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使命

2024-09-09

新时代青年使命(精选8篇)

1.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一

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多次用“总开关”“精神上的‘钙’”“革命理想高于天”等生动话语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极端重要性。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信仰什么主义、捍卫什么主义、坚定什么立场,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政治立场,矢志不渝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敢于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作斗争,在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信心和决心。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大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持以这一科学思想为指南,努力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9个“学习马克思”深刻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向马克思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问题,为新时代青年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惟有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首先,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力求钻得深、吃得透,在学习中抓重点、钻难点、找落点。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塑造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特别是按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5年)》相关要求,积极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等重点工程。第三,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研究脱贫攻坚、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建功于改革发展一线,实现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勤练、苦练“内功”,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创新方法、提升水平。要善于选取新颖的传播视角,采用生动的表达方式,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以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用得活的方式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青年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青年的作用使命由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

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主体。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都离不开进步青年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恩格斯在分析德国革命时深刻指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次救亡图存爱国运动,都是大批新青年的振臂疾呼和迅猛行动。红军长征更是一批革命青年创造的历史奇迹,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当代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必将勇敢地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推动中国实现历史跨越。

青年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指出:历史和人类生活的评价者是老人,而“各民族的创建者则是青年”。恩格斯也指出:“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青年、国家、时代,是相伴相随、彼此助推的。当今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年代,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个人发展黄金期与国家发展黄金期紧密结合,高度统一。青年的成长成才,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

青年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青年在政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数空前众多的年轻人汇集在我们的旗帜之下,那些支配着我们的思想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当作自身发展壮大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青年是 “我们党的未来希望”。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18~35岁青年共产党员2254.4万名,占共产党员总数的25.4%,每年新发展青年共产党员160.8万名,占年度新发展共产党员总数的 81.8%。青年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党员的主体构成,也必将成为我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青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青年研究的国际信息交流“动员项目”中提出:“青年塑造未来”。青年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世界意义,具有塑造世界、塑造未来的深层含义。“国之交在于民之亲”,青年是“民之亲”的重要基础。当代青年在推动国际交往和世界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思维开放,价值观更加包容,在跨文化交流中更愿意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认同,有更加强烈的意愿。面对变革和调整不断加速的当今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党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为新时代青年深化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广阔舞台。青年将在促进国家沟通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推进世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奋发有为、努力拼搏,尤其是青年一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对于青年的历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他从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强调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青年一代,到本世纪中叶正年富力强,他们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努力拼搏中变为现实。

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新时代呼唤新青年。当前,我们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需要培育、团结并带领广大有志青年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书写新篇章。

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当代青年,生活在、成长在、奋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广大青年要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际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敢于有梦。理想信念犹如人生的引航明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广大青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信心,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广大青年要有本领,勇于追梦。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更是如此。青年人正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适应科技变革加深的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力求自身能力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只有努力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不断增长干事业的本领,才能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广大青年要有担当,勤于圆梦。美好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把青春时光用来干事创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要立足本职,敢闯敢干,勇于担当,奋力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青年培育工作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一是把握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有效覆盖面,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二是不断深化国情政策教育,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新变革,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历史逻辑、实践价值,引领青年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在青年中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养成高尚品格。

要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实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一是围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引导青年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筑牢青年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鼓励青年与网上各类错误言论和现象做斗争。二是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踊跃投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潮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工作,引导他们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三是围绕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激发青年的文化创造活力。四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培养青年的奉献意识,引导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树立并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2.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二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当代青年,文化使命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先进文化本质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蕴含了时代精神和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 一旦形成, 将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模式来规范人们行为, 约束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动力, 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目前, 全国各高校都在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着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大讨论。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大学即文化, 所谓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的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一、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 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 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对高校内涵的认识的把握、对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思考、对教师队伍的治学态度和学科水平的评判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青年学生群体的求学精神和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而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现代青年应将自己定位为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因为:

(一)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五四时期, 先进青年通过学习、思考、辩论, 掀起了以马列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 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历史证明, 青年运动引领的文化思潮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时迸发出的爱国热情, 依然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胸中燃烧。今天的青年, 同样面对着纷繁的思潮和使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物质文明, 他们必须发扬五四精神的革命传统,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管整个社会的发展, 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 把当代青年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各国发展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 我国对青年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 人类前进的步伐要靠当代青年去推动。崭新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 更加要求人们开拓创新, 当代青年便责无旁贷担当这个历史角色,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青年自身要求进步和卓越的体现。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中国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和发展式微的实际, 却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大不相称。如何坚持两条腿走路, 切实做到在大力发展物质硬实力的同时, 高举“文化强国”的旗帜, 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当代青年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有理想、有抱负青年应时刻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国家及民族的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 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卓越都是时代青年最醒目的标语。青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传承和创造文明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更是当代青年自身要求进步和卓越的具体体现。

(三)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 高校往往处于科学和思想文化的最前沿, 而青年们也正处于思想文化形成和成熟的时期, 思维较活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 提供给当代青年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育要在传递固有文化的基础之上, 还要不断更新与创造新的文化, 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教育, 人类把已有的文化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 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和创造力, 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一代青年正是通过受教育, 快速高效地分享着人类文化的先进成果, 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因此, 高等教育应坚持用先进文化来教育和引导青年, 切实帮助青年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文化免疫力, 以赋予青年肩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为最终目的。

二、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认为:青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最富理想追求、也最有希望的社会群体, 相比于“知识青年”, 社会对于青年的期待更在于社会文化道义的担当者和责任主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独特文明遗产的民族, 需要保持完整记忆和文化谱系的延续;需要持守赖以自我确认和自我独立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如何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才是现代青年应该承担的使命。当代青年作为知识社会的知识主体, 其使命是关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履行使命的基本方式应是知识创造和文化承担。时代赋予当代青年们新的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召唤着他们, 青年必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昂扬进取的斗志, 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壮丽事业和伟大工程与当代青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首先, 当代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 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 青年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影响群体,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领域占绝大比例, 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处于社会变动前沿的庞大群体, 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文化、价值、行为、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创造带到社会生活中来, 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青年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 将成为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其次, 青年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得益者。社会的和谐稳定, 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给青年提供健康成长、安心学习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可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 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的根本使命。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是民族精神的统一归纳, 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正确指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只单单专注学习, 更要关注社会时事。当今国际环境日益严峻, 边境问题不断升温, 国内社会问题也长期存在。就文化方面,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持, 我们大学生就有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出现有偏差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解释世界和观察世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 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是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的基石。所以说, 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的根本使命。

(三) 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今国际竞争, 实质上是创造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时代是广大青年思维最为开放的时代, 他们可以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 摆脱书面知识的枷锁,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 从而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青年不但思想敏捷, 精力旺盛,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也最为快捷。因此, 青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 敢想敢干,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广大青年们应将学习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立场, 自己的方法, 自己的语言, 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新理论, 新学术。青年应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立足岗位、立足实际, 讲求科学、讲求方法, 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文化使命的最高目标。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进向前, 振兴中华, 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 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当代青年有其自身特点和魅力, 能冲破一切思想阻碍和思维定势, 以创新的理念, 追求人类文明的更高层次, 理所当然地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当代青年有资本也有能力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作为生逢其时的一代中国青年, 更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自己的先锋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满怀信心, 勇于担当新时代青年使命, 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肩负文化使命的最高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青年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 是今日的学习者, 明日的建设者, 未来的领导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文化育人, 培养出自觉、自信、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存之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更应该意识到肩上担负的使命, 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廖立勇.文化强国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11

3.依法治国与青年的使命担当 篇三

【关键词】依法治国 青年 使命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追求。依法治国,青年肩负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大力弘扬青年法治文化,广泛开展青年法律援助活动,加大青年法律人才培养,努力以青年法治行动引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一、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

