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过程的护理(共8篇)
1.成分输血过程的护理 篇一
成分输血护理技术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分别制成高浓度, 高纯度的制品 , 然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采用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很容易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剂量, 使输血更加有针对性。成分输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 若能正确, 安全, 有效的顺利实施, 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否则就会给患者增添新的痛苦, 乃至危及生命, 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加强输血的护理。
1、血源特征 1、1 新鲜冰冻血浆(FFP)。临床上新鲜血浆立即放入-50℃的具有风冷装置的速冻箱, 在最短的时间内冷冻血浆, 将完成速冻的血浆再放入-20℃以下冰箱内贮存, 使用前在37℃ 的恒温水浴箱内融化后, 等于新鲜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保持期为1年, 1年后为普通冰冻血浆, 保质期为5年。
1、2 悬浮红细胞。新鲜全血或保存不久的库血经离心或静置, 使红细胞下沉后, 将上层血浆分离出来, 剩下的红细胞和少量血浆即为悬浮红细胞。在4± 2℃冰箱内保存, 以ACD抗凝剂的红细胞有效期为21 d, 5 d 之内称为新鲜红细胞, 用CPD-A 抗凝剂的红细胞有效期为35 d, 10 d 之内为新鲜红细胞。
1、3浓缩血小板。在22 ± 2℃震荡条件下可保存24 h, 在4℃ 储存时。活性很快下降, 6 h 后大约仅有40% 存活, 12 h后仅有20%左右存活, 故储存血即使是新鲜血, 其中的血小板也难达到止血作用。特制的血小板保存袋在22 ±2℃ 震荡条件下可保存5 d, 应用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 低温(-80℃)保存血小板近几年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使血小板的保存期达到半年。1、4 浓缩白细胞。在4℃ 条件下可保存24 h, 室温下保存不应超过8 h。
2、输血安全的护理 2、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在输血前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的目的, 重要性, 方法和输血中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取得患者的合作, 为输血治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1、1 输血前要采血检测患者的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同时按输血申请单要求逐项填写, 连同血样送输血科, 并与输血科人员一起校对并登记。2、1、2 输血前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及不良反应, 必要时, 遵医嘱给予抗组胺或者类固醇药物。2、1、3 熟练掌握输血原则, 是安全输血的关键。因此临床护士采配血样, 领血时, 应做到:(1)若患者正在进行输液, 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 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包括患者姓名, 病案号, 科室, 病房, 床号, 血型;献血者条形码, 血液编码, 血型, 血液容量, 血液种类, 采血日期, 有效期, 血袋及血袋标签完整性, 血液颜色有无异常, 有无溶血, 渗漏;交叉配血试验结果。2、1、4 了解患者体温, 脉搏, 血压, 呼吸及有无过敏史, 流产史, 死胎史, 是否查过Rh 血型和其它特殊血型, 并详细记录在输血护理单上, 并备好防治输血不良反应的药物等。2、1、5 输血静脉的选择。一般选用四肢浅表静脉, 可根据输血患者当前的具体情况而定, 输血器应选用带滤网的12~ 18号针头输注, 保证输血通畅。2、2 输血中的护理 2、2、1注意观察输血反应症状和体征。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5 ~ 15 m in。常见症状: 倦怠感、背痛、发热、皮肤瘙痒、胸闷、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呕吐及沿输血静脉走行出现发热、疼痛、肿胀等。输血反应的体征: 颜面潮红, 紫绀, 出冷汗, 皮疹, 脉快而细弱, 脉律不齐, 血压下降以及休克等[ 4]。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体征时,应立即停止输血, 迅速报告医生, 并将输血装置, 血袋等保锱下来, 连同相关表格、标签等一起送检, 以便查明原因。2、2、2 输血过程中禁止加入其它药液, 以免发生凝血或溶血。2、3 输血后的护理 2、3、1 由于输血穿刺针头粗, 故拔针后应压迫局部3 ~ 5min, 以防止出血, 如有出血倾向应适当延长时间, 直至不出血为止。2、3、2输血后数日至2周内有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的可能,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 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常规、尿的颜色、性质及量等, 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治疗。2、3、3 有些输血反应如: 疾病、感染等发病较晚, 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 嘱患者定期来院检查。2、3、4 一次性输血器和注射器经毁形, 浸泡, 消毒后由专门机构回收集中处理。输血后的血袋及不良反应回报单, 一并送至输血科, 低温保留24 h, 再由指定人员回收焚烧处理。
2.成分输血过程的护理 篇二
关键词:输血,成分输血,护理,血制品
输血是研究将血液及其各种成分输给患者, 使其获得裨益的一门多学科科学。输血的质量严重的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受血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 输血技术包含多种, 比如自体输血、成分输血等。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其不但要学习各种服务法律法规, 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识, 同时还要熟练的掌握各种输血技术和输血护理方法, 掌握血制品的分类, 学习输血理论、输血的适应证以及输血时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 在为受血者输血之前, 护理人员要认真地核对医嘱, 按照护理常规实施三查八对, 以便能够高质量的服务受血者[2],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理论, 详细的阐述了成分输血技术, 同时介绍了其护理要点, 以便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012年, 我站共实施成分输血23035例次, 其中男性输血4006例, 女性输血5020次, 输红细胞悬液8460次, 输血小板506次, 输血浆5006次, 输冷沉淀37次。
1.2 输血方法
