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2024-07-31

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精选11篇)

1.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篇一

中班社会活动:《好玩的筷子》教案

班级:11学2班姓名:李派平学号:2011111047指导老师:杨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的由来,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

2、感受筷子的多样性,认识筷子的特征。

3、幼儿能主动的参与活动,尝试用筷子进行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个碟子。

2、每组一只托盘,内,饼干,纸团、花生等,。

3、不同材料颜色的筷子各一双。

4、筷子做的模型。

5、音乐

三、活动难点

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1)小朋友们早上好,在我们的活动开始前呢,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看看谁最先猜出来,它是我们平常吃饭的一种用餐工具: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小朋友们猜猜这是什么呢?小朋友们真聪明)(出示筷子)对了,筷子是每天都要和我们见面的小伙伴,今天我请小朋友一起来重新认识下我们的朋友——筷子。

2、中间部分

(1)感受筷子多样性,认识筷子的特征。

问:小朋友们知道筷子是什么样的吗?(像两根小棍子,一样长,上面粗,下面细),那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每人一双筷子,看看你的筷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一样么?小朋友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长短,颜色,材料)

(2)介绍筷子的起源。

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吃东西都是用手抓,可是煮熟的食物很烫手。于是人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细竹子和树枝来夹菜吃。后来,小棍、细竹枝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呢,筷子就慢慢的出现了。

(3)使用筷子的方法

那小朋友知道如何使用筷子么?XX小朋友来示范一下你是如何使用筷子的。

(4)使用筷子主要事项

餐桌上使用筷子的时候不可以敲打,不可以拿着筷子到处乱跑,不可以戳嘴

巴、鼻子、眼睛等。

(5)学习活动

放音乐,现在老师请大家吃东西,大家先将饼干或者花生夹到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夹多少哦。可不要浪费了。带领幼儿反复练习使用筷子,如并拢筷子,张开筷子夹饼干,花生,等等。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总结:小朋友们要是天天用筷子吃饭,你们的小手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的。”所以啊,小朋友们平常吃饭的时候要慢慢学会用筷子吃饭哦。

3、结束部分(筷子的其他用途)

小朋友们,我们的筷子除了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啊?看,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先来看看,看,这是什么?(相框),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筷子)对了就是筷子,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接着展示,笔筒,凳子。小朋友们,筷子是不是有很多功能啊?不仅可以用来吃饭,可以用来做笔筒,相框,风车,房子,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也用筷子做成漂亮的装饰品和玩具啊?下次活动呢,老师就教小朋友们如何用筷子制作美丽的装饰品及好玩玩具好吧?

五、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做相册等等。

2、教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室用筷子进行搭建游戏

2.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篇二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一个愉悦、鲜活的氛围中感受教育,收获成长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或真实或虚拟的“生活世界”中感悟、体验与探究乐趣。以生活实践为游戏根基,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共同面对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究。教师通过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经验相联系与整合,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有趣的模仿与创造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的目标,或者收获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游戏最好是师幼同构;游戏的发生与发展是师幼共同参与的,游戏的过程是生长的,随着教师和幼儿的挥动而不断展开、调整的,不断产生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同时这种游戏是多元化的游戏,既有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也有个人、小组、团体的探究活动;既包含家、园、社区的活动,又有整合五大领域的内容与项目等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也是多元的。在活动中,幼儿不仅有效地完成了社会领域的活动目标,还将自己在数学、艺术、语言等方面获得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巩固和拓展,让他们不断地形成一种面对困难情境时勇于思考、合力解决问题的品质,不断形成善思、执着、分享的品质。

例如:幼儿在自主放松的课间活动中意犹未尽,进入集体教育活动时往往还会停留在课间的兴奋状态,很难收手。所以我们要通过组织设计一个游戏,讲一个小故事,教师神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激发幼儿集中注意力来思考问题。老师手指戴着滑稽可爱的纸偶边做动作边说:“大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食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中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无名指、小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大家一起说hello,hello。提问:为什么无名指和小拇指一起出来了,是因为他们两个比较小,讲友爱,好互相照应,十个小手指,齐心协力同,能办好多好多的事。可是小猴子和小鹿却不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们猜一猜。幼儿开始思考着、讲述着、表演着、辩论着。

工作室之旅———让幼儿在充满生机的活动中进行操作与领悟

幼儿探索工作室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情境,超越学科、领域的疆界,是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及运动认知、认知、情感等发展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创设自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提供幼儿多元的学习机会,引导幼儿个体和小组的合作。

例如,我在设计《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先用手指游戏唤回幼儿的有意注意,亮出团结能多做好多事这一知识点,再播放课件让幼儿看看想想———起初小鹿和小猴为何摘桃那么艰难,接着边叙述故事边折折小木棍让幼儿动动,积极参与,为活动主题的伸展做好铺垫,然后说儿歌边做小水滴和小船的实验,让幼儿去探究,验证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知识面,观看课件“团结的小数字”的精彩表演,让幼儿达到情感认知的高潮,最后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手托大青虫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经验加深并拓展。通过动静结合,主题单一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情感与知识的统一和体验。

多元文化之旅———让幼儿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开始理解与分享

尊重、理解和分享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独特性,是指以幼儿能理解与参与的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幼儿园阶段所有孩子的需求。如:我在设计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活动,师幼共同创设体现节日特点的活动环境,邀请家长参与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理解节庆文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体验节日、节庆的快乐情感。例如,在设计端午节活动时,通过幼儿讨论交流、师幼共同包粽子、煮粽子、共同品尝等环节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探索“龙舟”的秘密,开展“赛龙舟”体育比赛。这样幼儿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认知的目标,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唤起幼儿去关注民风民俗,更热爱自己的民族了。

自然之旅———让幼儿在田园中发现与感受生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自然之旅是以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据我园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对自我、自然之间的认识与体验,追求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旨在引导幼儿关注自然、关注生命。通过关注自然,把来自与幼儿生活世界的有价值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活动、日常活动纳入我们的社会教育活动课程: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展现了幼儿眼里的自然天堂,幼儿欣赏自然景物之美,感受自然景物之亲切,体验探索自然景物之乐趣,同时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产生对生命尊重的意识———爱护自然,爱护自己。如在“闻香计划”中,我们观察花开花落,想象画像背后的美妙,远眺青山,近看绿水,聆听小虫呢喃……这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多重感受的真实体验,能极大地唤起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参考文献

3.幼儿园大班亲子活动:筷子夹珠子 篇三

一、活动内容:

钓鱼、夹珠子、旋转莲花

二、活动目的:

