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2024-10-27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共9篇)

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一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论文摘要:建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是:课程目标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课程内容兼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课程实施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评价的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综合的标准。

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的意义

1.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素养和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的能力。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还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建构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大学化。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师范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尽管综合大学也参与到教师教育工作中,但目前它主要承担的还是教育学科研究生及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面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所具备的学科优势,高师院校能否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发挥自身的师范本色,从而形成与非师院校的优势互补,这正是高师院校适应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校自身的教育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及高师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完善

长期以来,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仍是“老三门”(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学论)。陈旧的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及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加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高师生职业素养的完善。教师专业化是高师生职业素养综合化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前提,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则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切入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对传统的课程内容与单一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一系列重要变革的实现无疑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并不断完善高师生的职业素质结构。教师和学生和谐的职业素养体系的形成必然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长久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目标是突破以往课程体系陈旧的问题,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变革以往课程体系的单一格局,促进课程建设的综合化进程;改变以往课程体系中以“知”一统天下的局面,全面开拓“行”的应有地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课程目标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以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对于学生的从教技能和德行的要求甚少,即便有要求也只是出于对形式上的考虑。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单一的课程目标定位,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构建出以知识、道德、能力、实践等多种素质要素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高师生实现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方面的诉求,而且可以培养高师院校教师“会教”、“善教”和“能教”的教学能力。

2.课程内容兼容“个体性”与“社会性”需求,完善高师生职业素养结构

“个体性”需求是指教学内容在功用与性质上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应有助于学生未来教育工作对象的成长。“社会性”需求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意义,既有对课程历史依据的考察,又有对课程现实价值的论证。然而,无论从个体需求还是从社会发展的条件出发,目的都是为了使课程内容有助于实现高师生在职业素养结构上的最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突出“兼容性”特征,将身体与心理、理论与实践、才智与德行等有机结合起来,让那些与教师职业素养相关的学科以不同面貌呈现,变革“老三门”单一学科结构,将理论课、技能课和实践课等建立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感受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点上,同时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把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作为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以提升高师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要突破以往偏重理论的不足,加强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3.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示范性”

对于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的课程结构内容,不同学者见解不一,但在基本方面已达成共识,即认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与技术。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由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术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所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范式。’但是,目前看来,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小。而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实践素质要求的提高和社会对教师专业化进程要求的提升,在有效提高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理论课授课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才是更为理性的选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突出“示范性”。因为“示范性”是高师院校同其他非师范院校竞争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本,高师生的“示范意识”是在活动中而非在理论中得到强化的。

4.课程实施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在知识讲授上基本奉行“一讲到底”的方式,既没有教师的课后反思和课前反馈,又缺少学生的课堂评价和课后研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缺少对话的被分隔的两极。教学过程缺少生气,基本处于静止和封闭的状态。因此,转换教学思路,在课程实施上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最优化,而且对高师生职业能力结构的形成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不断提高其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规定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有利于帮助高师生形成其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对教材的挖掘能力和对教学本质的反思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的养成决不是在“满堂灌”的教学实施中获得的,而是在认真地“讲”、积极地“评”、努力地“练”、广泛地“议”和理性地“思”的过程中实现的。“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也是适应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贯性与连续性的有效方式,是一种真正将“对话”引入教学活动的教学路径。当然,这种良好的课程实施方式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学校在教学条件方面具有优势;-是班级规模适宜;三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要有诸如制度、组织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保障。

5.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的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综合的标准

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合理与公正是以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为目的的。在评价过程中对于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要求源于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首先要以发展性功能为导向,将诊断与甄选置于评价功能的边缘或辅助地位。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既有实践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有能力考查范畴的也有知识掌握范畴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切忌以“一”量“多”,或以“静”量“动”。课程构建的可持续原则要求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要从微观出发,但要站在宏观视野中操作。其次,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遵循“人本性”原则。这里的“人”是以高师院校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学辅助人员为补充,以家庭、社会及相关中小学教学机构成员为现实参照的广泛意义上的人。在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要依据制度的规范予以权重的分配,这种分配的依据是“生命个体的合理需要”。最后,在评价方式与技术层面强调要具有专业性水准。这里的专业性是指既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又要考虑评价技术的可行性,既要考查评价功能的有效性,又要建立对评价过程的监督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价功能体系,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畅通无阻。

2.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二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转变观念、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方取源、综合利用、以校为本。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突出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音乐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学科地位

