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2024-06-16

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15篇)

1.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一

招堤街道三岔小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学校应确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二、疫情报告人应依法履行职责,按规定收集疫情信息,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以下要求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单位和县教育局报告。

1、疫情报告人在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2、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24小时内报告。

3、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

4、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以最快方式2小时内报告。

三、学校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不及时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招堤街道三岔小学

2017年3月

2.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二

1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 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我院成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及院内感染委员会, 由医院传染病管理三级网络进行医院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实行了传染病阳性报告签收制, 采取了谁签字谁报告谁负责, 发现漏报一查到底。预防感染保健科对疫情监测报告进行监督、检查, 负责指导全院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医院各科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为传染病监测报告实施单位, 负责及时监测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 并对首诊医生进行督促和教育。

2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核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我院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并对传染病报告的种类、时限、方式和程序进行细化。通过互联网上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直报传染病的同时, 对于甲类传染病, 要求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便及时审核。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医院同意, 不得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等私人信息、病史。责任疫情报告人不得瞒报、迟报、缓报传染病, 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 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对于在传染病报告中有突出表现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搜集并提供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备查。门诊医师和病房主治医生发现传染病例后必须认真逐项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要求字迹清楚, 注明诊断依据。预防感染科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注明报告时间, 统一上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网。

3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 强化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

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每年举办1次或2次全院性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培训班, 让全体医护人员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传染病防治, 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医院进修实习人员较多, 轮转快, 我们对每年来院进修及实习的医护人员和分配来的新医护人员, 在上岗前必须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并经考核后方可上岗, 为增强疫情监测报告意识, 做好隔离防护。

4 建立奖惩制度, 严格进行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

医院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纳入科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标准。预防感染科要对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工作, 每月检查1次。检查内容有病区传染病登记、各科门诊日记、传染病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阳性报告登记。发现未报告的除追究责任外, 应及时给予补报。根据检查结果和考核标准, 对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认真负责出现瞒报、漏报或缓报等的科室和个人, 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 并予通报批评。

通过以上措施, 使医院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准确、及时, 较好地控制了漏报和缓报, 而且使非传染病科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转诊、隔离和治疗, 防止院内感染,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传染病源体引起的医院感染。针对新形势下的传染病管理, 我院一是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三是与职称、工资挂钩, 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把传染病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3.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篇三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4.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四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

1、全院每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对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每月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由医务科召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对我院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①门诊日志;②住院传染病登记簿;③信息科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④病历;⑤检验科相关检验结果的登记簿;⑥计算机网络直报的情况。由信息科负责对检查结果进行如实登记。

8、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如有发现瞒报、缓报、谎报,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于检查发现未按要求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下列行为之一的,予每次罚款十元,一年之内累计达3次(包括3次)以上者,考核不予评优、评先进,并扣发全年劳务费的30%。

①责任报告人漏报、缺项报,未按要求及时报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②未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特别是门诊日志和住院传染病登记薄)的登记、网报的; ③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9、本制度自二0一三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xx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小组

5.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五

1、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 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4、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6、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7、中心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8、报告程序 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9、报告内容 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10、报告时限 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6.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六

一、疫情报卡交接双签制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收集各科室当天传染病报卡时,应与相关科室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双方签字并注明日期。

二、疫情卡片收、发登记制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接到门诊或病房疫情报卡,在完成剔除重卡和检查核实卡片填写质量等工作后,应在预防保健科专用传染病疫情登记本上进行分类登记。

三、疫情网络报告制乡以上医疗单位应配备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及上网设备、UPS等配套设施,配备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悉疫情管理、网络直报业务及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能力的网络直报人员,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四、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制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应在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1小时内完成对传染病报告卡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并做好记录。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诊断到录入时间不超过2小时。乙、丙类传染病(除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到录入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五、疫情“零”报告制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单位的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人员应按照《江西疾病监测零报告信息系统》规定,每天登录《江西疾病监测零报告信息系统》(http://),报告前一天0时至24时本单位是否为“零”疫情报告。

六、直报网络维护制为保证直报网络畅通,疫情网络直报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一系列涉及网络直报正常运行各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维护记录。如遇本单位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七、疫情信息安全、保密制各级医疗机构应妥善保管涉及疫情信息的相关资料。对单位网络直报用户帐号资料(含网络直报登录用户帐号、密码)按涉密资料保管。严格按分配的帐号登录网络直报系统,责任报告人以

