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2024-09-30

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共11篇)

1.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一

某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作者:shao

自荐书

尊敬的的领导,您好!

我是某省工商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将于====年=月顺利毕业。获悉贵公司欲招聘经济类职位,我自信我的学识和能力将很好满足这一职位的要求。

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内容

在某省工商大学校园的=年,一系列连续的奖学金和荣

誉称号是对我综合实力的认可,也证明了我做学生的原则——脚踏实地、追求完美,出色地走好每一步,而这也将成为我工作生涯的信条。

我擅长冷静的思考和多角度的分析,对于不同方案的比选与优化有独到的见解;身心阳光、待人诚恳,以及多年的学生干部工作经验,铸就了我的团队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禀赋与爱好,加上不懈的学习扎实了我的英语功底和实际运用能力。

我相信,在贵公司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作氛围下,我的学习能力和潜质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希望与那些专业而又富有热情的同事一起,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此致

敬礼

XXXX

2.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二

关键词:毕业论文,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质量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指出, 毕业设计 (论文) 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1]。研究表明, 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少学生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缺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知识点不求甚解;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 专业素养较差, 论文中时常会出现基本概念和观点的错误;部分论文明显教材化, 不符合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提交的文本逻辑混乱, 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等[2,3,4,5]。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弱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因此, 开展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着力提升卫生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富有意义且迫在眉睫的工作。但在国内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 专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专题性研究较少。

本研究选择在国内设立较早、发展成熟的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及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论文质量并进行分析, 探讨改善卫生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该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医科大学2007-2009届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205份, 其中2007届53份, 2008届93份, 2009届59份。包括毕业论文文本及评语、评分, 来源于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科教办公室存档资料。该校是国内该专业最早设立点之一, 在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对于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方法

在参考本科毕业论文政策规定、相关文献以及其他院校的管理规定基础上, 参照国家《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6], 从论文内容、论文水平、引用抄袭三个角度, 自行设计了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要素调查表, 内容包括论文格式、撰写质量、技术水平、写作态度等四个方面, 其中论文内容设计包括论文篇幅、文本类型、论文选题、题目、摘要、关键字、综述、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参考文献等11个小项, 论文水平包含合理性、创新性、参考价值等3个小项, 引用抄袭有1个小项。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认真阅读收集的毕业论文文本及评语、评分, 提取相关要素, 填写调查表。

1.3 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调查表数据应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论文篇幅、类型和选题

从文章篇幅看, 按照某医科大学对卫生管理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正文字数应不少于6 000字, 文科类应不少于10 000字。调查结果表明, 论文篇幅在6 000~10 000字之间的论文占52.3%, 在10 000~15 000字之间的论文占27.8%, 超过15 000字的论文占13.2%, 而没有达到6 000字要求的占5.9%。

将卫生管理毕业论文分为专题研究型、调查研究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可行性研究型等五大类型。调查结果显示, 卫生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中, 53.2%为理论研究型、30.2%为专题研究型、6.8%为调查研究型、5.4%为理论应用型、4.4%为可行性研究型。见表1。

涉及医院管理类主题的论文占48.3%、卫生政策与管理类的占21.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经济类的分别占3.9%和1.5%, 也出现一些论文是围绕食品卫生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等热点问题展开。见表2。

2.2 毕业论文结构

2.2.1 题目、摘要与关键词

调查问卷将毕业论文结构划分为题目、摘要、关键词、综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参考文献八个部分。结果表明, 2007-2009届卫生管理专业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词的基本论文格式上绝大多数符合要求, 中英文都有。

2.2.2 综述、问卷、数据分析与统计图表

调查显示, 综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的缺失率较高, 51.2%的论文缺少综述, 无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的论文分别占95.6%、92.7%、89.8%。

2.2.3 参考文献

32.2%的论文只有0~5篇参考文献, 42.9%的论文有5~10篇参考文献, 并且有英文参考文献的仅占10.7%, 在论文评语中也常被评价为“参考文献数量少”、“英文文献引用率低”, 同时还存在着参考文献年代久远、格式不规范的现象。

2.3 论文水平

2.3.1 引用和抄袭情况

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 有51名 (36.7%) 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本科毕业论文正文中“引用比例在20%~40%”, 59名 (42.4%) 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本科毕业论文正文中“引用比例在40%~60%”。

2.3.2 合理性、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从“研究方法合理”、“论文结论有特色或创新”、“论证方法有特色或创新”、“有一定参考借鉴或应用价值”四个方面对论文评语进行整理提炼, 结果显示, 200篇 (97.6%) 论文被认为“研究方法合理”;6篇 (2.9%) 论文被评价为“论文结论有特色或创新”, 199篇没有该评语;2篇 (1.0%) 论文被评价为“论证方法有特色或创新”, 204篇没有该评语;41篇 (20.0%) 的论文被评价为“有一定参考借鉴或应用价值”, 164篇没有该评语。在对毕业论文的评语收集中也发现, 55篇 (26.8%) 的论文被评价为“论文选题过大”, 42篇 (20.5%) 的论文被评价为“论文写作过于笼统”。

