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民新产业(8篇)
1.打造富民新产业 篇一
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 加快推进竹业富民
2011年09月24日
湖南省楠竹种植面积全国第二,发展空间巨大,省老科协建议——
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
据华声在线-湖南日报9月23日报道(记者 唐婷 田甜)湖南楠竹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产值却只有100余亿元,仅为浙江省的1/3,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今天,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省老科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
湖南是全国楠竹大省。2010年,全省楠竹林面积达1271万亩,仅次于福建省,立竹株数18亿根。长期以来,我省楠竹产业化水平较低,竹材加工利用率仅为20%-60%,多数为卖原竹、或简单加工成竹板、竹筷、凉席等“大路货”,丰富的竹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楠竹产业总产值为109亿元。而同期,浙江省楠竹种植面积比湖南少163万亩,产值却是湖南的近3倍,达到298亿元。浙江省安吉县一个县的楠竹业总产值达112亿元,每亩楠竹林产值上万元。
竹子全身都是宝,除了传统的竹笋、竹材和竹工艺品外,竹子还能生产出竹炭、竹醋液、竹叶提取物、竹质纤维纺纱等诸多产品。林业专家指出,随着竹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竹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经济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尽管我省楠竹产业发展与浙江等省相比仍有差距,但经过多年培育,楠竹产业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致富地方林农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全省包括楠竹在内的竹加工企业达2705家,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涌现出“恒盾”竹砧板、竹饮料,“宝庆”竹胶板,“桃花江”、“中冠”竹地板、“瑞亚”竹纺织品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省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郎艺珠认为,我省楠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化水平,使每亩产值达到1万元,总产值就将突破1000亿元。她举例,目前,我省临湘市30万亩楠竹产值已达17亿元,平均亩产值超过5000元,挖潜空间巨大。
据悉,目前,我省已把竹产业列入“省长工程”,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省老科协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竹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低产竹林改造力度,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竹产业精深加工,提高竹产业附加值,积极开拓竹产品市场,努力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
徐守盛听取关于楠竹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加快推进竹业富民工程
据华声在线-湖南日报9月23日报道(记者 唐婷 田甜)今天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听取了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省老科协)关于楠竹产业开发情况的汇报。徐守盛要求,加快推进竹产业这个富民工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省领导和老同志熊清泉、徐明华、朱东阳,国防科大原政委汪浩出席汇报会。
为加速开发我省竹产业,省老科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将竹产业开发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大低产竹林改造力度,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竹产品加工水平,开拓竹产品市场,打造湖南千亿楠竹产业。
徐守盛对各位老领导给予政府工作的高度关心、重视和支持,为竹产业发展倾注的大量心血,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省老科协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有作为,老领导们发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优秀传统,情系百姓,发挥余热,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守盛指出,近年来,全省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活跃农村经济、致富地方林农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省老科协提出的建议切中我省竹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研究,积极落实。
徐守盛强调,竹产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就业工程、生态工程,要继续实施竹产业发
展“省长工程”、“市长工程”、“县长工程”,推动我省由竹产业大省向竹产业强省转变。一要加强规划,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到全省林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指导。二要抓好精深加工。加快技术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培育竹业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加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全面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前来发展竹产业。三要抓好高标准垦覆。立足现有竹林,通过高标准垦覆、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竹林产量。四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修通竹林道路为重点,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采伐成本。五要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科学编制《湖南省竹产业规划》,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省老科协的科技研发、技术指导作用,推动我省竹产业快速发展。
徐明华指出,我省竹产业要积极借鉴外省发展经验,加大低产竹林改造力度,推行竹、笋分类加工,提高竹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修通竹林道路;加大投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对接市场的路子。
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省政府秘书长盛茂林,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2.打造富民新产业 篇二
一、高位推动,形成“一股力”