初中学校由于学制短, 仅有3年 (少数地方是四年制初中) 。当前, 绝大多数的学校具有升学的任务和压力, 客观上促成了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对升学考试不起直接作用的音乐等学科的轻视。音乐课作为“饭后甜点”而存在, 成为可有可无、可上可停的自由学科, 一有考试或学校其他活动, 就会对其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音乐学科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的从属地位, 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主观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客观上也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致使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严重浪费现象。因此, 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 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 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 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上述的特殊性, 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 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 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 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 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 给予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出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重视, 改变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完整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 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方便快捷正常顺利的使用各种教学设备, 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 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 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 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 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 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 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 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首要的关键。要促进音乐教师形成课程资源观念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要使音乐教师充分理解什么是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 以及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因此, 在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中, 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 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 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四、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许多学校中的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 如在教师队伍中, 其他学科的教师不乏有能吹拉弹唱的能人, 学生中也有很多学有所长的艺术特长生, 完全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 搞活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音乐课程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 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

首先, 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 是学校音乐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计算机、网络、宣传栏等媒体中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 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 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如开展“点歌节目、晨歌、午唱、每周一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充分发挥利用学校的音乐教育的作用。

其次, 建设各种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小组。音乐课外活动小组是学生音乐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选择适合本校的活动方式, 使所建立的活动小组能够真正的活动起来, 不流于形式。

比如, 要考虑师资的情况, 能否发挥对学生活动小组的组织、监督、指导作用;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 合理开发利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资源, 正确处理好活动与上课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情况, 要取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还要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因素, 挖掘学生中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第三, 鼓励学生大胆开展音乐实践和创造。学生中蕴藏着大量的音乐课程资源因素,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在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开展音乐的实践和创造, 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而且在课外活动和音乐活动小组中大胆鼓励学生实践和创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参与意识。

摘要: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转变观念、建立合理有效管理机制、多方取源、综合利用、以校为本。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突出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是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只有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皮亚杰曾这样说过:“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一个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目前我国的德育中基本上只包括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而缺少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 (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心因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第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占了全国犯罪率的70%,而14-16岁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占了其中的70%。中小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人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L据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一言以弊之,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Jb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古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 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 宋发庆等:《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7册。

[3] 徐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德育工作》.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3卷.第4期。

4.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四

一、定位网站的主题和名称

网站的主题也就是网站的题材,即网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是新闻类,娱乐类,体育类,生活类,技术类,教育类等等。

遵循的原则如下:

1、主题要小而精,定位要小,内容要精。如果你想制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站点,把所有你认为精彩的东西

都放在上面,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主题,没有特色,样样有,却样样都很肤浅,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上的“主题站”比“万全站”更受人们喜爱,就好比专卖店和百货商店,如果我需要买某一方面的东西,肯定会选择专买店。

2、题材最好是你自己擅长或者喜爱的内容

3、题材不要太滥,“太滥”是指到处可见,人人都有的题材;比如软件下载,免费信息

网站名称,也是网站设计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关键的一个要素,网站名称是否正气,响亮,易记,对网站的形象和宣传推广有很大影响。

“电脑学习室”和“电脑之家”显然是后者简练;“迷笛乐园”和“MIDI乐园”显然是后者明晰;“儿童天地”和“中国幼儿园”显然是后者大气。我们都知道PIII的中文名称“奔腾”,如果改为“奔跑”,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么“火”了。

1、名称要正

其实就是要合法,和理,和情。不能用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危害社会安全的名词语句。

2、名称要易记,网站名称的字数应该控制在六个字(最好四个字)以内。

4、名称要有特色,例如:音乐前卫,网页陶吧,e书时空等。在体现出网站主题的同时,能点出特色之

处。

二、定位网站的CI形象

所谓CI(corporate identity),意思是通过视觉来统一企业的形象。一个杰出的网站,和实体公司一样,需要整体的形象包装和设计。准确的,有创意的CI 设计,对网站的宣传推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设计网站的标志(logo)

就如同商标一样,标志是你站点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看见标志就让大家联想起你的站点。标志的设计创意来自你网站的名称和内容:

(1)网站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花草等,可以用它们作为设计的蓝本,加以卡通化和艺术化,例如迪斯尼的米老鼠,搜狐的卡通狐狸等等。

(2)网站有专业性的,可以以本专业有代表的物品作为标志。比如中国银行的铜板标志,奔驰汽车的方向盘标志等等。

(3)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

2、设计网站的标准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确定网站的标准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举个实际的例子就明白了:IBM的深蓝色,肯得基的红色条型,windows视窗标志上的红蓝黄绿色块,都使我们觉得很贴切,很和谐。“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形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标准色彩不超过3种,太多则让人眼花缭乱。标准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适合于网页标准色的颜色有:蓝色,黄/橙色,黑/灰/白色三大系列色,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

3、设计网站的标准字体

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我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例如,为了体现专业可以使用粗仿宋体,体现设计精美可以用广告体,体现亲切随意可以用手写体等等。

4、设计网站的宣传标语

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类似实际生活中的广告金句。例如:鹊巢的“味道好极了”;麦斯威尔的“好东西和好朋友一起分享”;Intel的“给你一颗奔腾的心”等等。