在实施成分输血之前, 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采用各种语言艺术, 加强健康教育, 详细的介绍成分输血的理论知识, 使受血者能够了解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知识, 知己知彼, 以便增强受血者的信心, 打消受血者输血时产生的心理顾虑[3]。让两名护理人员检查受血者的各种详细资料, 认真核对受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血袋号, 检查受血者的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量、血液的种类, 检查血袋的包装是否完整和血液质量。检查无误之后, 纤维输血者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 冲洗血液输注器的管道, 按照常规实施输血的操作, 根据病情调节输血的速度, 开始输血的前15 min, 每分钟输血不超过20滴;成年人的输血速度一般是每分钟40~60滴。血浆、血小板、冷沉定均根据输血者的疼痛等承受能力, 在不影响输血者的疼痛忍耐力下尽快实施成分输血[4]。
2 结果
根据上述输血方法, 为输血者实施成分输血的过程非常顺利, 有的贫血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出血者的症状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 成分输血有效率达到96.35%以上。
3 讨论
3.1 红细胞制剂输注
在输血前制作红细胞制品时, 已经除去了大部分血浆, 导致黏度加大, 血流畅性为全血时的60.5%左右。因此为受血者的输血过程中, 输血滴流不畅, 速度较慢, 同时, 红细胞的比重大, 开始输血一段时间之后, 输血导管的下段就会出现一些沉积的红细胞, 导致输血的速率逐渐变慢[5]。因此, 护理人员在实施红细胞输注之前, 必须反复的颠倒血袋, 以便使红细胞能够均匀的分布。同时, 如果在输注过程中发生了堵塞现象,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更换输血管等器具, 禁止强行的挤压输血管的针头内的沉积的血块, 避免红细胞导致血管栓塞。输注过程中, 莫菲氏滴管取2/3的液面最为恰当, 此时输注滴管内的血液滴落高度变小, 红细胞收到的冲击和摩擦力也变得越来越小, 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红细胞的损失量。输血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谨记, 输血过程应该遵照先慢后快的基本原则, 输血开始的前15 min, 要慢慢的滴血, 严密地观察受血者的病症和输血状况, 是否存在不适应,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现象, 根据受血者的实际状况调整输血的速度。但是, 无论发生的什么情况, 一袋血中的1 U红细胞务必在4 h内输注完毕, 如果天气温度较高, 室温较高, 应该适当的加快红细胞的滴注速度, 避免血袋中的红细胞由于放置时间过长, 导致血液发生质变, 尤其是发生细菌污染等现象。
3.2 浓缩血小板及机采血小板输注
护理人员在为受血者输注血小板时, 无需做ABO血型的配合试验, 但是需要轻轻的摇动血袋, 观察血小板的存量, 只需使用腕力摇匀即可, 禁止使用粗鲁的动作大力摇动血袋, 以便避免血小板受到损伤。摇匀后, 如果血袋内的血浆呈现出云雾状, 说明血袋中存在充足的血小板, 如果血袋摇匀后没有呈现出这种状况, 则说明血袋内血小板的数量不足[6]。护理人员应清晰的掌握血小板的相关功能理论, 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的功能就会慢慢的降低。因此, 血小板从血库中取出来之后, 应该尽快的输入受血者体内。输注血小板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守在受血者身边, 观察输注血小板后受血者的身体反应。如果中途发生意外, 导致血小板未能及时输注, 应该将血袋保存在振荡器上, 且温度保持在 (22±2) ℃环境中, 时间不能超过12 h, 同时禁止将血小板放入冰箱中保存。如果受血者需要同时输注几种成分血, 应该优先输注血小板, 且速度宜快, 每分钟80~100滴, 一次输注不超过半小时。
3.3 血浆输注
由于冷冻的血浆在加温解冻的过程中, 部分纤维蛋白原已经转变为蛋白, 因此导致血浆中出现不能融化的沉淀物。为受血者输注过程中, 必须采取带滤网的输血器, 否则将会导致沉淀物输血管道。血浆完全融化后, 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输注完毕, 并且一次使用完。不可放在10℃环境中超过2 h, 不可再冷冻。如在4℃环境中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4 h, 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浆蛋白变性。融化后的冷冻血浆为半透明, 淡黄色液体, 如有异物或不溶物时, 不可输注。
3.4 冷沉淀输注
由于冷沉淀一般贮存于零下30℃的冰箱内。因此, 为受血者输入冷沉淀时, 应该将输注袋放置于温度为37℃的恒温电热水溶箱中, 护理人员可以轻轻的摇动输注袋, 使其在10 min的时间内能够迅速融化, 融化完毕后应该立即为受血者采取静脉输注, 保证每一袋冷沉淀在30 min内输注完毕, 以达到最佳疗效。因此, 护理人员在输注过程中应该守护在受血者身旁, 融化后的冷沉淀应该在2 h内输注完毕, 不能再次将其放置于冷冻冰箱中。
3.5 对输血受血者的监测
综上所述, 成分输血护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成分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输血安全。在实施成分输血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监测受血者的一般症状表现, 包括体温、血压、脉搏、排尿状况、呼吸状况和皮肤黏膜状况等, 注意倾听受血者的主诉[7]。输血完毕之后, 护理人员应该将血袋及时的送回血库, 以便留档登记, 便于备案稽核。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些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判断能力, 以便能够为受血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将危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袁婷, 范琪, 邹文娇, 等.护士对成分输血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13 (2) :11-12.
[2]景国华, 赵泽.成分输血在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性及要求[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6 (29) :17-18.
[3]王淑芝, 李瑛.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7, 21 (1) :31-32.
[4]温虹.成分输血的技术与护理要点[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9 (2) :21-22.
[5]孙春霞, 陈文, 洪雅华, 等.妇产科成分输血的护理及预防输血反应的策略[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2 (7) :34-35.
[6]王丹梅.成分输血在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17 (3) :41-42.
3.输血应讲“成分” 篇三