1、体验参与娱乐游戏的乐趣。

2、掌握简单的用筷子的技能,并能按意愿选择材料进行游戏。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鱼、钓鱼竿、玻璃珠、筷子、半个的乒乓球等若干。环境准备:三盆水、三组夹珠子、两组旋转莲花。

四、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口吻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师:今天,小象要来和我们班的小朋友进行游戏比赛,在比赛之前小朋友要先学会一个本领----用筷子夹珠子

2、师讲解示范使用筷子的简单技能。

师: 先拿起一双筷子,大拇指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绕过筷子和大拇指轻轻碰在一起,中指轻轻靠在筷子上,其它两指自然放着.现在小象要来夹珠子,一起数数看它夹了多少?小象夹完了,它还想再玩,就用筷子再把珠子一个一个的夹回去,然后接着再玩.等一下小朋友也可以像它一样,边夹边数,夹完以后,再把它夹回去

4.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具有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态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争当“环保小卫士”,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

难点: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课前丰富过有关沙尘暴、洪水等知识。

物质准备:录像机、录象带;情境表演排练。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幼儿观看情境表演:

几棵“树”在对话,一棵“树”说:“为什么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它们去哪儿了?”另一棵“树”说:“你不知道吗?它们都被运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树”说:“说不定我们也会被运走呢。啊!不好,沙尘暴来了!”说着“沙尘暴”就吹了过来,几棵“树”手拉手被吹得东倒西歪:“我们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树”被吹散了,倒下了。“沙尘暴”哈哈大笑。

2、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树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树少了会怎么样?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

1、放录像

镜头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用木材加工筷子。

镜头②在餐厅的桌上摆着很多的一次性筷子,进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满地都是。

2、提问: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么来的?

②你们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③日本为什么不生产一次性筷子?

三、认识一次性筷子对环境的危害

1、讨论: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树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四、争当“环保小卫士”告别一次性筷子

1、讨论:如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动

自己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围的人宣传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劝阻周围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一次性筷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儿很少会主动把一次性筷子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本课题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正确认识到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幼儿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家长及周围的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对大范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幼儿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师运用了直观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录像形式,并通过讨论,强化幼儿的认识,旨在让幼儿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从小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对破坏环境表示愤怒和讨厌。

二、效果分析

此活动一开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了解到树木的重要性,并通过录像了解到树木减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录像,直观形象,比教师口头讲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动穿插了多次讨论,每一个幼儿都热烈地参与了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孩子在讨论中喊出了“坚决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号,说明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告别一次性筷子》这篇文章共3881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医生》》:中班教案《医生》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开展角色游戏,体验做医生的快乐,初步了解一些医生的工作和本领,知道医生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感冒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大人,要及时看医生,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医生》教案吧。

5.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篇五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1 1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地图,并能从中国地图上指认出江西省的位置。

2、知道江西 4-5 个主要的市区名称及位置。

3、感受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及其各地市地图轮廓像什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和放大的江西省地图,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进入课程主题。

1、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是江西的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江西哪个地方的人吗?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经验进行回答。

二、认识江西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1、出示中国地图: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它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像什么?(不强调固定答案。)

2、有谁知道咱们江西省在什么地方?请上来指一指。请几位幼儿依次上来指认江西省所在的位置,最后老师用手指描画出江西省的轮廓。

3、江西的地图轮廓像什么呢?(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幼儿在说像什么的时候,还要请幼儿说清“从什么方位看,头在哪里,身体、尾巴等在哪里?”)

三、认识江西各地市的地图。

1、出示江西省放大的地图:刚才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是“鸡妈妈身体上的一个部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放大的江西省地图请你们看一看。

2、江西省其实还可以划分为许多市县,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叫什么?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在什么位置吗?

3、幼儿尝试在地图上找出自己所在地的位置,并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知道江西省其他主要的城市:你们还知道江西有哪些城市?你去过那里吗?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5、幼儿讲出自己知道的城市,并试着在地图上指一指。在幼儿指认后,老师告诉幼儿正确答案,带领幼儿念一念地名,如新余、景德镇、南昌、吉安、赣州等。

6、请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地区,然后说说它的轮廓像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回答。

7、小结:刚才小朋友把各个地区的轮廓想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动物或植物,都很像,我相信,你们还会想象出更多的东西。

四、带领幼儿玩“快速找地名”的游戏。

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老师在大图上指出某一个地区,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找到相应的地点,并回答出它叫什么地名。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知道了江西省有许多市县,如新余、景德镇、南昌、吉安、赣州等。那么你还能记住更多的市县和它们的位置吗?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2 2

(一)内容简介

长颈鹿当上了清洁工,奶牛当上了农夫,袋鼠当上了邮递员,猎豹当上了警察……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小象波波看了真羡慕,它也想找一份工作为大家服务。因此,它做了很多

尝试,可是都没有成功,正在它失望的时候,机会来啦……

(二)主题分析

“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我长大了要做董事长。”这些是每个人童年时都曾有过的梦想。故事《小象消防员》中的主人公--小象波波也有同样的梦想,它想靠自己的 劳动给大家带去快乐,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挫折引发了读者对于“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人。对于孩子而言,这样一则故事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

(三)情节分析

故事从“课堂”开始,黑板上贴着各种职业的图片,不仅激发起小象对于工作的渴望,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于这些职业的认识经验,陪伴小象共同踏上了寻找工作的历程。可是找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小象多

次遭到拒绝,这不禁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朋友们适合的工作,小象不合适呢?究竟小象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小象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局给读者带来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我长大了可以做什么呢?给大家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四)角色分析

小象波波天真、可爱又善良,渴望在工作中给大家带来快乐,它满怀着_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虽然让波波有些失望,但它却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努力着。当听到“着火啦

”时,它立刻抛却了心里的失落,想也不想跑去救火,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小读者。

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究竟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图画分析

故事画面清晰,便于幼儿观察、理解和讲述。在阅读、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可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思考“它为什么可以做这份工作”,从而发现“自身特点”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语言并不复杂,但幼儿在阅读讲述的过程中要理解表达的远不止这些,因为除了故事情节外,“小象适合这份工作吗?为什么?”“失败的小象会怎么想?”“小象为什么坚持一定要找一份工作

?”“小象究竟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同样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提供了机会。

由于故事的语言简单、易于讲述,可重点关注幼儿讲述时语言表述的完整性、连续性。

(一)活动设计 1

1.设计思路

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他们对周围人有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各种不同的职业也有了初浅的了解。故事《小象消防员》以小象寻找工作为线索,唤起了幼儿对各种职业的原有经验,并经历了和小象一起寻找一份适合自己工作的历程,感受到工作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满足,也能为周围的人带去快乐。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激发幼儿对各种职业的原有认识经验,引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第二个环节重点帮助幼儿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先针对

故事的第一部分,同时呈现小象多次求职的经历,让幼儿自由选择内容进行讲述;再连续阅读多页画面,读懂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回忆故事中的角色以及它们的职业,分析讨论职业的合适与否,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值日生工作以便为周围的同伴服务。

2.活动目标

(1)阅读图画书,仔细观察画面并能清楚地讲述小象寻找工作的经历。

(2)尝试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工作,萌发渴望为周围人服务的意识。

3.活动准备

图画书《小象消防员》

值日生任务卡片,如:扫地、摆放桌椅、关灯、整理玩具等

4.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开始部分,引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第 1、2 页:

一这是在哪儿?有哪些动物朋友?它们在干什么?

