生共同管理病人,在外科医生指导下,ICU 医生护士全面负责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及脏器功能支持,外科情况变化时,外科医生及时给予处置,24小时随诊。
6、病情稳定后转出ICU。
四、门(急)诊转入ICU患者接诊流程
1、门(急)诊需要收入ICU治疗的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门
(急)诊医师通知ICU及二线值班医师后,直接收入ICU。
2、门(急)诊遇拟行手术的外伤(如果是复合伤,在急诊确定主要 收治科室)病人,因暂时情况无法手术者,并且相关科室床位已满,建立手术前的绿色通道,可收治ICU。流程同“外科(术后)系统转入ICU患者接诊流程”。但入院记录及首次病程记录由相关科室医师书写。患者在ICU病情相对稳定后,通知相应科室准备手术。
五、ICU患者转出流程及管理
(一)ICU患者转出流程
1、门(急)诊收入ICU的患者,病情符合转出ICU指征,由ICU主治及以上医师根据相关标准及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转出,由科主任签字发出会诊单,病区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会诊,签署会诊意见后转出。
2、从各科室转入ICU的患者,病情符合转出ICU指征,由ICU主治及以上医师根据相关标准及实际情况决定,转出时应签署会诊单,临床科室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签署同意转出会诊单,并安排患者床位,原病房不得借故推诿。
3、从各科室转入ICU的患者,病情符合转出ICU指征,但根据患者病情不宜入住转出科室,需要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由ICU负责提出会诊申请,转出科室负责与需要转入的科室沟通协调,保证患者的正常诊治。
4、如果需转入的科室没有床位,不能正常收治其他科室的ICU转出的患者,由原科室负责接收ICU转出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二)ICU患者的管理
1、各科室对需要转入ICU的患者,要书写详细转科记录,转入时,原科室主管医师及护士应负责护送患者至ICU,并向ICU值班医师进行床头病情交接。
2、符合转出条件的患者,转出前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告知。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或接收科室要求将患者转出时,如病情不允许,需详细告知病情及风险,其仍坚持的可考虑转出,应将可能发生的危险详细记录病程,并请患者或家属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3、因基础疾病的不可逆或植物状态导致的不能撤机、或存在血管活性药依赖的患者,以及其它非医疗原因在ICU住院的患者,在保证医疗安全基础上应转回原科室。
4、如果ICU患者的病情需要转上一级医院治疗,相关科室和ICU负责提出转院建议。
(三)ICU患者转出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无需加强监护的患者。
2、系统、脏器功能稳定或恢复,无需特殊治疗的患者。
3、没有希望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
5.ICU患者转入转出标准和流程 篇五
结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及本医院特点,特制定本标准,具体如下: 一:收治标准
a)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b)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c)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d)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二:转出标准
a)血流动力学值稳定者。b)脱离呼吸器。
c)病情稳定已不需使用特殊生理监护仪器。d)合并症已稳定控制者。e)已脱离危险期不需加护医疗者。f)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三:转入流程
1)若其他科室需要ICU会诊,电话联系ICU值班护士,由ICU值班护士联系会诊医师急会诊,要求10min内到现场;
2)由ICU会诊医师根据ICU收治标准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转ICU,若与会诊科室医生存在意见分歧,由ICU负责人协调;患者病情危重,不宜立即转运的,由ICU医生提供进一步治疗意见,并协助对患者的治疗,直至病情稳定,可以转运。
3)若决定转ICU,ICU会诊医师需要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ICU费用情况,并通知ICU值班护士,告知需要准备的用物。
4)ICU值班护士负责准备床单位及用物。
5)转出科室值班护士负责结账,并将患者的电脑系统转至ICU。
6)转出科室医生及护士负责转运途中的安全,需要ICU医师协助的,可与ICU会诊医师协商。
7)患者转运至ICU后,转出科室医生及护士与ICU值班医生及护士进行床边交接。具体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检查资料、治疗情况、经费情况、家属要求等。四:转出流程
1)每日晨,由ICU医生查房,征求专科医生意见,决定患者是否转出ICU;若有患者家属临时要求转出的,由ICU值班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由值班医生与专科医生协商,决定患者是否转出。转出前,由ICU值班医生负责通知家属。
