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名言

2024-09-13

语文名师名言(精选8篇)

1.语文名师名言 篇一

5上名言警句(名师)

一 关于读书的名言: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三国志》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对联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11.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12.心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卢克莱修----《物性论》 13.学问足可以改变人格。----奥维德《变形记》 14.知识投资收益最大。----富兰克林

15.知识是珍宝,而实践才是获取它的钥匙。----托·富勒 16.世上无难事,是怕有心人。----汉族谚语 17.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18.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1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 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7.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是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8.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三 思乡名言:

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4.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四 古诗:

1.(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古诗)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五 道德修养名言:

1.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爱因斯坦 2.非常的境遇可以显示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

3.没有公民的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罗素

4.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甘地 5.只有美德才是通往平静生活的唯一途径。----玉外纳 6.美德是世间最美好,最有价值的财产。----普卢塔克 7.交朋友就是平等相待,以诚相处。----丁玲 8.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培根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了解自己的儿子。----莎士比亚 11.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12.母亲的教育决定子女未来的命运。----拿破仑

1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14.知子莫若父。----管仲

15.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6.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

17.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8.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19.奋斗在人,成功在天。----荷马

20.不冒险就征服的是没有光荣的胜利。----高乃依 2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语文名师名言 篇二

在拜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时, 其中《提醒幸福》教学实录与反思感触颇深。这堂课是于2004年2月14日给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初二学生上的一节课, 他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其中有个片段发人深思:当有位同学说“我喜欢第二十二自然段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他不会像信号弹似的, 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他披着本色的外衣, 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因为我喜欢这段中的一个词是‘朴素’, 朴素, 这是文章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不要像闪光弹似的在天空中闪出红色的光芒。”她停了一下, 又笑着对我说:“就像您一样, 我觉得您也是个朴素的人。”大家都笑了。

……

我对同学们说:“很难得啊, 说我很朴素。但是我要非常严肃地很真诚地说一句话, ‘朴素’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词。1995年, 我的一批高三学生毕业, 他们叫我给写一句话, 我就写了四个字———‘朴素即美’。朴素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对幸福的理解也是这样, 我们平时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对不对?有的人理解幸福不是这样的, 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其实幸福是很简单的。我很高兴这位同学这么小的年龄就理解到这么深刻的哲理, 了不起!而且还发现我很朴素!”

李老师在这里是多么善于抓住这个细节, 借势引导同学正确看待幸福观, 人生观!不仅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意,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怎么去做人!

叶圣陶说, 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李老师同样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并终身实践的看似平常实乃重要的方法。如课前预习的习惯:生字词自己解决, 课文自己朗读, 注释自己看等;笔记不是抄板书, 而是把老师的重点或师生发言中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 哪怕是错的, 记下来可以批驳;课后练习自己做, 如果掌握了, 可以不做!每周写随笔的习惯等!

魏书生:合作学习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语文教育名家魏书生。有幸在兰州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课。那次, 他是给初二的学生上高一的一课《理想的阶梯》, 记得是在一个体育馆里授课。当课上一位同学在黑板上 (记分牌黑板) 写字有点摇晃时, 魏老师说, 谁愿意帮助这位同学 (扶住黑板) 共同完成写字任务?一位同学在魏老师的启发下迈步走上了讲台, 协助那位同学完成了生字任务。魏老师没有评判答案, 却接着说, 好多时候, 好多事情, 不论学习也罢, 生活也罢, 做人也罢, 都要学会与人合作, 尤其在现代社会, 好多事情都是在与别人的合作帮助中完成的。在这里, 魏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做人的道理, 这是何等可贵啊!

温生玺:一起陪我们

当然, 这样的案例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在一次教学调研中, 我县长宁中心学校的温生玺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有教育局的领导和我校的老师一起陪我们度过40分钟, 相信在他们关注的目光中, 同学们会比昨天表现得更精彩!

“一起陪我们”, 这就把听课者和学习者放在一个层次, 一个水平面上,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没有拘束感, 能够自如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同学们会比昨天表现得更精彩”, 看似淡淡的一句, 却暗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而另一位老师却是这样说的:今天怎么不举手了?我就叫个不举手的, 王老师来听课大家就紧张了?相比二者的教学机智, 显而易见哪个更胜一筹!

同样是温老师的课《倾听自然、感悟自然、表达自然———写作、口语交际》, 我们再看一个片段:“师:由于时间关系, 不能一一展示了, 但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示:有一种幸福叫写作, 当夜深人静时, 你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用文字写出来, 当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站起身来伸伸腰, 那种愉悦的感觉, 相信你体验过, 那就写下来吧, 用文字来展示你的精彩!生:用笔写作。”分析这个片段, 教师的过渡语设计独具匠心, 极具感染力, 学生易于进入想写作的状态, 产生想表达的写作欲望或冲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 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是提高课的质量和品位的关键所在, 而这看似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的教学艺术, 确实是平日的勤于阅读、勤于积累的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该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是在平时。”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3.语文名师名言 篇三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 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原文摘要】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人的光荣传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建构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范式。他们的实践、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意义也十分重大。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于漪们”“那一代”是一个群体,他们是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宁鸿彬、洪镇涛、朱绍禹、刘国正、顾黄初等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和正在书写着语文教育的历史。当前,在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之时,反思“于漪们”“那一代”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路径,对当代甚至后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有现实意义。魏本亚教授以老一代语文教育大家的群体视角,通过对上个世纪80年代享誉国内的语文教育大家的访谈,回顾了“于漪们”“那一代”的教改探索历程。作者认为探寻语文教育大家的教育改革历程,思考其历史意义,对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对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作者将中国当代30年语文教育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是创造语文教学范式的时期;第二个阶段(1988—2001年),是语文教改冷思考时期;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时期。在这几个重要时期,语文大家们肩负了时代的重任,创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语文教育历史。魏本亚认为,正是“于漪们”“那一代”创造了语文教育历史。