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疫情信息,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八、自查奖惩制 医疗机构领导和传染病管理检查员应经常深入有关科室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及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做好查漏补报工作。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原则上为每月自查一次,乡(镇)卫生院每季自查二次。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率<2%。对查出明显迟报、漏报和不报的责任人或责任科室应视情节给予处罚,对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报告质量符合规范的科室与个人应予奖励。

九、岗位培训制医疗机构应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各项条款,熟记各类传染病病种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掌握各类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限,清楚本院疫情报告相关管理制度和报告程序。新录用的卫技人员和实习医生必须经过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相关知识培训考试后方能上岗。同时应加强疫情报告人员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整体提高网络直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7.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每年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描述分析(其中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09年4月起纳入统计,其余年份均未统计)。

2 结 果

2.1 疫情概述

2.1.1 传染病发病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其中甲类1种(霍乱)5例。乙类20种136 038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2.35%;年发病率最低为276.41/10万(2011年),最高为381.00/10万(2005年),年均发病率322.23/10万。丙类8种123 812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65%;年发病率最低为101.71/10万(2006年),最高为609.87/10万(2010年),年均发病率293.27/10万。见表1。

2.1.2 传染病死亡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共11种164例,年报告死亡率在0.23/10万~0.54/10万之间,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报告病死率在0.04%~0.10%之间,年均病死率0.06%。甲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乙类报告死亡病例10种149例,其中艾滋病报告6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46.31%;肺结核38例,占25.50%;狂犬病18例,占12.08%,狂犬病患者的病死率为100%。丙类报告1种15例,均为手足口病病例。自2008年手足口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每年均出现死亡病例。见表2。

2.2 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分别为152.49/10万、95.29/10万、63.57/10万、62.50/10万和53.53/10万。手足口病自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每年均居发病率首位,而肺结核每年均居前2位。各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顺位,见表3。

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单位为1/1000。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5—2007年和2009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2008年受到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的影响,在5月出现发病高峰;2010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和9月;2011年发病高峰是7月。2005—2011年发病低峰均是2月。

2.3.2 地区分布

各区均有病例和死亡报告。2005—2011年年均总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南海区1 780.29/10万(102 130例)、顺德区1 198.26/10万(69 471例)、禅城区858.73/10万(48 964例)、三水区397.19/10万(23 355例)、高明区262.37/10万(15 558例)。2005—2011年年均总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顺德区0.81/10万(47例)、三水区0.70/10万(41例)、南海区0.66/10万(38例)、禅城区0.40/10万(23例)、高明区0.25/10万(15例)。

2.3.3 性别分布

2005—2011年佛山报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259 855例中,男性173 013例,女性86 842例,男女比例为1.99 ∶1。

2.3.4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总病例数有2个年龄段发病高峰,分别是0~4岁和20~45岁。 0~4岁组共报告83 399例,占总病例数的32.09%;其中丙类传染病报告77 718例,占0~4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93.19%,以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20~45岁共报告95 044例,占总病例数的36.58%;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84 931例,占20~45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89.36%,以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主。

2.3.5 职业分布

20种职业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甲乙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7 253例,占总病例数的29.73%)、工人(40 370例,占总病例数的15.54%)、幼托儿童(25 536例,占总病例数的9.83%)。2005—2011年甲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工人(36 75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27.01%)、农民(15 37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30%)、其他(14 965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00%);2005—2011年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1 746例,占丙类病例数的57.95%)、幼托儿童(24 573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9.85%)、学生(13 207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0.67%)。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和其他途径来进行分析。

2.4.1 肠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35 979例,占总病例数13.85%;发病率在63.73/10万~100.19/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85.22/10万。2009年发病率最少,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4。发病主要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报告26 836例,占肠道传染病的74.59%,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

2.4.2 呼吸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呼吸道传染病8种70 043例,占总病例数26.95%;发病率在132.35/10万~196.2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2005年报告发病率逐步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水平,随后上升,2011年发病率最多,总体呈“V”字型,见表4。发病主要以肺结核为主,报告40 231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7.44%;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0 983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29.96%;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

2.4.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9种472例,占总病例数的0.18%,发病率在0.75/10万~1.5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见表4。发病主要以出血热为主,报告22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47.03%;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其次为登革热,报告7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15.25%;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

2.4.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5种81 339例,占总病例数31.30%;发病率在162.23~233.9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2005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梅毒为主,报告26 385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其次为乙肝,报告22 60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7.79%;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随后是淋病,报告21 41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6.32%;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

2.4.5 手足口病 2005—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64 376例,占总病例数的24.77%;发病率在89.49%~408.5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2005—2007年无报告。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后,每年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首位,而且成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是2008年的4.57倍,见表4。

