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实践作文

2024-10-10

思考与实践作文(共8篇)

1.思考与实践作文 篇一

江苏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225000)陈莉丽

[摘 要]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作文的阶段。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结合学生的现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写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三年级 作文起步教学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15 三年级是小学生正式接触作文的阶段。小学生刚开始写作也许会有恐惧心理,过高的要求会使他们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作文要求尽可能详细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词汇正确表达,并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给出准确、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的作文学习,对于学生打好写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高低。因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工作的中心。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好充分的教学资料。写作任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从而让他们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心。在第一次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要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作文中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而是应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仔细阅读,找到不妥的地方。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他们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作文起步教学时,让学生先从表述生活中的事物开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进而自觉地进行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词汇量的拓展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词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词汇量的拓展。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词汇的接触大多来自于语文课本,教师要对课本中出现的新生词汇进行充分、准确地讲解,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词的作用。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阅读活动,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贡献出自己的图书,让资源共享,或根据教学现状安排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自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并且将书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对于词汇的积累,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应当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扩大词汇面,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例如,在对《小露珠》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我先让学生学习排比句:“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我为学生解析这样写的好处,再讲解这一课中作者还用到了拟人的修辞,如:“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然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其优点,并进行学习。

三、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的过程中,最令学生害怕的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是写作最好的素材,任何感人的、平凡的生活场景都能用到写作中,只是有些生活瞬间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所以,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

第一,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任何镜头经过文字的渲染都会变得很有意境,都会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在生活中发现,并且对于感人的部分进行记录。第二,鼓励学生注重写作的真实性。只有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进行描述,才会充分倾注自身的感情。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亲身实践的事情写到作文中。例如,学生可以写自己在上学路上看到的路边情况,还可以写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第三,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一次欢快的春游、激烈的拔河比赛,或者成语接龙游戏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写作提供充分的素材。

四、对学生的作文及时地给出肯定性评价

三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作文,写作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的现象,所以就更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作文给出准确、及时的肯定性评价,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但是教师不应当盲目地表扬学生,而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还要注重批评语言的艺术性,不能用强烈的指责语气。教师在写作文评价语的时候,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运用比较童真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上画一个大大的微笑,用图画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时,要按照学生的现状进行评价,而不是古板地按照作文要求批改,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且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写作特长。

总之,在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能力现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并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其写作能力。

2.思考与实践作文 篇二

一、制定合理可控的循环写作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教师要开展“循环作文”的教学,首先要制定一套合理可控的循环写作制度来规范写作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当写作由个人转向群体时,他们很可能会误以为这是缩减写作量的方式,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循环写作制度来保障循环作文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讲,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组时应当兼顾“混编多样”的原则,即尽量平均每一组成员的写作能力,且组内成员或是在性格上,或是在能力上,或是在交际上实现互补,这样才便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分组以后,以每周五天的上学时间为周期,从周一到周五,每一天,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轮流写一篇符合该星期主题的作文并及时交给语文课代表。一人一天,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到对该天写作成员的习作评价中(下面有阐述)。同时,每次写作的顺序都要按周调换,每人每次写作的题材都要与上一次有所不同。教师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与优化循环写作的方式,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重视激发兴趣的循环写作宣传

兴趣永远是学习不可忽视的动力,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是一个好奇心强烈但又无法长久保持热情的群体,因此,要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别开生面,富有创新色彩的“循环作文”,不少学生可能还无法清楚透彻地了解这种写作形式,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兴趣的循环写作宣传。比如,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且喜欢群居活动的特点,通过“想不想知道你的小伙伴在写什么?”“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作文在别的小朋友眼里是怎样的?”“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想不想告别无聊的写作方式,尝试新鲜有趣的方法?”等标题、口号来向学生传达循环作文有别于传统作文的特点。比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写作题目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实际上,每一个人喜欢的节日都是不一样的,假如采用循环作文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了解同学喜欢的节日是什么,同时,这也是增加彼此友谊的一个机会。总之,教师要重视向学生宣传循环作文的趣味,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投入度。

