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2024-09-09

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10篇)

1.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一

第5章 居民与聚落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的情况。2.学习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3.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1)了解世界的人口

(2)掌握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人口的概念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人口迁移的概念 4.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5.世界的人种 6.世界的语言 7.世界的宗教 8.聚落的概念

9.聚落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0.乡村与城市 11.聚落的分布

12.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二)题型、方法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1、截止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总数超过了()

A.60亿 B.70亿 C.80亿 D.90亿

解析 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故选:B。

2、下面属于黄色人种的是()A.英国人和法国人 B.中国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 C.阿拉伯人 D.南部非洲人

解析 英国人、法国人、阿拉伯人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非洲人属于黑色人种;中国人和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3、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的是()A.纺织工业 B.饮食服务业 C.耕作业 D.邮电业

解析 乡村聚落居住的较分散,人口稀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污染较轻;城市聚落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污染较重.根据题意。故选:C。

(四)归纳小结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①不平衡性。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③时滞性(或惰性)。

3、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4、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1、2、3 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 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 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 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美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俄罗斯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5、世界的人种

世界人种分类--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

黑人的种族分类主要有苏丹尼格罗人、班图尼格罗人(两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绝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罗人、库希特尼格罗人(属于黑白混血种族)、澳大利亚原住民等。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各国。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世界的人种的分布)

6、世界的语言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六大语言的分布区)

7、世界的宗教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8、聚落的概念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9、聚落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从小村庄发展成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10、乡村与城市

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等 不同的村落类型。

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乡村 城市

11、聚落的分布

① 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② 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聚落。

12、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

五、板书设计

1.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2.世界人种分类--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

3.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4.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5.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六、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检测

七、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章重点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章重点内容。

2.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二

东平四中

夏英巧

课标链接: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复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复习过程:

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 内容

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

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

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

1.参照时间记时间。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

2.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

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江南地区开发

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 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组合作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1)历史背景:(2)改革目的:(3)主要内容:(4)历史作用:5)成功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点拨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一般要素。

2.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重温孝文帝的改革。例如:假如你就是孝文帝,你觉得如何想臣民解释改革的原因,改革中遇到阻力如何处理才能体现你改革的决心;假如你是孝文帝时代的一个鲜卑族青年,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鲜事?从而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文化成就。

按以下内容自己列表,归纳该阶段历史中的文化成就:人物,称谓,著作或者成就,地位或者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展示。教师指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记忆人物朝代。例如:顾恺之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人,是否可以设想让他们两个的字和画出现在一个作品中?

你还有什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图示、列表,文字串联等方式,梳理本单元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让这段历史顺畅流畅。

二、材料分析

四、沙场练兵,小组互评 第一关

选择题

第二关: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答: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

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3、泱泱中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2分)

(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史记》的作者是谁?它的体例是什么?(2分)

(3)请任举两例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2分)

答:(1)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2)司马迁(1分);纪传体(1分)。(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五、课堂延伸,拓展提升:

3.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复习教案 篇三

郜凤霞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2、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多变的天气。

提问: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解释:区别在于持续时间和长短和变化快慢。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与之相反。

据图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和空气质量等级。

强调:重点掌握风和灾害性天气的符号,这些是考察的重点。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提问:气温的测量和变化。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最高14时,最低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最高7月,最低1月。气温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补充:要会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等温线分布图,能够在图上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出气温年较差。在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低温区和高温区,分析影响气温的原因。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雨、雪、冰雹等。工具是雨量器。

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降水的分布:赤道多,两极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补充:掌握降水的几种形式,知道世界各地的降水季节分布特点,能够分析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会简单总结影响降水的原因,为下面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打下基础。

4、世界的气候。

据图指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和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

强调:判断气候类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出气候类型的名称,据此分析其特点和典型的分布地区,这是考察的重点,要熟练掌握。总结:本章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识,从常用的天气符号,到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是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内容多,难度大,要多练习,勤总结,力争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分 2.常用天气符号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日变化:最高14时,最低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最高7月,最低1月。2.气温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雨、雪、冰雹等。工具是雨量器。

2.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3.降水的分布:赤道多,两极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四、世界的气候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⑴以温定位

4.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44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笔算、估算以及三位数的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进行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复习第1题。1)出示口算题。

60+9080-4050+6070+8040+7090+3060+7050+90

2)生独立计算。3)汇报核对。4)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第2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3.复习第3题

1)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连一连。

2)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说。

3)汇报。说说要注意什么?