一小猫老师介绍的这些工作你知道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小结:动物学校里,花猫老师正在给小动物们上课,向大家介绍各种不同的职业。它说:“我们周围有很多朋友,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它们都很优秀。”小象波波听了真羡

慕,它想“我要是有一份工作就好了”。

(2)分段阅读,大胆讲述故事

①观察画面,理解讲述

一看看森林里的动物朋友们都找了什么工作?

一小象先后找了哪些工作?成功了吗?

一工作中发生了什么事?这份工作适合小象吗?为什么?

(可将小象的特征与从事这份工作的动物进行比较,为什么这个动物合适小象就不合适呢?)

②讨论:

一你猜小象还会不会继续找工作?为什么小象那么希望自己有一份工作?

一小象找了这么多工作都不合适,你觉得小象可能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能让自己的特点发挥作用的,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③理解图片,讲述故事:

一看看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

一你猜,报纸上会有一条什么新闻?

一最后,小象找到了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它适合小象吗?

小结:渴望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小象终于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它满足极了。

(3)延伸活动:找工作

①出示教室里也有许多工作需要幼儿来承担,尝试并发现自己适合做哪些工作。

②鼓励幼儿尝试各种值日生工作,找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活动设计 2

1、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作者以拟人的表现方式让动物们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展示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孩子们了解的动物远不止这些,而那些动物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特点,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其寻找合适的工作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鼓励他们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现,孩子们不仅有机会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这些自己熟悉的动物,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第二次活动时让孩子们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想象并在此基础上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表现。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动物造型图片,不仅便于他们观察动物的特点,更为其作画提供了素材。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动物造型,添加合适的背景并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内容,发现服装、工具、背景可以突出人物的职业;第二个环节在“为动物找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孩子们清楚地表达“_适合做_”,还要引导他们思考动物在哪儿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这都为孩子们的作画打下伏笔。

2、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的明显特征,为它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现。

3、活动准备

图画书《小象消防员》动物图片:螃蟹、乌龟、猫头鹰、啄木鸟、狗……(一套大图片;每个桌上再提供一些小图片,每种动物可提供多种造型)

纸、笔

4、活动过程

(1)集体阅读,回忆故事

④出示图画书:

一还记得故事的名字吗?

一你记得故事里哪个动物的工作?(根据幼儿讲述的进程,翻至当页,观察画面。)

②讨论:

一你从哪儿看出来_是做这个工作的?它在哪儿工作?

⑧集体阅读:

每一页可请个别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2)为动物朋友找工作

一森林里的动物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动物朋友都想找工作。看看来了哪些动物,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打算帮谁找工作?

一你觉得_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适合在哪里工作?

一_还可以做什么工作?

一这个工作还有谁也会适合?

一_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

(3)创作绘画,自制图画书

一刚才我们为动物们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如果把动物朋友工作的样子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制作一本自己的图画书了。

一你想为哪个动物朋友找工作,可以找到它的图片作参考。别忘了把它工作的地方也画上,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它在什么地方工作、在千什么。

一(幼儿自由作画。)提示:做这份工作_需要穿工作衣吗?_的手里会有哪些工具呢?_工作的地方会有些什么?

(4)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图画书,并为图书取个名字。(三)活动拓展

1.在值日生工作中,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且乐意为同伴们服务。

2.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3.在为动物朋友找工作的过程中,积累更多关于各种职业的经验。

(四)阅读区的活动

1.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值日生工作记录表。幼儿在担任值日生工作后进行记录,并交流:自己做过哪些工作,说说什么工作最适合自己。

2.在阅读区投放该图画书的图片,幼儿可根据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利,为图片排序并自由阅读、讲述。

3.阅读自制的图画书,并讲述其中的内容。若有与书中不同的想法,可以作画添加相关内容。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3 3

教学目标:

1、在讲讲、议议、想想、玩玩中知道盲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激发幼儿愿意帮助别人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积极地帮助盲人设计一些能够便于他们生活的用具。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了解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便,激发他们愿意帮助他们的情感

教学准备:

已录制好的片段、画纸、蜡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起兴趣

1、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为什么?

2、幼儿讲述,老师出示已收集好的资料和图片。

(二)观看录象、交流讨论

1、在录象中你看到了谁?你怎么知道他是盲人?(观看录象片段一)

2、盲人看不见一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请幼儿体验看不见东西的感觉。(鼓励幼儿把眼睛闭起来,试着往前走一走。)

4、观看录象片段二,在这段录象中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5、王爷爷和胡奶奶怎么会看不见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读盲文、日常生活中的烧菜、洗衣服都要靠不断的练习、过马路时没有人提醒……)

6、观看录象片段三:王爷爷和胡奶奶觉得现在外出时过马路和乘车子有很大的困难,请我们小朋友来帮王爷爷和胡奶奶想想办法,怎么样使他们在过马路和乘车子时又快又安全?(幼儿相互讨论)

(三)操作延伸

1、鼓励幼儿设计一些便于盲人的用具。

2、你觉得盲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可以怎样来帮助他们?

