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的感情(精选11篇)
1.情书的感情 篇一
感情受伤之后的情书
亲爱的:
为什么人世间会有爱情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让我受伤呢!我好想你,我也好爱你,怎么办,真的希望你真心爱我,对我好一辈子,永远爱着我,好吗?我爱的人。
或许我不够漂亮,不够好,但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有一颗守候你的心,不管你怎么对我,我都会爱你一辈子,就算伤害我,我也爱你!为你守候一辈子!
爱你,不需要什么言语,只要我爱你就够了,不需要什么花言巧语,不需要什么很明显的`行动。只要我知道我爱你就好,我不需要你有多爱我,给我多少承诺,我只需要你是真心爱我就好。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所有人都是自私的。看清了自己一点,我承认自己很自私。在这个爱情的游戏里真的轻松不少,可是却让我失去理智,我宁愿受累,也不愿失去理智!爱情的游戏,但同时我也很恨你。
亲爱的,对不起,同时我失去了一次好机会。不多我会注意的,经验可贵。不会在不理智而自私了,好想你。
2.情书的感情 篇二
内容简介:《教育的感情世界》呈现了一些关于感情和教育的最令人兴奋的研究。这本书分为理论视角、学生感情和教师感情三个部分。在各章中,讨论了情感和动机的相互作用,感情对自主学习的影响,感情的易逝、信念、目标以及感情和教学的政策。
推荐理由:感情是学校情境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教与学的进程。学生和教师都会感到厌烦高兴、恼怒、兴奋,这些感情影响着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教育的感情世界》总结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包括经验性研究和区域研究,质和量的探究方法,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情境。《教育的感情世界》表明教育情境中不能缺少感情。知晓感情在何种以及什么情境中对动机和成就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可以改进教育效果。本书适合所有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阅读。
3.不是情书的情书 篇三
“三十年了,我几次没有让出版社重印,因为我那时认为这种情调同那时的空气不协调。现在雨雪菲菲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我想,就让它重见天日罢。”
这是真话。不能怪出版社,只能怪我自己,我没有冲破那股“空气”的胆量和勇气,何况我那时恐怕也沾染上那种“空气”。但奇怪的是在海峡那边这个集子(虽然没有署译者的名字)却多次同读者见面——这是我一九八○年带代表团访问香港时才知道的,而且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祁峰副社长送了我一本台湾版。
台湾版是在哪一年初次印的,我不知道。由台北乐友书房作为《乐友丛书》之八印行时是一九五九年(前此已有文星书店的版本),又十年(一九六九)印了新版,我得到的一本是民国六十三年(一九七四)九月的四版本。书名为《柴可夫斯基书简集》,署梅克、包温合编,只署吴心柳校订;书前有校订者写的《新版序》(一九六九),和《重刊感言》(一九五八)。由于此书在彼岸印过多次,可以断言“老柴”也很受那里的读者欢迎的。《重刊感言》末段云:
“对于本书译者,我们充满了感激。设非他的努力,中文的音乐书丛中何来此一佳著?知音何处?只此附表敬意。”
十年前当我在香港读到“知音何处”这四个汉字时,我深深的感动了。天然的障碍,人为的阻隔,都阻不住艺术家心声的交流。但愿这位从不相识的“老柴”迷此刻还健在,有朝一日到这边来看看“老柴”在大陆有多少相知,这该多好!台版校订者继续写道: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间的逸事,久为音乐史上的美谈之一。其间的情挚意深,非仅后人难究其详,就是当时也少为人知。他俩曾维持通信十四年,简牍盈累,寄意寄情。有一段时期两人的住处相距还不到半英里,而且互相都清楚知道对方的所在——可是仍然款款鱼雁,未曾有过一次交谈。这种友情交往方式,更使人觉得如在春朝薄雾,看绰的花枝,沉在人们心底下的迷茫美感,反比看透了更为撩人。”
《重刊感言》接着对这世界乐坛的佳话,发表了一些感想,虽有不少臆测成份,却正好是译者我在初版前记(一九四八)或重版前记(一九八○)中都没有触到的。比如说——
“至于两人间的感情深度和幅度,有无爱情的成份?答案可以说是有的。这可以从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太太的暗妒上面反映出来。还有那些缠绵醇醪的传情字句,使读的人每每有书不胜情之感。但两人都懂得用理智来约束自己(虽然也有激动之时),乃有此玉洁冰清之局。至于两人为什么连面都不愿意见?明显的理由自然是怕沉沦于世俗的男女情爱漩涡中。因为照当时的社会习气(对寡妇的歧视),双方年龄(女大男九岁),身家境况(夫人有十二个孩子),怕羞性格(男比女更腼腆),连维持这种通信的‘神交’都是一种不便广为人知的行为,遑论其他?