2)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或接收科室要求将患者转出时,如病情不允许,须详细告知病情及风险,仍坚持要求转出的可考虑转出,但应请患者或其家属或要求转出科室的负责医生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3)原则上,病员转出至入住ICU前所住科室;由急诊ICU收入的患者,根据转出时的疾病情况决定转出科室,任何科室不能无故推诿病员,必须优先安排床位,复杂情况可请医务处协调。
4)当日主班护士联系床位,并结账,将患者的电脑系统转至接收科室 5)值班护士协同护工将患者转出;病情重的患者转出途中,由ICU医生陪同,保证患者安全。
6.操作票管理标准 篇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电厂操作票管理的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热电厂操作票的管理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DL 408—9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3内容与要求
3.1为防止误操作,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3.2各运行岗位应有系统模拟图或系统流程图,同时应有准确无误的标准操作卡。
3.3系统及设备的停复役操作,必须使用操作票,时间紧迫,经上级批准可用标准操作卡代替操作规
程票。
3.4不论使用操作票还是操作卡,必须审阅并核对系统图。有模拟图者,应预先进行模拟操作表演。
3.5每张操作票只能填写一个操作任务。填写操作票必须按统一术语书写。
3.6操作中,应认真执行监护制,必须按操作顺序进行操作。每操作完一项,做一个记号“”,全部操作完毕后应进行复查。
3.7操作中,严禁擅自变更操作票内容及次序。
3.8操作中发现疑问,必须立即停止操作,请示值班负责人并弄清楚后方可继续操作。
3.9重要的或较复杂的操作,必须两人执行,其中一人对设备较为熟悉的作监护。
特别重要的和复杂的操作,装置主任(或专职工程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在场,必要时厂领导到场。
3.10 运行系统及设备的停复役操作,必须根据值班调度或值班负责人命令,受令人复诵无误后执行.3.11 系统及设备的操作必须严格按运行调度指挥系统逐级下令执行,其他人员无权下达命令。厂长、总工、调度专业主任有权对值班调度长下达厂管设备系统的停复役命令。
3.12 事故处理可不用操作票,但必须执行监护制。
3.13 使用操作票的操作,应按下列步骤执行:
3.13.1接受操作任务;
3.13.2若为设备复役,应确认设备系统处于冷备用;
3.13.3填写操作票,并逐级审批,且进行模拟操作;
3.13.4得到可以操作的命令,立即进行操作;
3.13.5做好记录,校正模拟图或核对系统图。
3.14电气倒闸操作,一律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为准。
3.15操作票应编号,并保存三个月,以备查。检查与考核
4.1由安环专业负责统计操作票合格率。
7.标准化操作模板建立及应用 篇七
为杜绝生产操作事故, 提高系统运行质量, 根据生产保障零事故要求, 强化工艺操作的过程控制。对近年来操作事故案例组织专题讨论和分析, 对操作零失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确定了建立并强力推行操作标准化模式暨标准化操作模板管理的思路, 确保安全生产操作事故为零。
1.1 事故案例敲响警钟
根据2011-2013 年, 能源动力系统事故或故障情况统计, 事故分析结论:机械故障, PLC仪控、UPS、假信号、外力破坏、电气元件故障、用户原因、操作原因共八项, 其中操作原因占到比例的4.2%。降低或杜绝操作事故, 要在深层次上分析查找事故原因, 进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1.2 票证执行良莠不齐
能源动力系统分为供电、供风、供水、蒸汽、煤气、发电六大专业, 各工种操作票 (证) 样式多、格式杂。受个人能力和认知的差异, 票证填写和执行, 不统一、不规范。每年春、秋季检修期间, 运行班组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无误的填写票证, 又要完成大量的操作任务, 要解决正确填写操作票和正常操作之间的矛盾。
1.3 精神状态决定操作
员工操作时, 不在状态、心不在焉、随意性强, 为操作事故埋下祸根。
事故发生的原因, 不是人的行为问题, 就是物的状态异常。人的操作失误往往是无票操作、简化票证操作, 存在着操作人员的随意性、经验性、习惯性等诸多个人不确定因素, 有章不循, 心存侥幸, 都是安全工作中思想意识淡薄的表现, 这就直接造成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没有对操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监督, 就没有安全生产的保证。
2 标准化操作模板的内涵及特征
2.1 标准化操作模板的内涵
标准化操作模板:就是对涵盖岗位的所有操作, 全部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 并以模板的形式进行固化, 既:标准操作票。标准化操作模板的建立和应用摒弃了人们思想上固有的习惯性操作、经验性操作、盲目性操作所可能造成的习惯性操作违章、经验性操作违章、盲目性操作违章, 为杜绝人的不安全因素提供有效支撑。
2.2 操作票模板管理的特征
(1) 操作票模板管理, 以“精益生产、精准操作”理念为指导, 是对精准操作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标杆型单位的有效途径, 是衡量安全生产操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是运行思维和运行操作上的重大创新。