3、一封求援信。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4 4

【活动目标】

1、认识京剧中的白鼻子代表丑角,了解丑角说话幽默、功夫了得的特点。

2、尝试扮演小丑,在学做小丑的动作的基础上感受中国戏剧文化的魅力。

【活动准备】

1、自制教学 PPT。

2、面粉、湿毛巾、镜子若干。

3、京剧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京剧中的白鼻子代表丑角,了解其外形特征。

1、教师播放 PPT,出示图 1 丑角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客人,看看他的打扮,穿着怎样的衣服,和我们平时穿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欣赏图片,感受京剧中丑角的服饰装扮和外貌特点。

幼儿欣赏图片,集体讨论。

如说到“这个人脸上化了妆”教师应进一步追问“看看他的鼻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说出“鼻子是白色的”。

如说到“这个人穿的衣服和现在不一样”,教师应进一步追问“看看衣服的袖子怎么样”引出“袖子很大”等,最终引出“这样的衣服叫做戏服,是人们在唱戏、表演的时候穿的衣服。”

3、认识丑角,知道它是国粹京剧中的一种角色。

师:你见过这种打扮的人么?是在哪里见过的?他们这样打扮是在做什么?(引出他在表演京剧,也可从唱戏的地方引出京剧)

师: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

4、明确丑角的概念。

师:这个穿着戏服,唱着京剧,鼻子白白的是小丑,也叫丑角。丑角是京剧中的一中角色。

师:你喜欢这个小丑吗?看到他你有什么感觉?(小丑长得很可笑、滑稽、有趣)

二、观看视频,了解丑角说话幽默、功夫了得的特点。

1、过渡环节。

师:小丑在唱戏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他的表情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集体讨论,了解小丑讲话幽默、脸部表情滑稽的特点。

师:小丑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会功夫、表情很搞笑)

师:为什么要有这些表情啊?(引出逗趣,滑稽,引人笑)

3、观看视频,提问:

小丑刚才做了哪些动作?小丑会这些动作你觉得本领大吗?(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出翻、跌、滚、打、跳等,功夫很厉害)

4、教师总结。

师:小丑很滑稽喜欢说笑话,逗得大家哈哈笑。他还喜欢跌、打、跳,功夫可真厉害。

三、尝试扮演小丑,在学做小丑的动作的基础上感受中国戏剧文化的魅力。

自己动手用面粉来扮演小丑。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小丑吗?我们也来扮一扮这个可爱、本领又大的小丑吧。

1、介绍材料,了解扮演小丑的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我们应该怎样用它?

请幼儿自由讲授,后教师小结:先用湿毛巾轻轻擦拭鼻子,然后用手蘸着面粉涂在鼻子上,再用小镜子照一照。

2、教师提醒孩子两个一组,一起合用一个盆子的面粉和镜子,完成的孩子可以学着小丑做一做脸部的表情。

幼儿动手自己打扮小丑。

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卫生,面粉不能撒得一地,也不能涂到鼻子意外的地方。

请幼儿来表演。

师:我们都变成了小丑,谁愿意上来给我们表演一下。(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表演,逗乐大家)

3、简单模仿丑角的厉害动作。

师:小丑出了表情幽默,还会厉害的功夫,我们也来学一学。

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自由的学一学。

师:表演的真好,我们给他们鼓鼓掌。这些小丑滑稽吧,把我们逗得可真开心。

四、延伸

师:老师还准备了京剧的音乐,我把它放到小舞台,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去表演。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5 5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建筑风格的美。

2.初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的特色。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的特色。

三、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世界建筑奇观》。

2.挂图:《世界建筑奇观》。

3.教学电子资源:《世界建筑奇观》。

四、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交流见过的有特色的房子,说出这些房子的特点。

1.我们住在什么城市,这个城市里的房子有什么特色?

2.外出旅行时你还见过什么有特色的房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和挂图,欣赏不同建筑的美。

1.请幼儿分组自由讨论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物在哪里吗,他们看上去怎么样?为什么我们称这些建筑物是奇观,你喜欢哪个建筑,为什么?

2.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

(三)展示教学电子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幼儿感受不同建筑风格的美。

1.先请幼儿尝试自主对图片进行分类。

你觉得这些图片里的房子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你要把它们分成一类?

2.教师根据不同风格将其分类,然后进行简单的讲解。

3.请幼儿尝试在幼儿用书中找到可以归入以上四类的建筑。

6.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策略 篇六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它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鉴于此,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家、园、社一体,形成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系列活动策略。

一、园所,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孵化房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从课堂、游戏及其他集体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

1.班级志愿者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给幼儿园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我是班级志愿者”活动。对日常性的“工作”(如照顾自然角、动物角、气象角、分发碗筷等)实施“值日生”制度;把间歇性的“工作”(如修补图书、晒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定为“劳动日”,如把每周一定为“修补图书日”、每周三为“擦洗桌椅日”、每周五为“玩具柜大扫除日”等,让每个幼儿挑选一个劳动日为班级服务。自从实行这些制度后,孩子们各司其职,成了“小主人”,班级管理工作也因此井井有条。

2.同伴互助课

开展以“好朋友”为中心的“说说我的好朋友”“画朋友”“想朋友”“帮助好朋友”等系列活动。通过情境表演《小羊过桥》《她为什么哭》《迷路的小黄鸭》,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他人在生病、有困难、有过失、被欺侮时的心情,产生关心、帮助同伴的良好愿望,摒弃有害他人的行为动机,培养他们对同伴的责任感。

3.手足情谊时

在“当哥哥、当姐姐”的活动中,通过谈话使幼儿懂得做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小玩具送给新入园的小班弟弟妹妹们,为他们讲故事、与他们做游戏等,增进了不同年龄孩子的手足情谊,更增强了孩子作为哥哥姐姐主动关心他人的强烈责任感。

二、社会,强化幼儿社会能力的实践场

1.职业认知———感受工作的辛苦

组织各种参观活动,如带孩子们去超市参观,了解营业员工作的烦琐;去参观儿童娱乐城,知道叔叔阿姨的担心和劳累;去参观奶牛场,知道新鲜、卫生的牛奶生产加工过程有一道又一道的工序等。使幼儿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人们付出的劳动。

2.社区服务———享受助人的快乐

在每年“重阳节”,带幼儿去社区老年公寓,为那里的老人表演节目,送小礼物,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敬爱。我们还开展“夸爷爷奶奶”活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老人,学会关心、尊敬老人。

3.小学体验———预知应有的责任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观看小学生做操,和小学生一起上课,看小学生的课本、作业、文具、校服和红领巾等;比较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了解要为小学做的准备。与之配套的是,我们还让全班幼儿学做小学生,激发幼儿积极进取的欲望。

三、家庭,完善幼儿社会情感的安全岛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的培训和沟通工作,为幼儿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

1.自我服务真快乐

现在的绝大多数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累着或者耽误学习,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沟通,许多父母都能让孩子尝试着做好自我服务工作,比如进屋时排好随脚脱下的鞋,自己穿脱衣服并叠放好,自己刷牙洗脸,自己摆放和收拾碗筷等,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

2.小鬼当家多温馨

相信孩子,让孩子承担起一部分家务责任,有益于孩子社会意识的发展。例如饭前摆放筷子、汤勺,擦自己的小桌椅、洗自己的小手帕,取报纸、取牛奶、倒垃圾,打扫自己卧室的卫生等,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并给予肯定。

在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加浓,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未来的“天鹅”是有飞翔准备的,他们会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优雅自信地游弋于长空之中。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7.幼儿园社会活动教育方案 篇七