把旅游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引擎,坚持全县一盘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超常推进。一是组织有力。实行“一把手”工程,县、乡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各乡镇都设置了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实现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五个到位”,同时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吸纳群众、发动群众、富裕群众;成立了专项工作督查组,实施“每周一督查一调度、每月一考评一排名”。特别是调动县级老干部、老同志发挥余热,参与督促乡村旅游建设。将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和专家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进行考评打分,对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单位进行重奖,对排名倒数第一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扶持给力。出台《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大余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方案》等2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如,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旅游扶贫专项经费1000万元,并逐年递增;对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旅游食品、旅游手工艺品等乡旅配套产品的贫困户,县财政给予每户1—2万元的设备采购补贴,等等。三是融资有方。将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土地流转奖补等各项涉农资金打包运作,共同用于旅游扶贫。把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各大银行沟通协调开发一整套旅游小额贷款政策,对发展乡村旅游给予一定额度的无需担保贷款。还组建了县旅游投资公司进行融资,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门票和经营管理权抵押等六种融资担保形式,着力解决乡村旅游资金难题;探索采用PPP、BT等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民营资金参与景区建设。四是宣传有势。邀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放了大余的旅游宣传广告,先后录制了央视《寻宝·走进大余》节目、《乡村过大年丫山闹新春》等大型节目,承办了“爱在中国2015大型体育慈善公益活动·大余丫山站”、2015环球小姐中国大赛澳门赛区表演赛等大型赛事,量身打造了由著名歌手陈思思演唱的大余县歌《大庾情》,打响了大余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吸引了周边省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积聚了人气,带旺了财气,促进了贫困户实现旅游脱贫。
二、项目带动,串成“一条线”
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旅游扶贫精品项目,着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一是全域化规划。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总体策划。聘请国内外资深的旅游策划机构作总体策划,高起点、高品位编制和修编了涵盖“城—乡(镇)—村”的旅游发展总规和乡村旅游发展总规,以及各景区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整合和布局全县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扶贫全域化发展。二是项目化布局。坚持以项目为重点,找准目标定位,合理布局、统筹推进。规划建设了牡丹亭文化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黄龙花木产业旅游示范园、大龙山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河洞温泉漂流、天华山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梅山红色旅游景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1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同时,在每个乡镇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1-3个风格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贫示范点,形成了“百花齐放、百景争艳”的喜人态势。目前,全县建成开放乡村旅游点17个,成功打造出了全省唯一一个5A级乡村旅游点丫山乡村生态园,还有黄龙花木产业园、新城周屋等2个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三是多点化建设。在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上,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点、精准扶贫点、新农村建设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一批“多点合一”精品示范点,重点打造了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遗迹探究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同时,坚持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推进旅游扶贫景点开发,立足现有11个乡镇22个旅游扶贫示范点,以路串点、以路联景,串联红色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等“红、古、绿、黑”特色项目、特色景点,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丫山乡村生态度假村项目入选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6个景区(点)和29家农家乐列入2016年赣州市国家扶贫试验区建设计划。
三、产业联动,开辟“一条路”
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特别是立足于增强产业对扶贫的“造血”功能,在乡村旅游谋划、建设、管理和制定政策时,均充分考虑、吸纳和倾斜贫困户,主要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五种捆绑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六个方面的收入。目前,旅游扶贫已成为全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一是依托旅游开发,帮助贫困户参与经营,流转田土,发展种养,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入。景区内及周边的旧宅、空房,由政府按标准资助进行装饰,景区提供设施,扶持贫困户经营农家旅馆、农家餐馆,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接待,如农家屋改旅馆,获评为特色三星的,补10万元;获评为三星的,补6万元;获评为二星的,补3万元。结合土地确权、林地确权,引导缺乏劳力的贫困户流转田土、林地,贫困户每亩田土年收益700-1000元,每亩林地年收益300多元,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蔬菜等农副产品达30多种。贫困户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集中捆绑给合作社、龙头企业或旅游公司经营运作,贫困户自己不掏一分钱就可以定期按比例分红。2016年,共落实1.79亿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二是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就地转移,就近就业。采取“旅游公司+农户(贫困户)”的方式,政府扶持旅游公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功能,旅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在景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贫困户实施“四个优先”:贫困户优先参与建设景区公路、水渠、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先担任景区的管理人员、乡村导游、清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优先支持发展经营农家餐(旅)馆、农家超市;优先安排到景区内及周边的农家餐(旅)馆、农家乐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三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制定出台《大余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大余县电子商务扶持办法》和《大余县电子商务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打造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示范基地”,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电商交易馆、大余乡村旅游020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一条街。