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设计

2024-10-19

《识字》教学设计(9篇)

1.《识字》教学设计 篇一

在汉字文化语境中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的对象是汉字,而我们的汉字是 一种历史的文字,谱写着中华民族在蹉跌进程中丰富的心智成长史。汉字是一幅画,汉字是一首诗,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

有一首诗写得好:它拥有舒展自由的肢体,一边舞动着奥妙,一边跳跃着生机。它拥有天簌般悠扬的声音,一会流淌着画意,一会激越着诗情。它拥有秀外慧中的气质,一面展现风情,一面内敛着智慧。它的名字叫汉字。它的母亲是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然而,我们长期的识字教学,割裂于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孤立地在当今语境下识字,忽视了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以至于进行纯工具地识字教学。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其字音之间的联系,导致识字困难。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归根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

一、汉字文化语境分析

(一)汉字文化语境的类型与识字教学的过程

汉字的文化语境指凝结在汉字上的人类文化信息。从它的时间上分,主要有古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和场景文化语境。

汉字的古代文化语境可以追溯到汉字起源、演变、运用的成果等;汉字的现代文化语境主要指白话文运动后,汉字在现代汉语发展时期的运用和演变情况;汉字的场景文化语境指与学生语文学习相关的时间、空间、文化、心理等背景。

三种语境存在内在的联系,表明汉字是动态发展的生命体,而使之产生活力的。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的过程:

学生从汉字场景语境出发,识记汉字;再联系汉字现代语境和古代语境解读凝集在汉字身上的文化信息,最后回到现场语境,运用汉字进行阅读和习作,从而拓展新的语境。

(二)汉字文化语境的特性决定识字教学的特性

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斑斓的色彩、盎然的情趣和悦人的声音的多媒体图像。它是充满诗性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意象性决定的。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是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越地域和超时空的特点。2 汉字“立象以尽意”是汉字文化语境的主要特征。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成为事物具体形态和状态的高度概括。例如:“射”我们不看字源图,就不知道这个本义;如果我们联系字源图,就发现这里的“寸”其实是一只手在拉着箭,“身”是“弓”的形状,就不是“身”和“寸”本身的意义失去了,只代表一种“射”时的形态和状态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射”的本义,又为“射”的组词和言语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同时,又了解了“后羿射日”的本义,接触祖国的神话文化。

汉字的意象构字取决于汉民族的意象思维,这又使汉字的创制天生地含有天才的灵性。意象和意象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栖居。

汉字意象的特性,决定汉字教学的特性:

1.人文性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贯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下同)教材选取的4个神话故事中的词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后羿代表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是正义的象征,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是汉民族精神支柱之一;精卫代表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自然进行艰苦单绝斗争的精神偶像:坚毅、百折不挠;“嫦娥”的传说版本很多,但她的“貌美”和追求幸福生活却为她核心价值,这也是汉民族追求“美”的意愿;“女娲”造福人类,一直成为汉民族供奉的女神,在她身体体现母性文化一切优点:美丽、善良;为子女不惜牺牲一切。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其实是古往今来一切善良母亲形象写照。

为什么汉字具有这么厚重的人文性,这是因为“汉字的精神是从人的身体体现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来的。”

2、审美性

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实汉字也具有字形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1)在写字和字形分形中,要让学生遵循“和谐、平衡、匀称”的美学原则。例如,写“宇宙”时,要注意空间的分布,“于”的竖钩要略长而直,钧要有锋芒等。

(2)在朗读要像吟唱旋律优美的歌一样,把“韵头、韵腹、韵尾”充分体现出来;诵读词语时,注意押韵、平拓、节奏;起伏跌岩,使音韵美与字词的意义美对应起来,以音带意,以美营造意境。如: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从词的结构上分析,都是“主+谓+宾”式结构,谓语中的动词就让人感动流动的美,气势磅礴的美,跨越时空的美。因此朗读时要保证时值和音高;宾语中的名词,则反映宇宙对象的广阔,也要读出气势,但相对动词要弱些。我们根据每个词包含精神及神话人物的特性,进行“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处理,把“后羿”与“日”壮美、“嫦娥”与“月亮”优美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美的韵律与节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神话人物生命追求价值美。