“另一处细节也值得注意——即一般多认为两人确是终生不曾见过面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至少他们碰过两次头,但始终未通一言。昔人诗云:‘束情难似束马’,这种自制与自持,我们低徊传诵其婉丽信柬之余,未免令人叹息。但正也可以看出两个何等坚毅高洁的灵魂,不时在这些信中交互闪现。”
这段充满感情的推理,引人浮想连翩。贵夫人与平民,富婆与潦倒的艺术家,寡妇与结了婚的男人……所有这些都同社会传统的道德规范相抵触,甚至比作曲家普茨尼(Puccini)在歌剧《波希米亚人》(《绣花女》)所描写的那位穷艺术家和染了重病的绣花女之间的遭遇更困扰人。“老柴”和冯·梅克夫人默默地、悄悄地,文字交往了十四年,固然已经是一个谜;忽一日他们之间突然中断了通信,更是不可解的一个谜。无法解释,十年前我只好把这归结于命运,我写道:
“然而命运对柴科夫斯基却是多么残酷啊。他不与人争,但乐坛的人们却并不护着他。他把一部钢琴协奏曲献给他所尊敬的大师鲁宾什坦——而大师却拒绝演奏;他把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他所钦佩的欧爱教授——教授拒绝接受。他胡里胡涂跟他的一个女学生结了婚:他憧憬着的是理想、爱情、事业、祖国,而她追求的则是浮华、虚荣、庸俗的生活与无目的的享乐。无恋爱的婚姻(虽则短时期的共同生活)迫使这个音乐家几乎陷入精神分裂,的境界——还是冯·梅克夫人把他解救出来,让他游历西欧,摆脱世俗的纠缠。然而同冯·梅克夫人的交往,最后也并没有使我们的作曲家得到持久的幸福。两人第一次通讯是一八七六年,是作为‘施主’向他‘订货’的,十四年间她资助他,鼓励他,却有意地避开了面对面的接触(虽则有过两次是在马车上偶然邂逅),到一八九○年,冯·梅克夫人突然诿称破产了,停止了对他的经济支助,同时也停止了书信往来。这中断对于这个忧国忧民而又多愁善感的音乐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尽管如此,在其后的三年间,他还是出访了‘新世界’(美国),他写完了最后的一部交响乐——第六,即题名《悲枪》的交响乐,然后与世长辞。”
这两个人十多年间的通信,一九三四至三六年由苏联科学院汇编成三卷,以Academia(科学院)名义印行,故称“学院版”。此书我始终没有看到过。中文版书简集是根据美国兰登书屋(Ran-domHouse)一九三七年出版的《挚爱的友人》(“BelovedFriend”)一书译出的,这部书有个副标题,即《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故事》。冯·梅克夫人的孙媳妇巴巴拉(他们夫妇二人一九二三年离俄定居美国)在美国人波汶(C.D.Bowen)的协助下编成此书。原书以“老柴”与冯·梅克夫人的通信为中心,夹杂了少量其他信件,加上叙述性文字,有意将它编成一部传记性质的读物。因为加了说明,读来容易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因为加了叙述,不免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尤其是带着一层小市民的伤感色彩。在翻译时我已适当地加以处理,初版时取名《我的音乐生活》,由吉少甫主持的群益书店刊行。封面是郭老(沫若)题的书名,字写得刚劲有力,现今已成为郭老留给“老柴”迷的墨宝了。我在初版题记的第一节“书名的来由”中说:
(这本书是由梅克夫人的孙媳妇和C.Bowen根据两人的通信编成的),“其间加插了事实的叙述,和同时代人其他通信的选译,首尾连贯,俨然一部专讲柴科夫斯基音乐生活的专书,甚至俨然是柴科夫斯基自己写成的讲他自己的音乐生活的专书,所加的说明正好是一种加深后人了解的诠释。因此,当出版者仿照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我的艺术生活》,想把这部书的译本定名为《我的音乐生活》时,译者经过一阵踌躇,也觉得相当确切;不过因为不是柴科夫斯基亲自有意写成的专书,因此译者提议上下加一个引号,即《“我的音乐生活”》,表示这不过是借用来表达书中的内容的。后来我们就这样定下来了。”
不过后来书名并没有加引号,封面除了郭老题的六个大字外,右上角还有两行仿宋字: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
中苏文化协会研究丛书
显然此书是中苏文化协会的研究丛书之一;与此同时,还有苏联研究丛书由俞鸿模主持的海燕书店出版,这两套丛书是不是一个计划的两面,我说不清楚,但其源头却只有一个,即中苏文化协会,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老世界语者先锡嘉杭日战争时期曾在郭老手下工作,后来又在中苏文化协会工作,他于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托曾任中苏文化协会秘书的张震转给我一封信,叙述了这一段史实,其中说到:
“张震同志是原中苏文化协会的秘书处秘书(我是他的助手——助理秘书),为应四川省党史工委编纂四川省党史资料的需要,撰写南方局领导下的中苏文协的史料。他已把初稿寄给我看了,我提了一些修正补充的参考意见,补充了一些(关于〕研究委员会的工作情况。
“研究委员会在重庆时期未能开展工作,到南京后更难工作了,当时,三位领导人——主任委员郭老〔沫若〕,副主任委员阳翰老〔翰笙〕和葛一虹都在上海,主要的文化界人士也集中在上海。研究会的两位专职工作人员在南京无事可做,就自动离去了。一九四七年初,研究委员会计划在上海编印《苏联研究丛书》,需要一个为此工作跑腿的人,由于秘书处有张震在南京,于是我调来了上海。一九四七年三月,郭老出面邀请有关文化界人士在他家便餐,商谈编印《苏联研究丛书》事,应邀出席参加的有:姜椿芳,吴清友,梁纯夫,焦敏之,陈冰夷,叶水夫,许磊然,有阳翰老和葛一虹,VOKS〔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驻华代表符拉基金,驻沪代表克留柯夫也应邀出席参加了。席间,一致赞成编印《丛书》,初步商定了选题,落实了撰稿人。VOKS代表表示给予大力支持。计划开始实现了。一九四八年夏开始,上海已处在暴风雨似的日子里,被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在行将灭亡的反动统治的迫害和威胁下,文化界进步人士纷纷离开上海,其中有《丛书》的撰稿人。海燕书店负责人俞鸿模走了,担任《丛书》排版的利群出版社的负责人冯秉序被捕了,于是,撰稿中断,排版停止,已发排的稿子只得收藏起来,《丛书》的编印工作搁浅了。”