引进颐高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线上+线下”多功能产业园区,引进搭建跨国电商平台,旺淘电商公司和“1号店”“大余馆”上线运营。目前,全县共有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含网商)203家。大余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电子商务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今年1—5月,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3亿元。通过发展电商,既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又大大增加了农村土特产品的附加值和需求量,拓展了偏远乡村土特产品的销售半径。我县的南安板鸭、多味花生、芋荷、酸枣糕、酸萝卜等农副产品,售价普遍提高30%以上,销量增长3倍以上,大量土特产品漂洋过海,远销到东南亚等国家,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果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城乡互动,绘就“一幅画”
3.虎门富民打造童装航母 篇三
近来,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虎门童装正在异军突起:围绕银龙街富民时装城和富民金辉童装城,数百家沿街门店几乎被童装一统天下。数据表明,虎门童装在虎门庞大的服装产业集群里约占25%左右,形成集群效应。截至2012年年底,虎门有童装企业超过600家,年销售额96.85亿元。
今年7月,虎门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童装分会正式成立;8月,虎门镇委、镇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童装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扶持细则,打造“中国童装名镇”的目标举措鼓舞人心。
面对虎门童装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地的童装企业信心满满的同时,也面对着各自的困惑。但随着虎门富民童装中心“打造虎门童装航母”规划的逐渐浮出水面,当地童装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虎门童装发展迎大势
“今年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上升。”对于品牌发展,东莞市小虎憨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飞满怀信心,但他同时也表示,“虎门市场童装品牌竞争比较激烈,部分刚转型做品牌的企业还处于学习阶段,做品牌时会面临人才短缺、推广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菲娅品牌公司负责人王家强则认为:“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上升,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并不十分宽裕,然而公司想要做大做强,在品牌推广投入较大,缺乏一个大的推广平台。”
面对虎门童装业的发展大势,广东虎门富民集团总经理黄沛民有着清醒的认识:“大批的虎门童装品牌在涌现,而虎门市场配套却相对落后。这些商铺散落在各个专业童装市场内,虎门乃至全省基本都没有一个上规模、设施完备的童装市场,而虎门富民童装中心将力挑重担。”
在今年虎门镇正式出台《关于大力扶持童装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虎门富民商务中心正式接过虎门童装产业大发展时代的大旗,正式更名为“虎门富民童装中心”。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8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期间,包括2013中国少儿时尚高峰会在内的多项活动在虎门富民童装中心举行。位于这里23层的国家级虎门服装创新服务中心更在服交会期间实现了全面建成,将为童装企业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
把童装这张名片打出去
“在过去的十几年,虎门推动女装的发展模式已经成熟,把虎门女装这张名片响亮地打了出去。而富民要考虑的是,下一步如何整合资源把童装这张名片打出去。”虎门富民童装中心在招商阶段就非常谨慎,黄沛民表示,富民要选择代表虎门服装水平的童装引进来,在商户进驻时设立门槛,保证童装中心的童装中高档的定位,从最初招商阶段就应有效避免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虎门富民童装中心交流座谈会上,吸引了大量客商观摩交流,不少人对虎门富民童装中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中既有黄河、大莹、金辉、粤华等虎门本土童装商家经营户,也有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童装商户。
方林是虎门一家童装企业的老板,在全国有着多家专卖店。政府一号召,她就和镇内同行们响应了,近30家企业一起进驻了该中心5楼,准备做旗舰店。“政府设置门槛,我们很欢迎,随便批发商进来我们还不愿意,担心被仿版。”方林称,这个地方硬件很吸引人,大家抱团进入也会给各自带来机会,共享资源,她觉得有信心。
未来虎门童装商圈的中心
如今,虎门富民童装中心5楼一次性被虎门的本土童装品牌占据,4楼也只剩下部分位置。而3楼则设置为佛山、茶山等外来童装品牌进驻点,负一楼至二楼也有大量品牌进驻。
不少像方林这样的从业者不仅在虎门富民童装中心设置了旗舰店,还将自己的公司搬到了附近,因为他们认定这里将会是未来虎门童装商圈的中心。
除了童装企业布局富民童装商圈,周边市场也跟着调转风向。据悉,童装中心附近的双子城、名购城等服装市场也悄悄开始变脸,从以往做女装、鞋等转向童装品类。
根据《关于大力扶持童装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虎门镇将力争在未来几年内,把虎门富民童装中心打造成虎门童装航母、华南地区最大的童装展贸中心和中国童装品牌聚集地,并以虎门富民童装中心为龙头,整合资源,形成联动,最终将其周边地区培育成孕婴幼童服装和用品专业商圈。
童装从未缺席过虎门服装风雨历程的每一个阶段。伴随着虎门服装的升级发展,虎门童装企业和童装市场将迎来全新的历史阶段。虎门富民童装中心,这个虎门打造的“童装航母”更将在虎门童装王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4.临港经济开发区富民惠民打造 篇四
十二五”时期,临港经济开发区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幸福临港”为目标,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接续拼搏、战天斗地、傲立潮头”的临港精神,坚定“让人民群众在临港旧貌换新颜中实现幸福安康”的施政理念,围绕“打造全球性成长型创业基地”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导示范区、宜居港口城市示范区”两区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开放包容、科学发展”三大原则,落实“选商引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社会管理服务”四项重点任务,努力提升“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精品特钢、绿色化工、高效农业”五大园区建设水平。
经济发展是富民惠民的先决条件,提高收入水平是增强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础。临港经济开发区以选商引智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创新选商引资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型工业,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的转变,重点在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方面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切实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目前,已有立晨物流等13个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竣工,金海汇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1至8月份,全区实际到位资金9.37亿元。
