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精选14篇)
1.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篇一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而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重要载体和途径。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活动,都是由老师一手操办组织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注重任务布置忽视方法指导;课内实践活动由于课堂时间短促,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实困难;课后巩固延伸的实践活动时常虎头蛇尾,只开展无反馈评价,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因此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对家长在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家长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家长辅助,充实了课前准备
品德与社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许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做一些准备,而且有的活动必须由家长陪同。
如在上《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我先通知家长,让家长能协助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春游去,并且辅导孩子记录春游的情况,体会春游的快乐:可以写文,可以拍照,还可以画画。
这课的教学由于家长的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亲人的带领下出去春游,学生有的拍摄到了许多春天的美景,有的收集到了许多春天的鲜花图片。少数父母不能陪同春游的学生,则在家人的指导下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等方法,也算去春游了一番。在教学时,学生把记录的表格、收集的图片、拍摄的照片带到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讲、能说、能画、能做,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与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密不可分。
二、家长参与,精彩课堂教学
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之一,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中,我们也可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记得有一次家长开放日,班里来了二十几个家长听课,品德与社会课我有意安排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课堂上,我先通过课件出示父母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让学生计算一年,十年所做的事,使学生从细微中见真情,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然后让有家长来的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向父母倾诉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没来的学生也可以拨通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向父母倾诉。但是我们知道感恩不只单单是言语上的还要有行动。只想不做不是感恩,只说不做也不是感恩。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出行动,把行动的结果展现给施恩之人才是真正的感恩。到了这个环节,我就拿出一份表格,让在坐的家长评一评:表格上列出的内容哪几项你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哪几项还做的不够好,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做,让爸爸妈妈满意。
再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教学这个单元时适逢国庆长假,于是假期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给父母——一个惊喜或让自己 —— 学一项本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家长,让家长也能体验到来自孩子的那份感激之情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做完后用流畅文字写下来并请父母写上感言,再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评比。
只要我们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真正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三、家长援手,丰富课外延伸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促使情感和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为品质,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去体验,以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育空间!因为我们知道: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主题强调体验性学习,所以在学习了《我也会当家》之前,在和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本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从学生处,我也了解到很多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有些学生有些抱怨。我意识到,这一课的教学正是沟通双方,提高孩子能力,体会父母艰辛的好机会。于是,我在上完这一课后,利用国庆长假,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布置孩子跟父母(一般是母亲)买两天菜,学做两天家务。剩下的五天,由孩子主管家中的一切,让孩子当一星期家。交流在一周后的课堂进行。我要求父母放手、放权,不心痛,做好课前调查实践反馈表。从家长的反馈表中,看出孩子尽管在当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部分坚持下来了。
在课堂中,纷纷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受很深,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学生的共识。
总之,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家长协助教育的潜力,拓展品德社会教育新天地,为孩子真正走进生活,受到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12-------2013学下)登特科中心校
张宗红
2.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学科融合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学科在最基础的课程, 学生的语文基础决定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其他学科元素。对于其他学科元素的出现, 我们绝不可以孤立地看待。因此, 加强学科教学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进行科学教学, 因人因时而异
