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旅游业概况(精选7篇)
1.东营区旅游业概况 篇一
现代国际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有了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使世界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六七十年代,许多国家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都很重视发展旅游业。迄今为止,170个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因此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这一时期是国际旅游业的大发展时期。
⒈旅游业以其极强的生命力,被喻为“朝阳”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艰难曲折,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大量的起伏波动的行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惟独旅游业受到的冲击最小,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小的一个行业,并且一直兴而不衰,向前发展。1997年的亚洲
金融危机给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打击,而旅游业仍然是受损害最小的行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1950年,世界各地的人中,只有动议25.3万名国际旅客总数,旅游总收入也只有21亿美元;到1960年国际旅游人数增加到7210万人次,总收入增加到68亿美元,分别增长2.85倍和3.2倍;进入60年代之后,发展速度更快,到1970年国际旅游人数增加到15870万人次,增加旅游收入179.0亿美元。到1980年国际旅游人数增加到28500万人次,旅游收入925亿美元;到1990年国际旅游人数增加到4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2650亿美元;1998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上升到62523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4447.41亿美元。1950年至1998年为48,在这期间国际旅游人数增长24.71倍,国际旅游收入增长211.78倍,这个发展速度是世界上任何产业的发展所望尘莫及的。
⒉世界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迅猛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机构成立。
为了适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1975年1月2日由旅游业发达国家发起,在西班牙马德里成立了全球专门机构--世界旅游组织(简称WTO—WORLD TRAVEL ORGANIZATION)并将总部设在这里。其宗旨是促进和发展旅游事业,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平与繁荣以及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信仰、尊重人权和人的基本自由,并强调这一目标的执行情况 要特别注意发展中国家在旅游事业中的利益。该组织的任务是综合收集、交换世界各地旅游业的信息情报,包括全球旅游人数和收入的统计资料;各国发展旅游的法规、规划、设施和特别文件;定期出版有关旅游的论文、概论、报告、手册以及其他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资料;组织会议和国际旅游业,如举办专家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为各国政府旅游官员提供讨论、交流和磋商有关旅游问题的国际活动场所。该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曾先后在菲律宾、墨西哥、法国等召开过世界旅游大会,磋商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世界旅游业的密切联系。该组织的会员为各国的旅游部、旅游委员会、旅游局等,现在这一组织已拥有100多个正式会员国(1983年10月5日,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正式会员国)。该组织下设欧洲、美洲、非洲、东亚和太平洋、中东、南亚6个地区委员会。1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说,回顾全球经济环境可以发现,各国经济正在以不同的速度恢复,且受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推动。旅游已经成为当下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旅游业收入占GDP的5%;每12个工作岗位就有一个在旅游业;旅游服务占全球服务出口的30%。旅游业能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社会活力。
2010年是国际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一年。在2009年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之后,国际旅游业2010年强势反弹。国际旅游人数增长7%,多达9.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国际旅游收入增长5%,高达9190亿美元(合6930亿欧元)。2010年全球约有10亿人出境旅游,带来了1万亿美元的出口收入。2011年之后,国际旅游业将会以更稳定的趋势发展,在这股新一轮增长浪潮中,亚太地区将会成为新的增长热点。
克莱斯特国际旅游集团 天下游旅游团购网
2.东营区旅游业概况 篇二
关键词:高科技,高收益,传统大众
现如今生态旅游已经旅游业的时髦话题, 如何发展好生态旅游, 并不是开发几条生态旅游线路或者在新闻舆论界呼吁几下就可以的, 更多的是要靠我们大家的付出与行动, 这种行动来自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实施;来自于旅游者的支持以及地方居民的配合。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并在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 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1 生态旅游业的范围与概念
1.1 生态旅游业的范围
首先我们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角度来看, 其范围涉及三方面的相关行业:一是有关生态旅游“准备”的行业, 如办理生态旅游咨询和预订业务的旅行社、出售旅游用品的商业、传播生态旅游及目的地的信息业等;二是有关生态旅游“移动”的行业, 如铁路、航空、汽车、轮船等;三是与生态旅游“逗留”有关的行业, 如餐饮业、旅馆业、娱乐业等。
其次从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业的范围就更为广泛了, 涉及了很多的经济部门与非经济部门:经济部门的有——— (1) 直接与生态旅游有关的企业, 如旅行社、饭店、餐馆、交通 (包括民航、铁路、汽车公司等) ; (2) 辅助性服务企业, 如商城、食品店、洗衣店等;开发性组织如政府旅游机构、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生态旅游培训机构等, 这第三点则是属于非经济部门。
1.2 生态旅游业的定义
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 以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我们从定义中不难看出, 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是生态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凭借及依据, 而旅游服务是旅游经营者借助旅游设施和一定手段向生态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活动, 为利用和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用创造了必要条件, 并通过一定的旅游经济实体和生态旅游政策的实施, 为生态旅游活动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旅游、保护、扶贫及环境教育四大功能。
2 生态旅游业与传统大众旅游业的不同
生态旅游业是在传统大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出现了环境问题了引发并兴起来的, 它正好与人类生存的生态时代相适应, 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更是一个新潮流的引向。与传统大众旅游业相比, 在追求目标、管理方式、受益者和影响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传统旅游业来讲, 开发商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 旅游者的目标则是追求享乐, 而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则主要由当地的社区居民承担, 开发商和旅游者则成为最大利益受益者, 传统旅游业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 这种旅游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而生态旅游业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 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持, 开发商、旅游者、社区及其居民都是直接受益者, 环境得到有效措施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3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生态旅游业是在传统旅游业发展受到质疑和挑战时应运而生的, 其实质就是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即指导思想的生态化、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生态化、旅游消费的生态化、旅游管理与服务的生态化。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既解决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又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等一系列长期困扰传统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3.1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
