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用6篇)
1.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一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吴忠民
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汇报的讲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讲题准备分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第二部分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三部分内容是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内容是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内容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左右。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汽车销售场面截止到04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了公车,截止到06年年底国家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7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建设部发言人所宣布的内容,说我们国家现在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在全世界来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社会与经济之间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 重视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说民众对于民生问题越来越看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成为一股重要的历史潮流。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民生问题受到人民的重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如果找原因的话恐怕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项:
第一个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从03年开始我们党首次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接受认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强调的是要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全体人 1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普遍重视以人为本,进一步的要求必然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对民生问题提出迫切要求。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毛泽东时代,可以说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局面。尽管当时的平等有着很多的局限性,但是比以前来说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又多了一条,这就是自由、自主意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的平等竞争,每个人都是自我抉择的自然人,都是一个个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社会对于民众来说,平等和自由的两种意识哪个都没有缺少。一个社会一旦普遍接受了平等和独立意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民众普遍会认为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群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过上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这用的“世俗化”是“世界”的“世”,跟市民的“市俗化”不是一个概念。市民的“市俗化”是一种贬义词,指一个人庸俗、低档、俗不可耐等等。而“世界”的“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意思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成员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来讲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一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看重现实的问题,看重利益的诉求,进一步就会认为人民在当下的世界当中就应该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能把美好的生活放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过去经常谈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谈到美好生活总会加上个限定用语——为了人民“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甘愿献出一切。我们知道每一代人,代与代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他生活的时代当中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焦虑”。大家恐怕有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过于着急,焦虑不安。“社会焦虑”是指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社会焦虑”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焦虑现象,这之后也许有但强度不会这么大,现在人民都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焦虑,这跟毛泽东时代还不一样。
我们只是从社会心理角度比较,而不是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角度比较。在毛泽东时代规则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社会具有高度的控制力,人民的信仰是高度一致,这样一来民众心理普遍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焦虑。而且当时民众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就是遇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跟着毛主席永 远是胜利的。而且不仅是胜利的问题,当时叫做跟着毛主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带领一批农民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那么落后的武器硬是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人打败了,当时人民对毛主席产生一种心理的依赖。跟着毛主席永远是胜利的,看到毛主席挥手前进的图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产生那种踏实、充实的感觉,甚至充满了斗志。所以当时大家不着急,着急什么?再高明能高明过毛主席吗?毛主席手往哪一挥咱们往哪走就行,当时的描述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下是一种什么局面呢?一种什么情景呢?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在狂欢,一个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哪管其他,充满了一种焦虑。我们看到在彩票发行现场,一双双期望着发财的眼神,一种焦虑的神态,这是深圳股市暴跌以后股民们悲痛欲绝、焦虑不安。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跟这个时代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生大幅度的,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太大,让人民的心理难以一下子适应。人民对于自己未来的前景缺少一种可预期性,往往产生一种不可知未来怎么样的心理,这样一来人民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态。再加上人民有强烈的利益驱动,人民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急剧地变动,这一切造成了“社会焦虑”的现象。
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对这个社会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它会促成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其次会加重人民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不满的情绪,本来有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人民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就有可能把本来不严重的问题看得很严重,所以“焦虑现象”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话,我们不指望彻底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缓解可以做到。而缓解“社会焦虑”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底限,让人民对于未来有一个预期。
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来看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时刻关注民生,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时代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章 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内容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先解释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和一个大致的问题。民生这个概念,就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运用的民生概念,跟古代所运用的民生概念不是一回事。现在意 义说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它的范围太大几乎无所不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几乎都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个概念太大。基于这样一个过大的概念,制定政策可能就很难准确、明确、具体了,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用广义上的民生的概念。狭义的角度来讲,对民生概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是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三块,民生问题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限问题。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社会底限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社会救济、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民生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等等,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要有能力、有机会活下去,这涉及到生计的基本来源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充分就业问题,比如说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基本的权益保护问题等等。