三、确定网站的栏目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如果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栏目的实质是一个网站的大纲索引,索引应该将网站的主体明确显示出来。一般的网站栏目安排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中国联赛,意甲联赛 | 德甲联赛 | 法甲联赛 | 英超联赛 | 西甲联赛球迷社区

最新动态,积分榜,射手榜,赛程比分,球队介绍,球星资讯

1、要紧扣主题

将你的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这样的网站显的专业,主题突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设立最近更新或网站指南栏目

设立 “最近更新”的栏目,是为了照顾常来的访客,让你的主页更有人性化。如果主页内容庞大,层次较多,而又没有站内的搜索引擎,设置“本站指南”栏目,可以帮助初访者快速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

3、设立可以双向交流的栏目

比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等,可以让浏览者留下他们的信息。

4、设立下载或常见问题回答栏目

网络的特点是信息共享。如在你主页上设置一个资料下载栏目,便于访问者下载所需资料。另外,如

果站点经常收到网友关于某方面的问题来信,最好设立一个常见问题回答的栏目,既方便了网友,也可以节约自己更多时间。

四、确定网站的目录结构

1、不要将所有文件都存放在根目录下,会造成文件管理混乱

2、按栏目内容建立子目录,子目录的建立,首先按主菜单栏目建立

3、在每个主栏目目录下都建立独立的images目录,为每个主栏目建立一个独立的images目录是最

方便管理的。而根目录下的images目录只是用来放首页和一些次要栏目的图片。

4、目录的层次不要太深,目录的层次建议不要超过3层,维护管理方便。

5、不要使用中文目录

6、不要使用过长的目录

五、确定网站的链接结构

网站的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建立网站的链接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树状链接结构

类似DOS的目录结构,首页链接指向一级页面,一级页面链接指向二级页面。这样的链接结构浏览时,一级级进入,一级级退出。优点是条理清晰,访问者明确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会“迷”路。缺点是浏览效率低,一个栏目下的子页面到另一个栏目下的子页面,必须绕经首页。

2、星状链接结构

5.毕业设计指导基本思路 篇五

1、落实实习单位、就业单位,明确就业岗位、就业方向;

2、毕业设计为就业、未来的工作服务,提升岗位能力,因此,选题要紧扣就业岗位和方向;

3、根据岗位和方向,选择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要求:

(1)优先次序:拟建工程、在建工程、已完工程

(2)土建、装饰要求3000平方以上(别墅除外),安装、市政、园林要求一个完整的标段,有完整的施工图纸

4、题目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

5、完成工程量计算、钢筋计算(手工、软件均可),预算编制。

6、要抓牢至少一位单位师傅,原则上以单位师傅指导为主,校内老师为辅。

6.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说明 篇六

现状:新老师容易上着上着就教难了(延伸过多、语法讲得复杂),或者进度突然加快了,或者感觉学生掌握了,实际没掌握,不知道教学重点难点等情况。课程模板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不能完全解决,但有很大帮助。

概述:要实现教学可控和可复制化,必须先控制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目标。必须要有考核目标,这不是为了公立学校期末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公开课。公开课好,不一定会续费;但如果公开课不好,续费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要想精确控制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分钟上什么内容做什么游戏来实现教学可复制化是不可能的,但教学主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有所掌控,而且掌控方便,易于操作。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大概的要求,相同年级段(比如,两个同时开班的A班和B班,都是3-4年级学员的混合班),AB两班教学进度必须大致相同,考核内容也一样,若班级学生掌握有大的差异,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一定要完成基本考核目标,比如第一单元上完了,老师问What’s this? 每个学生看到book的卡片,都能回答:It’s a book.不能出现A班教到第四单元了,B班第二单元还没教完;进度可以有差异,但不能这么大。教学主管可对班级学生进行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完成。

方法:确定不变量,尽量控制可变量。(变与不变都不是绝对的)。以学生按年交费,总50次课为例。

不变量:①共50次课;

②每周1次,每次2小时;(特殊情况会有变化,比如寒假可能连续上课)③课间休息5-10分钟(可下课一次或者两次)④上课的基本流程

⑤总课时里包含3次公开课(可以是2次,也可以是3次,可改),公开课后的基本框架以及课后讲话(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小范围改动,但整体框架不变)

⑥总课时里包含5次活动课【2次户外活动(可收费,也可不收);3次内部(班级)活动,比如水果沙龙、小型话剧、圣诞节活动等。总次数和活动内容根据设计可以改】

可变量①班级的教学进度

②教学的内容,延伸的内容,布置的作业 ③教学的难度 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考核目标的掌握情况)⑤当次课使用的游戏

