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

2024-07-08

《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9篇)

1.《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 篇一

《我要的是葫芦》这是一篇内容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故事主人公说的话。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把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看图说话,出示课题

教者首先出示的是葫芦藤架,让学生领悟这是葫芦藤。老师再让学生说说“葫芦藤”三个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藤”字的结构并书写,接着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这就是让学生图、文、字三者统一起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和葫芦藤的茂盛,种葫芦人的高兴,这时,老师又放“葫芦”掉下来的声音,“葫芦”掉下来的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纷纷回答。但种葫芦的人要的是什么?这时,老师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这正是水到渠成。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再次设疑,究竟是谁把我们的小葫芦搞掉了呢?

二、理解过程,探究原因

导读第二、第三段,让学生带着下边的.问题研读课文,当葫芦的叶子上有洞,小葫芦生病的原因是什么?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导读这两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的转换训练。“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那个人再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充分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并进行情感体验。突破学习的难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效地构成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 篇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材介绍】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眼睛只盯着葫芦, 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 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 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文章简短精悍, 语言活泼生动, 人物形象鲜明, 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陶冶思想情感, 增强人文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本课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通过品读、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 以读悟文, 品析词句,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实践中,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 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 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 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 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明白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2.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课件设计】

1.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动画。

2.葫芦叶子不断将养料输送给葫芦, 葫芦慢慢长大以及叶子被蚜虫吃掉, 葫芦得不到营养, 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掉落的动画。

3.第二年那个人又种葫芦的画面。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定四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3.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的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以视、听觉符号为主的表象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其想象力积累了材料, 也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 逐层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朗读后提问:葫芦是怎样生长的?

(出示多媒体画面1) 演示葫芦藤上先长叶、后开花, 最后结葫芦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根据画面说出葫芦的生长顺序。

指导学生品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长满了绿叶”等词句, 想象葫芦叶子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

(2) 那个人是怎样喜爱小葫芦的?哪些词语突出了他对小葫芦的喜爱?

(出示多媒体画面2) 指导学生观察种葫芦人看小葫芦的神情, 体会那个人内心的喜爱之情。

(3)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节。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葫芦的生长顺序, 又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葫芦开始长得这么好, 后来怎么样了?

(2) (出示多媒体画面3) 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之后, 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A、指导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

B、“盯”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他都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

(3) 多媒体出示:“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 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指导学生用希望、急切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过渡: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却希望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这一切都被他的一个邻居看见了。那么邻居会怎么劝他呢?那个种葫芦的人会听邻居的劝告吗?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三节。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出示画面4) 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会说些什么?

(2)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看用什么语气读邻居说的话, 又该用什么语气读种葫芦人说的话 (生自由读) ?

(3)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对话。

(4)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模仿邻居和种葫芦的人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 并适当加上一些动作。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 通过感情朗读, 分角色读, 即兴表演来揣摩文中人物的内心体验, 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了理解的桥梁, 铺设了心灵对话的平台。】

过渡: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蚜虫, 邻居劝他也不听, 那么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大家学习最后一小节。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出示画面5) 多媒体动画演示小葫芦一个一个往下落的情景。

A、提问:结果葫芦怎么样?

B、观察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落地时的表情, 想想此时这个人的心情?

(2) 指导学生用伤心、难过的语气齐读这一节。

(3) 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葫芦就会慢慢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葫芦叶子和葫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4)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描述:葫芦的叶子就像一个粮食加工厂, 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并不断地将养料输送给葫芦;如果叶子被蚜虫吃掉了, 葫芦就得不到营养, 它就会慢慢地变黄, 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5)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没有去治;二是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虫时, 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满不在乎。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葫芦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弄懂其间的道理, 从而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感情朗读, 悟“理”会“意”

1. 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 总结全文。提问:你读了这个小故事, 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悟, 进一步明白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懂得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四、启发想象, 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那个人第二年又种上了葫芦, 他会怎么做?

2. 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的写法, 把那个人第二年种葫芦

的情况写出来, 特别要把第二年发现叶子上有蚜虫, 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跟邻居对话, 结果怎样想具体, 然后再写下来。

3.《我要的是葫芦》读后感 篇三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四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对了,是葫芦。

标上音节。葫(hú)、芦(lú),读葫芦一词时,“芦”读轻声(lu)。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预言故事。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用笔圈出来,结合下面枫叶里的拼音,多拼读几次,读准字音。开始了!

三、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师:我们看看哪些聪明的小朋友,会正确的拼读这些生字。(示意孩子们举手回答)【指名读】来,你试试/你来/直接把话筒递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全班一起来读一读。【齐拼读】掌声鼓励!