民生问题还有第三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这属于高级层面的内容。中国目前如果做这条恐怕能力有限,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层面,很难满足民生第三部分内容的需求,但是作为中长期的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住房公积金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包括每一个农民工,再比如说公办高校大学生应当实行全部的免费教育。这条好像是乌托邦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很困难就能够做到。比如说前苏联几十年以前就到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全部免费教育,当然是公立大学,我们国家现在的财力远远超过几十年以前的前苏联。现在我们国家主要的任务是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中长期的目标,过一段时间再谈,但是预留到我们规划当中,这条很是应该的。
改善民生有个规律,从现实和操作的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前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部分内容基本实现以后,就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第二节 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是民生问题的特点,我们在把握民生问题的时候,在制定相关民生政策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生活消费性,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性投资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比如说公共资金,本来是用于民众公众的,但是分类不一样。用于基础性的一些大型的设施,比方说高速公路、铁路这样的建设,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公共投入。而这部分内容如果过多会挤占改善现实、具体、迫切的当下的民生问题,所以容易让改善民生陷入一种误区,我们在谈民生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指直接生活消费性,与民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迫切的、具体的民生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三个“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字就说明了民生问题应当具有直接社会消费性这样的特征。
民生问题的第二个特点是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有的时候过于投到一些豪华性的城市广场、豪华大剧院、博物馆,也不是说不能,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在满足了基本民生问题以后再投入豪华性投入,它是指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公共资金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求、基本性的保障,比方说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一会我们还会用一些数字来联系谈一下。
民生问题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改善民生有一个特点,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民生政策的制定只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做减法,或者说多用加法慎用减法。任何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问题。当他们得到了一块,比如说得到了公共资金转化为他的日常生活以后,就会把这块资金当作是自己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公共政策制定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试图矫正,把民众已经得到的一块利益让他拿出来,恐怕难度很大,弄不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慎而又慎,尽可能不要出现失误的情况,一旦失误矫正的难度是很大的。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民生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当然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是这样说的,算是一个定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实际上对中国民生问题有一个定位,用了“比较突出”这样的字眼。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说的——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这是对我们国家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一个大致定位。
第一节 民生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我们简单勾划一下,限于时间我们很难详细展开。第一个问题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城市低保县以下的城市居民是2300多万人,农村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也就是1196块钱,这是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来看的话,08年年末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再一个就是就业压力比较突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再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面临着很大的难题,我们应该承认这几年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甚至可以说这几年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看到至少由于两个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在一个时期当中甚至未来的一个时期当中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一个难题是什么呢?我们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欠账太高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共欠账2.5万亿,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我们知道偿还历史的欠账难度是极大的,这是一个难题。
再一个难题是我们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期被忽视,而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了。第四方面的问题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存在明显滞后的状态,另外教育乱收费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学校当然是知名度比较大的中学,曾经收的学费是天价。这些不仅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质量,而且还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几年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国家有大幅度的举措,我们是讲一个时期以来的欠账太多,一下子难以全部偿还清。
第五个问题是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这是很大的样本抽样调查),在我们国家现在有病没有到医院去看的一些患者比例占到患者人数中的49%。将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到医院去了,到医院去的人又有接近30%的该住院不住院了,很多人没钱看病更没钱住院。还有报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药卫生整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的公平性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我们国家现在一直高度注意这个问题了,原因就在于这里,大量的人看不起病,药费那么高,出厂才几块钱经过不同的环节(“以药养医”这样的做法),可能出厂价20块钱的药品就卖到几百块钱,负担都转嫁到患者那里去了。
第六方面的问题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令人担忧。我们国家的劳动者队伍十分庞大,但令人担忧的是称职的、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的比例下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劳资纠纷和冲突。劳资关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就势必会造成许多的社会风险,比如说劳动的工作时间过长,不少工人的工资被拖欠,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对于很多工人包括很多农民工来说缺乏社会保险最基本的一种政策。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我们国家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近年来我们国家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比较高。有一个统计数据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煤炭产量占到全世界的大约35%左右,而矿难死亡的煤矿工人占到了全世界的80%;再比如说我们国家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每年发生的断指案一共是3万起左右,一共断掉手指头4万根。这是劳动关系中的一个表现,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会引发事后的纠纷甚至是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还有一个民生问题就是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比较明显。可以这样说在我们国家现阶段凡是能够显示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在中国社会现在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一种迅速恶化的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是这样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们用国际上通行的4个指标来衡量,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是比较明确的。第一个指标是基尼系数,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偏高。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大约是0.46,而按照大批学者独立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国家的行列了。这是第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第二个指标是城乡差距,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来看恐怕是第一位的,07年是3.33倍,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一些统计学家学者认为如果把农民用于来年生产投入这块扣除,然后再把城市居民各种隐性收入、隐性福利加起来,中国现在实际的城乡差距在5倍到6倍,远远高于世界第一。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差距是1.7倍以内,超过2倍的国家都很少,我们现在不但达到了3.3倍,而且很有可能是5倍到6倍。明显说明我们国家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的,应当引起我们国家各个层面的成员高度关心和关注。