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也日趋强烈, 但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正逐渐减少。在需求膨胀、供货短缺的情况下, 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时, 在生态旅游业拥有充足的客源市场和有利的市场地位, 这才是生态旅游业获得较高收益的重要保证。
3.2 生态旅游业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产业
生态旅游业的理论是在生态学、旅游学和规划理论等基础上;依托了的包括环境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技术而形成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本底调查、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合理环境容量的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等都是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进行的。离开科学技术这个基础, 生态旅游业就会偏离其方向, 无法肩负起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重任, 因此生态旅游业是知识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同时生态旅游业还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管理吗、解说等都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丰富的生态知识。
3.3 生态旅游是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多重目标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业是社会经济结构理性化的产物, 既保护生态环境, 又促进旅游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获得生态旅游投资收益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业的复合型利益目标。生态旅游业从其形成之日就注定要担负起协调产业内部各方面利益的责任。因此生态旅游业的运作既要考虑当代社区居民的利益, 又要顾及旅游投资方的利益;既要符合生态规律, 又要符合市场经济管理;既要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不会因旅游活动而发生难以接受的改变, 又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保证其旅游体验的质量不会因为必要的限制而出现难以接受的下降。
参考文献
[1]杨亚娟.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J].农业职业教育, 2005 (6) :26-26.
[2]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5) :118-119.
3.东营区旅游业概况 篇三
关键词:大型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 文化创意 旅游文
一、我国大型实景演出的概念
说起“中国旅游业大型实景演出”这一概念,从字面意思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独有的、旅游产业、造势大、真实的山水景色,歌剧、舞剧等表演形式。表面上看仅有这几个方面,但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含量绝非如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大型实景演出”的产生,将中国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结合起来,推进了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同时也是解决旅游经济瓶颈的一个突破口,已成为旅游界新的制胜法宝。著名作家叶广岑曾说:“没有与文化相匹配的上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的掉价”①,因此旅游必须与文化相匹配,才能有更广阔的前景。
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活动)与精神财富(活动)的总和,具有综合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等特点②。旅游按其文化形态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1.最外层——物质文化层面。它是制度和精神的固化,包括一切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如高楼大厦的建设、农民春播秋收等。2.中间层面——旅游制度文化层面。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规范体系。如道德规则、法律制度等。3.核心层面——精神文化层面。是人在精神需求的驱动下所形成的,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对整个旅游起决定作用。它包括旅游主题活动和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内涵,以及用来迎合、引导和影响人们旅游观念、价值取向、审美乐趣的行为,如“精彩山水、美丽安徽”“齐鲁风韵、好客山东”等旅游主题形象都属核心精神文化层面。不仅中国,国际社会对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文化旅游未来发展的预测——“要把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关系应当受到长期和密切关注”;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也曾公开表示“中国旅游的未来在于文化”。
我国“大型实景演出”是一部以真山、真水为背景,以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为载体,用生动真实地艺术手段演绎历史文化、展示当地人文特色,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与互动的一种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形式,是中国旅游业向文化旅游、人文旅游转型的特殊产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是只有文字和纪录片可以记载。“大型实景演出”创造了一种超强视觉冲击和具有超强立体感的演出效果,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物我同化”,这一新形式地出现,激活了民族文化、再现了沉寂的历史。不仅如此,大型实景演出突破了许多旅游景区夜间旅游的空白,衍生了附加产业,带动了周围产业的发展。又由于每一个景点的唯一性和文化的独特性,也使得大型实景演出各有特色、各俱不同。大型实景演出是自古以来人们寄予大自然的情怀和憧憬,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旅游硬资源的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承载着儒家“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道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体系。
二、我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旅游界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1988年梅帅元站在硕大的漓江边上,看着老天赐予的这一片雄厚资源,萌生了在天水合一的自然景观下做一场实景歌剧的想法,在朋友的引荐下找来著名导演张艺谋,并向张艺谋推荐了现在“铁三角”之一的王潮歌和樊跃,因此我国第一部大型实景《印象·刘三姐》便诞生了。
《印象·刘三姐》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观看人数每年有增无减,从最初的1888个座位,现在已增加到3880多个座位。演出第一年就收回成本,票房收入每年高达一个多亿。投资商赚的盆满钵盈,更是把桂林的旅游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聪明机智的商人看到了这一旅游形式下蕴藏的巨大商机。再加之,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远去,提升旅游文化、繁荣文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使得许多政府官员也将其列为一种提高政绩的表现。2013实景《印象·刘三姐》带动当地GDP增长五个百分点,增加了就业率,从黎民百姓到投资商到政府官员都大有裨益。因此,依托各地雄厚的旅游文化和资源,在利益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全国实景演出的狂潮”。
目前中国的实景演出主要分为两派,各占半壁江山,几乎分割了全中国的大型实景演出。1.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为首的“北京印象创意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打南方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主要有6部印象系列作品——《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和《印象·普陀山》。2.以梅帅元发起的“山水文化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打北方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印象·井冈山》《新刘海砍礁》等8部作品。当然,其席间零星夹杂着一些其他导演的作品。如陈凯歌导演的《希夷之大理》、冯小刚导演的《梦幻·北部湾》、陆川导演的《鸟巢吸引》、陈维亚導演的《太极印象》等,从普通观众到专家,对实景演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对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评价是,“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④