2.4.5 其他途径 2005—2011年报告其他途径5种7 646例,占总病例数2.94%;发病率在1.16/10万~85.9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8.11/10万。2006年发病率最低,2010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主,报告7 433例,占其他途径的97.21%;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10万。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5.1 肺结核

2005—2011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40 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48%,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9.57%,占呼吸道传染病57.44%;死亡共38例,死亡率为0.09/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23.17%。2005—2011年肺结核的每年发病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前2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5。

2.5.2 病毒性肝炎

2005—2011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9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62/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0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75%,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8.07%;死亡共5例,死亡率为0.01/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3.45%。2005年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最高(146.65/10万),2011年最低(64.13/10万),见表5。其中,乙肝总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报告例数的57.80%,位于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的第5位;2005年乙肝发病率最高,为117.22/10万,位于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第1位;2011年乙肝发病率最低,为26.91/10万。

2.5.3 麻疹

2005—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9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31/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1%,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9%,占呼吸道传染病4.20%;死亡1例,死亡率为0.002/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21.58/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仅为0.13/10万,见表5。

2.5.4 流行性腮腺炎

2005—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9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8.07%,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6.95%,占呼吸道传染病29.96%;无死亡病例。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最低,为21.32/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峰,为90.22/10万,为2007年发病率的4.23倍。2010和2011年分别居当年报告发病率的第5和第3位,见表5。

2.5.5 梅毒

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26 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1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9.40%;死亡共4例,死亡率为0.01/10万。2005年梅毒的发病率最低,为46.70/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70.91/10万;稍稍下降后,2010年又开始上升,成“N”字型,见表5。

2.5.6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2005—2011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6 8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33%,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1.67%,占肠道传染病74.59%;无死亡病例。除2007年出现过2起暴发疫情外,其余年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44.20/10万;2010年最高,为81.04/10万,见表5。

3 讨 论

2004年,佛山市正式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已由过去疾病控制机构逐级上报改为由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漏报率。2005—2011年佛山市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 615.51/10万;高于2011年全国发病率471.33/10万[1]和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65.62/10万水平[2],低于2011年广东省发病率655.92/10万水平[3];除2006年比2005年报告的病例数少外,其余年份病例数逐年上升,基本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更高,达78.02%的增长;其重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国家增加了对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如2008年将手足口病和2009年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纳入法定报告;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佛山市目前所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已实施网络直报,网络直报系统现已基本建立并运作正常,有效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和迟报率[4]。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肝。在各类传染病构成中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以梅毒、乙肝和淋病为主,各自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27.79%和26.32%。梅毒和淋病作为性传播疾病,淋病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梅毒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艾滋病全球基金项目的开展,加大了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力度;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多,部分人群性观念的改变,使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也增大。要采取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道德规范教育工作以及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和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避免不安全性行为[5]。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除了婴儿免疫接种外,还必须加强乙肝免疫空白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

呼吸道传染病中,以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肺结核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原因是受近年来全球性的肺结核发病率回升因素的影响[6],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加大了肺结核的预防控制压力。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上升趋势较明显,2011年发病率骤然上升,达到90.22/10万,已接近肺结核发病水平,远高于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全人群年均发病率19.9/10万[7]。自2008年9月1日起,麻腮风疫苗和麻腮疫苗实行免费接种,但较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尚难以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近2年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不断增加,发病人数也直线上升,因此,有效控制腮腺炎的发病,减少其并发症,应通过规范疫苗接种、加强监测等方面,依据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腮腺炎的策略[8]。

肠道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我市每年气温炎热时间较长有关,因此要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自2008年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佛山市手足口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病例以散发为主,每年均有暴发疫情发生,90.94%的病例均集中在年龄段为5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与全国发病情况相一致[9]。麻疹发病率自2009年后明显下降,这与佛山市于2009年4月对8月龄至14岁儿童和2010年9月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活动有关,建立了人群有效免疫屏障,使全人群麻疹发病率均明显下降[10]。麻疹和手足口病病例均主要发生在散居及托幼儿童,因此要加大对家长关于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物品和玩具进行消毒;预防麻疹应在做好日常免疫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及时为漏种儿童予以补种,消除免疫空白[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1月及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2012-02-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2/54106.htm.

[2]申剑波.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8):664-666.

[3]广东省卫生厅.2011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EB/OL].ht-tp://www.gdwst.gov.cn/a/yiqingxx/201202159566.html.

[4]李艳容,吴能简,黄祖星.佛山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现况及影响因素[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72-73.