先锡嘉信中所述是指苏联研究丛书,“老柴”书简集似不在内,但这部书简集确实在一九四八年在郭老及中苏文协关怀下出过一版,因为我是四八年十一月奉命撤离上海的,在这之前我已经完成了译事,并且见到样书了。不管怎样,它是这套丛书的一种也好,是另一套丛书的一种也好,总之是在非常艰难的日子里印出来的,这应当感谢吉少甫和群益书店同人。
那时我手中除了那本我据以为蓝本的《挚爱的朋友》之外,只有“老柴”的《日记》——我手中还没有由“老柴”一个兄弟莫德斯特(ModesteTchaikovsky)编译的两卷本《柴科夫斯基生平和书信》(TheLifeandLettersofPeterIlich Tchaikovsky),虽则这部书早在一九○六年已于伦敦印过,据说此书汇集了“老柴”跟冯·梅克夫人全部通信的四分之一。我在一九八一年游美时才看到纽约维也纳书屋(ViennaHouse)一九七三年的重印本。莫德斯特编书时,也加上史实背景的描述,这些描述比起巴巴拉来,少带感伤色彩。如果我四十二年前得到莫德斯特的书,也许中文版“老柴”书简集的面目就和现今刊印的不一样。现在的译本对“老柴”最后三年——即“老柴”跟他的“施主”中断了通信以后的三年——过于简略,而这不能责怪原书,因为原书的主题是这两个主角之间的交往,交往中断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三年,在莫德斯特的书却还占有一百一十页的篇幅,包括“老柴”给他的信,给出版家犹根孙的信以及给别人的信。遗憾的是现今的集子缺少了“老柴”同冯·梅克夫人最后一年的几封通信(莫德斯特的书有这几封信),涉及他的最后歌剧《黑桃皇后》(PiqueDame)而且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请看“老柴”分两次(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七日,二十六日)写成的信:
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七日(29),彼得堡。
“我亲爱的,柔情的,无可比拟的朋友,——
此刻你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真想跟你说一会话,所以我开始写此信,打算到莫斯科后找到你的通讯处立即寄给你。我在彼得堡三个星期一事无成。我说‘一事无成’,因为我真正的事是作曲;而所有指挥乐队,排练舞剧,等等,我都看做无目的的,逢场作戏的勾当,这些事只能缩短我的生命,因为需要集中我的意志力来忍受彼得堡这种生活……正月六日我必须回到莫斯科,指挥音乐协会的一场音乐会,安唐·鲁宾斯坦将在这个音乐会中弹奏他的新作,而我十四日却在这里有一个大众的音乐会;在这之后将会是我气力用尽之时。我已下定决心推辞国内外所有的邀请,也许要去意大利休息四个月,并且在那里写成我未来的歌剧《黑桃皇后》。这个题材我采自普希金。事情是这样的:三年前我的兄弟莫德斯特给克伦诺夫斯基写过一个脚本,然后在这个主题上写成一部非常成功的书。”
一八八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月七日),莫斯科。
“我继续写我的信。《黑桃皇后》这个脚本是莫德斯特为克伦诺夫斯基写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不愿将它配上音乐。后来歌剧院院长符舍伏洛伊斯基很想我来写曲子,由于下面的原因,这事就办成了。原来他把他的愿望告诉我,这同我暗下决心离开俄国一个时期以便潜心创作相一致,所以我就说:行。召开了一个会,我兄弟朗诵了他的脚本,讨论了它的优点缺点,分了场次,甚至连扮演者都分配好了……我非常非常想工作。只要我能在国外某个角落舒适地住定,我将能胜任愉快,而且可以在五月里交出钢琴总谱。配器将在夏季完成。”
这封信表明了在最后的几年,“老柴”的创作力还是那么旺盛。接着,翌年(一八九○)四月七日他在罗马给冯·梅克夫人写的信表白了他对祖国的爱:
“亲爱的朋友——
我正被迫逃离罗马。我不能再给我的真名保密。有几个俄罗斯人已邀请我参加宴会,晚会等等。我已婉拒了所有的邀请,但我已无法自由自在,我出访的愉快已经结束了。此间的著名音乐家斯甘巴蒂听那几个俄罗斯人说我在罗马,便将我的第一部四重奏编在他的室内音乐会节目里,并且来邀我出席。我不好不顾礼貌加以拒绝,因此我只得牺牲我的工作时间,坐在那沉闷乏味的客厅里,去听我的作品的二流演奏;况且在整个晚上我都成为听众猎奇的目标,因为斯甘巴蒂已通知大家说我在场,而他们好像十分好奇地要看看一个俄国音乐家究竟像个什么。这真是太不好受了。因为这种机遇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所以我已决定两三日内取道威尼斯和维也纳回国。
“你不能想像我是多么想念俄国,你不知我如何想望着在乡下独居。此刻俄国虽遇到一些麻烦。但无论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我自己的国土那种热爱。我简直不能想像我从前为什么要离开它那么多日子,甚至在国外还会有那么多的欢愉。”
我上面谈过巴巴拉的书带着某种情感的色彩,她没有叙述到“老柴”这段故事的终结,也许她不想提起这个结局。书中只是感伤地叙述:
“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的终局;这是他重建通信关系的最后企图。他最好的友人永远的离开了。他已经五十一岁。过去的记忆一幕一幕在他的脑海里重现。他累了,他不能再找新的友人,他也不愿再去寻找了。这时是一八九一年的六月。两年之后,柴科夫斯基就走完了他的人生之途。”(’八二版第254页)莫德斯特比较巴巴拉冷静些。他交代得清楚——
“这就是柴科夫斯基要挽回他的‘挚爱的友人’最后的努力。但是伤痕始终没有治愈,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恼使他的余生笼罩着一层灰暗。甚至在他弥留之际,他仍经常喃喃地念着娜哲兹达的名字,在他最后呓语发出的声音中,只有这个名字在他身边的人都听得出来。
“可以认为,这个在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中起着施主作用的冯·梅克夫人——为了减少她那不应有的铁石心肠的罪过——她的生命也在缓缓走着下坡路,她得了一种可怕的神经性病痛,使她改变了她的一切关系,不只改变同他的关系,而且改变同其他人的关系。他辞世的消息传到她的病榻,两个月后,她也辞世了——这是一八九四年一月十三日。”(纽约版,第616一617页)