那么输全血有哪些缺点呢?我们得从头说起,当献血者在中心血站抽血后,血液被装入一个密封、无菌的袋中。为了防止血液凝固,需加入一种“抗凝剂”,为了防止血液变质,还需加入一种“保养液”,再放入冰箱于4℃冷藏。这样处理并不能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保存良好,因为这种“保养液”是专为红细胞设计的,而对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是保存不住的。如血小板须在22℃震荡状态下方能保存,在4℃情况下。12小时后,血小板将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活性极不稳定,在全血中保留一天其活性已丧失50%;白细胞在4℃状态下保存时间最长也不超过4小时。由此可见,全血成分比较“全”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在全血中除了红细胞以外,其他成分是极少的,试图通过输全血来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不大。大量输入全血有产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进入病人体内的构橼酸钠、乳酸、氨、钾等也越多,这些都是对病人不利的。“成分输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血多用,节约用血,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临床上获得最佳疗效,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输全血能够抑制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复发率增高,5年生存期缩短。曾多次输过全血的病人,若日后施行骨髓移植则难以成功。因此每位医生在决定给病人输血时,要从病人的切身利益着想,从第一次输血起就要成分输血,尽量不用全血,尤其是医生不能迁就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输所谓的“人情血”或“安慰血”。
此外,有人认为急性出血失掉的全血,理应用全血来补充。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尽合理。实际上,急性出血病人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这三项抢救措施中,当务之急是恢复血容量。因为病人对血容量的耐受性最差,所以应尽快输液而不是输血,尤其不要马上输全血。有实验证明,单纯输血可以使红细胞恢复到失血前水平,但细胞外液减少28%,死亡率达80%。合理的做法应先行输液,以达到水与电解质平衡,再适当输入浓缩红细胞,这样既能纠正病人贫血,改善缺氧状态,又能减少代谢并发症。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心血站已开展了成分输血,如输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生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特制血小板等服务项目,以适应各种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
1、全血输血:适合严重缺乏血细胞、血容量的病人,或当地无成分血供应。若病人为血容量正常的贫血、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及儿童的慢性贫血或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者,禁忌使用全血。
2、浓缩红细胞:其特点为体积小,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因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故携氧能力超过全血,且保存时间长达35天。临床疗效快而好,并能减少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因其比全血粘稠,输注时流速应减慢。浓缩红细胞适合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急性用血或手术中输血;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妊娠后期并发贫血;年老体弱及幼儿患者。
3、洗涤红细胞:因用生理盐水洗涤去白细胞及血浆,故能显著降低输血反应。洗涤红细胞适合过敏反应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新生红细胞:因含有大量的网织红细胞,故具有存活时间长、携氧能力强的特点。新生红细胞适用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以减少输血次数。
5,白细胞输血:因含有大量的粒细胞(>1.5×1010/L),故适用于有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对新生儿败血症效果尤佳。
4.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篇四
在输血科接受标本处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护士取回血后:(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 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评估、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篇五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2.补充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
3.补充抗体,增加机体抵抗力。
4.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利于止血,预防及控制出血。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1.全血
(1)新鲜血:4℃的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适应于血液病病人。
(2)库存血:仅保留红细胞及血浆蛋白。适用于各种原因大出血。4℃冷藏,保存2~3周。保存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即酸性增高,钾离子浓度增高,大量输注库存血时,警惕酸中毒与高钾血症。
(3)自体输血:不需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1)术中失血回输:将腹腔内的血液经收集、抗凝、过滤、洗涤后,经静脉回输给病人
2)术前预存自体血:术前2~3周内,定期反复采集血液保存,待手术需要时再回输。
2.成分血
(1)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
2)洗涤红细胞
3)红细胞悬液
(2)白细胞浓缩悬液:保存于4℃环境,48小时内有效。
(3)血小板浓缩悬液:保存于22℃环境,24小时内有效。
(4)血浆: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
1)新鲜血浆:包含全部凝血因子。
2)保存血浆
3)冰冻血浆:保存在-30℃低温下,有效期1年;应用时先放在37℃温水中融化。
4)干燥血浆:加适量0.9%氯化钠溶液或0.1%枸橼酸钠溶液进行溶解。
(5)其他血液制品
1)白蛋白液:常用5%白蛋白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病人。
2)纤维蛋白原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
(三)静脉输血法
1.输血前准备
(1)备血:填写输血申请单,采血2ml送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取血:三查: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剂量。
(3)取血后:勿剧烈震荡血液,不能将血液加温,室温放置15~20min后输入。
(4)输血前:再次两人核对,确定无误方可输入。
2.直接输血法
在准备好的注射器内抽取抗凝剂,50ml血液中加4%枸橼酸钠溶液5ml,操作时由三人完成,分别担任取血、传递和输血。
3.间接输血法
1)按密闭式输液法(用输血器)给病人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2)两位护士再次三查八对,将血液轻轻摇匀,常规消毒贮血袋并连接输血器。
3)开始输入速度宜慢,少于20滴/分,观察10~15min无不良反应,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儿童酌减。
4)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之间须输入生理盐水,输血结束时,继续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直至输血器内血液全部输入人体内。
4.注意事项
(1)每次为一位病人采集配血标本,禁止同时为两位病人采集血标本。
