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团队意识

2024-10-05

增强团队意识(精选8篇)

1.增强团队意识 篇一

增强创新意识 打造优良团队

对桃源县中医院外科现状的调研

桃源县中医院吴丕明

桃源县中医院始建于1955年,中医骨外科于建院时设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医骨外科现分成了两大科室,即骨外科和普外肛肠科,骨外科继承了传统的手法复位,并开展了现代的手术内固定术,普外科包括肿瘤、泌尿、颅脑,肛肠外科。普外科现有医护人员23人,其中有医生11人,主任医生1人,副主任医生1人,主治医生3人,医师6人;护理人员12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经过开拓与创新,普外科形成了以微创、肿瘤、肛肠外科为龙头品牌,一跃成为了医院的拳头科室,年收入从2003年的60余万元,发展到了如今的年收入700多万元。在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何平力的带领下,外科这个团队通过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服务理念创新,实力日益壮大,部分诊疗水平县内领先,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一、人才创新

2003年之前,骨外科有医生5人,除1名西医外,其余的5人均为中医,且学历都不高,1名本科生,2名大专生,3名中专生,只有3名主治医师,没有副高以上的职称。普外科手术除了做阑尾切除和疝修补手术外,其他手术基本上没开展。骨外科也只是以传统的手法整复为主,手术内固定也极少开展。根据这一现状,外科着手引进新的人才,并确定引进的人

才以西医为主,学历必须达大专以上学历。到2009年为止,外科引进了本科生6名、大专生2名,而且全部都是学西医的。人才引进后,注重培养,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选拔1-2名医生到省内各大医院进修,并多次参加了全国各地的短期培训班和学术交流,这些人员学成归来后,开阔了视野,极大的提高了战斗力。

二、技术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院这些年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求,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使中医院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根本缺乏创新;加上人民医院近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已远远把中医院抛在了身后,中医院的水平比县二人民医院、县三人民医院,甚至个别中心医院的水平还要落后,取于夹缝中,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引进新技术,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人才有了,技术创新成为了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外科瞧准这一契机,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率先在县内开展了腹腔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保胎取石、腹腔镜下疝修补手术,经皮肾镜、胸腔镜协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甲亢改良手术、肛肠科PPH手术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新技术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百姓心目中中医院只姓“中”的观念,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竞争力,使中医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甲”医院。

三、理念创新

以前的中医院,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除了“袁彩云”时代的眼科曾红极一时外,其他方面没有给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什么印象,认为中医院只会开中药,诊一些慢性病。针对这一现状,医院领导通过反复研究,于2007年成立了社区服务部,将医院现有的设备,现有的技术,现有的人才配备印制成宣传小卡片,下到全县各乡镇,广为宣传。外科改变以前陈旧的观念,改变了坐在医院等病人的观念,经常派人走访各乡镇,采取义诊等方式,建立了网络关系;确定了病人电话回访制度,规定每个经治医生必须每月给自己诊过的病人打30个回访电话,增强病友对医生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外科规定每天利用晨会的时间,抽5-10分钟,利用读报、读书等方式了解外科发展的趋势,了解新的服务理念,增强了服务意识,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开展,外科的医护人员从根本改变了服务意识,进行换位思考,将人性化服务始终贯穿于整个服务之中,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得到了普遍赞誉。

桃源县中医院外科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创新、务实的良好工作氛围,一代年轻的中医院外科人不断的融入了这个团结、奋发向上的集体中,不断完善,力争把这个团队,这份事业做强、做大。