(2) 标准化操作模板强化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优化决策制定、规范工作流程、简化运行程序、提高操作技能、强化自我约束、形成团队合力, 将复杂操作格式化, 繁琐方案模板化, 是提升操作执行力, 杜绝操作事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 操作票模板的编制过程是自下而上 (岗位- 班组- 车间- 分厂) 来完成的, 从操作层面的全面识别和整理-- 到管理层面的梳理和完善—到技术层面的审核和固化, 充分讨论, 双向融合, 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全面覆盖全部可能进行的操作作业, 经过专业技术委员会审核, 后付诸实施。
3 标准化操作模板管理的主要做法
3.1 操作票模板管理的构建
(1) 操作票模板的雏形与发展。2014 年初, 建立操作票标准模板工作全面启动。各分厂、车间、岗位充分辨识本单位操作任务。对每一项操作任务进行分解, 逐条制定、梳理操作步骤, 并在岗位操作中开始试执行。
2014 年4 月-6 月, 各分厂对岗位职工进行操作模板培训, 车间主任或工技人员亲自讲课, 组织桌面推演, 对操作模板熟悉情况组织运行人员进行闭卷考试。
2014 年7 月份起, 标准化操作模板管理正式在全厂运行。
(2) 建立操作票模板管理的评价机制。制定了《*** 厂操作票管理办法》、《*** 厂岗位操作票检查标准》, 建立《*** 厂操作票模板统计台账》规范操作票模板制定的标准、方法、格式, 从目标设定、日常跟踪、绩效评审、绩效考核、部门职责等方面形成系统的操作票模板管理体系。
(3) 操作票模板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是保障操作票模板工作按照计划稳定推进、有效落实的重要工作方法。
一是加强日常管理。分管科室对各单位制定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操作票填写能否按照操作票填写规定执行。运行主任、专工, 车间领导或工技术人员能否按《*** 厂操作票管理办法》严格把关、加强督查、及时纠偏。
二是加强专项审核。采取每月定期和抽查的形式对全厂标准化操作模板及操作票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导和评审, 形成专题报告汇报厂安全委员会。持续推动标准化操作模板的修立与完善。
三是及时兑现考核。将检查审核的亮点部分和存在的不足, 根据《*** 厂操作票管理办法》按检查考核办法兑现奖惩。
3.2 操作票模板化管理的实施
组织全厂所有生产运行岗位充分辨识所有操作任务, 推行生产运行岗位标准化操作模版建设, 实现所有运行操作票证化管理。目的就是实现各岗位、各类操作在填写操作票、制定操作方案的时候, 能有一个现成的相对比较完善、正确的文本作为指导, 确保每一项操作都经过深思熟虑, 依据充分, 正确无误。我们采取“三抓”策略, 确保操作票模板化管理稳步、扎实推进。
3.2.1 抓基础, 着力提升职工自觉意识
强学习, 树立遵章作业意识。认真学习《*** 厂操作票管理办法》、《*** 厂岗位操作票检查标准》等内容, 对主要的单人单岗位置进行特殊标识, 不断加深干部职工对操作票模板化管理的领悟与理解, 不断树立遵章作业意识, 确保职工规范准确操作。
强渗透,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利用各种形势, 让职工明白推行操作票模板工作的目的意义、推进措施等,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操作票模板的认知度, 营造了全方位、全覆盖的业务学习宣教氛围。
3.2.2 抓过程, 着力提升职工自省意识
组织不定期对全厂标准化操作模板及操作票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督导和评审。认真做好量化目标、督办检查、审核考评工作, 使操作票模板的建立有效组织、高效运转。
一是严培训。坚持每日一题、周五安全活动、素质提升安排学习, 用制度管理规范约束职工行为, 增强职工对模板化管理的接受意识。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严落实。通过强化各级责任的落实, 每份操作票、每项操作任务、每个操作步骤都指定明确责任人, 做到模板化管理与安全生产相结合, 以模板标准规范职工工作意识, 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4 标准化操作票模板管理的效果
本年度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推行操作票模板化管理, 让职工明白自己的工作步骤, 明细各项操作要领, 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变不自觉为自觉、不自愿为自愿,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持续推动标准化操作模板的建立与应用, 彻底杜绝了生产操作事故的发生, 成效卓著。主要体现在:
4.1 学业务, 比规范氛围浓厚
操作模版的制定是从下而上来完成的, 从建立到实施各分厂、车间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及班组骨干参与制定标准操作步骤, 共研制定并定期开展交流会议, 取长补短、消除短板, 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4.2 加强操作督导, 完善操作模板
不定期对全厂标准化操作模板及操作票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导、评审, 对技改及大中修改变现行工艺的, 修订完善标准化操作模板。自标准化操作模板实施以来, 操作正确率100%, 未发生一例操作事故。
4.3 固化规范操作模式, 标准化操作意识养成
自操作票模板建立实施以来, 岗位员工能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模板进行填票、审核、执行。“从要我写票到我要写票、按票操作”, 标准化操作意识逐步养成。
