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300字(共10篇)
1.教师读书随笔300字 篇一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们并不陌生:“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随笔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其中的一篇随笔《谈美》中,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这篇随笔举例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觉得这是由于他的男权视角与贵族视角在支配着他的“笔头”吧!
在谈《论厄运》中,他写道:“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许也有一些好运而伴随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读书的感想,充分的描写了读书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随着读书的不同而改变。
2.小学英语教师随笔300字 篇二
首先我们应该有童心。好动、爱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天性转化为学习的推动剂,童心必不可少。记得有一次,尽管我做了很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我还是被孩子们的吵闹声搞得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拿出老师的威严,而是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准备要教的教学内容,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起童话故事来。故事中的各种小动物我用英语来表达,刚开始孩子们听不懂,我就边做动作,边让他们来猜,很快他们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原本嘈杂 昀 的教室变得十分安静,那一节课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而且还学会了许多动物的英语单词。最后,我把这些动物单词又编成一首欢快的歌曲 ,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高兴极了。所以说,只要教师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就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接纳你、喜爱你、欣赏你。
其次我们应该有责任心。一天放学后,我路过教室,无意间向里面瞥了一眼,发现有个女孩正站在讲台上,认真地模仿着我的板书写粉笔字。那是一个句型,她已经仿照着我的笔迹写了 6 遍,字重叠在一起,有的已经模糊不清了。我十分惊讶,早知如此,就把字写得更好!学生模仿老师,何止是字迹!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立身行事,这一切的一切莫不在模仿之列!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强烈的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强练口语基本功,提高自身口语能力,给孩子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还要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精细的梳理,准确把握教材编辑的思路,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最后,要对孩子的课后巩固练习进行跟踪督促,让课内所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3.读书心得体会300字教师 篇三
《会飞的教室》这本书是一名德国作家,写小学生读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德国的一个中学排练了一个圣诞剧《会飞的教室》。
《会飞的教室》它是由姚尼写出来的,里面的演员有塞巴修演老师,邬理演小女孩,因为他们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只有好邬理来演了。他们整部戏有四幕。
第一幕:飞机起飞了。
第二幕:大家来了维苏威火山。
第三幕:大家来到了埃及金字塔。见到了胡夫王。因为小女孩气着了胡夫王,她中了魔法,不见了。
第四幕:来到了北极上课。飞机出现故障,来到了天堂,皮的与他们倒金字塔救出小女孩。然后他们一起唱圣诞歌,最后结束了。
4.教师的读书随笔 篇四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老师阅读笔记
幸福是生命的主题,只有感受快乐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和阳光,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的生活,超越责备。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天寻找幸福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追求快乐。原因是缺乏对幸福,感知和理解的认识,记得教科书的语言有一个快乐的描述,它非常生动,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天水井;是雨后的太阳;;为别人忘记自己;是把幸福带给别人。可以作为普通人的老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在物质世界中,教师在步行??的精神中追求专业幸福的步伐。也许大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价值是为西方的穷孩子接受教育,对于西方的发展和发展,他是苦涩,奉献,快乐和快乐;而且南方老板的成本是低成本,短时间,高利润,也许 对于活着的钱,所以很累,累了,从来不满意,所以他很高兴。这个职业的教师本身正在燃烧自己的光,其他人,用这个蜡烛,春天的蚕丝就像价值观,对生活的看法,幸福,就能够独自做自己的工作;会真正对学生,进入激情的燃烧年;将使用心灵点燃灵魂;会坚持的工作,坚持信念,开花很多精彩和英勇。
的确,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和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老师的专业福祉。事实上,许多教师喜欢教育和经验。幸福,他们是多样的,多样的,多国的幸福的观点是解释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么能在普通,穷人,麻烦不断从幸福和幸福的元素学习。事实上,对于老师们来说,无论是到处都是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是快乐,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只有老师快乐,学生会感到快乐。那么教师如何感到快乐呢?