在临港经济开发区,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全区人民的幸福内涵才更厚重、更具体。临港经济开发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茶叶、大樱桃、蓝莓等种植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区已发展茶园3.2万亩,年产绿茶300万公斤,总产值3.2亿元。蓝莓生产初具规模,目前全区蓝莓种植面积1500亩。积极推广高效大棚生产,全区现有各种蔬菜大棚6000余个,面积8000多亩。大樱桃生产进入盛产期,年实现总产850万公斤,产值过亿元,进一步夯实了富民惠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富民惠民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群众幸福感的基本要求。针对辖区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临港经济开发区掀起了交通、水利建设新高潮,努力营造完善、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开发区已建设、改造主次道路42条,总里程196.5公里,总投资9.45亿元,通车里程168公里,新增桥梁42座。重点完成了大山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大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226万元,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影视、体育等社会事业,是富民惠民和提高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临港经济开发区着眼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教育惠民”、“医疗惠民”、“文化惠民”等民生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促进公共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区规划总投资1554万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启动惠及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实施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完善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倾斜。目前,全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715人,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新农合参保人数达16.16万人,参保率100%。
5.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篇五
繁荣村镇经济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汤立斌
村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村镇经济,就是要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走产业化的道路,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一、强化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建设是发展村镇经济的抓手,是顺应市场规律、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平台。只有依托产业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村镇经济内生动力。
1、产业是富民的载体。苏北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带动老百姓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牧产品种养加工产业,虽然对财政贡献有限,但能迅速带动百姓致富。特别是村镇经济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增收渠道广,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只有通过深入抓村镇经济,让广大农民融入产业体系,参与产业分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百姓富、民心安、基层稳。
2、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浙江台州、温州这些地方,村镇经济做得非常好,占县域经济总量的50%,而且都特色鲜明。株洲县有丰富的农林资源,产业基础较好,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大而不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 1
业产业化,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村镇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产业是统筹的支点。株洲县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县委提出建设工业主导战略,不是不发展农业,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在更高层面加强农业,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从村镇产业建设入手,培育市场开发农村,引导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农村,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顺应市场规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增加产业效益。
1、规划引领。各村镇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江浙等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开发潜在产业,形成初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要聘请专业团队加强产业规划,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朱亭、龙潭、龙凤等南部乡镇要发挥现有的油茶、竹木、蕨菜、辣椒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 2
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渌口、洲坪等城郊乡镇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休闲。淦田、朱亭、堂市等乡镇,要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规划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
2、规模支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对产业相同、水系相连、道路相通的村镇,要同步规划,整体开发,培育各种特色的专业村、专业片和专业带,以此扩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关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增收。
