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2024-11-15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精选16篇)

1.《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一

本文由xhyzx8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课题项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词语:入、欣然、念、遂、亦、空明、盖。固定格式:但„„耳。(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朗读法自主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用 比较法、讨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练习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㈠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扫清字词障碍,并翻译 课文。

2、了解作者生平并思考课后练习。㈡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情境一:播放贝多芬《月光曲》。情境二:老师画一弯明月正挂在柳树梢的粉笔画。师问: 中国人自古就很喜欢月亮,赋予它动人的传说,用诗词曲赋来吟咏它,大家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也写到了月亮。(幻灯片 1:记 承天寺夜游)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在 “新视听” “开心辞典” “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四个节目中,(幻灯片 2)四个节目按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排 列,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少数服从多数。

㈢新视听(幻灯片 3:新视听)

1、听配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语音、停顿与语气、语调。

2、指名配乐朗读。

3、配乐齐读。

4、欣赏视频朗读。㈣开心辞典 随堂检测,质疑问难(幻灯片 4:开心辞典 相关练习)(教师提出要求:开火车作答,可以指名求助其他同学。)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乐者(想)月色入户(门)遂至 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觉)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 也(表示推测,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2.翻译下列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明确: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了夜游的雅 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 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3.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觉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罢了。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㈤探索发现(幻灯片 5 :探索发现)

1、了解背景,获得新知。(幻灯片 5)(1)、指名简介作者(这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明确:苏轼(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岁知书,7 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 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 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 66 岁。死后谥号“文忠”。(2)、教师补充苏东坡生平,幻灯片 5、6 突出: “三苏”、“唐宋八大 家”。(3)、指名简介张怀民。(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 天寺)(4)、教师补充归纳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幻灯片 7)明确: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 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 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5)、欣赏承天寺的美景。(幻灯片 8)

2、自主探究,学习技巧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幻灯片 9 出示问题)(1)、承天寺的景色如此之美,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些景物?喜欢文中写景 的句子吗?说说理由。明确:月、竹柏。(比喻修辞手法)(2)、在《周庄水韵》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概括出了作者描绘的三幅画 卷,那么苏轼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可以用什么画形容呢?(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这幅画。)(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旷达、乐观等。(借景抒情的写法)㈥百家讲坛︱亮出你的观点(幻灯片 10:百家讲坛)自读课文,讨论:(幻灯片 10 出示问题)

1、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2、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下 《小石潭记》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记 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明确: 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的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派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不 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 出自嘲、自解、自慰、自矜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3、你是否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谈谈自己的感受。㈦课堂小结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遭贬谪,却活得旷达洒脱,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 襟?让我们欣赏视频朗读,再次感受苏轼的兴致与胸襟。㈧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

2、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 100 字以上。㈨板书设计

附:板书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 本体 月 竹柏 闲人 喻体 水 藻荇 抒情 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愤懑、自嘲、自解、自慰、自矜

2.《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二

一.关注文本本味, 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 游》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过两三遍后, 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 反复朗读这些词句, 一次次朗读体悟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 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 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 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 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 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 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 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 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穿越”, 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 走进文本, 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 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 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 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 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 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 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 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 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 用心灵感悟心灵, 用心灵走进心灵, 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 笔者抓住“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 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 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 是为下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 从“闲人”的字面意思, 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 排遣苦闷的心绪, 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 学生渐渐走进作品, 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 读出最高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韵味,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当作者“解衣欲睡”时,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阅读语气较为平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就要读出发现的兴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无与乐者”时,转为怅然,语调随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目标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诵读之余,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写叙事抒情。我们一起追寻作者行踪:屋内“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这一路走来,心情起伏变化,感触良多。

“月色入户”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单寂寞,就悄悄进入屋子,巧妙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给失意之人带来温暖。“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取其相似点“空明”,营造出一个空透明澈的氛围。“藻荇交横”,庭院里哪来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倒影。作者进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吗?新奇的比喻给人错觉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赏月,使我们不知不觉进入迷离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反问,追问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松柏?唯苏轼和友人张怀民能够用心体悟。再次浏览全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综合使用拟人、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方法,借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让学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学到了写景抒情的方法。