1、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并用多种方法“玩水桶”。

2、引导幼儿能将同伴的经验进行迁移,并能与同伴合作玩。

3、通过此次运动教学,激发幼儿的情感与同情心。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观察并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玩水桶”。

活动难点:

利用“饮水桶”物品能轻松的跳进跳出及灵活的钻进钻出。

活动材料及创境创设:

装柄的水桶每人一个、游戏环境:医院、幼儿园、超市、工地、背景音乐、优秀志愿者奖牌。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扮演角色,调动身心

1、幼儿扮演小小志愿者推着水车去探路。幼儿沿场地四周推水车,再推水车过程中,听信号推水车。

(如教师说:“上高速公路啦”幼儿就将水车推的快。如教师说:“过小路了”,幼儿将水车推的慢。如教师又说:“爬山了”幼儿将水车拉在身体的后面,跨大步走……

2、幼儿在推水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散开推水车。

要点:指导幼儿散开推水车不和别人挤在一起。

二、启发引导

1、启发:我们小小志愿者要到灾区去送水,要走过很远的路,因此我们要练好本领,将身体练得棒棒的,才能把水送到灾区。

2、怎么样用“饮水桶”练本领,组织幼儿讨论。

三、幼儿尝试“玩水桶”活动

幼儿自选“饮水桶”尝试“玩水桶”活动。

幼儿在尝试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并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玩水桶”。

1、观察要点:

①观察哪些幼儿会动脑经想办法“玩水桶”

②哪些幼儿是跟着别人模仿玩

2、找出难点重点练习:

①幼儿集合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

②在幼儿示范中找出一至两个难点动作。

③让幼儿重点练习(集体练习、小组练习、个别练习)

四、幼儿合作“玩水桶”活动

幼儿结伴一起“玩水桶”活动。

幼儿在尝试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并进行适时引导。

1、观察要点:

①观察哪些幼儿能合作玩,并玩的方法最多

②观察哪些幼儿合作有困难。

2、找出难点重点练习

①幼儿集合分别请两对幼儿进行示范

②在幼儿示范中找出一至两个难点动作,并让幼儿重点练习。

五、游戏:“为灾区运水”

教师介绍游戏的方法与要求

场地上四周设置若干大山(爬网)和医院、幼儿园、超市、工地,中间放置若干“饮水桶”的图片,幼儿扮演小小志愿者,听到信号,推着水车为灾区运水,在运送过程中,听到“地震“的声音时,就要进行躲避,直至将“饮水桶”全部运完为止。

1、要点:

①运水过程中不能碰撞。

②幼儿在运水过程中如听到地震的声音时,必须在原地进行躲避,并用多种方法进行表现。

2、规则:

①每次送水时只能送一瓶。

②设置的医院、幼儿园、超市、工地处,小小志愿者都要为之送水。

六、放松活动

1、小小志愿者胜利的完成了运水的任务,教师用奖品进行鼓励。

8.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八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幼儿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从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幼儿园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区资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一个“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商业、军事、交通等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教师也经常会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幼儿参观、学习。为了让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园领导与周边的超市、部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签定了合约,建立了我园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向其单位的相关人员颁发了“园外辅导员”聘书。 “社会实践基地”为我园的“节庆课程”锦上添花,使我园教育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由驻锡炮九师协助开展的大班幼儿“我是一个兵”军训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事的关注与认可;由旺庄新区消防中队协助开展的中班幼儿“119”消防演习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更多自救与求救的知识和技能;由超市配合开展的“小鬼当家”购物活动让幼儿了解了超市物品归类摆放的特征,学会了认读标价,尝试了按所持钱额有限制地购物活动。使幼儿体验了“选择”与“舍取”转换的过程、初步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摇篮,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地”教学固然很好,但是涉及的领域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光依赖基地的资源,还应把眼光放在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上,让幼儿与社会各类环境产生互动。比如,幼儿园课程涉及到环保主题时,我们组织幼儿到小区考察地理地貌,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宣传等。中班组还开展了“蠡湖新城”放风筝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领略了无锡新风貌“蠡湖新城”的清新、幽雅、和美景象,从而激发了幼儿与家长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二、根据幼儿园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用来指导实际的操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可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1、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实践活动行为。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归属点,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因此活动目标的制订极其重要。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让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匹配。

2、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其明确的标注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家长对活动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作相关的准备。

3、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古人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其意思就是说,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活动准备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这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幼儿教师在做活动准备时更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自身的准备,二是指幼儿的准备、三是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包括家长准备)。

(1)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准备。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补充自己的知识量,而且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引导和启发孩子向未知领域探索。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等。教师要学会了解幼儿,分析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挖掘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并将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转换成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津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隐性的教学条件,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学习用善良、宽容、真诚、平等、友爱等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相处。

(2)幼儿的准备:包括幼儿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

知识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幼儿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粗浅的了解 ,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幼儿具有外出活动的经验。比如:外出活动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幼儿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动的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此外,还要让幼儿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其主要内容就是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双方一起制订和调整活动方案,步调一致、有条不紊地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4、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整个流程需要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

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地进行多方位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以幼儿为本”,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生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教育的新契机。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例如:中班的社会实践活动“热闹的商业街”。原计划中参观的重点是商业街上的“永和豆浆店”和“江南理发店。”但是,一路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被一家手机店门口的宣传广告吸引。几个孩子围在宣传牌旁边,一起谈论起宣传牌上的手机来。后面的孩子有的继续往前拥,有的干脆大声喊“手机店,手机店”“怎么这么多手机呀!”可见,他们对手机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停下了脚步,组织幼儿进手机店参观,幼儿的探索活动一下子展开了:“我们来找找和爸爸妈妈一样款式的手机吧!”“老师的手机和柜台里的哪一款一样呢?”“看!这是我最喜欢的手机。”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手机不同的品牌、型号、款式、色彩、形状等,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知识与经验。

