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创新能力(共8篇)
1.浅析培养创新能力 篇一
浅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游小英(重庆市渝北区麻柳沱小学)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使学生健康、快乐、主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使教学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小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伴随“十二五教学科研课堂教学计划”的到来,人类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选进的教材,大都情文并茂,有声有色,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应活生生的生活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它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材处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据文章的思路,从前到后,循序渐进来安排教学的,而在思路“变序”上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设计中那种千篇一律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的方法。
“变序”创新的关键是抓住“突破点”。而寻找突破点的方法很多,有“文眼点”、“重点句”、“中心句”等。如《捞铁牛》一课,课文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宋朝的和尚怀丙捞铁牛的故事。人们究竟怎样捞的铁牛,可以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文中那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人们捞铁牛的事情,然后在找出人们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使得船、泥沙、铁牛各有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语。经过小组讨论自学,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人们怎样捞的铁牛,注意前后顺序要说清楚。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说,理解掌握了本课书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他内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是怎样长的?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段落,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学,再看一看投影或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种清晰的感性认识,最后有语气的读一读。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巴得这么牢固,才会使它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墙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接着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爬山虎叶子的段落。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一、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多思考,多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聪明的老山羊认出了掉在陷阱中的凶恶的狼,他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老山羊走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狼的命运究竟如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一段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历史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每一个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充分的练习。
二、换位思考,进行说话训练。
对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可以丰富思维的方式,以求殊金同归。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采用句式辨析的方法。同样,理解课文有时也需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对与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了。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想结果怎样。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大胆地趟过了河水,结果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谁说的对,教师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的去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三、细心读书,解决不懂问题。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创造性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题。学生善于从无一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也数不清”,但后面紧接着又说:“正向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般是鱼。”这“水”和“鱼”,“一半”对“一半”,不是又数得清清楚楚了吗?这“一半”对“一半”到底该怎样理解?像这种看似无疑的地方就该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极好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
再次,“十二五”的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将在更高的教育技术水平上展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想方设法在媒体应用上进行艺术创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的应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内部言语思维能力;二要保护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热情,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帮助他们分析思维错误的原因,使它们乐思、善思。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创新,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创新途径,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样,素质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编译部
2.浅析培养创新能力 篇二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学生的学习有着由“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轨迹。如何让学生能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呢?这并非“满堂灌”就行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科, 还要坚持走发展学生语言的路子, 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要摒除以教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思想。然而, 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 在教学方面, 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理论,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这样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束缚。试问如此的教学又怎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与兴趣是互相联系的,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兴趣越大, 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 学生的学习才会进取、主动。相反, 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必会成为一种负担。古今中外, 科学巨匠, 文坛泰斗的杰出才华和巨大贡献都是与他们对某方面的浓厚兴趣息息相关的。