目标三:品味心境之闲,解读主题。

解读主题,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明了作者的复杂心境。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已有四年了。“乌台诗案”让苏轼死里逃生,凄凉孤寂。他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下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读本文主题,就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闲”,这也是教学本文的目标之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颇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无杂事扰之;“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可率性为之;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赏“竹柏影”,能尽情赏之。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胸臆,被贬后的惆怅,与友人同赏月的愉悦,自我调侃的豁达。

作者被贬期间,没有公务缠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最终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执着的追求,但是被一贬再贬。“吾两人”是“闲人”,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几多欣喜,几多凄凉,几多豁达……作者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达观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这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内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闲,如同行云流水,于无形中见技巧。夜晚的皎洁明月激起作者游兴,故而前往寻友,触景动情,记下此景此情,既自然亲切,又发人深思,意蕴丰富,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臻境,文章读来隽永绵长。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四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五

课题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学科 语文 总课时数 1课时

单元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上册 版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 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3、其中,要说写月最多,和月最投缘的,当属—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描写月夜美景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 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篇六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7.《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篇七

一、检测预习, 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 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 (qǐn) , 藻荇 (xìnɡ) 交横 (hénɡ) 。 (生齐读) 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 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 想到。生5:“遂”, 于是、就。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共同。生7:“但”, 只是;“如”, 像。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 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 识记) 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对句读。 (生齐读) 师:朗读字正腔圆, 停顿准确, 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 (屏显目标) 生:解读记叙, 了解背景;欣赏描写, 想象美景;品析议论, 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 对学解惑

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 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 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默读, 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 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生8:1—3句是记叙, 第4句是描写, 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 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在承天寺, 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事件是夜游承天寺。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 很好。生11:我补充一下,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师:知识储备丰富。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 先相互指导朗读, 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 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 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准确讲述记叙部分的文意, 若有疑问, 小组互助;解决不了, 可向全班同学求助。 (对桌自由朗读记叙部分并讲述文意, 师巡回观察, 随时点拨) 生13:我读, 我的对桌讲述,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生1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 想要就寝, 见皎洁的月光从门窗倾泻进来, 欣喜地起来出行赏月, 考虑到没有一起分享欢乐的人,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师:讲得准确, 且恰当运用了“就寝、皎洁、倾泻”几个雅词, 充满诗情画意。那么苏轼怎么到黄州去了?生15:被贬官了。师:为何被贬?生16: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遭严刑拷打之后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史称“乌台诗案”。师:了解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作为宰相想通过变法推行新政, 苏轼这个文坛领袖在诗中发表不同看法, 引发牢狱之灾, 被贬黄州, 当了一个团练副使的闲差, 还被监视, 形同流放。于是他纵情山水, 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咱们今天学的这篇清新的写景佳作也写于此期间。那么, 张怀民怎么也到黄州来了? (讲解的同时在大屏幕上圈点勾画出时间、缘由以及作品) (生面面相觑, 有人小声说好像也是被贬到那里的) 师:看来我们重点关注了苏轼, 忽略了张怀民。没关系, 请看大屏幕, 知人论世, 我们认识一下张怀民。 (屏显张怀民简介)

生 (自由读) :张怀民,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 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于迁谪之事, 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清高超逸品格的人。

师:大家觉得苏轼与张怀民可谓是……生17:志同道合!师:还能想到哪些词?生18:志趣相投!师:他们二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这对我们交友有什么启示?生19: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生20: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友!生21:结交志同道合、心胸豁达的朋友!师:这样才会彼此施以良好的影响, 不断进步。孟子有句话是怎么说的?生 (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师: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叙部分, 苏轼邀了一位志趣相投之友。 (板书:叙事邀志趣相投之友)