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线教师要掌握好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首先,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做好基础知识的夯实。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可以保持初中阶段的良好习惯。进行诗歌背诵, 名言名句的记忆等。其次, 在高中二年级中可以由课内诗歌到课外的拓展。如同一题材的内容, 进行集中背诵。并且结合名家点评进行鉴赏能力的提高。最后, 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作家与作品的资料, 并且由各小组成员认真的整理。这样, 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学科教学, 要对学生进行性格培育, 不妨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始。 性格外向的学生多看一些气势豪放、大气磅礴的作品。高三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 教师不要希望如何改变学生, 而应该有充分的爱心与耐心。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与感染作用。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习语文的过程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这样, 才能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提高思想认识, 感悟文章历史意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倡导读书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读书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 把文中的人与事与当时的背景联系到一起, 才能发表自己的评论。文章的创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背景。因此, 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与历史学科融合到一起。在语文这门学科中, 学生必须具备认知时间这个观念。因为事物都有诞生与延续这两个要素。而诞生与延续正是历史学科中所研究的命题。一件事物的诞生与延续的过程就是历史学科的内容, 而承载的物质载体就是文字与文学。所以, 语文学科中研究的内容与文章的历史意义密切相关。感悟了历史, 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因此, 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与历史学科融合到一起。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沁园春·长沙》就是典型的例子。若在教学中仅从文学方面来鉴赏这首词, 只是写景抒情。 这样, 就不能真正的解读这篇作品。而结合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就会深刻的理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胸怀。只有充分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真正地解读文本。
三、找准切入点, 让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因此, 在教学中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让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来联系那些颇有难度的知识。这样, 就让相关的课文的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到一起。应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样才能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一文时, 这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中的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而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三峡, 虽然在地理学科中了解了一点地理知识, 但现在用起来还显得不够从容。尤其是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展开, 美丽的三峡景色逐步的显现在文中。因此, 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在讲台上单纯的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三峡的美景。否则, 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更谈不上对文章产生阅读的兴趣。此时, 如果能与地理学科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视频图片, 并辅以解说。这样, 就能让学生深切的体会三峡风光的壮美。从而对阅读与探究课文奠定基础。
四、彰显人文性, 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加强对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蕴含着祖国语言文字美, 并且每篇作品饱含着作者的感情美。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人文性渗透, 让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的敬意。 例如:在“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中。通过《想北平》《我心归去》 等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之情。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家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的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语文学科教学还应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这样, 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科教学中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圆满完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开始, 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的有机融合进行科学的教学。这样, 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锡伦.浅析高中语文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 2012 (8) .
[2]杨英.更新教学观念让课堂充满活力[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 .
3.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三
一、培养问题意识,将兴趣向纵深发展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往有价值的方面去思考、提问,学生就能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向,问题的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会问、敢问,从而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问题引导活动的方向,让活动目的更明确,取得的成效更大。
如在学习《桃花心木》一课的时候,学生们对桃花心木的生长特点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桃花心木的根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的根会容易浮于地表呢?树叶有什么特点?树根、树干、树叶储水的能力很强吗?它们对生长的土壤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学生们也能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后来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树》中,学生们能针对各种校园绿化树提出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问题,明确了在活动中的方向,使活动开展起来更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校园常见的各种绿化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以语文能力为依托,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
综合实践要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一定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说,依托语文能力能有效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而反过来,综合实践的开展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所带班级在开展《我是云山小主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运用了各种语文能力: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游客对白云山树木现状的看法;对游客进行采访;收集碑林书法作品,并进行仿写;描写白云山的优美风景,并表达感受;成果汇报中,有动情的演讲……在这次活动中,借助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利用语文综合能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们的倾听、表达、写作的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真可谓是相得益彰!
