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2024-10-10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通用8篇)

1.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一

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集合实践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等途径实现成员素质系统化疏导目标,使得学生智力结构产生全面性变化结果,为其终身学习指标实现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因此,本文具体联合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渠道以及现状入手,将相关时代背景与对话实用类型样本倾盘托出,掌握对话式阅读策略实施要诀,真正为后期课程理念有机灌输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式 阅读模式 影响结果 衔接途径

对话式阅读教学一改过往单向交流思想模式,并且针对师生文本内涵互动需求进行全程有机开放,并将内部细节衔接与情感呼应规则叙述完全,充分彰显素质化教学背景下创新语文知识的灌输要求。按照目前教学形态格式审视,对话式阅读方式一改传统独白与消极灌输式行为,将学生主体、自由地位充分烘托,全面彰显平等教育风尚格局。此类模式主张将人性化色彩与主观创造潜质一一发挥出来,使得生命与意志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是语文教育素质化整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无疑为后期规模化先进人才培养灌输更多适应活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内涵机理论述

现下创新课程规范标准已经做出明确阐述,所谓的阅读式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全程维持文本对话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充分讲解个人观点,并在对话精神支配前提下完成倾听职责。这类教学过程主张维持动态化多重对话特征,在异质化思维网络架构之中,涉及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双方对话行为都已经超脱大众信息传播功能格式,并且逐渐向构建主义形态靠拢,确保信息反馈结果在第一时间内浮出水面,这就充分显示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行为特征研究

经过长期系统化研究,传统阅读教学手段遗留过多消极隐患,并且无法明确呈现主次结构形态,严重打击着跟进者的情趣兴致。而在整合阅读式教学背景映照下,学生将被视为挖掘知识细节的主人,师生、文本资料之间的关联发挥着融洽效应,文章内涵层层递进功效极为明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与文本材料的权威特性逐渐瓦解,并且在彼此之间平等地位功能多方向延伸,个体心智情感等获得有效启迪,文本知识要诀迅速灌输到学生脑中,这将为其后期专业化发展广开方便之门,确保自行写作能力的积累沉淀。自此以后,学生不再长期沉陷于被动式接受境遇,会顺利过渡成为知识发生器具,现代化教学水准也就重新获得外界公认、赞叹,稳固文本内涵的进一步提升与充分挖掘效率。

三、目前我国高中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隐患问题解析

(一)忽视参与个体的情感体验需求

情感体验在课堂交流中将产生举足轻重的辅助功效,尤其在趣味横生的氛围之中,学生主观研究动力势必无限扩散,但现实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主体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使得其难以及时表达心中所想。由此造成个人阅读思考空间逐渐狭小的结果。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就是维持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有必要从中树立标杆,不可令对话毫无秩序限制地延伸,尤其在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分布文化背景映衬之下,指导人员须事先筛选所需信息结果。如若将文本本身韵味全面排除,偏离原本价值取向,就会失去阅读的本质指导价值。这类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地对教师职业素质产生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时刻督促广大教师进行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尽量不要在创新网络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

(二)弱化师生对话的深度效应

在课堂中,这个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教师预设过于简单;学生对话过于浅略。其实,该问题的根本是师生角色的定位。在实施对话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他起到的是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的确不再成为“一言堂”了,但是却依旧是教师主宰和“导演”,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讨论的“绿叶”。另外,教师预设问题的简单也导致对话策略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也没有适当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以引发更多思考。

四、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细节补充

(一)教师须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功效

教师作为标准文本对话交流活动的发起者,其有义务全面维持双方之间的语言表达秩序,并在最后整合各方意见,为优秀言语作品欣赏与修缮经验习得提供更多疏导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现下教学手段绝不是一味地告知与思想传递,而是令各方先进思想进行有机碰撞,教师在话题设置上要有所取舍,做到真正影响对话方向,扩充参与者的积极渗透兴致,进而将整个对话实效充分传播,纠正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方向。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适当尊重,确保当下阅读体验能够清晰表达,教师不得运用任何权威确切判定文章内涵基础格式。但是现实教学环节中,有关个体阅读特殊性无法刻意回避,中途介入因素众多,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并能在适当时机下规范引导,避免交流秩序的紊乱。

(二)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

经过科学实践经验证明,涉及学生主体对话积极效应只有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之中才能呈现,必须在尽量维持学生畅所欲言现状基础上,规避任何主观意识冲突迹象。作为教师,其应该在无错原则处理上游刃有余,纠正时态度须极为亲切诚恳,这才会适当遏制学习主体的紧张情绪,稳定师生情感的贴近功效,使得对话热情持续高涨。

(三)冲破评价标准单一化壁垒

不同个体在相同事物里理解结果存在差异现象,也就是说任何机理结构都存在多样化解释,而阅读教学因为其自身特征影响,在评判结果呈现上自然广布多元效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适当的整合。另外,因为学生生活经历与心理结构不同,对话教学过程中独到见解可说是层出不穷,这类个性化特征应该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为教学综合化评价积累更多适应改造经验,确保观点多元开放特征的有机彰显。要知道,阅读始终是高中语文渗透式教学的本质途径,其能够顺利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地位,使得双方之间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并且在科学文本资料指引作用下,贯彻灵魂有机交融指标,为后期系统化阅读教学形态完善目标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发挥参与主体实践功效,使得学生在适应生活语言交流节奏前提下,能够广泛发散思维基础形态,在各类政治、经济现实文化背景下实现理性思考,为后期专业化发展灌输更多适应活力;争取顺利过渡成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标准人才,这是目前素质化教学的核心动机指标。

参考文献:

[1]姜荣娟.“期待视野”、“第二文本”与学生中心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9(04):45-49.[2]昝娟娟.论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语文学刊,2010,13(10):62-64.[3]冯艳梅.基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研究[J].考试周刊,2011,17(16):120-124.[4]朱德勇.运用多元语言样板,引导学生语言创新――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探索[J].语文学习,2011,25(06):63-67.[5]李维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之延缓、放开策略――接着“得失”之“失”说开去[J].语文学习,2011,20(11):58-59.