三、赏读美景, 交流分享

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对学解惑, 我们达成了第一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自主赏析, 挑战第二个目标。 (屏显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1.自由朗读写景部分, 读懂描写;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3.展开想象, 描写画面。) 师:自主赏析, 先读后讲, 再全班分享。 (生自由读写景句子。) 生22:老师同学们, 我看到的美景是庭下的积水透明清澈, 水里面藻和荇互相交错着, 仔细一看,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生23:我认为他没有将“庭下”讲清楚, 应该是院子里。生24:“如”字丢了, 意思是像。师:请你将“庭下如积水空明”完整地描绘一下。生24:院子里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我怎么觉得这个句子缺少点东西, 谁发现了?生25: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大家都关注了喻体, 这个同学看到了本体。这就是文言文在理解文意时强调“增、删、调、换”四种方式中的“增”, 增补出主语。师:老师找到了丹青高手绘出的这般情景, 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尝试背诵写景部分。 (师从屏幕上拖出隐藏的图片放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那么, 让我们展开想象, 用生花的妙笔把画面以美文呈现, 体现个人审美感受, 全班分享。 (学生写, 老师播放轻音乐。) 生26:皓月当空, 月光洒在院子里, 像积水般清澈, 水中的藻荇摇曳生姿, 定睛一看, 原来是翠竹和柏树的影子啊!师:“皓月、摇曳生姿、定睛一看”这三个词用得好。生27:老师同学们, 我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月光照在庭院中, 空明澄澈, 微风吹过, 水面藻荇随风飘动, 定神凝视,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风中婆娑起舞。师:她给我们呈现了静态的月光美和动态的竹影美。生28:老师同学们, 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 宛若一湾澄澈透亮的清水, 微风轻拂, 水中些许藻荇互相交错, 顾盼生姿, 定睛细看, 原是竹柏的影子罢了。师:动静结合, 清雅地宛若一段小随笔。生29:大家请看——清明澄澈的月光诗意地洒向大地, 院子里仿佛空灵透亮的积水,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若藻荇般互相交错着, 如诗如画, 令人心旷神怡。生30:怎么能说“诗意”地洒下大地呢?我认为“诗意”是人的一种感受, 不能修饰“洒向”。可以用“轻柔”, 写出月光的诗意之美。师:有道理。这一片银辉,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生30:皎洁澄澈的月光洒在庭院里, 如积水一般, 竹柏的影子照在地上, 像水中互相交错的藻荇。置身其间, 我就像月光一样照亮黑暗, 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师:虽然有点牵强, 但你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生31:月光倾泻大地, 清辉如同空灵澄澈的积水, 那竹柏的影子投射到庭院中, 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清风拂过, 恍若泛起片片涟漪。师:好一个“片片涟漪”, 如水的月光真美!生32:在皓月照耀下, 庭院里自上而下, 都像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 漂浮游荡。清风拂来, 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 幽静得恍如仙境。

师:美文绘美景, 文笔尤佳。那么绘景时苏轼赏的是什么样的月, 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形容一下。 (板书:绘景____赏_______之月) 生33:赏恬静皎洁之月。师:突出静美。生34:赏空灵澄澈之月。师:体现“空明“之感, 清澈透明。生35:赏清辉如水之月。师:抓住特点, 运用比喻。三个词各有特色, 亦不乏诗意, 哪个和苏轼的感受最相近?生 (齐) :空灵澄澈! (板书:空灵澄澈)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有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 透明, 澄澈, 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 是多么地有情趣, 多么地超凡脱俗。全文无一个“月”字, 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 有动有静, 动中愈见静,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作探究, 悟读情怀