2.3.3 论文评分

收集论文评分, 并按照某医科大学论文的差、中、优划分标准, 分为≤74分、75~84分、85~100分3个层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最高分98, 最低分60, 平均分80.1, 20%毕业论文得分低于74分, 36.6%毕业论文得分在75~84分之间, 43.4%的毕业论文得分高于85分。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设立较早、发展成熟的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2007-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 发现论文篇幅基本达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论文类型以理论研究型、专题研究型为主;毕业论文结构不够完整;论文正文中引用比例较高;论文所采用研究方法合理性强, 论证方法有特色或创新比例低;论文结论有一定参考借鉴或应用价值;论文评分较高。

3.1 论文篇幅、类型和选题

本研究发现, 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篇幅大多集中在6 000~15 000字, 基本达到毕业论文要求。文章类型以理论分析、专题讨论为主, 这在主观上与本科生写作能力有关, 客观上又受论文写作条件影响。对于本科生而言, 理论学习过程较长, 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同时在课程设计中, 科研设计相关的课程开设较少、接触较晚。同时, 调查研究类的论文对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思维严谨、多学科知识运用要求更高, 调查经济成本较高, 写作难度也相对更大, 本科生轻易不敢选择或者没有机会选择。提示应尽早开设科研设计相关课程, 同时要制定相关制度, 鼓励承担科研任务的带教老师吸收实习生参与课题调研, 并指导他们进行调查研究类论文的写作。论文主题为医院管理、卫生政策与管理的占多数, 这可能与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分布有关。提示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管理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实习单位, 在定性调查中有部分毕业生直接表示自己的论文素材来源于实习单位, 并在写作中得到单位老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 在毕业论文中还有个别是围绕食品卫生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改革等热点问题和话题展开, 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卫生事业发展动态的关注以及他们在选题中希望创新的倾向。

3.2 毕业论文结构情况

绝大多数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字的论文格式上都基本符合要求, 且90%以上的论文中英文都有, 但喜中有忧的是综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的出现率较低。51.2%的论文缺失综述部分, 这与李汉邦等2004年调查的“34%的毕业设计 (论文) 缺少历史性回顾和综述”的结果相比有所提高[7]。这提示我们, 在卫生管理教学管理中要进一步强调论文综述的写作。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统计图表拥有率较低, 这可能与卫生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论文类型有关, 调查研究型的实证分析类文章较少。同时现有的文献综述质量也不尽人意, 存在格式欠规范、参考文献数量不足、逻辑层次不清、与论文主体部分联系不紧密等现象。这可能与缺少前期写作培训、中期检查不严格有关。在定性调查中还有毕业生表示“直到提交论文时才知道还要写综述”, 并且有部分毕业生是先写论文再写综述, 这也违背了综述“文献资料回顾, 理清写作思路”的意义。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规定中并未明确参考文献数量必须达到多少, 但在收集评语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不少论文被评价为“参考文献数量不多”, 75%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毕业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拓, 同时参考文献还存在着格式不规范、年代久远、与正文相关度不高等现象, 这提示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强调教师指导和前期培训。

3.3 毕业论文水平情况

97.6%的论文评语显示“研究方法合理”。这是由于研究方法评价与论文选题及类型有一定关联, 大多数论文属理论研究型, 一般较单纯地采用文献研究法, 而调查研究类的文章就可能涉及更多的研究方法, 也相对较为复杂。本调查同时表明, 有关论文“创新性”和“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评价率较低。浙江省教育厅2006年对本科毕业论文情况的抽查也显示, 论文“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 缺乏创新性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较低”[8]。虽然在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未明确规定学士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创新性”和“有参考价值”的要求,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论文而言, 达到“创新性”和“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要求有一定难度, 故“创新性”和“有一定参考价值”应该是卫生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努力目标。本次调查的论文评分较高, 这与2002年教育部对部分高校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相似, 大部分高校毕业论文优良率控制在70%~80%, 不及格率很低。但需要明确的是, 论文分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论文质量。由于现行的评分制度比较模糊, 评阅教师只需要给一个总成绩即可, “印象分”、“概念分”的现象在所难免。又由于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最后一门课业成绩, 老师通常会“网开一面”, 评分不会低于60分, 这在客观上松懈了部分毕业生的重视程度。有学者指出,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规定要求对论文进行评价, 会直接导致成绩和论文真实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9]。因此毕业论文评分还应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评分方法, 量化评分标准, 改变只给总成绩的模糊做法。近年来, 社会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最直接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论文的“不当引用和抄袭”问题。据研究估计, 在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毕业论文中, 抄袭拼凑成分至少在10%以上, 普通大学中此类现象更加严重, 估计在30%左右[10]。本研究发现论文正文引用比例过高, 毕业论文复制、粘贴的痕迹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 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 信息资源大量膨胀, 获取途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临近毕业的就业压力和写作准备不充分等因素有关。提示在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要采取综合措施, 教育毕业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 规范写作行为和写作流程, 同时, 论文指导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写作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教高[2004]21号) [S].2004.