2.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二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 而是一个隐匿着无限意义的、灵活开放的系统, 允许学生和教师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出更为复杂、丰富的意义, 使教学变成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者一起去建构文本的意义, 把自己的理解、愿望、想象、情感和体验投射到文本中, 与文本展开对话, 从而形成视界融合, 获得新的理解。这样, 课程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历程和自由成长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接受水平, 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建立支持性的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支持性的学校管理制度, 把管理制度转化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首先, 建立体现对话精神的学校制度。学校制度的制订要尽可能地体现相关群体的利益, 要允许不同群体自由而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进行真诚的沟通与对话, 最后达成共识。其次, 建立教师对话小组。教师要走向集体, 依靠集体的力量谋求个人的发展。秉承自主、自愿的原则, 或举行交流活动, 或开展集体备课, 或进行相互对话。第三, 建立阅读教学资源库。借助资源库, 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 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可以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 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第四, 建立对话型的班级制度。把教师定位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 将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作为班训, 以规范师生行为, 使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三.创设对话情境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发挥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信任, 态度谦逊, 充满爱心, 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师生积极参与对话的前提。

2.布置开放、舒适的对话环境。开放、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身心愉悦, 全身心地进行对话。学生的座位排列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尤为重大。除了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以外, 还可以采用自由式、圆桌式、马蹄式、对阵式和舞台式等形式, 形成一种开放、舒适的环境, 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地位的平等, 以更好地进行阅读对话。

3.设置话题, 引领对话。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矛盾点、关键点、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 激发师生产生对话与交流的愿望, 促使他们围绕共同话题, 敞开心扉, 或畅谈个性解读,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或交流人生感悟, 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如在学习《祝福》时设计“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刽子手?”的话题,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礼教吃人的主题。

4.设计问题, 启发对话。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有开放型问题、迁移型问题、创新型问题、总结型问题和比较型问题等。如学完《胡同文化》后, 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一条街道、一座建筑、一处民居, 并写下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在迁移式思考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文化熏陶。在对话中, 利用学生之间不同的见解激发讨论, 深化他们的思维, 开启他们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5.唤醒意识, 培养能力。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阅读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发现问题。同时,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一般来说, 所谓“问题”, 无非是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四.引导对话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引导对话过程呢?

1.对学生的对话方法进行引导。 (1) 知入知出。与文本对话时, 阅读主体要投入其间, 与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等交游神会。投入文本又必须要离开文本、超越文本, 把对文本的理解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2) 知人论世。在阅读对话时, 必须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所涵盖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 做到“论世”;同时还要做到“知人”, 即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创作风格等, 以更快捷地把握作品,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3) 辨体入文。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 须先辨明文体, 认识相应文体谋篇布局、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征, 而后方能鞭辟入里, 探究出文体的独创性和作品意蕴之所在。 (4) 激活文本。教师应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处、反常处、强调处、比喻与概念处进行质疑, 激活文本, 形成对话。

2.对文本的最佳选景进行引导。文本中并非处处都是美景, 其中不乏平淡之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适时提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特别有意义与有价值的部分, 为学生选定最美的风景, 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如《荷花淀》是一篇最能体现孙犁创作风格的诗化战争小说,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水生嫂月夜编席及战斗场面的诗化描写, 从中把握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3.对意义建构中的狭隘性进行引导。作为阅读个体, 彼此的阅读感受不会是一样的, 课堂上出现多元见解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见解都是正确的。阅读感受多元化的前提是“真”, 背离了“真”, 多元化就失去了意义。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这一千个读者理解的毕竟还是哈姆雷特, 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教师应根据文本潜在的规定性, 对学生对话中意义建构的狭隘性进行必要的引导, 而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向真理迈进。

4.对学生对话的过程进行调控。教师提出对话话题后, 要尽量少讲话,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充分的独立学习和思考后, 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同时, 教师也应密切关注学生对话, 对对话进行的逻辑线索、对话是否切题和对话的事实基础等作适时、适量地分析和评价。尤其对那些随兴所致、浮在面上磨嘴皮的对话, 教师应敏锐地做出反应, 调控对话过程, 以求对话取得实效。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对话内容

功能日益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将声音、形态、色彩、动作等融为一体, 化静为动, 化远为近;日益丰富和专题化的互联网更是将目不暇接的文本、视频、教案、练习等各类网络资源瞬间堆积在面前……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活化教学内容, 大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输效率。在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对话内容,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教学目的。

六.建立有效的对话教学模式

在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1) 自读自问, 发现问题——提交问题, 小组研讨——汇总反馈, 师生合作——存疑留问; (2) 互读互听, 交流感受——个别范读, 互评得失——品读鉴赏, 表述观点——评价激励; (3) 设置问题,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 研讨探究——比较认同, 发现求异——总结反思; (4) 自读感知, 提倡质疑——筛选问题, 讨论争辩——汇总反馈, 求同存异——总结评价; (5) 理解质疑, 组内汇总——筛选调整, 形成命题——交互答题, 相互评议——总结反馈; (6) 示例评点, 师生合作——提取整合, 形成文字——模仿尝试, 批注点评——交流比较。

七.实施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标准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批评和促进反思, 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在阅读评价中, 要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 即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和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中,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积极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定量评价之外, 还采用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的方法和等级评价的方法;描述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加以鼓励、表扬。