3、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树立招大商的意识,着力引进大的投资商。一方面,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农户+基地的农业发展路子,改变没有品牌,不上规模的现状。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突出重点,主攻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商引资,以优质资源带动相关项目配套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都要大胆想、积极试,着力包装、策划、引进开发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有坚实的基础来支撑,良好的服务来推动,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来保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投资渠道,抓好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特别是集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水利建设的遗留问题,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要求,开展交通网络建设大会战,加快建设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全面改善村镇交通基础条件。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株洲市区标准,规划建设县城老城区、湾塘工业区、伏波生态区、东湖生态区、南洲新区等五大板块,加速与株洲市区无缝对接,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重视小城镇建设,以各中心村镇为节点,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营大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抓好农民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农民 4
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6.打造富民新产业 篇六
——关于曲子镇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年6月
曲子镇位于环县南部,虽然过去群众也有养羊传统,但规模不大,养羊业收入仅占一少部分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2007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提出了三年实现“双二百万”(养羊200万只、种植紫花苜蓿200万亩)的宏伟目标,号召农民“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块块地边种草,家家设施养羊”。曲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策扶持、利益驱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种草养畜模式。
一、产业发展现状
每年全镇新种紫花苜蓿1.5万亩以上,累计种植多年牧草近9.7万亩,养羊5.2万只,其中引繁绒山羊3.2万只,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2010和2011年,国家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1220户,调引良种绒山羊5506只,加上扶贫整村推进,草食畜牧业补助,近三年累计调引绒山羊种羊1万多只。
位于211国道线与杨演公路的交汇处的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总投资350余万元,存栏羊只4000多只,年出栏3万只以上,建成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各种农机具配套设备齐全,大小工作车辆5台,地下深水井1眼,青贮窖2处,贮草量220立方米,氨化池4处,每次氨化量20立方米,种植苜蓿2000多亩,并配有消毒、疫病防治等工作室,以及屠宰和羊肉深加工生-1-
产流水线。2011年基地为周边301户养殖户投放繁育羔羊532只,并紧紧围绕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三大服务功能,为1523户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9201羊只进行了疫病防治。
地处曲子的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五里桥、双城、刘旗、孟家寨四个行政村29村民小组2545户11267人,按照规模种草、土地流转种草、种商品草和农户联合经营的路子,共在川台水地和原地梯田种草14.8万亩,亩均年产干草1000公斤和600公斤,折合现金收入950元和570元,其中黄道咀湾倪兴宏流转租赁耕地410亩种植紫花苜蓿,年均向绿鑫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140吨收入13万元。在倪兴宏(去年养生猪490头,出栏肉猪330头,收入15万元,)带动下,五里桥村黄道咀湾组和刘旗村庙咀组共有30户农户联合养猪,规模3000多头,户均养猪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地现有养羊农户160户,养殖绒山羊2260只、小尾寒羊1320只,每只绒山羊和小尾寒羊收入分别达到1500元和700元。另外,在刘旗村腾旗组、张旗组和孟家寨村孟家湾、孟家寨、念沟门、郭沟门、杨旗、马岗子组建成设施瓜菜基地1496亩,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发展林木育苗基地2400亩,亩收入3000元。整合个区域建成生猪养猪小区3个、千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50多户,发展养羊农户878户。
目前,全镇已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大家畜存栏7804头(其中牛7100只),猪存栏6712只,羊存栏52000只,鸡存栏36100只,全镇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草畜产业已成为曲子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政策明确,环境宽松。一是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草畜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实施了绒山羊扶贫产业化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
第二,资源丰富,基础坚实。草畜资源丰富,人工牧草留存面积近10万亩,是草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青干草1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基数较大。全镇有小尾寒羊、绒山羊、秦川牛、獭兔、杜洛克猪等畜禽地方品种。加上曲子镇素有养羊传统,从事养殖和羊畜调引的能手众多,有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的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第三,市场看好,前景广阔。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业进入新阶段后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尤其随着生态畜牧业和效益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已成为必然趋势,牧草不仅成为产品,而且成为商品,并逐步形成产业,需求量走高,产品供不应求,商品草市场居高不下,肉禽蛋奶为主的畜产品虽然出现了“买方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三、产业发展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发展畜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反哺农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发展畜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和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食物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食物消费已开始从满足数量转向追求食物的品质和营养。我镇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肉蛋奶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目前存在问题