第三个指标是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不用数字来描述,联合国05的人类发展报告有这么几句话比较形象,说中国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的上海市发展水准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中国的贵州省发展的总体水准相当于非洲的加纳,所以差得太远了,就是这样两种反差巨大的现象,在中国大陆同时是大面积存在的,这是第三个指标。第四个指标是富裕群体在社会全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我们说一个数字,现在有调查显示城市当中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其他90%的这种家庭,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全部加起来那些人占所有财富的另外55%。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加起来一块来统一计算的话,有可能10%高收入者占有全部包括城乡财富的50%,而另外90%的城乡居民占社会全部财富的50%,就对半。那一对半是10%占有,这一对半是90%的人所拥有,显然这个差距是过大了。
前面的这些指标说明在30年当中,我们国家就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现象比较明显的国家,这样快的变化是令人担忧的。
第二节 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中国民生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表现,这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行为主体的作用、角色。但是正如0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公共职能没有到位的现象所直接引起的后果,而且比较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作为执政党来说,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必要的公共投入来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常态运转和健康发展。这就引出来一种重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该进行怎样的安排才是公平合理的。世界上凡是改善民生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什么意思呢?一些豪华性的建筑像音乐厅、城市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型体育设施之类的工程,不是不应该举办而是应该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当基本民生问题改善差不多的情况下再去举办,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一倒过来非出问题不可。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短的时间内,我们应当客观地承认国家的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颠倒状况,很不正常。近几年来尽管有明确的好转,但是仍然没有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公共投入的资金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公共投入资金最低的国家之一,几乎是倒数第一。像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三块,我们衡量一下拿出数据来看一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我们不跟它比。我们国家如 果在这方面投入的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证明我们国家有问题了,过早地进入了高福利的国家。问题在于在超过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字——倒数第一,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在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这是我们做专门的资料搜集、对比研究发现的,是倒数第一。不用说低于巴西这样的国家,就是跟印度相比,跟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投入的指标来看的话,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就这么低。
跟世界上很落后的国家比,比如老挝、柬埔寨、阿富汗、莫桑比克大致是一个梯队,这跟我们国家这种大经济指标是极不匹配的。我们国家经济怎么样?按照现行汇率来看是世界第三,但是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看的话,一美元实际购买力可能很难抵得上6个多人民币。从实际购买力来看,我们可以查阅一下世行报告、人类发展报告这样的一些大型数据、大型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经济总量位置是更靠前的。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远远是世界第一了,而与这些经济指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方面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问题确实又很麻烦了,所以我们国家民生问题之所以一个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直接的原因。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或者明显颠倒,第二方面的表现是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例过大,高居世界第一,占GDP的比例的话我们国家每年被浪费掉的公共资金是多少钱呢?最保守的估计以05为例大约是2万亿,天文数字!我们国家每年的城市各级低保政府加起来也不过是一百多亿,这个被浪费的太多了。通过三个部分去浪费掉的,高昂的行政成本、豪华性的城市建设(这是最大的浪费),然后大型的具体的豪华工程、豪华建筑物的建设,这三方面每年吞噬我们国家巨额的公共资金。
我们看几张图片,大家看这个图片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就这么奢华,比国务院、很多总统府、总理府还豪华,投入了二三十亿,这是县级的政府。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县级市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它的风格是按照美国的白宫盖的,比美国的白宫还要大,美国白宫是总统府,我们这是县长府,我们投入这个资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是个街道办事处,我们看这种奢华,类似的建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这种景观。
既然我们国家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明显颠倒了,那么改善民生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很可惜,所以民生问题必然会在一个时期当中,得不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第三部分内容。
第四章 改善民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再来谈第四部分内容,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我们没有经验。我们不是要开脱,我们要承认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是没有经验的,搞市场经济更是没有经验。所以有的时候难免政策跳越幅度比较大一点,像这样一些问题也只能是在发展和改革中予以解决。近年来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开始有了空前的进展。现在的这样一种改善民生的举动和势头,如果再能保持十年,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第一节 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它的目标和任务,十七大报告以及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部署。限于时间,我们很难一一涉及到,这只强调三点,这三点尽管不多,但如果做到的话就会很管用。
第一点我们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是现在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求,也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邓小平思想当中的一条主线。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现在应当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问题,而且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地具备了这个实力。反思我们过去有的时候也是有些缺陷,比如我们当时考虑改革政策出台的时候,民众对于改革政策能不能承受得了?所以一提改革往往就是要承受些什么,我们应该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要换什么角度呢?让老百姓总是不断地得到什么,让老百姓不但承受些什么,而且应该让民众不断地获得一些什么。
民众、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只有做到了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使改革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的誓言,才能从本源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什么呢?还需要我们特别看到的一点,我们国家毕竟是个平均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平均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群众基础都是比较雄厚的,有的时候很容易抬头。所以我们要特别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这就需要我们在强调共享的同时,同时要强调共建。其实这个社会不但是个共享的社会,更是一个共同建设的社会。平均主义以及相关的劫富济贫的观点一旦抬头,就会损害经济的发动机,就会损害社会的活力,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强调共有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共同建设的问题,以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第二点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物质条件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蛋糕不做大的话谈不上分蛋糕的问题。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在谈论现代社会的一些书籍和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这些人总是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性条件。比如说十七大报告是这样说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一定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基础性的东西。