[5]叶顺章,邵长庚.性病诊疗与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22.

[6]殷大奎.在”世界防痨病日”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58.

[7]彭志强,吴承刚,疏俊,等.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5):31-33.

[8]马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6):533-5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12-04-2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4/54574.htm.

8.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八

卫生部公布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公布了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646例,死亡818人。本月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公交车清晨禁播肛肠病类广告

北京的公交移动电视在早7点至9点之间将不再播放诸如肛肠疾病之类的广告,此举是为了避免影响此时段吃早餐乘客的食欲。

中国军事医学取得突破:B型血可转换成O型血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研制出100多种药品疫苗和100多种特殊医疗救护技术,实现了B型血到O型血转换技术的重大突破。

艾滋病患者首次入医保

为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艾滋病患者首次纳入南京市医疗保险范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病种准入制和定点医疗机构专科就诊制,6种治艾药品列入医保目录。

卫生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禁吸戒毒须“以人为本”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全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会议上指出,禁吸戒毒工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并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卫生部:牙科医生紧缺 中国至少还需7万名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在出席世界牙盟2006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差距,做到1万人1名牙医,至少需要13万名牙医,而现在中国注册口腔医生只有6万人,因此还需要7万名牙科医生。

计生委:我国奖励少生政策至少再执行二三十年

来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消息,我国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至少要执行二三十年,不是权宜之计。和其他普惠性社会福利政策相比,奖励扶助制度更着眼于鼓励农民实行计划生育。

港澳台

香港再次将薯条产品列入致癌名单

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再次将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出售的薯类产品拉入“致癌名单”。这是最近一年时间中,洋快餐薯条类产品第4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香港采取措施遏止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上升趋势

香港特区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在香港呈上升趋势,特区政府卫生署在今年年中已开始在男同性恋社群中开展大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安全性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广男同性恋者使用安全套。

国际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87.3万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每年约有873,000自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4%,其中非洲为0.2%,而西太平洋地区则高达2.6%。年轻人自杀尤为明显。

中美医学专家破解小儿肺炎致病病毒全基因序列

以中国医学专家为组长的跨国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已破解了小儿肺炎的致病病毒基因——人博卡病毒(Hboe)的全基因序列。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引发胃病的毒素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引发包括食物中毒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毒素。该毒素由某种大肠杆菌产生的。

英国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患有乳癌的妇女体内拥有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结肠和胰腺癌细胞的扩散。

美国研究称:长年进行激素治疗可能引发卵巢癌

美国拉瑟研究小组称,妇女接受无抑制雌激素治疗长达10年或以上,以及那些服用黄体酮5年或以上,有可能会导致其患卵巢癌的几率大幅增加。

德国研究显示过分素食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病

9.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九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为了学生、教职工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全校所有师生员工严格执行。

一、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传染病在我国少年中发病率很高,必须加强预防。

二、师生必须雇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共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乙脑等,丙类传染病:肺结核、流感、腮腺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领导,教导处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做到五早:早期预防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一)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以及疑似病人6小时内报上级防疫部门,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12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防疫部门,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上报卫生防疫部门。如班内发现有以上传染病迹象,尽快报告并及时去医院诊断。

2、凡患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师亦同。

(二)一般传染病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两例以上班主任在2小时内报告校长室,由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主要传染病疫情报告:甲类疑似或乙类3例或丙类10例以上,班主任在1小时内报告校长室,由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甲类确诊病例或乙类5例以上或丙类20例以上或群体性不明确发热,班主任在半小时内报告校长室,学校或个人因违反传染病法的规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千万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疫情报告人:张松

疫情上级部门:侯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10.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

1、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医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包括人流感H7N9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人流感H1N1禽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看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就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 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色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11.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一

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的预防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正在不断得到深入的实施,疫情监测信息也不断更加准确、完整。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及时做好传染病的疫情预测,采取有效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准确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经过非典疫情、甲流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后,我国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得到很大重视和完善,对疫情的应急处置措施也更加全面。近几年, 我地区相继出现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聚集性发热、季节性感冒等局部疑似疫情,在发生局部疫情前,一定时间内都表现出地区散发发病人数增多的现象,如何扑捉工作中的这些信息,善于发现并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我们工作中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是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根据我们这些年防治工作中采取应急处置的實践经验,我们认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疫情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时段疫情信息及时作出传染病发生的疫情预测尤为重要,也是为政府提供科学有效防治措施的技术要求。

比如:根据近几年某时段我地区传染病疫情变化情况:3个月总报告传染病745例,发病数与去年同期(715例)相比,升高4.1958%;本期累计死亡数为2例,前一年同期累计死亡数为1例,与去年累计比升高100%。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650例,丙类传染病报告95例。