一、“于漪们”“那一代”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观

于漪在80年代提出“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换到关注学生的“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目标,语文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钱梦龙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观;魏书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该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使学生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宁鸿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摆脱“唯书”、“唯上”的思想桎梏,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既体现了“于漪们”“那一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论述,又反映了“于漪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智慧。

二、“于漪们”“那一代”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魏本亚认为,“于漪们”“那一代”集几十年实践经验于一体,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钱梦龙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的一种哲学阐释,又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提升;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是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的教学艺术启发学生开启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教学模式。于漪的“情感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见明的“导读教学”、颜振遥的“自学辅导教学”、 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过关教学”等等,“于漪们”创造的语文教学模式异彩纷呈,植根于中国母语教学土壤中,有着广泛的实践价值,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于漪们”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魏本亚认为,在30年的语文教育探索中,“于漪们”贡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语文教育学理论层面,有叶苍岑、朱绍禹、顾黄初、张鸿苓等人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学体系;在语文教材层面,有洪宗礼、欧阳代娜等人不断探索,建构了有鲜明个性的教材体系;在语文课程层面,刘国正、章熊、顾振彪等人高瞻远瞩,编制了若干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育的各个分支方面,“于漪们”也有相当程度的掘进。王力、吕叔湘等人建构了“中学语法教学新体系”;曾祥芹等人重构了“文章学”;韩雪屏等人建构了“阅读学”与“语文心理学”;王尚文阐释了“语感论”……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目前都在影响着我国当代的语文教育实践。

四、在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的矛盾冲突中准确定位语文本体

传统之于现在是一条割舍不了的链条,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今天。我们有2300多年大语文教育传统和100多年现代语文教育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摒弃过封建时代的语文传统,又摒弃不同意识形态的现代语文传统。当我们抛弃传统去建构语文大厦之时,发现语文“根基”总出问题,得到的教训是简单否定传统另搞一套,结果只能碰壁。审视“于漪们”“那一代”的经验,我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是因为他们正视传统,善于汲取传统经验,善于在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的矛盾冲突中准确定位语文本体。

五、立足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提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李吉林用30年的时间求解,创造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景教学课程。欧阳代娜用30年的时间研究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难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刘国正主张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欧阳代娜认为知识与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魏书生一再强调语文教育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会变。“于漪们”立足于语文教育实践,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获得了不少原创性的语文教学成果,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六、正视理论多元,立足本土实际

魏本亚认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叙述理论、接受美学、阐释学、符号学等,与实践总是那么的不和谐。对话教学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但是虚假对话、泛对话又令我们心有余悸;读者中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却带来了信马由缰的“假解放”。中国孔子的“启发式”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得多,我们却没有开发研究使之成为新的理论。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年,具有本土化色彩的理论仍然不多,理论的苍白经常演绎实践的误区,“于漪们”“那一代”做出了本土化探索。洪宗礼邀请国内百余位知名学者、专家研究国内外母语教育课标、教材以及成功经验,就是要用他山之石攻中国语文之玉,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理论。植根本土、脚踏实地,正是“于漪们”“那一代”的研究风格。

七、正视文化多元,坚持民族立场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在外来文化面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后现代”面前,“经典”被解构了,语文课本中经典篇目减少了,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容增多了。语文教师怎样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是抛弃传统,全盘西化?还是在民族传统中注入新的血液,既继承传统,又海纳百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翻开美国的高中语文教材之时,我们发现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人在捍卫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一些美国学者还要创造具有美国文化特质的“美国英语”。语文的核心是母语教育,母语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母语传承民族文化,这是语文教育的立足之本。“于漪们”“那一代”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魏本亚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于漪们”“那一代”在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继承传统与借鉴创新以及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凸显了老一辈语文教育名家特有的基质。有研究者认为,大凡语文名师都有如下基质: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他们的內心都长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他们的安静与不安分同在;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流露的才情;他们敏感、丰富,感悟思维发达,因而灵感跃动,见解独特。于漪、钱梦龙、章熊、魏书生、李吉林等老一辈语文名师,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上述特质,他们以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角度去透视语文教学现象和语文教育规律;他们注重解决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他们既立足于继承传统,又善于借鉴创新,建构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语文教学新秩序,使80年代的语文教育百花齐放,为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一辈语文教育名家的实践探索与成长经历,也是今天语文教师成长的巨大财富,正是基于对老一辈语文教育名家所创造的语文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魏本亚对“于漪们”的贡献做出了重新审视,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于漪们”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贡献。其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累进式积累,也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是在该篇文章中,魏本亚先生对“于漪们”“那一代”为何具有如此的成就似乎缺乏深入揭示。笔者认为,有清楚的职业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育职业,热爱学生,是“于漪们”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钱梦龙曾说:“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以恋人般的痴情,宗教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魏书生讲过:“我属于愿意当教师的这一类人,我们这些愿意教书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谈我们这项又穷又苦的事业中的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于漪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于漪不仅爱班里的优秀学生,而且对所教的全体学生都充满爱心,一视同仁。顾德希从教近40年,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生“评教”活动中,连续多年来综合评价都是100%“非常满意”。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缺乏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却想取得语文教学的成功,将是很难想象的。这是本文强调的一个方面。