第三点我们现在应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我们改善民生应当遵循两个基本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相辅相成的准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尽力而为。作为一个执政党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对于改善民生必须应该是尽力而为。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有限的财力又决定了改善民生必须是量力而行。根据这样两项准则就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
第二节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十七大报告当中所说的要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义务教育的问题;劳有所得,劳动权益的保护问题;病有所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问题;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可以说如果我们把这5个“有”字的生活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就可以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在于9个字,这就是低水准,水准一开始不要太高,一步步来;广覆盖,把每一个人都包括进来,特别是每一个农民都包括进来;有实效,现在我们国家就财力而言,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跟别的国家做对比,美国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这样的体系的?1935年开始的,英国是是1945年开始,从实际人均收入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35年的美国和45年的英国,从公共财力这个角度来讲更是超过当时的美国、英国许许多多倍。美国、英国在70年以前60年以前就开始这样一个体系的建设,我们现在更有能力把这个事情做好,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建立这样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够做到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去做的问题,只有想去做,这个体系肯定能够很顺利地建立起来。
以上的内容就是改善民生讲题的主要部分,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二
当前,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与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而返乡。农民工最怕的是失业,最恨的是欠薪,最担心的是生病,最渴望的是孩子能在城市继续上学。對于农民工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因此,必须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继续大力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一要推进制度建设。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要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三要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2008年增加439亿元,增长17.6%。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之大,是过去少有的。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大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各地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中央已经决定,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有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要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3.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三
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
二、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导向。民生为本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落实到实处。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强调把执政为民原则全面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体现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和谐与合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兴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利益多样化局面,既带来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也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四
包头市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阐明“民生”、“公共财政支出”两个基本概念。二是回顾近几年来包头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总结了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是民生之安,医疗是民生之需,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重,分配是民生之源的财政支出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三是对照国际和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分析了我市的差距,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阐明为民理财;社会公共需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兼顾公平与效率五项原则,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为改善民生提供充裕财力保障;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覆盖和大致均等化。
关键词:民生 公共财政支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财政部长谢旭人撰文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我市民生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基本概念
民生:指人的生活、生计。所谓“国计民生”、“谋生之道”。民生的主体是人,从集体意义上讲指的是“人民”、“国民”;从个体意义上讲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自然人。民生的客体对象是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活内容——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求学、就业、文化、信仰、安全、社交、婚姻、成就等等,概言之,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生活水平、生活差别、生活差距、生活安全等等。其具体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从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大体包括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学技术、促进就业、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一般性公共服务等内容。
党的十七大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因此,民生不仅是民众个人的生活,也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公共性事业。而公共性恰恰是财政的灵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满足公共需要就成为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以保障人民的民生需求。
财政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内涵来讲,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筹集起来的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政府执行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所以,财政支出也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它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计划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全过程。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额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也反映着政府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外延来看,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支出涵盖了政府公共支出的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总是由不同项目支出构成的,因此,财政支出体系是各种支出项目的系统组成,其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项目体现着改善民生的内容和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变化情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2002年中国共产党包头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后,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同时,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逐年增加了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支出。
全市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亿元,增长了近3.6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3亿元,增长了近3倍。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市本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2亿元,增长了近2.1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8亿元(含上级专项资金),增长了近1.6倍。