(2)必须两人核对。
(3)库存血取出后,30min内给病人输入。
(4)如用库存血必须认真检查血液质量,正常库存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红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层界限清楚,无凝块;如血细胞呈暗紫色,血浆变红,血浆与血细胞的界限不清,有明显血凝块,提示血液可能溶血,不可再使用。
(5)输入血液内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高渗或低渗溶液、酸性或碱性药wu。
(6)加压输血时,必须由专人在旁监测,以免走空。
(7)加强巡视,听取病人的主诉,密切观察。发生严重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并保留余血以供检查、分析、查找原因。
(四)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至40℃以上,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持续1~2h。
(2)原因:致热源引起;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抗体有关;违反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血液、输血用具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
2)减慢输血速度或暂停输血,症状较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处理。
3)对症处理,给予保暖或物理降温。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5)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退热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6)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以便查明原因。
2.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轻者皮肤搔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过敏性休克。
(2)原因
1)病人为过敏体质
2)所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的病人,体内已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此抗体和抗原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3)护理措施
1)预防
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宜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应少量清淡的饮食。
②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
2)轻者减慢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
3)对症处理:呼吸困难——氧气吸入
喉头水肿——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过敏性休克——抗休克治疗
4)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或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5)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
3.溶血反应:最严重的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一般输血10~15ml后即可产生症状。
1)开始阶段:由于病人血浆中的凝集素和所输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病人表现为头胀痛、四肢麻木、胸闷、腰背部剧烈疼痛等。
2)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3)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管;同时由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致坏死脱落,进一步使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急性肾衰竭症状,表现为少尿、无尿,严重者可致死亡。
(2)原因
1)输入异型血:ABO血型不符
2)输入变质血
3)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Rh阴性的病人首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仅在血清中产生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的血液时,才会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且反应较慢,症状较轻,也较少发生。
(3)护理措施
1)预防: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核对
2)立即停止输血,与医生联系,保留余血。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3)维持静脉通路以备抢救时给药。
4)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立即抢救。
4.大量输血后反应
(1)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
1)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穿刺部位大块瘀血斑或伤口渗血等。
2)原因:大量或长期反复输入库存血液。
3)护理: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伤口有无出血;根据医嘱输入血小板悬液或新鲜血。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临床表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跳骤停。
2)原因:大量枸橼酸钠与血中游离钙结合,血钙下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下降、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3)护理措施:输入库存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5.其他反应
(1)空气栓塞
(2)输血传染的疾病(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及梅毒等)
6.输血护理安全措施 篇六
1、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1单位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如暂不输入的应保存在检验科专用冰箱,科室不得自行贮血。
2、输血过程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输血开始前、输血后15分钟、输血过程至少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进行监测并记录。
3、血制品不加热、不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4、输注顺序: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红细胞或全血;血小板取回后立即输注。
5、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血浆)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的输入。