想知道如何享受教室。课堂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类知道如何享受课堂的人,课堂自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阶段,享受他们的幸福,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室,学生与痛苦,有喜悦,你会很多教学的焦虑和担心。知道如何享受学生。教师的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必须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回归到真实的感觉。影响教师职业福利的许多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感谢来补偿。但要让学生感谢你,你必须学习感恩节的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真的做到这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么也许你会远离幸福。幸福不仅来自工作,而且来自生活。家庭,朋友,休闲,优雅的味道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也许手头的钱有点紧,但是要学会愿意用一桶水来买一些像书一样,买最喜欢的衣服,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去聚集旅行,旅行旅行。快乐,开放的态度生活,自觉优雅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理解教学研究。教学工作作为一个简单的重复,它必须累,而且无语的幸福。应该学习材料,教学作为提高自己质量的一种方式,应该是 教学作为自己生活价值的实现。要做到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他们最近的发展领域,不断在动态变化中加强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先决条件,持续自我价值实现持续提升人驾驶。太高的目标定位很容易让人体验不到通常的成功和沮丧。
事实上,老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仰和追求的体现。老师是传道者的精神,必须有好的头脑面对工作和社会,这是深深与我们快乐的鱼和水。心态决定状态,以良好的态度有一个好的心情,心情可以通过,老师是爱的原因,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你可以笑生活,你可以爱每个学生,与他们一起a,非常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通过词汇和醉人教导学生,接受情感洗礼,指导和鼓励。此外,以良好的态度,会有较少的麻烦,更多的快乐,更窄的和更开放的,会看到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在繁忙的创造更多的幸福,甜蜜。我认为,当我们的老师的劳动得到别人的承认,社会必然带来 无与伦比的幸福,将紧紧包裹。
我认为老师的职业幸福是从普通,忙碌和充满每一天。这也许是所谓的长期幸福吧!那么,我会说我爱老师这个职业,我也将为教师终身能源的光荣事业贡献力量。
范文二
5.政治教师读书随笔 篇五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
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汉代的政治制度十分推崇,而对于清朝则迎头痛批其“‘部族政权’之下的‘法术’和‘私心’”,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全面的。首先汉代与清代的条件相隔两千年,社会各个方面差距很大,汉代“官级较少”,“经济生活简单”(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统治难度要大大低于清朝。然而也可以这样看,汉代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制度是合格的,而清代的制度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来看则十分腐朽。但是这也是制度的表面现象,
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著
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虽然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
6.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篇六
——读书心得体会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自从县教育局倡导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四本教育专著,做了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当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价值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多找找。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历,教学经验很丰富,常常满足于现状吃老本。加上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还得占主导地位。评价一名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看的也还是他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来。”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关键在‘教’,与自身读不读书,知识渊博与否没有
必然联系,‘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小学生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经典例子’。乍一听,还似乎理直气壮,殊不知,这是教师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浮躁病。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教师是否要质疑: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许都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六是学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教师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读书这剂“保鲜剂”,储备的知识才不变质;离不开读书这个“加油站”,拥有的知识才少损耗;离不开读书这份“催化剂”,沿用的观念才不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可能比其它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需要不断读书。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不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结果。”我在读书中,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发现教育生活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教师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就会从这里体现出来,会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会从对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这时,在你的心中定会升腾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幸福敢,实现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这就是教师的美丽,教育的真谛。