在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全市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4.5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3.3倍;市本级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1.8倍。在支出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部分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2002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林水利、文体广播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仅为6.5亿元,到2007年达到18亿元,增长了近1.8倍,且新增可用财力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02年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10.5亿元,2007年达到47.4亿元,增长了近3.5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02年的月均534元提高到2007年的1095元,提高了1倍还多;城镇低保标准由2002年156元/月提高到2007年的230元/月,增加了74元/月;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由2005年1元/天增加到1.5元/天。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民生财政的要求,2008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新增可用财力4.7亿元(含非税收入先征后返部分),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增加了1.6亿元,占增量财力的34%,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自治区、包头市陆续出台了提高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及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及扶助贫困县脱贫等政策,财政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投入及民生支出增加较快。根据包头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市本级财政今后两年每年可用财力年均增加约4亿元。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今后两年财政增收、可用财力增加部分将重点用于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补贴水平,增加教育、医疗、住房补贴、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财力均衡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将成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要途径,精心组织实施了20件40项好事实事。截止2008年底,按照年初确定的好事实事项目总体要求,20件40项好事实事已全部完成,其中,超额完成12项,圆满完成28项。2009年1月16日,在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2009年包头市政府将再为人民群众办20件48项好事实事,总投资60多亿元。此次确定的20件好事,涉及到社保、就业、医疗、文化、交通、住房等方面。2009年,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受益面和覆盖面;城镇居民低保补助人均每月提高30元,达到310元;农村牧区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180元,达到1180元。完善城镇基本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所有职工都有机会享受医疗保险;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城镇低保家庭取暖补贴每户每年提高200元,达到600元/年;安排农牧业保险补贴2500万元,将惠及6.5万农户。在住房方面,2009年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所有低保家庭享受廉租住房。对包头市居民购买12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有关改善民生的主要项目情况分述如下: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我市财政部门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近几年,我市与自治区同步,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两免一补”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先后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自治区规定的教科书纳入免费范围(城区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城区从2008年春季开始)、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自治区规定要求,对高等、中等教育执行奖助学金制度等。2008年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3.2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4.1%。2008年,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全市25.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提标资金全部到位。国家规定课程、自治区规定必设科目教科书补助提标资金到位。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提标资金到位。一是我市32246名高等院校学生发放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资金257万元(自治区资金128.9万元,本级匹配资金128.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二是为我市9093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补贴73.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补贴比例为高等学校在校生的28%。开展救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特别是助学贷款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已支付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58万元,高于去年全年水平。三是追加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479万元,全部为自治区资金,补贴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补贴范围是中等职业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截止10月份,春季学期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947万元已全部下达各旗县区,共有22583名贫困生享受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蒙语授课寄宿生补贴提标资金到位。2008年春季下达蒙语授课寄宿生补助资金134万元,受助学生4067人,已于3月份全部下达各旗县区。从2008年秋季入学开始,实行少数民族学校蒙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全部免费教育。四是对822名学生发放高校国家
励志奖学金205.5万元(自治区资金185.1万元,本级匹配资金20.4万元),资助面为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五是对7721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767.7万元(中央、自治区资金694.7万元。本级匹配资金73万元),资助面占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落实大中专院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截止10月底,我市已拨付大中专院校贫困生助奖学金及伙食补贴5291.6万元,近7万名学生受益。六是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了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原来的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提高到现在的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各承担50%,地方承担部分由自治区财政与盟市财政按照4:6比例分担。蒙语授课寄宿生仍执行原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1080元、初中每生每年1350元,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承担。七是从2006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外来务工子女“奖学金”及补助接收学校公用经费;2008年政府招标统一采购教科书节约资金近25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子女困难补助和优秀学生奖励。八是抓好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工作。今年全市共建设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8所,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已全部开工,建成后可解决寄宿学生4561人。
从我市财政资金对教、科、文事业投入情况分析:
1、教育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教育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教育支出等均居自治区前列,但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
从上可以看出,我市教育支出结构中,普通教育支出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三年平均为70.7%,普通教育中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平均达10.6%,且占比逐年增加。此外,根据自治区《2007年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情况分析表》反映,我市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已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但普通小学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均水平还相对较低。2007年,我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65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98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327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6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1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52元;普通高等生均预算内经费330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765元。
2、科技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科技支出总量、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列自治区第一位,人均科技支出水平列自治区第二位。
3、文化体育与传播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下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列全区倒数第一。
(二)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安全网”,又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1、截止12月末我市城市低保户数31137户,保障人数68256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提标50元,提标后市四区、高新区、白云区从230元提高到280元,惠及6.8万人,固阳县、土右旗从180元提高到230元。截止12月末,全市城市低保金支出16565万元。