在“老柴”同他的“施主”之间的无数通信中,有三封信是一八七八年七月连续写成的,表述了“老柴”本人以及他的“挚友”的音乐观和创作方法。所有别人的评论远不及作曲家本人说得那么真切。
在这些表述中,“老柴”把他的艺术作品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自己的冲动非写不可的(“我主动地由于忽然的意趣与内在的迫切需要而写的曲子”),另一类是人家“订货”的(“由外面做主动的曲子,例如应一个朋友或出版家委托而写的”)。世人通常以为头一类才是“创作”,连某些艺术家也不免这样认为;而第二类则不过是“应景”之作,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可是“老柴”不这样认为。他说:
“经验证明了一部作品的价值并不看它属于哪一类。常有这样的事,即受人委托写出来的曲子结果很成功,而由我自己的灵感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却因为种种意外的理由而不甚成功。作曲家写曲时的周围环境,因此而产生的心情,这是很重要的。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他必须是很平心静气的。在这种意义下,创造性的活动往往是客观的,即使音乐的创
造也不能例外。”
他接着分析第一类作品,即由自己内心冲动写出来的作品,是无需乎什么“意志力”的,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够了。那时,“你忘记了一切,你的精神和甜蜜的刺激一起在震动,你还没有时间跟随这飞快的行程走到结尾时,时间早已不知不觉的溜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面就有所谓梦游病的状态。Onnes′entendPasVIVre.
——这一瞬间是不可能解释的。在这样的时候,凡是笔下流出来的,或者仅存在于脑海里的,往往都很有价值,要是从外边并无什么东西打扰它的话,将会成为这个艺术家顶好的作品。”
至于第二类即别人的“订货”,则必须由艺术家因这种委托而激发出自己的灵感来。他说,“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你首先必须征服懒洋洋的状态,和缺乏兴趣的状态。接着种种困难来了。有时胜利来得很容易,有时灵感完全消失。但我相信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永远不肯罢手,因为懒洋洋是人类很强烈的习性,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再没有比之让懒洋洋支配了他更坏的事情了。你不能老是坐在那里等待灵感;灵感是客人,她不会来拜访懒汉的,她要去看那些想会见她的人们。”“老柴”把灵感称为“善变的客人”,谁去追求她,就会得到她。
灵感是勤奋产生的,“老柴”这样认为;但在必要的时候,要“舍得把带着爱情和灵感写出来的东西摧毁。”他在信里对冯·梅克夫人这样说:
“只有勤奋的、不断的劳动,才使我终于获得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跟内容相称的形式。”
“凡是感情冲动所写出来的作品,必须精密地去处理它,把它修正,把它增补,顶重要的是把它压缩来适应格式的需要。”
我在《重版题记》中暗示了“老柴”以他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俄罗斯乐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我在那里写过译本初版前记所不曾体会到的这样一段话:
“……他膜拜莫扎特(这是他的“神”!),他敬重贝多芬(这是庄严的师长!)。他没有盲从,他创新。在许多自白中(我这里指的特别是给冯·梅克夫人写的信中),他提出了一个复一个新的断想。有一次他甚至提出‘不协和音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了不协和音,音乐就会变成永久的祝福——而无法表现一切受难和痛苦。’这样,他不仅从教堂音乐和古典音乐中破门而出,而且还大胆地跨过了浪漫派的门槛,通向现代主义。当然,柴科夫斯基曾经警告过,必须‘很有见地,很有技巧,很有风趣’地使用不协和弦,否则就显不出它的‘巨大的意义’——仿佛他预见了各式各样现代主义音乐滥用了不协和音,这样的断想对于我们当然是饶有兴味的。”
台湾版的重印感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点:第一,如果没有梅克夫人,便不会有柴可夫斯基。在他四十岁以前,她的金钱支助使他安心于作曲;此后则因精神的鼓励,而光大了他的才华。第二,原来直到柴可夫斯基写出他那首出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时,俄国音乐在德、法、意等国度里还是被歧视和鄙视的,他乃是在诽谤的环击中挣扎了一生。第三是梅克夫人的过人才华与德性,尤其是她的音乐素养,不少次的含蓄暗示,给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
这几句话说得比较中肯,同我上面说的异曲同工。尤其值得译者感激的是台湾校订者花了一定劳动,校正了我的译本中的错误。《感言》中说:
“在决定重刊之后,我曾以半个月的功夫,把原书与有关资料对照细校一遍,结果发现有些尚待修订之处。首先,原书译者把安唐·卢宾斯坦(Anton G.Rubinstein 1829—1894)和尼古拉·卢宾斯坦(NicholasG.Rubinstein 1835—1881)这两个人混在一起,每有错断。事实上,安唐是哥哥,是柴可夫斯基的老师,常住圣彼得堡;尼古拉是弟弟,是柴氏的同事,为莫斯科音乐院院长。在本书中柴氏所流露对‘卢宾斯坦’的怨懑和责难,多是指尼古拉而言的。”
知音何处?我愿在这里重复台版校订者这句话,对他的教正表示由衷的感激。
4.感情至深的情书 篇四
虽然我知道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要我的心不要普通,我要我的追求不要普通,现在的我把爱情当做了自己的全部,把你当做自己的全部,在这一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要要求自己能傲立的站在你的前方,为你抵挡所有的坎坷与挫折,不让你去受到任何磨难与伤害,只要这样,我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不再是普普通通的。