3.阅读教学对话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44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多方面对话的过程。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还较少,小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对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却出现一些问题,很多教师没有理解对话的价值和方式,没有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话变成简单的问答。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前阅读教学对话的误区,并探索对应解决的办法。

一、对话误区的表现

(一)对话不切文本

阅读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表面的内容,还包括很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文化信息、思维信息和德育信息等。而文本具有的价值信息、资源往往是师生对话的切入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很多教师并不能准确地揭示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导致学生阅读偏离了方向。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课堂的气氛,过分地强调学生阅读的表面感受,导致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教学变成了漫无目的的发挥、扩展。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但必须紧扣文本。一旦对话的焦点脱离文本,那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就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

(二)对话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的对话过程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教学方式,是感知文本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对对话的本质理解得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针对教学内容的“谈话”,导致教学对话变成简单的问答。即使是问答,很多教师的问题也不够深入,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简单而且琐碎的问题。他们很少去思考问题本身的价值,更不要说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了。这样,教学过程就变成一个单向的问题解答的过程,问题回答完毕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这种浅显的对话根本没有思想上的启迪和交流。

(三)对话形式化

新课标要求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强调自我探究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对话和讨论。但是,很多时候组内讨论流于形式。有时学生还没有读通句子,连文本表面的意思都没有理解,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讨论。这种讨论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留给他们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一旦缺乏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就会导致的课堂出现散乱的状态,有的学生还伺机闲聊,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二、对话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阅读过程和文本的理解

虽然,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和阅读训练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忽视阅读实践的其他目的和价值。为此,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结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既注重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注重对文本形式的解读。语言和思想是分不开的,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这样才能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有效结合。

(二)师生深入交流

上文提到影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话的深度不够,因此必须展开深度对话。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处进行深入的讨论;其次,教师要抓住文章的内涵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分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对主流价值观进行不断的体验、理解。

总之,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海英.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5(09).

[2] 张丽辉.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

4.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浅谈 篇四

傅继勇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导致课堂中的无效“对话”泛滥,或者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随意,学生对“对话”感悟泛浮,体会肤浅。这样的“对话”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使使对话更为有效,就得针对课文特点,研究和探索“对话”的有效策略。

一、有效对话的基点——预设、优选话题

文本总是蕴涵着作者深刻的主题意识。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备课时更需要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精心预设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话题”。“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教师必须精心预设和建构高质量的阅读话题。因为它将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效果。

1、立足文本,建构话题

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专家们经过多次去粗取精、高度浓缩,有些内容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范本”。备课时,教师只有对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透彻,从根本上把握教材的特点,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话题,才能提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效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教学《凡卡》一文时,老师紧紧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作为主要话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年仅九岁的凡卡,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可是,他的信的字里行间,显示他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使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探究心理。引领学生进入广泛而自由的对话活动中去。《父亲的菜园》一文,老师紧扣“这一块贫瘠的土地,‘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和“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两句话为话题,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探究:这样的一块贫瘠的土地,为什么会变成碧绿的“翡翠”?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由于老师立足文本“建构话题,深度挖掘课文”,精心设置直指文本内涵的话题,激起学生们深入探究文本的无限兴趣。学生饶有兴味地从字里行间捕捉着话题的信息,使阅读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正好引证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话:“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作为分析的‘口子’,可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2、关注学情,建构话题

在挖掘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得思考: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办;如果学生知之甚少,自己又该怎么办。关注学生拿到这篇课文时哪些内容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学生会感到困惑不解。一切以学生为本,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教师如果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确把握,对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判,教学中就能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游刃有余,就能够引领学生一起在文本中徜徉。这样,就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建构起可生成的有效话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能走向深入。

二、有效对话的节点——尊重学生,潜心会文,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应牢固地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思想。在课堂里,既然老师把学生作为对话者,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耐心地等待学生潜心会文,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深入感悟文本,并能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师在课堂中遇到能够即时生成的话题时,就要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并且顺势而导,使对话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将更加和谐,更加涌动生命的灵性。

1、耐心等待——老师的修养

当学生还没把课文读透时,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交流交流”。这样,其结果就使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讲得比较肤浅。因此,为了让对话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教师必须充分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课堂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才能深刻感悟到课文内涵,也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精彩纷呈,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学《卡罗纳》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自我读懂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充分理解母亲为什么推开扑进她的怀抱里的“我”的用意,老师反复让学生读了三次:第一次读读后,老师问:“妈妈为什么推开我?”学生无从回答。老师就说:别紧张。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两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描写?第二次读后,学生回答热烈,但是仍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老师耐心点拨道:课文对三个人物神情动态的细致描写,你们看是不是组成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里的卡罗纳,他后来恍然大悟,你特别注意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什么?请再读一遍课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异常踊跃,纷纷举手。从结果看,教师的耐心为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发展创造了训练和展示的机遇和舞台。由于教师给足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了深入,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真谛。因而,课堂中,学生与文本碰撞出现了精彩的、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发展和提升,2、引领有方——老师的智慧

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但往往由于受年龄、阅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课堂里,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领者,必须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得其法,引领学生深切地感悟文本。

