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

2024-07-03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共7篇)

1.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

实施趣教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负载和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2、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如何使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言文精华不被悠久的历史长河淹没?如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如何让原本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在学生的学习中呈现出来、鲜活起来? 因此结合我县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这样的课题。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新课改的许多思想都对文言文教学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各种教学模式、方法在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文言文教学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文言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至教学内容无限向艰深、琐碎、偏僻延伸;二是教学策略失准,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以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因此,教师急需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探索研究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打破文言文教学僵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唤醒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设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体会到文言之美。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

目前学生学习文言文被动,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加上文言文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僵局。另外,在我们县许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学行为得不到系统理论的观照,只限于丰富经验的层次,难以求得理论的提升和推广。本课题试从文言文教学的现实角度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期望能结合我县语文教师自己多年的丰富的教学实践,本着研究探讨的态度,就初中文言文阅读实施趣教教学,做理论上的归纳和阐述,试图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落实提供新的思路。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

①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②有效性控制和创造一定条件,从字词的积累到文言的阅读,采取系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③教师要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构建立体化、多层面、高效益的学习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的内容

1、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2、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①巧妙借助问题,构建学生与文言读本的桥梁。教师可开拓创新,发展问的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发展提问的模式,变教师一人发问、一问到底,为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相结合。以“本”为本,把语文教材、文章本身作为立足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文本的内涵,用问题敲开对文本探究的大门,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汲取精神的营养。

②寻求文言教学的探究点,建立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改变固有的文言文教学的先导入,后字词,再作者介绍,然后朗读逐句翻译等模式,可创见性的将教学模式的五要素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组合、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有机的组合。以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创新合作的理念,以探究点为突破,拔出萝卜带出泥,牵一发而动全身,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

③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依据新课标精神,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如开展讲文言故事、文化常识竞赛、课本剧表演、古诗文吟诵、文言课本剧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积累记诵文言文的目的。

六、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

1、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1)导入: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文言文教学要有趣味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读是关键”,保护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尽量做到“好玩”。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尽量简单易行。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轻轻松松,笑起来开开心心。

通过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大致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采用通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重音、语速)与精读(字斟句酌、质疑释疑)相结合;美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与品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相结合。

1.“读——咏结合式”教学,做到读、诵、唱三结合。

诵读是文言学习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

2.“读——演结合式”教学,在表演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读演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如“自相矛盾”就可以进行读一读、演一演。

3.“读——问探究式”教学,在研究发现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每一篇文言文,如果从不同角度去鉴赏,都能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字词到句篇,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段……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题资源。在学习文言文时,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问题就在你的身边”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组成兴趣小组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适合于研究的课题,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之”的研究,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研究。

4.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读写促进式”等。

(3)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有计划地识记和分辨文言常用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学和文化常识。品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4)拓展: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下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5)评价:通过试卷检测,朗读比赛,短剧表演赛,文言知识比赛等形式来建立学生“亲近文言文”成绩卡,记载学生各项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向家长通报。

2、学习文言文积累运用的研究

孩子们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展示平台,从而进一步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利用今后的学习发展。

(1)开展“1234趣味文言文运动”: 即要求学生每人每周有机地诵读积累1篇文言文、2句古代名言、3首古诗词、4个成语。“有机”意谓所积累的名句、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材料)。主题类可以分为读书、惜时、理想、爱国、友谊、思乡等栏目,材料类可分为人物、景物等栏目。然后,根据一星期来积累的内容,可以连词造句、连句造篇,最好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

(2)出版“趣味文言文”专版黑板报。

(3)建立“趣味文言文”专题网站或者博客。(4)排演“趣味文言文”课本剧。(5)编创“趣味文言文”片段。

(6)撰写“趣味文言文”专辑日记或作文。(7)制作“趣味文言文”专题手抄报。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林列荣

1、负责课题的整体研究动向,组员分工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2、定期召开课题组教研会,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研究工作

3、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

(一):

冼昌贤:负责资料统计分析、实验班各阶段的问卷调查及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的测试; 程儒成:负责资料统计分析、资料收集整理及实验班的教学。课题组成员

(二): 各学校科组长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掌握相关理论,搜集与有效教学和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原因,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3、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4.语文实验研究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实验班的学生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创造一定条件,反思自己在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试图找到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途径,验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假设。