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7.物理教师读书随笔 篇七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包括什么?对此有各种看法,应该说,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肯定是无能的,然而,传授了知识绝不等于就发展了能力,发展能力必须有意识的进行,所以教师应该既是善于传授知识的教者,又是善于培养能力的导者,要培养能力,教师首先要在备课时,挖掘教材里的能力因素。每部分教材中都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尤其是有关练习,只要我们用心分析研究,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它是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先推导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定律,进而推论太阳和行星之间、地球和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具有共同的本质,最后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直到卡文迪许用实验验证以后才最后完成。通过这个推论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从已知的知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获得新知,认识新的规律。从观察、分析到形成假说,从假说再到理论,这种认识客观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学生有很好的影响。又如根据物理规律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例如学习气态方程时,不少学生能够套用公式: ,但不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但要选择典型例题给以示范,更重的是研究如何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即:①明确研究对象即研究的是哪一部分“气”,因为气态方程是反映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必须抓住“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这个研究对象;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因为方程的等式两边是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初、末两状态之间关系;③建立并求解方程;④检验计算结果是否符合物理事实。前三步是利用气态方程解题的基本思路,最后一步是所有解题都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简单地说,运用气态方程解题的方面就叫“气”、“态”、“方程”。可见,解题思路是从物理定律中分析抽象或引申出来的,是规律本身的一种要求,而不是外加的。我们在钻研教材中注意研究这种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的关系,并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以训练学生,则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方面,必将受益不浅。
二、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教师应该是既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建设祖国培养人才,而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师的言行在客观上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这一点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每一个科任教师应该自觉地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物理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爱国主义思想、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献身以及创造精神等等。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需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例如,讲到力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举出我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墨翟提出的关于力的观点,在墨翟的著作《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力形之所以奋也。” “形”指物体,“奋”指由静而动或由慢而快。全句的意思正是体现了力的作用在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战国初期),墨子就对力的概念做了如此科学的阐述,这个事实将对学生在振奋民族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的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钻研教材时,应在研究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技能技巧上投以很大精力,否则无法完成物理教学的任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学目前对物理实验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常常侧重于理论和概念上的分析,教学常常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一支粉笔,一张嘴成了主要的教学工具。我们的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较强,解题能力较高,而动手实验的能力很低,与这种教学状况是有极大关系的。这种状况应该及早改变。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另一方面,也应动手制做一些“土”的、简单的实验仪器,以满足教学要求。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动量定理,就可以利用垂直着的钢笔帽下压一张纸条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因为笔帽与纸条之间的摩擦力 f 是一定的,当以极快速度撤走纸条时,f 作用于笔帽上的时间Δt很小,于是笔帽下端的速度 ΔV 也就很小,当ΔV→0 时,笔帽就不倒。若使 f 作用时间加长,例如在拉动的逆方向留有较长的纸条,则笔帽就会倾倒。当然,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惯性、重心等物理概念。总之,备课时,要认真设计实验,尤其是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因此,学习新的实验技能和自行设计简易实验,应该是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有一个集中的时间深入到实验室工作,这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四、物理与数学的关系