三、参与社会活动,让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出灿烂的花朵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语文学科也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空间,让语文学习融入社会大课堂,使语文文本的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式的“活水”式教育。通过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过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培养主人翁意识。
如学习人教版第十一册《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自己的家乡,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解了广州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让同学们感慨不已,许多同学不由地产生了好奇:“原来广州的春节也是这么有趣的!”这就是一个研究型的问题:探寻家乡的春节习俗。在形成了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后,课题组的学生们开始了实地调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 探寻着家乡的变化,知晓了广州古今春节习俗的一些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意识和的公民意识。
在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回顾了本组课文所学的内容,讨论了环保的重要性。很多同学就根据当前的社区活动中最重要的“垃圾分类”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可结合这些话题,及时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垃圾分类。通过研究后,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许多同学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但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总结出:若要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学生在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把社会热点带进了课堂,同时也把课堂所得带进社区开展活动,不但深化了课堂的认识,更在活动之后,积极履行小主人的义务,自己坚持做好垃圾分类,而且在家庭中、社区中,起到宣传、监督的作用,让垃圾分类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有效。
4.学科小组活动计划 篇四
禹谟镇中心完小赵凌
为了更好地实行新的课改目标,认真开展好本学科的小组互帮互学活动,特拟定本计划:
一、在开学第一周认真分配好学科互帮互学活动小组。由于本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根据教室和学生情况,应分成六个学科活动小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每组12人,每组选出三个组长。第四组8人、第五组8人、第六组9人,每组选出两个组长。
二、每个小组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生活情况进行“结对子”(好差搭配),进行编号对坐:1号对2号,3号对4好,5号对6号,7号对8号,9号对10号,11号对12号。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对子帮扶活动,互帮互学,使学生都能获得进步,都能快乐学习,共同提高。
三、小组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发表意见,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共同得到进步。
四、每个月认真进行小组活动小结,总结经验,使本学期学科小组活动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使我们班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进步。
5.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五
本学期本班学生人数仍然是49人,一年级孩子学生人数又比较多。总体上,经过半年的时间,孩子们已经初步了解并且适应了小学生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个别孩子没能很好地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新的学期里,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激励。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按照主题单元编排学习内容,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和6个课文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识字的编排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要求会写其中的200个字,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结合识字认识常用偏旁,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和笔顺。
两个识字单元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着力于记得识字兴趣,指导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六个课文单元大体围绕“愿望、伙伴、家人、夏天、习惯、问号”等主题编排共选编课文21篇。教科书安排了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不全文注拼音,只给少量难字注拼音,引导学生重视图画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习借助图画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阅读时尝试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从小就成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课后练习从朗读背诵、理解内容、积累词语、运用词句、拓展实践等方面进行习题设计,活动形式力求多样。
教科书安排了4词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交际,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展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在交际的时候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
在每个单元后安排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常用笔画名称表、常用偏旁名称边,供复习总结之用,为教与学提供方便。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照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归法、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初学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县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为基层小学及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办实事;以培养和指导基层小学语文教师为已任,努力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培养和带领我县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取得实效。
二、基本工作思路
1、继续搞好“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自去年立项以来共有12所小学近80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与实验经过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到攻坚阶段。因此,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为平台,积极做好写话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准备明年上半年专家验收。
2、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与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及教学视导工作,帮助基层小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督促检查各乡镇中心校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领导组对辖区内小学各项工作是否按教育局20xx年193、194号两个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工作。
4、督促和指导各乡镇中心校开展实施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5、深入基层小学进行教学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6、做好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7、组织举行县第七届教坛新星的评选工作。
8、参与实施本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7.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篇七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因素,学科德育
