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024-11-17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共11篇)

1.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一

学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

“道德”一词可追溯至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学风在《现在汉语词典中》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者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出来的精神风貌。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目前学术界仍存在有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从表现形式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术界倾向于严格界定三类科研不端行为:杜撰、篡改、剽窃。科研不当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数据的不当使用,违反科学规则,不当的同行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河南大学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构筑河南大学优良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二

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 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 体制的不断改革, 学分制的推行, 高校学生公寓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说, 学生将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会在公寓里度过, 每个学生寝室都成为了一个个小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 如何能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来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将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话题。今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提倡“三风”建设,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就是学风建设。在新形势下, 如何依托学生公寓建设加强学生公寓的学风建设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阵地。

1 高校公寓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 高校公寓整体环境随着生活条件提高, 学生寝室的设施、环境也越来越好, 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逸感与自由感的环境, 但同时也会一定程度的引发学生睡懒觉、玩电脑游戏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学风建设在学生公寓工作中, 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寝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传统观念认为, 宿舍就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地方,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寓服务设施的越发完善, 学生寝室已成为在校学生生活、娱乐、交流、学习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在当下信息交流极速发展的年代, 各类信息良莠并存, 各类错误潮流、观念混杂其间, 非常容易感染年轻学生。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寝室氛围的影响。

1.2 学生心理素质不好, 不能有效抵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诱惑

学生在入校以后面临着多方面的不适应, 其中生活空问自由、学习毫无目标、对于迷茫的前途以及面对困难就业的困惑, 强烈的恐慌及对未来的担忧令自己身心疲惫, 有些学生在巨大压力下会产生抑郁、睡眠障碍、封闭等不健康症状, 从而影响学习热情, 有的甚至无心学习, 同时又无法摆脱现在大学中的诸多诱惑, 睡懒觉、上网、物质攀比……在面临这些诱惑时, 一些同学们往往不能约束好自己, 造成无心学习, 甚至厌学逃学。

1.3 学生公寓党建效果不明显

公寓党建与学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近这几年来, 依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和指示, 许多地方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的情况, 在公寓党建和学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 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一个明确的统筹安排, 在党建和学风建设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思路。二是开展学风建设缺乏整体的组织领导, 仅仅局限在某个部门。能够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公寓党支部的学校也较少。即使存在, 我们也很难划分清其与各二级学院及专业党支部的责任联系, 较难进行正常的工作。三是对于公寓党支部建设和学风建设, 究竟是由谁来管理, 谁来建设, 谁来考核, 缺乏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及章程, 导致工作时效性滞后, 同时公寓党支部对于学生党员的考核与实际党员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不紧密。

2 依托公寓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公寓制度建设, 形成寝室良好学风

优良的秩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寝室中度过, 作为学生公寓这个重要的生活阵地, 更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这就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维护。新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使得原先传统的公寓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寓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环境中, 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 及时出台和制定迎合当今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目前, 我校已经制定了《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宿舍用电管理规定》、《“文明宿舍”评选办法》。其他相关制度同样也需要及时出台制定, 以此促进公寓优良学风长效化和机制化的形成。

2.2 加强对学生干部和的指导和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公寓学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 每一幢公寓楼都有学生干部, 他们存在于学生当中, 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责任心强, 在公寓、寝室集体之中建立起有威信的坚强领导核心, 充分发挥他们在公寓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在无形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 通过抓两头、带中间, 抓好学生干部寝室, 以优秀的学生寝室为标杆, 让其他学生寝室进行观摩学习, 并通过寝室之间的互帮互助, 从而做到每个寝室都能符合文明寝室建设的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困难生的发展, 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团结起各方面的力量,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2.3 开展公寓党支部活动促进寝室学风建设