4)小结:在估算时,我们要把这些加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结果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4.复习第4题

1)指名说图意。

2)生独立计算。汇报。

5.复习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问:“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3)生独立完成,要求:先估计一下,三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再算一算你估计得对不对。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44页复习第6-10题

教学要求:

1.在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准确找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6.复习第6题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复习第7题

1)学生自读题目。2)问:要求“下午用电缆多少米?”怎么想?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生独立计算。

2.复习第8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汇报。

3.复习第9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3)汇报。说说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了哪些条件。

4.复习第10题

1)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指名说。

5.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五

说理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

编纂(zuǎn)万胜胪欢(lú)中圣(zhòng)勒令(lè)时日曷丧(hé)不肖(xiào)恬退(tián)馨竹难书(qìng)佼佼(jiǎo)睿智(ruì)愤世嫉俗(jí)熠熠(yì)瑕疵(cī)怏怏不乐(yāng)

发祥:最初发生。//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指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时日曷丧:这里指残暴统治者为什么还不灭亡。//万胜胪欢:万胜欢呼。//一治一乱:一种是“治世”,一种是“乱世”,指二者交替循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游刃有余:厨师的刀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众目仰望:大家都很尊敬、敬仰。//至善至美:好到极点,美到极点。

二、词语辨析

1、品位、品味:品位,名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品味,动词,品尝。

2、嗜好、癖好:词性和意义基本相同,都指对某一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但它们的程度不同,癖好,重一些

3、兑现、兑换、对换:兑现,比喻说到做到,实现诺言;兑换,就是折换;对换,指对位互换。

4、审查、审察:审查,指检查核对;审察,指仔细观察。

5、驱除、祛除:除去的对象不同。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对入侵的人等;祛除,指除去疾病、疑虑恐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

6、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干脆爽快;开门见山,比喻直截明快地谈及或写及话题。

7、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偏重在“繁荣”;蒸蒸日上,指能上升或提高的事物的上升或提高,重在表明事物的`发展。

8、发掘、挖掘:发掘,强调努力去发现那些隐藏、未被发现的事物,有发现并挖掘深藏物的意思;挖掘,强调把深藏之物找出来,使它显现。

9、名列前茅、首屈一指:名列前茅,强调名次列在前头;首屈一指,强调质量最好。

10、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泰然自若,形容镇定、从容、不慌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课本知识作进一步的梳理。

6.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六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7.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七

胸怀天下复习教案

三维目标:

1、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开成知识系统。

2、通过问题形式巩固知识点,以便牢固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3、通过辨析题,探究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难点: 探究题

一、知识体系:(打开全攻略73页)

二、总结问题梳理:(要求学生背熟)

1、面对我国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82页

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83页

3、亲社会行为有哪些?83页

4、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83页

5、不同时代的有志青年担负着怎样的使命?90页

6、青少年怎样培养民族文化素养?91-92页

7、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8、在国妹交往中我们应怎样与外国人交往?100页

9、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100页

11、人类共同面临的困扰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问题?100-101页

三、辨析题:

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熟,不需要树立忧患意识。82页

2、传承文化就是把以往的文化兼收并蓄。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92页

(学生讨论分析后老师归纳,强调一定要用书本理论作分析)

四、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中国青年志愿者誓词: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材料二:歌曲《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材料三: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各种义务劳动、服务劳动和其他有益于社会的活动。(1)我们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2)我们中学生在校内可以从事哪些公益活动?(3)我们中学生在校外可以从事哪些公益活动?

11、布置课后背书

8.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用心

爱心

9.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 篇九

字词

邀áo游 和蔼ǎi 渺miǎo小 璀cuǐ璨càn 恩赐cì 滥làn用 矿kuàng产 资zī源

晶jīng莹yíng 慷kān慨kǎi 威胁xié 目睹dǔ 枯竭jié 葬zàng礼 菲fēi格雷特 巴拉圭guī 汛xùn期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震耳欲聋 世外桃源 枯槁gǎo 哀悼dào 酋qiú长 麋mí鹿lù 骏jùn马 雄鹰yīng 潺潺chán 松脂zhī 婴yīng儿 眷juàn恋 土炕kàng 肆sì虐nüè 盘踞jù 破碎 滋润 滋养 悲剧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纷至沓tà来 从天而降 生命垂危 风雨同舟 奄奄一息 多音字

一叶扁piān舟 供gōng品 困难nán 无数shù

降jiàng临 模mó仿 血xiě液

扁biǎn平

提供gòng 灾难nàn 数shǔ不清

投降xiáng

模mú样 血xuè管

倒dào影 参cān天 卷juǎn过 睡jiào觉 倒dǎo下 人参shēn 试卷juàn 觉jué得 形近字

晶(晶莹)莹(晶莹)蔼(和蔼)资(资源)矿(矿产)赐(恩赐)滥(滥用)

品(品味)荧(荧光)竭(竭力)姿(姿色)旷(旷课)碣(踢球)监(监视)

胁(威胁)睹(目睹)堵(堵住)悼(悼念)骏(骏马)竣(竣工)眷(眷恋)