2.增强团队意识 篇二

是日上午, 清风徐徐, 艳阳高照。在鲜红的党旗下, 该所全体党员首先举行了“坚定理想信念, 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党支部书记冷继红主持仪式, 组织宣传委员宋寒冰带领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该所党支部希望每一位党员通过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 时刻牢记入党誓词, 严格践行对党的庄严承诺, 坚定政治立场, 严守党纪党规, 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生产、工作和学习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汇集心往一处想的智慧, 凝聚劲往一处使的力量, 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是四川省皮革研究所党支部此次活动的宗旨。在随后开展的团队户外拓展培训活动中, 参加活动的党团员和先进积极分子, 通过“抢滩登陆”“高空断桥”“能量传输”“同舟共济”等多种项目, 有效地提高了员工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 唤起了年轻人敢于挑战的勇气, 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凝聚力, 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讲话中“基础在学, 关键在做”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参加活动的每位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认为, 通过本次“两学一做”重温入党誓词和户外团队拓展培训活动, 切身体会到了在工作和学习中应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时刻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 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 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所长陈磊在活动结束之后作了简短的讲话, 强调了此次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的重要意义。他说, 团队精神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通过参加此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对户外拓展活动的体验, 领悟到能不能变换思维, 坚持创新, 是新常态下企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的发展要依托党的组织建设基础, 希望广大员工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 提高团队执行力和协作力, 为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努力。

3.打造激情团队 增强内在活力 篇三

激情、活力是企业

无形的宝贵财富

“激情”,简言之,十分强烈、难于抑制的感情。我理解,“激情”是“满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激情团队就是指充满了内在的原动力,不畏艰难困苦、不断进取向上、始终愉悦快乐的员工队伍。只有激情员工,才能发挥自身内在的最大潜能,服务好我们的顾客,成就一流企业的梦想。“活力”,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状态。词典中将活力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正常人水平下,只有在心态最稳定、最平和的时候,他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最优,潜力才能最好发挥。

“激情”与“活力”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种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有三: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如果员工没有激情,死气沉沉,这个团队必然没有生命力:前者是内在原因,后者是外在表现(或存在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激情制约活力,活力依赖激情;前者主要为“意识”层面,后者更多地反映为“物质”层面,体现的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但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不同的企业却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在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下,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不断向员工提出要求,却往往忽视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很少关注员工生理、心理、智力、情绪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员工的激情直接影响到工作态度,影响到团队的活力,从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因此,员工的激情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隐藏的财富,这种能量一旦爆发,对企业带来的绝对是利润的提升甚至飞跃。打造具有持久激情的团队,不断赋予生机与活力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当前对激情团队和

员工活力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单纯的布道施压

激情、活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反映。现实生活中,就对员工管理的认识而言,从最初的“人是成本”,发展到“人力资源”,进而提升到“人力资本”。但我认为人既不是“资源”、也不是“资本”,更不是“成本”。因为这些看法不管如何重视“人”,却都把“人”当为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以我们日常奉行的制度管理为例,在制订各类制度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员工假想成了懒惰的或者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以此为前提,不少制度过于强调刚性、惩罚性、禁止性,而缺乏“人情味”,结果不少制度流于形式,更起不到点燃激情、增强活力的效果。

误区二:薪情大于心情

大凡谈到员工活力,多数人会想到高收入和丰厚的福利保障。的确,金钱是影响员工活力的重要因素,但金钱并不是对员工表示认可和奖励的唯一形式。当员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足够生活保障后,薪酬还有多少激励作用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员工对五个层次需求有自下而上的过程,在底层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员工追求的是认同、尊重、被重视。好的心情让你的员工感到快乐,才能拥有活力。金钱不是唯一能带来快乐的因素,心情远大于薪情。

误区三:激励方式单一

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思维方式和需求的差异,提升员工活力要明确对象的差异性。使用统一的激励手段,很明显不能最大化激励员工、帮助提升员工活力。文化背景、性格因素、工作性质差异都可能成为激发员工活力的影响因素。例如,对于从事体力活动的工人可能更看重薪水,而知识型的员工则可能更注重个人兴趣、职位晋升、不同城市的调动、出国进修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人要根据员工需求,帮助其实现职业梦想,给他们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你觉得重要的。提升员工活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激励的艺术可能被管理者创造性地升华。

误区四: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活力。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实际的管理与文化理念不相应相称,即管理中体现的实质与文化理念不匹配、不到位,甚至自相矛盾,不能发挥对文化建设中提倡的核心理念、价值观的深化、传载、巩固作用,反而成为企业文化的绊脚石。二是缺乏执行力。要想企业文化有活力,就要使物化企业文化观念的制度体系有活力,而要使制度体系有活力,就必须使制度建立在准确、完整地体现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并切实有力地持久执行。