语文是基础学科,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语文学科教学在实施德育方面有许多优越条件, 当然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考虑和实施德育。
语文学科实施德育, 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九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6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谈谈语文学科教学在实施德育中, 具有的几个特殊性。
一、德育内容的分散与集中
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 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 (情感) 教育的因素。然而, 语文学科教材, 必然是按照语文学科体系来安排训练序列的, 其中德育的内容、思想教育的因素也必然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课文之中的, 上下几篇课文之间, 上下单元之间的德育内容很难做到高度的相关性的组合。同一德育内容, 可能体现在不同年级的若干篇课文之中。比如新教材引进热爱生命的话题, 就分散在八年级下册第5课《再塑生命》, 九年级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 紧接着在九年级下册第9课和第10课安排了《谈生命》和《人生》, 在分散中尽量地做到了集中,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但是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进行新的组合, 才能把这样一些断断续续的德育的“线索”连贯起来。新教材编写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对一些重要的思想教育主题, 在确保语文学科训练的前提下, 进行了一些单元的集中组合,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分散在各册中的一些篇目外, 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安排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木兰诗》、都德的《最后一课》等5篇课文, 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安排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和莱蒙托夫的《祖国》等6篇文章。这样集中的安排, 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大有好处, 但是, 通观初中三个年级, 这样的组合, 毕竟很少, 所以,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师要宏观掌握全套教材, 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 从考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来制订实施德育的计划, 宏观上系统把握, 微观上有效实施, 使语文学科德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德育内容的显性与隐性
语文学科实施德育具有显性与隐性并存的特点。有的文章的主题明显, 思想教育的内容, 学生可直接从中感受到。如《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直接介绍马克思生前的革命实践和贡献, 洋溢着作者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又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直接论证了革命队伍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这些内容都能直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 教学这类文章, 德育的目标较易达到。
但是, 相当多的课文, 它的教育因素, 德育内容不是明显地表露, 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尤其是文学性的作品, 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是蕴含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的。如《七根火柴》就没有直白地写那位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而是通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来表现的。又如《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已便成了路。”这几句话蕴含的思想内容是很深刻的, 如果照字面解释则直白无味, 产生不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由于语文教材的组成大部分是文学类作品, 文学作品是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含蕴是文学作品共同的显著的特点, 语文学科德育因素“隐性”的特征, 才是最为主要和常见的特征。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挖掘课文的深意, 才能震撼学生, 才能感染学生, 把思想教育寓于阅读赏析、写作交谈等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才能发挥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和优势, 全面完成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情感与理性并重
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 提供形象可感的丰富的教育材料, 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 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寓教于情”,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 只是其中的一面, 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也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作用不可忽视。
2007年人教版语文教材, 在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就安排了流沙河的《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以及周国平所作《人生寓言》等诗文,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课本中还有议论文, 如鲁迅名作《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丁肇中所作《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以及有关思想修养方面的, 如梁启超所作《敬业与乐业》、苏霍姆林斯基所作《致女儿的信》等, 都有理性教育内容, 而且年级越高, 这方面的内容就越多。从语文教材来考察, 其中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有形象的、艺术的内容, 也有抽象的、理性的内容。无论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还是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来看, 都是必须的。这是根据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逐渐发达这一心理规律来决定的, 也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角度来考虑的。
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既有感性的, 也有理性的, 都是客观的存在与需要, 不可忽视。根据这个特点, 我们应该使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有的课文二者兼而有之, 如《弈喻》, 借下棋的故事来讲道理, 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的人。这既有艺术形象性的情感教育, 又有理性的教育, 使学生既受到情感的熏陶, 又得到人生哲理的武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九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谈小学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结合点和交叉点,二者之间进行综合,能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2.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与语文课程从总体上看,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中强化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是可行的。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进行配乐演唱,赋予诗词以韵律和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诗词,它们都可以进行配乐诵唱。例如,我们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绎苏轼《水调歌头》词)作为范例,培养学生对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用“古诗新唱”法对古诗进行配乐。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绎配乐演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歌词创作,外化内心情绪与感受。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歌词表达出来,并通过演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歌词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编歌词,再自主创作的模式进行。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参考:即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童诗、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并以儿歌集、诗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引导自编歌剧,鼓励学生尝试与挑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基本掌握配乐演唱和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以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为原材料进行大胆改编,创作出适合于课堂演出的“课本歌剧”。如语文教材中的《三袋麦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都是改编为课本歌剧的好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