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时,老师在引领学生对“坦然”的感悟和理解时,如层层剥笋,由表及里:第一层:理解“坦然”的表层意思,回忆自己在最坦然的时刻里的情景,然后将自己的坦然与小女孩此情此景的“坦然”相比照,从而激发了学生新的阅读期待——我与女孩的坦然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老师顺势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女孩,读女孩被人追赶的故事,把画面展现在脑子里,并且感受她此时的心情。比较哪一个情景给你印象最深?这时,学生对“坦然”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二层:学生读5、6自然段,想象自己就是女孩被追打时,慌忙地跳入河水中挣扎的样子,体验女孩的害怕、绝望和痛苦。老师引领学生,将当时在死亡威胁下的小女孩与当下“坦然”的小女孩相比照,使学生感悟到了小女孩这份坦然是心灵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洒脱。第三层:学生读第8自然段,体验到小女孩的孤独,老师引领学生,把处于害怕孤独又甘于孤独矛盾心理之中小女孩,与处于“坦然”之中的小女孩相比照,使学生体悟到了女孩那份坦然背后的自由和幸福,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课堂上,老师紧扣“坦然”,精心提炼主题课堂里有的是真切的对话,悉心的指导,学生深切的感悟。围绕“坦然”三次比照、三次回旋,学生不仅把握了“坦然”的表层意思,更感悟到了它的深层意蕴。

3、灵活调控——老师的灵敏

课堂中,“对话”不可能一切遵循课前的预案行进,它随时都有可能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作为课堂互动对话的调控者,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调动课堂一切积极因素,充分互动,以促进有效对话。

三、有效对话的生长点——自我诊断,反思提升

我们常常忽视课后认真地分析、忽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忽视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其实,尤其重要的是,我们非常需要通过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而提高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梅花魂》中的外祖父,作为一个中国人,长期漂泊海外,他的气节没有变,像梅花那样,有品格,有骨气,有灵魂;他对祖国的爱没有变,经历种种艰难困苦,仍然像梅花那样不屈不饶。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情、思乡意。在教学这一课时,第一次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梅花吗?知道有关梅花的知识吗?”然后,让学生谈梅花的颜色、用处,在我国的历史。在学生自由畅谈的基础上,老师又板书问:“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魂”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白了梅花“魂”的内涵。第一次导入的设计造成了课堂中学生谈论太多太泛,无效对话增加。第二次导入改为:用王安石的《梅》诗作引子,让学生讨论:在寒冷的冬天梅花一支独秀,凌寒傲放,不向严冬低头折节,这是什么品质?第二次导入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过程简洁,指向明确,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努力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中“对话”的认识,及时反思,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更为有效。

5.“表达型”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篇五

“表达型”阅读课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相比,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指向表达,后者主要指向阅读。对于后者,教师往往能够驾轻就熟,而对于前者,因尚处在探索阶段,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往往感到举步维艰。为此,我校开展了以“表达型”阅读课的教学策略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此,笔者试结合观摩课《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谈几点做法。

一、目标预设:基于学情,关注表达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较多关注课程标准和文本内容的要求,较少关注学情,而“表达型”阅读课,更加凸显表达的主体――学生。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更应考虑“为谁教”,更应重视备课最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关注学生的表达需要,找准教学起点: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学生表达方面的知识有哪些?表达能力如何?表达难点在哪里?课文的哪些语言训练点最能引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最符合学生的表达需要?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坚持基于学情,关注表达需要,做到以学定教。

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预设教学目标时,笔者在把握课标、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情:首先,“特殊”是本课的题眼,全文内容围绕“特殊”展开,这一文本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学习表达要有中心的要求相对应;其次,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雄伟壮观到即将消亡的变化,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见闻和体验是学生表达的难点;再次,口语交际能力是许多学生所欠缺的,当代社会则更提倡沟通、交流。课文中巴西总统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人们,利用这一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一写演讲辞并当众演讲,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又能弥补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将本课语言表达的主要目标预设为:第一,学习作者围绕题眼选择材料、组织内容的记叙方法;第二,揣摩对比的写法,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与现在的反差,了解瀑布消失的原因,并学会运用这种写法;第三,联系课文内容,写一篇演讲辞,并练习现场演讲。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着眼学生实情,又兼顾文本特点,契合了学生的表达需要,从而为本课教学和学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内容理解:整体观照,激发表达欲望

当下,语文教学应从“内容理解”向“学习语用”转身,这是相对于以往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内容理解”而提出的,但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内容理解”。从文本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读进去,感悟“写什么”,体情悟理,再关注言语形式;再引导学生读出来,揣摩“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表达型”阅读课指向表达,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坚持整体观照,避免过于细碎的条分缕析。一般说来,教材中的课文理解难度不大,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读几遍便能基本理解。就教师而言,更应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方面下功夫。

教学片段1:

师: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葬礼”?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直接点明原因的句子画出来,具体描写的句子概括一下。

生1:这个葬礼是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

师:你是从“特殊的对象”这个角度说的,善于发现!

生2: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葬礼仪式。

师:你真细心,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生2:特殊的主持人。

生3: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自然的人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师:特殊的参加者。又是了不起的发现。全世界每年都有瀑布消失,巴西人民为什么唯独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呢?一定有更深的原因。

生4:这条瀑布曾经非常雄伟壮观,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即将完全消失了。

师:前几位同学是直接找出语句,你是自己概括出来的,真不简单!同学们,他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生(齐):特殊的变化。

生5: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师: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6:保护生态,爱护地球,让悲剧不再重演。这是特殊的意义。

……

教师抓住题眼切入,引导学生将目光高度聚焦: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葬礼”?这样的问题设计,问域宽、答距长且思维强度大,可以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行使自主选择的权利,主动参与交流。在交流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堵塞时,教师旁敲侧击,因势利导;当学生豁然开朗时,教师巧抓契机,不吝赞扬;当学生虽有所悟但语言不简练、表达不流畅时,教师耐心等待,稍加点拨,延迟评价。这样,教师坚持整体观照,避免琐碎提问,只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去总结,做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提高了学生从一点切入,择取全文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表达欲望,引导了表达过程。

三、形式揣摩:直达秘妙,探究表达方法

李海林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中指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关注言语形式,深入揣摩,直达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详略安排等秘妙之处,探究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

教学片段2:

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学会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大家自由读3~6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用了什么特殊的写法?