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把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的晏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在教学中, 我注意以表演体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所学的情境之中, 借助语言、录像、CAI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创设良好的气氛,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 这更有利于促进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其锦上添花。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创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会燃点智慧的火花。当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蒸汽机, 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的培养。在学习课文《五彩池》一课, 我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但并不急着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作者看到眼前一片怎样的景象?如果是你看到了, 你会怎么样?”再通过读句子引导学生生疑:“你们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学生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 而且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 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 教师因势利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诱导他们围绕多角度有序地提问, 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深深地体会到: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化, 老师主导的地位充分体现。通过“从疑入手, 以疑导学”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张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更重要, 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可见, 展开丰富的想象,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中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因素。如教儿歌《小小的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在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穿梭的情景。如教《荷花》一文, 文中有一段:“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段的描写富含诗意。要想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就必须凭借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 通过想象形成与文字描述一致的内心视像, 以达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美景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让人均产生感情共鸣。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时, 我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要是你能到公园看一趟荷花, 你能看到什么景象?”在老师富有感情的启发下, 学生们便兴趣盎然地畅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可见, 让学生积极想象, 学生就能学会创造出新颖的景象。
3.浅析孩子创新能力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改变;思维模式
一、兒童创新能力缺失成因
1.教师千篇一律的常规教学、对答案固定化的追求限制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儿童学会了“偷懒”,不愿意开动脑筋找答案,遇见问题只想着在网上收索答案。
3.父母的包办和溺爱让幼儿没有机会去思考去思索。
二、解决策略
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潜在能力,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的跟进,教师的引导和激发起着关键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
1.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1)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沉重的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填鸭式的大众教学模式,抹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孩子树立问题意识,允许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允许孩子对教师的言论质疑,孩子只有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中方能进步,没有问题的学生是失败的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2)培养孩子创新探索的兴趣。创新兴趣是孩子对某件事情积极地、向上的情绪,孩子在自己的理解上提出新的见解,体会到快乐,培养自信自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新观点、新思维应及时予以鼓励,允许孩子不按套路出牌,支持孩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尝试改造物品,只要孩子对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有独到见解,教师就应鼓励支持。
(3)培养孩子创新解决问题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他像呼吸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易察觉的毫无效果的习惯,为保障学习效果,我们要学会“洗脑”,摒弃坏的生活学习习惯,破除常规思维定式,不受常规经验、感官的限制。如:画太阳,不一定是圆圆的、红色的。秋天的颜色,不一定是金黄色的,它可以是五彩斑斓的。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潜能时,教师可以任选一组物品,让孩子说出它的不同用处。如:木头+运动=?。筷子+美术作品=?
2.拓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是财富的源泉。是孩子将来成就大小的决定性要素。
(1)培养孩子的扩散思维。扩散思维具有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它旨在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求到更合理、更科学、更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对同一事物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从结构、材料、功能、方法、因果等方面总结,鼓励孩子思维宽广、变通、流畅、独特。
(2)培养孩子的收敛思维。引导孩子把问题聚焦,指向解决问题的目标。把零散的、分散的、表面的信息集中起来,通过分析、比较、排除和选择,剔除不合理信息,获得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孩子的联想思维。鼓励孩子是由此及彼,发现两个事物类似或共同点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形象性和概括性作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创照出更合理、方便运用的新物体。如雨伞+救生圈,创造出不贴身的充气雨衣。蜘蛛网+桥,创造出吊桥。
(4)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与一般思维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反向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过来想。是通过对事物功能、原理、结构、属性、方向、观念的反向推理过程,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电灯+声音——无声控电灯;糖+清洁口腔——口香糖。
3.掌握创造技法
(1)分析列举法。在面对问题时,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比较,尽可能全面排列事物的相关内容,尽量制作出细致无遗漏的构想方案。如雨衣——不同年龄段雨衣——不同材质雨衣(防贴身雨衣、带防雨眼睛、装饰性雨衣、时尚型雨衣)——不同用途雨衣(人物、自行车、机车、汽车)等。
(2)组合法。组合法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把多个功能元素进行重组,开发出全新产品的创新方法。在创新思维中,引导孩子把事物中出现的材料、功能、意义、原理、成分、够造进行重组,以不变应万变,推成出新,出奇制胜。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任选几组不同物体,进行两两组合,诞生功能更健全的新物体。如:风+汽车——靠风力行走的汽车。电话+点灯——具有通话功能的声控电灯。
(3)设问检查法。旨在对拟改进的物件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遗漏,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它着力于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缩小、能否替代调整。如:让孩子思考怎样让每个人自愿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推理出太阳能电子垃圾桶、带有音乐播放功能的垃圾桶、会表扬的垃圾桶、会播放笑话的垃圾桶、、、、、、。