高校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摇篮, 各地高校都会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公寓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需要加以重视。良好的公寓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公寓活动, 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和健康体魄的塑造。我校从2007年开始, 每年都会举办宿舍文化节, 围绕公寓建设的相关主题, 通过开展“学生寝室设计大赛”、创建“文明公寓”、“特色寝室”的优化舍风活动, 通过各类寝室的评比, 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搭建桥梁,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形式多样的趣味竞赛, 培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多姿多彩的体育比赛, 塑造优良体格、健康体魄;协助管理, 从活动当中加以贯彻引导, 让同学们树立起“寝室是我家, 文明靠大家”的意识。公寓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 影响面广, 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2.4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公寓党支部的作用

学生党员是学生当中的娇子, 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树立优秀党员形象, 实行学生党员专业和公寓共同考核制, 将学生党员在公寓的表现情况纳入到入党考察行列。以优秀的学生党员寝室为模范,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 从而带动整体的学风建设, 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依托学生公寓这一组织载体,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 创造性地开展学风建设进公寓工作, 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高校学生党支部能使高校学生党建更贴近学生实际, 发挥公寓党支部的作用, 通过公寓深入学生, 更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

3 结论

学风, 是读书之风, 是治学之风, 更是做人之风, 是一所大学的魂魄和气质, 也是一所大学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高校日常紧抓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抓好这样工程, 是高校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摘要:高校公寓管理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学生公寓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要阵地, 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必要场所。如何在学生公寓中很好的发挥作用来推进学风建设, 成为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一个新的挑战, 也成为学风建设又一个突破口。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公寓学风建设现状, 阐述分析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工作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不足, 提出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学生公寓,促进,学生建设

参考文献

[1]于英, 周玉祥.加强公寓管理促进学风建设[J].新西部, 2011 (12) :170-172.

[2]李丕振.学生公寓党建与学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J].才智, 2011 (34) :264.

3.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三

摘 要: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道德;诚信

研究生群体中学风、学术存在失范现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修改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研究生应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

1.大学生读研的功利思想严重

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科研的态度、纪律、方法等行为特征,例如,选择读研的动机是什么、是否喜爱科研、投人研究的时间是多少、课业成绩怎样、学术论文的发表等。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要求,涉及价值观念、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程度、高校对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程度等。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目的直接影响读研后的表现,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学生读研的机会增加,一些研究生出现“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現象,很多大学生读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个人功利思想严重。

2.学术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学术道德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为了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等目的,出现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有明确规定,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研究生中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

3.高校缺乏研究生诚信教育

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诚信意识,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控制,促使他们遵守学术规范。部分高校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学校是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高校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的宣传制度不到位,不少学校即便设立了监督机制,但宣传教育没有普及,减弱监督机制的约束功能,监督机制名存实亡,降低失范行为的心理防线。

二、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意识

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研究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发扬奉献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踏实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研究态度,坚持诚信,完善研究生人格,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消除学术不良行为,树立优良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的学风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要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教育。

2.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高校树立服务意识,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树立先进典型,为研究生指明奋斗方向,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请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座谈,了解他们的奋斗史,探讨人生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加强服务社会教育,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高觉悟。

3.规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文件,成立学风建设指导机构,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高校要组织研究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查处制度,加强学风管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监督,健全学术批评制度。充分利用课内外合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对学术规范的认识,通过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规范的重视,理解学术规范的内涵,准确把握失范边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引导,组织实践活动,了解行业情况,增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热情,建立监督惩罚机制,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

总之,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直接影响人才质量,从德育教育出发,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宝余.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2]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讲座 篇四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讲座总结

书记讲了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他的讲话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讲解了大学的职能。大学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大众对学校寄予很高的期望所以对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更高的要求。第二方面讲的是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书记强调学术问题的严重性。他首先分析了学术问题形成的原因。首先是现在人都浮在面上,不能沉下心来专心研究。其次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只讲求利益。书记强调,近几年相关机构都在抓学风建设,从高校开始。要严肃对待论文问题。第三方面是分析高校学风问题的原因。第一,是制度原因。高校的评优评先主要看中的是论文或者研究的数量,对实用性没有要求。导致研究成果的浪费,研究的方向出现偏差,更容易出现学术造假行为。第二,利益杠杆。许多人为了升职或者是评奖,会选择极端的行为,例如找关系或者是找人代写、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等。第三,社会风气,监管机制不健全。整个社会都出现了问题,风气如此,人们更愿意选择最优于自己的方式。再加上监管机制的不到位,学术造假没有得到相应的惩处,更滋长了人们选择学术造假行为的意愿。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明白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给同学们敲响了警钟,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5.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1 篇五