实验是基础,数学是工具,实验与数学这是物理教学的两大支柱。高中物理涉及到的初等数学知识面是很广的,特别是方程求解,函数图象、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几何知识,几乎在高中物理的每个分科中都有应用。同时物理概念和规律要用数学方法来表述,因此,学生要具备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数学表达式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运算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的能力,这些都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问题。如果物理教师不具备相当基础的数学知识,这个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力求对中学数学比较熟悉。备课时,应注意研究相关的中学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注意熟悉一些高等数学,这对于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常常是理、数脱节,他们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但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联系物理问题的实际的能力,备课时就要注意到怎样促进学生使数学知识向物理问题的迁移。如图 所示的力的合成问题,ΔOCE是力矢量的三角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的数学抽象,ΔABO 是支架三角形,这是物体的数学抽象。可以证明Δ OCE∽ΔABO,学生常常想不通,也不敢作这种“相似性”的论证,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实质不同,他们忽视了这实质不同的两个三角形都是一种数学抽象,从数学来看,它们是“同一”的,可见如何使学生善于运用脱离具体事物的数学的抽象来解决具体问题,是物理教学应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倡物理教师读一点中学数学教材,并且认真研究物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五、难与易的关系
物理这门学科“难教难学”,可能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问题,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习物理除了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外还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动手技能。因此,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和学确有难的一面。物理知识与自然环境、生活实践以及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存在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极大潜在动力,这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物理教材中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其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从物理教材的某一章某一单无或某一部分来看,其“难”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上比较难,例如静摩擦力、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另一种“难” 是人为的,例如把连接体问题搞得很复杂,引入“惯性力”等超纲内容,这就人为地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教师备课,就是要设法化“难”为“易”。我们应该经常总结化难为易的好经验,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化难为易的办法。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难点知识,尤其是定律的表述,学生很难领会。我们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定律的核心是研究感生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之间的关系,由于原磁场的变化而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又形成自己的磁场,这个磁场又为原磁场产生阻碍或反抗作用。这个物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但可以看出原磁场的变化与感生电流的磁场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原磁场的变化是“因”,感生电流的磁场是“果”,此“果”又对“因”产生阻碍或反抗作用。这个因果关系好比“父子”关系,不过在这里“儿子”总是反抗“老子” 的。这样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抓住了过程中的因和果的辩证关系,并对这个困果关系作了一个人格化的比喻。这种分析和比喻使学生不但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而且在心理上产生了趣味感,“难”就化为“易”了。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学点哲学,还要注意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语言修养,广泛阅读科普资料,这对搞好物理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有人说,教学也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这的确是很恰当的一个比喻。这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在备课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中学物理为一个全局,那么力、热、电、光、原子诸部分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各个局部。中学物理以经典物理基础知识为主,力、电是两个重点局部;若以力学为全局(主要是质点力学),则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就是重点局部。教师只有胸中有全局,处理好各章各节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把主要力量应下在何处。为此教师要通读全部教材,然后对全部教材的知识结构作出分析。对每一节教材的处理,要从全章这个全局出发,在对全章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章重点、难点,并对全章作出一个整体安排。全章设计得好,重点就能突出。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来看,每一节课是一个局部,但对教师备课来说每一节课又要把它作为一个全局来考虑。从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要研究如何做到讲好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思路清楚,密度适当。从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来看,要做到启发引导,有讲有议,动手动脑。总之,课堂教学的 45 分钟要精心设计,全面安排。局部会影响全局,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局部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上好每一节课不但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学客观规律的要求。
七、新与旧的关系