打造激情团队,

增强员工活力的途径

焕发激情、增强活力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如何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

切实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员工的需求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物质需求是一个人生存和安家立命的最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为企业工作所应获得的回报。物质需求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薪酬。我认为,在薪酬方面,不能是仅仅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最低水平或者说略微高一点,而应该在同行业内具有竞争性的、甚至最终要达到行业一流的薪酬水平。这对于激励员工的激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贡献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作为一流企业的员工所应该分享的企业发展成果。对此,在认识上不能把工资简单地看成是人工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主要通过降低员工工资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那这个企业的员工肯定没有激情与活力。事实上,合理地提高员工的工资,对于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员工流失率以及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最主要的是让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人人平等、都能受到公平对待和充分尊重。以正面的引导、表扬、激励为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目标导向和及时激励

任何企业都永远是以利润为导向的。采用目标导向激励就是把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员工的需求。公司目标层层分解,个人目标明确。目标设置应尽可能满足员工需要,使员工与工作匹配,这种适配度帮助员工感觉到自我价值所在。设置的目标也需要员工高度认同,否则即便顺利完成,也不会有成就感;目标布置明确且可行,适当增加挑战性,使员工看到努力方向和成功的希望。同时阶段性将成果反馈给员工。让员工明白自己受到关注,了解对公司贡献,形成归属感,培养奉献精神。工作的趣味性、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能为员工带来心理效用。

领导魅力与双向信任

管理者在企业中较一般员工更负有推动团队和谐的责任,合格的管理者应该随时关注团队里员工的身心状态,并及时分析和帮助团队成员处理问题,做好预防工作,将问题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信任使彼此尊重,员工对领导的尊敬首先来自员工对他的信任,对领导所作决策和目标的信任。上下级要进行直接沟通,上级对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才要适时推荐,决不能让自己求官的欲望阻碍了年轻员工上进的激情。只有做到坦诚面对,才能彼此信任、互相尊重。

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

沟通在企业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平台能够使员工的想法和建议及时传达到相应决策部门,这是企业发展的润滑剂。同时,企业的任何政策出台都第一时间完整地传递到员工,真正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成熟的沟通体系可以包括多个方面:个人绩效的双向及时沟通、不定期的各个层次讨论对话形式、内部网页上的意见箱或论坛、员工内部分享的刊物,等等。高层与基层的直接沟通加强了内部监管与交流。激发员工活力的一个要素在于工作团队的氛围,团队凝聚力意味着员工和团队双方的认同和接纳。在高度认同的环境里,员工才能感到情绪饱满、获得尊重,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活力才能被真正激发,互相的配合也才能协调一致。

4.增强团队意识 篇四

如何加强团队建设 增强团队凝聚力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一个人,脱离了团队,他的力量即使再无穷,也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却能够散发无限的力量。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够把羊群散发出狮群的战斗力。这就是团队管理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一、明确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也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同时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在集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建立可以接受的目标,有利于促进每一个成员共同为实现过程目标而努力。“同志”来源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走在一起,而这些恰恰是团队的基础。

二、要有控制的授权和信息共享。有控制地给予成员授权,使其在职责范围具有相对的自主决定和处理的权力,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加强信息共享,有利于成员准确掌握信息的沟通,过程的所有者要定期对过程的效率与效果的情况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让这些人了解过程状态、本职工作对过程的影响,了解过程改进方向,强化对过程目标工作的热情。强有力的团队需要合作才能达到。

三、有效的绩效评估和奖酬。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以促进合作,为共同提高过程结果提供推动力。人是需要激励的,平均主义是制约团队激情的重要障碍。当然激励并不仅仅是钱,有很多诱因。我们都可以好好的把握。

四、建立积极的改进氛围。员工的对“风气”的感受要始终强于管理者的,人们对风气的感受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过程团队中要营造应用过程方法的氛围,营造持续改进和良好合作的氛围,好的氛围为团队成员提供了积极的合作理念。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文化的范畴。是一种情绪朴素影响形成的结果。