学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年级 专业: 09 环境工程 学 号: 09081103016 学生 姓名: 李岩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作为在校学生这个巨大的知识型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说在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当今社会学术界存在各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作假行为,现在的学术研究开始变得功利化,在利益诱惑驱动下,引发各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迷失方向,淡化学术人的理想信念。而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命运的重要力量,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托。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作为一名学术工作刚刚起步的研究生,我知道提高自身学术道德是何等的重要,从现在起培养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许我们是无名的小辈,甚至没有任何的成果,但走进了学术殿堂,这一刻我们就应该告诫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我认为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导师应以自己的品格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对提高研究生的个体学术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术上有不良倾向的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营造学术道德建设的和谐氛围。

6.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观后感 篇六

在十一月三号晚上,我们支部深刻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讲话,通过学习深刻了解到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的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一方面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方面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7.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七

1 学风建设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

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广义的学风则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与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学风是学校历史与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是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的高等学校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这样一个时期,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已有的诸如管理、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各种理念与行为范式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诚然,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是,脱离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而奢谈教育规律,那只能是一种教育的乌托邦。

新时期社会对高校的影响更深刻。随着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增强,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两者互动的过程中,社会中企业、媒体、社会公众等群体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产生强烈的冲击。如高校后勤社会化就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快餐文化”现象也必然影响到高校的学风、校风等。高等学校面对外来(校园以外)文化的冲击,必须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需做出敏捷而理性的反应,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方能显出大学之“大”。

新时期高校内部各种群体构成及其观念、行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变革必然带来成员构成、观念与行为的变化。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各种成员具有师、生与社会人的多重身份,社会成员构成的变化在高校也得到体现。如高校的学生主体,基本上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新生代,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独生子女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已从1994年的21.0%上升到2001年的73.3%。独生子女已构成了高校的学生主体。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与来自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迥异,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必然要求高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做出相应调整。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普遍需求也必然给高校的另一主体——教师带来冲击,这也要求高校在教风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此外,全社会普遍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都会深刻影响高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成员并引起强烈共鸣。

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要求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手段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这些都要求高校通过优良的学风来引导学生。高校内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重学科建设,轻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重教师的使用与提拔,轻培养;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着的风气不正、道德失范等问题,都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2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高校的优良学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加强教风与师德建设是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教师是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文化与科学的传递者与创造者;是构成学校的主体之一,也是体现学校风貌的载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精神对学生品德修养与学习态度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大学的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

现代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由教育家与学术大师所组成的较大规模的知识群体,他们正是现代大学的人格化象征。钱穆先生指出:“教育事业,主要在师道。师道所贵,主要在为师者之人格与学问。振衰起弊,承先启后,其能发挥绝大功能者,则多在师不在学校,又每在野不在朝,抑且在乱不在治。”(1)当前高校存在的人才的深层次断层;学术研究中由于浮躁、急功近利而引发的学术风气不正、道德失范现象;少数教师缺乏从严执教的精神,无法担当起为人师表的重任等问题,都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要以加强教风建设与学术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各类教师工作规范、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优化对教师治学态度、教学质量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教师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言传身教,化育学生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态度。