4、师:摘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

5、【男女赛读】师:男生女生比一比。

6、【齐读词语】师:生字宝宝还交了一些好朋友,全班一起来。(课件)

7、师拿自制词语卡片“盯着”。

(1)【指名读】师:这个词谁来读读看?(示意孩子举手回答)(2)师提醒孩子们,后鼻音。【再指名读】(3)【齐读】来,一起读。

(4)【做动作读】会不会做这个动作?请你盯着老师看。生做动作,念:“盯着”

(5)师:盯着就是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一个地方,所以,“盯”是目字旁。

四、看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放到课文里,你还认识吗?用心读。开始吧!

2、【抽读/大组读】师: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小朋友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说了些什么?

3、【指名答】师:来,你说

4、师: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幅连环画,来看一看吧。

5、依次出示4幅图,引导孩子感知课文内容。

五、指导写字

(一)形近字。

1、(课件出示词语)有两个生字宝宝长得很像,它们是? 生答:挂和哇

2、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示意孩子举手发言)

3、【指名答】生答:“挂”是提手旁,“哇”是口字旁。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答:“挂”要用手。师:一起做个挂的动作。生:“哇”要用嘴巴。师:来,一起来做动作。

4、师:你的方法真好呀!你们能把这两个生字换个偏旁变成别的字吗?

【指名答】蛙、娃、洼

师:你们真不简单!黄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字,编成了一首儿歌。

5、【自读】(课件出示)自己读读看.【齐读】我们一起来!

【打拍子齐读】啊?有同学拍着桌子打着节拍读,一起试试看。

(二)指导写字

1、师: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规范美观呢?

【指名答】引导生答:左窄右宽,最下面一横要长一些,右边是两个土字。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到田字格里。小手在哪里?师范写“挂”。

“挂”和“哇”写字方法差不多,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完成。小笔头,动一动。(注意写字姿势)生描红,临写。

2、我们倒回来看看第一个字“言”:独体字,有三横,第一横是长横。

3、“每”:上下结构,母字旁,小手在哪里?范写(注意笔顺)

4、师:认真的小朋友,你们发现剩下的字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啊? 生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师:真聪明,我们来看看“慢”字。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字应该怎么写呢?

【指名答】竖心旁,右边是:日、四的变形、又 范写。生描红,临写。

师巡视,因人而异进行指导。展评。

六、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自己想一想。

5.《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齐读。

2、学习生字词“葫芦”。

3、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葫芦)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并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1、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说。(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中图2:

指名说: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什么样?

(具体说说藤、叶、花、果实的样子)

2、指导朗读:

⑴ 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⑵ 课件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自由读、指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齐读。

三、自学2、3段课文

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全都落了?学生自由回答。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⑴ 指名读第一句话。

⑵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⑶ 齐读该段。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⑵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⑶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⑷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3、课件演示:

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你认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学了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短文,复习生字:

邻居家种了许多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开满了雪白的葫芦花,这些葫芦花可真漂亮哇!你看,他们正盯着我们看呢!

2、采取多种方式读,如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分组读等方式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我会写

1、课件出示要会写的字: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

3、小组能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哪个笔画在横(竖)中线上、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练写。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注意“每”字的笔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作业: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如:瓜熟蒂落„„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蚜虫──葫芦变黄了

【教学后记】

6.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六

1、会读会认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明白小问题要及时解决才不会形成大问题的道理。教学重点

1、会读会认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小问题要及时解决才不会形成大问题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青蛙和小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而不应该做一只井底之蛙。今天又有一个朋友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们想见见他吗?他是谁呢?(黑板上画葫芦)这是谁?让我们一起翻到14课我要的是葫芦,看看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熟悉生字。

1、结合拼音拼读生字,读通课文,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学习检查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第1段

1、你们知道葫芦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生默读第一段)

2、课件出示习题:

(1)葫芦是什么样子的?

()绿叶

()小花

()小葫芦

()葫芦藤(2)葫芦生长的过程是怎样的?

种葫芦

()

()

()

3、(出示小葫芦图)你们说葫芦可爱吗?喜不喜欢?让我们用喜欢心情齐读这段。

学习第2段

1、最后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生思考不作答)我们一起往下看。

2、出示2张图片,教师引导:你们找找2张图片上的葫芦和叶子有什么不同? 图1:葫芦绿油油的,叶子鲜艳 图2:葫芦掉了,叶子变黄了

3、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默读第二段,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4、课件出示句子1: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蚜虫:又称蜜虫、腻虫等,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句子2: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为:有几个虫子不怕!通过听录音,带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句子3: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自言自语:小声 的对自己说话。通过录音和带读的方式进行带读,引导读出急切、盼望的心情。)出示大南瓜图片。

学习第三段

1、接下来他又碰到了谁?邻居说了什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画出来。

2、课件出示句子1: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引导朗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出示句子2: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引导理解句意: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引导朗读,读出不相信的口气,说明他不会去治。)

学习第4段

1、最后结果怎样?齐读4段。(课件演示葫芦掉了)

四、深化理解。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有了蚜虫葫芦就掉了?