根据这些疫情信息资料,结合传染病种类排列情况,总报告病例中发病数居前十位的是乙肝、肺结核、梅毒、流行性腮腺炎、丙肝、麻疹、淋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甲肝。

其中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乙肝、肺结核、梅毒、丙肝、麻疹。丙类传染病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包虫病。

从疾病分类构成情况见下表:

在疾病构成上分析,同期内前一年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所占比例分别为3.92%和77.90%,比同期有所升高;但总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2.72%和0.42%,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对重点疫情预测分析情况: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在重点传染病监测方面,我地区有麻疹专题分析,肺结核防治专题分析,性病/艾滋病专题分析、腹泻病专题分析总结,其他传染病针对季节性特点有月、半年、全年疫情分析,综合分析以后,我们发现某年一定时段内流行性腮腺炎位居第9,麻疹位居第19;第二年同期流行性腮腺炎位居第4,麻疹位居第6……;据此经过我们从历年发病水平、病种分类构成、病种排序变化、地区实时疫情等流行病学综合分析,提出短期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发病继续增多的趋势,利用时段疫情信息及时作出了某一时段传染病发生的疫情预测,为政府提供了切实可信的技术信息,通过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控制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

12.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0年疫情分析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作描述性流行性病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图表的制作。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0年乌鲁木齐市法定传染病年终汇审按发病日期统计,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共报告16 506例,报告病种23种,报告发病率为649.62/10万,与2009年(699/10万)相比下降7.06%;死亡91例,报告死亡率为3.58/10万,与2009年(3.33/10万)相比上升7.6%;病死率为0.55%,与2009年(0.48%)相比上升15.77%。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0 779例,报告病种15种,报告发病率为424.22/10万,与2009年(513.44/10万)相比下降17.38%;丙类传染病报告5 727例,报告病种8种,报告发病率为225.4/10万,与2009年(185.56/10/万)相比上升21.47%。

2.2 发病顺位

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均在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流行性腮腺炎,见表1。

2.3 甲、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1 580例,占乙类发病数的14.66%,无死亡病例;呼吸道传染病发病2 538例,占23.55%;死亡17例,占死亡数的18.89%。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19例,占0.18%;无死亡病例。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6 638例,占61.58%;死亡73例,占81.11%。新生儿破伤风报告发病4例,占0.04%;无死亡病例。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

全年发病情况自2月份起呈上升趋势,5—7月份是全年的发病高峰,主要以手足口病和肠道传染病报告为主,6月份发病达到最高,与2009年同期发病维持在同一水平。7月份疫情有所下降,8—11月低于2009年同期发病,11月份后疫情开始上升,高于2009年的同期发病,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为主,见图1。

2.4.2 地区分布

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达坂城区1 362.88/10万,水磨沟区1 129.81/10万,新市区805.59/10万,天山区709/10万,米东区694.63/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天山区3 830例,新市区3 355例,沙依巴克区3 340例,水磨沟区2 252例,米东区2 248例,见图2。

2.4.3 人群分布

男性发病9 984例,发病率为775.52/10万;死亡66例,死亡率为5.13/10万,病死率为0.66%。女性发病6 522例,发病率为520.31/10万;死亡25例,死亡率为1.99/10万,病死率为0.38%。男女性别比为1.53 ∶1。年龄发病分布为0~5岁年龄组主要以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脑为主,10~25岁年龄组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为主,26~45岁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为主,60岁以上以乙型肝炎、肺结核和梅毒发病为主。职业分布中居前5位依次为:散居儿童2 744例,占16.62%;家务及待业者2 185例,占13.24%;幼托儿童1 973例,占11.95%;学生1 805例,占10.94%;其他职业者1 675例,占10.15%。

2.5 重点病种

2.5.1 病毒性肝炎

共报告4 726例,报告发病率为186/10万,与2009年(204.70/10万)相比下降9.13%。死亡报告3例,报告死亡率为0.12/10万,与2009年(0.28/10万)相比下降57.43%;病死率为0.06%,与2009年(0.14%)相比下降53.14%。其中甲肝342例,占病毒性肝炎的7.24%;乙肝1 656例,占35.04%;丙肝2 516例,占53.24%;戊肝69例,占1.46%;未分型肝炎143例,占3.03%。职业分布主要以家务及待业者居多(945例),占20%,其次为离退人员(756例)、工人(575例),分别占发病数的16.00%、12.17%。年龄分布中以15~74岁(4 226例)年龄组居多,占发病数的89.42%。