2.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知识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由于新知识常常是或认为是比旧的事实、方法和理论更好,在某些领域,一般传统知识的持续周期已明显缩短(如计算机科学与生物科学),因而,知识和理论被淘汰的比例也相应地增大。知识的迅速增加意味着“根据我们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对本质的事物理解”不是静态的,学生可能忘记所学过的许多知识,他们在大学中所学的许多知识不久也许就会作废。(2)因此,在知识呈几何级增长及迅速老化的时代,经验已经不再居功至伟,善于学习与创新,敏于接受新知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需要的素质,教给学生批判地接受知识的能力比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片面的、过于专业化的课程并不能培养学生批判地接受知识的能力。

一个学士学位只不过表明较为满意地完成了若干必修的大学本科课程,教育与教养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并非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是有教养的人,也不是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如果学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培养学生终生教育的观念和能力,不仅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需要,更是使学生离开校园之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

要培养学生批判地接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就要求高校改变只强调某些数据或某种流行的理论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经典理论(为每一代人重新认识)和现代实践经验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远程教育的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中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2.3 依法治校、加强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学风是一种长时期养成的文化氛围,属于精神层面。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则属于制度层面,需要规范性、制度化的长期支持。随着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普遍增强,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需要坚持依法治校。以法律为武器,与各种学术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维护大学校园应有的纯洁和高等学校优良的学风。同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完善校纪校规,规范对学生的管理,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和发扬优良学风,培养爱国守法的优秀公民,使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成为高校发展的有力保证。

3 结语

“一校之垂教,必有其特殊之主旨,久遂著为学风;而后教育本原,足以育人才,供世用。学者当高其志,修其业,勿徒为弋名干禄之想;而后学有根柢,体用俱备,教育之功效始有可纪。”(3)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优良的学风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必须经过许多人长期不懈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形成优秀、稳定的氛围。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涉及到制度、文化与观念等各个层面,同时必须与各校的特色相结合,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模式。建设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需要严谨踏实的工作,更要从机制上确保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持续性。学风与社会中许多成员如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的切身利益相关,建设优良学风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在新时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如何建设优良学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则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更需要社会主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大力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共同推进学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C].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1:247.

[2]Henry Rosovsk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Newyork,W.W.Nor-ton CoInc,1990.

8.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八

关键词:科技创新;职业道德;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38-03

1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中的不良表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养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大批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些科技人员还存在着职业道德失范、学风不正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肯定,当前中国科技界的大多数学者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这通过近几年来科技界的优秀研究成果可以展现出来。但也要看到,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其中,有的是治学不严谨,学风浮躁,自以为是,违背科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有的是不负责任,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追求数量;有的是沽名钓誉,在学术交往和学术评

价中,自我吹嘘、相互吹捧;有的是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篡改、伪造科研数据;有的是搞学术腐败,凭借手中权力和地位,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名利;有的则是学术方向不端,放弃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原则地宣传错误思想,或照搬照抄西方的思想学术观点。

在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交的年度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1]: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②伪造篡改实验数据。③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④重复发表论文。⑤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⑥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⑦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2对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失范的原因分析

2.1学风浮躁

科学研究需要非常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容不得半点虚伪。而当前有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急于出成果,耐不住寂寞和清苦,走上歪门邪道。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式涌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成为有创造力的科技人,就必须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必须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矢志不渝地向着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学风浮躁对学术发展必将产生不利影响。

2.1.1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改革深入和竞争加剧,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的思想观念和平均主义的利益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物质上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追求功利的浮躁风气,因此在科技界也不可幸免受到浮躁风气的影响。在“追求商品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少数科技工作者难免会产生一些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道德、重权力轻义务、重个人轻社会的畸形思想,务必会导致以一切向钱看为特征的拜金主义产生,为追逐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欺名盗世。

2.1.2科研评价体系的量化

多年来,我们在建立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无外乎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机制和弄虚作假的批评惩罚机制以及职称评定、竞岗、评奖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将科技工作者引进了过分追求数量和盲目攀比的恶性循环中。秦伯益院士认为:“科学不能用量化方法来对待,量化只能用在低水平的体力劳动衡量上,而不能用在科学研究上,体力劳动可以一年评选一次,也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天,而科学则不行。有的科学家一辈子就那么一两次创新的高峰期,若一次次来给他评估,他就被扼杀了,科学成果也夭折在思考中了。”[2]