生1:文中有两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1.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2.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教师出示这一组句子。)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曾经的瀑布。(播放视频:气势磅礴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气势,听到这雄浑有力的声音,你想说什么?

生2:确实雄伟壮观,百闻不如一见。

生3:声音震耳欲聋,气势雄伟壮观。

生4: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

师:同学们表达了内心的感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美丽壮观的瀑布面前?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现在的瀑布怎样了呢?(出示如今的瀑布,配上凄凉的二胡曲。)谁来读描写现在瀑布的句子?(学生读得凄婉动人。)

师:我们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男女生各读一句,读出了鲜明的对比。)

师:文中还有一组对比的句子,大家找出来了吗?

(交流,出示第二组句子:1.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2.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

生5:作者通过“流连忘返”和“失望地离去”鲜明地写出了人们不同的心情。

对于言语表达形式的揣摩,教师坚持在课文的整体情境中进行,努力体现循序渐进、扶放结合的教学原则:第一组句子,师生共品,探究对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第二组句子,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关于对比这一写作知识的学习,教师并没有空洞地讲解术语,而是采取“软着陆”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品悟和揣摩,体会鲜明的表达效果。

四、实践迁移:因文制宜,培养表达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影响迁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特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和教师的指导。语文是实践性课程,促进迁移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动的、具有自我意识的行为。个体语言实践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运用迁移规律,因文制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教学片段3:横向迁移:

师:对比的写法大家也会用,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面对雄伟壮观的瀑布,游客情不自禁地说――)

生1: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借用古诗,你就是诗人。

生2:你是巴西王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

师:饱含赞扬的情感。

生3:百闻不如一见,一见顿生爱恋。

师:语言幽默,有真情实感。

生4:你是上帝的宠儿,人类为你而自豪!

(出示:看着奄奄一息的瀑布,游客大失所望地说――)

生5:是谁把你变成今天的样子?他们是刽子手!

师:有控诉,有愤怒。

生6:你曾经是巴西王国的明珠,现在是黯淡无光的石头。

师:既有比喻,又有对比。

生7:白云为你哭泣,天空为你流泪!

师:既是拟人,又是对偶,语言感人。

生8:人类为失去你而心痛。回来吧!我们依然爱你!

师:说得多么动情啊。

教学片段4:纵向迁移:

师:葬礼仪式上,巴西总统菲格雷特饱含深情地发表了演讲。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总统,做一次演讲。

(学生写演讲辞,指名演讲。)

生1:亲爱的巴西人民,你们好!

师:现场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称呼合适吗?

生2:女士们、先生们。

师:这样更符合当时的场景。女士优先,有绅士风度。

生1:我今天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葬礼,这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声响,曾让世界陶醉。可如今,它奄奄一息,就像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了气息,没有了活力。

师:谁来评一评?

生2: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连用两个“没有了”,描绘出瀑布从水势汹涌到水源干涸的景象。

师:他讲得好,你评得妙!继续讲。

生3: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人类。

师:一问一答,引人深思。

生4: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啊!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如果再这样下去,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

师:你的演讲言辞恳切,慷慨激昂,真是一位有气魄的“总统”。大家都被你打动了!

6.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六

设计意图

桌椅是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损坏桌椅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造成的,也有无意损坏的。通过本活动,让幼儿认识到桌椅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应加倍爱惜,发挥桌椅的最大作用,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桌椅的用途和爱护桌椅的意义。

2、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习惯。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置小熊家场景:椅子和桌子东倒西歪的躺在地上,小毛巾若干同幼儿人数,《幼儿园里好事多》音乐带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师:今天我要带咱们班小朋友去小熊家做客

(带幼儿到布置好的小熊家场景)

师:呀!小熊家怎么了?椅子东倒西歪的,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1)我们帮它扶起来(2)我们帮它整理好 [这时出现一哭声]

师:咦?谁在哭呀,噢,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来听一听,它为什么哭 [装作侧耳倾听状]

请幼儿坐好,老师告诉幼儿哭的原因,进入主题 [坐法如图]

2、展开部分

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故事附在后面]提问:

(1)桌子椅子为什么哭呀?

(2)请小朋友说一说,你都知道小桌子、椅子有什么用处呀?

(3)小桌子和小椅子用处可真大,小椅子天天让我们坐在它身上小怕累,小桌子呢让我们整天在它身上写字、画画、做游戏,它们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这两个好朋友呢?

[以上问题请幼儿自由回答]

(4)请幼儿说说我们脸脏了怎么办?(洗一洗)那小桌子、小椅子脸脏了也该洗一洗,对吗?今天,咱们就帮小熊家的小椅子、小桌子洗脸。

[放背景音乐,每幼儿一块毛巾擦桌椅,教师 巡回指导,让幼儿擦的更干净并及时表扬擦的既快又干净的幼儿 ]

3、结束部分:

师小结:小朋友都知道了小桌椅要爱护好的道理,小朋友其实还有许多好朋友象水彩笔呀、小本子呀、玩具呀,都要大家来爱惜它们。

[音乐《幼儿里的好事多》响起]

老师与幼儿一起表演

教学活动结束

附故事:《桌椅的对话》

我们都是小熊家的小桌和小椅子,每天夜晚等小熊睡觉以后,小桌子和小椅子就说起了悄悄话:

小椅子:咱们的主人小熊一点也不喜欢我,整天坐在我身上摇来晃去的,时间长了摇得我身体吱吱……乱响,我的骨头快散架了,疼死我了,我的一条腿都断了,成了一个伤病员了。

小桌子:咱们的主人对我也是一样的,整天在我身上乱写乱画,还把小粘贴随变粘在我身上,吃饭掉的饭粒也不打扫,有时还坐在我身上可疼了,我真不想在这个家里了。

小椅子和小桌子说着说着都哭了起来。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班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年龄幼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将工作做到最细微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积累,调整。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那时,幼儿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7.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七