4.提升孩子的创新技能
(1)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把问题交给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理解表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尝试执行。当孩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合理或不能采用时,教师迂回评论,不能打击孩子,击伤孩子自信心,抹杀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领导”素养。要求孩子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善于发现、归纳、总结、执行。孩子是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孩子能自我学习、创新,因此,放手让孩子去做、放心让孩子去向才能培养出真正独立、自主的孩子。即“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善于在成绩中查漏补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期拥有更好的结果。
(4)培养孩子沟通协调能力。在学校的大小活动中,放权于孩子,每次找几个不同的孩子牵头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沟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博采众长,高效、准确、有创意的完成各自的工作。
4.浅析培养创新能力 篇四
[摘要] 美术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美术创新教育,是现代美术教育肩负的责任,也是中学美术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创新性教育要以培养大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立足于目前中学美术教育现况,分析其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关键词] 创新 美术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性教学成为每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师生所追求的目标。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将会更大程度的张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虽然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独具优势,但由于当前美术教育依然存在“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失。中学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已成为中学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系列中,最有创造能力的课程之一的是美术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创新性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振兴教育事业,要提高教育水平,要改善教育质量就离不开“创新”。艺术的精髓在于想象和创造,但是也不但如此,每一个学科、知识的进步都需要想象力的驰骋和创造力的实践。中学美术教育是一个为学生创造力勃发打基础的课程,是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把创新融入到教育当中是件长期而艰巨的事情。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方法,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地探索与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局限
(一)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不适应时代要求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是服从者。美术的多种激发单纯靠临摹,出示教师示范画,学生按照课本机械的学习。这种模式是一个封闭、静态的结构体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发展,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面对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科学猛进的背景,这样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很难适应下来。
(二)艺术氛围淡薄,重视力度需要改善
要看一个学校的学生活不活泼,关键要看这个学校有没有艺术氛围。
当下应试教育对中学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中学生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都比较大,相对音乐、美术这种并不作为考试的科目就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更不用说一些关于能够活跃学生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多方面尤其是艺术范畴举行的活动或比赛就少之又少。所以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都表现出了对美术教育的漠视,一方面美术教学时间不断被迫给语数外这些公认的主课让路,同时为数不多的美术课也因为老师和学生彼此的不重视和教学连续性被打断,往往也只能消磨时间、流于形式,学生在美育方向得到的教育相对比较匮乏。
(三)美术教育形式单调,课程缺乏丰富性
在学生本就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比较缺乏的美术教学用具就更加剧了教育形式的单调,进一步使得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就是老师拿着教材宣讲,或是有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另一方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严重缺乏专业的美术工具,美术是一门动手型很强的学科,然而学生的美术实践在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中却被严重忽略了。美术课程内容显得枯燥单一,难以与其他学科课程和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发展,这样做同时也给美术课程学习本身带来单调之感。基础美术教育既要关注美术本体,更需要关注教育功能,因此美术课程要努力与其他学科内容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增加自身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能以此增强美术课程的魅力。
三、中学美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氛围
美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无形的、连续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又因每个人的自身素质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意识地贯穿在全部教学活动之中。创造性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心理的环境,民主环境和开放上进的班风。教师在力争培养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从艺术中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体验美的同时,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渠道
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美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在中学美术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是学生按照课本机械的学习,这样做虽然是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性强,绘画的公式化、成人化,严重影响学生天性的发展。美术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音乐、艺术、影视作品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在美术教学插入适宜的音乐,刻意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技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与时代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开展精品赏析活动,以经典作品为载体讲解基础美术知识;还有对学生更具吸引力的影视作品内容丰富,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创作素材,其视觉美感同样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动力。我们也可以展示时下大片的电影海报,把其作为一副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同时多在课堂开展大讨论活动,让大家对某些作品集体展开讨论,最后再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手段都将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就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与想象力密不可分,从教师角度讲,关键就是怎样开启和调动学生去发挥想象。而有时候语言的表达缺乏直观性的弊端,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能使有些通过讲授不易理解得课程内容,可以制作成课件或者投影片进行辅助讲解;有些课程内容也可以运用FLASH动画制作技术将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创设一系列情境,同时结合游戏、表演等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能适时地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引入创造状态。艺术是相通的,巧妙借用音乐的魅力,可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说,音乐是流动的美术,美术是凝固的音乐,两者相辅相成,巧妙利用音乐与美术间艺术的共性,美术创作中的想象会如虎添翼。