2.1.3科学研究缺乏创新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产生创新成果。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科学研究才有意义。学风浮躁心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造成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所以有些人片面追求科研成果量的扩张,使得低水平的科学研究不断重复出现,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3年的10年间,在国际科学引文检索排名中,各学科被引证最多的前20篇论文中,没有1篇是出自中国科学家之手。在前1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2篇;前1 0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14篇。[3]可见,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虽然很快,但真正有影响的论文并不多。也就是说,国人发表的论文中上乘之作较少,有创新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较少。

2.2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的失衡

科学研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探索真理的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有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也是趋于多元化,对于某一事物,尤其是新兴事物,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从而出现了价值认知的失调,科技界也是如此。部分科研人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名利欲望膨胀,追求上更多地看重个人价值,很少考虑社会价值,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这就是价值取向失衡的表现。

2.3个别科技人员漠视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

科技人员的道德修养是个人科研品德、品格和品质上的一种体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学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对科技人员道德责任的约束。

2.3.1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上会产生疑问、困惑和动摇,而在此时,有些科技人员放松了思想政治的学习,一意孤行走上歧途,所以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是科技人员缺乏良好职业道德和学风的主要原因。当前,学术界的侵权行为十分猖獗,对相关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科技人员自己的约束也是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武器。但是,部分科技人员只是低头做事不抬头看路,使自己无意的走入错误的地带。

2.3.2明知故犯

科学活动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活动,而一些科技人员往往是把科学活动完全作为谋取个人名利的途径,漠视法律法规,逐步引起职业道德的沦丧,从而影响学术秩序。

2.4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国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完善有效的体制是促进科技工作者进行知识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强力保障。而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明朗、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职业道德的沦丧。一是科研评价体系的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方面在前面已经提到;二是科研行为规范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人员是否应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法律上并无明确的规定,因而对科技人员违反科技道德的后果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无法对其进行制裁;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

3对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联盟等国际组织都成立了相关部门,规范和处理与科学道德有关的事务。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科技相对发达的国家,都在自己的科研部门或组织中成立了相关机构。如挪威科研理事会(NFR)、德国科研理事会(DFG)、美国科促会(AAAS)等都制定了与科学道德有关的规范。[5]国际上普遍建立有关科技规范的做法,既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当前,在市场经济下迅速发展的中国,一些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虽然是少数现象和少数人的行为,但危害很大,也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教育部以及科协等相关部门针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2004)、《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7)等文件,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于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这些举措,无疑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进作用。

然而,当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3.1以自由、诚信、创新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学风生态环境

学术自由、诚实守信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风生态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好的学风氛围和环境,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3.1.1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障。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产生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的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必要条件。例如古代齐国的稷下学宫,打破门户之见,云集了各派学者,同时齐国开明的政策为这些学者们创造了讲学、著书、争鸣的自由的学术条件,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盛况。反之,如果强调“舆论一律”,限制甚至压制学术自由,就只能造成学术论著老生常谈,陈词滥调,社会万马齐暗,死气沉沉,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温床。

3.1.2诚信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求真是科学的神圣使命,发展科学就是要把握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科技工作者要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在公众的心目中,科学人是社会的良知,真理的代言人,要做到为学不做媚时语,自觉遵守职業道德,倡导优良学风,以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的态度,对自己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行为高度负责。

3.1.3创新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良好的学术风气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性,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气质也在于其科学的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科学研究才有意义。学风不正和道德失范与缺少创新是分不开的,所以要倡导创新科技人员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营造一定的软件环境,形成有效的创新体系。

3.2培养科技人员的职业“良心”,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

科技人员能否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取决于科技人员内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而科技人员的职业“良心”是科学精神内化的基本条件。

