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2024-09-05

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9篇)

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一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屈,老师.教,案,网”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教学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572字。

2.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二

一、巧导入

所谓“导入”, 顾名思义是把学生从课前松散无序的状态引导进入课堂学习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新课教学的过程中, 精练而别致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 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例片段】电脑展示水世界: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冰川水的图片,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纯净令人向往的水世界。

【评析与思考】精美水世界图片的显示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眼球, 又用短短几句话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好。对于水循环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学生也有话可讲, 只是这部分知识该怎样才能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上完这节内容以后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规律, 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愿望, 启动学生思维, 为教学开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导学, 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尝试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课例片段】在黑板上写下多种水体: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冰川水。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水体之间是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既然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那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上黑板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 (图1)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各种水体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回答:水循环) 教师展示视频, 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水循环的具体环节有哪些?

【评析与思考】教材中的图其实已经把水循环各个环节都写清楚了, 学生一看似乎弄懂水循环的环节不成问题, 许多老师可能会直接让学生翻到必修一59页 (湘教版) 让学生直接看书上的图, 但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 纯属死记硬背。但通过提问, 通过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能让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体系理顺。此时教师应设法制造矛盾, 巧妙地设置疑点, 提出一系列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 借用学生知道的问题为本知识点的学习打下伏笔, 用图片等信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转化为有意注意, 既深化题意又开拓思路, 并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课堂设疑应注重层次、难度、方式, 切忌教师问之泛泛, 学生答之渺渺, 更忌课堂上热热闹闹, 下课后烟消云散。

三、巧过渡

过渡也称作为“承转”, 指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程, 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 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犹如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 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则会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课例片段】面对滔滔黄河水, 李白曾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却违背了什么地理原理? (学生回答: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 教师进一步补充:按照水循环原理, 应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又复回”。那么, 这“奔流到海又复回”的水是属于什么样的水循环类型?自然界中有哪些水循环类型?

【评析与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向另一个内容过渡的目的,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渡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而且易吸引学生, 这种自然的过渡, 保证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过渡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自然流畅, 水到渠成。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 导致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有的课对学生吸引力差等。

四、巧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方式互补, 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适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有多种, 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不断给自己“充电”, 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报纸杂志或新闻联播中发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案例, 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从而使地理教学展现独特的学科魅力。

【课例片段】以母亲河黄河为例, 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屏幕显示1981-11-21和2000-05-02不同时间的两幅图片, 如图2) 图片判读:红色—滩涂上的农田, 蓝色—晒盐的场, 灰色—荒地。探讨内容: (1) 黄河口附近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黄河口的位置、三角洲面积等) (2) 这些变化主要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造成的? (学生回答:地表径流) (3) 这种变化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 促进物质转移) (4) 每年春季黄河常断流, 从水循环角度列举治理黄河措施。

经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黄河口位置的变化和三角洲范围的扩大———地转偏向力以及水循环地表径流环节中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治理黄河断流的措施: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 (地表径流环节)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增加下渗调节黄河径流 (蒸发与降环节) ;修梯田等。

【评析与思考】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跟水循环有关的案例有很多种, 如果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归纳, 既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教学中选用了黄河流域这一案例层层设疑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 顺利成章, 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巧结尾

“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难在点睛。”这道出了收尾工作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普遍在重视“起调”的同时, 却忽略了“终曲”的弹奏, 结尾往往趋于简单化、形式化, 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其实“结束语”与“导语”对地理课堂教学来讲同等重要, 如果“导语”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情境之中, 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精彩的结尾可谓是锦上添花, 让人感到余音绕梁, 韵味无穷。

【课例片段】本节课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而且结合案例分析了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课后留给同学们去解决两个问题: (1) 设计一个能简单模拟水循环的小实验, 下节课为我们展示; (2) 思考总结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3.“自然界的水循环”专题复习 篇三

本专题主要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复习中,我们应掌握水圈的组成及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意义,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类,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试题往往以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为切入点,考查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域图、模式图或国内外主要海洋航行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洋流的名称、性质、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考纲解读】

(1)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知道水循环的类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结合图表和数据信息,分析不同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及水量变化特点(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阅读材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世界或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与时间分布特点,提出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合理化建议。

(3)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类,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域图、模式图或国内外主要海洋航行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洋流的名称、性质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分析】