另外,笔者认为,魏本亚教授对新时期我们语文教育理论中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的评价有失公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教育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接受美学、阐释学、符号学等。他评价说“这些理论曾经令我们激动不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总是那么的不和谐,引进的理论总是和我们开玩笑。对话教学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但是虚假对话、泛对话又令我们心有余悸;读者中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却带来了信马由缰的‘假解放”。魏本亚虽然用了两个“总是”对引进的教学理论的价值进行否定,但事实上传达给读者的却是一种吹毛求疵的印象。一种理论“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一种理论“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它的功能何其强大!他的价值何其重要!一种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是否还应该有其他奢求?根据我国传统哲学,任何事物都利弊互存,上述文字所谓的“虚假对话、泛对话”、所谓的“假解放”,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吗?显然不是。否则,它们断然不会“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再者,文章的表现形式显得比较宏观,从“群体”视角,立足于“面”上揭示“于漪们”的教改探索及其贡献,达到了整体揭示“那一代”共同特质的目的。但“点”的特殊性缺乏纵深感,显得深刻性与新颖性不足。当然,这种认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于漪们”这些名师的教学历程与教育思想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宏观的研究已经很难找到新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如何继承老一辈语文教育名家创造的语文教育财富,并使之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仍然值得我们努力探索,魏本亚先生做了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4.语文十大名师 篇四

文学院11级中师二班 刘敏 20114021056 1.钱梦龙

简介:男,上海嘉定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多年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主张: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最突出的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三主四式”。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必须由主体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自读式”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在训练过程中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达到温故而知新,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实际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把一堂堂语文课当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去精心地雕琢、刻画;他的学生,也把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看成了自己的乐土。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

2、窦桂梅

简介: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博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

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作过系列专题介绍。教育理念: 理想课堂:“理”“想”并蓄。“理”字当头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想”跟其后,说到这个“想”,要组词那可就多了,什么“想象”、“想法”、“思想”啊等等等等。就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这也许是理想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翅膀,还可以理解为像刚才张家港实验小学校长说的“智慧”。

她说: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最后要给孩子们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想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怎样让她既有“厚度”——语文的扩展,还要有“温度”——情感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深度——也就是我们的思考。

3、黄厚江

简介:男,1958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教育理念:

阅读教学“五个现代化”

一、阅读教学的贵族化

所谓贵族化,是指运用一些一般情况无法运用,一般教师不能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不能说不好,甚至也可以说的确很美,但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师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者说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无法实现,即使对于执教者来说,或许也只能是“十年磨一剑”而已。这样的课,只能是观赏性的,只能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偶然为之,没有普适价值。应该说,这样的课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如果让一线教师以为这种贵族化的课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态,唯有这样的课才是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这就显得可怕了。它不仅误导了大家对阅读教学基本定位的理解,而且使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对自己能够按照阅读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失去了信心。

二、阅读教学的高位化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层面的,有基本的任务,也有较高要求的任务;有常规的任务,又有针对性的任务。如果我们放弃了基本的任务和常规的任务,而抓住高端任务进行教学,就是一种高位化。比如教学文言文,如果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积累,放弃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立足于所谓批判阅读能力、创造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任务。阅读教学课,如果学生根本还没有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就进行拓展、比较、探究,就开展所谓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这也是一种阅读教学高位化的表现。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新课程对阅读教学提出新的高的要求,而是提倡突出阅读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立足本位任务的基础上追求这些较高的教学目标。

三、阅读教学的低位化

这种做法和前一种做法恰恰相反,是对阅读教学进行过低的定位,其基本的表现,一种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为满足,教学的全部目的就是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板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图解。另一种是简单地瞄准考试进行教学,教学文言文就只有字词句,教学说明文就只有信息的筛选,甚至教学散文也是简单地套用高考的几道题目。而这一现象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严重,一位教师教学《实用文阅读》中的《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实与虚》,一节课的教学就是立足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实什么是虚,由诗词到雕塑,由戏剧到绘画,由课内到课外,由文章到生活,反复操练的就是虚和实的识别。有些教师教学《〈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选读》,就只有几道类似高考题的测试题,甚至教学《现代散文阅读》也就是总结出几点写人写景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而已。这样的做法,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要求。