物理学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中学物理的力学体系具整体性就较为突出内在联系很强。在教学中如何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要深入研究这个新与旧或未知与已知的关系,力求处理好这个关系。从“旧”中如何引出“新”,如何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这个新、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掌握的一般原则。以上所述是从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 与“旧”的关系。其实就学生本身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学习物理来说,他们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中,从课外阅读中,总之从社会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中,他们已经具有不少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不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象的,有的是错误的。但对教学过程来讲,这些都应该成为引入新知识或正确理解新知识的参照条件,我备课时注意研究学生,其根据之一就在这里。
研究一章教材时,应该把这章知识里学生的已有知识排列出来,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如何加深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动量这一章,冲量、动量、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等均为新知识,而牛顿运动定律、矢量的和差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都是旧有知识。这些旧知识有利于本章新知识的学习,又在研究动量等新知识、新问题时得到巩固和深化。
例如,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直接导出动量守恒定律。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情况,而动量守恒适应的范围更为普遍,不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低速运动还是高速运动,也不论相互作用是什么性质的,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动量守恒是反映了比牛顿第三定律更为普遍而深刻的互相作用规律。可见通过牛顿定律得到了动量守恒定律,而动量守恒定律使我们对牛顿定律的认识更深化了。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多下功夫,是十分必要的一件事。
八、初、高中物理与普通物理的衔接关系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普通物理都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初中物理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属于感性认识,高中物理的概念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而普通物理就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下有初中物理,上有普通物理,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个“上”“下”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钻研初中物理和普通物理,以便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普通物理要求,很多物理概念和定律,在初中、高中、普物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和提法是有差别的,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深化的。例如,质量的概念,在初中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这是牛顿关系质量的最初定义,这个定义是牛顿的机械的原子论观点的产物,牛顿认为物质都是由完全相同的、不可再分的基元粒子——原子构成的。而所谓物体的质量就是整体物体所包含的这种绝对原子的多少。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完全相同的绝对原子根本就不存在;其二,无法通过测定物体所含原子的数目来测定物体的质量。那么,为什么至今在初中物理中仍然沿用这个定义呢?原因之一就是初中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是人们凭经验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从而用比较物体所受重力的方法可以测定质量。牛顿正是根据自己对质量的理解和这种量度质量的方法,建立起了牛顿第二定律。牛顿定律的建立使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深化了,产生了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等新概念。高中物理把质量定义为物体(质点)的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定义和初中的定义并不矛盾,而是深化了。只有学习普物时才去深入研究引力质量问题以及质量的相对论效应问题。可见,钻研教材时要注意沿着物理学发展史,去研究一些概念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解决好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
九、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一般提法是“精讲多练”,即用“精”和“多”解决这一对矛盾。其实“精讲多练”是我国广大教师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过程双边活动的特点。它克服了教学中单纯“先生讲学生听”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精讲,即把精华的内容,不但讲得深刻,而且讲得精彩,研究精讲的教学艺术,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美的满足和享受。物理教师要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特别是不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以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讲授给学生。精讲不是少讲,而是好与少的结合。这是我们在备课中最为耗费心思和要着实下功夫的地方。所谓“多练”,是学生的练习要多一些,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才可能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多练的含意有三:一是指一定数量的练习;二是经常性练习,即“学而时习之”;三是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方法的练习。“多练”实质上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深化。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新旧知识的前后干扰现象等,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练习,才能保证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练”的目的是利用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因此,如何精选或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练习题,是备课中应认真研究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明白,精选,尤其是设计习题是一项既费精力又需要有业务水平的工作。每道题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科学性,题目中所设置的物理情境,既要符合物理实践又要有新颖性和针对性,还要符合教育心理学要求,在修辞方面和使用标点符号上都要规范化。总之,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精选或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正、误、漏、缺,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扩展和活化,这种“练”和那种盲目地、机械地、大量地、毫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的“练” 是有原则区别的。所以“精讲多练”的“多练”是相对于精讲而言的。