(3)汉字的意蕴美是无穷尽,它是人的一种感悟。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有句歌词说得好;方方正正字写,堂堂正正做人。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随着时间长河流转至今,途中又发生无尽的磨砺和演变,又引伸出许多意义,在今天语境下,赋予了现代文化观念。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一个方块字,是一种玄思冥想的哲理情理。望“月”使人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人终究能飞上月球的豪迈。

总之,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厚泽的精神资源。

(三)汉字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汉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涉及到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等各个领域。

我们大体可以分成:

1.物质文化。从汉字的造形和凝聚的意义中,反映当时自然界物质状态、性质或者人类物质生产、使用或演变文化信息。根据汉字的取象和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的关系,主要有:水文化、植物文化、动物文化、宇宙文化、工具文化、人体文化、住所文化、服饰文化等。

2.制度文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主要有礼仪文化、法制规章文化、忌讳文化等。如“卫”的古字,就体现“守卫”之间关系。3.精神文化。它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现象的意象在文字上的反映。精神文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心理文化、语言文化、姓氏文化、文学、科学文化、谶纬文化、宗教文化、神话文化等。例如“嫦娥”,本无其人,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宇宙对话过程中意象的一个神话人物。从造字上分析,人们富有嫦娥“美貌、善良”等特征,也由此来形容美好的女子,甚至成了中华文化寄情物——月亮的别称。“嫦娥”一词本身就凝聚汉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2.《识字》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初读环节“找一找”, 调动思维主动性

在学习新课文时, 对于“初读”这一环节, 许多教师对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力求做到读通顺、读流利, 或者带着课题中呈现的问题读书。这一做法也很合理, 但是每一课都要这样做, 学生能有多大的兴趣去读书呢?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在哪里?

利用“找一找”方式能解决上述困惑。那到底“找”什么呢?找三点即可:一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即生词;二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找好词。对于好词的要求, 可以是成语, 也可以是四字词语, 更可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语, 像用得好的动词, 如《北大荒秋天》中,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句话中的“漾”字就用得好。总之一句话, 这类词适用于积累, 课后并能灵活的运用。

在找的同时, 必须让学生拿出笔做标注, 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生词可以用“——”标出, 不理解的词打“?”, 好词应该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有了这样的要求, 学生读书的目的更明确了, 思维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 便于教师进行监督与检查。

二、交流环节“写一写”, 激发学习积极性

有了初读时的要求, 读了一遍后便可让学生到黑板前把自己在读书中找出的三类词语分别写出来。这一做法, 非常受学生的喜爱,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给学生机会到黑板前书写, 是把讲台还给学生, 更是一种把课堂、把知识还给学生的表现。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有了这种学习形式, 更加注重在读书时对词语的观察与掌握。有了这种办法, 学生观察更细致些, 也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 养成仔细读字的习惯。

三、评价环节“议一议”, 培养美学鉴赏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实语文课也是审美课程, 汉字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示出优美的形态, 它所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不只是因为它形体的特征, 更是因为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 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当学生写完板书后, 更期待着同学给他做指点, 在同伴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扬长避短, 更进一步。因此, 评价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催化剂, 教师应学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不断丰富评价形式, 发挥评价实效。能让学生对字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小结环节“补一补”, 提升学习完整度

到了这个步骤, 便可把目光从黑板过渡到书本上, 以文本为主载,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进行补充。因为黑板上的词语仅代表个别同学的学习成果, 只有具备了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才更完整, 教学内容才更丰满。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把本课中必讲的生字新词进行讲解, 并且要落实两方面工作。其一, 给学生写字时间, 扎扎实实地练好字, 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生字进行集体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十分钟的写字要求。其二, 突破重点、难点的词语, 提练识字解词方法和规律,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 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可根据汉字自身特点, 针对中年级学段的学生, 可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音形义, 还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谜语、小组合作等, 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对于难理解的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常用解词方法, 对词作出合理准确的解释。例如同义法、拆注法、形容法、反义法、联系法、查工具书等等。