[2]姚晖, 程建军, 赵海燕.建立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0) :157-160.

[3]胡光辉, 仇雅莉.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67-68.

[4]杨敬宇, 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 (12) :814-816.

[5]李环.方法论视界下的社会科学本科生研究能力之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119-121.

[6]国家标准局.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1987.

[7]李汉邦, 赵哲, 徐枞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估结果的扩展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3) :78-81.

[8]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6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 (论文) 抽评结果的通知 (浙教高教[2006]232号) [S].2006.

[9]黄春梅.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武汉四所高校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 2007.

3.大学毕业生漠视档案问题研究 篇三

近年来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对自己的档案不管不问的“弃档族”日渐增多,而这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的“主力”。

一、大学毕业生如何漠视档案

目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档案的“漠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滞留在高校

如今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部分毕业生因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把档案暂时留在了学校;找到工作后因身在外地或忘记等各种原因,没有再回学校办理档案转移手续。也有毕业生认为,档案转移手续复杂,放在人才市场每年需缴240元管理费,不如丢在学校安全省事。

2008年11月底,从"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获悉,目前北京市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滞留学校的达到2,2万余名。据北京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在这2,2万余户档滞留高校的京外生源中,本科生占七成。这些学生滞留户档的目的明确,其中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超过83%。期满后继续滞留的户档数量逐年增加。超过两年期限的达到9200余人,其中有3800人甚至已经超过了6年。

2、弃之人才市场

最近,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对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了网上公示。公示档案中,仅北京市市区就超过5000份;加上各区县,此次公示的档案份数超过了3.5万份,规模堪称庞大。2008年11月底,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30天公示期满后,即解除对原档案的托管关系。

江西人才市场是江西省最大的人才流动管理机构,截至目前,该市场已存放两万多份人事档案。然而,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该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有的档案甚至已经有十几年无人过问了。

二、大学毕业生为何漠视档案

目前,人们的择业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自主择业已成普遍情况。无论是对于企业用才,还是个人择业,已经不再受户口和档案的限制,不再“惟档案是尊”,这是整个社会对于市场运转的一种自我调控,但也引发了大量的“弃档”现象。

1、企业不看重档案

近几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事档案已不再是企业考察个人能力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

现在深圳某企业工作的黄某曾说:“我换了七八次工作,从来没有人问我档案问题。现在企业看重的是能力,档案有没有,作用不大。”这代人的职业观较以前更追求自由和个性,流动也相对频繁,用处弱化的人事档案便容易被轻视。

某高校毕业生曾说:“自从大学毕业后,我的人事档案就一直放在学校,反正也用不着。很多同学都将档案留在学校,除非有正规的接收单位才想起档案,否则档案就永远地留在学校或人才市场。”还有学生喜欢频繁调槽,在工作单位变动后,由于嫌转档手续烦琐,便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放弃了档案。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也是必然。市场理性对人的要求不再是个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身份,而是专业和技能。用人单位在考察人时,也必然把个人能力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

2、对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

尽管档案作用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事档案中不客观纪录现象的发生,杜绝了个人生活被他人主观操纵的可能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和公众理性的选择。但毕竟目前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事档案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对于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不少毕业生甚至不知档案与自身有何关系。

广西某职业学院大四学生张某已与湖南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现正在该公司见习。当档案调查人员问他打算如何处置自己的档案时,他表示根本没有想过此事,并发出了“档案不是存在学校吗,还需要迁出来吗”的疑问。

三、长期漠视档案有何不妥

尽管档案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还知之甚少,但是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就业,或是自主创业,都应该重视并妥善安置自己的档案,否则,将来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档案滞留高校影响计算工龄

毕业生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档案从学校转出,用人单位将不能为其计算工龄。按照有关规定,未就业的毕业生,档案放在学校期间不算工龄;须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代理,中心才能为其办理转正定级、年度考核、档案工资审批等手续,这样才能连续计算工龄。学校代为保管毕业生档案,只是延长了毕业生的择业期,而毕业生与学校之间并不存在人事隶属关系,学校不能为毕业生出具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单位只能按应届毕业生标准为其办理就业手续,而工龄也就相应的从“零”开始。档案滞留学校还将影响今后的转正定级和职称评定。