师:这样的月, 让苏轼发出怎样的感慨?我们挺进第三个目标, 一起合作探究。 (屏显合作探究方向:1.小组齐读议论部分, 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 说说“闲人”如何理解?3.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生以小组为单位, 齐读, 讲论文意, 合作探究, 师巡回答疑解惑。) 师:文意有不理解之处么?生 (齐) :没有!师:那我们直奔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们探究的结果如何。生36:“闲人”在这里指清闲的人。师:为什么是清闲的人?生36:因为被贬之后无事可做。生37:老师同学们, 我认为“闲人”在这里指志趣高雅的人。因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表明了苏轼的心境, 月光如水, 是他情趣高雅的体现。师:那如何与“闲”对接呢?哪位同学帮他点一下?生38:“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师:有画龙点睛之妙!生39:我觉得这里还有他为自己能欣赏月之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自豪么?生40:应该还有自嘲!师:愿闻其详。生40:苏轼被贬官于此, 有远大抱负却不能实现, 所以自嘲为“闲人”。师:有道理!那自豪就是因为能欣赏月之美么?生41:好景要有人赏, 好马要有伯乐识, 苏轼不仅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月之美自豪, 还为有志趣相同的好友一起赏月而自豪。师:形象生动地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 非常好!那我们思考一下, 在议论部分, 苏轼抒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板书:议论____抒______之情) 生42:我读出了悲凉之感。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被贬黄州, 无法施展抱负, 令人心生悲凉。师:入情入境, 你才能生出悲凉之感。生43:不能凡事都往坏处想, 我觉得可以读出苏轼身处逆境心胸豁达的豪迈之情。师: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老师很欣赏这种人生态度。生44:我也支持这个观点。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公认的, 据说在苏轼临死前, 朋友在他耳边说死了就去极乐世界了, 他说不相信什么极乐世界, 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他虽然被贬, 心存悲凉, 却能找到别样的乐趣, 写下不朽的篇章, 乐观豪迈之情更浓。师:解读很有深度。生44:除了豁达积极还有赏月的欣喜之情。生45:我认为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赏月漫步的悠闲之感。师:所以苏轼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而微妙的。由于作者贬官谪居, 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 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还有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可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什么样的胸襟?生 (七嘴八舌) :心胸豁达!乐观豪迈!心胸旷达!…… (板书:豁达乐观)

五、熟读成诵, 小结收获

师:我们共同探究了苏轼夜游时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他的豁达乐观所感染。那么, 就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中走近苏轼。 (配乐, 屏显诵读要求: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生自由背诵, 两个小组齐诵, 四生分别有感情地配乐背诵。) 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和张怀民去承天寺游览了一番,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生46:倘使身处逆境, 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具有这种胸襟。生47: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 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师:也是从思想启迪角度有所获。生48:我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 写作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师:从写法上有所收获。生49:我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 认为写随笔是记录心情的好方式。生50:学做雅人, 交往雅友, 拥有雅趣。生51:苏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 却无一个“月”字,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值得揣摩。师:确乎如此!大家从思想启迪、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盘点了收获, 那么, 就让苏轼继续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吧! (屏显课后作业:A.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进一步体悟苏轼的豁达乐观。B.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执教感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需要加强诵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目的。

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 通过预习检测、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力求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

8.《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八

【关键词】课文;词语内容;新解

听教师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品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总觉得情感深远,余味无穷。特别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竹柏”形象,盖如人也,令我肃然起敬。

“全文寥寥数笔,从客观上展现作者的一个生活小片段。写出了自己和张怀民被贬‘流放’心情忧郁、‘闲人’无事,寂寞无聊,欲寝不安,自我解脱,夜游承天寺聊以慰藉的史实”。 

文章绘景色彩明丽,意境深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已成千古妙喻。以我之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否该重新认识《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竹柏”呢?我以为文中“竹柏”看在写景,实则寄寓了“我”与怀民本是一“竹”一“柏”之材,现实中却被蔑视为一“藻”一“荇”之草的不甘心境。

作者与怀民被贬自嘲自喻,在御史李定等人眼里似水中“藻荇”,为一般水中杂草,在风吹浪击下任由漂浮、游荡,受排挤。作者自认为是被流放的“闲人”,心中大为失落,而又自信释然,并不是像“藻荇”那样敷衍世事,杂生滥长、随流附炎、无用的水草,尽管是饱尝宦海沉浮的悲凉、痛苦,依然是乐观豁达,他们低头看是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振奋了精神,想到了自己和张怀民不就是“竹柏”吗?主观上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他们本是有能力也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虽然现时有心无力,但是积极向上如“竹柏”,像“竹”一样有气节,虚心向上,高风亮节,像“柏”一样苍翠,何惧困窘,傲骨铮铮,万古长青。

东坡善画竹,并“成竹于胸”,对竹的高标、高致尤见于他人,竹之品格、精神的高贵与向上正是我与怀民的品格与精神;东坡生于竹柏之乡,对竹柏十分了解。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君子。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园子里则遍种松、柏、竹、梅等花木。竹同松柏“志同道合”,“不同流合污,坚贞不屈,地位高洁。”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耐寒耐旱,冬夏常青,傲居霜雪,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坚强不屈。可见,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被千磨万折所屈服,不肯随波逐流的高大形象正气凛然地傲立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文中“竹柏”之托物言志,寓意所在吗?