⑥微信与电话服务的内容、频率、方式等

⑦奖励学生的方式、奖品内容与发放条件、频率等 ⑧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技巧、时机 ⑨其他可变因素

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大概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目标,教师在整体框架内教学,杜绝天马行空自由发挥随意教学的情况出现。当然,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调整的底线(掌握考核目标;不要让学生厌学,太简单和太难都不行)

上文所述一些可变量比如1-6实际上由实际教案来把控,比如,具体的延伸内容的上法,当次课可以使用哪几种游戏等。如何奖励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和时机等7和8由岗位培训与检测来把控。

另外,关于活动,活动其实是服务的一种,活动的几大原则:

1、安全第一

2、易于操作,对参与者(包含活动主持人和配合者)的要求尽量低

3、不可一次活动耗费过多时间人力物力(特大型活动除外)

4、一定要设计秀的环节和方式,不但要秀的精彩,还要每位学员都要秀到,因为家长只关注自己的孩子

5、不可过于频繁,言多必失,活动也一样。个人认为,一年3-4次活动已经完全足够了。

7.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七

在2012年,随着各专业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公共计算机课时由原来的6学时减少为4学时,同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提高学生“三通一专”的能力。作为“三通”之一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我校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我们要在保障全体学生基本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针对我校公共计算机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依靠原来讲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和教学质量的,必需对公共计算机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2013年申报了校级重点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高职公共计算机教学手册开发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打包教学的规范性,形成统一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手册;采用团队集体备课,团队成员各自负责设计结合专业的授课案例;建设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网站、资料、视频等,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同课异构、丰富教学案例

本课程以构建学生信息化基础核心能力、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工具为出发点,改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构做中学式的课程内容,以案例为载体,任务驱动,逐步推进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办公自动化业务和为专业服务、为岗位负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确定以培养办公事务信息化处理能力,为专业学习服务;培养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为职业岗位服务2个教学目标。明确以认识计算机、Win7的基本操作、Word文档排版、Excel电子表格处理、Word与Excel的综合应用、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基本应用7个学习模块,根据专业和岗位需要侧重不同的教学模块。例如:工程造价、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等专业侧重Excel电子表格处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汽车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侧重演示文稿制作;文秘、软件外包服务、工业设计等专业侧重Word文档排版。本着“三性”即实用性(企业实际需求,营造真实的办公事务工作环境)、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服务性(融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服务职业岗位)来设计专业和职业岗位相结合的特色案例。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学生完成技能要求不同,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技巧的案例。

2、团队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手册,规范教学

加强课程的授课规范化建设,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这门课程采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团队根据专业群和相近专业统一教学设计,小组按统一的教学设计进行备课。为了同课异构把团队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备课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每个成员在授课的前一个月完成相关任务的教案、课件、教学素材、与专业和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案例、作业,提交到计算机操作技术QQ群,先以小组老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相互讨论形成统一,再将统一资料上交公共计算机团队进行讨论,提出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由形成专业群和相近专业的统一教案、课件、教学素材、与专业和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案例、作业进行授课。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授课时间只有13周,每周只有4课时,实际课时52节,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仅靠课堂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必需充分利用课外自主学习。为了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资料。

(1)建设好课程网站,不断的更新课程网站内容

我们建设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这一门省级精品课,结合教学的需要和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要不断的更新课程网站内容,为我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服务,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导老师。

(2)建设好认证课外辅导材料,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原有纸质的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认证辅导的材料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模拟考试试题的视频讲解,供学生下载到手机或计算机播放;建好了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训练题库系统,提供给有计算机的学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认证过关率。

4、教考分离,采用第三方评价,教师奖惩与绩效挂钩,兼顾过程管理

学生考核与评价实行教考分离。学生综合技能考核统一采用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测试。

任课老师利用课外辅导学生获得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认证证书,课酬按绩效结算。认证教学课外完成,教师奖惩与绩效挂钩即与学生通过人数挂钩。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辅导学生训练,课酬按学生通过人数(高新成绩╭60分)情况予以结算。认证通过率一次性不得小于70%,通过率小于70%的班级的任课教师来年少上课或不聘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师。

三、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先后编写出版了适应我校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与技能》。

2、丰富课程资源,方便了师生教与学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丰富教学资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课程网站,完成了专业和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授课案例,完成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模拟考试试题的题解和讲解视频,开发了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试题库系统,方便了本校师生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

3、通过认证辅导的绩效制,逐年提高了认证的一次性过关率

我校的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认证一次性过关率在2011年前没有实行绩效制前没有超过60%,2012年以后实行绩效制一次性过关率逐年上升,当年超过70%,2013年达到79%左右,2014、2015年达到81%左右。实行绩效制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教风。

总之,《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高大胆创新,改变课程设计的理念和结合信息化技术,去探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出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学有所用,为专业服务适应社会上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我们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改革研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祥,孙丽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5月