五、适宜的团队制度。制度与规范构成了团队的标准的行为。这种行为久之就成为习惯。无论你承认与否,制定不制定文件,在一个团队中都存在这样东西。与其这样,明确的制度是积极的。与其让一些潜规则存在,不如光明正大的出一些规则。

5.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 篇五

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

姓名:

学号:

专业:

1.前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如何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企业倾情关注的课题。21世纪理性营销时代的到来,使依靠个人力量而叱咤风云、劲舞弄潮的日子一去不返。团队,这个营销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讨钻研。团队管理,正被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治新领域。

2.观点

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有较高的凝聚力的。一般情况下,凝聚力越高团队的效益越好。那么,一支凝聚力强的团队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凝聚力强的团队内的沟通渠道比较畅通、信息交流频繁,大家觉得沟通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不会存在什么障碍。

第二,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和谐,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

第三,团队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为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觉得骄傲。愿意把自己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提出来,跳槽的现象相应较少。

第四,团队成员间会彼此关心、互相尊重。

第五,团队成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承担团队的任务,集体主义精神盛行。

第六,团队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领导者、团队周围的环境、其他的成员都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

3.观点

怎样才能建立或提升一支凝聚力强的团队呢?这就需要团队领导的团队管理能力了。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造共同的敌人。

曾经有哲学家说过,要想让地球没有战争,必须发起一场针对外星人的战争。这句话被心理学家验证了。研究者挑选了十几个初中生参加夏令营,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了两队,他们分别给自己的团队起了名字。随着夏令活动的继续,两队人马出现了分歧,甚至是敌意,而这正是心理学家想要看到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让这两个队伍和好。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谈判、举办活动、参与比赛。不幸的是,没有一种活动能够有效,最坏的时候是他们一起看一场电影,电影过半的时候他们就打起来了,嘴里有各种的污言秽语。这种敌对一直继续直到有一天,营地的水管坏了,他们必须同心协力才能修复好水管,这时候两队的分歧突然消失了,他们共同努力最终克服了困难。心理学家总结道,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敌人,团队要为战胜共同的敌人去努力,这样团队才能成为团队。

二、提高进入门槛。

假如你是社团团长,而现在又是社团招新的时候,你想怎样通过招新来提高新人的凝聚力?也许你可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要

求被试参加一项非常无聊的实验,一部分被试获得了20元的酬劳,而另一部分被试获得了2元酬劳,然后研究者问这两种被试:你喜欢这项活动吗?结果是,那些只有2元酬劳的被试更加喜欢这个无聊的活动,为什么?因为20元酬劳让被试觉得“我是为了得到钱才去做这件事情的”,因此他们更加觉得这个活动无聊。

管理者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你进入一个团队非常难,那么你会想“我为什么费这么大劲进入这个团队?”“奥,这个团队一定非常棒!”所以,这种方法经常被聪明的管理者用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三、团队自豪感。

你会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吗?答案几乎所有人都是肯定的。所以当国家陷于为难的时候才有很多人都挺身而出。提高团队自豪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团队标志来增加团队自豪感,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服装,在校学生有自己的班服,小朋友都带着红领巾,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队的自豪感。

四、封闭空间。

宗教人士对自己信仰的忠诚是其他人所无法匹敌的。我们见过太多的极端宗教人士的自杀式袭击,但是很少见到谷歌的员工为了谷歌的利益炸掉苹果的公司(苹果和谷歌有矛盾)。宗教的这种力量部分来自于其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曾经造成过很多惨案。

宗教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部分原因是该“团队”采取了封闭式训练。即很多人吃穿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不与外界交往,时间久了这

些人和其他人就会产生思想鸿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多方面都与世人格格不入,于是团队内的成员必须团结在一起才能体验到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你可以举办一些封闭式训练在提高团队凝聚力,当然要想达到宗教那种效果,除了传销,你做不到的。传销是一个经典的封闭训练的案例,但是遗憾的是,它是违法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工作场所的布局。