五、最后一步“读一读”, 提高学生朗读力

朗读, 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词语是学生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把词语读正确了, 才能读好长句子, 进而读通、读顺课文。我们教师可以把对课文的朗读指导方法, 运用到朗读词语上。首先, 教师可范读。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所以教师的示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重视学生的朗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了解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发音不准的字, 难读的字, 轻声、儿话等, 教师才能做出更好的指导。第三, 可以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可以关注朗读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这样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醒, 耳濡目染, 学生自然便会把词语读好, 读出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3.优化识字教学 提高识字能力 篇三

一、激趣入情——在情境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学生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汉字学习变得更轻松、更主动。如在第一册《操场上》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在学生读“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些词语时,让学生边读边比划相应的动作,在情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进行归纳概括,之后进行“我做你猜”的活动。首先由教师做动作,全体学生猜;接着请一两名学生做,大家猜;最后同桌互做互猜……学生通过比划、观察,很容易发现“打球、拔河、拍皮球”都跟“手”有关,所以都是“扌”手旁;而“跳高、跑步、踢足球”都跟“脚”有关,所以都是“足”字旁。从中,学生体会到汉字的构字特点,自觉总结出一种识字方法。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互相交流中,总结出汉字形体的一定规律,形成一定的识字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对这些识字方法进行选择和完善,注意发现并运用,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高效地识字。

二、愉情悦性——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童趣,注意力的集中持续时间短,而在识字教学中穿插运用游戏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识字教学与游戏融合,学生淡化了学习意识,往往不觉得自己是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有趣的贴字词游戏。如:教学《爷爷和小树》时,我把“爷、棵、到、给、穿、暖、冷、伞、热”拆开成两部分,写在卡片上,以四人小组进行组合赛,看看哪一小组拼得又准又快。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习生字的任务,丝毫不以学习识字为苦,反而兴致勃勃。另外,“摘苹果”“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游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置身其中,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友好合作、互相尊重的气氛更为浓厚,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探秘究源——在创造中识字

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出造字规律,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如:学习“笔”字时,我不是直接出示生字,而是先出示一支毛笔告诉学生,这是我们老祖宗写字用的,和我们现在写字用的不一样,老祖宗根据它的样子创造了一个字,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猜一猜?然后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到黑板上写一写,全班同学再议一议。在疑而不决之时,我再进行总结评价:“这支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板书‘竹)下面的笔尖是用动物的毛做的(在竹字下面写‘毛),然后再进行变形处理(将‘竹字的两竖擦短),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笔字(重新板书‘笔字)。”学生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是。这样,学生不但亲身经历了老祖宗的造字过程,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还在无形中认识到汉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学会了又一种识字方法。学生在探秘究源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识字效率大大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四、开源搞活——在生活中识字

教材中的“展示台”,就是可以开拓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识字空间,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教师可以这样开展“展示台”的活动: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2.带领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参观工厂、医院等,一边参观,一边识字。

3.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商标、广告宣传标语,留心街道和单位标牌上的字。

4.利用影视、网络进行识字。

5.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识字,用好《小学生周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作文》等课外读物。

6.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每周一诗,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加文化积淀。

总之,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识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了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有效地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快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篇四

加快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的任务,还可独立识字,为独自阅读和顺利地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低年级有着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及学习规律。努力掌握识字教学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识字教学要抓住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龄前期,已掌握了大量的口语词汇,初步理解它们的意思,入学后就是要让他们掌握书面语言,学会记录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他们已经会说会用的词语与代表这些词语的文字符号之间的牢固联系。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注意音、形、义的整体联系,还要突出字形教学这个难点。

字音方面,首先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这个识字工具,教学中让学生准确认识声、韵母。平翘舌音。熟练拼音节,正确读出声调,学生学会了拼音,能借助拼音识字,有了初步的正音能力,学习汉语的读音就不感到困难了。

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个个形体各异的字形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记忆字形。

首先,严格训练学生分析笔画,再扩展到结构单位,特别是比较容易错的字,如“也”字第一笔是“横折钩”而不是“横沟”,教学“皮”字时,可以联系“也”字来识记它,重点区分这两个字第一笔的区别。

其次,教学合体字,先教学生认识偏旁部首,要引导学生一见到合体字,就能分析它的偏旁部首。告诉学生偏旁部首加上一些小部件就组成合体字,再按字的组成方式,分析字的结构。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掌握字形的构造。