四、阅读教学的戏剧化

所谓戏剧化,就是一味求新,一味追求好看,一味追求出乎意料的戏剧效果,热衷于寻找、采用一般人不常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意表演的色彩。带着猎奇心理听课,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评课的人,也热衷于寻找亮点。唯“新”为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似乎大家并不是关心具体的教学是否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是否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新”字了得。最近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执教公开课叫“做课”,听公开课叫“看课”。也许这里面有不同地方语言的因素,但之所以得以“流行”,恐怕还包含着认识上的因素。事实上,无论是执教公开课的人,还是听公开课的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追求戏剧效果的欲望。坦率地说,我在各地执教公开课,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困窘,免不了也会从可看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否则就担心辜负了活动组织者和花了时间“看课”的教师。只能是努力将可看且切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和能体现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尽可能地统一起来而已。阅读教学的戏剧化常常容易使课陷入“贵族化”的泥淖,那样的课实在成本太高。

五、阅读教学的时尚化

所谓时尚化,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什么东西最时髦就让什么东西进课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什么环境保护,什么持续发展,什么生态平衡,统统成为质疑作者的有力根据。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本教材中纪伯伦的《浪之歌》,由汶川大地震说到中国成功主办奥运会,从“神七”上天说到“三鹿”事件,真是唯恐不够时兴。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以两个骗子的身份在博客上谈谈自己是怎么行骗成功的。我们姑且不说这样的学习活动隐含着的思想教育可能具有的副作用,单就教学形式而言,为什么要在虚拟的博客上交流而不在班级学习环境中交流呢?我也看到一位教师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让部分学生以作者身份接受另一部分学生以记者身份的采访,谈谈是如何观察癞蛤蟆和蚊子的。我也弄不懂这样的“采访”和直接讨论作者是如何观察癞蛤蟆和蚊子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课程改革多年后的今天,是该认真思考阅读教学的本位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认为,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丰富的阅读教学形态的同时,有必要倡导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就是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运用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立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教学。

4、薛法根

简介:男,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初中毕业考取江苏省新苏师范,1986年保送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1988年分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现改名为盛泽实验小学)。历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现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校长。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10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教育理念: 有效的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活动的设计 阅读方式的选择

5、余映潮

简介:湖北荆州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他是一位语文教学研究的能人,他在三个方面堪称一流,就是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他也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教育理念:

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朗读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朗读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视点,那就是初中学段的朗读教学。

一、研究朗读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朗读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标高

三、研究朗读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首先,他对教师如何研读课文都进行过见解独到的指导。1.要养成读课文的习惯,随时注意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2.要有品读课文的功力,以便更好地进行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3.要有类读课文的耐性。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三大类语文知识:关键性的基础知识,板块性的积累性知识,有指导性的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4.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把课文读精、读透。5.要有助读课文的资料。要善于用别人的智慧帮自己读书。

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0期《美文美教》一文中提出“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等,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风格极具个性,已逐渐自成体系,在湖北省被称为“余氏风格”,对他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艺术在于他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提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

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32字口诀,他推介“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还提出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认为“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教学思想,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6、胡明道

简介:女,特级教师,华中师大特聘教授。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语会单元教学中心理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学长式教学”创始人。她主张教师应以“学长”身份组织课堂,她提出了“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易实践的方法指导,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事例”的教学原则。她的课堂刺激、灵动、有趣、和谐,呈现出“知能情意整体化,文本解读体验化,活动内涵问题化,探究学习过程化,方法指导实践化”的教学风格。她经过40年的奋斗,形成了全国性的“胡明道磁场效应”,赢得了“德艺双馨”的美誉。

教育理念:放飞想象 快乐作文

自由创新是“作文”作为一种独立“精神创造”活动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与学生共同写作的过程中,我千方百计地帮他们找源头活水,总结方法,“课文作文”就是其中的一种。

什么是“课文作文”呢?“课文作文”是学习者以阅读教材文本为依据,以文中信息为触发点,进行联想、想象、推理、整合、重组、改装、评点后,写出既与原文有关,但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段或新篇章的一种练笔途径。类型有:扩展写、补白写、续接写、换向写、缩微写、改式写、赏评写等。“课文作文”因其对想象能力的凸显、对未知情境的推想、营构能力的独特要求而具有创造魅力,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其实,想象也并不神奇,它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联想、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课文作文”中,想象是指将文中“未出场”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其次,由于它还沟通了读与写,提供了可利用的材料,以及对体裁、篇幅的可选择性,因而倍受学生欢迎。

7、张玉新

简介:男,1963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5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199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东北师大古代文学在读博士生。在东北师大附中任教19年,并任语文组副组长、组长9年,是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首届科研型名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吉林省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现为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先后参加了不同品种的语文教辅书籍的编写工作,是长春版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委,七年级上册主编。多年来,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并形成快节奏、大容量、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在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提出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的主张,并在东北师大附中付诸实施,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撰写各种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文言文学习手册》(初中、高中版)《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教学》(合著)等,先后被《吉林教育》《长春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作为封面、封二人物介绍。