2、无法报考公务员

已毕业多年的饶某这段时间颇为懊恼,年前他本来打算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当年毕业时他没有理会自己的人事档案,结果人事档案被学校转回原籍,自己也浑然不知。由于和原籍档案管理部门从未联系过,这几年他的人事档案上没有任何新增记录,导致没有地方及时给他出具报考公务员的政审材料,考公务员的事也因此落了空。

3、落不了户

孙某4年前毕业于辽宁某学院,不久前跳槽去了南宁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然而,让她郁闷的是,到南宁上班,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她就不得不飞回辽宁调档案。原因是公司要帮她落户口,而她一直不知道没有档案就落不了户口这个道理。听孙某讲述说,她大学毕业后,把档案放到人才市场,第一年交了几百元的档案管理费,后来逐渐觉得档案对自己没什么用,就再也没有理会过,再到后来根本就忘了有档案这么一回事,直到迁移户口要用档案,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4、办不了身份证

刘某几年前从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当时他揣着档案辗转于沿海各城市打工,没有及时将档案挂靠在人才市场。今年因为需要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这才想起,户口从学校转出后一直没有落户。为此,小金在省城和原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折腾了近一年,费了诸多周折,可至今手续还没能办好。

人事部门一负责人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现在很多以档案为依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的,如:工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职称申报、养老保险办理以及出国、结婚生育等都离不开档案。

四、大学生毕业后档案该何去何从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私企或者自主创业,“弃档”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人事档案,成为这一群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实行双轨制:一种是用人单位直接管理职工档案;一种是县级以上人才市场代理人事档案。这两种是平行运行、且能对接的制度。也就是说,假如你毕业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了两年,再考上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你的工龄是从你的档案进入人才市场的时间开始算起。换句话说,是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的时间开始计算。因为档案放在学校只是学籍档案,转到人才市场才成为人事档案,才能证明你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那么,大学生毕业后档案该如何妥善处理呢?专家介绍,对于毕业后找到接收单位的学生,档案可以直接转到单位或者单位主管部门,如果单位不接收档案,毕业生可以将档案存入当地人才市场,由其进行代管。对于毕业后没有找到接收单位的,最好是将档案转入下列部门之一。

1、生源地人事部门

把档案转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级市的人事局接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其优点是在生源地办理就业手续时比较方便,但如果毕业生想离开生源地就业,转出时就会比较麻烦。

2、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4.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四

目的了解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安某高校1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其中女生47人,男生85人.结果全体学生SAS平均分为40.14士9.51分,按照SAS得分界定,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轻度为14.4%,中度为3.0%,重度为0.8%.男女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生源间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焦虑症状较为普遍存在,不容忽视.

作 者:申小莹 刘晓瑞 董雪 Shen Xiaoying Liu Xiaorui Dong Xue  作者单位:中国.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710049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2006 1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焦虑   焦虑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5.大学研究生毕业自我评价鉴定 篇五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共产导员,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力争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带头领先的作用。

学习上,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针对的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非专业的相关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英语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各项口语练习课程和相关活动,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论文撰写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提要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设计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逐步改进和完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无比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与同寝室、同专业、同实验室的同学保持十分融洽的关系。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项校园活动,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6.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六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打好基础。

7.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七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一) 样本选取及问卷回收情况

根据该校2013年毕业生人数按比例, 确定问卷发放数量, 并在各学院发放问卷;根据该校办学层次和特色, 本次调查选取该校4个学院毕业生为调查样本, 共发放问卷300份。本调查研究的备取样本为300份, 回收285份, 除5份无效问卷, 实际用于统计分析问卷共280份。样本资料280人中, 男性178人, 占63.5%, 女性102人, 占36.5%, 男性毕业生比例较高。

(二) 关于问卷基本信息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 共有党员27名, 约占9.7%, 共青团员248人, 约占88.6%;群众5人, 约占0.02%;理工农类148人, 占52.9%, 文史哲类132人, 占47.1%;城市生源有59人, 占21.1%, 农村生源221人, 占78.9%;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37人, 占13.2%, 一般的181人, 64.6%, 困难的有62人, 占22.1%。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调查分析

本问卷设置有23个就业调查问题。在设置问题时, 除基本信息外, 涉及就业障碍问题的共有四大类, 共19题。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 在有效的280份问卷中,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上, 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所学的专业前景问题, 将近85%的同学认为有前途;在就业考虑时, 个人能力和家庭社会资本都受到大家认可, 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 即是为了避免在今后就业中所遭受的非公待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理工农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无所谓, 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单位的招聘, 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欠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相关的学习实践经验, 也是比较欠缺, 以至于在步入社会初期, 很难适应, 融入工作单位;针对就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选拔机制, 对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个比重占57%, 部分同学采取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经历, 以弥补这个招聘限制。