舞蹈理论家冯双白看完《长恨歌》激动的说:“这是一场令人激动的演出!它以真山真水真故事为背景,用神奇的手段把历史传说中的骊山点活了!将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都想试一试的温泉给温热了!”⑤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全国各地各类实景演出已成“泛滥”趋势,“跟风”现象严重,许多作品艺术水准实在没法恭维,而最近几部“印象”系列实景演出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破坏了生态,导致了环境恶化,对景区发展有弊无利等质疑。但笔者认为“大型实景演出”的未来不能仅凭一两部作品的成功或失败来衡量,亦或是一些评论家的主观臆断。对于大型实景演出的未来与发展,我们应客观看待、理性分析。因此,我们应对部分有影响力的大型实景演出做一个剖析,用数字来科学的分析问题。
三、我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市场现状及分析
全国主要大型实景演出概况表
印象系列——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
4.天津旅游概况导游词 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四通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团的导游员XXX,大家叫我。就可以了。坐在前方驾驶位的是我们的随队司机张师傅,他的驾驶经验非常的丰富,相信您在途中会感到十分的舒适和安全。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和意见,请及时的提出,我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在此预祝大家旅途愉快,玩的顺心。在去往酒店的途中,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津的概况。
天津市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国务院将天津城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流域的下游,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的五大支流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稍,北方首都之称。全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共有16个区县,截至201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354万。
漫长而缓慢的地质演化,孕育形成了天津山河湖海湿地具全的地理构造和地貌景观。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地处渤海之滨的天津,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是宜居式城市。
天津地区成陆较晚,宋朝以前未见史册,金朝时在大直沽设直沽寨。元朝时直沽作为海运的终点,漕运的中枢,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朝廷在这里设海津镇。当时这里嘈船云集,曾有诗感叹道:小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转年,天津正式设卫,称天津卫。明宣德年间,天津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到1644年,清兵入关后,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阜通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各国列强纷纷在天津强占租界地。1949年1月15日天津正式解放,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如今,昔日的租借地已不存在了,只留下这风格纷呈的万国楼台默默诉说着天津的古往今来。
5.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概况 篇五
第一节 乡村旅游行业的概况
一.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8世纪初期的英国并相继在法国等西方国家推广和蔓延。19世纪60年代,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20世纪60年代初, 在西班牙首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但是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一)兴起阶段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市首先举办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1998 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当年的旅游主题为“华夏城乡游”。
(二)热潮阶段
2001 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列为该年旅游工作重点。
(三)快速发展
2007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乡村旅游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乡村旅游的构成要素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复合旅游产品或叫旅游产品组合,其构成除了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 点外,自身也具有独特之处。乌恩、蔡运龙和金波讨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及旅游者相应要求。
唐代剑池静认为乡村旅游产品可以被理解为提供给乡村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并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层,这是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所在,是游客追求的效用;形成产品层,这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实体,即游客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用感官认知到的事物,包括乡村景观、餐饮和接待服务、工艺品、土特产品;扩张产品层主要指的是交通网络、信息服务网络或营销网络。
王宏星、崔凤军将乡村旅游从产品域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域,乡村旅游位于农业景观带,以垦殖地带的风景和乡村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构成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与核心;辅 助产品域,辅助产品是由本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提供的产品;扩张产品域,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面向乡村旅游的营销或服务网络。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1.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1)观光农园(2)观光牧场(3)观光渔村(4)观光鸟园(5)乡村公园(6)科技观光游(7)水乡农耕田园观光(8)绿色生态游 2.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1)酒庄旅游(2)“做一日乡村人”(3)人工林场(4)林果采摘园 3.品尝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1)品尝游(2)购物游
4.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1)度假娱乐(2)休闲农场(3)租赁农场(4)乡村俱乐部(5)农家小屋(6)野营地 5.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1)溯溪游(2)自驾车乡村游(3)漂流游(4)定向越野(5)野外拓展 6.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
(1)温泉旅游(2)散步远足游(3)骑马游(4)骑车登山游
7.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1)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2)教育农园(3)寄宿农庄 8.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
(1)民俗文化村(2)农业文化区(3)村落民居(4)遗产廊道(5)乡村博物馆。(6)传统村落 9.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1)民俗型节庆活动(2)创新型节庆活动 10.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
(1)乡村餐饮(2)乡村旅馆
产业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现实意义
(1)促进乡村旅游行业规范化
(2)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结构布局合理化
(3)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总之,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运用产业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产业链的理论将农业、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整合到产业链下,使各企业调整自己的产业链结构,更好地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价值体系中,同时指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使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业绩优于单独企业业绩的总和,最终体现出多赢的商业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三.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国外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国内乡村旅游