5 结束语
标准化操作模板的建立及应用, 优化决策制定、规范工作流程、简化运行程序、提高操作技能、强化自我约束、形成团队合力, 将复杂工作条理化、繁琐方案模板化, 是提升操作能力, 杜绝操作事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随着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体制和工艺系统都在发生变化, 标准化操作模板需要与时俱进, 以变应变, 标准化操作模板建立及应用, 对杜绝操作事故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生产过程中, 操作不当, 就会发生中断供应或人身伤害事故。为保障安全生产, 强化工艺操作的过程控制, 我们建立并应用了标准化操作模板, 杜绝了生产操作事故发生。
8.icu操作标准 篇八
【关键词】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改革;课程标准
在我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每一门课程的定位、课程标准、整体设计、项目选取、教案、课件以及微课程等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中,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在课改的过程中进行了重新修订。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项目设计、考核方式和教材资料选取等内容,面向全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
1.课程概述
1.1基本信息
学分:4 学时:60 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网络基础、网络安装与综合布线
后续课: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安全技术
1.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集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1.3课程定位
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应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技能专业人才,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对当前实用先进的网络操作系统进行操作,实现网络服务搭建和管理。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在网络操作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能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成为具备网络开发与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2.2具体目标
2.2.1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网络环境安装和维护服务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能够根据网络环境和行业标准搭建与配备网络;能够针对不同网络环境的需求部署与管理域服务环境;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管理域环境中的用户及赋予相应权限;能够针对网络环境中服务器的特征选择文件系统并进行良好地管理;能够运用磁盘管理知识管理服务器磁盘并根据不同用户级别进行磁盘配额;能够根据网络环境的需求搭建与管理各种Windows网络服务器,如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保证所有系统持续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2.2知识目标。
掌握安装和配置Windows Server以及部署客户机的方法;理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Windows Server环境进行网络配置;掌握本地账户和域账户的管理; 掌握对服务器磁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和磁盘配额的方法;掌握配置和管理Windows Server的各种网络服务的方法;知道通过配置适当的权限和策略来保障Windows网络安全;掌握Windows Server域环境下的办公网络的组建与维护。
3.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本课程采用“贯穿项目”训练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规划、安装、配置与管理的整个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在课上完成一个综合的大项目-“校园网网络建设与管理”。并基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计了教学情境,将整个项目分为10个子项目,教师的角色是“项目经理”,学生的角色是“网络管理助理工程师”,每个子项目都以项目的真实情境引出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让学生通过项目开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具体子项目安排如下:
子项目1 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规划与系统安装
子项目2 为校园网部署与管理域服务环境
子项目3 管理校园网的用户账户和组
子项目4 校园网文件系统与共享资源的管理
子项目5 校园网服务器中磁盘的配置与管理
子项目6 为校园网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实现域名解析
子项目7 为校园网配置与管理DHCP服务器实现IP地址动态分配
子项目8 为校园网配置与管理Web服务器实现网站发布
子项目9 为校园网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实现校园内数据传输
子项目10 为校园网配置与管理E-mail服务器实现电子邮件传输
针对每个子项目都详细地规划了拟实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项目阶段结果和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项目实践能力,也能保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5.考核方案设计
5.1考核总体规划
平时成绩(15%)+子项目实操考核(50%)+课程总结报告(15%)+期末测试(20%)。
5.2具体考核方案
5.2.1平时成绩。
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考核点为考勤、提问、作业、课堂表现,所占比例为15%。
5.2.2子项目考核。
子项目考核共10项,考核方式为实操考核,每个子项目所占比例为5%。
5.2.3课程总结报告。
考核方式为课程总结报告撰写,所占比例为15%。
5.2.4期末测试。
考核方式为笔试,考核点为课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理论知识点,所占比例为20%。
6.教材、资料的选取
6.1教材选用
《网络操作系统教程-Windows Server 2003管理与配置》, 刘本军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
6.2参考资料
《网络操作系统》,杜文才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第二版)——Windows Server 2008管理与配置》,张浩军、赵玉娟编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网络操作系统——基于Windows Server 2003》,龚涛,鲁立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
6.3网络资源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精品课网站:http://network.sdp.edu.cn/windows/ 。
6.4所需仪器设备
配置较高,运行速度较快的计算机即可。
6.5教学软件
Window Server和VMware Workstation
参考文献:
[1]瞿敏,田正文,胥胜林.组建与维护企业网络#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
[2]王欣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15.
9.血透室操作标准 篇九
一、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戴手套(5)
二、病人准备平卧,露出静脉导管(5)
三、操作步骤(24)
① 准备碘伏消毒棉签和医用垃圾袋。2 ② 打开静脉导管外层敷料。2 ③ 患者平卧,将无菌治疗巾垫于静脉导管下。2 ④ 取下静脉导管内层敷料,将导管放于无菌治疗巾上。2 ⑤ 分别消毒导管和导管夹子,放于无菌治疗巾内。3 ⑥ 先检查导管夹子处于夹闭状态,再取下导管肝素帽。2 ⑦ 分别消毒导管接头。2 ⑧ 用注射器回抽导管内封管肝素,推注在纱布上检查是否有凝血块,回抽量为动、静脉管各2 ml 左右。3如果导管回血流不畅时,认真查找原因,严禁使用注射器用力推注导管腔。2 ⑨ 根据医嘱从导管静脉端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连接体外循环。2 ⑩ 医疗污物放于医疗垃圾桶中2。洗手、记录。
四、理论20(1)8 预防感染 因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置管患者。当操作时管帽启封后,管腔就直接与外界相通,如操作不当,细菌直接进入血液,极易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等。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每次血透前后,在动、静脉管端用0.5%碘伏以管端为中心螺旋形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皮肤消毒以双腔管壁为中心,用0.5%碘伏作螺旋形消毒,直径>5cm,然后用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涂于管壁周围皮肤,以防感染,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另外,帽盖拧下后浸于盛有75%乙醇50ml的无菌容器内备用。
(2)7 防止脱管 将无菌纱布块剪开2/3,紧贴于导管根部,再予胶布交叉贴紧、固定,然后再用一块无菌纱布固定覆盖,胶布固定。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使其了解置管的重要性,尽量减少颈部活动范围,以防脱管。一旦发生脱管,立即采用压迫止血法止血,并立即通知医师、护士进行紧急处理。(3)7 防止堵管 血透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注入双腔导管内,冲净残余血液,然后用1 250 U肝素钠(2ml)加生理盐水1.6ml分别注入双腔导管,用夹子夹紧管帽拧紧,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下次血透前必须抽出上次注入双腔导管内的肝素液,以防肝素量过多,发生出血现象,再用生理盐水回抽管腔,观察有无凝血块