宝贝在我们之间其实并不是只有爱恋,我把的我情感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什么是寄托?那就是为你喜而喜,为你忧而忧,所以宝贝请你能相信我对你感情,要相信我们的感情是无坚不摧的是不可战胜的。
此刻的我好像对你说一句话,“我不想去在乎有多少个明天,我只希望有多少个今天我能陪在你的身边”梦想着我们有一天手牵手的去看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能肩并肩去数星星,梦想着有一天我们能共同的分担柴米油盐,梦想着我们有一天能背靠背的看着我们的宝宝在嬉戏打闹,梦想着有一天我们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可还能依偎在对方的肩膀上相互搀扶蹒跚而行也不分开,梦想着,梦想着……好多好多的梦想,好想好想与你一起分享……
亲爱的,我愿意与你一同走完今生的路,我也愿意在这一路前行中好好的对你好,好好的爱你,好好的照顾你,好好的陪伴你一直走下去……
亲爱的,你愿意一起和我携手走完今生吗,你愿意让好好的对你好吗?你愿意让我好好的爱你吗?你愿意让我好好的照顾你吗?你愿意让我好好的陪伴你一直走下去吗……
XXX
5.情书的感情 篇五
婆的经典情书
再过几天我们在一起就7个月了,这么久了,还从没有给你写过一封情书。那会儿差不多每天都在一起,有什么都张口就说出来,没想过要写什么情书。现在分离的虽然不远,但不再可以每天见到你那天真而满足的笑容,留给我的只是长长的思念。现在才知道想念一个人的日子会是这样,真的觉得很漫长。每天都会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曾一起笑过,虽然现在不能够天天见面,但想念在心中却从未改变过。每次你生气时,都会像个孩子似的转过身,只给我一个背影,而我又得用那笨舌头,花
半天功夫,直到你笑逐言开。知道吗?你最吸引我的,不是你的容貌,不是你那好看的眼睛,而是你的笑,笑的甜蜜满足,笑的天真无邪,让人感觉有种阳光的温暖。看到你,心情再坏,我也会阴转晴,因为和你在一起,我可以没有任何掩饰,可以活的自由自在,可以不再理会那些俗世琐事。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见面,但我知道,我们都在惦念着彼此,都拥有着最最幸福的幸福。老婆,你知道吗?不管是和你在一起,还是我们彼此想念,对于我来说,都是最浪漫的事!
老婆,老公爱你!
写给老婆的经典情书
亲爱的小宝:
对于不擅长甜言蜜语的我,写情书是蛮头疼的一件事情,在这里只是把内心的感受写一下吧。
媳妇儿,我们在一起马上就要三个年头了,还记得吧?2016年的3月17日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就有种
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一场电影导演故意安排的一样,那样自然,那样理所当然,那样不可思议,那样无人可以阻拦地生活在了一起!古语说前世千百次的回头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你说我们前世得有多深的缘分呀,我们上辈子肯定已经是夫妻了,对吧?
我们在一起后磕磕绊绊其实也有不少,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养成的脾气,习惯也就会有很大差异,我想这个你一定可以理解!其实在我们河南老家,我已经是花钱大手大脚了,这次去了趟河南你应该也能有所体会,咱们都不是大富大贵家庭的孩子,而我只是一个上班族,没有额外收入,如果不计划好,什么事情都经不起,什么事情都办不了,我们都是成人了,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肩负起责任,比如赡养老人,比如抚养孩子,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比如为了让我们生活品质更高一点,家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添置,这些都是需要较多的钱,况
且我们现在还有不少外债要还,很多时候不是我舍不得给你花,而是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用钱,我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小家庭过得更好,更有品质!希望媳妇儿可以理解老公,老公并不是真的抠门哦。媳妇儿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一直在影响着我,我也在慢慢的改变。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坎坷,我们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说明咱们是经得起考验的!对吧?媳妇儿!
上面一大段都不能算是情书了,小宝,抱歉,现在开始正题哈。爱情是什么?其实我觉得很简单:每天清晨睁开双眼看到媳妇儿还是在呼呼熟睡,临走前甜甜亲一口,每天下班后能看到媳妇儿在家,陪媳妇儿一起逛超市,买菜,洗菜,做饭,吃饭,一起泡脚,一起看电影,一起欢笑,晚上能抱着媳妇儿睡觉,周末可以陪着媳妇一起睡懒觉,真的很幸福。将来我们有小宝宝了,可以一起哄她开心,你可以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等我们攒钱买车了,周末带她
出去玩,假期还可以开车去郊游,等我们老了,仍然还可以手牵手去散步小宝,为了让我们这个小家过得越来越好,我需要更努力地去工作,去赚钱。咱们家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基本的电器还没有齐全,家具也缺不少,我设想着楼上还可以做个影音室,健身房,咱们的生活品质会越来越好的!媳妇儿,很抱歉,情人节没有送任何礼物给你,但我一定会创造一辈子的幸福给你的,你要相信老公,好不好?篇二:写给老婆的情书亲爱的老婆:
我爱你!
