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精选8篇)
1.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文章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与措施,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复合型人才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南通226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化教育和全民化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
一、复合型人才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单一的、过度强调专业的教育为主,以培养专家型人才的模式为主,突出地体现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特色。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化素质相对不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必须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想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过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专业开始出现。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仍然是“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复合”二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复合”是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复合”二字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复杂但不混乱,合而不分,分而必合,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21世纪需要的多元化、全面化的时代精英。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想和做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内汲取知识和技能,并能良好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的宽泛性和技能的多样性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更具有广泛、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方面。其一,知识广而丰富。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同时要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打好基础,更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其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类型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知识的转换与互融。复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散思维,而是应该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相互交融为基础,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和更新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技巧和方法。知识的转换与交融程度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否融合多学科知识并使其发挥综合作用,是判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能力方面。其一,素质全面。素质全面体现在不但要把丰富多元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知识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另外,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自信、乐观、豁达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对抗挫折的良好素质。
其二,具有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 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是复合型人才创造力的激发过程,也是复合型人才自如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丰富而又全面的知识,又具有综合创新的复合型能力。一般来讲,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一以及高校培养的模式各异,所以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的改变、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的更新等。可见,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高等教育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创新、改革、提升,从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互融与转换,从而使知识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发展的过程,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历程,高等教育在不断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有效地转换和利用丰富、多元的知识就成了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领域要尊重和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摒弃过时的、单一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同时,要转变观念,培养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优良的品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做到思想先行。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并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想与理念。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用宽广的教学视角和生动的社会案例为学生的学习发挥导向作用。
3.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要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合理、科学而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视野扩展。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课程应贯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21世纪,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进行适应性改革,就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众化、信息化、工业化、终身化、知识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将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指向。但是,不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人才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本,要以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为前提,是始终不会改变的。
2.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篇二
大会宣布成立了《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信阳编辑部、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研究中心信阳培训基地,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 河南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陈传亮, 信阳市卫生局调研员、信阳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李萌, 信阳文新茶业集团副总经理尚安俊等领导共同揭牌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金东社长对信阳成为杂志社大家庭的一员表示欢迎, 并为大家介绍了近几年杂志社为医学工程学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希望信阳以及河南的医学工程师们与全国同仁一同为学科和行业的发展献绵薄之力。此外,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行业研究员组织部杨阳做了“新时代, 医工价值重构思考”的报告, 从七大途径阐述了医学工程师发展与转型的问题。《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信阳编辑部主任由刘华同志担任, 信阳培训基地落户信阳文新茶业产业园。
大会对信阳市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增选了部分委员、常委等。陈传亮副院长对信阳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自去年成立以来, 致力于推动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 取得了四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信阳市科技进步奖等丰硕学术成果表示祝贺。陈副院长认为这次年会成立《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信阳编辑部及培训基地, 必将推动信阳乃至全省医工专业的学术创新和进步。李萌副会长博古论今地描绘了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 深刻阐述了医学工程专业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市医学工程专业学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对《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信阳编辑部及培训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 认为此次会议标志着信阳市医学工程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
3.1+N复合型人才培养 篇三
[关键词]1+N复合型人才 学生心理 双师型
随着中国步入大众化教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脱钩。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式,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全国1+N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项目。1+N项目的具体含义为:“1”代表“1个核心”,是从业者的核心职业技能,体现了从业者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N”代表“N个辅助技能”,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取向和人才市场的要求而选择掌握的其它职业技能。“1+N”代表从业者既拥有了核心职业技能,又具备了N个辅助职业技能,是复合型人才的标志。怎样进行1+N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大学生心理是重要的课题,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我国有这样的一所特殊的学校,在那里进行封闭式教育的都是一些不良少年(家里已经管教不了的孩子)。有一日校长在晚上21点钟把学生集合起来吃早饭,吃饭后回去睡觉;半夜12点又把学生叫起来吃午饭,饭后回去睡觉;(学生睡眼朦胧的吃午饭)又过了几个小时,又把正在熟睡的孩子叫起来吃晚饭。可想而知,学生已经很困乏,还怎么能好好地吃饭?第二天早上,上课的时候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晚上叫他们吃饭。后来在老师的讲解中学生明白了,在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在该谈恋爱的时候谈恋爱,否则一切都会如夜里吃早饭一样混乱。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意识,才会有深刻的感受。