二、内瘘穿刺
一、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戴手套(5)
二、病人准备平卧,露出动静脉内瘘肢体(5)
三、操作步骤(30)血管选择 选择相对较直而又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2 2 穿刺点选择 6(1)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 cm(最好5 cm)以上,并且要求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感2(2)静脉穿刺点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2(3)动脉穿刺针应逆血流方向穿刺,静脉穿刺针顺血流方向,目的是减少再循环,穿刺点距上次进针点至少1 cm。2 3 进针方法 内瘘血管管壁较厚,进针角度应在30°~40°。穿刺前
(1)先用食指指腹仔细探明血管走向、深浅及管壁厚度,消毒皮肤,扎上止血带,止血带松紧根据内瘘压力而定;2(2)左手拇指压住内瘘血管,并向后绷皮肤,使其固定,皮肤松驰者,同时用左手食指和右手中指分别绷紧血管两侧皮肤,使血管不易滚动,一般从血管右侧进入; ① 检查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2 ② 选择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2 ③ 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等选择穿刺针。2 ④ 采用阶梯式、钮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内瘘口3cm 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cm 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2(3)血管壁硬者,从血管上方进针,且角度宜大,针头斜面已进入血管再平行进针少许。2(4)穿刺失败时,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再穿刺时,一定要压迫穿刺失败部位,避开 2 血肿,选同一血管时,静脉穿刺点要选近心端再作穿刺。2 4 固定 8(1)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皮肤松驰者要用胶布作“y”字固定,以防针头滑脱,2(2)再用另一条胶布将穿刺针针管固定,防针头摆动,注意两条胶布要平衡,这样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观,2(3)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固定。2(4)透析过程遇血流不足时,先停血泵,用手指触摸是否有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如有应将斜面转向下或向侧面,更换胶布重新固定,不合作者穿刺时手臂要加以约束。2
四、洗手、记录。回答问题。20
三、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一、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戴手套(5)
二、病人准备平卧,露出动静脉内瘘肢体(5)
三、操作步骤(80)
1、物品准备 10(1)血液透析器、(2)血液透析管路、(3)穿刺针、(4)无菌治疗巾、(5)生理盐水、(6)碘伏和棉签等消毒物品、(7)止血带、(8)一次性手套、(9)透析液等。
护士治疗前核对A、B 浓缩透析液浓度、有效期;检查A、B 透析液连接。
2、开机自检5(1)检查透析机电源线连接是否正常。(2)打开机器电源总开关。(3)按照要求进行机器自检。
3、血液透析器和管路的安装10(1)检查血液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2。(2)查看有效日期、型号。2(3)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3(4)安装管路顺序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3
4、密闭式预冲10(1)启动透析机血泵80~100ml/min,用生理盐水先排净透析管路和透析器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2(2)将泵速调至200~300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与透析器旁路,排净透析器透析液室(膜外)气体。2(3)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若需要进行闭式循环或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应在生理盐水预冲量达到后再进行。2(4)推荐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且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体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不建议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开放式废液桶中。2(5)冲洗完毕后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2