初创阶段(自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是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全面发展阶段 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纵深发展阶段 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 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乡村旅游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针对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国内乡村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全国城市居民在小长假期间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
2006年和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乡村旅游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中国的乡村旅游企业目前的状态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小,弱,散,差”,业务操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一个旅游产品的设计,供应商采购,市场推广,销售,结算等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业务操作,而且基本上都是手工的操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伴随着我国在2001年的入世和申奥成功,乡村旅游要想在规模上迅速做大,做强,传统方式的扩张带来的将是庞大的机构,以至管理可能失效,代价重大。
国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成熟,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国内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滞后,规模偏小,主要表现为政府推动型。2007年以来,乡村旅游继续保持了以往较快发展势头,城乡互动更加活跃、市场发展更加繁荣。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为乡村旅游企业带来很多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所创造的便捷、高效、低廉的信息流通方式,使乡村旅游企业的信息能力大增。
2.降低交易成本。
3.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乡村旅行社可以在网上推销线路,寻求国内外代理,酒店、车船公司开展网上订房、订票业务,景区景点也可以把宣传资料制成图文并茂信息上网展示,吸引更多游客,企业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总之,电子商务使乡村旅游企业向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的乡村旅游定制产品只有在互联网上才能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运作模式。
六.乡村旅游行业经营模式
1、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
依据企业性质不同又可将该开发模式划分为三种,详情如下表:
2、村集体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
根据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具体的开发组织情况,又可分为村集体经济体开发模式、村集体组织全民参与开发模式两种模式。
3、村民自主经营模式
根据是否有社区旅游机构进行组织管理,分为政府推动村民自主开发模式、社区旅游机构组织农户自主参与开发模式两种模式。
4、政府主导村民参与运营模式
5、混合型经营模式
根据开发主体联盟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具体分为以下4种模式: 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企业+村委会+农民旅游协会开发模式 企业+村委+农户开发模式
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模式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 乡村旅游行业产业政策与行业规范
产业政策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统筹安排,加强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生态和村容村貌改善,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2.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3.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
4.抓紧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5.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要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条件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乡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6.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7.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对各地涌现出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要注意总结共性和个性化发展规律,推动各种模式间的优势互补。
8.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将出台乡村旅游县、乡、村示范性标准。行业规范
标准化是乡村旅游规范发展的关键
标准化是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使小服务变为大产品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经营户的标准,也要有旅游村的标准,还要有旅游乡镇的标准。通过不同层面的标准化,以户带村,以村带镇,实现整体规范发展,使自发的、简单原始的乡村旅游点,变为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第一,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标准化。单个旅游经营户的标准化是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基点。
第二,要对旅游村整体实施标准化。特色突出、环境良好、农家乐相对集中的旅游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旅游标准化的核心所在
第三,要对旅游乡镇实施标准化。旅游乡镇是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是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在旅游乡镇推进标准化创建工作,有助于乡村旅游的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行业监管体制
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品牌监督体制
近年来,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微观操作层面上主要为“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农户+农户”和“个体农庄”等乡村旅游组织模式。在协调各种利益、统一品牌建设方面,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监督,令整体运作更加公平、公正。作为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它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这种行业组织本身也是旅游市场体系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外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已相对成熟,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其作用除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促销之外,还包括制订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品牌管理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建立各地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协助当地乡村旅游品牌设计、推广等工作,并对责任分工及利益分配加以监督,同时与其他行业协会之间展开一定的合作,以更充分地利用各方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节 乡村旅游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 乡村旅游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旅游呈“爆发式”增长。乡村旅游已成为新热点。“十一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以及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带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止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家乐超过1.8万家,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近5亿人次,收入3000亿元。2011年,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将迎来高速发展。以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四川省为例。2015年全省休闲农家乐与乡村旅游的收入预计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将突破1000亿元,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9.4%。“十二五”是旅游发展黄金期,中国过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将进一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和刚性需求。