一直思索着如何去写好这封情书,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个考验,因为不知道从何下笔。我是个内敛的人,很多想法我更愿意深藏在心里。
流年的钟声敲醒了子夜,也敲醒了梦中的我,午夜梦回,装着一颗梦醒的心,惬意了心情,悠然的微笑,袒露在嘴角。殊不知,却让那思你的沁香,涌动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6.情书,初恋情书的写法技巧 篇六
(一)悄入法
所谓悄入法就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甚至根本不涉及感情问题,只讨论一些对方关心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双方随着了解的增多,频频的书信来往,必然使爱情悄然的萌发。这种初恋情书虽分不清哪个是第一封,但却每一封都起着作用。
(二)隐藏法
所谓隐藏法,就是将自己的爱慕之情掩饰起来,而在信中讲述别的事情。这种方法其实只是行文上的一种技巧,而实际上仍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一片真情,只是说得含而不露罢了。如甲对乙倾慕已久,多年之后,偶又相遇,于是写信向乙叙述了一个动听的求爱者的故事,将自己的感情在文中表达出来。这种书信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袒露法
7.颜色词的感情色彩 篇七
颜色词, 顾名思义是指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的词。在言语交际中, 颜色词不仅表示颜色, 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下面我们就选取“红”“白”“黑”“绿”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词进行考察。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由于“红”象征着成功, 如“大红人”、“大红大紫”等, 且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 所以在当代汉语里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 象征着革命和进步, 如:“红旗”、“红军”、“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红色娘子军”等等;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流血, 如Theredrulesoftooth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 a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灾祸red-ruin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 如redalert空袭报警, a redadventure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与红色相反, 是一个基本禁忌词。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办“白事”;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 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 它还象征奸邪、阴险, 如“唱白脸”;最后, 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 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 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白在西方文化里则有美好、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故事里,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AwhiteChristmas”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 ;“white hands” (公正廉洁的) ;“awhiteday” (吉日) ;“daysmarkedwitha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西方童话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就叫“白雪公主” (Snow white) , 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 (WhiteHouse)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等。
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 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 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 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 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 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 把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 它又表示犯罪、违法, 如“走黑道”、“黑货”、“黑市”, 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等。近来我们常谈“打黑反贪”说的就是这回事。
黑色 (black) 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 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 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 如BlackMan邪恶的恶魔, black guard恶棍、流氓, blackmail敲诈、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 如ablackmark污点, black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 如black dog沮丧情绪, Th-efuturelooks black前途暗淡。
有时颜色词除去该颜色的含义之外, 它与不同的词搭配便有不同的含义, 而且有许多意思与颜色毫无关系, 在翻译时更应特别注意。如汉语中“黄色”可引申出“嫩、小”等意思, 因此就有了“黄花闺女”、“黄毛丫头”等, 而在英语中, 指没有经验、知识浅薄时则用green来比喻。因此就有了a green hand (生手, 易上当受骗的人) , green goods (新鲜货) , a green man (新来水手) ,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等。
8.春游的感情 篇八
今天,可是春游的日子。早上,我起得异常早,像脱弦的箭直冲学校。
和煦的春风卷着车子的嘀嘀声、车内同学们的欢笑声,把我们带到了春游的目的地——“白马涧”。
刚到白马涧,一阵喝彩声便吸引了我们。我们不约而同地拥到了护栏边。原来,这里是“水上行走”游乐场,游客们都在这里看着在水上玩球的人出着“洋相”。真刺激!我们也急着要试一试。我和张子杰用最快的速度买了票,就想过把瘾。刚进了气球,我们还没站稳呢,球就已经进了水,我的心里一阵紧张。一紧张,我的脑袋便使不上劲,直觉得晕乎乎的。我试图慢慢地站起来,可是重心不稳,又摔倒了。在里面,我只能“与球共舞”。一次游戏六分钟很快过去了,我们便在管理员的引导下回到了岸上,可我们的身体还是东摇西晃的,晕哪!……
玩好了“水上行走”,便与同学一同上山。刚爬到半山腰,我就觉得有点儿体力不支,就拖着刘越陪我一起下山。可是,胖胖的刘越怎么也不肯答应,“一定要爬上去!”我想,既然那么胖的他都还在坚持,那我就更不能前功尽弃了。山上的风很大,可我们已经觉得身上的衣服快要湿透了,浑身暖暖的。在我们的相互鼓励和搀扶下,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俯视下方,白絮似的云朵一直铺到天边,山峰在云中,犹如海中的一个个小岛……真美啊!我忽然明白同伴坚持上山的用意——在山顶看到的景色一定是最美的!