教育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根据有关研究,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教学目的的上位还有教育目的,它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一般说来,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第二,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第四,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8、孙双金

简介:男,南京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他多年探索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教育理念: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何为“情智语文”?孙老师认为: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他认为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因此,“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9、王崧舟

简介:字维岳,号泊静斋主,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

级教师,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教育理念:诗意语文

王崧舟,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10、于漪

简介:江苏镇江人,1978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著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她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崇尚“文道统一”,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主张: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性很强很突出。她认为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必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于漪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平时她的教学语言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然随之提高。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漪精通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5.小学语文名师活动总结 篇五

今天上午9点整,在县教研室会议室举行了小学语文名师活动。这也是本学期的第一次业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xx、xx、马丽、时进奇、刘瑞华,xx、张琳、李斌、海莉、刘芳、赵东玲、李晓燕等十几位教学名师新秀,还有xx、郝振丽等几位名师培养对象,教研室副主任xx老师组织并主持了本次会议。

活动上,xx老师首先宣布了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送课下乡活动

3月份,由x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4月份,由李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其间,还会有x市送课下乡到县直第三小学,是有关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届时再安排听课学习。

二、读书交流活动

今天给每人发一本教育书籍《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和一本教学专刊《小学语文教师》,尽快读完,可以在书上圈点批注。将在5月下旬和6月份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都得参加,并写好交流汇报材料,在总结和交流中对读书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制作课件,每人的读书交流时间30分钟左右。

三、有关课题的立项

到时候由xx老师给大家讲研究课题的选题范围及立项表格要求等等诸方面的细节问题。

四、坚持写教学反思

依然像上一期那样,坚持写教学反思或学习心得,并以电子稿定期发送到教研室邮箱里。

宣布完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紧接着由xx、xx、xx三位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是为这个月的送课下乡做好充分的准备。

xx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他的设计从课题的导入,听《你就是这样的人》,为整个课堂铺垫了情感基调,做到课伊始,情已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通过“读”“品”“悟”,周总理仿佛穿越了时空,由远而近向我们走来,他那高大的形象,在这样的品读感悟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总理的情也越来越浓,此时,再播放总理逝世时候的纪录片和《你是这样的人》,让那种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到升华。

xx老师说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检阅》。她的课堂一向是我向往和追求的,扎实、高效,又朴素真实,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朱老师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孩子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能一一地落实到位,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学到本领。

xx老师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文段并不长,却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本“写了什么”并不是难点,孩子都能理解,而“怎么写的”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重在突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可以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以上三位老师说课结束后,xx老师简单做以点评,接着我们大家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学习三位老师的优点,又直言不讳地指出还有哪些欠缺或不妥之处。研讨交流的气氛轻松而愉快。

6.走近名师,赏魅力语文 篇六

——赴洛阳参加小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展示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骆焕学

12月19到21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有幸参加了2014年由河南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教乐园教育科技中心、全国小学名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获奖课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听课,再次开阔了眼界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此次教学活动一共听了7节课。有阅读课也有表达课,根据观摩活动的评课标准,大概有六点: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准确;教学过程要朴实;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设计要完整;鼓励教学过程、方法、策略的创新。在我听的这7节课中,基本上每一堂课中的每一位教师,在设计课堂上都能准确的把握以上几点标准,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每节课中都有别具心裁的创新点。印象比较深的比如来自重庆的邓剑东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邓老师巧妙设计学习路径:尝试推销,体验表达——学习推销,表达有针对性——创意推销,表达生动——总结推销,活用语言。邓老师根据从课题入手,娓娓道来,让学生把生活与口语交际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借助孩子们准备的“商品”,上得非常生动、扎实、朴实。再如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熊丽乔老师执教的表达课《有趣的动物、植物》,这堂课给我的印象也很深,熊老师在开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动植物头饰,课前谈话时,通过激趣引出交际情景,通过三个版块:猜猜它是谁——比比谁有趣——世界多奇妙,让学生在各种创设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交流,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所谈及到得东西既能联系到本节训练内容又能联系到生活,在展示中,就很自然的出现了非常精确的描述和感人的话语,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这堂课犹如电视节目一样,现场感非常强,孩子非常感兴趣。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整堂课中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运用非常恰当,能够看出来教师在课件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视频还改编了歌曲,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交际的礼仪和口语的表达,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是贴切、适时、到位。

其它的几节课也都非常精彩,不能一一列举。

通过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的展示给了我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作课教师形象各异,有亮丽的也有相貌平平的,但不管来自哪儿,共同的特点是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音色圆润,音质纯美,语言富有节奏;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精巧,能看出教师拥有着极为宽泛的知识储备,都能从课本内延伸到课本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提升学生的知识量。

第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听课中我特别注意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有的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每个环节提出的要求清楚准确,借助流畅清晰的引导话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激发了孩子们思维的流畅性;有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位老师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第三、有效朗读,语文课堂永远的旋律。本次学习共三节阅读课,通过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丰厚,因朗读而感人,每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都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而且这几位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朗读带动大家,在有效的朗读中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获得情感的体验。

