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

2024-10-03

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 篇一

大元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

作者:平文华 日期:2015-08-15 02:17:05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大元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大元村位于乐安县鳌溪镇南西方,大元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大元村是鳌溪镇十八个村之一,共有人口1387人,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干部4人,其中农村干部3人,共有1个党支部,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大元组是大元村政治、文化中心,山下组、排下组、小代坊组以发展蚕桑为主,种植大户刘秋华、平中华等,大元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大元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8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陂下、竹员、新树岭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14年,期末农村人口1387人。调查扶贫对象为79户278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0%。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大元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设施落后。大元村无村级卫生室,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小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大元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大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大元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79户,贫困人口278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大元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大元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古罗江组实施桑叶种植1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蚕桑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在大元组新建一座现代化桥梁,需投入资金82万元,同时硬化小代坊至塔元路1.5公里水泥路,硬化陂下至芦元路1公里水泥路,需投入资金75万元,可解决涉及8个组465户1378人的出行问题,同时可解决涉及四个组258户682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三)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紧密配合,对照帮扶计划,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实,并及时发现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镇报告工作实施进度,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责任编辑:平文华

信息来源:大元村

信息所属:乐安县 鳌溪镇 大元村

2.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 篇二

一、精准识别贫困户是实施扶贫帮扶到户的重要基础

贫困户识别工作是开展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2009年,国扶办就已经组织和部署了识别到户工作,九江市修水县、都昌县已经开展并完成了此项工作,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一次性完成识别是开展精准识别的要求。

2013年初,九江市就已对帮扶到户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识别到户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全市于年初开展的“三个一”主题帮扶活动,针对“住破烂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的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识别到户,摸清底数。为此,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摸排和识别工作,要求每个村每个项目确定2-3名帮扶对象户。此项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安排了3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帮扶到户工作。“三个一”帮扶活动在全市快速启动,平稳推进,较好地一次性完成了对帮扶对象户识别工作。实践总结,一次性完成贫困户识别工作对推进扶贫帮扶到户相对较好,也得到了基层群众普遍认可。如此识别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有利于节约工作成本。扶贫对象识别工作量大,程序繁琐,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准确、完整、规范地一次性完成识别,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性。贫困户识别工作牵涉方方面面,事前培训、事中跟踪、事后总结等等存在着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分批次识别,势必会造成部分工作重复做、反复做,导致各方资源浪费,工作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农村稳定。扶贫对象识别工作事关农村安全稳定、政策敏感性强。一次性推进识别工作,避免了重复做调查、摸底对农村社会的造成第二次冲击和重复性波动,对维护农村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二)严格识别工作程序是找准贫困户的核心。

九江市在探索中总结为:贫困户识别工作必须建立在统一标准、全面调查、严格程序、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上,必须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基层群众。坚决杜绝减少中间环节。按照七步两公示的工作步骤开展此项工作,具体程序为:村民申请→入户调查→组级初评→村级评议(公示)→乡(镇)级审查(公示)→县级审定→市级备案。

1. 村民申请。

坚持开放自愿原则。将贫困人口规模指标分解到乡镇,经过宣传发动,让所有村民知晓。自愿申请成为扶贫对象的农户,须填写申请书,签名后及时上交村委会。

2. 入户调查。

坚持严肃细致原则。由省办统一制定入户调查表,调查组全面入户调查,坚决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认真填写调查表,逐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调查表按照户编号装订成册,入户调查组转交给组级评议小组。

3. 组级初评。

坚持群众参与原则。村民小组依据入户调查表,评议出组上贫困户,做到整户进整户出,不能拆户,无异议后填写《贫困户花名册》,随后将花名册和入户调查表上报村委会。

4. 村级评议。

组织村评议领导小组对贫困户进行评议,等额确定出行政村贫困人口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整理汇总全村贫困户花名册、汇总表和入户调查表上报镇。

坚持阳光操作原则。村上将识别出来的拟定贫困户,

5. 乡(镇)级审核。

坚持严格规范原则。乡镇以村为单位按5%的户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公示无异议后,整理汇总上报全乡(镇)贫困户花名册。

6. 县级审定。

坚持谁定谁负责原则。由县扶贫部门以乡为单位按3%的比例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最终审定,报市扶贫部门备案。

二、落实帮扶举措是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关键所在

严格落实帮扶举措、强化帮扶手段是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的难点和重点,是将贫困地区农民“扶上马、送一程”的着眼点和根本点,更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一)对扶贫对象要分批分期进行帮扶。