8.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八

要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要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存在着问题,但这种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与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要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9.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 篇九

引子

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表现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难以摆脱传统课程教学观念的束缚和惯性教学行为的不良影响,仍在沿袭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比如,教师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后,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为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一般做法:

首先,确认授课专业、班级、人数、教学总时数、周时数。第二,领取和翻阅教材、参考资料或辅导资料、习题集。第三,查阅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最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教学资料制定《课程学期授课计划》。教师进行课堂(一次课)教学的一般程式是:

第一,根据《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确定一堂课的课题。

第二,根据教科书相应的章节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三,根据教科书章节内容的层次和顺序确定课堂讲授或练习的顺序、层次和步骤。

第四,直接选用教科书或辅导资料中的案例、习题做练习素材,或仿照补充一些自己设计、收集的资料。

第五,按照上述构思与设计编写教案,教案主要抄录教材章节目录和要点内容。

第六,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模式大都是: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新课,讲解概念、特点、类别、方法、步骤、要领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堂上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或作业往往放在课后进行。有的甚至某几节专门讲知识或理论,事后再安排专门的实验或实训。

归结起来,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2、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3、以教科书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的实际状况;

4、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5、以终结性评价(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忽视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1、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项脱节;

2、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割裂;

3、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客观验证。

第一部分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授课对象、学分、前导课程、后续课程、课程代码和编制时间等信息要素。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之所以要有这方面内容,主要是便于学校和系院部对课程进行信息化统一管理,同时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主要说明:

1、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阐述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哪些方面起到的支撑作用或明显促进作用;

2、课程性质;

3、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用“能„„,会„„”表述,知识目标用“掌握„„,了解„„”表述,素质目标用“培养„„,养成„„”表述;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的依据和重点,因此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本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能力目标

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实际(专业、基础等)来确定,不能以教科书或教师的经验为依据。要正确处理好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承续侧重关系,防止割裂封闭、盲目拔高或面面俱到。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究竟要学生学会做什么、达到何种要求,描述要明确、具体,其结果要能用可展示成果或具体的参数进行检验。

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一般可以理解、辨析、表达、策划、组织、协调、操作、实施、展示、检验、信息收集、工具(包括软件)使用以及法纪、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等方面来甄别考虑。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比如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班组长岗位,首先要有基本的货物入库、出库、分类、堆码、上架、下架、叉车驾驶、传输机操作、单证填制、送货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再次要有基本的仓储设计、配送方案制定和评价能力;其次要有相应的班组人员和业务活动组织管理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上下、内外沟通和协作能力等。因此,职业能力目标也应据此分为相应的基本操作能力、方案制订和评估修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层级,各层级再根据实际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课程各层级层次的职业能力目标,都应用“能(做)——”、“会(做)——”的语式,简洁、明了、具体地用序号标示,逐一描述列出,切忌含糊、空洞、笼统或概括地描述。

2、知识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支撑。因此同样应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认知的知识、理论便是知识目标,否则便可不讲或少讲。知识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突破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观念,完全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来取舍,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分成相应的层级层次。知识目标也要用序号标识,逐一列出,描述同样要明确、具体。

3、素质目标

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养,如法纪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等。

(三)课程设计

(主要说明:

1、课程设计的理念。理念要先进,要注重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2、课程设计的思路。思路要清晰,要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

3、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工学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内容选取

(主要说明:

1、选取的原则。要依据课程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及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2、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融知识内容、技能内容和素质内容于一体;

3、可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部分职业岗位,列举典型工作任务,筛选综合典型职业能力,然后确定学习情境。此部分是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环节,几次转化可以用图解的方式表示;

4、内容选取要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5、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对接或衔接。)

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按照课程目标(主要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阶段性,进行教学内容组合,构建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教学模块要包含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支撑知识、拓展知识、课时分配等内容。各模块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

(二)内容序化

(主要说明:

1、根据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

2、要注明每个学习单元——子情境所需要的学时;

3、内容序化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编排顺序,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模块间内在联系来进行。进行教学内容模块组合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通过职业活动调研、网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构思和设计教学资料,包括支撑知识、拓展知识以及案例、事例、工具(软件)、习题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还要对课程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绝对不能依照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依葫芦画瓢”,只是将教科书的某某章节改换成某某模块而已;也不能大体上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框架,只是添删一些内容而已。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必须突破课程学科体系的束缚或局限,模块架构上要与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相对应;编排上要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知识认知的规律;特别是内容上应以职业活动及其实际需求为导向,必须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活动紧密相符;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案例或其他职业能力训练素材,都要力求采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当前职业活动的真实资料,若是教师自己设计编制的,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仿真性,教师应随时追踪专业相应技术领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予以体现。