所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主体教育,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对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体系,各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共同存在,相互碰撞、涤荡。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要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能够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较强的稳定性。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分析当前出现的新事物,以便正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主动适应社会。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设计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自我奋斗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自我价值要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有效疏导由于求职受挫而形成的逆反心理。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企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年难于一年的就业市场,使职业院校学生对“双向选择”望而生畏,无所适从。择业的压力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恐慌心理。教师要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客观理解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分配不合理、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现象,化解就业焦虑,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与择业标准,优化就业心理坐标,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的关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减少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每类课程精简的讲授时间和内容,可增加到诸如作业、讨论、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等课外要求上,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去实践,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鼓励教师向“双师型”靠拢
目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双师型”教师或“双师素质”教师少,绝大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實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难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采取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等措施,建立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队伍。为了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队伍,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选聘教师:对于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学校应出台特殊政策,给予特殊待遇如将其纳入编制、使其享受特殊津贴等,返聘退休技能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等等;其次,对本校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先送他们去一些知名企业就业,在其具备了一定的企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后,再将其聘回到学校任教或者兼职讲课。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较高职业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服务定位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学校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本的支持,让企业工人的升级换代成了可能,为企业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做出了贡献,为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4.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篇四
0前言
大众传媒在先进发达的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影响下,许多播音主持工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随着广电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事业对播音主持人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作为播音主持人才输送链上的专业教育学校,应积极调整策略响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播音主持人的培养机制。
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培养
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理论、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又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立足于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培养,包括播音理论、主持理论、形象理论及其他类本专业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非专业基础知识是指公共基础学科以及关联基础学科的应知应会内容。修养类知识理论指向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潜能培养,体现在个人审美能力、价值体现等形而上的层面上。
1.2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这方面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打造和应用,包括临场发挥、现场控制,在业务能力体现上表现为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播报和访谈能力等。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不仅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极高,对于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水平、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等等也同样有要求。
2播音主持培养问题分析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语言艺术类范畴,该专业目前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着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体现在教学上主要有:
2.1优秀人才少,教学难度大
在传统的专业分类划分中,主播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而且由于相关的行业特点,本专业在生源筛选时也偏向于有一定语言运用功底和形象基础的资源。这就使得整体生源基础素质相对较差,无形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近些来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对专业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2.2缺乏创新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思路流于模板化、形式化和过程化,没有真正深入到专业能力培养和个人风格塑造中去,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对个性化的尊重,以理论知识灌输代替现场模拟实验。因此学生也无法真正走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内核,体会不到专业主播现场的实际情形,也就无法形成初具形态的个人主播风格和个性化特征,更别谈创新能力和洞察能力了。
3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3.1将人才培养定位在融媒体时代
不少院校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各个院校在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与中国传媒大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院校都是参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都雷同。因此,笔者建议,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重新审视该专业的定位,增加该专业培养人才的途径,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专业生存的技能。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尽管其也将专业定位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但是走的却是非传统路线,而是立足于综艺节目上。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适应社会形势提出的就业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场控能力和现场主持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和灵活变通,花大力气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高度辨识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实践模拟中要针对实际工作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样化演练,一方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开拓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快熟悉将来要胜任的工作形式。
3.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和引导,针对学生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三观端正、品行高尚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播风格。
3.4基于网络平台培养创设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本文认为立足于网络平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媒体融合平台来说,综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内容,其功能都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强化自己文字输入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音频视频与规范的播音主持技巧结合起来。
4结语
如果把播音主持专业也放到市场竞争中,能够凸现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想,而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广电发展事业,一直都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体系内,所以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立住脚,必须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思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推动广电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优秀人力资源供给,让更多具有特色和职业素养的大众媒体主播人为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5.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篇五
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实践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展,只是通过学习成绩判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缺乏实训课程并且没有与企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了解不具体,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
1.2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对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师的素质却有待提升。教师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短缺,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了解社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的材料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差异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第二,教师的素质低体现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很明显,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是对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所涉猎,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
1.3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之间关系着评价活动的开展。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评价体系不完善。第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单一,只是对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进行了了解,在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时,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没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第二,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了解教师的需求。评价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了解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评价体系缺乏对教师的关注,这样就导致评价的效果不突出,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评价体系建立时缺乏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的有效激励,在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并且在采取激励措施时没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励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导致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这三个问题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