九江市认为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要分期分批进行帮扶。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按照目前贫困人口的规模来看,贫困人口队伍庞大,根据统计部门的测算,仅九江市贫困人口还有39.8万人,贫困人口多,帮扶难度大;二是尽管扶贫资金总量逐年增加,但贫困人口人均扶贫资金依然很低,如果是洒胡椒面,搞普惠制扶贫,就达不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的;三是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有些贫困人口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不高,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对扶持的产业不擅长,对搬迁扶贫政策抵触等等。

(二)对扶贫对象要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就如何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九江市认为首先要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变“输血”为“造血”,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主观来讲,造成贫困的原因无外乎三种:一是思想懒惰,二是身体残疾,三是技能缺失;从客观来说,一是生存环境的恶劣,二是因病因灾致贫,三是缺少信息、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等。针对以上造成贫困的原因,结合全市多年来的探索和工作实际,就扶贫帮扶到户工作九江市总结为五点:

1. 整合各类资金,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就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也必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心之一。以前,每个行政村10万元扶贫资金,钱花了看不到效果。今年省办提出采取贫困村与新农村点相结合的整村推进新模式,整合了50万元资金,以打造扶贫和移民生态示范村为目标,着力自然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九江市积极整合扶贫团委等部门资金122.9万元,开展“圆梦行动”活动,今年共支持330名贫困大学新生。其中112名为省级扶贫重点村的优秀学生,每人资助2000-8000不等。

2. 推进移民搬迁,着力推进贫困群众进城进园。

事实证明,对于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实施搬迁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帮扶到户途径。从2003年开始,九江市实施搬迁近10万人,从过去修水县一个县,到现在10个县(市、区),各地要求开展搬迁移民的热情非常高,在前不久要求各县申报明年的移民人数,全市达到了4万多人。省委书记强卫对该市移民搬迁推进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做了重要批示,指出修水、武宁两县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工作值得参考和推广。

3. 助推产业发展,全面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富民。

选准产业发展模式,选好产业支持政策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九江市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都昌县2013年从1000万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贷款担保”试点资金,帮助贫困农户从信用社贷出发展产业所需资金。具体来说就是将200万元资金存入信用社作为担保,信用社按照1:8的比例给符合规定的农户发放贷款1600万元(利率6.5%),扶贫部门再按照3%的利率给予贴息;并且拿出25万元为这些发展产业的农户购买产业风险保险,对因灾受损的产业保险公司按照60%给予赔付,这样既减轻农民负担,更增强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二是利用农业企业进行到户帮扶。鼓励农业企业利用自身的特点,采取聘用贫困户用工、收购企业所需的贫困户手中的原材料、包销贫困农户产品以及无偿帮助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贫部门给予这些做得好的企业3%的贷款贴息资金。三是利用村级互助资金进行到户帮扶。利用省下达的互助资金建立村级互助社,让贫困农户免费入社,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4. 开展技能培训,增强提升贫困农民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通过扶持、引导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是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例如:九江市与深圳技师学院创办的“九江扶贫班”,先后培训了3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有将近180余人既拿到了文凭,又学到了技术,并都能落户深圳,与深圳市民同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毕业生全部安排在沿海大企业工作,工资基本都能达到5000-8000元,修水县有一个学生叫游干明,现在月工资达到了15000元,真实现了一人培训,全家脱贫。

5. 强化部门协作,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要进一步增强行业帮扶、社会帮扶力度和广度,切实整合各方面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结对帮扶活动,如全市今年就专门针对“读不起书、治不起病、住破烂房”的现象,动员全市172个帮扶单位,在全市贫困村开展“三个一”帮扶活动,使部分特困家庭“读不起书、治不起病、住破烂房”等三个方面突出困难得到缓解,帮助贫困户度过短期难关。截止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市“读不起书”的187户贫困学子均已接受定点单位资助,在9月1日之前已全部入读学校;“治不起病”的对象,由定点单位帮助其联系卫生、民政部门,争取大病救助等优惠政策,另外资助1000元—5000元的生活、交通补助;对于“住破烂房”的对象,已帮助66户贫困户基本建成新房,另还有85户正在建造中。在解决贫困户住破烂房的问题上,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定点单位帮一点、扶贫部门投一点、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争一点,由贫困户自己投工投劳,这样基本能建成60-70平方的平房。