3.2.1正确引导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

崇高的科学道德修养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必要前提,而科学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而科学的价值体系必然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协调统一。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年青人,影响全社会。

3.2.2既要加强学术能力培养,又要实现科学精神的内化

一要加强学术能力的培养,做到道德与专业的“知行合一”。学术能力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诚信的科学精神。二要加强科研工作管理,激发科研热情。除了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加大科研投入,为科学研究注入新血液,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让科技人员在成功中感受喜悦,从而凝聚更高的科研热情。三要加强科技人员的自我修养,达到个人自律。科学研究具有个性化特色,这就决定了每个个体自觉遵守客观规范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规范本身的制订。只有实行道德的自我控制,科技人员才能真正将科技道德的基本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约束,才能积极地将其律转化为自律,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实现科学精神内化的良性发展。

3.3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3.3.1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科技人员法律意识

科技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约束层,指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这是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基础;二是实践层,增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观念,强化科技工作者法律意识,要求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法律法规,尤其是要让广大科技人员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3.3.2建立完善、公平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要建立科学的科技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它能增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的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是维护其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以科技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不断加深其对职业道德规范及要求的认识,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员重视职业道德的提升,引导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二要健全科研评价机制,它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科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明确科研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建立以遵循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性为基础,倡导建立以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

3.3.3加大监督约束力

一是建立合理可行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机构,行使监督职能,维护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制度他律加强主体自律。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它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引导人的思想倾向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现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与学风建设需要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人格的升华。

总之,科技事业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应发扬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理性思考的求索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铸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浓厚的学术学风,在推进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存在七大不端行为[N].科学时报,2004.02.11

2 柳 风.科技浮躁是科研大忌[J].河南科技,2004.4(上)

3 邹承鲁、王志珍.科学研究成果质与量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4.07.09

4 王友良.学术道德的三个层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

5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调研组.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调查的情况汇报[J].学会月刊(调查报告),2004(8)

Strengthens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Ponder

Hou Feng, Liu Zhaozheng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s core subject i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between various countrie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mpetition, i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breadth and the depth competition. A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main body’s technical personnel, how its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do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 immediate influence this competition success or failure and effect. Therefo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technical personnel’s occupational ethics and th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existence’s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at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9.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九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1

科学家精神是一个全国关注的事情,这也是说明了科学家精神,它不光是科学家群体的问题,也事关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进行过多年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精神,我认为是几个层面。

第一,科学家精神不分国籍,只要是做科学研究,都应该是大家共同的特征。它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首先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作为一个科学家,只有好奇心的驱动,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这个质疑是不断地对科学问题的质疑、原始创新的质疑,是我们仰望天空的质疑,这才是真正科学层面的质疑,才有像流动力学这个体系的建立。所以,我想首先是好奇心和科学的质疑。

第二,证据和方法。我们现在可能谈到学风问题,有一些文章发表时有数据造假的情况出现,那就是没有做到科学证据、科学方法。

第三,科学的坚持和忍耐,有了科学问题,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可能是很长时间的事,这就需要有长期的坚持,耐得住寂寞。

第四,在现在的环境下,经常讲新时代,这也是全球的大趋势,需要团队和合作。你看近年来诺贝尔奖,很少一个人单独获得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现在越来越少,一定是团队的,这个团队也往往不光是一个国家的团队,可能很多是国际之间长期共同的合作。

另外从科学的道德层面,我们知道科学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底线,你可以做得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有几点必须坚持,一是诚实,二是公正,三是严谨,这是我们讲科学诚信最基本的几条,我想这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共性。所以首先是要诚信,它有科学本质的共同特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国家创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这种情况下,科学诚信就要在科学本质和科学道德的层面再提升,那就是家国情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的服务是有对象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我们要制定新的“十四五”规划,而且有2035年远景规划,这些都需要将科学诚信提高到科技创新这个更高的高度,科学家应给自己有新的定位。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2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虚假消息满天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严重局面。因此,应当引导全体国民形成一种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一切问题都头脑冷静地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去破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从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3