你一定听说过两个刺猬取暖的故事,他们不能离得太近否则会刺到对方,也不能离得太远,那样没有取暖的效果。他们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研究发现,我们的工作场所应该是这样的:所有人在一个共同的大厅工作,但是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办公桌,办公桌之间用高一米半的隔板隔开,这样员工在坐下来的时候可以让自己从大厅中“消失”,而在站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周围的人。这种方法让员工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工作流程的控制。

每个人都应当理解团队中所有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所以我们会组织员工进行轮岗,让员工尝试参加分外的工作来体验他人的辛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只有你亲身参与了某项工作你才能体会其中的辛苦。而工作流程的控制也类似这种方法,让公司内的员工有接触所有类型的员工的机会,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七、团队文化。

如果你对封闭训练的阴暗色彩不感兴趣,你可以尝试建立你的团队文化来达到增加团队凝聚力的效果。团队文化就是为了增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联系,使他们在精神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在价值观上有相似的地方。通常公司可以有以下办法来塑造团队文化:

a.制定统一的制服;

b.发行内部刊物;

c.经常组织集体出游。

4、结论

6.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 篇六

一:信任背摔

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2、游戏人数:12-16人

3、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4、需要器材:束手绳

5、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6、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二:无敌风火轮

1、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2、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3、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4、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5、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6、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三:盲人方阵

1.项目类型:团队协作型

2.道具要求:长绳一根

3.场地要求:空旷的大场地

4.详细游戏规则:让所有队员被蒙上眼睛,在四十分钟内,将一根绳子拉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所有队员都要均分在四条边上。这个项目教会所有学员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寻找出路,大家耗用时间最长、最混乱、所有人最焦虑的时候是在领导人选出、方案确定之前,当领导人产生、有序的组织开始运转的时候,大家虽然未有胜算,但心底已坦然了许多。而行动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并推进,使学员们在同心协力中初尝着胜利的喜悦。

5.活动目的:这个任务体现的是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信任,一个有领导,有配合,有能动性的队伍才能称之为团队,本游戏主要为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齐眉棍

1、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题。

2、游戏人数:10-15人

3、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4、需要器材:3米长的轻棍

5、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6、活动目的:在团队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马上会找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队员间的抱怨、指责、不理解对于团队的危害…… 这个项目将告诉大家:“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提高队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统一的指挥+所有队员共同努力对于团队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解手链

1、游戏简介:所有的队员手牵手结成了一张网。队员们这时是亲密无间紧紧相连的,但是这个时候的亲密无间紧紧相连却限制了大家的行动。我们这时需要的是一个圆,一个联系着大家,能让大家朝着一个统一方向滚动前进的圆。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如何让网成为一个圆?这是团队的严峻挑战。

2、游戏人数:8-12 人/组

3、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4、游戏时间:15分钟左右

5、活动目标:锻炼新团队的沟通,执行及领导力。

六:坐地起身

1.项目类型:团队合作型

2.道具要求:无需其他道具

3.场地要求:空旷的场地一块

4.项目时间:20分钟-30分钟

5.详细游戏规则:

1、要求四个人一组,围成一圈,背对背的坐在地上;

2、在不用手撑地站起来;

3、随后依次增加人数,每次增加2个直至10人。

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引导同学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成功往往就是再坚持一下。

7.增强课程意识,关注学生发展 篇七

一、研究教材, 把握方向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的中介, 是范例。

1.忠于教材

研究教材要忠于教材, 可参考课标和教参。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共安排了3个例题, 其中例3是“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这里编排这个例题的目的并不是比较大小, 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重点: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 只片面认为例3的目的是比较大小, 就违背了教材的本意, 迷失了教学方向。

2.活用教材

“用教材去教, 而非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可变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 并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角的度量》一课, 教材并没有讲量角的实质是什么? 只教量角的方法:“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 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 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 缺乏整体把握。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充分熟悉量角器的构造, 可以在教材上补充纸的量角器 (把量角器复印在纸上) , 让学生先在纸的量角器上找角、画角, 体验创造量角工具的过程, 再操作量角器、交流量角方法。对教材做这样的补充调整, 密切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魅力,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了解学生, 持续生成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选择、提供合适的数学材料, 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只有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才能对那些缺少的观念进行补充, 使那些模糊的和稳定性不强的观念变得清晰和稳定。