6、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空血袋送检验科保存。
7、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5)其他: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输血传染的疾病等。
7.浅谈成分输血 篇七
1 输血技术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由于医疗水平的局限及国家对血液制品的管理力度不足与疏忽, 输血前做的检查有限, 导致诸如乙肝、艾滋病等的传播。1983年黑龙江肇东市人民法院判决第一部感染乙肝、丙肝混合型肝炎案后, 河南、山西等地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因输血感染疾病的案件。在90年代由于卖血的泛滥, 出现了某些地区村庄集中感染艾滋病的事例。为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国家在1997年12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 并在1998年10月开始实施, 同时编写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献血者的血液用灵敏度高的试剂进行规范严格的化验, 严格控制血液的质量。同时对输血者也要进行输血前的检查。我国的成分输血起步比较晚, 但发展很快。不过尽管这样还是无法做到“零风险”, 因为有诸如病毒变异、空窗期以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等的存在。
2 输全血的弊端
输血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有效, 传统的都是输注全血, 但输全血存在很大的弊端。
2.1 使循环负荷加重
1U全血中血浆所占的容量大, 按有效成分治疗量折合成全血后, 输入的全血量多, 对心功能低下、老年及幼儿, 输入大量全血会引起循环超负荷使病情加重, 如引起急性肺水肿、心衰等。
2.2 易引起输血反应
由于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使全血含免疫原增多, 会有各种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 增加了输血同种免疫反应机会, 如引起发热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等。
2.3 不能做到一血多用
全血的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的, 而全血中其他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和颗粒白细胞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甚至全部丧失。
2.4 增大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病毒在全血各成分中含量不同, 如有的病毒在血浆中含量较多, 如患者只需红细胞时输注全血则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 如感染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2.5 增加经济负担
如50ml的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PC1) 至少需要400ml左右的全血制备。
2.6 稳定性差
保存1周后的全血具有功能的成分仅有红细胞和血浆蛋白, 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等功能则全部丧失。
3 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分别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剂, 按需要输给患者。目前成分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3.1 纯度高, 疗效好
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通过提纯, 得到高浓度、高效价比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好。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 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 (400~500) ml, 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 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病人。
3.2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当病毒污染血液时, 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的, 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 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较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 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病人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 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 就应该只给病人输注这种成分, 如输全血则会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险。
3.3 副作用少, 输入相对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 含免疫原少, 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 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 减少输血同种免疫反应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 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
3.4 稳定性好, 便于保存
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 (ACD) 全血在4℃环境下一般只能保存21d, 构椽酸盐-磷酸盐-葡萄糖 (CPD) 全血只能保存31d, 而分离的各种成分制剂绝大多数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下可进行较长时间的保存, 如红细胞加入保护剂可在-60~-80℃保存10年。
3.5 一血多用, 节约用血
病人缺什么血液成分就补什么血液成分,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 做到节约用血、一血多用[2]。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 分别应用效益高。
3.6 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 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 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 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PC2) 在 (22±2) ℃ (轻震荡) 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天。
3.7 降低费用
成分血实用、经济, 价格比输全血便宜, 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4 成分血较常用的种类及主要作用