二.引起乡村旅游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乡村旅游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快速发展,但在质量上,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效益偏低等方面,就财务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不健全
(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三)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四)融资难,资金短缺
第四节 影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给予政策扶持。
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但是光有足够的关注是不行的,还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扶持政策。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是关于乡村旅游的了。致使很多开发商利用这个机会,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进行着圈地、开发房产的行为,导致了乡村的乡土面貌被严重破坏。
② 善管理办法。
一是,实行服务质量监督。二是,加强服务动态管理。③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有了足够的客源,才谈得上分摊客户,才能让农户看到项目的前景。
第二章 行业产品(或服务)市场的吸引力分析
第一节乡村旅游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1.高消费人群,主要由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和管理者构成,在周末他们一般选择城市周边游,交通方式以自备车或租车为主,几个朋友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吃,住,玩,目的是为了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放松,远离城市的喧嚣。
2.探险者人群,主要由富冒险精神的学生和年轻人构成,他们的收入有高有低,但酷爱大自然,喜欢行走露营与荒野山林之间,向往西藏,云南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
3.凑热闹人群,主要以新婚夫妇,年轻伴侣组成,他们的旅游目的非常明确,即名胜古迹,倾向于哪儿就去哪儿。
4.单位家庭,以全家人集体行动为主,一方面是体现对老人的孝心,另外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开开眼界,这一群体跟团的不多,一般以小包团为主,其他旅游形式为辅。
高频假日消费群体集中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他们是维持旅游支出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并拉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群体。
二、同行业品牌排名
经过企业申报、省级牵头部门审核、专家实地验收、评审委员会审定、网上公示等各程序,2013年已评选出248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其中五星级49家,四星级120家,三星级79家。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特色性,参与性,原真性,普适性 1.乡村旅游要具备地方特色:
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景观意象、乡村文化意象)浓郁的乡土气息 神秘的乡土文化 2.三种转变:
注重产品,注重体验 注重价格,注重品质 企业诱导,主动参与 3.解读原真性:
原草原木原生态(田园风光、山歌牧笛)野汁野味多风情(乡村客栈、乡间野味)4.乡村旅游的普适性:
产品内涵丰富,产品互补性强,产品卖点较多
总而言之,针对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乃至不同旅游心理需求的游客具有普遍的吸引力、适应性和有效性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获利性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是把乡村诸多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必须考虑如何确定乡村旅游的赢利模式。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产品门类繁多、形式不同,赢利模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到旅游开发项目投资、收益商业模式的所有经济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应当是各种赢利方式包括获取利益和利益分配等在内的商业架构:
农家乐类型
以农村居民家庭为主要投资者和收益人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项目开发所形成的旅游功能以休闲、度假、游憩、养生、会议、购物等形式为主,旅游模式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与观赏林观光休闲旅游、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农家牧家渔家生活体验、乡村民俗体验休闲旅游、农家鲜食餐饮住宿体验休闲旅游等。
旅游镇村类型
以镇村为开发区域,通过多元化投资和经营模式开发形成的综合型旅游社区。
根据资源依托和产品类型特点,可选择开发的主要项目有:村史荣誉馆、乡土名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乡村度假村、民居旅舍、工艺土特产品街、乡村美食街、农家餐馆、生态餐厅、木屋餐厅、野炊烧烤园、采摘果园、自助农园、观光茶园、民俗茶舍、乡村酒吧、渔村人家、花卉盆景园、休闲竹园、垂钓中心、农民乐园、乡村动物园、乡村活动大本营、花卉农艺馆、果蔬长廊、农家作坊等。此外,参与性旅游活动有各种乡村民俗节庆和乡村旅游文化赛事活动,以及新农村体验、农业劳作体验、赏花、采摘、垂钓、尝鲜、爬山、水上运动、民间工艺制作、乡村大舞台等。
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资源,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
旅游模式有:新奇特经济与观赏作物观光与采摘旅游、珍奇畜禽养殖观赏旅游、园艺观光与销售之旅、宠物观赏与领养之旅、农副产品加工参与体验旅游、现代农园劳作参与体验旅游、果蔬采摘之旅、禽畜渔猎与鲜食餐饮之旅等。
生态旅游类型
以山岳、森林、河流、湿地、溪谷、物产和人文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农业项目中独特的观赏、游憩价值为灵魂和吸引核,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
旅游模式有:自然风光观光休闲旅游、山野森林海洋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环境保护科普旅游、生态农业体验旅游、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观光休闲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生态餐饮住宿体验休闲旅游等。
民族民俗风情园区类型
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民族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模式有:民族民俗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采风旅游、民族民俗农事节庆体验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考察旅游等。
第三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可进入性分析
投资和消费的低门槛进入性
乡村旅游产品要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乡村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因此,从旅游投资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不需要也不能够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人造景观。比如,在乡村地域内建造的主题公园并不属于乡村旅游产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投入成本少,受资金限制程度低
另一方面,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均以国内游客尤其是近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原则上,乡村旅游市场为近程性市场,旅途短,车马费少,不收门票或门票价格低,食宿费用相对城市低,旅游购物品以当地自产自销的为主,因中间环节少,也较城市便宜。当然,也有少数高档乡村旅游产品可满足高收入消费者的需要,但不是主流,城市人游乡村,其消费心理程度原本就不高。同时,现有的中、低档价位产品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保护了这种低消费的持续性和经常性。
第四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制度性分析
乡村旅游安全制度分析
(一)乡村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区域和活动对象的乡村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等特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与一般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相比较而言,在某些形态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如食物中毒。旅游者认为安全问题最大的旅游环节依次是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游览。餐饮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食物中毒;住宿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偷盗、火灾等;交通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是交通事故;游览安全的主要表现形态有:疾病、犯罪、游览事故。
(二)乡村旅游安全原因分析 1.行业标准不完善 2.安全培训不到位 3.行业安全意识淡薄(1)从管理者角度