8.噬命读书(教师随笔) 篇八
颜杰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我试着回忆那过往的一幕,写下这些文字,缅怀他的灵魂,让他的精神之光照耀众多人的心灵。
--题记
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认识了他,他是我的同乡,和我同系同专业,只不过他高我三个年级。
我们都是来自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读的书比较少,很少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名著。一谈到读书,我们很是投机,乐此不疲。他常常到寝室给我“传经”,建议我读些什么样的书,怎样到图书馆卷帙浩繁的书堆中淘金,怎样合理利用课余的时间。从他口授的“经文”中,我获益匪浅。
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在说到街上书店里的好书时,他的眼中掠过些许的无奈。我明白,对于农村来的穷书生来说,那些排满整个书架,包装精美的图书,好比高级餐厅里的美味佳肴,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谗着,嗅一嗅。他说:“每次到书店,心中像装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本来是找心灵的寄托,然而看到别人挑选到精美的书,付出白花花的票子时,心里这块石头就下坠得更厉害了。”“是啊,囊中羞涩,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接着说:“我这三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和书店度过,没钱买书看,我便从这两座宝库中找寻书籍,随身带着便笺,把精华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说完,他的嘴角闪过一丝苦笑。我知道他身患绝症--脑膜炎晚期。让人不解的是,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为何如此拼命地读书,更重要的是,按照他的生活方式面对残酷命运的安排。诚如他所说:“我就是我,自己就是自己,最要紧的是活出风格,活出精彩。”像他这样每天与死神搏斗,看不到明天的人,或许读书对他来说,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
他视读书为生命,在病榻上,仍手不释卷。我和几个同乡去看他时,他一只手插着针管,另一只手拿着翻开扉页的《神曲》。也许他意识到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会在地狱和天堂里游走。但我想,他如此痴迷于读书,为读书而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性,从这个世界走了,到另一个世界,肯定会在天堂里见到更多闪光的、有灵性的东西。我理解他肉体的痛苦需要精神的信仰作支撑。正如他说:“我知道我活不长了,我一直在弥补过去的空白,珍惜现有的时光,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每一天,直到人生的终点。”
在他酸酸的文字背后,我读懂了他对死亡的乐观、豁达。虽然我们以前经常谈读书,但我对他的生死观,内心情感几乎一片空白。生死乃人生之大限,有几人可谈笑风生,超脱个中?他说话时的平静,语气的平和,令人为之汗颜。
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作的人,病房成了他的书房,在几度高烧中,他写出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词藻,激荡着我心灵的是朴实无华的文字,流露的真挚感情。他描写每样事物,从容自然,哀而不伤,犹如一支幽香,将淡淡的忧伤弥散在读者的四周。我相信,他曾经所写的那些文章,没有刻意去雕琢,没有煞费苦心遣词造句,那些自然流畅的句子,犹如山间的叮咚泉水,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行云流水一般。
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前几天,高烧到四十多度,几次昏迷,看上去,他的脸是那么的端详、平静,偶尔醒过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我活着的这些岁月,从没有怕过死亡,从没有怕过肉体的痛苦,我最怕的是精神的孤独,要是精神都幻灭了,我也不会坚持到今天,早到阴曹地府报道了。”他读书,是为了获得生的信仰,为了获得面对死亡的勇气,像他这样对读书情有独钟,直到死都不言弃的人,现在的校园,是罕见的。
在探望他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汗如雨下,时不时还用手无意识地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到了弥留世上的时刻,他还舍不得摘下眼镜,保持着一份尊严,让人肃然起敬。
9.读书随笔教师合作与共赢 篇九
--读《藏獒》有感
暑假期间凑热闹也翻了翻热销的《藏獒》和《狼图腾》,对狼这种曾不屑且陌生的动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狼,食肉目,哺乳动物,性凶残、机警、多疑、贪婪。捕食中、小型兽类,喜群居。狼非常机警。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最近一些企业一直在鼓吹和实践狼文化,但无论在书里书外,直到现在我对狼的野蛮、残忍、贪婪、暴虐还心有余悸,并不对 “狼道”一路看好,但是狼的善于集体作战让我印象颇深,狼以短小体型一次打围能猎杀庞大的马群或牛群,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明确的分工,相互的补位,甚至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正是狼性的这种特征,才造就了狼群的可怕。本想以《读<狼图腾>有感教师合作与共赢》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越写越不是滋味,狼的所谓团队精神体现在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但在一群狼中,为了抢到一块肉,强者会毫不客气地咬伤弱者。如果在进攻目标时,对方咬死了自己的同伴,它们抢着要做的不是奋起报仇,而是吃掉同伴。这真是我们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吗?看了《藏獒》后,不由得对这种喜马拉雅巨型古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藏獒—是由一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鬣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横行四方的野兽,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驯化,开始了和人类相依为命的生活。藏獒有许多当之无愧的称号,古人说它是“龙狗”,乾隆皇帝说它是“狗状元”,藏民说它是“森格”(狮子),藏獒研究者们说它是“国宝”,是“东方神犬”,是“世界罕见的猛犬”,是“举世公认的最古老、最稀有、最凶猛的大型犬种”,是“世界猛犬的祖先”。藏獒也有团队,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领地狗集团,在《藏獒二》里,藏獒带领领地狗集团与几个草原的狼群联合体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那么藏獒的团队合作与狼的团队合作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想想狼这种天性自私、狡猾、残忍动物是基于怎样的基础联合的?狼虽然机警,但是体型瘦小,如果以单枪匹马而论,应属食物链的末端,比狼还狡猾的狐狸没有狼可怕,就是没有狼聪明到拉帮结派。狼的合作是一种生存的必然性,是一种弱者的策略,是建立在个体的自私自利这上的,狼一生都是为自己而战,一旦从此温饱无忧,它甚至可以嗜杀同类。这种的合作在商界比比皆是,下场都很不妙。可悲的是“狼道”至今仍为许多企业津津乐道。