(四)优化评价机制,增强创新的动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美术创新教育,我们也要认识这一规律,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正确评价。灵活的运用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作品展评中。学生因起点、水平、兴趣、爱好、感知、习惯、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学习上就有不一性和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性。所以评价学生的作品方法应多样,并且要合理地运用。在作业讲评上就要一分为二客观的作出判断,进行恰如其分地讲评,要把每个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中富有创新的作品展示出来讲评,使学生在相互观赏、品评、体味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水平。对那些在立意构思、构图造型、制作技法方面较为明显的作业,不仅评价其作业的效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可塑性强,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我们不要忽视他们个性化的表现,压抑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要常常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让他们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通过作品的展示于评价,培养学生的成功心里,鼓舞学生创造美的勇气,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心里素质,激励艺术创作思维的再造。
5.浅析培养创新能力 篇五
论文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确实如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一问题更是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兴趣
前言
踔形锢硎且幻攀分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入门,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向形象事物转化的能力尚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听懂,最终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执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主动研究发挥出的潜能是被动激发出来潜能的五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靶巳な亲詈玫睦鲜Α保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征,不要主动将书本原理,规律等一股脑抛给他,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通过物理现象去发现规律,总结原理,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物理教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不能把包袱(物理原理)过早的抛出来,而要引导观众(学生)自我探索,这样才能使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教初中物理中有关光的相关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物理魔术,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揭秘魔术的方法来达到传授物理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谖锢斫萄疃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手段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科学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有关磁性知识时,可以结合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驯导金鱼”的魔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该魔术中磁性知识是如何应用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揭秘魔术,从而自主探究得到磁性中相吸和互斥的规律。
三、要变抽象为形象,克服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砜怂荚谖ㄎ锉缰し兴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因而我们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实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只会使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枯燥,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普遍的物理学原理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日常生活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过程,实现对物理原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有关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样一种抽象的知识灌输完全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学生对光和声的速度毫无感性体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下雨天看到闪电的时间早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的问题,学生也能够迅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并且还会为解释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而充满成就感,从而学习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四、重视引导、传授学生探索的方法
湃擞性疲菏谌艘杂娌蝗缡谌艘杂妗Q生的具备探究问题的.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就应该传授他们探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到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扶”,通过各种测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夯实,让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上都有所提高、使之具备“渔”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以实行科研申报制,对好的实验设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恰当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タ萍嫉姆⒄梗为新时代的物理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我们物理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的开展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
堑梦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的有过一段著名的发问:我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出不了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这个发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不仅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化所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探究兴趣不浓厚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注释
[1]杨太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传造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
[2]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3]中小学教材教学,.11.