[摘要] 现今,幼儿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关于这一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实施方式方法,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本文通过幼儿环保教育若干现象透视,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的环保教育目标入手,生成了若干主题活动,希望活动中的渗透理念对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从而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情感,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环保教育;环境;幼儿;生成活动;整合;互动

一、环保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一)环保教育的概念

关于环保教育的概念,目前世界各国众说纷纭,美国的《环保教育法》(1970)认为:“所谓环保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环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我国的《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则认为:环保教育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这是当前我国关于环保教育的权威概念。

从上述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共同的东西,即环保教育的概念至少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环保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教育过程。

2、环保教育的目的,一是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敏锐的理解,二是培养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但是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保护人类环境。

3、环保教育的手段是“教育”,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环保教育,又包括家庭环保教育和社会环保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校环保教育,又包括非正规的学校环保教育,还包括要人们遵循为保护环境所作的决策及行为准则的教育。

4、环保教育的内容主要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

所以环保教育应恰当的理解为终生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环保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智力的概括,它更多的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然的尊重,这其中蕴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二)环保教育的意义

正视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发现了很多由于人类不适当活动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然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应得人类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看到了环保教育的价值。

虽然当前许多幼儿园开展幼儿环保教育,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模式单一,以老师上课为主,有的老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脱离幼儿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虽然幼儿在一系列活动中掌握了一定量的环保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环境意识,但在日常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却发现幼儿常会做出一些和他已具备环境意识不相一致甚至相矛盾的行为举止。所以幼儿园如何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以幼儿身心特点为基础,通过何种方式、途径,选择何种内容、方法,采用何种教育策略都是我们需要深刻反省钻研的问题,所以我从幼儿园课程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出发,生成相关主题活动、提出相关教育理念,希望通过该实施探究提升幼儿教师的环保教育理念,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情感,加强家园间的合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环保教育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工作方案(一)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二)研究思路

1、对当前幼儿环保教育现象进行透视与反思;

2、寻找相关环保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3、对幼儿园环保教育的生成活动进行探索与实践。(三)具体工作方案

1、当前幼儿环保教育现象透视与反思

随着环保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所所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应运而生了,环保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着,孩子们在这一系列相关的环保教育活动以及环保氛围中掌握了一定量的环保知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但在日常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却发现幼儿常会做出一些和他已具备的环境意识不相一致,甚至是相矛盾的行为举止,以中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发现了一些现象:

透视:

下午小朋友吃完点心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洗完手就急急忙忙跑出了洗手间,有几个水龙头没关紧,水一直滴答滴答的“唱着歌”„„

我问:水有什么用?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啦,怎么办呢?

幼儿答:没有了水我们人会渴死,我们人、动物和植物都要喝水,我们要节约用水,洗完了手要关好水龙头,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

纵观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孩子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意识,但他们是“光说不做”,意识是意识,行为是行为,意识和行为是相互脱离的。虽然这只是部分现象,但为什么幼儿不能将自己形成的认识反映到日常行为上,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呢?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反思„„

反思:

我们的环保教育是否刻意追求知识化、形式化,却忽略了环保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呢?

作为一名教育者,你是否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随时给予幼儿以督促、鼓励,引导幼儿把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

要让幼儿的环境行为得以巩固,你是否考虑到将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呢?

我们都希望用一种环保教育的绿色理念给孩子营造一片绿色的天空,希望他们在一片绿色中去惊奇、去探究、去梦想、去思考,以致能收获一颗叫“爱”的种子。作为幼儿教师,我寻找着原因思考着现象,想结合环保教育的理论,生成环保教育的相关主题活动。也许我的力量很小,但如果每个人都去播撒一点爱的阳光和雨露,相信那颗种子会生根发芽,我们因此看到一种东西叫做“希望”。

2、卢卡斯环保教育模式的理论

著名环保教育学者卢卡斯提出环保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关于环境中的教育是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保教育的普遍形式,为了环境的教育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和激发他们参与解决环境的动机,突出批判性特征。在环境中的教育则以学生实地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它多采用户外教育形式,大多通过实地学习来进行。通过鼓励个人接触自然来谋求发展,具有强烈的经验倾向。他认为“在环境中的教育”最为适合学前阶段的环保教育,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幼儿环保教育必须以幼儿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强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的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并最终付诸行动,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活动就依据此思想,创造条件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3、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生成活动

(1)利用公园、社会等社会资源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使之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它所激发的情感是朴素的、原始的。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将这些淳朴的情感逐渐引导上升为幼儿对自然的自觉关心和爱护,使孩子们在头脑中产生环保意识的雏形。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

在公园郊游时,作为教师就有意地进行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当他们悉心聆听小鸟唱歌时,我告诉他们,小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才能有这么漂亮的嗓子;当孩子们被池塘里活泼的鱼儿所吸引时,我对他们讲,鱼儿这么快活的在池塘里无忧无虑地畅游,是因为假山上流下来的干净水使他们有个舒适的家;当孩子们在小树边愉快地嬉戏时,我告诉他们小树是人们的好朋友,它绿色的叶子就好像空气的过滤器,我们应该保护它,不破坏它脚下的土壤,不随便折断它的枝杈,让它像小朋友一样茁壮地成长。孩子们为湖水中的倒影,为盛开的荷花而欢呼,为蔚蓝的天空、变幻莫测的云彩而惊叹,此时,孩子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关心、热爱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郊游结束后,我们还组织了一次美术活动——“蓝天碧水大花园”,让孩子尽情描绘心目中的绿色世界。由于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画出来的图画可谓是五彩缤纷,绚烂多姿:五颜六色的鲜花,绿色成荫的森林,透明清澈的西湖,瓦蓝瓦蓝的天空„„其中有几张图画还溶入了孩子们的美好想象。每一张画画出来的世界都那么美,那么整洁,那么赏心悦目。我把这些美丽的图画集中贴在了一起,请孩子们欣赏、介绍,孩子们兴奋得惊呼起来:“啊!好漂亮啊!真像一个大花园。”我不失时机地说:“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大花园,如果我们都来珍惜它,保护它,它就会像这个花园一样美丽。你们愿意保护它吗?”“愿意!”在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声中,我完成了环保活动。