藏獒体形巨大,如同驴子,凶猛声壮,如同狮子,有力量有智慧有速度,一獒能杀五匹狼、一头熊,不怕一对一的厮杀,众多猛兽闻风丧胆,狼生存就是要逃脱藏獒的追杀。强大的獒为什么要合作?藏獒生存的理由就是要杀狼、吃狼、防范狼,保护牧民的牛羊。在一对一的厮杀中,藏獒是无敌的,但狼有群狼战法,所以藏獒为中心的领地狗集团要抗衡强大的狼群,必须以更具有团结性和凝聚力的精神作为准则,才能够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拥有立足之地。藏獒一生都为保护人而战,是人类的忠实同盟,藏獒忠诚、无私、仗义、勇猛,不仅集中了草原的野兽和圈养的家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而且集中了草原牧民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自尊自敬,自强自立;善解人意,感恩为怀;精忠报主,忠诚可靠;勇往直前,毫不畏惧;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如果狼的合作是为了“生存”,而藏獒的合作是为了“责任”,它们专注目标,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安守本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自动自发,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计回报;遵守规则,服从命令。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狼以食为天,它的搏杀只为苟活;藏獒以道为天,它们的战斗是为忠诚,为道义,为职责。狼与藏獒,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藏獒精神”在许多领域都是适用的。比如包括我们的教师团队。我个人认为,在合作的态度上,我们老师中有三种人:
一类少数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他们一般都自视甚高,不怕一对一的竟争,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还有一类少数人象狼那样的合作,明白自已有缺陷,可能需要某些方面的帮助。在短期内可以合作,不能长期合作。
再就是有大数人象藏獒那样的合作,个人水平很高,乐于跟他人合作,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个人,而是对教育忠诚,对学生负责。这类人在长期内都自愿自觉地合作。
对于教师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学博士崔允漷有如下说法,值得我们深思:
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对学校与师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单兵作战、学科分割、部门主义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专业发展上的合作有助于形成学校中的合作文化,真正促进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劳动的个体性以及传统的学校组织使得教师之间相互隔绝,教师评价制度上的缺陷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性,使得隔绝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摸索,教师之间的经验传承受到阻隔,学校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延续。合作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自觉发
展的动力;有助于教师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与效益;有助于教师克服个人常有的偏见,作出适合的专业判断或决策;更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上的支持。当然,合作本身也是发展新的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教学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发展本应成为所有教师合力的结果,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却成了教师之间隔绝和竞争的牺牲品。当所有教师通过合作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时,学生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10.教师读书随笔 篇十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出自《飘》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一句话,激励着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岁月里沉浮的女主角——郝思嘉,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而这个被我品味数次的故事,也在这句结尾话的余香中令人倍感回味。
郝思嘉,继承了母亲的娇美与端庄的淑女仪态,同时也具有父亲的北方粗犷。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她头一次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读完之后,我掩卷沉思。郝思嘉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她是用什么力量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呢?白瑞德离开她之时,她在文章末尾想准备用那个老法宝——暂时不去想那些,先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这一点是郝思嘉的老法宝,不也正是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方法吗?说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有太多太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我们唯恐与之照面的恶魔,我们只有从自身心态调整去冲破这些挫折。不要害怕失败,我告诉自己。要像思嘉那样在重担、在劳累、在天大的打击前面依旧把下巴高高扬起,因为生活仍在继续,因为明天的太阳依旧普照四方,因为我们还享受阳光的恩惠——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转过身去看看那轮红日,我们并非只拥有脚下的黑影。
只要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您看那轮朝阳,黑夜之后,就是新生。
【教师读书随笔300字】推荐阅读:
读书随笔教师11-18
关于读书的设想 教师随笔06-19
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10-10
读书成果展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随笔11-13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1500字09-05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500字11-17
教师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800字11-05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800字08-09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500字09-20
读书的感想300字作文-世界读书日作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