4.1 红细胞制品
红细胞制剂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老人、儿童有输血指征的病人。常见的红细胞制剂有浓缩红细胞,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等, 主要作用是增强运氧能力。其中去白红细胞的红细胞至少保存85%, 使得HLA作用较弱, 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及HLA同种免疫的发生, 减少了传播CMV (巨细胞病毒) 的危险, 且降低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3]。
4.2 白细胞制品
在治疗肿瘤化疗和放疗时, 病人的骨髓受到严重抑制, 白细胞生成减少, 有时应用抗生素无法控制感染, 需要通过输注大量白细胞控制并发症。主要有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它可以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4.3 血小板制品
血小板制品主要应用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病、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等。主要有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4.4 血浆制品
血浆在临床上具有一系列的综合医疗价值, 主要用于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因大量输血而伴有出血倾向者、肝功能衰竭伴有获得性凝血障碍者、口服豆香素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FFP) 、治疗性血浆置换术。主要有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冷沉淀, 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 扩充血容量。
4.5 血浆蛋白成分
主要有白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及浓缩凝血因子。作用是治疗低蛋白血症, 血友病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
医院开展成分输血工作的关键是要改变临床医生的用血观念,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全血”并不是具有全部的血液成分以及成分输血的优点和临床应用, 变被动使用为主动使用[4]。现代输血应从最初的单纯检验把关发展到以质量为核心的战略管理, 从“不出错”、“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 发展到“患者满意”的崭新质量观, 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5]。成分输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的成分输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成分输血, 通过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输血的副作用, 提高了输血安全性, 临床中应该大力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荣, 孙艳春, 刘昕, 等.2004年~2006年围手术期患者输血情况分析[J].吉林医学, 2007, 28 (15) :1699-1700.
[2]高峰.输血安全和临床输血概论[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 (1) :17-18.
[3]林妍, 张宇虹, 刘丹.沈阳市2004/2008年临床成分输血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0) :2512.
[4]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
8.临床输血与护理 篇八
一、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血站管理办法(暂行)》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4.《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6.《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7.《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二、申请输血的流程:
输血流程:
1.输血申请的一般要求
输血申请审批要求:输血申请单应有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字。
输血知情同意要求:必须进行知情谈话并由患者或其亲属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输血申请单填写要求:专用申请单;不得缺项(除急诊抢救外,应填写所有输血前检查项目的结果)。2.输血流程:输血申请De特殊要求
输血前检查:“输血前四项”、肝功、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血型鉴定:只要有输血可能(择期手术、创伤急诊抢救等),应尽早做血型鉴定以确定患者血型是否属稀有血型——医生调整治疗策略,血库提前联系血站备血。
血型复核:交叉配血前用重新采集的血样复核血型,是减少血型报告错误、预防输血差错的重要措施。3.输血流程:提前申请
稀有血型:AB血型和Rh阴性血型的全血和血液成分,应提前申请、预订。
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辐照血等应提前申请、预订。
重大手术:预计输血量超过 1000 ml 提前申请;建议所有重大手术提前通知血库备血。4.输血流程:紧急申请 情况——
术中输血:(麻醉)医师电话申请,立即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送往血库,术后补记账。
抢救输血:医师电话申请,抢救告一段落后补写输血申请单、补记账。要求——
如果血库没有受血者血样,应立即抽血、和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往血库。
护士不能申请输血;如属转述医嘱,应准确陈述医嘱、告知医师和本人身份。
三、输血护理的基本要求
1.临床输血的护理工作
输血前查对:确认受血者,查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相关信息,检查血液品种、质量。
输血操作: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输血监护与记录:观察并记录受血者体征、异常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后巡查:继续监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用品处理:按医疗废物处理。2.输血前的血样采集 目 的:输血前检验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要 求:按照一般静脉抽血操作要求
认真查对,防止抽血和标识错误 不合格:严重溶血、乳糜
放置时间太久
标签缺少或与输血申请单不符 3.输血过程的血样采集
目 的:输血1000 ml 以上,重新采血样交叉配血 要 求:在输血、输液的对侧肢体抽血
多为大出血抢救,立即送往血库
申请单、标签正确无误 4.冷链管理—取血
1、由医务人员持“取血单”“取血箱”到血库取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实无误后登记签名。(非临床医务人员取血应拒绝发血);
2、血液制品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3、供、受血者标本应4℃保存至少7天;
4、信息登记、内容符合规范要求,可追溯性,所有相关资料保存十年。
5.冷链管理—取血流程 临床取血工作流程图 6.输血前查对
