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指向应重新定位

2024-06-27

阅读教学指向应重新定位(共2篇)

1.阅读教学指向应重新定位 篇一

一.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呼唤散文,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顺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所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面对生活。对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认可与培养,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播下文化与文明的种子。

二.文化传播、传承有赖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 《文心雕龙》 的 《总术》 篇中写道 : “ 今之常言 , 有 ‘文 ’有 ‘笔 ’,以为无韵 者 ‘ 笔 ’ 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 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 ; 议论散文 则有了专 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 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一种。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当代的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于国家而言,于民族而言,中学生都是未来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是中坚力量,培养他们传承文化的基本技能是学校的基本责任。

三.学生作文钟情于散文。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

中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其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 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很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 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 充满小资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其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 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中学生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其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可以断言,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让我们再回问一下,中学阶段, 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作文能力?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的作文素养又是为什么或者说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如果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只是为了高考,只是为了考场中的那一道作文题,那五十分钟,那我们无话可说。如果说是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那就应该重视散文,重新给散文定位。

2.阅读教学应指向语言表达之美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阅读教学不能只重视文本内容,而忽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由此积累语言经验,感知语言的形式美、内质美和运用美,从不同维度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感知语言形式美,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本素材,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特色,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教师要针对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技巧,借助多种感知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语言的热情,通过范读,学生齐读、配音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可以讲解文本语言的对称、整齐、节奏等构成特点,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感悟文本语言的形式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教师提问:“作者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学生回答:“写了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姿态美。”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学生回答:“因为课文中用了三个‘有的。”教师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都写了荷花的哪些特性,再让学生继续在文本中找出其他修辞手法的应用,学生很快找出拟人、夸张、反复等,并找到例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样教学,教师让学生分享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并以修辞作为切入点,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美,学生被这些表达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学习热情高涨。

二、体味语言内质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所谓语言内质,是指语言中体现出作者情感、意志、观点、思想等的内涵因素。教材文本大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内质美,注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对典型例文进行重点解读,对语言运用特点进行仔细比对,让学生逐步建立语用认知,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并形成学习语言的主动性,体味语言内质美,丰富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小女孩”进行分析:“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采摘花瓣呢?为什么作者说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在课文结尾处,作者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这与课题‘花瓣飘香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总结道:“课文中的小女孩为生病的妈妈采摘花瓣,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课文用‘花瓣飘香为题,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蕴涵了这么动人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这样教学,教师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内质美,鼓励学生学习文本的于朴实语言之中见精神的写法。

三、学习语言运用美,培养学生个性语言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对语用运用规律的把握,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成为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文本教材的语言构成就是语言的典范应用,教师不仅要注意剖析文本语言的运用技巧,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感知,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中,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蜻蜓的神奇功能后,孩子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停止了捉蜻蜓的行为。教师让学生找出陶行知的语言,体会这些语言的应用特征,教师给出提示:“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教育孩子们的方法很独特,同学们仔细分析陶行知先生的语言,体会陶先生的教育方法。”学生找到描写陶行知先生的句子,如“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等,这些句子写出了陶行知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反映了他知识渊博、性格和蔼。这样教学,学生从分析语言的具体体验中,建立了良好的语言应用意识。

阅读教学包含众多内容,其中语言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学习语言指明感知方向。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帮助学生寻找语言学习的突破口,增加语言感知积累,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四季色彩读书汇报材料下一篇:网络国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