协(协作)赌(赌博)诸(诸位)掉(掉队)俊(俊俏)峻(险峻)券(证券)近义词

灾难──灾祸 庄严──庄重

晶莹──晶亮

慷慨──大方

贡献──奉献 璀璨──灿烂 渺小──微小

和蔼──和气

天际──天边

沉寂──沉静 透亮──明亮 恩赐──赏赐

威胁──威吓

清晰──清楚

节制──控制 肆虐──残虐 盘踞──占据

恭敬──尊敬

劲挺──挺拔

险恶──凶险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交错──交织、交叉 遨游──漫游

枯竭──枯干、干涸

纹痕──纹路、痕迹 反义词

清晰──模糊

消失──出现 浪费──节约

减少──增加

交叉──平行 灵活──呆板

节制──滥用

精心──马虎

凶猛──温顺

荡漾──平静 恭敬──粗暴

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 节制──放纵

保护──破坏 恩赐──吝惜

枯竭──丰富

有限──无限 词语意思

晶莹: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枯槁:(草木)干枯;(面容)憔悴。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遗灰:遗留下来的痕迹。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盘踞:非法占据。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只有一个地球》同步练习题

温故知新

1、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映入()()

相互()()

()()可亲

一叶()()

()()提供

不加()()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

容易——

精心——

美丽——

3、比一比,再组词。

竭()遨()赐()慨()

渴()傲()惕()概()

协()赌()薄()萤()

胁()睹()簿()莹()

4、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阅读练习

(一)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

]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

]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过这段话后,你对地球母亲有什么话想说?

(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 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再生”的意思是,“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强调了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_____。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鹿和狼的故事》同步练习题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生机()()面目全()一命()呼()不留情

自由自()

苟延()喘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参()()()

宗()()()

()()()

()()()

直()()()

肖()()()

()()()

()()()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

()纯朴

优良()

维持()

()纯洁

优秀()

保持()

()纯熟

优质()

四、排列句序。

()环境恶化,动植物开始灭绝,这对人类生存将造成直接的威胁。

()因此,有理由说,保护各种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最近,动物学家的发现,地球上许多地区的两栖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有些地区数以10万计的青蛙神秘失踪,某些蛙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的。

()由于人类与各种动植物在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共同进化,双方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条不平衡的生物链。

()因此,“青蛙消失”很可能是一种警告,表明环境状况已普遍出现恶化。

()生命力很强的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要求远比人类要低,而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却比人类要高。

答案:

一、生机勃勃 面目全非 一命呜呼 毫不留情 自由自在 苟延残喘

二、掺(掺和)(掺假);惨(惨案)(悲惨);

棕(棕色)(棕熊);综(综合)(综艺);

植(植物)(植树);殖(繁殖)(殖民地);

梢(树梢)(眉梢);稍(稍微)(稍息)

三、坚持(原则)(心灵)纯朴 优良(作风)

维持(生命)(感情)纯洁 优秀(传统)

保持(纪录)(技艺)纯熟 优质(服务)

四、4 6 1 5 3 2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同步练习题

温故知新

1、看拼音写汉字

jùn

yīnɡ

yīnɡ

juàn

zhī

()马 雄()()儿()恋 松()麋()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丛林

()的湖水

()的怀抱

()的味道

亲切的()

神圣的()

潺潺的()

嗡嗡的()

3、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阅读练习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 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拾起头()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留下一段树桩,很快()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关联词分别填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圆括号内。

A 只要„„就„„

B 只有„„才„„

2.从文中找出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2)作者把“扁担藤”比作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黑心树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所以人们称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大观

环保广告语集萃

☆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足下留情,春意更浓。

☆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新鲜的空气永留人间。

☆请不要乱砍滥伐,让小鸟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家。

☆您的良好习惯,是创造优美环境的保证。

☆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

☆让哺育我们的大地妈妈永远健康美丽。

《青山不老》同步练习题

温故知新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

险恶(wù è)

归宿(sù xiù)

不禁(jīn jìn)

2、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⑴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⑵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画出来。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八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篇十

复习目标:

⒈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 ⒉梳理说明文阅读方法 ⒊把握说明文答题技巧。复习内容:

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补充完整成语

翩.然()孕.育()繁衍.()蟾蜍..()脊.椎()遗骸.()褶.皱()劫.难()追溯.()藩.篱()归咎.()绮.丽()殷.红()()声匿迹()草连天 草长()飞()耳不闻 冰雪()化 风雪()途()临绝种 物()天择 天衣无()五彩斑()无动于()束手无()日()西山 气息()㈡说明文知识: ⑴说明文分类:

⑵说明顺序:

⑶说明结构:

⑷说明特征:

⑸说明语言:

㈢方法策略:

⒈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⑥引用说明:①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②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ד词好在哪里? 例如:“(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分析“在当时可算”一词的妙处。

★答题模式:

B、“××”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专项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2分)

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一词好在哪里?(2分)

3.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3分)

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上一篇:资助中心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三年级分层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