管理者的行为对于景区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服务人员,管理者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旅游者,管理者没有向他们传递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
(2)从服务者角度
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强调乡村性,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服务人员也是农家人。(3)从旅游者角度
一般乡村旅游属于短线旅游,很多旅游者往往不会事先做详细的计划和了解,也不会获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
6.四川旅游概况导游介绍词 篇六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7.东营区旅游业概况 篇七
一、国外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情况概述
国外学者研究西域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日、英、德、法、俄等国家。如, 日本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和《西域文化史》, 阐明了古代西域各国的人种、东西交通的意义、与汉民族间的关系现状, 以及各国间宗教和美术, 整个回鹘时代的文明。羽溪了谛的《西域的佛教》, 论及了佛教在中亚及土耳其斯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德国沃尔特施密特 (Waldschmidt, A.) 的《贵霜, 库车·吐鲁番———中亚中世纪早期艺术导言》 (莱比锡, 1925年) 对西域各国的艺术问题做了概述性论述。针对西域“丝绸之路”进行考证的还有日本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 (上、下) 》, 就特定时期内的新疆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田宅米吉的《古代亚欧大路交通考》 (《地理与历史》1900年) 、榎一雄的《丝绸之路的历史》 (研文社, 东京, 1979年) 和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史研究》 (图书刊行会, 东京, 1979年) 等著作, 则涉及古西域的历史和地理交通情况。德国赫尔曼 (Albert Herrmann) 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 (柏林, 1910) 探索了《汉书》中所记载的西域各国的名称及其里数的特点。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 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Marc Aurel Stein, 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 , 于1900年至1931年间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 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 其《西域游历》系列著作中的《重返和田绿洲》、《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穿越塔克拉玛干》, 考古范围包括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 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 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 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 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 内容十分丰富, 在考古调查和挖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这部著作中提及了发现的佛经残本, 为后人研究西域文学提供了材料。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录》涉及新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此外还有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imore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其中有关于新疆的内容, 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 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 展现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 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法国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 对古代西域草原上的民族作了描述。新疆人民出版社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把中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对西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编定系列, 出版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共14册, 其中有11册是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 如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探秘》, 详尽地记录了塔里木地区水文、地质、人口的状况, 以及扑朔迷离的罗布人, 神秘莫测的楼兰古国。瑞典贡纳尔·雅林的《重返喀什噶尔》, 则以一个东方学家的眼光, 通过对喀什噶尔的回忆思考, 对喀什噶尔历史性的变革做了准确、客观、入木三分的描写。这些文献分别从各自的着眼点对西域的地理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和介绍。20世纪初, 在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 德国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勒柯克 (A.von Le Coq) 发现大批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佛教写经。随后, 德国著名的梵文学家吕德斯教授 (Heinrich Lüders) 对这批写经进行了研究, 并于1911年校刊出版了《佛教戏剧残本》。
据笔者收集的不完全资料, 国外研究涉及西域的著作非常多, 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范围较广, 并有其精深度。但是, 国外的研究多在史学考古的层面上, 重在民族、历史、人文的考察研究, 对西域文学的研究和考察还比较薄弱, 并且多是在考古探险的专著里有所涉及, 关于西域文学的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还未见到, 对新疆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其旅游资源的挖掘也较欠缺, 能够从西域文学层面上关注文学与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见到。
二、国内研究西域文学的情况述评
国内最早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 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西域传》, 汉代以公主身份嫁乌孙昆莫 (王) 的刘细君的《乌孙公主歌》 (又作《悲愁诗》) 描写了西域的居室与饮食, 可算是西域汉文诗歌最早的杰作。汉代至魏晋时期, 有传播佛教的僧人, 经过西域留下一些释教的诗文, 如西汉高僧安世高等。东晋时期康国高僧康僧渊, 写下了描写胡人容貌的诗歌《答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相戏》。唐代, 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 激励了许多文人先后进入西域, 其中有骆宾王, 因为西域的经历而写《从军行》, 岑参的边塞诗最丰硕,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描绘了西域奇丽多姿的生活, 《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 则描写了边塞的奇俗异景, 别有一番景象。高适《燕歌行》, 描写沙漠的荒凉环境, 雄厚豪健、悲壮浑朴、豪迈动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维的《出塞作》、《陇西行》、《从军行》、《凉州郊外游望》等, 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边塞诗派, 他们的诗作传颂千古, 其诗句中的西域, 西域广袤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神秘多样的文化习俗, 令人称奇。至北宋时期, 维吾尔族伟大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公元1069年写出了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 是当时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1072至1074年维吾尔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写出了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词的大型著作《突厥语辞典》, 内容极其广泛、明确, 收录了大量的猎歌、战歌、挽歌、春歌、夏歌、情歌等三百多段,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元代, 耶律楚材的《阴山》, 描写了西域天山的形象, 回回人马祖常, 其诗文中也有对西域的描写, 最著名的是西域少数民族诗人贯云石、萨都剌等, 其作品极富西域民族与地域特色, 被古今的学者津津乐道、高度评价, 还有西域散曲家马昂夫, 其作品颇为人称赞。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堪称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 并且在以汉族作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占重要地位, 享有极高声誉。