三、关于扶贫到户工作的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非重点县的支持力度。

江西省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扶贫部门将政策、资金集中倾斜于该地区。但在非苏区、非重点县仍然有近30%的困难群众,这些地区除享受村庄整治资金外,扶贫基本依靠自身财力,这影响了全面同步实现减贫脱贫。以九江市为例,全市13个县(区、市),只有修水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都昌1个省级特困片区县,这两个县的贫困人口占全市总贫困人口的63%,可以说还有将近40%扶贫对象户分布在其他县区,而扶贫资金又多倾向于重点县和特困片区县,这对全市扶贫开发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省委、省政府、省扶贫部门应重视和加大对非重点县和非苏区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非重点县和非苏区县的产业发展资金或是在村庄整治资金中允许安排产业发展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以奖代补”扶贫项目以及资金分配机制,实现非重点县和非苏区县也能更多地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雨露。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大扶贫机制。

3.宜昌市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湖北;精准扶贫;调研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湖北省级贫困村——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黄马河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有贫困户92户228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仍是最基本的村情。

(一)生存状况差。一是收入水平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还有村级债务14.5万元。二是住居条件差。全村现有土坯房412户,其中危房382户。三是生活压力大。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人口,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救能力差,生活水平低。

(二)基础设施弱。一是行路难。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部分住户因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二是用电难。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三是饮水难。饮水困难207户。

(三)脱贫解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该村地处高山深谷,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二是农村劳力匮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且长期患慢性病或身体残疾。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技术,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夷陵区一些基层干部对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担忧情绪。

一怕基础设施建不起。当前,贫困村群众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愿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区乡财力有限,村级 造血功能更弱,筹集资金搞建设成为基层干部一大头痛的难事。难以筹集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怕重大疾病治不起。近年来,随着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升,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目前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人得大病,全家便陷入困境。群众时常感叹“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

三怕产业风险担不起。贫困村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帮扶是关键,但由于贫困群众缺技能、缺信息,势单力薄,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多,效益低,加之市场千变万化,发展产业存在很大风险。调查中,很多乡镇干部感叹,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群众“赚了钱不谢你,亏了本要找你”,产业风险真是担不起。

三、做好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二是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三是精心谋划项目。要认真谋划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4.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 篇四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我会对口帮扶村坡心镇家家乐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帮扶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式,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家家乐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措施,使家家乐村的贫困户(37户,127人)达到“八个确保”: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每户至少输出1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1至2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帮助家家乐村实现“六个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基本改变家家乐村的落后面貌。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群众脱贫与集体脱贫相结合的原则。以帮扶群众发展生产为切入点,推进集体经营的壮大,实现群众与集体共同脱贫。

(二)坚持当前脱贫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短平快项目入手,兼顾长效产业的开发,实现快速脱贫与长期奔康致富。

(三)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生产为基础,通过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动家家乐村文明建设。

(四)坚持帮扶支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帮扶支持为动力,加强基础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增加财政扶贫投入的同时,加大部门项(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群众为主体,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合力促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

(二)坚持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所有扶持的项目资金要进村入户,所有整合资金首先解决农户“八个确保”。

(三)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家家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同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贫困的农户。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得到落实,成立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度统一、协同作战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帮扶任务,高效协调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组长:*

组员:*

五、工作措施

(一)落实规划到户,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规划到户”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核查家家乐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账;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脱贫计划,分布组织落实;填写省扶贫办统一印制的《帮扶记录卡》,保证“一户一卡”;提高扶贫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关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及时更新。

(二)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家家乐

培育“造血”功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加强家家乐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家家乐村民主法治建设,帮助“两委”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工作管理有制度,办事有章法,行为有准则。

(三)重点项目帮扶

1、泥砖房改造项目。根据“政府出一点、部门出一点、个人出大头”的原则,帮助仍然住在泥砖房和危房的贫困户(7户27人)住上“安居房”,改善居住环境。

5.结对帮扶村走访慰问扶贫户简报 篇五

海南日报海口月31日讯(记者刘操 邵长春 郭畅 林晓君 通讯员吴建洪 陈思国)新年到来之际,困难群众们的生产生活,依旧牵动着我省各级扶贫干部的心。12月30日起,我省多个厅局、市县分别组成慰问团,走进贫困户家中,将新年的祝福和温暖送到他们的身边。

30日,省民政厅派出4个慰问组,走进东方市天安乡光益村的1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每到一个贫困户家里,慰问组都会询问他们的经济状况。