(三)表现形式

(主要说明: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具有齐备性,包括教材、课程标准、课件、案例、习题、工作任务单等资源;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

3、表现形式与课程内容相适应,具有该课程独有的特色;

4、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以配以图片。)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主要说明:

1、根据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方法手段

(主要说明:

1、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丰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三)保障条件

(主要说明:

1、具有能胜任本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2、具有满足本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3、实训条件能满足本课程的实训要求。)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能力(技能)训练项目设计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而设计或选用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做、去练、去完成的具体事项。课程目标要通过它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去串联、去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需要它去驱动,学生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它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依据它来评价。因此,这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中的一个十分关键、要十分重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及水平的环节。关于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后面将站们章节予以阐述,这里只简单地谈谈要注意的事项。

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课程目标、贯穿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改项目的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了课程总体目标、是否具有了课程规定的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围绕完成综合训练项目和课程各层级层次具体目标及各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还应设计若干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各单项训练项目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了相应层级层次具体目标、是否具有了相应教学模块规定的某种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每一层次的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都要有单项训练项目。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以训练项目为承载;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应以项目训练为平台。

第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有实用性,即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当前的实际职业活动紧密相符,其次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还要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规范意识等素养的培养。第四,要正确理解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含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过程、检验标准、可展示成果的任务或课题,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案例、事例、习题等当作训练项目。

第五,职业能力训练同样要逐一列出,要明确描述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所需的职称知识、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步骤、终结成果等内容。

(二)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实施及进程的蓝图,上述各方面构思和设计的思想应完整地体现在教学进度中。教学进度表不能再按章节的顺序或学科知识体系的顺序来编排,也不能只罗列章节目录内容,必须要按课程内容模块的顺序、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编排。进度表一般要以两课时为一单元编制,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即每一单元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手段、上课的周次时间等,都应明确具体地描述。另外,进度表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相衔接、相吻合。

六、考核方案设计

(主要说明:体现能力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平时的作业、实训报告、课堂提问等都属于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可以布置工作任务,或在岗位中考核,重点要强调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

课程成绩应重点考核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目标的状况和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要强化实际操作和学习过程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课程考核方案制订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考核原则。每门课程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原则。课程考核原则总体上应遵循课程教学模式关于重视形成性考核的要求,重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主观性表现的考核,重视纳入能力证据,同时要体现具体课程的自身特点。

(2)考核项目。方案中要明确规定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设定: ①学习过程常规考核: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到课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情况。

②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每一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③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④期末卷面笔试:考核知识识记、理解、应用等情况(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予以选择,有些课程完全可以用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来替代)。

⑤职业能力证据:考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行业或企业相关职业活动、考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

(3)考核方式。如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口试、笔试、作业评价、成果展示、个别过关、分组评价等。

(4)考核标准。设定各个考核项目的要求、分值及评判细则(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及成果、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应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课程成绩比值)。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对应的国家、行业或企业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的,考核标准必须与其一致。

七、教材和参考资料

(主要说明:课程教学参考资料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用作参考的教科书、行业规程、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各种途径收集的相关资料,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要一一列出,标示版本、作者(或颁布部门)、出版(或发表)时间等内容,以利查考。)

八、相关说明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程序(1)组建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小组。以课程骨干任课教师为组长,组成课程教学设计小组。组长制定设计计划,统筹安排具体课程设计的整体工作。

(2)进行职业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论证,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设计小组开展职业活动调研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论证,再次基础上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

(3)拟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框架。设计小组遵循“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根据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收集教学参考资料,拟定课程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初步设计框架。

(4)编制《课程教学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设计小组组长按照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根据议定的初步设计框架,编制《课程教学整体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经设计小组讨论、修改后定稿。

(5)评审、批准《课程教学方案》。系部领导组织相关教研室主任、教师,根据“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对《课程教学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进行评审。评审国通的,其《课程教学方案》由系部主任批准实施;评审未通过的,有设计小组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重新进行评审。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程教学方案》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结晶。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思路、原则、内容最终要全部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中。经系部评审通过并经系部主任批准实施的《课程教学方案》,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是集上述三者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纲领性教学文件、它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监控教师课程教学过程、行为,评价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方案》确定后,一方面要保证其严肃性和稳定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可随意改动;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实施中发现和收集其缺失疏漏之处,并随时追踪职业活动的变化情况,定期予以修订。《课程教学方案》的修订同样要履行评审论证程序。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目前学科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做法及弊端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其结晶为《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是针对一门课程而言的,解决的怎样才能上好一门课的问题。好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为怎样上好一门课画就了一张完美的蓝图。但是再好的蓝图,都要依赖任课教师将它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每一堂课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起能力和知识的殿堂。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这取决于多个方面因素,但首要的要素,便是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也就是平常说的备课)。观念正确,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上好一堂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任你浑身是嘴,讲的天花乱坠,仲是事倍功半,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做好课程整体设计之后,还必须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各高职院校现在一般是以两个学时为一个单位来组织安排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法等作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