三、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在分析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对比研究中, 农村籍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认真刻苦, 学习能力较强,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动手能力强, 较城市生源学生有忍耐力, 对学习和工作态度端正。然而, 在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同台竞争时, 却表现出交际沟通能力不足, 人脉资源不够等弱势状况。

(一)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 分析出如下两个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因素:一方面,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差距逐渐拉大, 致使农村籍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交际沟通能力处于劣势。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条件下, 各自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成效差距显著;家庭教育作为子女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由于受到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理解等因素的制约, 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在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劣于城市家庭。

(二) 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对学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方面的工作和努力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尤其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辅导方面的帮扶教育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笔者认为, 深层次的、真正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差异化的原因是我国长时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诱发的。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后, 认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政府要继续推行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 长远需要, 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大学生发挥热力, 奉献青春创造机会;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尽力搭建就业供求服务平台;大学生个人要端正态度,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自己的首份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兴旺, 长期以来, 我党始终关切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关注、引导大学生就业, 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关乎着家庭的希望, 落实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梳理, 分析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出现障碍的因素, 针对障碍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

[2]徐晓宁, 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 2007.3.[2]徐晓宁, 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 2007.3.

8.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八

摘 要:本文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依据调研数据,探讨毕业实习满意度构成要素、实习效果,主要从实习整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实习工作内容及环境满意程度、实习效果及其对就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强化就业引导作用,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发挥实习的就业促进作用。

关键词:毕业实习满意度;效果;旅游管理专业

一、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效果的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参加相关实践工作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从国内旅游教育研究来看,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毕业实习的探讨研究对象以高职高专层次居多。之后,随着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地位的强化,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侧重于加强实习管理、构建评价体系及优化实习模式等方面。基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大,本科生本行业就业率低的困境,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分析也成为了近几年毕业实习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分析到个人期望 、旅游企业、社会环境是影响本科生择业的主要因素。就实习对就业的作用而言,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如梅虎、詹泽慧等对实习促进毕业生本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如李晓丹、田喜洲等却提出实习后的大学生表现出对行业喜爱的程度明显下滑、职业承诺下降、信心降低等消极现象,导致选择别的行业就业。在此背景下,以连接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主体的毕业实习切入研究,探讨就大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构成要素及其对择业、就业的影响,在构建毕业实习管理优化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具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及效果分析

(一)实习整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首先,整体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习整体满意度较高,学生选择“满意”的为37.03%,“一般”的为44.42%,仅有不到19%的同学认为“不满意”(14.85%)和“非常不满意”(3.70%)。同时发现,学生对学校实习管理的满意程度整体上高于对实习单位管理的满意程度,有关“对学校实习管理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满意”和“一般”的分别为14.85%、62.93%,无1人选择“非常不满意”;有关“对实习单位管理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满意”和“一般”的18.55%、44.4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3.70%”。其次,有关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毕业实习满意程度最大的因素依次是“职业发展”(频次为32)、“自我价值实现”(频次为32)、“工作内容”(频次为22)、“工作环境”(频次为20)四项;“兴趣与价值”(频次为16)、“酒店实习制度”(频次为14)、“薪酬”(频次为12)、“人际关系”(频次为12)具有一定影响;“食宿条件”(频次为2)影响最小。在进一步调查学生选择实习单位重视的因素中,“工作环境”(频次为50)、“企业文化”(频次为48)、“企业实习与品牌”(频次为

42)为最重要的三项。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不乐观、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期待通过毕业实习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学以致用,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调研影响学生实习满意程度的负面因素中,“学历优势难以发挥”、“操作技巧欠缺”、“实习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居前三位。此外,“自身工作能力不足(第4位)”、“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第5位)”也是影响其实习顺利完成的阻碍。综合来看,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评判毕业实习满意度重要标尺。

(二)实习工作内容及环境满意程度。首先,就工作内容而言,大部分学生对实习岗位分配安排满意程度较高,但对实习单位培训、实习管理人员及职业发展指导满意程度较低。其中,

85.18%的同学实习的工作岗位与申请的一致;学生比较关注的专业培训、职业发展等需求满足程度不高,仅有40.73%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进行了合理的培训”,仅有33.32%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对职业发展给出了建议或方向”。究其原因,部分企业未充分认识到实习生的价值,忽视了实习生创新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个别企业仅仅着眼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于把实习生当作劳动力。其次,就工作环境而言,大部分学生满意程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单位食宿条件”符合要求,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的共达到95.7%,92.6%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习单位“能够与同事相处融洽,平等交流”,近60%的学生认为“能够与上级很好地相处”。本次调研对象所在实习单位主要为高星级旅游饭店、省内知名旅行社、国内知名主题乐园及旅游集团,提供免费食宿、相对较高的经济报酬,工作环境也较舒适。