高频考点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总结如下: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在局部地区实施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会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例如,对地下水进行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修建城市地下铁路等都会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例1.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下图),回答问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解析:“可呼吸地面”是由透水材料铺设而成,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能使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由于地面透水,土壤中水分含量会增加,因此b环节增加,B项正确。

答案:B

例2.下面四幅图示意咸海面积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咸海面积减小说明该地水循环环节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 )

A.入湖的地表径流量减少 B.当地降水量减少

C.当地蒸发量增加 D.海洋的水汽输送量减少

(2)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影响最有可能的是 (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解析:第(1)题,咸海所在区域的水循环以内陆循环为主,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居民大量引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第(2)题,随着咸海面积减小,蓄水量减少,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造成当地气温年较差增大,风力作用加剧。同时,大面积湖底出露会逐渐盐漠化,盐漠中盐分含量高的尘土被风扬起会形成危害极大的盐尘暴。

答案:(1)A (2)C

高频考点二:陆地水体的补给

1.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分为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

(1)大气降水是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量年际变化有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

3.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例3.下页图为某次长江发生洪水时洞庭湖入湖、出湖径流量变化的示意图。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湖泊对河流有调节作用。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时,湖泊对河流产生蓄积作用;相反,出湖水量大、入湖水量小时,湖泊对河流产生补给作用,故C项正确。

答案:C

高频考点三: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水资源相关问题的分析。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于资源型缺水,南方因水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

2.供水紧张问题产生的原因。

供水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我们要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页表所示:

例4.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面左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右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TPHH26.TIF;S3;X3,BP]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TPHH28.TIF,Y#]

(2)右图为材料左图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国月均温均大于15℃,年降水量超过2 000mm,故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设问不难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原因,回答时注意分开回答。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办法有很多种,但要注意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高频考点四: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2.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

全球洋流的分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及南极洲周围(40°S~60°S附近)海区,各海区洋流的具体特征如下:

3.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例5.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回答(1)~(3)题。

[TPHH35.TIF;%80%80,BP]

(1)图中主要由盛行风作为形成动力的洋流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大洋环流位于 (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3)下列有关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洋流对沿岸温带荒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B.③洋流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C.顺④洋流航行,可以从东亚到达北美

D.a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中的经度可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根据该洋流在回归线附近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可知,它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②、④分别为南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下形成的。第(3)题,①洋流为寒流,它对沿岸热带荒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洋流为暖流,它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洋流位于南半球;a处位于南赤道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交汇处,不会形成渔场。

答案:(1)D (2)C (3)B

例6.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右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实线表示洋流,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则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洋流流向正北

B.该大洋环流可能出现在北太平洋

C.②洋流可能位于澳大利亚西岸

D.该大洋环流中只有一支寒流

(2)若图示大洋环流位于太平洋,在③洋流强度变大的年份,热带太平洋( )

A.东部沿岸易出现洪涝灾害B.东部秘鲁渔场会大幅度减产

C.西部沿岸易出现洪涝灾害D.西部沿岸台风次数减少

解析:第(1)题,根据洋流流经地区及流向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①洋流是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即向南流,位于大陆东岸;②洋流是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即向北流,位于大陆西岸;③洋流是南赤道暖流;④洋流是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第(2)题,由第(1)题可知,③洋流是南赤道暖流,在③洋流强度变大的年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此时热带太平洋东岸水温降低,但对秘鲁渔场影响不大,因为秘鲁渔场大部分鱼类为冷水性鱼类;热带太平洋西岸水温升高,降水增多,易形成洪涝灾害,同时其台风次数也会增多。

答案:(1)C (2)C

高频考点五:据表层海水等温线图来判定洋流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判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所经海区温度高,即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所经海区温度低,即该洋流为寒流。

3.确定洋流名称。

洋流名称的推断过程如下:判定南北半球→判定纬度位置→判定洋流流向→判定洋流性质→确定洋流名称。

例如,右图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名称的推断过程为: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例7.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上面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洋流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②洋流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洋流均向北流动

D.①洋流位于大陆东岸,②洋流位于大陆西岸

(2)如果②洋流处于大西洋,则它有可能是 ( )

A.巴西暖流 B.本格拉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加那利寒流

解析:第(1)题,由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可知,左图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确定为北半球,同理右图为南半球。①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较高,说明①洋流是暖流,且向高纬流动,即向北流动;右图中,②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较低,说明②洋流是寒流,且向低纬流动,即向北流动。由①、②洋流所在海区可推断,①洋流位于大洋西侧,大陆东岸;②洋流位于大洋东侧,大陆西岸。第(2)题,如果②洋流处于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选项中只有本格拉寒流符合。