到了清代, 因为旅游、流放、戍边等各种原因, 更多的文人涉足西域并留下诗文, 如洪亮吉的《天山歌》、和瑛的《题巴里坤南山唐碑》、裴景福的《三月十四日夜至长流水》等, 赞美了新疆的奇异风光;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 则涉及了新疆的景观、宗教习俗等;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也有《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 其中大量关于新疆风土习俗的诗歌, 反映了新疆的各个方面;游历新疆二万里的萧雄长期接触并深入考察新疆的风土人情, 写下了《西疆杂述诗》, 其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的诗歌, 如《歌舞》、《丧葬》等;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不仅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著名的左公柳, 而且留下了屯田守边的爱国诗《燕台杂感八首》之三;其他如李銮宣, 流放新疆时写有《浮云》等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 王岂孙的《西陬牧唱词》六十首, 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俗描写非常精彩。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描写新疆各地风景民情和戍边生活的西域诗歌留存于世, 就不一一罗列。在现代的一些作品集中也收录有关西域新疆的文学作品, 如旅游作品选方面, 张璟《中国旅游文选》中的《穆天子见西王母》, 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等, 均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西域的风土文化。
二十世纪,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古代西域文人及文学创作的研究, 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 (色目人) 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 其卷四文学篇专门讲到了西域之中国诗人、文家、曲家等, 对这一地域孕育出的杰出文人及其创作做了分析。在多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 都论及西域的文人并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 西域文学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现。新时期以来, 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 余太山主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西域通史》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做了勾勒, 其中也都论及了西域的文人。何芳川、万明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在研究考察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时发现, 作为中西交流的陆路唯一通道, 丝绸之路所处的西域, 必然成为东西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西域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当中, 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与西域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游牧民族、文人官宦, 他们的事迹作为创作素材延续千年, 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 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现代的国内学者研究西域文学的专著和论文则更为纷繁。范友悦的《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 对西域文学的特点做了总结, 对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视。郎樱的《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段宝林编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李国香的《维吾尔文学史》等, 主要表现在对西域的维吾尔族文学研究非常具体深入。黎蔷的《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 对新疆的文学艺术的形成和特征做了论述和分析。研究有关西域边塞诗人与创作的论文也非常丰富, 这些论文和专著, 以及一些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专著, 都从不同的层面, 分析探讨了古代西域的作家和作品, 对西域文学孕育的土壤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行了研究。因为篇目实在太多,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新疆研究西域文学的现状
对古代西域的文化名人和文学资源最为关注, 投入最大热情、进行执著研究的当属新疆的学术研究机构, 以及身处新疆或者曾长期生活工作于新疆的一些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 新疆人民出版社倾力出版了历代西域文学家作品研究丛书, 包含诗抄、选注、评传、游记类十本书, 囊括了古代西域著名文人及作品。钟兴麒、王有德选注的《历代西域散文选注》, 旨在介绍自汉代至明清反映西域风土人情和开发建置的优秀散文, 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西域的过去。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的《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和《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的《维吾尔文学史》、王堡与雷茂奎主编的《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郝延霖主编的《西域文学论集》、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玛纳斯研究》等, 一系列书籍相继出版, 推动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 成果日趋深入和全面。周珊与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 第1辑收录近30篇关于西域文学的论文, 其中有18篇涉及了西域文学具体的作家、诗人、作品和文学艺术的样式, 尤其对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的文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张玉声的《试谈西域文学特点》和《谈西域文学的两翼》两篇论文, 对西域文学的发展特征及分类做了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述。胥惠民的《各族人民团结建设和保卫边疆的赞歌———漫论西域诗的爱国主义》和《古代西域文学论纲》, 认为“西域文学由三部分构成, 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 或者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 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新疆龟兹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杰的《<历代西域诗钞>中的龟兹史迹》分析了西域诗歌对龟兹的描述。陈冬季、蔡宇知的《西域文化论稿》, 详细阐述了西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包括西域民族原始文化———岩画、西域民族精神的原始形态———萨满教、西域民族精神的艺术形态———古代文学及西域民族人生历程的宗教化———人生礼仪等。沈子华的《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 对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了分析和论述。薛天纬、朱玉麒主编的《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 收录了近30篇学术论文, 围绕着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 研究者们不仅把地域理解为文学创作、作家活动的客观背景, 而且看做渗入文学内质中的能动因子。其中有不少篇目涉及西域文学中的神话传说、诗歌的发展及西域文人和艺术等内容。近年来, 疆内的一些高校还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并创办学术论集《西域文史》,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每年一辑, 是新疆本土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的集刊, 显示了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学科已经跻身于该领域世界学术之林, 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朱玉麒教授的《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 对截止到2004年以前有关徐松的生平、学术及西域著作和其他著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与评价, 《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认为吐鲁番文书从外形到内在的“双重碎片”模式, 以其丰富性、多样性, 构建了中古时期吐鲁番汉文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与现场。这些成果令人振奋, 也鼓舞更多的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 中央文史研究馆吴蔼宸先生选辑的《历代西域诗钞》, 共搜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内地部分诗人文士吟述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情风物的诗歌一千余首, 材料颇为丰富。当代学者星汉所著《清代西域诗研究》, 对西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更细致和深入, 该书对西域历史、民族、文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谓丰富, 从中可见古代西域诗的大体面貌。还有胥惠民教授选编的《现代西域诗抄》, 将西域文学作品的研究延续到了现代。2000年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 (庚辰版) , 2012年邓世光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 (戊子版) 等, 则集中收录了当代文人描写、讴歌西域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诗词。