每天的课后都有一个名师点评活动,吴琳老师和陈金龙老师的点评也非常精彩。尤其是陈金龙老师的点评非常洒脱,自然,充满幽默与智慧。那些诗意的语言从他的嘴里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入耳入心,不由得使听课者频频点头。

7.语文名师名言 篇七

一、含义及缘起

“领办”, 是一个新名词, “领办”中的“领”在字典中解释为:带、引、率, “办”即处理、承办、主办, “领办”含有引领、主办之意。《今日浙江》2007年第2期的《浙江大力推行政府领导领办制度》一文中对政府领导“领办”的表述是:“直接牵头办理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和政协重点提案制度。”“亲自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对其意义的表述是:“通过大力推行政府领导领办制度, 不仅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提高了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办理的质量, 而且很好地发挥了政府领导的示范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省政府系统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名师领办”是我们对上述理解的延伸和应用, 并增添了我们自己的理解, 特别是在教研团队建设上的独特含义。“名师领办”, 就是组建名师团队, 由名师直接牵头或亲自领办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 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促进我校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影响的建设。

二、意图与目标

1.挖掘名师资源, 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资源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如何开发并合理利用事关学校的发展大计。通过“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建设这一载体, 充分挖掘利用我校的名师资源, 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 名师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索出来的有效教学方法及策略, 带给其他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从而带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2.推动名师提升, 促进名师队伍发展

兴校强校, 关键是人才, 是一支名师队伍。我们本着以人为本,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 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建设, 给名师成长搭建一个发展提升的舞台。每一位名师都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 落实语文科研的方向, 努力在富有特色、形成风格上有所建树。要求名师在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把握教育发展的前沿等方面走在前面。同时, 直接牵头或亲自带领一批教师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 真正发挥作为名师的引领作用, 成为师资队伍中的模范。

3.形成团队意识, 营造合作研究氛围

学校的发展, 不仅需要有名师, 更需要打响品牌。打响品牌, 就需要有一大批具备专业化发展要求和有特长的语文教师队伍, 他们在教育教学中, 见解独到, 个性鲜明, 有自己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名师团队的组建、教研活动的领办, 都需要人与人、组与组等各方面的团结与合作。因此, 通过“名师领办”制有助于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 营造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从而实现智慧共享、和谐共进的美好愿望。

4.提升学校品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名师领办”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打造语文教育团队品牌、创建地域影响力, 从而为我校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 重视全纳教育, 关注教育公平,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策略措施

为使“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建设这一新型的校本教研形式能够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 我们对学校原有的教研活动形式进行大的整合, 围绕“名师领办”这一主题, 提出四项策略措施。

1.明确一个目标要求

学校对全体语文教师提出了“合格+特长”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要求。作为合格的一个语文教师, 就是在知识结构上打实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作为语文教师, 其本体性知识就是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就是广博的知识面, 包括对儿童文学的涉猎;实践性知识指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更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课堂调控、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包括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相关知识。学校特别强调要在合格的基础上, 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或者是专业研究, 在某一方面能够做到在校内有一定的话语权。

2.开展两项技能达标

针对青年教师, 我们提出了成长五年计划, 通过两项技能达标促进教师更快熟悉岗位, 达成合格目标。这两项技能达标是下水文达标和三笔字达标, 对每个语文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完成两个年级四册新教材的下水文达标要求, 并必须通过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达标考核, 提高教师自己动笔写文的能力和书写水平。

3.组建三个教学沙龙

教师是生活于特定的学校情境中的个体。在这个学校情境中, 存在着某些在教师之间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有意识地构建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学校教师专业社群, 不但会为青年教师提供资源丰富而具有生命力量的专业发展氛围, 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校内专业互动过程中促进教师普遍的专业发展, 更可以为自觉、主动地谋求学校整体教育的改进确立坚固的基础。

建立教学沙龙这一专业社群, 把具有共同教学研究喜好的教师吸引在一起, 既能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又可以把名师的教育思想更快地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推广。我们的方法是组建“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三大语文教学沙龙, 有名师担纲并负责引领, 每位语文教师至少选择一个沙龙参与活动。沙龙活动采取固定时间与灵活开展相结合的形式, 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理解、见识, 每周组织一次交流座谈。学校专门开辟沙龙活动场地, 便于茶座式、讲座式、示范课观摩式及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

4.落实四项教研常规

一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原则上每两个月由名师团队向语文教研大组推荐优秀文章, 由语文教研大组长编印成册下发给教师, 再由各语文教研小组长组织学习, 并填写好反馈表。结合人教网“萤火虫”读书会, 在师生中开展读书活动, 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之前,

首先自己进行阅读。

二是组织开展星级教师评比。对未获得市级及以上优质课的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星级教师评比, 从教学设计、说课、课堂教学三方面综合评价, 通过评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是实施师徒带教培养模式。每位名师与青年教师根据其相互的理念和研究爱好, 进行人本化的双向互选, 签订协议, 落实培养计划, 力促专业化发展。

四是经常化的教学反思。每次大组活动, 各语文教师要根据“名师领办”的主题,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每月组织开展“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的教育随笔撰写, 分享教学中的得与失, 学校在校刊中开辟专栏进行交流讨论。