1.了解—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测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如:《圆的周长》一课, 在引导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圆片周长时, 一位学生提出:“没带直尺, 只有三角板, 无法测量。”话语刚落就有许多同学把直尺递给他, 老师说:“不能借! 大家一起动脑筋帮她想办法吧。”因为教师了解有《圆的认识》做基础, 学生一定能想出好办法。 (1) 分次测量中间做个记号。 (2) 先把圆片对折, 再滚动, 把滚动的长度乘2。 (3) 先把圆片对折再对折, 然后滚动, 把滚动的长度乘4……针对“三角板无法测量”的问题, 教师没有批评学生, 而是凭着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了解, 通过巧妙引导, 不但化解了矛盾, 还生成了精彩。

2.自主—生成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 从事与众不同的活动。如:《体积与容积》一课,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借助身边的数学资源如:水杯等, 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体验和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归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主动建构知识。 (1) 比如:老师喝水的杯子, 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杯子的体积, 装满水时水的体积是它的容积。 (2) 体积是物体自身大小, 容积是所装物体的大小。 (3) 体积是把物体放在无限的空间里来研究的, 容积是把物体放在有限的空间里来研究的。真是出乎意外的生成。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培养创造力, 会增强创造力, 当学生感到惊奇并有所发现时, 很难预料他们的发展趋势。

三、关注过程, 体验成功

要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很好地内化为数学认知结构, 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使之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组织探究

不能把数学知识作为一种“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 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让学生参与。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 让学生量出自己所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加一加, 看看发现了什么? (2) 动手操作验证结果 (折拼、撕拼等方法 ) (3) 分别验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4) 引导自主概括。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多数结论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组织探究、动手实验的结果。 学生有这个能力, 让他们自己发现, 既直观自然又有相对性, 还能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2.组织思考

学生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用特有方式建构零散的、非系统的、具有个性色彩的数学现实, 带着这些数学现实走进了课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表象,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 教师先在两杯等量的水中, 加入等量的糖, 问学生哪杯甜? 再在两杯不等量的水中, 加入不等量的糖, 问学生现在哪杯甜? 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哪杯甜呢?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这两杯水如果能喝的话, 尝一尝就知道了。”学生大笑, 教师表扬这位学生:“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快! 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认真思考, 提出多种“算一算”的好办法, 其中有:用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表示每杯甜的程度, 再比较大小, 进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在思考过程中, 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慧、情感, 还有品格。

四、注重评价, 健全人格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间合作交流的增加, 要求学校教育将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学中, 缩短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数学课堂评价应是多元的。

1.肯定长处

学生只有发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长处, 才可能产生自尊、自信, 并且自觉地追求自我实现, 创造性地投入生活。教师要自觉地充当学生长处的反馈者, 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又要及时给予肯定。如:“一根绳子, 可围成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 如果改围成长是8分米的长方形, 宽应是多少分米? ”大部分学生列出 (5×4-8×2) /2或5×4/2-8, 却有个别学生列出5×2-8。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他说:“正方形的两条边长正好围成了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 并提问:按照这个思路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很快就有了5- (8-5) 。 教师用肯定激发学生的情感, 树立“权威”形象, 学生 会更加努力地向着有利于开发自我潜能的方向发展。

2.珍惜不足

现代数学思想认为: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 教学画圆时, 面对学生和老师画出的“不圆”, 不应该随手擦掉 , 应该把它们看做课堂的生成资源 , 好好珍惜。引导学生思考:弄清“不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让学生认真反思差错, 深刻领悟画圆时手拿哪里?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究竟是多少? 部分学生第一次不会画圆,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相互对比, 让他自我反思、自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8.规范文体增强材料意识 篇八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感觉到作文文体规范和考生材料意识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考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从文体规范和材料意识两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非叙非议,文章体裁失范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要求是“文体自定”,这说明对文体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有“符合文体要求”这一项,在“评分说明”中又具体解释了这个标准是“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可见,对目前高考作文中的“文体自定”应作这样的理解:一道题目没有规定写作文体,而是提供给考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自由发挥,展现自己写作的最高水平。