(三)实习效果及其对就业的影响。首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同学对毕业实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持肯定态度。63.63%的学生认为“所从事的实习工作有利于了解旅游行业”,81.49%的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对本行业的求职有积极影响”,81.53%的学生“对自己在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 75.93%的学生认为“绝对有必要,对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其次,毕业实习满意度对就业、择业有直接的影响。实习满意度高的同学选择本行业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实习满意度低的同学选择本行业就业的可能性较小,甚至避开旅游行业就业。根据调研结果,83.88% 的学生坚持“不良的实习体验可能使我们避开旅游行业进行择业”,而在调研“实习之后,您是否打算到实习企业就业”这一具体意向时,选择“打算到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25.92%,选择“不打算到实习企业就业”占37.03% ,选择“不一定到实习企业就业”的占37.03%。总的来说,通过毕业实习的工作经历,学生接触到了旅游行业、直观地了解到行业用人需求及特点,为就业打下了基础;但就毕业实习对就业的促进、对本行业就业率的提升,仍然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毕业实习对就业促进作用仍有待发挥。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效果提升对策

(一)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应实施实习期间的阶段化管理。即将毕业实习过程细分为“适应、学习、提高、总结”四个阶段,按照每个阶段的重点,实行教学全过程管理。具体为:第一阶段:适应阶段(第 1 个月),此阶段主要是适应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实习单位所在城市,接受实习单位培训、学习、提高实习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学习阶段(第 2~3个月),此阶段在继续学习、实习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所在部门发生的各种问题,鼓励其学习企业管理层解决重要业务问题的流程、重大企业决策或事件的应对方法;第三阶段:提高阶段(第 4~5 个月),此阶段学生已经基本熟悉实习单位,其重点是结合自身的就业意向及需求主动分析、思考所在单位或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第 6 个月),辅助学生总结实习的心得与体验,确定就业方向,全面分析个人优势和特长,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夯实校企合作机制。首先应精选实习单位,完善合作方式。一般而言,应优先考虑行业内知名度高、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或集团作为实习单位。这些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部门与岗位,培训更加系统、完善。在毕业实习之前,做好实习单位的接受与宣传工作,最好在大学一、二年级就进行。可以采用校园宣讲会、企业管理人员讲座、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实习单位的介绍或宣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知名旅游企业实行管理培训生计划,使学生其在入校之初就加深对该实习单位的了解、认识,真正实现校企共同培养的目标。再次,应优化实习岗位,实习沟通常态化。大部分实习单位都认可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具有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势,但也认为其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等缺点。在此背景下,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应着眼于为企业完成人才储备工作,尽可能安排能体现其优势和能力的岗位,在熟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也关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召开实习单位座谈会,建立实习单位实习、就业回访制度,及时倾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反馈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建议和意见,总结在实习期间的问题和不足,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就业引导作用。首先,对实习单位而言,受过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其实习经历的满意度与选择本行业就业直接相关。因此,实习单位应降低实习“准工作经历”对实习生择业意向的负面影响,及早控制本行业人才的隐性流失。实习单位应设立专人负责,定期开展座谈、及时沟通,加强引导。其次,对学校而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行业就业率,为旅游行业输送急需的人才,毕业实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部分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份转变,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实习目的不明确,未将毕业实习与就业准备联系起来。因此,实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专业指导。在实习的每个阶段,定期和实习小组组长联系,关心学生实习工作、生活情况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便正确引导学生端正思想,为毕业后的工作夯实基础。总之,只有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毕业实习对就业引导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就业工作。

如何为旅游行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实现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对接,是摆在旅游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较高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必须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特别是在实习管理上,学校作为实施毕业实习计划的主体,应根据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强化就业引导作用,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实习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武瑾.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改革[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4).

9.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九

广西大学2014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

(共22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人)

胡 华 唐丽雯 冼满峰 电气工程学院(14人)

翁世洲 何邦乐 卢 桥 黄志伟 林 泉 成 煜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2人)

何 坤 周 祥 刘 诚 杨淏文 周 悦 李虹辉 法学院(14人)

韦 婉 欧培源 朱 琪 田惠文 李 媛 刘 渊 公共管理学院(16人)

杨祖德 梁艳鸿 黎桃桃 唐 芬 廖玉环 陈颖健 植兰兰 韦双莉 化学化工学院(15人)