5.推出五个制度保证

为使“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 学校推出五项制度。其一是专家引领制度, 每学期邀请一至两位特级教师或专家前来讲学与面对面的指导;其二是每学期与杭州、上海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兄弟学校组织联办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其三是推进名师深造资金倾斜措施;其四是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购买、订阅研究资料;五是把“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建设纳入工作考核, 并在评优、晋级与确定培养对象上予以优先。

摘要:“名师领办”制语文教研团队即由名师直接牵头或亲自领办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 进而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学校特色和地域影响的语文教学。“名师领办”制教研团队的目标在于:挖掘名师资源, 带动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名师提升, 促进名师队伍发展;形成团队意识, 营造合作研究氛围;提升学校品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明确目标要求、开展技能达标、组建教学动态、落实教研常规、推出制度保证等措施, 整合教研活动, 确保“名师领办”教研团队健康发展。

8.关于语文名师与教育的冷思考 篇八

“浙派名师”的名实之争也许意义并不是最主要的。想当年民国时代的那批教育家,如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的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等一批大家学者有谁去册封过他们是名家大师还是名师特级。就我们的当下教育教学来说,好多时候,这“名”终究只是一张皮,一张画着名头的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几年语文教学从全国到浙江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需要反思什么,干点什么?

当下我们缺的不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语文教学之“实”。亟需一批真正为语文教学作出新的探索研究,不断创造革新,为课程改革走出一条实实在在路子的探索者、实践者、引领人。他们应该是具有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有扎实的知识功力、厚实的专业素养,既站在语文教育之道的高端,又静静执守着三尺讲台的语文真人。这才是今日学界所需要、时代所期望、学生所期待的,这才是“浙派”之“名师”的意义所在。下面粗浅谈谈作为“名师”应该做点什么、可以做点什么,一孔之见,乱弹几点。

一、我们需要有灵魂的教育与名师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下,语文教育领域常常会有一些花花绿绿赶时髦玩噱头而悖离教育本质的东西。许多一线的教师心里应该明白,这两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太多折腾、太急功近利、太看重脚尖前的一丁点儿。这里也必须承认,其中有的是一些专家名师在起引领与推波助澜的作用。好多语文课堂已经没了语文的内涵、学养、见识及美丽,却像是“皇帝的新装”在自我陶醉中招摇聒噪。

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浙江,她育养了一批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浙江名师”。我觉得当下若真有“浙派名师”的话,其成长发展,必然也是一个很长且复杂的过程。民国时代的教育家且不说西南联大、春晖中学,就拿我们浙江人来说,如蔡元培、竺可桢、陈鹤琴、蒋梦麟,还有我们慈溪的杨贤江,等等,这些“先生”无不青布长衫习习,手不离卷,目光如炬,都怀揣着伟大的民族教育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应该看到这些年我们语文教师作为知识者的心灵在异化扭变,作为读书人的面目不再优雅美丽,专业尊严渐渐丧失,语文也渐渐成了学生厌烦的粗鄙、粗糙、僵硬的学科。教师中会搬用现成的网络课件教参教案的多,以自己的生命感去研读体悟母语与文本真谛的少;只会靠灌输硬塞来教所谓语文知识的多,而真正研究文本、研究学生本质的少。有些年轻教师少了生命朝气、知识视野、学术灵性,而抱残守缺;有的搞起血淋淋的应试的一套轻车熟路,义无反顾;有的教师就是不愿去阅读、去思考、去探寻。

我们如今要做的是寻梦、续魂、立本。我尊敬的叶澜教授、于漪老师一直呼吁:教育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我们要回到教育教学的本源,来凸现语文教育的文脉气韵。简单、粗鄙、狭隘、唯功利的教学,正制约着教师自身的正常的发展,导致语文本质的失落。学生生命决不可被漠视,不可任意揉搓甚至糟蹋,而需要敬畏与爱护。学生的一句话、一丝微笑、一声叹息,其书写的一个词语、一道题目……这当中应渗透着学生以及教师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人的生命与文本生命应该是温暖融和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到,语文教育其出发点与归结点应该是对人的“唤醒”:唤醒教师自身的生命感,唤醒学生潜在的智性与创造力,唤醒文本与知识的含量,唤醒课堂的精神活力。寻求有底气、有灵魂的语文,她应该是语文精神与审美的生成,母语与文化的共生;也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学生灵性的碰撞,生命与情感的互动。让学生享用语文的美丽与魅力,为其成人夯实精神底子。这样的语文与这样的名师才是有灵魂的。

二、凸现教育的底蕴与尊严

我们当下的教育发展、课程建设关注新的理论多,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理念多,但我们更应该多回望我们身后并不遥远的民国时代。我读春晖中学历史,白马湖成为群贤毕至的地方,它是一块安静的土地,一批批学者先后聚集于此,教书育人。他们创导的“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是站在教育的中心地,是在研究教育的本质。我们极为需要这种安静,这种探寻教育本质的思考实践。