2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方面的锻炼,这样就造成很多材料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低,材料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能力低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可以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教学改革时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展,完善实训课程开展的相关设施,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可以帮助人才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2提升教师的素质
材料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升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清楚的了解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可以在人才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提升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完善和补充,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建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还需要了解教师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看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成绩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在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评价的有效性;其次,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教师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使精神奖励,奖励方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也需要考虑教师的需求,通过奖励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
3总结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完善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的效率。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只有根据社会形势不断的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伊家飞.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34).
[2]石一民,叶继红,张华文,等.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13).
[3]杨金萍,王静,裴东生.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8).
[4]赵鹏.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5(06).
6.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篇六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中国900多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中,已有700多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开始就陆续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与传统的英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不相同的。学术界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地位的界定一直有争议,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是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英语语言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相关理论都应该被看成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商务英语不但是英语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功能变体,而且也可以把其看成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语言只是依托或者叫载体,商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目标。商务英语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贸、管理、文化及财会等学科知识。但这些内容又只是涉及,并不是要以这些学科的内容为主。商务英语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国际商务交际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商务英语既是一种独立的语言门类,又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就形成了。在我国,80年代商务英语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引进。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种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很多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师资力量都还没有及时跟上。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模式:其一,英语专业+商务知识。这种模式就是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面添加部分商务知识。比如在传统的英语课程中加入英语报刊选读或者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能掌握部分商务知识,但他们所掌握的商务知识是零散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或者是没有条件或能力开设系统的商科课程的高校大多会用这种模式。
其二,独立课程模式。就是设置专门的商务英语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开设了一系列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但是里面涉及的商科知识大多泛而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一些词汇、结构与表达用语,对商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适应商务交际活动的需要。
其三,英语专业+商科专业(汉语)。这种模式就是用学校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上汉语的商科课程。用这样的模式,学生可以学到比较系统的商科知识,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授课的课时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商科课程开设门数有限。有些学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辅修商科课程,但学生商科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大多商科专业教师使用汉语授课,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无益。
其四,英语专业+商科专业(英语)。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商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种模式的院校开设商科专业主干课程,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使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对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建议
加强有关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并选派教师到校外接受培训。商务专业的`教师接受英语培训,提高全英教学操控能力。英语专业的教师接受相关商科专业知识的培训,扩充知识结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培训,教师可以得到系统的所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节约成本,也优化并利用了校内教师资源。此外,校方还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强化专业能力。聘用管理、营销等行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或者聘用商科专业外籍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引进商科专业的海外留学者或派遣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语言学习。这种方式带来的最直接明显的效果是教师既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又直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
实行合作办学。这一点可以借鉴上海外贸学院的做法。上海外贸学院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合作举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早在就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主要是引进了8门主干课程,并且是所有课程都采用原版教材授课。
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上,要强调“口”和“手”的训练,达到“能说会做”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始终贯彻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不但要始终坚持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而且还必须要坚持以商务操作技能为培养的重点。
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受到岗位及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如跟单、商务谈判等,很难真正实践“上岗”。在目前实训基地有限的情况下,“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应建立相对完备的校内实训中心或者商务模拟实验室,进一步挖掘校内实践教学的潜力,对学生进行单证制作、商务会谈等模拟训练,使之成为真正“懂商务、能操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推行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大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发达地区的院校可以和外资、合资或者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样,学生有了一线实践的机会,能巩固所学。另外,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合作教学与管理形式。
以任务为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专门技能训练。通过英语协会、商务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广告策划、营销方案设计、商务场景模拟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社区服务等,鼓励学生与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教师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蕴藏的潜在力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如BEC、口译资格证书、营销资格证书和国际贸易跟单员、商务师证书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此外,要构建起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商务英语在中国可以说是新兴学科,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所以构建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动态的系统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市场对这个专业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当然这里说的动态的信息反馈来源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是来自学术界,可以来自兄弟院校或者是来自工商企业等。
总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探索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1).