潘映霞 黄竞霖 刘瑞雯 伍景希 石华瑞 喻盛容

钟 晴康海云李学通王伟龙冯世文李 君卢纯青黄静芳张梅莹张 珂林 瑜罗 龚苏 毅冯文静杨 芳吴先华孔云峰李 帅麦艳航熊天潥周礼玮高福欣陈 双 张若谷鹿建成 贾僖泉彭民毅 施 君韦尧瀚 柳 丹宋卫科 姚学宁甘 凤 韦 晓罗 丹 梁家春夏文秀 李 宇秦燕萍 李 茜— 1 —

苏文信 环境学院(6人)

李平阳 黎大荣 孙玲芳 唐 铭 谈 宇 郭莉娜 机械工程学院(3人)陈 标 郑羽嘉 唐秋艳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10人)

张 莹 高 雅 张 静 唐印浒于 琰 韦冬雪 肖 媚 教育学院(1人)

佴仁娣 林学院(2人)

郑义海 苏晓琳 农学院(10人)

农艳丰 覃慧丽 李 丁 张宇鹏聂 冲 徐 羽 谢杨苏广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7人)

麻少莹 刘 玫 刘清苏 吴 亨商学院(31人)

邹月媚 邓莉云 黎耀川 刘结玲何泽莉 李文凯 尚松峰 廖素桃周 全 吴 佳 陈一鸣 熊锋生陈 明 单 红 朱佳钦 黄晓明 — 2 —

张建华 朱 宏 张 帆 唐玉爽 韦姿百 覃 捷 李 刚 廖翊丞王昱莎郑 欢彭义芳李 柔傅甜甜赵国丽董世龙

覃其昶 唐艳琼 何 华 张 慧 黄思源 班珍珍

刘 静 蓟红丹 钟海富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1人)

曾 伟 邹承武 施李鸣 侯 杰 黄梅华 严 东 周瑞芳

于晶晶 马婷婷 贺杨扬 王子龙 数学与信息学院(4人)

杨 武 黄小津 梁 丽 杨英芝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人)

王 妮 曾有凤 黄 君 王金燕 张 瑾 张 雯 应武挡 李 玲 范腾飞 梁 晖 梁 莹 李瑞良 外国语学院(10人)

覃柳环 洪新路 彭美兰 凡伶莉 陈 诚 罗超扬 李丽丽 文学院(10人)

刘迎秋 张莉恩 梁丽莉 徐 臻 刘 萍 张超南 向子民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5人)

盘 薇 周柱坤 肖 潇 徐守磊 新闻传播学院(9人)

李小龙 钟建珊 李雪铭 黄明亮 余子泓 首善文 政治学院(4人)

王文杰占东辉 裴胜瑞 金果子 孙文明 朱甜霞 符潇雅杨宗筱 黄艳珍

魏 炜 莫 林 莫智莉 邹梦云 黎梦荧 原文娟 李星岐 何永芳 廖 玉

马 静 周 晶 陈 梦 赵超颖 资源与冶金学院(3人)

10.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十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激励引导作用,鼓励研究生把自己塑造成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特制定本评选办法。

一、评选条件

1.评选对象

应届毕业全日制研究生(不包括延长学年的研究生)。

2.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违纪处分;未无故欠缴学费、住宿费;

(3)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期间无补考、重修课程,修满规定学分;

(4)读研期间至少获得过1次学校“三好研究生(或标兵)”或“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

(5)读研期间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及以上(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或者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第一作者);

(6)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均达80分及以上。

经学校研究认定,有其他突出表现或突出贡献者。如取得重要科技发明成果并经有关机构鉴定;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比赛或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或一、二、三名,集体项目有排名的国家级取前五名、省部级取前三名;在社会活动中,有突出的先进事迹,受到过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表彰或其他奖励。

二、评选办法

1.每年12月底和5月底,春季或夏季应届毕业研究生根据评选条件提出申请,填写《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申请表》,并由导师签署意见;向所在学院提交申请表和支撑材料(课程学习成绩、学术论文、证书复印件,原件备查)。

2.各学院初审,汇总申请人名单及相关材料后报研究生学院。

3.研究生学院组织审核、评选,并将优秀毕业研究生的候选名单予以公示。

4.每年6月上旬,研究生学院将公示无异议的候选名单提交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三、奖励办法

1.学校对荣获“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的同学在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时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2.表彰决定归入研究生本人档案。

四、评选时间和比例

1.评选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5、6月份进行。

11.某大学研究生毕业 篇十一

关键词:

毕业生;法律保护意识;就业

收稿日期:2010-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天津教委调研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章,(编号:Jwdy-091021)。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辽宁朝阳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教育目标定位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连年的扩招也产生了其他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群体逐年大幅递增,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发展到2008年的559万。而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就业率却呈波浪递减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个别公司企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利用毕业生对获得工作的迫切性需求对毕业生设置诸多就业陷阱,随意侵害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遭遇侵害,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缺乏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法律心理、思想、观点、知识和理论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态度、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1] (P.228)它左右和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既能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约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中国民航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2分,剔出回答少于3/4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26人,占57.5%,女生93人,占42.5%。回收问卷中,文科学生占20.5%,理科学生占9.1%,工科学生占42.0 %,管理专业学生占18.7%,法学专业学生占9.6%。党员占40.2%,入党积极分子占0.5%,团员占56.6%,群众占2.7%。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是否遭遇就业侵权,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以及能否通过具备法律保护意识来保障自己的合法就业权益,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访谈、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就业欺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1.26.9%的同学对于在无薪实习期间缴纳押金是否合法表示不清楚;甚至还有7.3%的同学认为是合法的。

2.对于就业实习要缴纳培训费,41.6%的同学不清楚是否违法,10.5%的同学甚至认为是合法的。

(二)对就业歧视缺乏明显的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问卷:某单位在招聘会上列出“职位:打字员,条件:身高165cm以上,女,未婚,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对这一问题是否存在就业歧视?24.7%的同学认为不存在,38.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和歧视条件并列,容易让毕业生忽视其中隐藏的就业歧视,导致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权益的的明显侵犯。

(三)对求职中介资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对“到民办职业介绍所求职,是否会先问清楚该中介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等”的调查中发现,46.6%的同学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11.0%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查询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为合法机构。

正是由于部分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欠缺,才造成一些中介结构利用毕业生迫切找工作的心理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进行信息欺诈或设置就业陷阱。这不仅可能使毕业生在财产上受到侵害,甚至还可能遭遇传销禁锢等人身侵害。

(四)对自身隐私安全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索要毕业证、身份证及涉及自身的重要信息,或将上述证件借给用人单位办理工商登记、信息登记时,有5.5%的同学表示会这样做,27.9%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如何去做,6.8%的毕业生则表示咨询后再说。

身份证、毕业证以及个人信息等都属于毕业生的隐私信息,涉及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如果不能妥善保管,一旦被泄露或非法利用,有可能使毕业生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甚至可能成为被敲诈勒索的对象。

(五)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条件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对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职业危害等工作条件是否在求职中考虑,35.2%的同学表示没有想过,9.1%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考虑。

工作环境的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对毕业生今后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从事的是危险性或特殊职业,法律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因工作环境或职业性质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予以赔偿。而多数毕业生却缺乏或忽视了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发劳动权益纠纷。

(六)對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了解模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的长短与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相关,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与正式工作后不同的劳动报酬和工作待遇

1.调查发现有60.7%的同学知道有试用期的规定,但仍有37.9%的同学不知道有试用期规定。对试用期的具体时间掌握上,如试用期的最长法律规定,45.6%的同学不能准确回答。

2.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履行了相关告知程序即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在问及合同约定“试用期内不允许辞职,辞职需缴纳3000元违约金”的条款是否合法时,认为合法的同学占18.7%,不清楚是否合法的占35.6%。

三、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的就业权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指导毕业生了解、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其法律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各高校应在今后的教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毕业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让其充分认识和把握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权益:平等就业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救济权等。

(二)引导毕业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加强对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自我认知与形成,逐步培养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的意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促使毕业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三)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

普及与提高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应注意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载体,大力宣传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调查问卷问及喜欢哪些教育宣传方式时,选择就业法律案例的占54.3%,选择专门讲座的占37.4%。

调查还发现,尽管选择就业网方式的只占13.7%,但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对于通过学校就业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是有一定需求的,只是由于就业网的设置及其内容涵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毕业生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这一途径。通过网络服务传播信息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网络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借助网络途径进行沟通、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是非常有效、便捷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就业网的服务工作进行改善:将涉及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的内容以专栏形式凸显出来;在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既要有与大学生就业法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有针对就业较多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规章;设置典型案例来教育和提醒广大毕业生注意就业中的侵权行为。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以flash或动漫的方式来演示,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使学生有深刻的理解。

(四)改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涉及企业安全環境、就业歧视、试用期、就业欺诈等问题与就业指导之间存在相关。说明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工作中,就业指导占据一定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仍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对于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仍处于相对较弱地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1.树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本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是法律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就业服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就业服务理念,坚持从权利维护的角度系统全面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法律指导。[2] (P.71)

2.改变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定位。[3] (P.43)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多侧重于学生就业思想定位和求职技巧,如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如何着装、写简历、应对面试等,忽视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在今后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

3.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障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权益保护课程、个案咨询、法律指导、就业维权等服务,把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提高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最终保障毕业生在就业中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可以使毕业生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而且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塑造其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对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2]鲍冠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3]戴伶俐,章毓林.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

上一篇:个人工作发展规划表格下一篇:一年级下学期体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