3、字义的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或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或把新字词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老师适当的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同时,还可以通过一字组多词,造句等方式进行训练,巩固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直观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如教“尖”这个字时,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笔,笔尖向上,让学生用手触摸笔尖,问其感受。再让学生观察顶部上小下大就是尖。教学“掰”字时,我们可以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把一支粉笔用两手折断,做一个“掰”的动作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词义,掌握字形。

采用联想识字。

汉字是联想的产物,用联想教学识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提高识字效果的目的`。

我们可以根据字形展开想象。如教“笔”这个字,可制作课件把“笔”字的演变过程展现出来,告诉学生,过去的笔都是毛笔,笔杆是用竹子做的,笔头是用动物的毛做成的,因此,“竹”和“毛”合在一起就是“笔”字。“问”“闯”“闻”……这些字我们都可以根据字形展开想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字义展开联想,如教“聪”字,告诉学生常用“耳”,用“眼”,动“口”,用“心”才能聪明。这样不仅掌握了字形,还掌握了字义。

游戏中识字。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形式,寓识字教学于游戏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合体字,可将合体字的组成部分分别制成卡片,分发给学生。如果拿“青”字的同学站出来说:“谁来跟我做朋友?”拿“忄、氵、讠、日、目”偏旁的同学就会来到他的身边,组成“情、清、请、晴、睛”五个字。也可以用“开火车”、“小组比赛”、“摘苹果”的形式进行识字竞赛,巩固学生对新字的认识。最后还可以用这些生字进行一字开花组词练习或词语接龙游戏。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非但不感到厌烦,而且还容易掌握一些汉字规律。

三、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规律,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或放在合体字中时,形体会发生变化,如“木、禾、”字做偏旁时,“捺”就要变成“点”,“土、王”字做偏旁,最后一“横”就要变成“提”……教学生掌握几个偏旁部首后,学生明白了这一变化规律,就会在学习中加于运用。

汉字中形声字特别多,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表示字的读音的一部分叫声旁(也叫音符)。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青”做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清、晴”等读读音相近的形声字。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学习能力自然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此外,一些部首本身就包含一些意思,如“犭”与野兽有关,“忄”与心情有关,“亻”与人有关,“扌”与动作有关,“虫”与昆虫有关……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自己找出生字的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

五、巩固提高,拓展知识,提高识字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巩固识字,我们除了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外,我们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运用。如进行一字开花、词语链接、多音字组词、各种类型的词汇的仿写、找反义词等一系列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拓展视野,把老师交给的识字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5.《识字》教学设计 篇五

――浅谈“词串识字”的功能与教学

“沙滩 贝壳 脚丫,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海带 鱼虾,港湾渔船 晚霞。”它是一首小诗吗?不是,可是它有诗歌的韵味;它是一篇散文吗?不是,可是它有散文的意境;它是一幅图画吗?不是,可是它有图画的色彩;它是一首乐曲吗?不是,可是它有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课标本”)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新的识字形式,围绕一个中心,将相似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 12个词语分为4串,每串词语表示同类名物,把它们组成一篇课文,读起来押韵上口、富有情趣,这就是“词串识字”。“词串识字”的编排意在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并向其他学科辐射,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因此,它不但具有识字功能,而且还具有认识功能、铺垫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笔者试从“词串识字”的功能与教学的结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识字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策略,具有很好的识字功能,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创设了识字情境。“课标本”在每一课“词串识字”的编写时都精心地设计了一幅情境图,把生活与识字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2、在认识事物中识字。“词串识字”的插图上画有表示词语的事物,构建文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认一认图片上的事物,再让学生读一读词语,这样,学生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在认识事物中识字了。3、提供语言环境,帮助理解字义。“课标本”从“认一认”的单字识字过渡到“词串识字”的词语识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的环境,学生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了。如“公园”的“公”是表示大家的、集体的,就不能是“工人”的“工”,而“园”是表示让人游戏或娱乐的地方,就不能是“圆月”的“圆”了。4、字数与押韵的组合便于识字。我们在读“公园绿树 红花,小桥 流水 宝塔……”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来。“词串识字”遵循了记忆的规律,我们知道人记忆的黄金段字数是(5±2),即少到3个字,多到7个字,这个规律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证明了。“词串识字”在编写中还注意了押韵,每课的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如“识字2”的“鸟”、“早”和“操”,“识字3”的“花”、“塔”和“马”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另外,“词串识字”运用了“鼎足对”,即十二个词语十二种事物,并置工整,这样不仅将主观情致融入画面,使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在语言上也整齐凝练,颇为别致。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这个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如儿歌吟唱,又似诗文诵读,几遍下来,学生便能记住它们了。