5、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理念与精神的的有效的文言文微观教学模式。

九、预设的研究果

1、初中学生能阅读半文言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交流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形成有我县特色的成熟的文言文趣教范式,完成《初中文言文趣教》一本,适合课堂教学使用,并推广运用。

3.发表省级刊物至少3篇。

4.力争在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06——2012.11

①确定课题组成员;②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③培训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

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有效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方面的资料,理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关注解读新课程标准,思考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11——2013.07 ① 阅读思考

收集并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检测,了解学生状况,建立前期档案,并形成文本上送至定安中学语文教研网(11月20日前上送)。

②调查访谈

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反观理论本身,提出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12月20日前上送)。

③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研究法,做详尽的记录,并不断反思,然后,根据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尝试性的构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策略;

④定期研讨、交流;做好实验课例、课件、论文等研究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3.12

①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课题写作过程中的得失,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的初稿。

②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课题结题报告定稿。③推广使用《初中文言文趣教》。

2.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二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 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心态。为此, 我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 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在平时采用四种途径来创设情境:

其一,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栩栩如生的影像。我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时, 就播放了三峡优美的风光, 自然地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情境中去, 有效地激发学生饶有兴致的投入到师生互动之中;为了让学生高效学习《口技》, 就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 使学生初步感知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其二, 讲述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文时, 就简要讲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 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 战胜了齐国的经过;随着师生互动的深入, 我就安排进行学生分角色朗读, 从而有效渲染了愉悦的课堂气氛。

其三, 齐声背诵相关诗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 学生在鉴赏《湖心亭看雪》时, 我就让学生齐声背诵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 忠臣也怕痛, 荷锄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文采, 以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四, 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导入。譬如, 我在讲授引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时, 就简要介绍了苏轼在诗、词、文和书画方面的成就, 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苏轼的朦朦敬意。

二、品味意境, 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主旨

学生学习文言文, 字词句的理解既是基础, 也是重点;但假如仅止于此, 那这种学习是低层次的、不完整的。学生只有细腻品味作品的意境, 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旨。所谓品味意境就是把自己当成作者, 置身于文章的意境中, 从而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和喜悦, 感知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其实, 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固然重要, 但是品味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的主旨更重要。譬如, 我在讲授《捕蛇者说》让学生首先了解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其次, 让学生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想象悍吏的凶暴, 人民的悲苦, 从而深刻了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了解柳宗元对百姓的同情。郦道元的《三峡》充满了美感, 作者用凝练的笔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 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景象, 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因此, 我积极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三峡的意境美, 并引导学生用“三峡美在______, 我从文中的______读出来”句式说话, 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读出感情, 如此品味与感悟, 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逐步了如指掌。

三、回归文本,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价值

初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模式的实施,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本上来, 也就是让学生不仅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而且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 其思想性、艺术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务必把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诸如在《论语八则》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及其现实意义, 在孔子看来, 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就是“恕”,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 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便是推己及人, 是爱人的表现, 即“仁”。鉴于具有如此现实意义的典范之作是一篇宝贵的思想教育资源,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把“仁”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坎上;同时, 还要从文言文中学习文章构思和表达技巧。诸如《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 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学生写出热情洋溢的游记。

四、纵横比较, 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触类旁通

初中生学文言文中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等许多现象, 初学起来, 他们如坠入茫茫云雾中。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纵横比较, 才能避免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 在指导学生讲词类活用现象时, 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 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哪些词类是活用, 从典型的例句分析解剖中明确词类活用的基本特征。譬如, 我在分析“鞭数十” (《幼时记趣》) 中的“鞭”、 (《黔之驴》) 中的“蹄”通过比较, 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 它后面势必不能带动词;假如名词作状语, 那它后面一定是动词。通过类似的纵横比较,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这类比较难区分的知识点。

3.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探讨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素质教育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在此,笔者相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感想与经验谈一谈方法。

一、“读”文见 “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同学们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同学们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4.初中文言文阅读心得 篇四

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古文。最初是古诗,那时候学古诗非常简单,只要会读会默写,理解意思,会赏析名句便可。可随着学识的增长,所学的古文也增大了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几条: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中心思想,重点词汇。这让我的头都要变大了如果以后再增加难度的话,我想我会多长出几个头来。 班里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因此,每次考试古文部分得分都很低。