2、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幼儿与社区人群和实践环境进行积极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它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社区人群、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空间和范围。例如:我班开展的“消防队参观活动”就因有效运用了互动方式,使整个参观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第一个步骤:参观消防队展览厅,消防员生怕自己成人化的语言不能让幼儿理解,就请教师自己带领幼儿观看展厅四周墙壁上的消防标记和消防宣传图片,并让教师根据下方的文字注释给幼儿作相关的解释。第二个步骤,消防员给幼儿介绍消防器材。开始的时候我们采用了消防员讲解,幼儿倾听的方式。但是,幼儿的注意力很分散,这就给消防员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讲解变得断断续续。于是,我就提议:由幼儿发问,消防员解答。经过调整之后,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他们都主动向消防员叔叔请教自己好奇和关注的问题,消防员的讲解也就显得更具针对性,使参观活动的气氛一下子轻松活跃起来,孩子和消防员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第三个步骤:参观消防车。消防员按照顺序把消防车内的装备给孩子一一解释,当介绍到消防帽的时候,幼儿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于是消防员灵机一动,说“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试试?”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有机会试戴消防帽的孩子显得特别兴奋,没有机会试戴消防帽的孩子也为同伴的机会而感到满足。当消防员从皮箱里拎起一件消防衣的时候,孩子们发出了惊叹 “好大的衣服呀!”仔细一看,原来黄色的消防衣是连体的,从靴子开始一直连着裤子、衣服、帽子。这样的衣服是怎么穿的呢?穿上去又是什么效果呢?我的脑子里立刻闪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相信孩子们也跟我一样,存在着好奇。于是,我就提议:请另一名陪同的消防员叔叔试穿。当一个整体的消防员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孩子们忍不住鼓起了掌,不由自主地询问“叔叔,穿着这样的衣服是什么感觉呀?”“救火前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呢?”“你们哪位叔叔穿衣服的速度最快呀!”……有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整个实践活动显得生机勃勃,孩子和教师都在互动中获得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与经验。

四、走出活动情境,因果求源,进行客观完整的活动评价。

每个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教师都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反思”。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1、对教师本身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反思,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活动内容的处理意见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根据活动需要作出适当的处理、加工、补充、删减建议。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思考自己在活动中投入了多少热情,活动准备是否得当,活动中是否建立了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否激发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引导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要反思活动过程。思考活动的流程是否合理,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情境。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适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否能帮助幼儿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学习。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反思对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幼儿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活动效果最重要的标准。就活动过程而言,要体现幼儿“学习并快乐着”原则。就活动效果而言,要体现活动的多层次、立体型和活动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和谐统一地发展。就是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在情感态度方面,幼儿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幼儿从无序的逻辑思维到有序的逻辑思维,从单一僵死的方法到多元开放灵活的方法,幼儿究竟得到了多少发展。与此同时,要评价不同的幼儿在自身基础上各方面是否有不同的进步,不同的发展。幼儿是否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是否从“学会”转向了“会学”的学习方式等。

9.幼儿园社会筷子活动方案 篇九

围绕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师幼互动类型研究开展的情报资料分析, 发现外国学者主要进行师幼关系模式的研究, Pianta (1994) 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1];Howes.C. (1994) 等研究者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2]。我国学者就某方面的研究涉及一些师幼互动类型方面的内容, 周欣 (1990) 在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 根据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将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类型[3];柳淑玲 (1991) 在结合对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的前提下, 立足于将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状态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分为严爱型、慈爱型、一般型[4];刘晶波博士 (1999) 认为幼儿园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是非对称相倚型[5]。上述研究中比较多的是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进行研究, 较少地在社会学范畴开展研究。

本研究力图借鉴社会学视野与研究策略, 对上海市50所幼儿园中的一位教师及所在班级的幼儿, 随机抽取周二至周五中的任一天, 从上午8:00至中午11:30, 采用时间与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 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 观察、记录在这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第一次师幼互动行为事件。通过对获得的师幼互动第一手资料反复阅读、分析, 建构起一套合适的分析师幼互动的概念工具和分类指标, 据此将观察记录由文字转换成数字, 并输入计算机登录表。50位老师共有师幼互动行为2033次, 其中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1522次, 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511次,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进行单变量频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研究师幼互动类型现状、特点, 分析师幼互动类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社会学意蕴, 在此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现状

(一) 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师幼互动类型[6]

根据教师发起互动时的行为对象, 将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师个互动三种类型。根据对50位教师半日活动中发起的1522次互动观察结果统计分析, 发现在半日活动中, 教师行为对象的三种师幼互动行为类型的情况是不同的。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上而言, 在幼儿园半日活动中, 师班互动比率最高, 占49.7%, 其次是师个互动, 占39.8%, 第三是师组互动, 占10.6%。说明在幼儿园师幼互动类型中, 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是主要形式。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半日活动的“过渡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运动活动”中以师班互动为主, 特别是在幼儿园“集体学习活动”中, 师班互动占绝对优势, 高达71.4%, 与1997年小学课堂师班互动的一项研究相比较[7], 在幼儿园“集体学习活动”中, 师班互动比率上升17%, 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师组互动比率上升7%, 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师们开始认识到小组群体的重要性, 教师在开始关注与小组幼儿的互动。但除了“来园活动”外, 在半日活动的其余各项活动中, 师组互动均是比率最低的。说明幼儿小组在半日活动中虽已引起教师的关注, 但并未成为主导的互动群体。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在“来园活动”、“区角活动”、“自由活动”中师个互动占明显优势, 比率超过50%, 反映了这三类活动的特性。

(二) 根据师幼行为属性划分的师幼互动类型[8]

根据师幼行为属性, 从控制—容许、拒绝—接受维度, 将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控制型、容许型、拒绝型、接受型四种类型。

1. 将互动发起者作为考察的对象, 从控制—容许维度划分师幼互动的类型, 教师发起互动和幼儿发起互动被分别赋值1、2, 以平均数1.50为界, 1.50及以下为教师控制型、1.50以上为幼儿容许型。根据半日活动中教师发起1522次、幼儿发起511次互动行为, 运用One-Way ANOVA进行方差分析, 得到不同活动内容中互动发起者的差异情况数。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及不同活动内容的师幼互动中, 互动发起者的均数都不超过1.50, 因此, 均为教师控制型。

从表2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平均数低于合计的1.25, 其余活动平均数高于合计的1.25, 来园活动为1.46, 接近于1.50。进一步做方差分析发现, 来园活动和生活活动、区角活动、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与游戏活动间有显著性差异, 与自由活动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生活活动、区角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和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来园活动时, 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机会多些, 接近幼儿容许型, 而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中教师控制得很厉害。

2. 将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互动时幼儿反馈方法、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作为考察的对象, 从拒绝—接受维度划分师幼互动的类型, 从“拒绝”到“接受”被分别赋值1、2, 以平均数1.50为界, 1.50及以下为幼儿拒绝型、1.50以上为幼儿接受型, 根据半日活动中教师发起1522次互动时幼儿的反馈方法及对互动内容的接受程度, 运用One-Way ANOVA进行方差分析, 得到不同活动内容中幼儿反馈方法、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的差异情况数。 (见表3)

(1) 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及不同活动内容师幼互动中, 教师发起互动时幼儿反馈方法的均数都超过1.50、接近2, 因此, 均为幼儿接受型。过渡活动、集体学习活动、区角活动平均数等于或高于合计的1.96, 其余活动平均数低于合计的1.96, 进一步做方差分析发现, 自由活动和过渡活动、集体学习活动、区角活动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过渡活动、集体学习活动、区角活动基本上是幼儿完全接受。