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彻底摆脱学科型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要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视课堂考核等原则。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等。

目前,学科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一般体现为编写《课堂教学活动教案》。具体一堂课教学的程序一般为:

(1)根据《学期授课计划》的安排,确定本堂课的课题。

(2)根据教科书相应的章节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3)根据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有时根据教师的经验或认识做些添删),确定教学内容。

(4)根据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的层次和顺序,确定教学过程,即课堂讲授或练习的顺序、层次和步骤。课堂教学的模式大都是:复习前课,引入新课,讲解概念、特点、类别、方法、步骤、要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5)直接选用教科书或辅导资料的案例、习题作为练习素材,或仿照补充一些自己设计、收集的资料。

(6)按照上述构思与设计编写教案,教案主要是抄袭教科书章节目录和主要内容。

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照本宣科”。具体来说,一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为导向,紧紧围绕教科书来进行,很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实际脱节的问题;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首先考虑的知识点,突出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笼统、含糊,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随意、零乱,或者干脆没有;三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出发,具体来说,就是从满足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学生练习的需要被严重忽视,学生的练习往往被“挤”到课外去进行,课堂上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所谓的互动多数是教师的点名提问;四是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分离,没有“教、学、做”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职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过程控制与行为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等基本特征显然是相背离的。事实证明,以这样的教学设计来实施课堂教学,即使教师准备充分、讲述生动、层次清晰,但学生就是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职业能力难以提高,课堂效果和效率低下。

二、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为指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指导思想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能很快胜任未来的职业技术岗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衡量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主要看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教师应彻底摒弃学科型课堂教学观念,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以符合高职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二)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每一堂课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哪一项(哪几项)职业技能,培养哪几方面素质,要达到何种程度,都要清楚明白地列举出来。然后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考虑运用何种适合的训练项目,通过何种有效的方式、手段、素材,促使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要千方百计地追求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理论、怎样讲清这些知识理论。知识理论重不重要?重要。没有它的支撑,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难以顺利进行,职业能力目标难以实现。但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绝对不能颠倒“应会”和“应知”的地位,知识目标必须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训练。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应该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来取舍,要敢于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不要面面俱到,而且,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认知并最终形成相应的体系,应该融入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过程之中予以实现。

(三)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操作技能和其他未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需经过反复、大量喝系统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形成和提高。知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组织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职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而不应以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为出发点。要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形成真正的互动。一堂课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应拖延至课外。教师应学会“让时间于学生”,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职业能力的把握,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活动的组织、引导、督促、考核及过程控制等方面。有些类似于“导演”或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节目的目标、方向、开头、结尾、各环节的过渡语衔接由其掌控,但主体是演员及其演出。

(四)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设计或选用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制作一份报表”、“完成某种商品的价格策划”、“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加工某种工件”等。职业活动指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内容。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这是“以就业为导向”、“零距离上岗”的具体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职业能力项目训练,才能圆满地实现“教、学、做”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将来就业的岗位(岗位群)究竟有哪些实际工作?怎样去完成这些工作?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同时,从学习动机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没完成一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之后,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都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成就感和积累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五)“教、学、做”一体化安排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不能分离。其结合点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提高职业能力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两者有机地融合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之中。第一要务是要学生动手做。知识要融入到做的过程,根据项目训练的需要来讲授,让学生在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认知和积累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突破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的惯性思维,更不能将一堂课人为地分割成理论讲授部分和实训(实验)部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及指导的能力。

(六)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规律、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认知由其内在的规律,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业务操作到调研策划再到组织管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实质、由模糊到精确,再如越关心越感兴趣的越主动越投入,等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把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训练方法的运用、训练过程的控制以及课堂考核等方面都应符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从直观实例出发,先做后学,重视行动引导;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差错(只要不是态度问题),更要注意激发、调动和保护学生参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七)重视课堂考核

每堂课都应对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进行考核。要让课堂考核成为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能力项目训练积极性的有力杠杆。课堂上要求完成的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应是考核点;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项目训练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到课率、学习态度、组织带动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的考核,这是行为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面。课堂考核应作为课程综合考核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有合理的分值,并应预先向学生公布。

三、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该项内容已在课堂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中完成,《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教学进度表”是按2个学时为单位编制的,上面对每次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必须按照《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安排进行,不能随意更改。但应根据该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对课堂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进行适当分解或细化,确定重点、难点,明确解决方法和途径,并可根据该堂课的实际内容合理增加德育、职业操守或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目标,特别是公共课更要注意专业背景,分析提炼出适应具体专业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目标。但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拔高或扩张,特别是知识目标要切实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突出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要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都要明确、具体地逐一编号列出,并形成对应关系。