(2)通过环保图片、照片展,引导幼儿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植物的各种特性,并喜爱它们,我们开展了环保图片、照片墙饰展。墙饰分两个主题,一主题是“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教师张贴了许多动物的图片,幼儿拿来了自己和动物的合影照,通过师生共同介绍、欣赏照片,幼儿懂得了一些动物的特性,以及人们不正当的行为会给动物造成大的危害,增强了爱护动物的意识。另一个主题是“地球妈妈生病邮,我们应该怎么做?”启发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一时间,家长纷纷带领孩子们到大街上,公园里,小河边去寻找有关资料,有的拍了各种照片,如河里的各种漂浮物、小草被踩的惨状、垃圾满地等;有的从报纸上剪下有关环保的图片,如解放军叔叔擦洗马路栏杆的画面,大家植树的场面。通过直观比较,幼儿清楚地看到人们好与好的行为带给环境的影响,为自己以后的行为有了参照标准。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让幼儿亲自目睹环境受到污染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带幼儿来到了一条又臭又脏的小河边,水面上到处漂浮着各种垃圾,时而有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孩子们纷纷叫起来:“真脏啊!好恶心!”还用手捂住鼻子。我告诉孩子:这就是人们乱扔垃圾,把原本干净的水污染池,把小河里的鱼、虾都毒死了。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体验到:清洁环境和肮脏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他们不仅知道了污水的害处,还增强了节约自来水的意识,从而激发幼儿关心自然,保护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3)将环保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变废为宝、关爱植物等活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环保启蒙教育本身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期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事物的水平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缺少了具体形象的事物,孩子们很难理解与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含义。因此,幼儿的思维结构决定了实施环保教育不能以说教的方式来灌输,而应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我们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根本互动原理,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的接受教育。

活动案例一:给小花、小树浇水、锄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给花草浇水拔草”,我和幼儿共同做了个实验,买来三盆小雏菊,其中一盆经常浇水、拔草,另两盆则不去照看,过了一段时间,再来观察,我们发现经常浇水拔草的雏菊依然开得很好,可另外两盆花已枯萎,而且长了不少杂草。通过实验孩子们得出:植物和人一样都离不开水,如果不经常为小花拔草,花的营养会被杂草抢走,都会死掉。我问:“那我们怎么帮它呢?”“多给它浇水!”“把杂草拔掉!”“多给它晒太阳!”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拿了小水壶、小锄头来到公园里,给小花浇水,为小树锄草,开展活动时,幼儿像放飞的小鸟,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小树、小花浇水,认真地拔掉花坛里的杂草。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所感受的东西比单调的说教要有意义得多。

活动案例二:在社区中捡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活动

自从看了那条肮脏的小河后,孩子们都明白了乱丢垃圾的危害。我们带领幼儿到社区开展了捡垃圾活动,孩子们用小钩捡起地上的废纸及丢弃的废品,放在准备好的废品袋中,一起扔到垃圾箱里。看到变得干干净净的地面,孩子们都会心的笑了,亲身体验到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会带给我们一个干净的环境。为了让幼儿明白垃圾的同用处,我们还开展了垃圾的分类活动,告诉幼儿:玻璃瓶、易拉罐、矿泉水瓶、废纸等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出新的产品,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废旧化学物质、旧针头这些有毒、有病菌的垃圾,要生埋或焚烧,以免病菌蔓延。

活动案例三:积极开展无毒无害废旧物品的收集与制作活动

为了让幼儿真实体验对环保应该做些什么,在幼儿园设立废品回收集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大门口摆放了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在班中摆放了一个废旧物品回收箱,并告诉幼儿:生活中有的垃圾是不能随便乱扔的,比如废电池,因为废电池被随便乱扔后会对土壤和水造成破坏,严重污染环境,一定要扔到专用的废旧电池回收箱里,集中处理,经过回收加工能再次成为有用的资源。除了废旧电池可以回收再利用以外,塑料瓶、可乐罐、牙膏盒等经过加工处理,也可以制出新的产品。在这以后,经常有孩子把废旧电池、塑料瓶、可乐罐、牙膏盒、挂历纸拿来,分放在两个不同的废品回收箱里,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孩子们带来的废旧垃圾装了满满一箱,废旧电池也拿来了近50节。

为了让幼儿能更进一步了解废旧物能循环再用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开展了“运动小脑筋,废物变成宝“的小巧手比赛。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件件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出来了,用牙膏盒做的电车,用大纸盒做的帽子,用香烟盒做的机器人。用快餐盒做的大螃蟹„„幼儿感悟到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宝,不应随手丢弃。我们还号召家长利用废旧物品为孩子做一件服装,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找材料,想款式,忙的不亦乐乎,做出来的服装充满了新意:有挂历纸做的百折裙,有塑料袋做的衣服,有瓶盖扎的帽子,有包装纸做的婚妙裙等等。当孩子们穿上这商店里买不到的衣服,在小舞台上展示时,真叫人眼睛一亮。