2.5.2 手足口病

共报告2 449例,其中临床诊断2 274例,实验室诊断175例(96例为EV71感染,65例为CoxA16,14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报告26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96.38/10万,与2009年(56.98/10万)相比上升69.16%。地区分布中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达坂城区205.9/10万,水磨沟区205.19/10万,沙依巴克区145.7/10万。职业分布中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2 305例)为主,占发病数的94.12%。年龄发病主要以1~5岁(2 137例)年龄为主,占发病数的87.26%。

2.5.3 肺结核

共报告2 156例,报告发病率为84.85/10万,与2009年(95.14/10万)相比下降10.81%。死亡15例,报告死亡率为0.59/10万,与2009年(0.44/10万)相比上升35.42%;病死率为0.7%,与2009年(0.46%)相比上升51.87%。其中结核菌涂阳780例,占发病数的36.18%;菌涂阴1 030例,占47.77%,未痰检332例,占15.4%;仅培阳14例,占0.65%。职业分布主要以家务及待业者为主(525例),其次为离退人员(313例),分别占发病数的24.35%、14.52%。年龄分布中以15~49岁(1 422例)年龄组居多,占发病数的65.96%;其次为60~79岁(452例)年龄组,占发病数的20.96%。

2.5.4 流行性腮腺炎

共报告1 431例,报告发病率为56.32/10万,与2009年(36.10/10万)相比上升56.01%。地区分布中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新市区(105.41/10万)、水磨沟区(76.26/10万)、沙依巴克区(64.28/10万)。职业分布中主要以学生发病为主(693例),占发病数48.43%;其次为幼托儿童(453例),占发病数31.66%。年龄分布中以3~7岁年龄组为主(762例),占发病数的53.25%;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244例),占17.05%。

2.5.5 麻疹

共报告66例(临床诊断40例,实验室诊断26例),报告发病率为2.6/10万,与2009年(5.19/10万)相比下降49.96%。发病率在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新市区(7.68/10万)、天山区(2.59/10万),沙依巴克区(1.86/10万)。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3例)、学生(12例)为主,分别占发病数的34.85%、18.18%。病例以0~1岁组(22例)最多,其次为20~29岁年龄组(17例),分别占33.33%、25.76%。

2.5.6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共报告2 466例,以梅毒发病最高,报告1 712例,占总发病数的69.42%,发病率为67.38/10万,与2009年(69.22/10万)相比下降2.66%;其次为淋病报告621例,占总发病数的25.18%,发病率为24.44/10万,与2009年(24.45/10万)相比下降0.03%;艾滋病报告133例,占总发病数的5.39%,发病率为5.23/10万,与2009年(3.21/10)相比上升63.09%。死亡68例,死亡率为2.68/10万,与2009年(2.02/10万)相比上升32.67%;病死率为51.13%,与2009年(62.96%)相比下降18.79%。

3 讨论

2010年乌鲁木齐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649.62/10万,与2009年相比下降7.06%,这主要与甲型H1N1流感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有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发病率(0.55/10万)与2009年(45.37/10万)相比下降98.79%。全市发病数、发病率均在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一直居我市各种传染病的首位,从各型肝炎发病情况看,丙型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加大检测筛查力度导致报告率上升,但不排除疫情跨年度重复报告的可能[1]。因此,各级卫生部门需认真做好病毒性肝炎监测工作的落实,加强医院消毒质量监测,杜绝医源性感染和院内感染。

手足口病发病居第2位,自被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和报告后,疾病诊断和疫情报告的敏感性大幅提高,通过广泛宣传和防病知识的普及,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就诊意识增加,使疾病的发现能力也明显增强。手足口病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今后儿童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2]。

呼吸道传染病中主要以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最多,与有关报道一致[3],肺结核占居呼吸道传染病的首位,已不容忽视,愈来愈多的结核菌有耐药性,是使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难治之症及疫情上升的主要因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在小学生中,这个年龄群的大部分儿童疫苗接种率未达到建立有效免疫屏障的水平,又缺乏卫生防护意识,一旦发生疫情,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暴发流行。麻疹的发病情况仍不容乐观,继续提高儿童(尤其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按种率,是防治麻疹疫情的有效手段。

我市性传播疾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梅毒发病率近几年居高不下,淋病、艾滋病的发病情况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建议做好以下几点:①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各项规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及医疗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实施综合防治。各医疗机构必须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减少漏报、误报现象,是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②从加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和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入手,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大儿童免疫规划资金投入,对易感儿童进行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及其相关疫苗的免疫按种是保护其免于发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③广泛普及预防传染病等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小栋,闫苹彬,王靓洁.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重点控制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2):774-776.