[2]陈小兆,胡莉萍.论商务英语人才的创业素养与教学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5).
[3]廖国强.商务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8).
[4]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6)
7.复合型艺术类人才培养初探 篇七
一、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1、有着丰厚专业知识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专家型艺术人才
这类人才看似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甚至是某一个课题的专家, 但是这种“精”的背后, 却是一种“博”, 他们每一项先进的科研成果的取得, 绝不仅仅是源于他们对于自己身专业的精通, 而是来源于他们广博的知识层面, 这其中既有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 还有文学、历史学、政治学, 甚至是工学、理学, 这些知识的运用, 可能在作品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确实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之中, 对其进行联想、感悟、理解、加工的结果, 进而泵发出灵感和思想碰撞的火花, 最终获得艺术的生活, 这类人才是我们高校, 特别是艺术类高校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
2、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 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或者说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个人一生仅从事一种职业的已经越来越少, 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技能, 才能在全面要求的劳动格局重占有一席之地。具体说来, 这类人才次首先是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 广泛的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技能。例如学习声乐的学生, 完全可以兼修作曲、器乐;学习表演的学生, 可以兼修导演、摄像;学习舞蹈的学生, 可以兼修舞蹈编导、舞台设计等, 很多艺术类院校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艺术类教育中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1、培教学质量下滑, 不重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
近年来, 随着扩招比例的越来越来, 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却逐步的下滑, 很多高校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 盲目的上马一些专业, 拿艺术类专业来说, 很多之前从未有过艺术类专业办学经验的学校纷纷组建艺术系或艺术学院, 甚至一些理工科院校也加入其中, 这种短时间内快速膨胀的办学, 造成了教学提发展的欠缺, 由此引发出的师资问题、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条件问题等等, 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生们连本专业的学习都得不到保障, 复合型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同时, 面对市场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很多学校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态度, 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 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 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技能与外界、与社会相结合。
2、课程体系的设置欠缺妥当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的开设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选修课制度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欢迎, 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好举措, 这是必要, 也是必须的。但是现实中选修课的开设却不尽如人意, 很多学生反映开设的选修课科目不合理, 很多学生们迫切想学的并没有开设, 很多课程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了选修课沦为了学生们凑学分的工具。其实每一门选修课的开始, 都是经过校方认真分析和比较的结构, 都有其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就有一个沟通的问题, 我们不但要开设, 还要让同学们接受, 就要主动地跟学生们沟通, 向同学们解释和说明这门课程的意义,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认可这门课, 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因此, 选修课如何开设, 开设说明内容, 又如何让学生们接受, 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
3、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艺术类专业, 其主干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是必须得, 也是符合艺术类学科规律的, 但是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往往都是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模子都是一样的, 制作出来的产品自然也是一样的, 使得社会上, 特别是学校所在的区域内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不能很好的培养出来, 在社会的竞争和改革中造成了人才的类型重复, 导致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4、只重视理论学习, 轻视社会实践
作为有着强烈实践特征的艺术创作, 同样也存在着实践不足的现状, 很多学生因为实践能力不够, 学到的东西表现不出来, 不但影响了自己的个人发挥, 还让自信心受到了伤害。实践是艺术类专业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 从一个新环境里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 了解自己, 进而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 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三、兴利除弊, 培养和造就复合型艺术人才
1、转变传统的培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树立现代化的培养观念。首先是终身教育的观念, 艺术类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 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终身教育观念表现为艺术类专业技能的传授, 至少要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钢琴类的学生学会声乐表演的基础, 设计类的学生学会绘画创作的基础, 为此后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是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里的素质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学生们非智力型因素的培养, 这其中包含意志、兴趣、爱好、动机等等, 这些非智力型因素的培养, 直接决定着学生今后作为一名艺术类人才的素养。另一个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在力量和能力, 因此, 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方面, 突破专业面过窄的状况, 进行学科复合,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观。