“祝福你过个好新年,你申请的低保金会很快批下来!”省民政厅主要负责人一番暖心的话,令贫困户李亚荣感动不已。

李亚荣家今年农田收成不好,照料80多岁母亲和3个不满10岁孩子的重担,让李亚荣一度一筹莫展。民政厅慰问组一行详细了解李亚荣的家庭状况后,叮嘱当地有关部门帮助他申领低保金。

元旦假期第一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扶贫慰问工作组由该厅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扶贫联系点——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红峰村,逐一为贫困户送上了棉被、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

工作组一行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细致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子女上学和医疗保险等情况,倾听他们谈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生产生活方面的主要打算和诉求。

省委办公厅昨起组成慰问团,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开展为期两天的“新年送温暖”活动。据了解,今年,省委办公厅以厅机关党委文件形式印发的《党支部联系堑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具体安排》,将琼中堑对村4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任务分解到29个党支部。各党支部利用各种节假日,积极开展送房屋建设材料、帮助建设鸡鹅舍,开展文化帮扶、送温暖活动等。

6.村扶贫帮扶调研报告 篇六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6号),按时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我局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任务:区分给我局的帮

扶对象是坡心镇排河村48户166人。从开始,用3年时间,对帮扶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含1500元)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对象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二)具体目标任务:实现“八个确保”:确保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生产条件且有自我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完成危房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

二、责任分解

股级以上干部各负责帮扶5户贫困户,另局长加多负责1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负责帮扶4户贫困户。具体名单详见附表。

三、进度要求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分两个阶段:

(一)调查研究和动员部署阶段(12至2010年1月)。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并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拟于2010年1月份组织一次深入贫困户开展调研活动,制定挂点帮扶工作方案,并报区扶贫部门审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充分依靠各界力量,按照经批准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实施。各帮扶负责人要进行工作检查总结。

四、主要措施(一户一法)

1、通过深入了解分析贫困户家庭的贫困根源,“因户制宜”地制定脱贫致富办法:(1)有劳动能力又有条件走出去的,可直接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2)有劳动能力但因其他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可在当地介绍就业脱贫;(3)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挂靠农业龙头企业或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增收脱贫;(4)通过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5)符合五保、低保条件的,联系民政部门帮助申请五保、低保保障。

2、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原则,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制订劳务培训计划,安排劳务培训,并帮助就地或异地就业。

3、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资助挂点贫困户,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统筹解决贫困户低保医保、义务教育等实际困难。

五、组织领导

1、成立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领导小组。熊昌局长任组长,梁雨昭任副组长,刘洲、陈汉林、许国卿、钟东霖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钟东霖兼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2688288。

2、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各个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局的帮扶对象责任到人分解表,明确各自工作任务与要求。

3、各帮扶责任人要通过入户调查,根据各自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制订具体的帮扶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4、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帮扶责任人到户累计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次,并及时填写到户记录卡,送区扶贫部门登记录入电脑,实现动态管理。

7.老区扶贫村发展的启示 篇七

均郑村由贫穷落后一跃变得和谐富足,奥秘何在?村党支部书记朱柳忠一语道破迷津——组织添活力、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抓好党建工作是推动均郑村发展变化的原动力。2008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建示范点称号。

一、建强一个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提高村党支部核心战斗力方面,均郑村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力抓,一强班子、二明思路、三强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公推直选强班子。随着均郑村发展和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村两委老班子人员中与之不相适应的一些旧观念、旧方法、旧作风日渐凸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均郑村的发展步伐。有鉴于此,乡党委适时提出了在均郑村进行村支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受到了该村全体党员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党员们经过认真酝酿,把原村民兵营长、生猪养殖专业户朱柳忠推选到了村支书岗位;同时,推选一名平时肯热心为群众办事的普通党员充实到村支委,配齐配强了村级党组织。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几名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被选举进入村委班子。这样,在干部队伍、组织结构上为均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党员首议明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均郑要发展,关键要有正确的科学决策。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该村通过广泛开展培训班,大力提高了党员的实践能力,使其树立了科学发展的信心。2008年,该村共培训党员45人次,培训面达90%以上;另一方面,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女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2008年,该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人,预备党员2人,党员转正1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党员首议制”。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项,都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再经群众讨论,集体决定后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科学民主、思路清晰、方向正确、群众欢迎。

勤廉双述强制度。该村每年定期召开村干部述职述廉群众评议大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该村先后建立起议事规则、值班制度、“三务公开”、财务管理、分组包干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村两委班子人员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结合群众民主评议结果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村干部跟班作业、推诿拖拉的散漫作风,增强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二、用好一支队伍