依法治国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法治的本质在于确立一种规则,其实质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正是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是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才能托举青年梦想。另一方面,广大青年是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需要广大青年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今的中国青年,正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理应担当起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历史重任,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二、青年要担当起依法治国的使命

青年领航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将法治的精神与青年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年既成为法治建设的受益者,也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力量。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是社会层面的重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法治理念,才是真正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首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法治精神植根到广大青年的心中,以法治凝聚共识,让法治成为青年自觉遵守的观念意识和共同践行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引导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精神理念融合起来。把自由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尺度,以平等重塑法治社会建设的良性秩序,以公正衡量法治社会建设的制度绩效,用法治保障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青年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长期任务。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关键,也是普法教育的基础。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把课堂法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新兴媒体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建设青年法治文化

加强青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社会持久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的能量源泉。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一要批判吸收中外法治文化优秀成果,塑造普遍信仰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中国特色现代法治文化;二要推动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通过青年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法治文化熏陶活动,如小品、相声、朗诵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促进法治教育入心入脑;三要丰富青年法治文化产品,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把法治元素融入青年公共文化生活。

(四)开展青年法律援助活动

法律援助是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青少年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对象,提高青年法律素质,需要不断强化法律援助活动。一要强化青年观念,在感情上贴近青年、行动上深入青年、工作上依靠青年,使法律援助工作获得广泛的青年基础和力量源泉。二要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是青年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要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严格遵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以及相关执业规范、服务标准的要求,做好受理、审查、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为青年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三是要改进青年法律援助服务方式。健全青年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青年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向基层一线延伸。

(五)加大青年法律人才培养

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为先的导向。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占领高校、科研机构等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二要积极创新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青年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的充分对接,进一步健全应用型、复合型青年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三要强化青年法治思维和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法治人才培养要在传授法律知识、掌握法治方式的同时,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塑造法治品格。四要着力培养法律职业能力。政法院校应重点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协作,打破学校与社会的体制壁垒,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造福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青年不断从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得到实惠,才能使法治国家建设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要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4.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四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这三大历史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青年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1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青年群体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列宁指出,“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无数中国青年为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诚如毛泽东盛赞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党深知青年的作用,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群体看作是革命的先锋队、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在推进涉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青年群体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之后,青年人不负所望,发愤图强争做“四有新人”,积极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青年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创“青年文明号”,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之后,青年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祖国共奋进,积极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也产生了新的历史方位和环境条件。青年人具有知识、观念和创新优势,在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实施“四个伟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作为建设者的积极作用;青年人具有体能、技能和智能优势,这一优势为青年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供了必要条件。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并对青年担当尽责、成长成才提出了六点期望和要求。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青年人要切实承担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并指出,“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新时代青年只有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新时代青年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奋斗中不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休戚相关,民族振兴与个体发展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在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广大青年应深刻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时代际遇和历史责任,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和民族重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有“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青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追求梦想、担当使命需要依靠过硬的本领,而练就过硬本领则要依靠勤奋学习。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青年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实践中的知识。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局中不断提升体能、技能和智能,要在感悟新时代、紧跟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新际遇中持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维的集成体。与此同时,要注重修炼品德。新时代青年要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身的言行品格,自觉按照党和人民要求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自身的提高是为了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而这一价值的最终体现则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中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既是当代青年观察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又能为当代青年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深厚的爱国情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培养的各个方面,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引导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高校也应转变德育理念、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各类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公益心。

(四)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过硬的知识见识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伴随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青年不但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思维的锤炼、见识的增长。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引导青年多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五)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昂扬的奋斗精神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应有风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年学子只有在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中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也只有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奋斗精神融入学习、融入日常、融入各类实践活动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书写自己奋斗的人生。

(六)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引导青年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还要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的培育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唯有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青年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通过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时代青年。这样,不仅能成就青年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爱国是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向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爱国决定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方向

五四运动推动了广大青年从爱国者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经过运动的洗礼,青年学生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涌现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一切有志于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新时代。

爱国是新时代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石

5.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五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