[2]张璐,王艳杰.2010年北京市金融街地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5):1752-1754.

13.传染病报告、疫情登记制度 篇十三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登记、核对检查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各班每天填好班务日志。

严格班务日志制度,负责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各班班主任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发现有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校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后,应作好记录。

学校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传染病登记报告核对检查制度

接到传染病报告的,学校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

与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学校报告,并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我校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各班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

二、各班班主任发现传染病,及时按规定及时上报学校。

三、学校要对上报的传染病及时进行审核,对漏报、迟报传染病的现象进行纠正。

四、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2)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

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14.小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四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了学生、职工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定如下制度,全校所有师生员工严格执行。

一、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传染病在我国少年中发病率很高,必须加强预防。

二、师生必须记住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例共35种。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例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伤寒、艾滋病、乙脑等;

丙例传染病:肺结核、麻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

2、工作任务

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期预防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例传染病乙例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以及疑似病人、6小时内报上级防疫部门。

2、发现乙例传染病和疑似病人12小时内上报卫生防疫部门。

3、发现丙例传染病应及时上报卫生防疫部门,以上三条班内发现有传染病迹象、尽快报告卫生管理员并去医院诊断。

15.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五华县2002—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五华县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11年五华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及死亡情况

2002—2011年五华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累计39 271例,年均发病率为311.13/10万;报告死亡病例128例,年均死亡率为1.01/10万。发病最高为2010年(7 228例),占发病总数的18.41%;最低为2002年(1 622例),占发病总数的4.13%。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

2002—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21 666例,占发病总数的55.17%;年均发病率为171.65/10万,最高为2008年(2 584例),占乙类发病总数的11.93%。最低为2002年(1 337例),占乙类发病总数的6.17%;死亡125例,年均死亡率为0.99/10万。共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17 605例,占发病总数的44.83%;年均发病率为139.48/10万,最高为2011年(5 244例),占丙类发病总数的29.79%;最低为2005年(94例),占丙类发病总数的0.53%;死亡3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见表1。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

2.2.1 呼吸道传染病

共有肺结核、麻疹、甲型H1N1流感3种10 879例,占乙类发病总数的50.21%;年均发病率86.19/10万,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1位。顺位为肺结核10 734例,占总数的98.67%;麻疹136例,占1.25%;甲型H1N1流感9例,占0.83%。死亡5例(肺结核4例、甲型H1N1流感1例),病死率为0.04%。

2.2.2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共有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淋病、梅毒4种9 796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21%;年均发病率77.61/10万,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顺位为乙肝8 496例,占总数的86.73%;梅毒622例,占6.35%;淋病621例,占6.34%;丙肝98例,占1.00%;HIV/AIDS 57例,占0.58%。死亡19例(乙肝2例、AIDS 17例),病死率为0.19%。

2.2.3 肠道传染病

共有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伤寒副伤寒3种805例,占乙类发病总数的3.72%;年均发病率6.38/10万,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3位。顺位为痢疾350例,占总数的43.48%;甲肝202例,占25.09%;,未分型肝炎193例,占23.98%;戊肝35例,占4.35%;伤寒副伤寒25例,占3.10%。无死亡病例。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共有狂犬病、乙型脑炎、钩端罗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5种179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83%,年均发病率1.42/10万,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4位。顺位为狂犬病99例,占总数的55.31%;乙型脑炎69例,占38.55%;流行性出血热5例,占2.79%;疟疾4例,占2.23%;钩体病2例,占1.12%。死亡100例(狂犬病99例、乙型脑炎1例),病死率为55.86%。

2.2.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7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3%,死亡1例。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肺结核

2002—2011年10年共发病10 734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7.33%,发病居各种传染病首位;年均发病率85.04/10万,死亡4例,年均死亡率0.03/10万,病死率为0.04%。该病全年均有报告,无明显季节性;以20~69岁年龄组较为集中(8 668例),占80.7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4.46∶1;职业以农民为主(7 769例),占72.38%。

2.3.2 病毒性肝炎

10年共发病9 024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2.98%,发病居各种传染病第2位;年均发病率71.49/10万,死亡2例,年均死亡率0.02/10万,病死率为0.02%。以乙肝为主,有8 496例,占94.15%;甲肝202例,占2.24%;未分型肝炎193例,占2.14%;丙肝98例,占1.09%;戊肝35例,占0.39%。该病全年均有报告,无明显季节性;以15~49岁年龄组较为集中(6 032例),占66.8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6 ∶1;职业以农民为主(4 198例),占46.52%;其次为学生(1 326例),占14.69%。