在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逐年干旱影响畜牧业发展这一制约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畜禽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老化;种草地域分布不平衡,县南分布广而县北少,牧草转化利用率不高;村级兽医防疫员数量有限,防疫存在困难,疫病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户生产模式陈旧,畜牧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形不成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商品生产优势,区域特色不明显,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带动作用比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曲子镇今后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现在的以农为主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实现 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的全面转换。
(一)草地建设及设施养殖示范工程。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草田轮作,要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要扩大种草规模。按照1只羊1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粮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科级干部抓点示范,政府补助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山承包到村到组到户,划定界限,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地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可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购置铡草机、揉丝切碎机,既解决了封山禁牧,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 “增加粮食和饲草→舍饲养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发展的路子,促进全镇饲草的加工利用。
(二)项目支撑建设工程。对畜牧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在资金方面,要抢抓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支持重点的项目,争取资金新建羊毛绒加工厂1处,扩大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靠国家项目来带动草畜业发展的步伐;技术方面,要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聘请专家做决策及生产方面的顾问,用现代技术武装草畜业;在人才方面,要落实乡国家关于乡站“三定”的政策,解决乡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到发展草畜事业中来。
(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要向规模要效益。做大做强草畜产
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从领导到群众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支持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形成谁能牵头就扶持谁的制度,真正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目前,应大力扶持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场,扶持加工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发挥带动作用。
7.打造富民新产业 篇七
一、义乌会展业发展概况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 市场经营面积470万平方米, 商位7万多个, 集聚了全球各地数十万家企业的170万种商品, 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建有全国一流的国际博览中心, 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共有室内国际标准展位7000个。经过30年的培育发展, 义乌已经建成了发达的市场体系, 与市场相关的海关、商检、物流、金融、保险、宾馆、餐饮、旅游、出入境等配套体系高度发达。而这些都是会展业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 到义乌参展、采购, 吃、住、行, 以及商品的运输、交易等都非常方便。
凭借独特市场优势, 良好的会展环境, 突出的经贸实效性, 义乌会展业走出了一条“以贸兴展、以展促贸、展贸互动、共促繁荣”的特色发展道路。义乌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会展城市、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和中国最佳会展城市。
二、义乌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义乌作为会展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 其会展业较发达除了由于拥有会展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外, 义乌市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比较正确的角色定位也是个重要原因。义乌市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引领带动, 做大做强政府主导型展会
认真分析市场需求, 科学制订总体方案和各细化方案, 突出展会特色, 明确任务分工, 完善展会筹备机制, 认真做好招展招商、宣传推介、活动组织等各项筹备工作, 积极改进行政推动方式方法, 强化市场化运作能力, 努力探索招展招商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按照各大展会特点统筹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充分激活展务执行单位的能动性, 切实提高筹备效率和降低经济成本, 确保四大政府主导型展会届届有提升, 年年有发展。
(二) 加强品牌引导, 着力提高会展综合竞争力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和规章制度, 让市场化运作的会展项目走市场化道路。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 每年在会展项目的数量上要适度增加, 但是要更加注重举办质量。重点发展一批有利于促进市场繁荣、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有利于提升义乌国际影响力的展会项目。
(三) 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
市会展办加强服务意识, 简化展会申办流程, 避免了多头审批和重复管理。义乌市展览活动申办程序如下图所示:
(四) 加强监管服务, 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严格依照《义乌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地使用会展专项资金, 促使专项资金在打造品牌会展、培育龙头会展企业、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会展业联合会的作用, 加强指导, 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和经营规范, 逐步建立会展宣传推广、统计、信息交流、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和引导会展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义乌市政府管理会展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 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工商总局1997年颁布的《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是我国现行法律效力最高的会展业法规。会展业发展日新月异, 该部门规章已无法适应监管的需求。在展会项目准入、展位费定价机制和促进展会良性竞争机制形成方面未作明确规定, 职能部门监管措施缺乏、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等等。