捍卫专业尊严、遵循语文规律。一个语文教师的学养见识必然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语文文本、语文课堂、学生都是有生命的,有气韵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必要的学养与见识,他的课最多只是热热闹闹的胡里花哨,只是在冰面上滑行,无法抵达母语思想的精髓处。在浅薄、狭隘之中,其课堂必然是剥离了生命的,久而久之消解并击溃语文本质,也制约伤害教师自身的发展。

这几年听了不少同行的课,常有一种忧虑,为什么我们好多优秀教师的课,只有文章而没有文学,只有内容而没有体式,只有社会形态的主旨而没有作者情感深处精神的语言意蕴;只有媒介传输系统层面的意义构造而没有文意语言系统的艺术创造;只有作者的文本而没有教师学生作者共同建立的教学文本。如阅读的核心是语言学习,它是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品格的最重要路径和平台。若阅读教学悖弃了语言本质,必然是泛语文,必然是没有语文味,是架空的语文。

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努力,试图回到语文教育教学本来应该关注的东西上来,贴近文本的体式,关注母语与思想的本源,寻求语文课堂学生生命感的存在。如散文教学,《想北平》凸现老舍散文的情感与语言中自我言说的独到性;《荷塘月色》则试着从作者的潜意识的梦幻与苦闷之现实的纠葛角度去探寻散文中的“人”。

又如小说教学,如教《祝福》我努力把重心落在小说的虚构真实关系,以及对悲剧美学的思考。在师生共同阅读研讨祥林嫂的个人悲苦命运“悲剧”后,体悟文本通过小说中“我”的特定叙事视角以及意境小说独特的独白性之后,上升到鲁迅小说所独有的生命哲学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学习中再让学生体悟“祝福”这一题意的勾连、呈现强化、提升的意义。从备课思考到教学运行中我觉得:语文文本、语文课堂以及我的学生都是有生命的,有气韵活力的,课堂、文本、教师、学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

三、教学需要教育力与创造力

要教好一门课,研究一门学问,个人觉得只有青灯黄卷坐冷板凳,衣带渐宽独上高楼,有时甚至要“笨”一点、“傻”一些。语文是大学问,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的是努力寻求凸现语文的厚重广博、柔软温润、智性意蕴,研究语文的本质,不断创造,寻求有效教育的本质。我常说教师不必忌讳说“分数”,它终究也是教学的检验考量,分数也是一个学生素质的构成本分。最要紧的是,这分数应是有精神含量的,我们应努力寻求来自学生心智的、优质教学而获得的好分数,而一定要排斥用粗鄙劣质手段挣得的分数,抵制伤害学生心灵而挣得的分数。分数与素质本来不矛盾,真正的分数它是学生智慧、心灵、技巧的生命结晶。

首先,要激活教育的活力,不断寻求、摸索教学的有效路子。当下语文教学最要紧的已不是理念,而是理念与知识的融合,知识与人的融合。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要警觉伪问题研究,伪学科探寻,保持教育思想的清醒与清新。如研究文本阅读活动中的散文教学的情与理、内与外;小说教学法的虚与实;诗歌教学的韵与情、文与质;文言文教学的言与意、古与今;等等。

其次,作为一个现代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摸索发现,创新教学的有效路子。我这二十多年来对作文教学一直在寻求摸索有效教学的路子,如今,已逐渐清晰起来。其中我大体经历了从应试写作—才情写作—观念写作—公民写作的途径,初步建立起以“人”为原初,以及以学生内在阅读情趣、生活语言个性为需要的教学系列;注重学生立体阅读、深度模仿,将生活个性与写作个性对接,并做好个案培训,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开发与学生心智一致的写作技术。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研究与创造力。譬如,作文的语言问题一直是学生写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很多学生作文一直受此困扰,无法提升。学生作文语言之病痛,从根本上来说不只是语言运用的本身,与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关注探询,与心灵之对视审视有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此是漠视与不作为。事实上作文只有贴着语言写、贴着内心写,才能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质与智性,才能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写作话语的位置。

四、在阅读思考中获得学养

在阅读中生存,怀揣好书前行,这是我三十多年教书生涯的深切体会。我常有机会听课,常感到很多教师不是没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其课也不乏新意,而其最大的不足是教师底蕴的浅显,知识视野的狭窄。好多课的文化精神内涵被剥离了,智性被耗损了。病根何在?我想这可能与教师是否好好读书思考关联。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组合:良好的道德修养、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及一定的理论素养。最要紧的是理念与思想的融合,思想与学识的融合,唯有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精神。就拿我自己来说,忝列浙派名师班导师,但我深知自己先天不足,中空外瘪,故从不敢此山望着那山高,亦不敢潇洒走一回,只得老老实实读书学习,战战兢兢地守于讲台。我常觉得做教师这点学问不是人们常喻说的半桶水一桶水,而只有像那活源泉水,才能使腹中知识清澄,少点朽腐颓败而不至于误人子弟。读一些好书能与那些智者善者交心接脉至少是一种福祉,至少可以让内心得以一点充实与安妥,在喧嚣的欲念夹缝中让心沉淀,静心治学,平心处世。

上一篇:洗衣房管理制度下一篇:珍惜青春的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