(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该项内容已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中完成,《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教学进度表”上面对每此课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做出了明确规定。课堂活动教学设计必须按照《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安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在做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时,应对《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规定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行全面把握和具体筹划。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支撑知识、实施方式和步骤、过程控制、与职业活动贴近的训练素材(实例、习题、专业软件及其资料)以及所需的工具、教学仪器设备q其他教具、场地、安全事项等,都要作出具体安排,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堂课有多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时,要逐一编号列出,逐一进行筹划安排。

(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进行项目训练时使用的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如场地、环境、工具、工件、元件、图纸、软件、实例、案例、习题、初始资料或材料等。比如说,要训练学生完成一个“根据设定的参数编程并加工某个零件”的项目,就需提供编程机房、编程软件、图纸、数控厂房、数控机床、刀具、钢材等,这些就是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素材。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素材为基础和条件,否则就无法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训练质量的高低。因此,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设计是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设计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实用。首先是指项目训练中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职业活动素材)作训练素材,不能直接采用的,也要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总之要使项目训练在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等方面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相符或相近;其次是指与课堂职业能力训练目标相适应,并且符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实际需要,不能与职业能力目标和训练项目的要求相脱节。“足”,即充足。指必须精心准备充足的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满足项目训练的需要。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即简单的、复杂的,难度小的、难度大的,正面的、反面的,常规的、变异的等都应完备,而且在运用上要遵循初学者的认识规律。“新”,即新颖,指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追踪和反馈相应技术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趣味,指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四)教学过程

这是课堂活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要注意学习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

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环节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间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怎样检验等。一般来说,项目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

(1)告知:交代课堂活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课堂项目考核办法,提出学习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表述“能运用(某某知识)做(某事)。”

(2)引入:出示与训练项目相关的实例(素材),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实例是实物的,要在课堂上展示;是文本的可用课件也可用板书展示。这一步也可设计为教师不示范操作,先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方法和所要用到的知识,然后直接让学生去做。(3)初步归纳: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后,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要注意知识点要从实际操作中引出,不应强调死记硬背,重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方法。

(4)强化:出示改变了参数、增加了难度的实例()具体多少由本课能力目标和项目训练的实际需要确定),接着让学生操练,通过操练使学生加强对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方法、步骤和支撑知识的认识和体会。应注意的是,本环节的实例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改变相应的参数,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并加深知识认知的程度。

(5)系统归纳:学生强化操作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系统归纳完成项目的能力要点和知识要点,用课件或板书予以展示,突出重点,化解重点。

(6)深化:进一步改变参数,从正例、反例、错例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以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本环节的实例要注意项目成品分析、改错分析和改进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意识。

(7)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强调技能操作和知识运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项目考核,布置课外练习等。

2、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

即设计项目训练的各个环节、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如教师方面:讲授、示范操作、课件演示、实物展示、挂图展示、板书、提问、巡查、个别指导、点评等;学生方面: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分组操作、捉对比赛、分组比赛、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个别回答、代表发言、互相评点、作品展示等。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切合训练项目的实际、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认知,特别要提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增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增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考核方案

形成性考核的精髓,在于以平时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考核为主,通过平时经常性的考核,鞭策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和安排,自觉调整自身学习行为、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迁移,循序渐进地构建职业能力和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考核方案的设计,使其成为规范、鞭策、激励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调整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的重要“杠杆”。原则上来说,每一堂课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堂课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这方面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职业操守、交流沟通等。

四、《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编制 即根据上述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基本内容及要求制订《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以其取代传统的教案。《课堂活动教学方案》以两学时为单位编制,每一次课一个教学方案。《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必须全面体现上述设计的观念、思想、内容好过程;必须具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训练方式及手段组合、课堂考核、作业布置等基本要素;要使编制者和督查者都能通过《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明了课堂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及训练方式,并能对其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做出明晰的评判。《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的重点是项目教学控制,项目训练的环节、步骤、方法、手段、操作要领及知识要点,都必须逐项描述清楚。至于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案例、事例、习题等),可制作成课件或资料片,《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中只需标明其编号和展示方法即可,棘突内容不需写入方案。必须注意,《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绝对不能按照教科书章节顺序来编排,更不允许抄录、罗列教科书内容。

结束语:“十二五”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时期,改革的方向已明,目标已定,我们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生源下滑和高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努力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以深化改革促质量,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系部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特色培育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提高教学双师素质促质量,增加行业企业经历,密切关系第一线的技术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流程与生产工作流程对接,考核评价与行业企业规范对接;要以规范管理促质量,在教学各环节建立规范标准,以规范出转变;各教学业务单位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为学院发展和建设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上一篇: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下一篇:应急演练新闻稿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