相信,材草永有别,珍珠与鱼目怎可比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片竹林,一棵松柏,虽然隔着时空,却绵绵倾诉着苏轼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9.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 篇九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

4、背读课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苏东坡(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美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10.《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十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11.《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十一

(一)定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能顺畅地朗读诗文。

2.掌握背诵方法,让学生当堂把诗文背下来。

3.情景再现:用自己的话说出“庭下月色”的美景,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定重难点

1.重点: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难点:学习借鉴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自学

1.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利用各种工具书)。

2.根据课中注释或查工具书试译诗文。

3.查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及文学作品。

4.积累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三、新课

(一)导入

1.根据学生的自学,结合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及东坡遗址(惠州东坡亭)导入课文。同时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作品。

2.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紧紧抓住关键词语“闲人”分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让学生根据自学的体会大声地朗读课文,不要求整体齐读,要学生读出自己的风格。

(2)老师范读(注重节奏、做到再现情景)。

(3)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达到能基本背诵的目标。

(4)闭目跟背诗文,做到心、耳、口三动。

(5)解释重点字词——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想到(思考)相与:一起遂:于是盖:原来(表推测)

但:只是。

2.再读课文,分析评价,指导背诵。

(1)课文一共分三个小节,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文意。

A.寻伴夜游B.庭中月色C.月下感叹

(2)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A.重点词语提示法(记住每一句诗文的开头词语进行背诵)。

元丰……解……月…….欣……念……遂……怀民……相与……

庭中……水中……盖……

何夜……何处……但……

B.段意提示背诵法(根据上面学生归纳的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的三个意思提示学生进行背诵)。

3.深读课文,凸现主旨。

(1)抽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的情景。

(2)重点诵读诗文第二段,凸现主旨。根据诗文内容,学生想象“庭中月色”的美景。然后每面个学生为一小组,共同设计图景,并选一名学生把本组的设计展示出来,通过其他组评析,找出主旨。

明确:a.赏月的欣喜;b.贬谪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3)前后两桌为一组给本文制作MTV。(每个人用一句话说出对本文的感悟)

(4)全班背诵诗文。

四、讨论、答疑

以4人为一个小组,研讨以上环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同时作指导。

1.这篇文章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叙述部分交代了那些要素?

3.作者如何描写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这副月夜图有什么特色?

4.文字那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探究提高、能力扩展

学生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刻含义,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六、自结、归纳再现

主旨:作者通过对庭中优美夜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情感:愤懑一自嘲一自解一自乐。

七、作业

1.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说本文中的月色有何深意。

2.用正楷字默写古诗文一遍,做到准确无误。

八、教学反思

12.《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十二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二、课前准备

(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2)、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3.记承天寺夜游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三

疏通文章大意

领略充满诗意的月色和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描写月色的方法

理解诗人的心境

一、导语

古人描写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月光如水水如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是如何描习月色的。

二、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写本文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再贬为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

三、听录音

四、齐读课文

五、根据重要字词疏通课文

户欣然相与步庭念遂寻但闲人耳

六、讨论

1、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2、在这样的境界里诗人的心境如何?

3、诗人称自己为“闲人”,哪些语句体现他的“闲”?