2、课件出示叶子与植物的关系:叶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养分。

3、课件演示蚜虫吃了叶子与葫芦掉了的关系,明确:因果关系。

4、出示问题:同学们,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得出,小问题由于没有及时解决,形成了大问题。)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举例子,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就像这样,刚开始只是小问题,由于没有及时解决,最后成了大问题?

六、启发结课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他虽然那么喜欢葫芦,但是由于没有及时的去治蚜虫,解决小问题,到最后导致成了大问题,叶子变黄了,葫芦掉了。希望同学们从这个人的身上学到教训,遇到小问题,及时解决。

七、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蚜虫 小问题

叶子

7.《我要的是葫芦》续写 篇七

不久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许多小葫芦,比上次长得又大又多。可是不久蚜虫又出现了,那个人心想这次我得吸取教训,不能再让葫芦变黄掉落,喷药虽然能把蚜虫杀死,但是不环保。最后他决定只要看到蚜虫就用手把蚜虫捉掉。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捉好几次,直到没有蚜虫,葫芦也越长越大,终于长得个个赛过大南瓜。

8.8、我要的是葫芦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

说明的道理。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学习生字词“葫芦”。

二、初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1、自学。

2、检查。①.抽读生字卡。②.指读,正音。③.齐读。

三、再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标出课文自然段。

2、分段指读,师生评价。

四、朗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五、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送卡片游戏。

2、齐读词语。

二、阅读理解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

2、出示投影片1。指名说: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什么样?

(具体说说藤、叶、花、果实的样子)

3、指导朗读。

①.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出示投影片: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由读、指读、齐读)

②.用“可爱”造句。

③.引读:种葫芦的人也非常喜欢小葫芦,所以他每天都――――――

④.“每天”什么意思?用“每天”造句。

三、阅读理解二――四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

结果怎样呢?

1、范读课文2――4段。

2、提问: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你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出示投影片4.说说小葫芦什么样子,种葫芦的人什么样子?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自学2、3段课文。

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全都落了?

①、自由朗读2、3段。

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生了蚜虫是怎么想的?

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

4.检查学习情况。

①.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是怎么想的?

出示投影片2.说说种葫芦的人表情、动作、心理、语言。

(小结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上的虫子,一心盼望小葫芦快长大。)

②.指导朗读。(注意“!”)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③.你看到种葫芦的人这样做急吗?你会对他说什么?

④.出示投影片3.他的邻居什么样?(表情、动作、语言)

⑤.邻居让他治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⑥.指导朗读.他为什么会这样想?点题,齐读课题.

⑦.分角色读第三段.

5、小结。邻居让他治虫他听了吗?所以叶子上的蚜虫――――,

最后小葫芦都――――――――――。

四、你认为种葫芦的认错在哪儿?

五、学了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质疑。

七、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小花慢慢地()黄了

()葫芦藤自言自语地()

()小葫芦一个一个都()

2、课后想一想:

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他发现叶子上生了蚜虫

会怎么做呢?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说说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三、识记本课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

2、出示:

满谢每言治慢变

①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②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重点指导:满谢每慢

③说说这些字的部首?结构?

3、指导书写。

四、抄写生字词。

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板书设计:

8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绿叶生虫不治

可爱黄落

9.《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九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6.比较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7.指导朗读:读出小葫芦长势很好和种葫芦的人特别喜爱小葫芦的语气来。

8.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

2.葫芦的叶子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对待叶子和葫芦的态度是怎样的?把有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比较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4.理解:“自言自语、赛过、邻居、光、盯着”几个词语。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中“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我的小葫芦,快长啊……”读BIP音要轻,要表达出喜爱、期盼的语气来。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6.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他要到了没有?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看图,比较一下第一、二幅图,看看这棵葫芦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神态又有什么变化?

2.读第4自然段。

3.小葫芦为什么落了?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他又不虚心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4.看到葫芦都落了,那人会怎样想?

5.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理清文脉。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葫芦先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课后反思: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

上一篇:区老龄办全年工作总结2010下一篇:城市黄线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