如果对“文体自定”理解出现偏颇,就会信马由缰,缺少约束,导致文章“四不像”。因此,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做到“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能“写什么像什么”。高中生要掌握并写好各种文体是不现实的,应该以一两种文体为主,其它的文体作一般了解即可。教学实践中,一般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规范。

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而从2014年湖北高考阅卷情况看,这方面考生做得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开头引用或概括一下作文材料,提出观点,中间记叙了登山的经过,结尾来了一番议论。从开头结尾看,属于议论文;但从主体看,却又像记叙文。文体不伦不类,最后阅卷老师只能根据其语言功底,给个三类文上下浮动的分数了事。

不详不略,材料意识欠缺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说的“义理”(观点)、“考据”(材料)和“辞章”(表达)。三者之中何者重要?何者优先?从写作学原理上说似乎应该是观点,因为“意犹帅也”,见识为先,可是从作文教学实践和高考阅卷情况来看,材料处理也很重要。

生动丰富的材料不仅使文章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生动感人,而且推动着作者思考,生发孕育了作者的观点,而思考的结果又推动着他进一步审视材料,使他的认识不断深化。观点和材料纠缠在一起,互相作用,使作者一步步超越事物的表面,去发现事物隐秘的内在联系,最终走向深刻。因此,我们说在作文题目审题立意没有难度的情况下,材料比观点更为重要。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本次高考作文中,考生表现出的材料匮乏令人咋舌。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有些考生有一定的宏观思维能力,总体构思尚可,立意也较新颖,但论述时只是浮光掠影,融靴搔痒,论述不深入,不到位,说理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也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例如,有考生写“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话题,先化用毛泽东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梨子”,再说你要领略“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就要亲自登上山顶看一看。这个立意有新意,扣题紧。但是接下来的论证过程只是把“吃梨子”展开叙述,大谈特談“吃梨子”的体验和感受,缺乏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议论蜻蜓点水,文体不伦不类。这篇作文最后只得了33分。

2. 粗枝大叶,没有细节。这主要指的是记叙类文章。有些考生的记叙功底尚可,记叙六要素完备,但缺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材料,人物形象不鲜明,语言表达不生动,故事情节一般化,距离一类文的要求甚远。若能适当加以完善,在故事细节上稍加展开,有望进入一类文章。

例如,有考生写记叙文,立意类似于《游褒禅山记》中的“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讲述自己登华山的过程与体验。但是叙述的过程平铺直叙:重点介绍“事”,大量笔墨集中在写什么时候登山,和哪些人登山,缺乏波澜起伏的情节;写登山的体验就是反复强调“累”,缺乏具体的神态、细节和心理描写;写山上的风景重点强调“险”,没有注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篇作文最后只得了36分。

3. 素材贫乏,一事到底。与平时作文中泛泛而谈比较相似的是,不少考生由于缺乏积累或者考场中想不起来,通篇只运用一个材料。有的考生语言功底尚可,分析能力也可以,只进入二三类文,非常可惜。其补救办法是充实文章的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

如有考生与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相对接,写“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立意,如果能把几种风景的象征意义说清楚,也还是切题的文章。但是考生在论证过程中用刘翔的材料一事到底:2001年,刘翔获得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这是“小景”;刘翔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这是“中景”;刘翔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荣勋、“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这是“大景”。因为观点模糊、材料单薄的原因,这篇作文最后只得了30分。

4. 堆砌材料,不做分析。与素材贫乏相反,不少考生以为,多运用一些材料,文章内容才算充实。于是,他们在作文中堆砌了大量的材料,却不懂得去分析材料与观点存在怎样内在的逻辑联系,结果材料和观点不能融合在一起,材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有考生的题目是“勇攀高峰,永不言弃”,说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的风景算不上美景,只有付出了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这个立意是很符合题意的。但是在材料的运用上,这个考生搬出了大量的名人名句: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蒲松龄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鲁迅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好好的一篇作文,被写成了素材大全和名言集锦。这篇作文最后只得了37分。甚是可惜。

上一篇:《雨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悟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