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担当的。近来竟有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见社会与国家!这哪里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只想“娱乐至死”“佛系度日”,从未想过对他人和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绝望的自堕心态。而这种人竟成为“网红”,此理论一旦扩展传播,将污染多少青年的心灵!诚应诫止之。

6.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六

望过去,从缀满甲骨文的钟鼎到布满烽火印记的长城,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历史的书写从未离开过青年的热血、责任与担当。改革开放_年来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的永续奋斗。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之关键所在。

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立鸿鹄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迈向新时代,当代青年要勇于担当,做中华文化的坚实弘扬者。广大青年唯有坚定信仰,坚执信念,坚持信心,方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当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表达、陈述自我时,中华儿女已然在全世界面前奏响前进的序章。

7.新时代青年使命 篇七

“漓江画派”是产生于广西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现象的总概称, “漓江画派”的宗旨是“回归自然, 回归精神家园”, 提倡美术创作要直面自然和生存环境形成的精神感受, 要关注时代, 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感及审美观念。“漓江画派”是一个多画种组成的地方画派, 人物画创作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在打造和培育“漓江画派”的早期, 为了取得更快的影响, 在创作引导上更突出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创作, 使人物创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广西美术创作生态面临失衡的状态。近十年来, 人物画创作走向低迷, 没有产生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改变这种状况是深入培育“漓江画派”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开中外美术史, 大凡能作为经典传世的美术作品, 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特别是以人物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更是以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面貌而具有特殊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 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对社会形态的感受与体验, 形成了不同的感知和情感, 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来陈述;在实现艺术创造和个性表现中, 也充分地反映和表现了特有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 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不可回避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部完整的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因此, 艺术创作关注时代, 表现人类社会发展是艺术家应该重视的问题。艺术当随时代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在当下市场经济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 不少青年画家要么迎合市场, 要么只关注个体生命状态的变异, 追求所谓自我艺术的“纯粹性”, “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地在“玩”艺术。他们的作品没有艺术和文化价值, 只停留狭隘的“自我”局限里, 没有时代气息及文化思考, 缺乏生命力。当我们的艺术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 脱离了时代的发展, 脱离了对当代和未来的思考, 那我们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时代价值。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投入时代的发展中, 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生命力和具有价值。艺术当随时代!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应具有的观念。

8.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 篇八

抗战时期,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等一批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以及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学贯中西的学者联手执教抗大,在偏远闭塞的黄土高原上,培养出了十余万甘愿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优秀指挥员。

全国解放后,这里又承担起和平事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重大使命。今天,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国防大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闪现出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和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给现代战争带来巨大变革。在每一次大的军事变革中,顺应变革潮流的军队,才能够乘势而上,甚至后来居上;否则,就会被变革的潮流所抛弃。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新军事变革,同样是中国军人面临的崭新任务。

新的考验摆在国家面前,也成为中国军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作为全军最高军事学府,有着85年历史的国防大学无疑承载着破局重任,为国家安全、国防应对提供智力支持,为当前局势下的军队建设,培养更多高级指挥人才,全面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信息等各领域安全。正如校长王喜斌上将所说:“我们倡导科研育人,就是要在传统的教学育人的基础上,摒弃‘重传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启发,重诠释、轻探究’的教育模式,把科研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寻求‘课堂与战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推动我军高级任职教育模式全面转型,找到人才培养质量跃升的增长点。”面对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课题,国防大学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步伐的进程。

20多年前,钱学森同志曾提出:我军未来的师长、军长都应是硕士、博士。作为我军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桃李天下决定着军队的未来和希望。如今,国防大学已为全军输送了近2000名博士、硕士,其中400多名担任了军师团指挥员。国防大学培养的新一代中高级指挥员已经在演兵场上崭露锋芒。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专访国防大学战略部、作战部、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等多个部门的专家代表,倾听“将军摇篮”名师们的探索与思考,探寻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军人使命。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下一篇:2009年厦门市中学学科竞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