4、揣摩诗人自称“闲人”的含义。

七、作业

写一篇描写月色的小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5)怀民亦未寝()

(6)欣然起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2分)

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14.《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十四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有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幅短小, 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写了“承天寺夜游”这样一个生活片段。虽然正文只有85字, 但叙事简洁清晰, 写景如诗如画, 抒情暗通款曲, 结构匠心独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均内蕴在这巧妙的结构之中。正如唐代孟郊在诗歌《赠郑夫子鲂》中云:“天地入胸臆, 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

一、叙事简洁清晰

短文寥寥数语, 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十月十二日夜”, 不仅仅是交代夜游的时间, 也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人生记忆;地点承天寺, 是好友张怀民被贬谪的临时寄居之地;人物是两个同被贬到黄州, 此时的夜晚, 都不能入眠的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之人;缘由是主人“解衣欲睡”之时, 偏有“月色入户”而难以入眠, 不免生发“念无与为乐者”的寂寞凄凉, 因此, 不禁“欣然起行”, 想找一个能够同乐的人。

二、写景如诗如画

“月色入户”下的庭院是怎样的?作者只写了“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三句, 仅仅18字, 可谓惜墨如金, 但集中写出了月下中庭的美景。月色如水, 洒落庭院, 似乎在院中泻成了一潭积水, 空灵明澈。竹柏在水中的倒影, 就像交错相生的水草。作者把照在中庭的月光比喻成积水, 想象巧妙传神。实写、侧面写月光、竹柏, 虚写、正面写积水、藻荇, 虚实相生,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静写月光积水, 动写竹柏藻荇交横, 静中有动, 动中见静。营造出冰清玉洁、空明澄澈、清丽淡雅而又似真似幻的意境美。

三、抒情暗通款曲

作者见“月色入户”, 便“欣然起行”, 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 写心理活动, 含有无人共赏美好月色的憾意, 情感荡起第一波微澜。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 情感荡起第二波微澜:一个“遂”字, 不假思索, 透露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相知相惜之情;“寻”字表达了作者访友赏月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 着一“亦”字, 作者的惊喜、意外、遂愿之情跃然纸上, 情感荡起第三波微澜。夜色如水, 二人“相与步于中庭”, 心绪恬淡闲适。至此, 作者的情感波澜、款款情思在信步漫游中, 在似真似幻的庭中美景里, 一波一波散开, 归于平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 是点睛之笔, 作者的情感波澜再次掀起, 在似乎自我解嘲中, 透露出按捺不住的因被贬谪而生的悲凉心境, 因人生暂处低谷而生的百无聊赖之感, 因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而生的苦闷。“闲人”如苏轼、张怀民者, “闲事”如承天寺夜游者, “闲景”如月下之中庭者, 都绾结在这浓浓的“闲情”之中。“忙处抛人闲处住”, 当然, 这“闲情”也内蕴着如苏轼般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们悠闲自得、从容自足的高雅情趣, 内蕴着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精神自赎。

15.《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篇十五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记实词、背诵。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2.作者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文段

.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教师预设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

【反馈检测】

一、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朝的。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失意苦闷

”之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念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遂至承天寺

6、欣然起行

7、怀民亦未寝

三、翻译下列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6.《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篇十六

正泰博文学校 时永霞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3、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4、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提示猜诗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初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齐读课文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三、整体感知

思考:文中哪个字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

四、合作探究

1.找找他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的“闲”? 讨论交流后明确:

“解衣欲睡”见“月光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亦未寝,与作者“步于庭中”,可见张怀民也是一个闲人,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他们眼里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这份闲情。

2.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 讨论交流后明确:

“闲人”有两层意思:一指遭贬之人

二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3.一个“闲”字饱含作者几多感慨? 讨论交流后明确:

有贬谪的悲凉 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还有诸多人生感慨

4.小结:

短短84字,内容却极其丰富,我们回头再来看整篇文章,所记内容既有事又有情也有景,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描写又有抒情。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五、拓展延伸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相关作品,了解其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相关作品链接:

1.“黄州是我的祸,也是我的福。感谢黄州,赠我诗词美文;感谢黄州,让我头戴斗笠,手扶犁耙,耕作田间山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农人!”

2.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面对西流之水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贬琼州—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归纳总结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

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也请你记得:

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

不要因为难过,就忘记散发芳香。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闲游)事

绘(闲雅)景 抒(闲人)情

上一篇: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下一篇:国内外著名演说家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