3.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科综合
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同属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与同一性,因此可以互为补充。柏拉图说:“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教育对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迁移作用。同理,对语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也可很好地迁移运用到对音乐(包括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与演绎上来。音乐学科中的欣赏课完全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读文课综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原则与禁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综合的总体原则,即“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笔者认为尚需补充以下几点:一是在全局理念上,学科的综合是双向的,两门学科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二是在局部操作中,学科的综合是有主次的,音乐课堂应以音乐教学为主体。三是学科综合是有条件的,切忌“为综合而综合”,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科综合的根本目的与内在需求。
9.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篇九
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的研究与指导,强化教师教学意识、课程意识、质量意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二、主要工作
1.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课程理念,钻研教材、钻研学法与教法。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研究,常规教研活动围绕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展开。开展好校际备课组交流,提倡在校际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研究工作,侧重引导教师自觉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继续注意引导教师关注课改新动向,努力做好课程实验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各教研组的作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积极实践。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期的主要教研活动将围绕“备课、上课、命题”三个环节展开。
10.小学语文学科教研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实施素质教育为工作方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工作重点,开展有效教育研究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我校小学语文科的教学水平跃上新的台阶而制定教学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通过语文教研活动,针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重点训练,对症下药,形成优化能的重要手段。然而,新课程实施后,由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下降的现象,因此要重新认识新课程要求,精心设计好教学重点和每一节课的内容,认真上好课,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1)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巩固汉语拼音,重点训练字、词和句子;(2)中年级以口语交际,阅读;(3)高年级以阅读,理解文段、作文为重点。(4)本学期,语文科组要落实镇的作业要求,要结合学校实际增设各年级的学生作业本,同时对教师批改作业做出要求。(5)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加强教师二次备课力度,要求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修改。根据本镇小学语文科的工作计划,结合本校实际,从本学期开始,我校要与市、镇小学语文科同步,开展对新课理论的学习,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2、努力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实施技能。
本学年新教材已在小学阶段实施了一个阶段。因此,我校将继续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探讨,加强新旧教材的对比,做到扬长避短,力求巩固双基。综合三点:(1)适度、(2)有效、(3)创新。适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要适度,根据不同年级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读、说、想、思考体系出来。有效指有效地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建议利用晚自修的时间抽出20分钟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都会偷”的道理。同时教师还要用创新教学方式去指引导学生发现,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体现出来。创设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力。
3、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本期我校本着“抓骨干,带一般,促全局”的原则, 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为突破口,建章立制,讲究策略,搞好培训。坚持“学校研讨”的方式,通过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方法,共同探讨,突破难点,使全体教师能以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同时,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并以集体备课、互相评课、共同说课等形式,真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中迸发出研究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
教研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切实领会课程理论,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低年级着重加强识字教学的研究,中年级着重点进行阅读和说话的研讨。
四、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各级教研组每月一次集体备课,举行学生作业比赛。
五、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作用,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读书活动。同时低年级还要开展朗诵比赛;高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搜集资料,积累知识。
六、周工作安排
第一周1、全体语文教师学习上学期工作总结
2、制订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二周1、学习镇的语文作业设计和要求及提出学生作业批改的要求。
2、学习语文教研计划
第四周1、组织学习《语文学科学生质量评价标准》
第六周1、理论学习《识字教学之我见》
第七周1、开展一年级识字教学活动
第十周1、进行学生作业评比
第十一、二周1、研讨毕业班备考工作
第十三周1、开展三年级阅读教学研讨
第十五周开展第二届语文学科朗读大赛
石明小学语文科组
2010年2月
二00九学年第二学期
语
文
教
研
计
划
11.让美育走进语文学科 篇十一
l、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名家字帖、字画创造美好氛圈。
板书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精华的提炼,精心设计并勾画出的直观图形。对语文教师来说,板书最好要写楷书,因为楷书具有端正大方、优雅、娴静、凝重、端庄、中正廉明之美。名家字帖、字画具有匀称、平稳、方圆、紧凑、简练、柔韧、流动、雅逸之美。名家字帖字画和漂亮的板书能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及心理品格。如果某位学生经常接触名家字帖和漂亮的板书就能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千方百计地去练书法。把书写当作一种享受,不再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练习书法。可见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名家字帖、字画能创造美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美的氛围