(二) 监管手段落后
会展项目的保护制度尚未建立, 导致选择办展题材随意性较大, 展品行业冲突或交叉情况突出;优质项目缺乏有效机制的保护, 使一些优质项目受到非法冲击;展会信息监管不到位, 导致虚假广告、骗展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展会主办单位随意将展会冠以“中国”、“国际”字样, 擅自将义乌市政府作为支持单位, 并以上述名义大规模对外宣传, 参展企业得到的展会名称、规模、参展行业和主办单位等信息与实际严重不一致, 造成参展商、采购商无法区别展会信息的真伪, 由此产生了行业的信用危机。
(三) 展览机构办展理念欠科学
义乌市展览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 办展实力不强, 在办展理念上也存在偏差, 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有的展览公司单纯追求展会本身的经济效益, 只重视招展不注重招商, 根本不下力气去组织观众, 办展目的就是卖展位。有的展览公司办展之前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项目评估, 看到什么题材好就盲目地上项目, 一个展会只有一两个月的准备期, 把展览会办成低水平的集市或展品大杂烩。
(四) 监管力量不足
与国内许多城市相比, 义乌市配备的会展管理力量明显不足。每年举办40多个专业展会, 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而会展办的正式编制只有8人, 除了行业监管外, 还承担了行业规划协调、展会培育引进、参与政府主导型展会筹备等工作, 难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监管工作中去。另外, 工商、公安等部门尚未组建人员相对固定、业务上侧重于会展业的监管队伍, 对会展活动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行为难以给予有效的打击。
四、义乌市政府管理会展业的对策分析
(一) 制订制度规范
由于行政级别和立法权限的限制, 义乌市设立会展业规范应当在已颁布会展法律的基础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若干意见》和《义乌市展览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继续完善和细化管理措施, 对会展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组织的功能、展览项目审核、会展项目保护、会展活动协调、信息交流、市场监管、会展业统计、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严格把好展会准入关, 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 防止恶性竞争。
(二) 合理定位, 逐步实现会展业市场化
抓住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契机, 适应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趋势, 明确功能定位, 确立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目标。首先, 政府先在资金、政策、引进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 逐步过渡到会展运作市场化。然后, 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向展览品牌化、服务体系产业化、设施现代化、展览水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 完善监管体制
严格执行《义乌市展览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义乌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以及相应的联席会议审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 办展机构守法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完善干部联系企业制度,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切实加强展会的全程监督, 及时指导和帮助展览机构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 整合各方资源, 强化会展产业带动效应
一是进一步发动全市各有关部门、商会、协会, 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协会的沟通与汇报, 充分利用国家部委、国家级行业协会等资源, 努力创办或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全国性、国际性展览和商务论坛, 并争取将各大展会及市场招商项目结合到其对外合作项目及大型活动中。二是围绕放大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 积极探索会展相关行业和部门的联动机制, 推动会展业与市场、会展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相互促进, 努力扩大会展活动的综合效益, 真正形成会展业的独特优势。
(五) 加强队伍建设, 着力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世界会展经济发达地区经验表明, 会展行业需要有着专业素养的高端人才来实现她的发展。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是会展经济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要改变我市展览业人才培训的单一方式, 在国际范围内寻找和培养人才。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 (IA EM)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 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合格者授予注册展览管理人资格证书 (C FM) 。目前这套培训计划已向外输出, 我市既可以直接引进持有C FM的人才, 又可派员出国学习来培养展览业人才。
义乌会展业发展趋势良好, 有其历史原因, 但地方政府在此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义乌市政府对于会展业发展的大度是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的, 虽然它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义乌市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整体角色定位还是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相信只要地方政府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 再结合自己地方特色, 每个城市都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会展业发展模式。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会展业作为新型的、都市型的无烟产业, 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不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给其他产业和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会展经济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和全方位的, 规范发展的会展经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该文旨在回顾透视义乌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对比分析义乌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提出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展经济,角色定位,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义乌市会展管理办公室2012年会展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思路.2013116.