6.浅析培养创新能力 篇六
一、名称:《自制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主要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自制体育器材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本论文在研究调查期间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课题研究的当中,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严格依照课题的实施方案,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内容。
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场地器材极为有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课,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教师们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创业精神,通过启发鼓励来激发学生自主的进行自制体育器材的兴趣,一方面来补充体育课上器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高一和高二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试点,通过实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并从很大程度上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使得课题的实施有了一个良性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自制器材的活动中来,我们课题研究组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分三个小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提出自制体育器材的意义和目的,分工要求学生们各自在生活、学习期间收集可作为自制器材的废弃材料。(2)在体育教学课堂上不但讲解运动项目技能特点,而且对使用的材料要求、结构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了使学生对材料有更全面的了解,引导启发学生去动脑、动手)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科学性地进行自制器材。第二阶段:对学生收集的材料或已初步制作完成的器材进行实验、评价、改进。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但使自制的器材具有安全性、合理性、可行性,而且更具有实用性,该阶段进行初步的小结。第三阶段:将学生提出的建议
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同时对有较好地自制体育器材在各班级进行有计划的试用。
一、取得成果
经过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实验,总的方面体现在如下:
㈠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间学习观的形成。
自制体育器材是一个认识、学习、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欲望,同时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教师在分析讲解体育器材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器材创新时应该注意其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使用性,让学生相互间思考、交流并在不同的时候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看法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既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又有与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自主、合作与竞争意识。
㈡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有利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参加其中,不是以个人或某些团体为中心,而是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对于学生提出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不合理的地方也给予鼓励,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广泛地征求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想法,在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或者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讨论,从而使的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该器材和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联系,在不知不觉地过程中对该运动项目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教师积极认真地讲解和正确地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并在不知不觉过程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素质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㈢自制体育器材利于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丰富教学的内容。真正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⒈在农村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加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的阻挠,使得在体育运动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制体育器材的实施从某些方面很好的改变这一局面。
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其特点,并不时的提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靠自己对器材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制,然后在课堂上对那些比较合理地、科学地自制品来加以利用,并鼓励学生都来使用自己自制的器材,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投入到学练当中来,同时带动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大家都能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又可以的激励其他的学生主动地参与自制器材当中来。从而改变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理解,使的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锻炼。
⒊在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课上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㈣自制体育器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品来制作器材。自制体育器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运动器材,同时在教师的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的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通过废物再利用在一定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㈤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由于自制的小器材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对它充满感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充分表现它、利用它,因此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都可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了运动兴趣。再加上自制的小器材的锻炼方法简单易行,那么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今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自制器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自编开发一些科学实用的锻炼项目,形成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锻炼。而且也可以不定期的进行自制器材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的器材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接受,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并能进一步的激发和鼓励学生更加的投入进去,而且无形中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能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研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因此对体育器材的研究和自制都有一定局限性,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废弃品上,而且主观意识很强,常常造成想象的非常好,但很不实用,缺少可行性。
7.浅析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1 培养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二十多年来, 高职教育发展迅猛, 成绩卓著, 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遇到了不少困难、困惑和迷茫。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知识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就曾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开幕词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 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奇缺, 这种教育体系结构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 “并非夸大地说, 未来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腾飞的骨干是技术专业人才。”由此可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
1.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观认为, 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能力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样的人才, 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创造力的培养, 是职业教育目标的核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文中指出,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民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指的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发展和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教育上,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领悟、理解和产生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办法, 甚至发现、发明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创造潜力, 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种潜力最大限度地变成现实。具体结合高职学院学生, 表现为:
2.1 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的创造意识驱使下, 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 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 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 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 提出创见或改进意见。这表现在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意志坚韧性等方面。
2.2 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新学科的大量出现, 新知识的迅速增长, 创造成果多是跨学科的、综合的。这要求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应积极适应市场, 不断地学习, 捕获学科前沿理论信息, 并能概括加工、处理信息, 建构宽广、综合、新颖的知识基础。
2.3 创新性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就是指个体在直接改造客体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因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基于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和弱基础性, 以及高职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环境, 在高职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通过课程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不是要高职学生在课程实验方面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 产生多大的成果, 也不是要高职学生在课程能力方面能达到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水平, 而是对高职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和培养, 使高职学生在课程创新教育中, 形成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和创新型的高职生做出学科方面的贡献。
3 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营造创新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的作用。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 要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为核心,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精心设计教学课程, 努力营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教师要通过组织分组教学, 与学生开展各种学术性社团活动, 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教师, 敢于独立思考, 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有利于学生在整体环境熏陶下, 让个性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 培养创新精神。