5、建立体外循环(上机30)1)动静脉内瘘穿刺或深静脉置管
① 检查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② 选择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③ 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等选择穿刺针。
④ 采用阶梯式、钮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内瘘口3cm 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cm 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6 血液透析中的监测20 1)体外循环建立后,立即测量血压、脉搏,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详细记录在血液透析记录单上。5 2)自我查对4 ① 按照体外循环管路走向的顺序,依次查对体外循环管路系统各连接处和管路开口处,未使用的管路开口应处于加帽密封和夹闭管夹的双保险状态。2 ② 根据医嘱查对机器治疗参数。2 3)双人查对自我查对后,与另一名护士同时再次查对上述内容,并在治疗记录单上签字。2 4)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每小时1 次仔细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测量血压、脉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穿刺针有无脱出移位,并准确记录。3 5)如果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出现明显变化,应随时监测,必要时给与心电监护。2 7效果评价10 1)动作轻巧,操作熟练、正确,报警设置合适 2)尊重关心爱护病人 3)用物、污物处置恰当
四、透析液配制。
(一)人员要求(10)
1、透析室用干粉配制浓缩液(A 液、B 液),应由经过培训的血透室护士或技术员实施,应做好配制记录,并有专人核查登记。(5)
2配制B液时容器必须严格消毒,在清洁环境下进行,工作人员操作前戴好口罩,衣帽整齐、洗手严格操作。(5)
(二)制剂要求(10)
1、透析液应由浓缩液(或干粉)加符合质控要求的透析用水配制。(3)
2、检查浓缩液和干粉,生产时期、有效期、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4)
3、血液透析浓缩液重量和反渗水的量。(3)
(三)配制流程(50)
(1)多人份根据患者人数准备所需量的干粉(B 粉)。(2)将B 液配制桶用透析用水冲洗干净后,(10)
(3)将透析用水加入B 液配制桶至所需量,同时将所需量的干粉(B粉)倒入配制桶内。按所购买的干粉(B粉)产品说明中规定的干粉(B 粉)与透析用水比例。(10)(4)开启搅拌开关,至干粉(B粉)完全融化即可。(10)
(5)将B 液桶用透析用水冲洗干净后,将已配制的浓缩B 液分装在清洁容器内,待用。(10)
(6)浓缩B液应在配制后24 小时内使用。(10)
(四)配置室理论(30)、浓缩液配制室 应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周围无污染原,保持环境清洁,每班用紫外线消毒1次。(5)
2、浓缩液配制桶须标明容量刻度,应保持配制桶和容器清洁,定期消毒。(5)3 浓缩液配制桶及容器的清洁与消毒(20)(1)浓缩液配制桶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1次;(3)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3)配制桶消毒时,须在桶外悬挂“消毒中”警示牌。(3)(2)浓缩液配制桶滤芯每周至少更换1 次。(3)(3)容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行业标准中对药用塑料容器的规定(3)。5 用透析用水将容器内外冲洗干净,并在容器上标明更换日期,每周至少更换1次或消毒1次(3)。浓缩液配制室 应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周围无污染原,保持环境清洁,每班用紫外线消毒1次。(2)
6、回血下机20(1)基本方法
1)消毒用于回血的生理盐水瓶塞和瓶口。2)插入无菌大针头,放置在机器顶部。3)调整血液流量至50~100ml/min。4)关闭血泵。
5)夹闭动脉穿刺针夹子,拔出动脉针,按压穿刺部位。6)拧下穿刺针,将动脉管路与生理盐水上的无菌大针头连接。
7)打开血泵,用生理盐水全程回血。回血过程中,可使用双手揉搓透析器,但不得用手挤压静脉端管路;当生理盐水回输至静脉壶、安全夹自动关闭后,停止继续回血;不宜将管路从安全夹中强制取出,将管路液体完全回输至患者体内(否则易发生凝血块入血或空气栓塞)。
8)夹闭静脉管路夹子和静脉穿刺针处夹子,拔出静脉针,压迫穿刺部位2~3 分钟左右。9)用弹力绷带或胶布加压包扎动、静脉穿刺部位10~20 分钟后,检查动、静脉穿刺针部位无出血或渗血后松开包扎带。10)整理用物。
11)测量生命体征,记录治疗单,签名。
12)治疗结束嘱患者平卧10~20 分钟,生命体征平稳,穿刺部位无出血,听诊内瘘杂音良 好。
【icu操作标准】推荐阅读:
球磨工艺操作标准08-15
绞车司机操作标准10-10
现场查勘标准操作流程06-17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1-16
岗位标准化操作规程06-17
低压配电房操作标准10-15
造气岗位标准操作规程10-24
领料岗位标准操作规程11-13
仪器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07-15
井口信号工安全操作标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