最近两年,可能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其实在城市里生活,感觉特别明显,特别是北京,很多河这几年也清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里面,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通过污染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污染问题的整个过程,还有整个发展趋势,以及它的主要成因,这就使得我们在识别环境污染问题的区位、时间和对象方面就准确了,这使我们后面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更加精准。

第二,我们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核心技术的攻关,我们在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控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有装备,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使得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流域和区域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

第三,和我们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很接近,最近几年我们通过一些现阶段环境污染物的健康机理、健康评估和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一些相关的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还有防控的措施,包括环境基准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个超前的预判,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作用。实际上,虽然我国环境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环境压力还处于高位运行,我们经常说的结构性污染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现在又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以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基本实现。我觉得下一步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能我们还要进一步大力开展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通过科技创新,更精准、更科学地治污,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4

老一辈的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刻苦攻关,敢为天下先,攀登科学高峰,老一辈科学家这些优良的品质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在数学领域,华罗庚、陈景润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学家,包括像我这样的人都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后来成为科技工作者,也是受他们故事的影响。所以,科学家精神能够鼓舞年轻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大家经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一定要记住后面那句话,科学家是有国别的。所以,爱国奉献这一点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坚持的。

第二个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那些荣誉、地位,真正为了信诚科学、淡薄名利,去为了自己兴趣爱好,为了国家的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再一点是甘为人梯,我最近刚刚从金坛回来,华罗庚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华罗庚,从一个初中毕业文凭的人到清华,从清华后来又从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变成一个教员,后来又从剑桥访问回来,直接提升为教授等等,这种就是华罗庚得益于有比他更老一辈的人甘当人梯,当他的伯乐,后来华罗庚先生自己又当伯乐,把陈景润从厦门调到北京来。我刚才有意让八零后的教授在我前面讲,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年轻的同志先讲。我讲的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家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这一代更应该在当今社会弘扬这种甘为人梯、扶助后学的精神。

最后是要甘于寂寞,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做数学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外界喧哗的世界所迷惑,有定力,真正埋头苦干,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5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才拥有完整人格。没有人格,“学问”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没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学问”。这就是人格与学问之间深刻的辩证法。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10.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十

科学道德,有别于一般的道德,是科研工作者对自身科研行为在道德水平上的升华。科学工作者,奋战在科研工作的最前线,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如果科学工作者自身先在道德的阵地上失守,那我国的科学事业还如何稳步发展。学风建设,要求科研工作者有认真治学之风,有虚心求道之心,能吃苦耐劳,更要不顾科研路上之艰辛,披荆斩棘,勇闯学问之象牙塔。

江西财经大学于本校大礼堂举行江西省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会》,旨在普及建设科学道德和风气。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向来被视为象牙塔的学术也不再是一块净土,高校教师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面对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同时,从教师自身出发,加强道德自律也是解决学术不端的关键,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彻底铲除学术不端衍生的土壤,使学术走向良性发展。

作为科研工作者群体的一员,仅抒发下部分观点与良策。适时推新考核体制,延用考试制度来筛选人才的同时,更要以道德的准绳来看待人才,培养既有才干又有品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净化学术环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国在学术道德问题上的关注与研究起步略晚,诸多不良之风已在学界长期滋生,净化现有的学界将是困难重重,当务之急,仍应该是加强对“新血液”的把关,对科研工作的严格管理。从外部逐渐消灭不正之风的同时,科研工作者更应该自觉从自身上解决学风不端问题。

严格自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学术造假与学术剽窃都源于科研人员本身的道德缺失,没有端正自身的三观,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认真正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德行,多修习我国的国粹,多阅读经典名著,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格修养。积极的看待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当是科研工作最原始的动力源泉之一,追寻科学的真理要有不畏艰辛之志。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违法乱纪的事,遵纪守法,争做科研工作者的标杆。