三、倡导合作互助的循环写作宗旨

循环作文既是以小组团队作业的方式来完成的,自然有别于传统“单打独斗”式的个人写作方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循环作文教学时,要倡导合作互助的循环写作宗旨,即团队成员之间应当以分工合作、相互帮助的心态与精神去开展写作,而不是停留在“轮流”这一形式上。笔者曾经布置过一个以“打动心灵的一件事”为主题的循环写作题目。学生看到这一题目,一般都会想到自己身边,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对于同处一个环境的学生来讲,如果写的是在学校里的事情,很容易出现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指导小组内的成员集思广益、相互合作。比如,是否可以在下课的几分钟里坐在一起玩一下“头脑风暴”,把打动自己心灵的一件事拿出来与成员们分享,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看到的、听说的,而非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么对其他成员来讲,这样,打动心灵的事情就不仅仅局限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还可以是听到的事情,而一旦学生有这种意识,那么他们写作的思路就会开放许多,这样就实现了合作互助。

四、采用师生共评的写作评价机制

既然是“循环”,这意味着习作会在不同成员之间流通。因此,教师可以在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引入组内评价机制。比如,当一个星期结束之后,小组成员一起来评价本周内的五篇作文,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再综合评价。这种师生共评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在学生眼中的作文评价标准,从而发现学生写作思维的特点,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避免学生产生“轮到我写时就认真写,轮到别人写时就与我无关”的这种置身事外的错误认知。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评价对比起来,同龄人的评价会“更接地气”,“更加自然”,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值得继续深挖的闪光点。

3.识字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识字作文 实践性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72

三年级学生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刚开始接触到习作,都会为如何写作而头疼?教师教学的重点也由识字转向了阅读、写作。识字作文教学实践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把学生的视线由识字引向阅读、写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组织写作素材、训练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春城无处不飞花:正确认识识字作文的特点与价值

识字作文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而认识“×”字、“××”词的故事。除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外,它还具有以下的特点和价值。

(一)童真意趣,可长可短

识字作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亲身经历,虽然有时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思考,但是却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有的识字作文讲了打弹子的经历,有的识字作文抓住了阅读中的有趣故事。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只写了一两句,告诉教师今天认识了“×”字。习作虽然有长有短,但却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

(二)新鲜及时,真实灵动

识字作文是要通过自己经历的事件、旅游过的地方、看过的招牌、阅读过的图书等,用认识了“×”字的形式,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有的识字作文讲了自己到超市购物的经历;有的识字作文说的是周日看自己家拆空调的感受;有的识字作文说的是自己品尝金陵汤包的独特发现。学校里的花草树木、爱看的图书、街道的名字、超市里心爱的商品……学生写作前在脑海里“过电影”,精心梳理,流淌出来的文字都是真实的、灵动的。

(三)易于坚持,锻炼毅力

因为学生有亲身的生活经历,就有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只要把经历和感受如实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充实的生活积累,成了学生习作的起点和源源不断的素材泉水。

二、躬行体验燃激情:识字作文的写作材料搜集

中外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都证明,儿童对各种词汇的理解和产生都必须以非语言的认知为基础,语词最初总是在个体经历过的事件的背景下,被理解和产生的。识字作文是一种实践性习作表达,提供了所理解的字、词语及其背景,它至少包括实践体验、习作表达两大部分。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感到最困难的是没有材料可选,没有材料可写。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习作必须有生活、有感受,而生活与感受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呢?

(一)学会观察的方法

身边的人、事、物,是学生识字作文的素材来源之一。这些观察对象要变成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好,要有观察方法。首先,要教会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事物,全面地观察事物。其次,教会学生做到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再次,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最后,提醒学生要有观察意识,要进行主动观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观察习惯,发现、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识字作文的另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给学生列出一些可以看的书目、杂志和篇目,内容要广泛。其次,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阅读了,就要摘录一些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片段,为自己以后的习作积累“砖石”。再次,这些摘录下来的优美词句、片段要细读、反复读、分类读、背诵,并尝试把这些优美的词句、片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学会及时记录

古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随时记录下认识的新字,不管是观察到的,还是从书本上得到的,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将认识的新字,当时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有条理地简单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识字作文的材料库。