(2) 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及不同活动内容师幼互动中, 教师发起互动时幼儿对互动内容接受程度的均数都超过1.50、接近2, 因此, 均为幼儿接受型。过渡活动平均数高于合计的1.96, 其余活动平均数等于或低于合计的1.96, 进一步做方差分析发现, 过渡活动和生活活动、自由活动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过渡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为幼儿完全接受型。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特点分析

由现状研究可见, 目前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主要为师班互动、师个互动和教师控制型、幼儿接受型。不同的师幼互动类型有如下特点:

1.师班互动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幼儿群体的师幼互动。这种互动主要发生在“过渡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运动活动”的组织教学 (36.3%) 、陈述 (说明、指示) (15.5%) 、提问 (47.3%) 等过程中, 这反映了幼儿园师班互动仍以教师对全班幼儿的“满堂灌”为主。

2.师个互动教师行为指向幼儿个体的师幼互动。师个互动主要发生在“来园活动”、“区角活动”、“自由活动”中, 而且师个互动具有倾向性, 教师主要是与男孩 (55.0%) 、性格外向 (66.4%) 、发展水平中等 (48.6%) 的幼儿互动。教师在与个别幼儿发生交互作用时, 倾听幼儿、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学习沟通的技巧、和幼儿一起探索、并分享相互的情感等。这种具有预期目的与明确对象的师个互动行为表现在要求与反应 (48.6%) 、提问与应答 (24.7%) 、口头表扬与批评 (11.3%) 以及个别指导 (21.3%) 、身体直接接触 (17.6%) 、眼神交流 (32.3%) 等过程中, 教师表露出对幼儿的期望、偏爱或偏见, 幼儿则体验着归属、自尊、对自己的评价等。

3.教师控制型和幼儿接受型控制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与之相应, 幼儿回应教师控制行为的接受型可以归结为“服从”, 因此, 师幼间行为的主要属性是控制与服从, 控制—服从型是主导的师幼互动类型。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控制性, 特别是在运动活动、集体学习活动、过渡活动中, 教师始终把握着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 决定着师幼交往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 幼儿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采取服从的态度, 扮演着服从和依赖的角色, 日复一日, 这就必然增强教师的控制性, 相应又使幼儿更服从, 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的绝对地位容易导致其独断专行与幼儿完全被动的弊端, 最终导致幼儿主体地位的丧失。

三、师幼互动类型的社会学意蕴

从社会学角度作实际分析, 可发现幼儿园半日活动的“社会学面貌”基本上是依然如故——仍以教师控制为主,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严格控制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

1.就教师的价值取向而言, 倾向于强控制。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 作为幼儿个体社会化承担者教师, 被社会认定为“制度领导者”[9]。在幼儿园半日活动中, 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 扮演着“领导角色”, 对半日活动进行控制。

另外, 幼儿园半日活动的强控制和社会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我国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是以显形控制为主, 即以明确要求、明言规定为本。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就现状而言分享了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即教师对幼儿普遍采取单一的、显形的控制方式, 这具体表现为教师个体与全班幼儿、与个别幼儿交往过多, 师幼互动中总是以显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言互动占95.5%) , 因此, 这种强控制有其内在的社会学依据。

2.“秧田型”空间形态导致了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 幼儿所处位置基本上处于教师的全方位控制之下。从“空间构成”上看, 集体学习活动、运动活动、过渡活动的空间形态几乎均为“秧田型”。从社会学意义上说, 这种秧田型空间形态毫无例外地导致集体学习活动、运动活动、过渡活动的“总体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10]。在这种伞状的总体空间中, 只存在着一个个封闭性极强的幼儿个人的“私有化小空间”, 幼儿处于拘束、压抑状态。

而在来园活动、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区角活动的场所中, 虽然幼儿是呈散状分布的, 但在教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材料中, 体现了教师的目的、意图, 因此, 幼儿不完全受控于教师、可发挥自己主动性的自由度是极其有限的。

3.从教育行为上看, 教师在半日活动中普遍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预设框架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整个过程, 面对幼儿生成的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具有创造性的见解, 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预设框架加以“格式化”, 普遍习惯于采用转移话题、异议留存等策略来回避幼儿提出的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 以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 领导、控制着幼儿的一举一动。

四、发挥幼儿主体性、建立平等型师幼互动类型的建议

1.教师应重视教育社会学理论对半日活动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教师理应自觉地把教育社会学作为其运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重视教育社会学对半日活动的指导作用, 注意研究半日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空间布局等, 充分“激活”半日活动中的全员交往,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师幼互动作用的最大化。

2.增加师组互动的比例

国外的部分学者研究表明, 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 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以及对师生互动产生一定影响, 最终影响课堂互动的整体效果[11]。这是因为师组互动是在幼幼互动基础上, 与教师发生互动, 其较单个幼儿直接与教师互动, 互动水平更高, 因此, 在今后的师幼互动中,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幼儿小组的使用, 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小组, 增加师组互动的比例。

3.建立多向的师幼相互作用模式

师幼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的、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的过程。这是因为“互动”的英文是“interaction”, 它特别强调动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因此师幼互动的双方必然同处于主体地位, 因而, 在师幼互动的实践中, 教师应当让幼儿充分享有“主动的”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 有意识地多赋予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 倡导如下师幼间相互作用的模式。 (见下图)

4.建立平等型师幼互动类型

平等型师幼互动的特点是教师与幼儿对相互间的平等关系都有清晰的认同, 教师与幼儿相互尊重。教师与幼儿主要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决定师幼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民主”是平等型师幼互动类型的核心话语方式, 其前提是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幼儿年龄小, 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因此幼儿必须在情感上对幼儿园建立依恋, 幼儿只有跟教师建立了依赖、信任的平等关系, 才能进行情感的沟通和相融, 师幼之间才能友好、亲近、互相尊重和彼此欣赏, 进行平等的师幼互动。

摘要:研究发现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主要为师班互动、师个互动和教师控制型—幼儿接受型, 控制—服从型是主导的师幼互动类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强控制、“秧田型”空间形态导致了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预设框架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但幼儿具有主动交往和“角色主动化”的权利, 因此提出了发挥幼儿主体性、建立平等型师幼互动类型的建议。

关键词:师幼互动,师幼互动类型,师幼关系,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Pianta, R.C. (1994)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2 (1) , pp.15~31.

[2]Howes, C., C.E.Hamilton, C.C.Matheson. (1994)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65, pp.253~263.

[3]周欣.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 1990, (4) .

[4]柳淑玲.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幼儿的发展[J].学前教育, 1991, (12) .