输血前应当由二名护士或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进
行认真查对;查对无误,两人签名;
查对后立即执行输注操作;若放置或暂停输注,输注前应重新查对; 7.输血前查对要点
床边当面确认受血者;
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是否正确;
查对《输血报告单》上血型、血液编码、数量是否与血袋标识一致;
检查血袋包装是否完好、标识是否清晰; 检查血液外观、有效期是否符合质量要求。8.静脉输血基本操作步骤
准备输血用品(输血器、输液器、注射用生理盐水、消毒用品等)
输血前查对。确定无误后,将血袋中血液轻轻摇匀并挂在输液架上,检查、记录病人基础生命体征
按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穿刺成功后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待滴注顺畅后再开始输血
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输血完成后,应该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9.临床输血护理:一般要求 注意心理护理,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血液出库后应尽快输注,在临床放置≤30min,以免变质、污染
开始输血15 min、输血结束后应记录病人基础生命体征
病人体温≥38.5℃时,应暂缓输血
开始输血时应密切观察体征和异常症状,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应注意巡查 10.禁止向血液中添加药物
要求:除注射用生理盐水外,禁止向血液中添加任何药物。原因:有些药物可能改变血液pH、离子浓度、渗透压,导致血液细胞发生凝集、溶血和血液成分凝聚、失活(如葡萄糖液可引起红细胞凝集)。11.掌握输血速度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 ml/min。
年老体弱者、婴幼儿以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 ml/min。
急性大出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 ml/min。输血速度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的前15 min控制在2 ml/min,并严密观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血速度。血小板等成分输注速度有特殊要求。
四、血液成分输血与护理
红细胞悬液的输注:
1.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2.用输血器输注,不应与其它药物混合输用。
3.如果血袋内有凝块,阻塞输血器,将血袋颠倒数次,用止血钳夹住凝块,可以继续输注。洗涤红细胞的输注
1.如果采用的是开放性制备,故应尽快输注;2.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 条件下保存24小时; 3.红细胞制品内不能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格林氏液、以防发生凝集或溶血反应(原因:生理盐水悬浮,而不是
CPDA)
目前,国内规定在2-6℃保存,自制备时起,24h内输用,运输时温度应在2-10℃。但是,国内也有人推荐洗涤后6h内输用,在2-6℃保存不超过12h。总之,从安全和疗效的角度,洗涤红细胞在洗涤后应尽快输注。
特殊红细胞的输入
1.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过滤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2.冰冻红细胞: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3.年轻红细胞: 携氧能力比一般红细胞强 4.辐照红细胞: 灭活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核的DNA
4℃ 条件下保存,原则是尽快输注 血小板的输注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替代补充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起到止血作用;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替代补充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起到预防出血作用; 3.相对禁忌证: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由于体内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输注疗效差。盲目和多次输注,则可导致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相对禁忌证:
(2)脾功能亢进和菌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输注血小板指征从严,不主张预防性输注。原因是输注的血小板大量滞留在脾内或很快被破坏。可能起不到提高血小板计数,而且增加发生同种免疫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禁忌证: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尽管TTP患者血小板计数很底并伴有严重出血,但不能输血小板,因为是输注后可促进微血栓形成,加重微血管血栓塞和出血。血小板的输注要求
1、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或破坏。
2、摇匀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如有细小的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
3、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
4、输注速率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输注速率越快越好,以达到止血高峰(80~100滴/min,一次输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5、在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天;切忌4℃保存。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证:
(1)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2)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3)大量输血并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4)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5)抗凝血酶Ⅲ缺乏;
(6)免疫缺陷综合征;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早已明确规定了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临床适应证,把FFP当成凝血因子制剂使用才是合理的。
不主张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营养,原因:
血浆未常规灭活病毒;
血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晶体液、血浆代用品和白蛋白“扩容”更安全;
血浆当营养品使用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肠胃外营养疗法既科学又安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ABO同型输注或相容输注,一般速度5~10ml /min;
2、需在35℃~37℃水浴中融化,不能在室温下自然融化或用来水融化,以免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