[2]义乌市会展办官方网站.2012920 http://hzb.yiwu.gov.cn.
[3]陈定宇.珠三角会展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D].2008.
[4]陈锋仪.政府主导型会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 2008, 23 (1) .
[5]陈靖.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8.李建炯:打造盛泽产业集群新航母 篇八
扎实产业基础 助力企业发展
盛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早在明清时代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业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被誉为“日出万匹、衣被天下”。
近年来,盛泽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使纺织产业规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集聚效应得到有效释放,形成了以恒力、盛虹、鹰翔、新民科技等为代表的地標型企业。其中恒力集团已成为国内PTA、纺丝、织造企业的引领者;盛虹集团不仅在纺丝业具有相当知名度外,而且是国内印染业的龙头。目前,盛泽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500多家,12万多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纺织品120亿米,325万吨纺丝能力, 40亿米印染后整理产能。现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拥有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先后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
“2012年是纺织经济形势最为严峻一年,其影响比2008的还要深、还要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榨,产品单价与同期相比下降了20%~30%左右,这其中有内外需求的减少,也有产能过剩的原因。”李建炯表示,“如今,整个纺织行业都开始在重新洗牌,市场、企业都应该学会反省,想想今后的路。”据悉,以中小企业聚集的盛泽镇,目前2500多家企业已有30%的停机,即便如此,这样的水平在全国各地的集群也算表现好的。“盛泽在产品结构上,主要以梭织品、民用品为主,但在品种广度、深度上还不够,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效应还不够强,特别是在产业用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我们是丝绸名镇,但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
为了扎实产业基础,实现集群的差异化发展,力争盛泽生产的每一米布多卖一块钱,李建炯对盛泽产业集群的下一步,早已清晰定位。“只有不断的提升集群的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和环保力度,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集群的良性循环。”李建炯强调:“今后,盛泽产业集群将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产业用方向发展。”
持续科技创新 打造“微笑曲线”
近年来,盛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着眼于加快纺织产业集聚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盛泽纺织产业集群在坚决执行上级的各项政策前提下,结合盛泽纺织特性制定了各项科技扶持政策,每年支出几千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创新、能环保、品牌建设和集约利用资源,把扶优扶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积极培育发展大企业,鼓励企业走绿色、环保、低碳之路,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带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为增强产品研发实力,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盛泽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各类自主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纺织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支柱与人才依托基地,为盛泽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建成中国盛泽纺织科技创业园和创意园,联结企业、研究机构、设计工作室等群体,将企业家、创意人员、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化、孵化器融为一体,组成了多功能创意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盛泽产业集群还成立了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有效地促进了纺织集群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努力保持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目前,盛泽共拥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总站,6个分站。
市场与产业良性互动 整合资源优势
盛泽纺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是盛泽纺织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最要的一环。位于盛泽镇区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创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场区域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家丝绸商行云集场内,经营10多个大类、数千个品种的纺织品,荣获“中国纺织服装杰出市场”称号。
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使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在全国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今天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已形成一个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于一体的庞大市场体系,连续七年名列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第一个丝绸化纤指数、第一个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第一个化纤面料编码标准等,这许多个中国纺织业的“第一”极大地提升了绸都盛泽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在中国纺织业中地位,有力地促进了盛泽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也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没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就没有今天盛泽纺织产业的繁荣,东方市场的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建炯介绍,政府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创新平台,为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据悉,2013年东方丝绸市场将全面启动商城业态改造,提升网上交易比重,加大培育孵化个体经营户力度等措施,力求让市场品种更齐全,交易方式更齐全。
【打造富民新产业】推荐阅读:
富民08-05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09-03
立足峰会新优势打造07-01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个人先进材料07-13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个人理论认识09-23
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09-27
街道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总结12-03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个人帮扶计划07-24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计划08-11
乡镇推进强农富民工作纪实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