在均郑村,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非常充分,党员队伍成为均郑发展的领航员,“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支书朱柳忠是全村最早的养猪专业户,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积极鼓励其他党员和群众办养猪场,他提供技术帮助、资金支持,并帮助他们寻求市场。在他的带动下,有两名党员相继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

党员周芳山看好安吉白茶项目,他的第一念头就是要把家乡的荒山变金山。他和安吉客商联手,共开发种植了2000亩白茶基地,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闲散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带动了400多户农民种植。

党员先示范,群众跟着干。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均郑村富民工程逐项落到实处。该村建起了生猪养殖基地5家、千亩特色种植基地、300亩紫甘薯种植基地、500亩红芽芋等经济农作物基地。均郑人立足本土、勤劳创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均纯收入年净增500元。

三、弘扬一种精神

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是下塘乡党委抓党建工作的一个探索和创新。均郑村党员在践行为民服务承诺制时,大力弘扬“奉献服务”精神,这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石壁底自然村,一开始就遇到了资金筹措问题。这里居住着23户人家,总人口101人。按照理事会预算,每人需出资300元。能不能筹上来呢?61岁的老党员朱良茂带头交足了一家人的筹资,做出了表率。在外务工的青年也踊跃捐资,纷纷把钱寄给理事会,解决了开工建设的头等大事。空心房拆除也是一个头疼问题,又是老党员朱良茂带头拆除了自家5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空出了一个休闲小广场。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支无声的标杆。石壁底居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半年时间里石壁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完成拆除空心房1850平方米,改水17户,改厕17户,改栏15户。群众自筹资金达到10多万元。该村实施了1.2公里和3000米里弄小巷道路硬化工程,种植绿化苗木2万多株,建好了休闲场所,安装路灯7盏、太阳能3户。

在服务承诺活动中,无岗无职党员立足自身条件,找岗定责,以办实事的方式开展承诺服务。有的当起了义务清洁工,有的当起了防火宣传员、水渠维护工等等。在均郑,党员讲奉献、重服务蔚然成风。2008年,村两委承诺的5件实事全部完成;全村32名党员承诺服务的事项共43件,完成43件,履诺率100%。

四、建好一个新村

均郑在发展,但是均郑人很理性地看待发展。村两委坚持依照科学发展观来建设新均郑。

一是高标准、高要求编制中心村15年整体规划。该村聘请浙江城乡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编制新农村建设总规、修建性详规。并依据规划,先期投资53万元,完成了均郑—花园800米、均郑—石壁底1000米、均郑—羊兰1500米、均郑—塘坑1300米、均郑—黄泥山头1200米道路的修建和9000米里弄小巷硬化工程。建起了新村部、健身场、篮球场等休闲场所。二是重视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农业发展后劲。该村投资60万元实施了石臼—花园2000米水渠改造工程,解决了500多亩水田灌溉问题;投资28万元完成了石壁底1600米河道改造、水坝建设工程。三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该村种植苗木3万多株,改水改厕46家,修建沼气池23个,清运死角垃圾62吨。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该村大力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亲情结对活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该村创建起中心活动场所、农民书屋、女子腰鼓队,开展廉政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8.太康:精准扶贫帮扶机制促民富 篇八

总人口138万、地处豫东平原的太康县,777个行政村中有167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17万。近年来,太康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的原则,结合县情实际制订了《太康县精准扶贫帮扶工作方案》,并逐步推进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太康县建立了三大保障机制。一是组织运行机制。县里建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乡镇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组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二是监督管理机制。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精准扶贫帮扶专项督查组,对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三是考核机制。对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帮扶责任人或工作队给予表彰奖励。

为使帮扶工作不遗漏一人一户,太康县重点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依据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按照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预计在2014年10月底,太康县将建立完整的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实现与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衔接。

二是建立机制落实责任。贫困村、贫困户确认识别后,通过实施“5431帮扶工程”达到帮扶全覆盖:即县处级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和教师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每个企业帮扶10户贫困户。县直单位对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每个县直单位帮扶1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派驻1个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明确1名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计划,协调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帮扶责任人及责任单位负责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并给予必要的培训、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

三是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全县各乡镇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基础设施到村到户。采取资金整合、政府适当补助等办法,集中力量建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努力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通过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带动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有基础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探索有劳动能力且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扶持购买就业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教育培训到村到户。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组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劳动力再就业培训”项目,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生产技术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并为贫困户创业提供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利息、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课稿下一篇:小学爱与责任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