正如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指出:儿童发展的早期经验是决定个体日后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在幼儿期,对其进行环境启蒙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爱环境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三、总结及展望 在幼儿阶级进行环保教育是整个环保教育的起点。在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综合取向和以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和课堂里顺利运作,有赖于教师如何营造学习气氛和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如何使幼儿具有一贯的学习方式,或许以下原则方法可做为参考依据:

(1)强调亲自经历多于教学——幼儿的学习是探索和自发的活动,老师的角色应是启发者,其学习的特点应是乐意参与、亲自动手、五官尽用和主动探索。小朋友不应只是静静的聆听和服从,或只追随老师的意见和行动。老师应以小朋友最有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为学习的出发点,启发他们提出个人的不同意见。

(2)以自然环境的珍爱为重心——不要以深奥的科学知识为学习基础,应以对自然界的一种爱护态度作为出发点,培养幼儿对水源的珍惜是最重要的。

(3)教师显示个人对自然界的兴趣,对幼儿有正面的影响。幼儿大都以成年人为模仿对象,教师对大自然现象问题表示兴趣、欣赏及关注都有助于点燃及延续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

(4)教师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尊敬——对小朋友口头讲授爱惜地球之法不如以身示范来得有效,如爱惜动植物和野外生物,小心处理废物,尽量循环再用材料等均是行之有效的亲身示范方式。

(5)各种教育互相渗透,尤其注重游戏的教育力量。(6)紧紧抓住随机教育给你带来的契机。

(7)家园社区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从重知性的环保教育到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幼儿环保教育理念最为重要的转换。环保教育不单是知识和思想层面,亦需配合实践的行动来支持体验,因此如何与日常生活的环节紧扣起来开展是环保教育重要的一环。

面对天真幼稚的孩子们,我们知道,年幼的他们尚不能在今天做出什么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但是保护环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社会个体从点滴行为中贡献和参与的事业。我们所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这是孩子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素养和品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下一代具备环保的意识和习惯,需要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热爱自然的感情,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正如世界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儿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如果每个人都播撒一点绿色的阳光和雨露,让环保教育的种子洒入每个幼儿的心田,相信他们会看到绿色的希望。让我们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参考文献:

[1]管培红 王益红,幼儿环境素质教育(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李子建 马庆堂 黄群英,幼儿环保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孙方民主编,环境科学大词典(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8.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八

乐至县高寺镇高寺小学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并受到教师的广泛运用和推崇。从群文阅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入手,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措施。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以及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文章阅读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群文阅读不仅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小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对阅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群文阅读是将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节课讲一篇文章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课时和组织教学。第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将教学目标中所要掌握的内容从多篇文章引申出来,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和总结来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阅读方法,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而当他们还想满足自己

在某一方面知识上的需求时,便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文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满足,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已被许多老师所采用。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群文阅读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清晰、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使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群文阅读教学和其他的阅读教学不一样,它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几篇不同文章的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因为群文阅读打破了原来的一节课一篇文章的局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为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首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将预习课文也加进去,并且还要让家长签字。其次,教师在让学生预习的时候要告诉学生预习的是哪几篇文章,并让学生再搜集其他的相关资料。最后,由于群文阅读是一节课上学习几篇文章,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和生字词语增多,教师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给学生解释,这就影响了教学进程。为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查字典的方式自觉解决文章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文章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的选择。所以教师在选择时,首先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还要注意所选文章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此外,选择文章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这样方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不能将文章选好后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对所选文章的学习顺序进行合理编排,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之前学过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比较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在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群文阅读教学打破了原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进行阅读变为喜欢阅读,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确定主题方向,选好文章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把一些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呈现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指导。比如说,现在是春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描写春天美景的文章来进行阅读,也可以选取对学生具有思想教育的题材,比如说感恩类的文章来进行阅读。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体现在两点。

2、组合的线索非常明确

以文学类文本为例,“反复结构的故事”群文的组合线索是“表达形式”,“友情诗”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主题”,各个版本“龟兔赛跑”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内容”,“淘气包”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中的人物,“创世神话”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体裁”,“老舍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作者。线索虽然丰富多样,但相对明确,不模糊。这种线索清楚的一组一组的文章,如果后面的教学跟进得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叶圣陶先生所担忧的单篇阅读的弊端:“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

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

3、线索背后又有明确的意图

一群文章,按一定线索放在一起的意图一定要明显,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笔者所实践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选用了7个不同地区的创世神话,就是要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相似处”,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把远古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不畏艰险、法力无边的大神?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想象最后是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为了找到这7个神话,我真是费尽周折,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再如“群诗阅读”的案例中,五首诗虽然都是讲“友情”的,但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4、运用阅读策略,获得文本信息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知道,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一样,都是阅读,两者都有一定的阅读策略。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或者手段,让学生在多个文本的学习中,更加有效率。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内容、探讨文本等阅读策略。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略读、浏览的方法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提问或讨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设计有效问题,梳理不同的文本

怎样指导学生在多篇阅读的学习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这就要求让学生把多篇文章看成是一个阅读的整体,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其中,比较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比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异同点,形式的比较等等,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6、优化文本结构,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在群文阅读中,优化不同文本的结构,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群文阅读结构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说,我们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先学习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也可以采用分组递进式的教学,即先学习一组文章,再学习另一组文章。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深入地理解文本。

7、开展班级读书会,感受阅读真谛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班级的读书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读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扩大的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比如说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绘本类故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个绘本故事,来学习多个绘本故事,经过比较、思考,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进行真正有效的“群文阅读”,必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改革.语文教学通讯[J]..2014 年 3 月.【2】蒋军晶.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J].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3】陈曼琦.走进寓言故事小学教学设计[J].2014 年 2 月.【4】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5】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文学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4 年 3月

上一篇:读书学习考核办法下一篇:工作管理失职检讨书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