答案:(1)B (2)B

例8.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以下两图,回答问题。

(2)左图虚线所示的洋流朝[ZZ(Z] [ZZ)](方向)流动。在右图所示的①、②、③、④海区中,左图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ZZ(Z] [ZZ)]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上升流现象?在右图所示①、②、③、④海区中,最可能出现上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答案:(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①

(3)原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方向:顺时针流动。

4.《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5.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技能】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2)结合教材P55-56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的水循环的环节有下渗和地表径流。

(2)可能跟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有关。

(3)上中游地区过渡引用黄河水。

(4)统一调配水资源、指数造林涵养水源。

【教师总结】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6.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六

广铁一中 詹德虹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析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2.知道什么是水循环;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4.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思路

复习引入→复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引入水圈

案例分析→引入长江为案例,分析水体相互关系和水循环

案例内容 学习目标

长江流域水体的分布→地球水体的类型

长江水源的来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动力、类型→归纳水圈的特点

水的三相如何变化,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变化→水体之间通过水循环的环节相互联系,并伴随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长江各水体的作用,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的分析→水循环的意义

引用黄河断流案例→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与方法

[复习引入] 在第一章我们学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这当中能以固、液、气三相并存且能相互转化的是哪个圈层?水圈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水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一章我们将探讨和学习地球上的水圈的基本运动规律和水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今天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案例分析] 打出以下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设问和读图分析]

1.你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名吗?请你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长江的地理特点。

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长江属于哪一类水体?读长江流域地形图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试在图上指出长江流域上存在哪些陆地水体?

结论:(1)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生物水、土壤水、沼泽水。

3.读图思考、讨论: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歌词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

回答:(1)长江的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气降水。

(2)大气降水是来自大气水,而大气水是来自海洋水和陆地水的蒸发。

(3)水蒸发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

(4)海洋水通过水汽输送(大气运动)到达陆地上空。

(5)长江水最终流入海洋,这说明水完成了从海洋陆地海洋的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这一循环过程使长江水源源不息,并且不断得到更新。

4.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水循环是通过哪些环节完成的?你认为哪些环节对我们人类影响最大?今年入秋以来我省出现大旱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结论:(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5.请在《评价手册》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6.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相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变化的?水在空间分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结论:(1)液态水通过蒸发变成气态水,气态水通过降水变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在三相的转变过程中,使能量得到不断的转换,也使各种水体得到不断更新。

(2)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空间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从海洋大气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说明水循环使水在四大圈层中不断转换,同使也通过水循环使四大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

7.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有机会通过水循环到长江流域进行一次旅行,请你说一说你的经历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注意水的形态变化、流速变化和地形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出示长江干流地形图和上游、下游的景观图,思考为什么长江的上、中、下游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回答:长江属于地表径流,长江能塑造地表形态,上、中游河流侵蚀形成峡谷,下游河流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8.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塑造地表形态。

([活动:讨论] 课本P60活动题,通过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举出实例。

结论: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板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7.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七

共 5 页

高考达标练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鞍山模拟)下图为水循环和岩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水循环与岩石循环有直接联系的环节是()A.蒸发

C.下渗

B.降水

D.径流

2.关于两种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循环动力来源相同 B.水循环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岩石循环以内力作用为主 D.水循环活跃的地区岩石循环也活跃

解析:1.D 2.C 第1题,径流对岩石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属岩石循环的外力作用环节。第2题,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以外力作用为主;岩石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以内力作用为主;沿海地区水循环活跃,板块交界处岩石循环较为活跃。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Ⅰ、Ⅱ、Ⅲ、Ⅳ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4.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Ⅱ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5 页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3.D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Ⅰ表示由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说明其代表蒸发,Ⅱ表示由地表水进入海洋说明其代表地表径流,Ⅲ表示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说明其代表下渗,Ⅳ表示地下水进入海洋,说明其代表地下径流。第4题,Ⅱ表示地表径流,其随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多,随下渗的增多而减少,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多。