2、2008年,我市农村牧区低保保障人数55955人。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每年700元提高到人均每年1300元,补助水平从每人每天1.5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74元(平均每人每年1000元)。提标后保障人数增加1万人。截止12月底,全市农村牧区低保资金支出5407万元,各旗县区按新的标准通过银行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
3、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从2005年到2007年,我市企业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71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5元,年均增加162元。2008年,按照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的要求,我市15.5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06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201元,全年支出养老调标资金2亿元。比2007年增长9.7%。
4、从我市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投入情况分析:由于我市属于自治区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投入负担重、总量大,2005-2007年,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1.5亿元,增长33.3%,支出总量列自治区第一位,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占比由2005年的15.5%提高到2007年的18.1%,人均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480元提高到2007年的366元,且两项对比均居自治区上游水平。
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看,全市用于养老和低保方面的支出占社保支出的比重达83.1%,特别是养老方面支出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8.9亿元。
(三)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的目标,我市于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参保居民由市县财政各给予每人每年20元的财政补贴。2008年我市参保居民达31万人,参保率为87%。
2007年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我市全部农牧区,参合人数达到52万人,参合率87%;2008年参合农牧民达到55.53万人,参合率达到95.09%,超出了自治区确定的工作目标。从2008年起,我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市县财政对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各补助20元。
在卫生事业方面,我市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08年底,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6个,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的目标。
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量及占比情况分析:2005-2007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上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006-2007年均列全区倒数第一。
(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出台《就业促进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此,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促进就业工作,选派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嘎查任职,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贷款3581万元,带动4022人就业,为自谋职业军转干部提供一次性补助,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了促进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将现行政策在对象、范围、内容、时效等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充实,并将工作重点从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拓展到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政策,我市财政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资金0.2亿元。其中:就业补助1500万元,退役士兵安置90万元,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嘎查村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经费76万元。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通过“三支一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就业。
(五)居住是民生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探索通过旧住宅区环境整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使居者有其屋。自2004年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适用住房样板小区——“明日星城”亮相包头,我市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我市于2004年率先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并于2007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了城市无房低保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2008年我市又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对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8年12月,市四区共有7271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廉租住房补贴。市四区以外的其他六个旗县区在2007年陆续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范围由无房低保户扩大到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新区为13平方米)的城镇低保家庭,各区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户数达到2906户。合计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低保家庭共有10177户,实际发放1994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在做好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的同时,我市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廉租住房的新建工作,2008年底市四区将有40315平方米的廉租住房竣工交付使用,相应解决800户低保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为逐步加大实物配租的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全市共下达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038万元,其中:本级预算安排446万元,公积金增值收益安排146万元,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安排450万元,上级财政下达补贴8996万元。
关注民生,不仅要关注生活质量本身,也要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努力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及生态绿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2008年安排生态和环境保护支出0.95亿元,比2007年预算增长78.6%。
(六)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贯彻实施这一指示精神,我市财政及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一是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元月1日,我市将城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560元调整到68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20元;固阳、土右、达茂三个农牧业旗县从400元调整到56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60元。二是指导企业根据工资指导线合理增长职工工资。今年以来我市大中型企业、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平均增长工资9.8%,实现了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三是建立了工资支付监督制度,及时查处欠薪行为。截至10月底,共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7起,涉及农民工6437人,清欠工资2184.37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市改善民生事业投入的规模不断加大,各项民生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但与自治区和周边盟市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民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全区增长幅度。2005年到2007年,我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投入年均增长幅度为31.8%,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3.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年均增长33.4%,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3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年均增长4.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8.4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年均增长30.5%,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18.5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33.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0.6个百分点。