3.2 拓展教学内容
在确立了准确的教学定位和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有的课程和专业老化, 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 选修课较少, 基本上没有开设创造性的课程等, 这种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开拓和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如今迫切的做法是构建高职院校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新思想, 把相近的专业结合起来, 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这样可以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要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思想方法, 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 如何提炼观点, 如何论证阐述, 如何修改文稿, 如何掌握论文书写规范。同时, 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或小论文, 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 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辅导, 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 高职学生经历创新的实践, 其创新能力和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3 增强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索。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必须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 重书本、轻技能”的观念, 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实践, 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 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的理论、工艺及技术。通过常规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 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协作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校日常教学安排中要求多增加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课时数;把过去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改为创新实践;学校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给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 争取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产学研密切联系和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专业对象的分析和研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是高职院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速科研成果向知识产品转化的战略举措, 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
3.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多样。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做到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新兴科技来提高教学媒体的功能, 使学生受到立体化教育,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 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其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传统的教学, 强调其知识性, 着力于把最成熟、最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自然是必要的, 然而, 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 这又是不够的, 科技方法和科学思维是最具生命力、最具创新性的因素, 必须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掌握先进科技方法,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应具备的特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选择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在教学中, 以最简捷的形式, 表达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 把侧重点放在从这些基本核心内容出发, 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 从不同角度展示历史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以及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勇于发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做人准则,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着极大的作用。
3.5 完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以调动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创新人才的评价是用来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一个重要依据。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变“一考定全局”的学生学业终结性评价模式, 实行多层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 如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 充分激励创新潜能, 使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 以促进高职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考试命题应当本着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原则, 点面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与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考试成绩应该考虑实施创新学分和科技实践学分制度。为鼓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学校可以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获得发明或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加科技实践成绩合格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科技实践学分。总之, 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任务, 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却的责任。本文简述了培养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阐述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研究提出了符合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金隽.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2
[2]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3)
[3]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 (3)
[4]刘自华, 王绍良, 贺召平, 等.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科研创新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4)
[5]哈清.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6]陈晓峰, 刘婧莉.浅谈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11)
8.浅析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八
随着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和传媒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电视与网络媒体剧烈竞争将节目的创新推到了电视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新闻节目要保持惯有的收视主导地位,保持强大的传播功能,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改变,才能在激烈的收视大战中搏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作为在电视新闻制作传播中居于最重要一环的新闻编辑,能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新闻的编辑制作中做到创新手法、创新角度,制作出更具个性化,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思维障碍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新闻编辑的观念首先必须创新,要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电视编辑的创新意识,体现在拥有积极大胆的勇气,勇于开拓、充满激情;体现在编辑节目中,总是力求突破,敢于打破过去旧有的新闻编排模式,寻找不同的新闻视角;善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努力创作出与众不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节目。要将创新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电视新闻当中,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做到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才能在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中脱颖而出。
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之中
在数字电子传播时代,EDIUS、AE、PREMEIE等非线性编辑工具为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演播室将用抠蓝背景下摄制的人物活动图像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进行了天衣无缝的融合,为电视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网络传输等其他数字技术的实践运用,使得电视新闻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创新角度看,新技术带来的编辑手法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创新机会,镜头的剪辑、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应用、字幕的叠加、画面的分割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节目播出时插入编排、报道突发事件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等等,这些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可见,在节目编辑和播出过程中适时使用先进的技术是节目制作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一是具备这种掌握高科技的实践创新意识,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激发思考、构想意念,创造出新闻节目的独有特色,做到平淡中蕴含新奇、单调中富有活力;二是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节目的制作中充分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效果,新闻画面、解说词和新闻的文字内容的搭配和运用要推陈出新,体现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三、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策划组织、节目编排和编辑制作中做到改革、创新、发展
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不只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重地。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恪守职业道德,善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要有广博的学识,通过新闻节目这一媒介,运用具体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把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准确地传达给广大群众。
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覆盖范围、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量,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只有在策划组织上创新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带给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编辑不止要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
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四、小结
在当今传媒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一名称职的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注重策划、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出精品,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培养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浅析11-08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10-02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5
浅析心脏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6-22
浅析高校足球队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06-25
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06-21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9-14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9-25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09-02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