三、有效学法成佳篇:识字作文的写作指导

识字作文从思维到言语,从言语到思维都需要转换,而且因为它们“并非是相对应”的,所以需要复杂而艰难的转换。但光有素材还不行,还要有正确的写作方法。写作方法的获得要从语文课文中获得、从习作的具体指导中获得。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养成语文能力,还要提炼一些写作的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从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一)学会写事的方法

比如,在教《赶海》一课时,我带领学生总结出如何写好一件事的方法。第一,叙事完整,重点突出。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头有尾,叙述经过不能泛泛而谈,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叙写有趣的经历。第二,抓住自己的感受写。通过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话语来叙写经历,通过自己的心理变化,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实感受,以真动人,以情感人。第三,细致描写,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也反映着人物的品质与心灵,细致的描写会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学会简单说明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注重从两点入手指导。一是要突出特点。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在说明介绍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别的事物的地方来描写,如大小、形状、颜色、状态等,让人如见其形。二是要采用多种方法说明。说明一样事物时,可用多种方法说明,如比较说明法、列出数据法、比喻说明法、举例说明法等。这样不仅能清楚地介绍事物的特点,更能使事物形象生动,鲜明可感。

四、评价多变兴趣昂:识字作文评价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掌握了写作方法,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愿望和兴趣,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写作的愿望和兴趣呢?多样化的评价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写作愿望,激起学生高昂的写作兴趣。

(一)“发表”作文,让“识字作文”评价更具有互动性

开展识字作文教学研究以来,我做了一个小变化:每次作文“发表会”上,请五个左右的学生,到讲台前“发表”自己的作文,伙伴们可以进行评价或者追问。在班级全体学生面前“发表”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表扬激励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多元交流的互动空间。在这个自由的对话空间里,大家交流着:教师的评价,能给予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伴之间的互评,能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习作和评价水平的提高。

(二)正面评价,让识字作文评价更具针对性

识字作文讲评应该多给学生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愿意写作,乐于表达。例如,学生在吃过金陵汤包后,写了一篇识字作文——《我认识了“陵”字》,我是这样评价的:“小作者亲身体验了吃汤包的过程,写出了真实的感受,仔细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一同体验到了汤汁的醇香、汤包的鲜美,过了一把畅快吃汤包的瘾。”教师也要看到学生习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还比较稚嫩。因此,教师要适度指出习作中的不足,直接指出一种病、两种病,这样学生以后的作文才会逐步走向健康。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多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写得好的片段,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吸引家长,让识字作文评价更具有生命力

识字作文是实践性作文,学生的体验、实践范围的拓展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在每一次讲评后,我都会给家长发喜报,告诉家长孩子这一次识字作文写得好,因为观察仔细,题材选得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家长看到后会特别开心,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家长就会对自己孩子的识字作文特别关注,并领着孩子外出游玩、体验,从而对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引导作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愿望,识字作文给他们铺设了一条宽阔的大路,引领他们走进了习作的广阔天地中。那一篇篇识字作文,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淌,是他们行走在探索知识路途中的一个个坚持的身影。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1.

[2] 叶圣陶.阅读与讲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5.

[3]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小瑛.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点见解[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8).

[5] 闾宏富.课外小练笔的误区及其对策[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5).

[6] 曹庆红.谈高年级实践性习作的有效指导[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3).

[7] 席丽新.“微日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3).

4.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集语文知识、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由此也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一项内容。教师往往花的精力最多,收效不大。鲁迅的写作心得是:“文章应该怎么些,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老师们的感受是:“作文是怎么教出来的,我也说不清,多读范文,千篇一律;不读范文,话没两句。”因此,作文教学在小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所以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中年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在平时应千方百计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作文为主动学写作文,逐步使他们乐写。