2012年8月31日, 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唐代西域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 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的140余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会议。与会者就唐代西域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交流, 并实地考察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等地的唐代文明遗存。这些活动表明西域文学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对象, 西域学 (或曰丝绸之路学) 已经成为国际“显学”, “西域热”高涨。
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是丰硕和颇有建树的, 但是我们看到, 新疆针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还是比较薄弱的, 与内地的此类研究相比是滞后的。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西域文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受到重视。金璐在《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和《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两篇论文中, 以新疆独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为基础, 研究了当前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认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应将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融入到秀美的自然景观中, 构建新疆独有的人文景观, 充分挖掘新疆旅游产业中的现代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关于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的研究的学术论文, 如阚耀平、焦黎、蒙莉的《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 提出了对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很有价值的建议。郑亮、王开元的《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 认为唐代文人“开创了游边旅塞的航道”, 他们的“边塞山水诗奠定了中华民族对西域旅游的审美情趣”, 而清代文人“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风土的详细记录, 为今日的西域旅游增添了历史的民俗的文化内涵”。他们的诗歌“为今日的旅游风俗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凯旋的《新疆旅游景观艺术中的形象仿生设计》, 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运用建筑学和仿生学的知识, 对新疆旅游景观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新想法, 对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启发意义。道尔基、李煜辉的《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新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策》, 分析了新疆旅游业对“丝绸之路”的利用现状, 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西域的“文化及历史内涵挖掘不足”。石利娟的《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 则梳理了历代西域散文作家的作品对新疆地域、文化、风情的描述。盛春寿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 因其提到的遗址与中国唐代边塞诗人及作品的密切关系,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梳理文献时, 我们注意到, 国内一些学者专家重视文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 注重挖掘文学资源在旅游景观中的价值, 尤其内地这方面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很多, 如张维亚的《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 丁晨的《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 徐秀敏的《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 喻学才的《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 杨秀玲、王军华的《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 张畅的《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 余靖华、李江风、刘蕊的《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 孙杰的《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 陶少华的《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 等等。这些论文都从文学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都意识到文学对旅游的影响作用, 都在努力探讨开发文学旅游资源的途径和策略。因此让国内外旅游者看到内地的许多风景名胜点, 在当地学者的关注下, 努力挖掘文学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在许多景区都能够感受到文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内地做得有声有色, 但是在新疆的很多景区, 致力于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 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内地的经验和成功之处对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极具启发的。
四、研究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我们看到, 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在学界已经取得瞩目成就, 区内外学者从文学价值、文人创作缘由的角度研究西域文学的成果非常丰富, 从民族、区域层面研究“西域文学”的价值和影响的也比较充分, 从文学遗产的实用性层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关注“西域”的较少。到目前为止, 把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发展联系起来, 探讨西域文学对新疆旅游的影响及其资源在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开发与利用, 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很不够的。笔者认为, 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西域文学作品对新疆的旅游业具有广告和宣传的作用。
众多来新疆旅游的人, 是被西域边塞诗中的“天山”和“大漠”所引领, 是被《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所吸引, 是被塞外的奇景和民俗所吸引。西域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 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 是西域文学研究领域和范围的延伸和扩展。
2. 西域文学能够向旅游者传导新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 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新疆这块宝地,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瑰宝是神奇瑰丽的, 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内涵和价值, 是需要西域文学作品向旅游者进行传递和解读的。西域文学资源能够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点睛之笔, 重视并努力挖掘西域文学资源的旅游价值, 是在开发一座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宝库。
3. 西域文学提高了那些来新疆旅游的游客的兴趣。
西域文学知识能够使游览者在面对新疆的苍茫辽阔、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时, 因为名篇佳句的引导和感召, 心生豪迈、情绪高涨, 为文动情、为景动容。可见西域文学对游客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让旅行充满诗情画意, 给游客增添无穷乐趣。
【东营区旅游业概况】推荐阅读:
东营区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10-16
09东营英语中考试题07-08
东营职业学院创业指导工作总结08-14
东营市出租房合同简单09-11
东营开发区冬季道路清雪应急预案09-14
东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浅析论文10-30
2015年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1-02
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06-23
东营市基督教堂卫生防疫管理制度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