下山时,我们看到了四位外国游客,我们都想和他们打招呼,可是谁也没有勇气第一个开口。“你去!”“你去!……”还没等我们推选出代表,外国游客已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同学们不免有些遗憾。
来到山脚下,那儿有个池塘,喜欢鱼儿的我们当然要去看看它们。池中的鱼美丽极了,鱼鳞在鱼儿的游动中不时地闪着五彩光芒。为了把池中的鱼儿全部过目一遍,我们在水面上撒了一些碎饼干,鱼儿立刻从四面八方飞涌过来。眼看,鱼儿们为了食物将要大战一场了,我们屏住呼吸,谁也不想错过那精彩的战争。只见大鱼凭着自己的身强力壮,大尾巴奋力一摆,把刚游向身边的小鱼撇到了一边,好像在得意地说:“小样儿,跟我抢?还嫩了一点!”就在它们得意的时候,不甘示弱的小鱼从大鱼的身下猛地一抬头,冷不丁地把已到大鱼嘴边的食物夺了回来。看到这儿,我不由地为小鱼的勇敢而喝彩。再想想自己,我们真还不如那些小鱼呢!连一点儿自信都没有,也最终失去了一次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其实,相信自己,只要像小鱼一样努力地去试一试,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的。就像那座让我害怕,又被我们征服的大山,还有那个让我们晕乎乎的刺激的水上气球。
今天的春游,不仅让我领略了春天美丽的风光,玩到了刺激的游戏,更让我懂得了“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地跨出自信的第一步,相信成功便不会太遥远。
9.为感情纠结,为感情伤感 篇九
不再埋头扎进网络,不再做一个勤奋的文字编织着,每天真真实实的活在现实世界里,感受着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体会着生活中的快快乐乐。
真的是一个很不合格的编辑,审文的数量大不如从前。刚开始工作之余还要忙碌于学习,学习之余踏遍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玩玩闹闹。现在考试考完了,工作一如既往的清闲,只是等着考试的结果,然后办一些手续。似乎回到了最初的平静,可是那份对文字的热情变得淡然。
狼说,文字是寂寞的。不要怀疑自己,喜欢玩就去痛痛快快的玩,玩腻了还会回归到文字,一如既往的喜欢,真真切切的热爱。
10.感情的距离 篇十
雾里看花,看到的不仅有朦胧的花,还有花香,貌美的賞花人;雾散了,仅只剩了残红枯叶,烂花的恶臭与赏花人老去的容颜。
有了距离,才有了美好的国度,有了梦中的伊甸园。花如此,人亦然。
人,活于世,并非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聪明的人,懂得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懂得与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距离,而愚笨的人,不懂如此,往往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热恋中的情侣,喜欢天天腻在一起,紧紧抓住对方,没有了距离。然而久了便往往生厌,转身分手,带着恨与遗憾,渐行渐远;放假时天天呆在家里的学生,总是会与父母产生或多或少的摩擦口角,可一旦开学,离开家有了距离,便会产生强烈的对家、对父母的思念,而之前的怨气与不快,也早已烟消云散;有了闺蜜,总想着天天在一起,或玩耍或静静坐着聊天。可长了久了,就会看到彼此的不足,甚至无意间揭开对方内心深处的伤疤。距离近了,感情却远了。然而等到分开不再天天联系后,偶尔一个关心的电话,往往使彼此的感情日久弥坚。
距离,这美好的距离,甚至比那些山盟海誓生死相许来得更加真实与实用吧。
然而距离,也并非愈远愈好。
十八春的情,多年不见,感情还在,可总有一些怎样的东西变了,就像曼祯说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太远的距离苍老了心,只余了半生的缘。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当初的抛弃,周朴园和鲁侍萍又会过着另一种怎样平淡的甚至是悲剧的生活。无论故事的过程如何,他们之间身份尊卑的距离、门第高低的悬殊、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的差异,如同两心之间的万丈深渊,即使生活在一起,两人之间苍白的爱情也终将化为灰烬。
距离太远,隔着高耸的山,即使愚公也无法移开。可是,我们依然相信只要两心在一起,情比金坚。
亡妻已去,可依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伊人早已不在,情感依然执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纵然时光飞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是物,一成不变的是情。
距离,不会离间彼此的情,然而把握好距离,会使彼此的情更加醇厚、久远。她很微妙,掌握这尺度,既难也易,适当的放开双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幸福。把握这距离,让得到与没有得到同时成为心中的最美。
11.感情最深的是在鉴定站(续) 篇十一
为什么要在我站成立“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 (以下简称“投诉站”) ?事情还要追溯到该站成立之前三年。
当时河北省有两个农民, 带领一个小男孩找到我站科技处, 反映小男孩的父亲开小四轮拖拉机, 因方向盘转轴断裂失灵翻到沟里, 摔成了植物人, 家里还有老母, 生活陷入了绝境。找到生产厂家, 厂家认为是先翻车, 后断轴, 不是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车祸。农民告到法院, 一个农民和一个国营大厂打官司, 结果农民败诉。出于无奈, 他们到处走访上告, 跑到国务院、人民大会堂, 最后到了农业部, 农业部介绍他们找到我站。听了他们的陈述后, 当告诉他们先住招待所, 到食堂吃饭, 并答应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 他们立刻下跪致谢, 这一突发情况让我们在场的人十分震惊和难受, 强烈意识到, 要有一个主持公道、为农民说话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要成立投诉站的初衷。我们对断轴进行了鉴定, 找到厂家进行调解, 最终农民得到了补偿。
投诉站不在我站的职责范围内, 我们找到了中国消费者协会, 因为如今很多个体农民购买农机, 是农机的消费者。但中消协属于国家工商局系统, 从来没有在系统之外挂牌设立分支机构的先例。他们对此非常慎重。为此, 我们多次到中消协沟通, 请他们到站参观, 参加站长会和生产企业的质量分析会等。经过近三年的努力, 总算形成了共识, 明确了关系, 双方签订了协议。1996年5月31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 在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正式挂牌, 这是中消协第一家在本系统之外的挂牌机构。
时任中消协会长曹天玷同志, 签发了中国消费者协会“聘字第01号”聘书, 聘张金魁同志为该投诉站站长, 贺祖年同志和中消协的武汉高同志为副站长。