(2017·绍兴模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5~6题。

5.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减少地表径流 C.减少植物蒸腾

B.减少大气降水

D.减少地下径流

6.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填湖建绿地公园 C.禁止开采地下水

B.城区河道内建坝

D.地面铺设透水砖

解析:5.A 6.D 第5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即对城市部分下垫面进行相应的改造以增强降水时下垫面的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功能,“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植物蒸腾。第6题,填湖造陆与市内河道建坝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地下水开采应合理适度不宜一禁了之,城市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是一个相对可行合理的措施。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全长2 428 km,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与亚洲的界河。读图完成7~8题。

第 3 页

共 5 页

7.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A.雨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B.地下水

D.高山冰雪融水

8.乌拉尔河不同河段流量状况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源头到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B.①至②河段汇入支流多,下渗量小,河流流量大 C.②至③河段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变化小 D.①至③河段蒸发量逐渐减少

解析:7.C 8.B 第7题,根据乌拉尔河流量季节分配状况可知,乌拉尔河的汛期在4~5月,该河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汇入河流形成春汛。第8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乌拉尔河从源头到河流下游径流量由少到多再到少;自北向南,冻土层从有到无,下渗量逐渐增加,蒸发量逐渐增加。

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 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 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

10.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第 4 页

共 5 页

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 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 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

11.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①海水淡化 ②从珠江调水 ③修建水库 ④大力开采地下水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9.B

10.D 11.A 第9题,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第10题,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第11题,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7·成都模拟)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34分)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4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10分)(3)图中,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

第 5 页

共 5 页

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答案:(1)海陆间大循环。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地表径流。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

(2)①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②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好。

(3)①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3.(2017·黄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岱海(如图)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400 mm和1 200 mm,有22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3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1)说出图示区域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10分)(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的流向和水系形态来判读地势。第(2)题,主要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及入湖河流减少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中间低,四周高。理由:河流由四周汇入岱海。

8.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八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具体要求:

1、学习应落实在图上,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示意图”

2、学生应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不要求对三种水循环作出划分。

3、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要求是“说明”;

5、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重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

1、先让学生了解水圈中各水体的类型、比例,并指出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然后介绍水循环的范围,及三种水循环的种类;最后介绍水循环的意义;

2、教材详细介绍三种水循环的名称及划分,与课标相矛盾,在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景观图,认识各种水体,了解各水体的比例关系 问题:

1、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

2、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3、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 承接:

1、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是哪一条?

2、诗人对长江的描述:“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何总不见长江流干呢? 学生讨论

(二)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2、这些主要环节都经过了哪些圈层?

3、蒸发和降水这两个环节都发生在哪些地区?(说明这两个基本环节既发生在海洋上也发生在陆地上)

4、海洋和陆地的水循环是否完全独立?是哪些环节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海陆水循环的水汽哪个较丰富?

(说明陆地的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运环节有关)

(三)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讨论)

1、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为何长江水至今仍源源不断?(说明由于海陆间存在水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长江水才源源不断)

2、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3、为何近岸大陆架的渔产丰富?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沿海与内陆气候与生态的差异

(四)知识迁移:活动(书P60)

9.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 篇九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下列四种陆地水的储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

B.地下水、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C.冰川水、湖泊水、地下水、河水

D.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

2、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陆循环的是()

A.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初冬和初春的凌汛

B.夏季,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

C.南极大陆边缘的冰川断裂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

D.夏秋季节,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3、关于黄河下游河水和两岸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A.潜水经常补给河水

B.河水经常补给潜水

C.黄河处于枯水期时,潜水补给河水

D.核黄素和潜水游互补关系

4、陆地水体水源补给最主要的.形式是

A.河流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大气降水

5、河水中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是()

A.地下水B.冰川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雨水

6、为了缓解水资源空间颁布不平衡的矛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建水库B、节约用水C、植树造林D、跨流域调水

二、问答题

问答题: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下列现象并回答问题。

(1)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黄河下游断流与哪些自然或人为因素有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现象?

(2)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但近十年以来,泉水经常断流。请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据专家研究,只要大气降水达到6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在27米以上,泉水就可以正常喷涌)

分析:(1)黄河流域大部分处半温润、半干旱地区,江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从人为原因看,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率低。

(2)近几十年来济南地区气候无大的异常变化,除个别年份水偏少外,大气降水相对稳定,因此造成泉水经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而非自然原因。

答案:(1)黄河水资源不丰富,平均年径流量比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衡,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利用率低。措施:加强黄河使命措施全流域水量的统一高度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上一篇:乡间小记的叙事作文下一篇:学校食堂干货食品调料供货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