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对策,偏偏有人能解决。我们的语文老师齐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古文的积极性,想尽各种办法。真是妙了:大家竟然就喜欢上了古文!他有4个绝招,别着急待我慢慢道来:

1、每天早读或者上课前都要朗诵要学的诗词古文等,且必须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我们开始对这种读法非常惊奇,做的也能很滑稽,而后便慢慢适应了;

2、上语文课的前三分钟,由一名学生在讲台上为大家赏析一篇古诗文,同学给予评分;

3、上课时将古文翻译过后,由学生扮演古文中的角色,将“历史”“重演”;

4、学完一个古文单元后,各个小组任选一篇古文,改编成课本剧为全班同学表演。

… …

5.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篇五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1、黄琬巧对

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

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答案】 2.神童庄有恭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 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答案】 3.曹植聪慧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 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答案】 4.鲍子难客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 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 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答案】 5.曹绍夔捉“怪”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 8 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答案】 6.杨亿巧对

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一登高。”上下桥,问曰:“此又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②说 ③方④遽⑤应 ⑥既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答案】 7.解缙敏对

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答案】 8.承宫樵薪苦学

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

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答案】 9.桓荣勤学不倦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 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 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答案】 10.宋太宗学书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文言知识】

名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② ③④ 【答案】 11.催景俘拜师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②不徒言也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案】 12.为人大须学问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 17 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长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答案】 13.读书五失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答案】 14.颜回好学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

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

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答案】 15.张孝基仁爱

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课文翻译】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的士人张孝基,娶了同里的富人的女儿为妻。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贤能,富人痛斥并驱逐了他。富人病得快死时,将家财都给了张孝基。孝基按礼仪为他料理了后事。很久以后,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张孝基看到他,同情的说:“你会浇园吗?”富人的儿子回答:“如果凭浇园能有吃的,我就非常幸运了。”张孝基让他浇园。富人的儿子能够凭自己的力量,孝基很奇怪,又对他说:“你能管仓库么?”回答说:“能够浇灌田园,已经喜出望外了,何况管理仓库呢?我更加幸运了。”孝基让他掌管仓库。富人的儿子非常谨慎驯服,没有过失。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改过自新,不再像以前一样,于是将他父亲的财产都归还给他了。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 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答案】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课文翻译】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6.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六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以初二下学期为例,要求背诵包括《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在内的十首古诗,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四篇古文。通过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需要掌握和熟悉的文言文篇幅数在增加,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初中生要重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让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得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把基础打理好,只有把根基弄踏实才能把整件事情做好。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也是这样的,文言文的基础就是词汇上的积累,通过诵读来实现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目前为止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于那些经典的文言文都是通过时间的洗礼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熟练的背诵这些课文,并且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句式、古今异义的词汇等等古汉语知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对于范文来学习经典范文中的文学手法,怎样谋篇布局,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样的,在什么语境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从而深刻的理解名篇中的文学内涵。

二、通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辨识文言句式。

语言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收到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古代社会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古汉语的语法,词汇意义,句式等各方面都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法有着一定的区别。要理解古汉语的使用方法就需要我们初中生深入的学习文言文,吃透文言文中的各种语法知识点。

省略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出现,但在古代汉语中出现则较为频繁。还是以我目前我所教的初二年级为例,其中有:(1)省略主语的,如:“(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2)省略谓语的,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的,如:“具答之,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的,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这些文言文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一般用判断词“是”。古汉语则有很大的不同。以初二为例:(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表判断。如《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用“乃”、“则”、“为”、“诚”等词表判断,如《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宾语前置句只有文言文当中才有出现。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置于宾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处于宾语置于谓语之前的现象则经常出现。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参考上述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进行学习。我们现代汉语的使用规则是主谓宾定状补,其中定语是用来修饰主语的,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所处的位置是相对灵活的,宾语是放在谓语的后面。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实际的语言环境来推敲古汉语中特殊句式。在做翻译的时候需要依据现在汉语的顺序来调整各种语言成分的位置。还有对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需要补充其省略的部分,使得句子可以呈现出一种完整性。