11.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教育,学习氛围,开展校园文化

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校园精神的核心内容, 实质上分为高校办学理念、学术风格、治学态度。高校学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存发展的原则问题。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有力指导, 认识高校学风建设实质, 稳抓高校学风建设根本, 扎实高校学风建设基础, 灵活运用高校学风建设有效途径。使新时期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有力有序的进行下去。

1 利用科学发展观稳抓高校学风根本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突出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可以站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为将科学发展观灵活的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 有以下几点看法:

1.1 加强师资力量, 注重道德教育与理论实践相结合

高校教师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严谨规范的教风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 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全党和全社会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 广大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风建设是与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思想觉悟。广大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 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中产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 高度重视教风的先导作用, 认真抓好教风建设, 以教风带学风, 以教风促学风。新时期, 高校中部分教师存在重教轻学的倾向, 尤其表现在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注重理论的教育, 却没有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忽视教帅在学风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盲目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任务, 学风建没是学校职能部门以及院系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1.2 坚持“以学生为本”, 深化教育改革, 增强管理制度

新时期,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并为促进和谐社会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高校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 学习能力可能各有不同。高校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积极引导学生展示自我,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存学习中全面发展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积极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材施教, 努力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通过深化教育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实施“学分制”、等制度,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学生跨专业自主选取课程,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进一步明确高校学风建没目标,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 积极主动地围绕学风建设目标开展教学学习活动。

2 利用科学发展观扎实高校学风基础

科学的实施教育改革,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前提。而努力实施科学改革, 则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基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好的物质文化能够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员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在精神方面, 我们必须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学习的重要性。题海战术, 考试成绩不再是我们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科学的将时间分配, 劳逸结合的学习技巧更加有效率, 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其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应成为我们走树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基础之一。建设具有特色的、风格相对统一的校园建筑, 使校园内外整体得体, 别致。加强校报、广播台、影剧院、橱窗、广告栏等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如果说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是抓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那么加强教学楼和寝室建设就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切入点。教学楼、寝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高校的学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班风能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而创造整洁、和谐的宿舍氛围, 能促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保证他们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要开展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的学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班级、寝室之间的学习问题研讨、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 积极引导各个寝室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帮互学。把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有力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科学发展观真正融入校园, 获得每一个在校师生的认可, 让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变成每一个人的义务, 才是我们发展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有力保证。

3 利用科学发展观运用高校学风有效途径

作为具体实施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 开展校园文化是实际具体的措施之一。学风总是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有的情绪、理想、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对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风要求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 认真教学,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 可以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要有创新意识, 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产品。所以为树立新时期的高校学风建设, 我们的立足点应是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工作。学习上我们应提供讲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讲究因材施教, 科学的运用学习方法, 高校中可提倡“术业有专攻”让学生们发掘个人才能。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激发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例如: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的前瞻信息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高校要经常邀请校内外、海内外工程院士外及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 为了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科技开发、科技创新、产品销售、发展前景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高校要经常请企业精英来校做专题讲座, 为了使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校要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知识竞赛”等, 为了使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要经常举办心理健康、做人处世、交际艺术、文学艺术、求职择业、文明礼仪、说话技巧、学习方法、成才与就业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为了给学生营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高校要经常举办英语演唱、英语演讲、英语短剧、英语单词竞赛、英语角等活动, 为了使学生丰富精神生活, 调节生活节奏, 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要经常举办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座谈会、热门话题研讨等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要经常举办弘扬主旋律, 具有时代感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们切实利用科学发展观, 从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面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究其根本, 稳抓基础, 灵活运用, 使得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让高校学风建设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稳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李伦娥.学风建设是房屋主题[J].中国教育报, 2002.

[3]刘以争等.浅议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内容和标准[J].石油教育, 2004.

[4]郑家茂, 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5]蔡红梅, 李郴生.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4.

[6]张德, 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7]余仰涛。思想关系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感恩节对爸妈祝贺词下一篇:技工学校期末考试动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