[5]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34~235.

[6][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289~299.

[7][1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4) .

[9]吴永军等.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1995, (5) .

10.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班级活动方案 篇十

1、了解闹元宵的活动之一:划旱船,丰富幼儿我国民俗文化的知识。

2、学习划旱船的表演方法,培养幼儿的表演兴趣。

3、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旧蛋糕盒两个,大小适合幼儿套在身上当“船”,一米长的小棍两根当“桨”;铅笔、剪刀、电光纸若干。

2、鼓一,钹一副。

幼儿情况分析:

元宵节幼儿看闹元宵已经积累了一些感官经验,这次活动让幼儿自己制作旱船、亲自学习划旱船,大家一定会很感兴趣。注意两人之间的合作,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闹元宵的队伍里都有哪些表演?请你来学一学好吗?(唐僧师徒、锣鼓、扭秧歌、赶毛驴、大头娃娃、踩高跷、划船……)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见闻并模仿。

2、当幼儿模仿划旱船时,给幼儿套上旧蛋糕盒当船,用木棍当桨,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

3、我们的旱船还不够漂亮,我们一起来设计、打扮一下,然后再来表演。

(1)先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装饰,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2)讨论:怎样用电光纸剪出“流苏”?剪到纸的一半,不能剪到头;间隔要均匀才漂亮。

(3)讨论:怎样才能剪得均匀?用铅笔先画出线条(错误控制线),沿着线条剪。

(4)两人结合,分工合作,一个画,一个剪。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铅笔和剪刀。

(5)幼儿剪好后,教师协助沿“船”边贴好,同时装饰一下船桨。

4、教师示范怎样划船,怎样“坐船”,讲解表演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两人眼神的交流,路线要走曲线,“坐船”人紧跟划船人,身体自然、协调地动作等。

5、请幼儿分组表演,加上锣鼓伴奏。对幼儿表演中的问题及时纠正。

6、评出“最佳划船手”,最佳“坐船人”。

延伸活动:

1、将自制旱船和船桨放在区角,供幼儿继续练习。

11.幼儿园社会实践逛超市活动方案 篇十一

在 “好玩的玩具”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们去超市的玩具柜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一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玩具的向往,同时,在乘坐公交车、购物等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解决困难、如何与别人交往,也使他们获得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在这里,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没有进行过分的干预,而只是给予了适当的点拨,但是幼儿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远远要比集体活动中所获得的更多,更广泛。

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孩子们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回到幼儿园后还是很兴奋,不断讨论着去逛超市购买玩具的过程中的某一情节。于是,教师利用数码照片制作成了电脑课件,然后和幼儿一起边看课件边回忆逛超市过程的乐趣。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所以,孩子们乐于表达和交流。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奋点始终聚焦在追随着照片的放映用语言来描述照片所表述的情景,并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

活动目标:

1、追随照片,回忆逛超市过程的乐趣。

2、借助“逛超市”过程的生活经验,用简短语句、有兴趣地介绍自己逛超市的经历。

3、丰富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愿意和同伴分享玩具。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领幼儿乘公交车去逛超市,每个幼儿自己选购喜爱的玩具一件,价格在10元以内。

2、用数码相机摄下活动情景:出发——乘公共汽车——下车——寻找超市——到达超市——各自选购商品——付款——回幼儿园。利用这些照片制作成电脑课件。

3、幼儿买回来的玩具。

活动过程:

一、演示电脑课件,再现逛超市过程的乐趣。

边演示电脑课件边和幼儿一起回忆逛超市的过程:

出发——乘公共汽车——下车——寻找超市——到达超市——各自选购玩具——付款

1、这是谁?我们这么高兴上哪了?

2、出发——我们在幼儿园排好队,背好小包,准备出发

3、乘公共汽车——时代超市离我们那么远,我们是怎么去的呀?我们排着队伍来到了哪里?车站的名字叫——(颜港小学站)我们在车站上等呀等,呀,车子终于来了,这是几路公共汽车?(113)上车了,我们先做了一件什么事?(投币)因为我们今天不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所以每人都投了一块钱的硬币。这是谁呀?(驾驶员叔叔)来,我们向叔叔问个好吧。乘上车子小朋友要注意些什么呢?(幼儿讲述坐车时需要注意的安全)

4、下车——坐着车儿真开心,小朋友脸上都笑开了花,方塔街到啦,我们准备下车了。

5、寻找超市——这是时代超市吗?(幼:到啦到啦)在哪里呀?(马路对面)怎么过马路呀?(引导幼儿讲述过马路需要注意的事项)别急别急,过马路,要小心,左边看看,没有车,右边看看,没有车,大家快快走过去。

6、在超市里购物——终于到时代超市啦,你在超市里看到了些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是怎么选玩具的?老师提了一个什么要求?在选玩具时你碰到什么困难了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主要引导幼儿回忆如何选择既是自己喜欢,又不超过10元的玩具)

7、回忆下电梯时的情景,再次体验下电梯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要自己下电梯了,没有大人帮助,小朋友心里感到怎么样?看,勇敢的雯雯自己下来了,真棒哦!还有好多小朋友不敢下来,怎么办呢?谁来帮助我们了?

老师相信我们小朋友以后也会自己勇敢地下电梯的。

今天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们帮了我们不少忙,小朋友心里觉得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感谢他们的呢?

在超市里选好自己想买的玩具后能马上离开吗?为什么?还要做一件什么事情?你是怎么付款的?除了找的余钱外,阿姨们还给了我们一张小纸条,它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8、教师以故事形式讲述逛超市的过程:一天,大街上来了一群活泼漂亮的小朋友和一位老师,他们背着小包,穿着漂亮的衣服,手拉手排着对,跟着老师一起去逛时代超市。从幼儿园出发来到“颜港小学‘车站,乘’113”路公交车到方塔街下车,一眼就看见时代超市就在马路的对面。他们小心地穿过马路,就来到了超市里。这些小朋友来到玩具柜,一下子被那些好玩漂亮的玩具吸引住了,看呀选呀,最后每人选了一件最喜爱的玩具,来到收银台付了钱,然后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乘“10”路车回到了幼儿园。这一天可真开心,好多小朋友围着老师问:“下一次,我们再到哪里去玩呀?”

二、借助幼儿已有经验,介绍自己知道的好玩的地方。

1、下一次我们到哪里去玩呢?为什么到__去?(根据幼儿回答)

2、怎么到__去呢?

请幼儿自由讲述去哪里,并说说为什么要去那的理由。

三、幼儿介绍自己购买的玩具,一起分享玩具。

1、你买了什么玩具?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呢?

上一篇:在校学生个人总结下一篇:学生寒假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