三、文言文翻译要重视“信”。

初中学生多会犯这样的毛病,对文章只求粗略了解,但是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式理解存在问题。古代文人对于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信”是翻译的第一步。所谓的“信”就是指译文需要遵循原文的意思。“达”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雅”是最难的一步就是要求译文可以追求文章本身的一种古雅之风。“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过分的要求。我们初中生进行翻译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第一步就是“信”然后努力做到“达”。直译法弥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不足,并将文言文翻译中的规律等进行归纳,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是可以触类旁通。

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及翻译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直译法落到实处?我们以《桃花源记》为例,按照下面的步骤:(一)反复诵读课文3至5遍体会文章大意。(二)精读文章,凭借自己的文言文的功底对文章进行翻译,遇到不理解的一些字和词语可以暂时记录下,在通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依据实际的语境来对这些字和词进行体会。对于一些比较难翻译的地方我们不能过于的依赖课文下面的注释,或者是一些古汉语翻译方面的工具书籍在或者是通过APP软件来在网络上求助。这样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并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细读课文最后一步是仔细的阅读课文,在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然后才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将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义弄清楚,之后要做一个归纳整理,以便在其他的课文里面遇到类似的词句可以顺利的理解其意义。通过细读课文我们需对文言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重点词句做一个标注,比如说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等等。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文言文,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我们应抱着“水滴石穿”的精神,在老师地指导下认真、努力的做好文言文的积累工作,不久后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摘要:我们国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语言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个中学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才能真正的领悟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谓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指学生借助工具书,能直接阅读战国以来历代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中一部分浅显平易的文章。一般古籍,不像我们的教科书,有那么详尽通俗的注解,甚至未加标点,那怕是较浅易的文章,要读懂它也不容易。

关键词:文言文,积累,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和.浅谈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J].2015年13期.

7.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36-01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然而,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教师只管逐字逐句翻译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面面俱到,结果是费时费力,使学生听得兴致全无,既没有互动投入,也没有激情感悟;另外,诵读不够,解读感悟过深,强调教材中的古诗文而忽略了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积累,强调了死记硬背,弱化了具体语境中的积累运用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作为初中生,学好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文言文呢?笔者认为:

一、要树立一个目标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是: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标。

二、要做好两个准备

1. 工具书的准备。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定会经常用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这些工具书,所以首先要在物质上做好准备。

2. 文言知识的准备。同学们在平时已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已了解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在复习一下,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

三、要确立三个意识

1. 自学为主的意识。现在人们已形成共识,每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何况我们初中生呢?同学们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悟很重要。有了自己的感悟,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意味着知识已经内化,意味着了解了自己这个个体的优点与缺点。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树立“我要学好文言文”的想法,而不是坐等老师讲自己听。再者,现行的教材,注释十分详细,有作者介绍、背景简介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难解字词句,有的课后还备有涉及有关课文内容的介绍,这些都为自学提供了便利。

2. 字字落实、重点记忆的意识。学习文言文,要下功夫学习文言字词,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预习:先粗读全文,不急于去看下边的注释,更不要对着有关翻译书逐字逐句地读,而应该是全凭自己的语文功底硬看下去,不懂的字词暂且放过,或者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体会出来。接下来,是细读全文,对照文章下边的注解,把较难的字词理解清楚,并与自己原先体会出来的理解进行对比,以提高判断力。对那些书上未曾注释而又疑惑不解的字词必须查字典,结合语境,从字典中判断选择正确义项。对一些一词多义的字词归纳总结,记好笔记。还不能解决的,标记出来。

上课: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在听老师或同学答疑时,不仅要记好答案,而且要仔细揣摩他们寻找答案的思路。

课后:完成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熟读全文,把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自己不大熟悉的字词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标记好,以便重点记忆。熟悉、记忆字词时切忌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因为想什么都记住,等于什么都记不住。

3. 熟读、背诵的意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

要知道,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读的过程是一个化古的过程,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时,要力求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身处地地去读,要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情;背诵一定要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背诵的过程就是熟悉字词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色的过程,就是体会韵味、文化熏陶的过程,就是汲取营养、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只要我们目标明确,勤查字典、善思索、多积累、好背诵,从而提高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上一篇: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下一篇:打破你心中的陶罐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