让语文课富有活气,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自觉去欣赏汉语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具有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师如何做剑教学语言优美呢?首先,发音要适当,停顿要准确。其次,词汇要丰富,知识面要广。最后,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教师有了优美的教学语言,学生就能获得美的享受,就能认真自觉地接受知识。例如:在讲《炊烟》一课时,老师非常传神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山坳里的炊烟,炊烟下的小木屋,小木屋里的真诚、纯朴,人间最香甜的美餐,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的我,正如久旱逢甘雨一样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的生活,怎能不心醉呢?”学生在这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也会自觉地去学习优美的语言。
3、要求学生适量地背诵诗文
诗文高度概括,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它不仅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丰富、优美的语言。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形象、富有色彩韵味和语感。背诵诗文能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意境,同时能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背诵诗文还具有培养审美想象力的作用。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②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背诵诗文,是储备情感记忆,因此背诵诗文能够培养审美想象力。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积累审美经验
美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作品中,要人们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存在,才能鉴赏到它的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鲜花、游鱼等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息地运动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造广阔的审美领域,让学生观赏其中的美,如果本区域没有这种景物,可通过VCD、课件等创造审美领域。例如:在南方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通过VCD让学生观赏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这样,学生不但热爱北国风光,而且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美,就必须带领学生向社会生活、实践拓展,了解英雄、楷模先进人物的事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艺术美存在于影视、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影视、文学等,开展影视评价、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对文学、影视产生兴趣。
在教学语文时,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渗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蕴藏在语文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多丰富、多美,从而,学生能不断地积累审美经验。
5、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这里的美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加以概括,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实践。因此人们掌握了美学理论知识就能在理论上弄懂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之中的,美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又是以哪些具体形态存在的,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在语文学科中发现美、创造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着这样的教材,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如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2.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篇十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一指导性的纲要对我启发颇深。我自幼酷爱文学和美术, 从教以来, 又长期从事语文和美术教学工作, 因而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融合起来, 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发现我的一些做法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跨学科沟通融合”的思路不谋而合。现将我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以祈与同行们探讨、完善。
字词教学, 以画相辅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二册课本大都为字词配上了精美的图画, 以求在学生学习字词时,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感官上的感受, 理解了字词的内涵, 识字就又快又牢固。因而,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画这一可贵的资源。有条件的学校, 可将这些图画制成多媒体课件, 因为活动的画面会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没有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学校, 可将课本上的图画放大画在纸上或者制成小卡片, 以便上新课或者复习、巩固时用。
如, 春天、春风、春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小草、嫩芽、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布谷、燕子、蜜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梨花、杏花、桃花、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这些描写春天优美景色的词语或短语, 意境优美, 内涵丰富。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体现每一个词语意思的画面, 那么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词语, 更有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文教学, 文画相配
诗画相通, 为中国绘画理论所公认。苏轼的“诗画本一体, 天工与清新”之句, 朴素而精辟地概括了这个道理。当学生理解了“诗情”, 并将之发诸于笔端变为“画意”, 不仅会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还会使他们对绘画的意境有更深的体会。如,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赠汪伦》《宿建德江》《望庐山瀑布》等诗时, 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之后将诗意画下来, 可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然于胸。
不独诗歌, 对于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 我们也可将文字描写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描写大自然的美景, 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这一类文字优美的散文, 借助于绘画, 可使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绘画感受和体验到了美, 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对于另一类科学性的说明文, 如《赵州桥》《古井》, 可通过读、写、画结合的方法, 把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表象的基础上进行, 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有趣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作文教学, 以画相导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见闻感受。”儿童美术日记正适合初学写话和作文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都爱看图和画画, 因为图画有形有色, 容易看懂。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不久, 就喜欢拿起画笔涂抹, 急于进入形象的图画世界。等到他们对形体有了观察的能力后, 便想将他们看到的东西都画下来, 甚至想将他们幻想中的事物画下来, 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一种锻炼方法。儿童美术日记就是少年儿童用图画配合文字, 记录一天生活中观察到的或经历过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构思想象能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 也是对他们实施美育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在语言文字上, 我指导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中的日记格式, 写上年、月、日、星期、天气、题目和内容, 要求文字内容须生动、形象、简练, 可以叙事、议论或抒情, 也可以写成诗歌、儿歌或打油诗。