1、利用课外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五彩缤纷的图画有极大的兴趣,三年级学生手中已经拥有各种画报、儿童读物、看图作文等课外资料。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来对学生进行作文前的准备训练,提高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2、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处于农村学校,学生手中的资料毕竟有限,但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因为习作与每一个单元的课文是密不可分的。而教材上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都是典范之作,诸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等,学生在欣赏到这些课件里美丽的图片的同时,不但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也为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喜欢做游戏,喜欢活动,尤其是充满新意的游戏。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迁移原理,把他们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稳定的、广泛的而又有中心的兴趣爱好。如在三年级作文教学《我喜欢的一种游戏》时,我在上课时就先给学生们列举了几项活动,如“反面人”、“写字王”等游戏,我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都做了说明。充满欢乐、笑声而又有紧张气氛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高点,在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我又及时把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活动过程中玩得开不开心?你能不能把游戏的过程、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说一说?问题一提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刚才的场面描述下来。然后学生根据所描述的进行习作,这样通过活动激发了兴趣,利用兴趣迁移,克服了学生的害怕心理,学生学到了方法,提高了习作水平。

二、上好作文指导课

回忆我们以前的习作指导,首先老师提出作文要求,然后以一个题目为例详细指导第一步怎么写,第二步怎么写,第三步怎么写,最后让学生仿造老师所说的写。学生的习作思路完全被教师锁定,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题材、写法不新颖,学生的创造性也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多大帮助,也容易让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 我根据写作内容在写作前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提出写作要求,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广泛寻找写作题材,或与家人、朋友、同学先讨论该如何写。然后采用“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自改或互改→誊写→师再点评→生再改„„”的教学模式,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情况,而后相应采用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的点评方案加以指导,让学生的作文越写越精彩。这样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写出来的文章也各具特色。

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从中年级学生特点来看,他们的知识还很贫乏,缺少词汇和写作素材;缺乏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然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无疑是很难的。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喜欢并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物。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小动物,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使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颜色、习性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小动物的有趣录像,丰富学生认识,加深印象。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针对一种小动物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它的外形、颜色、活动的特点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四、注重积累,力争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要在积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读万卷书”的饱学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很难写好作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培养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使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生活的积累

小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树立新语文教学观,采取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欣赏画面„„使小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日记的行式多样,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做到内容真实,勤于练笔即可。事实证明: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头脑之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在摘抄本上摘录好词好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大量阅读名篇佳作,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

5.思考与实践作文 篇五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具体目标为: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 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七、课标中对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操作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应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要求.

(2)探究性和问题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及案例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探究性和问题性.

(3)思想性和方法性:课题学习素材及案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数学的本质,以提高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

九、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常态教学相结合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实践的过程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并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如果说在数学教学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方式和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6.专业认识与实践思考 篇六

学习机械工程专业

我应该达到的要求:

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够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成为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完成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我应该具备的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

(1)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5)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

(6)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7)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8)钳工、车工或电工的初级技能;

(9)编制、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10)使用、保养、维修、管理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

(11)选用、设计制造、调试工艺工装的基本能力;

(12)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基本能力;

(13)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14)应用机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7.“回帖式”作文评改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学生作文评改的出路在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 (7~9年级) 中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新课标在不同的地方提出学生作文要相互评改, 看来相互评改的方式或许是一条好出路。如何有效地进行相互评改, 很多专家和语文教师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如魏书生的“学生互改”[2], 生生“合作—互动”作文评改[3], 网络评改[4], “互动态”作文教改[5]等等。笔者在作文评改实践中, 试图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利用学生喜爱看帖回帖的交流方式, 探索实践了“回帖式”作文评改模式。

一、“回帖式”作文评改

参与论坛帖子的回复、QQ空间的评论等等都是学生极为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 这种交流方式参与面广, 互动性强, 操作简便。“回帖式”作文评改就是借鉴这种交流方式, 以“作文本”为平台, 把作文本上的作文作为“帖子”, 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一起轮流看“帖子”、改“帖子”、评“帖子”。一个“帖子”多人阅读, 多人回帖, 多人评改, 改变过去一篇作文只老师一人阅读一人评改模式。通过相互阅读, 相互评改, 真正实现“交流”、“分享”和“沟通”。

二、“回帖式”作文评改流程

1.作文的写作与收集。按教学进度布置学生作文, 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作, 将学生作文收齐。

2.作文发放及流动。作文本的发放及流动如下图:

上图箭头表示作文的流向, 理论上说, 任何一篇作文都会被每位同学和老师阅读, 但是由于课堂评改时间的制约, 实际上很难实现, 这也决定于班级人数的多少。

3.实施评改。评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评, 一是改。

传统方式的作文评改至少有两大弊病:一是教师的评语“隔靴搔痒”, 或如朱自清先生说的“莫测高深”。什么“选材新颖”、“主题突出”、“立意欠深刻”、“结构不够完整”之类的, 这种评语学生不喜欢或看不懂, 作文水平较差又特别需要指导的学生, 看了如此评语, 更是如坠云海, 不知所云。这就是造成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写的原因。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 “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作文交上去, 这个批‘文不对题’, 那个批‘主题不突出’, 到底优点在哪里, 缺点是什么, 多数老师缺乏具体分析的能力, 讲不出什么切实的意见来。……教师的水准跟不上学生的要求。”教师批语的不到位导致作文评改低效无效甚至反效。二是学生评语“揭疮疤”。在学生互评互改中, 由于教师引导不当, 往往多叫学生指出不足, “老师, 这里有个错别字”“这个句子有毛病”、“这里不真实”、“题目不好”、“开头不好”之类, “揭疮疤”批判式评改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 在回帖式作文评改中, 我们倡导学生去发现亮点, 少说甚至不说缺点。评作文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哪里写得好——如哪个段落写得好, 哪个句子写得好, 哪个词语运用得好;发现哪里值得我学习——如取材、立意、构思, 拟题、开头、结尾、书写等。有阅读, 并在阅读中有发现是“回帖”的基础, 所以认真阅读极其关键。第二步是“回帖”, 即用文字在作文后面或评语栏中表述自己的阅读发现。在写评语时, 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重在表述自己最深刻的阅读感受。为了使回帖更规范有效, 要求回帖 (1) 要使用赞美性语言, 可以使用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 但用语要得体文明, (2) 留下签名, (3) 用建议代替批评, 杜绝否定性、批判性语言, 告诉学生“除了向别人学习, 我没有任何资格批评人”。从评改实践中发现, 学生评语会出现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观感受, 如“写得真好”、“佩服”、“顶”、“亲, 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写”等等, 刚开始评改时, 学生多处于这个层次, 但能够发现其中的妙处就很好了。第二个层次是有分析的评价, 如“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 很好地表达心情的郁闷, 厉害!”“这个词语用得很好, 表现妈妈的宽容与大度, 顶!”等等, 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评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哪里好, 而且还要能够分析为什么好。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这个层次。

在阅读发现阶段, 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适当修改”就是指对明显失误之处进行订正, 比如错别字, 标点错误, 句子语病, 篇章结构、选材立意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尊重写作者的原意, 不鼓励学生对原文进行随意改动, 但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或在评语中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写作者参考。

“回帖式”评改, 学生不但看作文写回帖, 还看“回帖”, 对前面评改学生的回帖进行再回帖。

4.好文推荐。在阅读回帖评改过程中, 发现好作文, 要求学生将作文题目及写作者姓名写到黑板上。评改结束后,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推荐好文章, 由推荐者说明推荐理由, 凭什么说是好文章, 再由被推荐者介绍写作经验。好文章的标准不宜完全由教师定, 其实学生心里都知道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应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和对文章好坏的看法。对于写作有进步的学生文章应多表扬, 鼓励学生多发现有进步的“好”文章。所以, 好文章除了一些普遍标准外, 还应该有个体标准, 即对某个同学来说, 他以前字数写得少, 这次作文字数多了, 就算好文章;以前文句不通, 现在能文从字顺了, 也算好文章。学生与学生之间比较了解, 对学生写作的进步宜特别关注和鼓励。

5.再修改和“发表”。评改后的作文发回学生——写作者, 要求写作者自己再进行修改, 阅读所有回帖后自己也写一贴, 对其他同学的评改回帖进行回复, 总结反思写作心得。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 进行投稿, 或在自办小报上发表[6], 在阅读交流中提升作文能力。