挂牌这一天, 国家工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部有关司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到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质量报等大报记者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经济半小时组、午间新闻组、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到会采访;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等农机行业的大厂以及农民代表到会祝贺, 有的企业得知信息还发来了贺电。
对投诉站的成立, 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新华社于1996年6月6日向全国发了题为“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成立”通稿, 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农业部近日联手建起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 以便有效地解决农民有关农资问题投诉难的问题”, 并告知投诉站设在我站及投诉电话。
投诉站的成立, 是我站参与市场、在用户和企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开创了一个公平、合理处理双方质量纠纷的窗口。不仅解决了农民投诉难的问题, 而且提高了我站的信誉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通过解决投诉问题, 我们可以掌握农机产品质量的第一手资料, 从另一个侧面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如果我站鉴定过的产品屡遭投诉, 那就应该认真分析原因, 以便改进工作。后来, 很多省站效仿我站的做法, 也成立了省一级的投诉站, 建立了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的窗口。
总站应是行业的领头羊
1989年我站成立的“农机试验鉴定协会”是一个部属二级协会, 工作面较窄, 主要工作是每年召开一次情报网会, 交流情报。我感到作为一个行业协会, 应扩大职能和人员范围, 成为农机鉴定系统的信息网络中心。因此必须提升协会级别上升为国家级协会。1994年经民政部审核批准, 原“农机试验鉴定协会”重新登记注册为“中国农机鉴定检测协会”。并于1994年5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章程, 选举了理事, 同时按专业分工, 成立了信息标准、测试技术、技术开发三个部和刊物编委会。按行政区划, 在系统内设立六个分会, 分会的活动就是以后形成的“片会”。
这次大会有两个重点, 一是协会吸收了企业会员, 有的企业还被推举为理事;二是提出逐步将推广鉴定向质量认证制度过渡, 并得到了鉴定系统的认同。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农机鉴定检测系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开辟了系统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中国农机鉴定检测协会”在2009年经民政部批准, 又更名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在总站对省站是业务指导关系方面,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省站设立了专业站或部级的检测中心。在我任期内设立的有:畜牧机械 (内蒙) 、场上作业机械 (山西) 、水田机械 (湖南) 、零部件检测 (吉林) 、排灌机械 (重庆) 、植保机械 (江苏) 、渔业机械 (南京) 等专业站和部级检测中心。这些专业站或检测中心的建立, 有力地加强了鉴定系统质检工作的分工协作、业务互补, 密切了相互关系。由我站主持不定期召开的全国站长会, 是鉴定系统不可缺少的工作会议。
党委的工作要务实
鉴定总站的党委原与农机化司同属一个机关党委, 1988年农业部机关党委同意我站单独设立党委, 胡南强同志任站长, 我任副站长兼党委书记。1990年刘文斌同志调入我站任专职党委书记, 工作两年多后调出, 站长和党委书记由我一人担任。
1990年4月11日农业部党组下发 (1990) 农发字第16号文, 明确指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 并设党的基层委员会。作为基层党委, 政治思想做到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加强思想教育, 在工作中遵纪守法;以身作则, 要求群众做到的, 党委班子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几届党委成员总体素质是好的, 工作上共同研究协商, 步调统一, 维护了领导班子的团结。
在1989年政治动乱期间, 作为党委书记, 自知对全站职工负有重大责任, 当时对全站职工特别是年轻人提出明确要求:不管社会怎么乱, 我们单位不能乱。看好自己的门, 管好自己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失职, 动乱最严重的日子, 要求我站职工坚持上班, 坚守各自的岗位, 使单位平稳度过了非常时期。
我站对外有收费业务, 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申报并接受多次审计和财务大检查。在历年的检查中, 没有发现任何违纪现象, 多年来, 我站一直是遵纪守法的单位。
我站作为一个技术执法部门, 要为农机产品质量把关, 检测中做到公平、公正很重要, 所以工作人员的人品和技术要经得起考验。廉政是公平、公正之本, 党委教育职工为了总站的荣誉, 要树立一心为公的思想, 检测工作中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思想教育外, 我站还建立了外出检测人员“廉政反馈单”制度, 反馈单由企业填写反馈给我站, 警示外出检测人员不要吃请受贿;防止企业高标准接待和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 影响检测的公正性。这项制度得到广大职工的支持和配合, 大家都能自觉遵守, 实施以来, 没有收到一件举报和投诉, 说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经得起考验的终点
1996年, 农业部党组决定对部直属的局级单位进行届中考察, 我站在被考察之列。以张耀宗同志为组长的四人考察组进驻我站, 考察对象是领导班子, 重点是单位一把手。这次进驻还有另一个任务, 就是对一些事情进行调查。我心中很坦然, 并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考察组的工作非常认真、严谨, 对班子进行背对背的考察, 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广泛听取意见;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搞民意测验;让我在全站大会上述职等。总之, 对我的考察尤为全面、细致。
【情书的感情】推荐阅读:
关于感情的话08-22
表达感情的诗句初中07-20
对感情绝望的语句07-30
感情很现实的话语08-10
对企业感情的美文08-27
感情受伤的句子整合10-12
描写思想感情的诗句11-15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总结09-14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11-14
描写一个人感情伤感的句子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