2、对现有的选修课制度进行完善
对于由教师选定的选修课, 可以由教师做一个方案, 向同学们讲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同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于一些交叉学科的开设, 本校的师资力量可能难以到达, 可以外聘其它学校的教师, 或者与其它学校相结合, 互相承认学分, 做到优势互补, 真正能够将选修课的功用落实到实处。同时在不断完善选修课的基础上, 积极地探索选秀专业的制度, 充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 辅修其他专业或者攻读第二学位, 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种技能足以能够使自己从事或胜任主修专业之外的其他职业工作。从而掌握就业的主动性。
3、充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体系的完善, 就是要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如音乐类专业的学生, 要重点学习舞台表演方面的知识;美术类的学生, 要学习展览布置方面的知识;舞蹈类的学生, 要学习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机会, 直接进行实践, 用实践效果来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检验。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主动地倾听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觉得自己应当如何的改正, 都要主动的说出来, 才能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然后才能在下一次实践中有所进步。在教学延伸方面, 学校应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 如主动地跟一些地方艺术团体取得联系, 支持学生们进行各种艺术类活动等等, 让一些艺术节、艺术活动, 真正成为学校课堂活动的延伸和扩展。
4、培养具有地方特色艺术人才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一个区域和民族, 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品种和艺术表现形式, 但是全国上下的雷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 使得学生们对于所在区域内或者自己家乡的艺术品种了解甚少, 很多地方的艺术团体、艺术文化公司, 却因为找不到了解该区域内艺术品种的艺术人才而苦恼, 因为这些地方艺术资源正是他们从事或者重点开发的内容。所以学校要对本区域内的艺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审视, 适时的增加部分地方艺术学习的内容, 如笔者所在的云南地区, 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资源, 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有所涉猎和学习, 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地方艺术的发展, 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综上所述, 随着这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 对于复合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形式, 作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来说,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 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才能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我们培养出的艺术类人才水平高, 艺术事业就会发展的更好, 艺术教育也会发展的更好, 这是一个长效和双赢的结果。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 能够给相关人士以借鉴, 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8.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路径 篇八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1-01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突然分科,阻碍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了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集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初中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而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其发展的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学生一旦选定专业,不能调换,二是专业设置与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所以可选择的路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四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学生的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學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3.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近年来取消了义务教育的学费,其实教育的投入每年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不大。与此同时,人才才是未来经济的希望,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竞争中,复合型人才才是经济发展投入要素中产出最大的要素,所以要加大教育投入。
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政府要不断提供资金和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政府责任。法国教育部长雅克·朗认为,如果想使法国仍然保持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裨益。科学、艺术教育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它像是学生进入其他未知领域的“芝麻开门”的呼唤,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
1 陈 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4)
【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推荐阅读:
日语复合动词研究07-25
航空复合材料论文07-31
强化复合地板生产流程06-20
考研英语:语法(复合宾语)07-15
复合纳米材料电聚合10-06
复合材料学试题及答案07-31
高分子和复合材料09-20
国内硫基复合肥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10-14
复合支护在高速公路路堑边坡上的实际应用06-29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在引黄水库水处理中的应用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