三、“回帖式”作文评改的一些思考

(一) “回帖式”作文评改有利于引领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文章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 表情达意是人的基本愿望, 在口头表达不方便时, 书面表达便成了满足人的表达愿望的一种手段。因此, 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运用这种工具和手段的本领, 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表达要以真实为前提,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7]。但是, 目前应试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大多教学生套题作文、馅饼作文、虚构作文, 已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本真, 成了应试的工具和手段, 学生所写的文章是一种假唱式的伪文章, 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做伪文章的能力。“回帖式”作文评改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真实写作, 杜绝学生抄作文、套作文等假写作。每个学生的作品 (包括作文和评语) 都会被老师或其他同学阅读和评论, 必然会追求真实——真实的内容和真实的呈现。从内容的角度讲要有真实的见闻、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思想情感、真实的见解, 从表达的角度讲要真实的呈现。真实的呈现就是“所表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 令读者恰恰理会我的愿意。”要把自己真实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要做到“不多、不少、不错”, “一点不含糊, 一点不被误解”[8]。学生的文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到位的话, 回帖也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到位的话, 整个评改活动就在引领作文教学回归本真。即使面对考试, 也不再为考试而做“假作文”, 而将以真作文、真能力去应试, 去获取高分。

(二) “回帖式”作文评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的起始阶段, 低门槛进入, 尤其要注意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多鼓励, 少批评。”[9]不但在写作的起始阶段应如此, 在各个阶段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多鼓励, 少批评。笔者近年连续接任毕业班教学, 每接到新班级上作文课时, 都发现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 “一说写作文就头痛”。面对越写越怕写的状况, 我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暑假里的那些事》, 题目可以自拟, 自由写作, 字数不限, 放宽限制, 鼓励学生放胆写作, 然后进行“回帖式”评改。正常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认可, 学生的最大期盼是自己写的作文被师生认可。“回帖式”作文评改最大的特点是“发现”和“解放”:学生在评改过程中是发现与被发现, 发现别人作文的亮点, 同时自己的作文亮点也被发现, 被认可, 被展示。“没有读者的写作, 是没有生命的写作”, “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过去学生写的作文只有老师唯一读者, 现在学生特别想把自己的作文给大家看, 因为能被发现、被认可、被肯定、被赞美,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10]。这样写作并评改两三次后, 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感基本消失, 学生变得喜欢上作文课, 特别喜欢上评改课, 变得特别有自信, 有强烈的表现、表达欲望, 在课堂上有高涨的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 学生变得热爱写作, 享受写作。作文评改的终极目标是改进学生写作的兴趣、态度、方法和习惯, 提升其写作能力, 回帖式作文评改方式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三) “回帖式”作文评改强化了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回帖式”作文评改的基础是阅读, 阅读能力水平决定了评改的质量, 对优秀作文的推荐和写作心得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把写作与阅读、口语交流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初中阶段的写作指导, 还应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大量的实践证明, 这样不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实践证明, “回帖式”作文评改创新了作文评改的模式, 有利于引领作文教学回归原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增强自信心, 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参与评改,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有待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摘要:“回帖式”作文评改是借鉴网络回帖的形式, 由师生一起对学生作文进行回帖式评议和修改的一种方式。这种评改方式有利于引领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有利于增强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文评改,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育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 (一) [M].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5.

[3]林眉慧.生生“合作—互动”作文评改教学初探[D].建师范大学, 2005.

[4]邓舒婷.基于网络背景的高中语文作文评改方式研究[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09, (08) .

[5]中国教育报.大港第五中学“互动态”作文教改[EB/OL]http://teaching.jyb.cn/jxyj/201209/t20120906_509426.html

[6]刘荣添.“学生办报”式作文教学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09) .

[7]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 3.

[9]温儒敏, 巢宗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夸大事实。其实,作文教学应该“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好的作文只需要能写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到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等去“找春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部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宇,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 )”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 )”。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三、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训练注重做到课内阅读典型引路,课外阅读增加积累。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因此,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四、作文教学的内涵感召要有震撼的作用

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尽量多的内容。中、小学生作文篇幅更短,所以作文的切入角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

上一篇:小狗冬瓜作文下一篇:党员的八项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