2.3.3 狂犬病

五华县狂犬病流行历史较久,10年共发病99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46%;年均发病率0.78/10万,死亡99例,年均死亡率0.78/10万,病死率为100.00%;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占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7.34%(99/128)。14岁以下年龄组36例,占36.36%;15~49岁21例,占21.21%;50岁以上42例,占42.4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 ∶1;职业以农民为主(43例),占43.43%;其次为学生17例,占17.17%。

2.3.4 艾滋病

10年间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共报告HIV/AIDS 57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14%;年均发病率0.45/10万,死亡17例,年均死亡率0.13/10万,病死率为29.82%。该病全年均有报告,无明显季节性;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47例),占82.4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5 ∶1;职业以农民工为主,28例,占49.12%。

2.3.5 手足口病

自2008年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到2011年共报告5 202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3.25%;年均发病率100.19/10万,死亡2例,年均死亡率0.04/10万,病死率为0.04%。该病以5—7月较多,有2 632例,占50.60%;以5岁以下幼儿为主(4 516例),占86.8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98 ∶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4 218例),占81.08%;其次为托幼儿童(767例),占14.74%。

3 讨论

2002—2011年五华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显示,在各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分别居第1、2位。在各种传染病中,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一直居发病率的第1、2位,共计发病19 758例,占发病总数的50.31%。

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县近10年危害较大的2种传染病。由于发现和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最有效措施[1],因此,对肺结核防治应给予足够重视,今后应当继续实行WHO推荐加强的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策略,加强转诊、归口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传染源。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肝,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在抓好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接种基本策略的同时,应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血液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2]。

狂犬病是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造成我县狂犬病疫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①我县地处粤东山区,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口多,人们有养犬看家及经济养犬的习惯,致使犬只倍增;②犬类管理不到位,犬只免疫率低,造成狂犬病毒在犬间的传播[3]。③我县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被犬只咬伤后存在侥幸心理,未及时处理伤口和注射狂犬疫苗、血清[4]。④疫区灭犬净化措施得不到全面落实,群众对灭犬存在抵触心理和行为,不予配合,甚至躲藏转移犬只[5]。为加大狂犬病防制力度,遏制狂犬病的发生和疫情回升,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各部门合作,切实落实犬类“管、免、灭”综合措施,同时加大疫区灭犬净化工作,防止疫情扩散;②消除狂犬病的危害,关键环节是清除狂犬病动物传染源,最主要的是防止犬的狂犬病,因此加强犬只管理、提高犬免疫率是防制狂犬病的根本措施;③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狂犬病预防知识,教育群众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尽早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④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在接诊犬伤患者时,严格按照犬伤医学处理工作指引要求,保证处理规范,做到及时彻底清洗、消毒伤口,足量、全程使用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尽可能防止发病[6]。

我县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预防控制进入了关键时期。今后如不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那么这种趋势将持续并日趋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采取主动监测、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等措施,做到层层落实,以达到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7]。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传播途径较为复杂,容易导致疫情扩散;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8]。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注重个人卫生,严密监测疫情,做好有聚集性倾向的疫点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综上所述,今后应把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HIV/AIDS和手足口病等作为我县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加强疫情监测和做好疫情预警预测分析,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加大防控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五华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生、流行与变动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五华县2002—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 2002—2011年五华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39 271例,年均发病率为311.13/10万,死亡病例128例,年均死亡率为1.01/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21 666例,年均发病率为171.65/10万;丙类传染病6种17 605例,年均发病率为139.48/10万。呼吸道传染病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1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年均发病率居前2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占死亡总数(128例)的77.3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手足口病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今后五华县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艾滋病、手足口病等预防控制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9-24.

[2]吴海明,买发亮,张红兵,等.2006-2010年河南省修武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2):34-36.

[3]刘小宁,郭荣同,任文峰,等.1997-2005年广州市狂犬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11):1199-1200.

[4]陈振波,潘雪梅,陈卓彤,等.2000-2009年广东省连州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杂志,2010,25(12):969-971.

[5]陈秋苑,廖荣标,谢俊辉.兴宁市1998—2003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20-622.

[6]张永振,熊成龙,冯子键,等.贵州省安龙县21例人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870-872.

[7]文莹.麻栗陂县2005—2009年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6):43-47.

上一篇: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工作总结下一篇:4年级我爱读书演讲稿3-5分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