与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鄂尔多斯市相比,差距更大一些。鄂尔多斯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总量从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7.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幅度为50.1%,高出我市年均增长幅度18.3个百分点。2007年鄂尔多斯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6.2%,高出我市21.2个百分点,人均支出960元,高出我市361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64.4%,高出我市64.1个、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更加关注民生和弱势群体。注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提高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供给水平,逐步完善“五个有所”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二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三是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不断提高我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五是按照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做好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牧区输出劳动就业工作。六是不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贯彻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七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八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广普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九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举全市之力帮助贫困旗县脱贫致富。
3、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按照“以丰补欠”的原则,确保国库资金调度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财政预算真正意义上的收支平衡;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要从预算收入和年终结余中提取,主要用于解决自然灾害救济、社保基金超预算缺口和其他不可预测的重要的资金缺口;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应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范围,提取和使用基金要编制预算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后执行。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确保财政收入完整、支出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使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需要的职能完全体现。
4、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覆盖和大致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应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化为目标,以绩效结果为导向,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力争在以“五个有所”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凡属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凡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应明确中央地方各自所承担支出比例和各自承担的相应责任。二是建立以地方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的公式化转移支付。尽快在转移支付中引入因素法,将地方政府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作为基本因素,并考虑包括支出需要、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等因素,引入均等化转移支付,确保不同地区获得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调整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粮食生产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民生需求得到优先保障。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用法律形式把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预算、绩效和监督等确定下来。
5.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五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因此政府就应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今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水平全面提高,人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政府提出改善民生的六大政策改善民生:①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项政策,无一不是以社会建设为框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方针政策,无一不突出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发展大前提。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更加明白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道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这个框架和目标与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这个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6.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六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理论意义
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二,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社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框架和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成熟。
(二)现实价值
第一,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环境。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明确了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得我们的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第二,立足现实,抓住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环节。十七大报告科学把握我国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立足历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建设的科学蓝图。社会是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及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基本任务的有效阐述,体现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有效方法提供社会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方法。
二、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关于和谐社会的表述,在2005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中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和谐社会在现实层面上的五个基本要求。
(二)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
1、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的需要与制度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2、日趋多元的社会利益主体加大了社会利益与价值整合的难度。
3、社会发育的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缺乏社会力量的存在。
4、转型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我国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6、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剧了人们的被剥夺感。
7、许多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重压下,被忽略的安全危机开始出现。
8、党的建设存在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
(三)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否,同时还取得于发展的协调性,在这样基础上,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随着十七大关于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相信我国的社会就业环境将会更加公平,城乡就业压力将会加速释放。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创业来完善就业体系。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针对分配领域的新提法,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也表明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如此系统地深刻表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所作出的创新性阐述。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全民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建设本身要求我们转变理念,充分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和谐的要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应用一些改变。
三、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1、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2、社会建设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群体的引导作用。
3、社会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4、社会建设需要有效引导社会发育。
5、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荐阅读: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09-22
告成镇加快推进六项重点工作汇报10-15
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08-23
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10-23
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11-06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10-20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10-22
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