文字的位置应和画面有机地结合, 横式、竖式、中间都可以安排。从画面效果上看, 则可以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钢笔、蜡笔、铅笔都可以用。
13.职高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十三
一、本学期语文教材内容
高二语文(职业模块),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构成。
职业模块侧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训练重点:
1、口语交际能力;
2、应用文写作能力;
3、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本学期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在把握基础模块(上、下)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重点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解释与致歉、应聘)能力和应用文写作(会议记录、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本学期改进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征求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主动参加教研活动,坚持写教学心得体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3、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14.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十四
根据九龙坡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减负提质的课改主题,围绕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深化美的教育特色这一总体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实施美的教育,构建没的课堂为工作重心,加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核心工作
深入推进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
三、工作措施
(一)抓学习,转观念
1.继续组织全组老师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树立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重点是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组织语文主题阅读课题学习。各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主题阅读三人行》及相关理论的学习。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
3.开展语文教师阅读行动计划,确保语文教师参加区考试或考核,实现全员过关。
(二)抓常规,促质量
1.落实教学工作的两个六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保证教学工作质量,密切关注有下滑趋势学科的教学监测视导工作,区抽查学科在全区的地位要逐步上升。
具体做到
(1)备课要深。各教研组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情,采取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在教案稿上进行修改复备。
(2)上课要实。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规则,做到专课专用。2分钟预备铃响应立即到达教室,按时下课不拖堂。教师在上课时不随便离开教室,应准备充分,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作业要精。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习题。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对书面作业总量的要求,不得向家长推荐课外辅导书,不踩红线。对学生作业做到精批细改,注重实效。重视作业的信息反馈。根据作业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难易度,鼓励设计分层作业。加强作业的讲评,督促学生订正。有计划地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面改。
(4)辅导要细。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不仅补知识,还要细心补心理,同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提高。
(5)考试要严。A.各教研组认真落实单元检测和质量分析对学生试卷评价要科学、客观、公正。每单元的考试需在备课组进行反馈、分析,对卷面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采取改进措施。利用期末命题开展命题研究.B.加强质量监控,做到规范操作,认真分析反馈(行政定期抽查),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缩小年级和班级之间的差距,学科之间的差距,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确保区抽查学科成绩能稳步提升。(二)抓研究,促发展
1.加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和美的课堂教学的探索力度,有效启动生本教学研究。语文学科,围绕区课改主题以生为本、科学育人、减负提质,根据实际情况,将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生本教学研究融入到我们美的课堂。从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评价、课前对学生的要求等整个教学环节,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一套有利于从师本教学’转化到主题阅读、美的教学、生本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各教研组围绕美的课堂认真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两周一次教研组活动,一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含听评课)。
2.语文学科也要将生本教学与我校美的课堂有机结合,加强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入与摸索生本教学方法,即先学后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努力构建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模式。
3.美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学校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集中体现,本学年要在上期从和谐课堂到美的课堂研究基础上,要提炼理念、对教学结构、步骤、模式、方法、策略、评价都要潜心研究成型,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三)抓活动,促成果
1.抓好主题阅读研究活动,争取第三届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上再显重庆高新实验一小的佳绩。
A.语文学科各年级教研组要积极组织主题阅读理论的学习,提高力量水平。
B.语文学科各年级加强主题阅读、美的课堂、生本教学的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研究,9月19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课题组研讨展示。推选优秀教师参加第三届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的展示。
C.各实验教师积极撰写说课,参加参加第三届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说课的评选与录像课的评选。
2.努力承办好10月下旬的重庆市课堂教学改革改现场会这一展示活动。这次活动要求聚焦课堂,全员参与,全校开放,立体展示。10月初举行高新杯赛课活动,以赛促研。要求35岁一下青年教师人人参与。形成课改成果:课堂教学案例集、精品课堂录像、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课改专辑、提炼富美的特色的课堂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课外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语文学科振兴计划09-07
初三语文学科工作计划11-20
三年级语文学科上学期教学计划07-03
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学科工作计划09-12
六年级语文学科评语07-07
高考语文学科的复习方向08-17
小学语文四年级学科总结08-18
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10-18
“语文学科”专题培训心得体会07-21
二年级语文学科工作总结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