3、融化后的FFP应尽快输用;在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不可重复冰冻,如在4℃暂时存放,应于24小时内输注
4、不宜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5、输注前肉眼检查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
色异常或有凝块,不可输注;
6、血浆冰冻后塑料袋脆性大,易破裂,应轻拿轻放; 冷沉淀 主要成分:
1、丰富的因子Ⅷ(约100IU);
2、丰富的纤维蛋白原(200-300mg);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4、纤维结合蛋白;
5、因子XⅢ。冷沉淀的输注
1、与受血者ABO血型同型输注;
2、融化后的冷沉淀应在2小时内输完,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因故不能及时输注,不应再次冻存;
3、冷沉淀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也可使因子Ⅷ活性丧失,故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4、冷沉淀容量仅有20ml~25ml,成人一般多袋联用,输注时护士应注意随时更换血袋; 输血护理原则 安全输血护理的必然性
输血是由血液中心、血库、临床科室共同完成的治疗任务,而护士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如果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严密,操作程序规范化,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的最后把关作用。安全输血护理的必然性
对于负责执行输血的护士。除要求有熟练的业务技术(掌握血液成分的性质、特点、输用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各种输血反应及抢救措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应自觉地,一丝不苟执行输血护理的常规工作。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常见的输血反应
即 发 反 应
迟 发 反 应
免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疫
过敏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性
溶血反应
输血后紫癜 反
输血相关的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 应
急性肺损伤
同种异体免疫
非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免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疫
空气栓塞
性
出血倾向
输血相关性疾病 反
枸橼酸中毒 应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输血反应的观察
输血前患者的体温、脉率、血压及呼吸频率,输血
后5~15min,护士应留在床边,观察患者情况; 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经常监视患者的情况并记 录观察结果;
输血后24h内所排尿液进行测量,要求患者观察尿有无变色现象;
输血反应的处理程序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对症治疗和调查分析原因,二者同时进行。按下列步骤进行:
1、立即停止输血,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
2、采病人血及血袋中剩余血(最好和血袋一起)送血库检测;
3、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4、血库收到输血反应的样本后,应立即做以下检查: 检查:
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配血试验记录及输血报告单;2.复查患者ABO血型(输血前的标本及反应后采集的标本);3.复查献血者血标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 4.患者输血前、后血标本与血袋中剩余血作交叉配血试验,采用盐水法与凝聚胺法,最好采用抗球蛋白法配血; 5.输血前患者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6.反应后要及时采血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选试验; 7.怀疑是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取血袋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细菌,取血袋血和反应后病人血液,分别在4℃、22℃和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六、输血差错预防和处理 血型的复核--安全输血De要求
血型鉴定的误差:国际上ABO血型鉴定试验最低误差发生率为2 ‰(技术方法学原因);
技术原因:红细胞抗原太弱,高效价冷凝集素,前带现象,获得性免疫性疾病,试剂与操作等;
其他原因:抽错标本,贴错标识,报告错误等;
防止血型不合输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与查对制度;医护人员不能仅凭自己印象或患者主诉记录、填写血型,要求所有输血的患者都要进行血型初检与复核;输血错误的后果严重 据统计
在美国,输血时受血者确认错误的发生率约为1/12万~1/19万,因受血者确认错误导致死亡的约为1/60万~ 1/80万(发生次数/输血次数); 在英国,每输注1次/16400 U RBC,发生上述错误;
1999~2000年,英国报告了57例误输ABO血型不相容红细胞的事例,4个受血者死亡; 发生输血错误的可能原因 输血申请单错误 受血者血液样本错误 血型报告错误 血库发血错误 受血者确认错误 血液标识错误(血站)
七、输血不良反应防范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严格控制血液质量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输血过程的监护 发现输血反应,及时、正确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和异常症状 输血开始前,观察并记录基础体征
输血开始15分钟内,密切观察病人基础体征和异常症状 输血过程中,观察并关注病人自述
输血过程病人应注意保暖,以免出现畏寒现象而误认为输血反应
不鼓励在夜间进行选择性输血 控制输血速度
全血、红细胞成分开始输注时,速度宜慢,密切观察;然后根据年龄、病情调整速度 及时发现异常
及时发现 —— 病人主诉+观察发现 异常 —— 发热、寒颤、心悸、呼吸困难等 果断决定是否立即停止输血
1、如果发生与输血有关的任何反应(局部荨麻疹除外),必须立即停止输血
2、以注射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道 立即呼叫医生,再次确认病人
3、医生应该即刻到达现场
4、护士必须立即再次确认病人,首先确定是否输错了血液——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
(特别是红细胞成分,即使只有少量)可能导致严重损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紧急处置和救护,进一步查对
【成分输血过程的护理】推荐阅读:
输血的护理措施07-24
输血护理记录书写规范10-13
句子划分成分10-22
成分10-29
解读洗发水成分 你不知道的真相09-10
苜蓿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11-07
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06-22
城市典型垃圾成分分析表09-26
输血输液反应记录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