二、认识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编排在一起,再配上识字的情境图,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的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的是学生不常见的事物,而且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如“识字 2”反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识字3”展现的是公园场景,“识字4、5”则反映的是自然景观,而“识字6”呈现的是城市风貌。“词串识字”在编排上还向其他学科辐射,如“识字4”的“观察采集 昆虫,田野 树林 花丛……”渗透了自然学科的内容。由此可见,“词串识字”具有很强的认识事物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识字中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识字,从而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铺垫功能与教学

“词串识字”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底蕴、科学的编排为学生的词语归类、口语表达、写作做好了铺垫。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期词语积累是杂乱的、零散的,通过“词串识字”的学习,能逐步加强词语归类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如“海风海鸥 浪花”这显然是与大海有关的一组景观,而“珍珠 海带 鱼虾”则是一组海产品了。在“词串识字”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识字的内容和情境图相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识字 2”,在学生识字后可以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天,尽可能地用上这些词语。这样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淀和表达的情境,学生想说,有话可说,逐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我们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有一天来到大海边,灵感顿发,欲抒胸臆,他会想起什么呢?他当然会想起一年级时学过的“词串识字”了,只需将“识字5”的词语展开就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了:光着一双小脚丫,踩在金黄的细软的沙滩上,让轻柔的海风吹拂着脸庞,聆听着海鸥的鸣叫,我们踏着浪花,去采集那五彩斑斓的贝壳……学生从“词串识字”中认识事物,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积累词语,随着年级的递增,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当身处一种情境中,或情绪受到一种感染,或心灵受到一种震撼,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非常自然地将内部语言通过外化,由积蓄到倾吐,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四、审美功能与教学

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一般说来,美感形成的过程需要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词串识字”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首先,“词串识字”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我们知道审美感知是审美客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形成美的主观映象的过程。“词串识字”中的词语富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色彩、声音、形状、线条、味道等,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朗读词语感受到词语的色彩、声音、形状、线条、味道,获得一种美的体验。如“识字 4”学生通过朗读词语,感受到田野的碧绿,树林的葱茏,花丛的芳香,蝴蝶的五彩斑斓,蟋蟀的清脆啼鸣,蜻蜓的翩翩起舞……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其次,“词串识字”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一般说来,艺术美的欣赏属于再造性想象,根据提供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在旧有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里进行再创造,从而生成新形象的过程。如“识字6”,“喷泉雕塑 音乐厅,花坛 草坪 林阴道,大厦 电梯 停车场,轿车 地铁 立交桥”这是一组反映现代化都市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语言所表示的事物,想比现实生活中还要好的事物,想自己理想中的事物,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情境进行暗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想象,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被想象所迷惑”,以“假”为“真”,看到或听到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从而心灵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种再创造的满足感就是一种真正的美感享受。再次,“词串识字”能产生审美情感。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只有对审美对象怀着期待情感时,才会使注意力集中于感知对象,从而产生审美的感知,并进一步深化,强化情感,使之渗透、弥散于对象。如“识字5”,学生通过朗读“沙滩贝壳 脚丫……”产生一定的感触――大海多美啊!引起情感的波动,随着进一步学习,学生慢慢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脚丫踩在细软的沙滩上,细沙从脚丫间滑出的酥痒,自己仿佛就是一只洁白的海鸥,在海风中飞,在浪花中唱……这样,由我及物,加上联想、想象的作用,学生和词语合而为一,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使得“词串识字”被真情点化,化假为真,化死为生,化物为人,化静为动,有限的形象获得无穷的意蕴,洋溢着勃勃生机。

6.《识字》教学设计 篇六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在于识字写字。学生尽早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实现阅读无障碍,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学好各门课程、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意志品质、树立自信心、培养对语文的积极情感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在第一条规定了“识字与写字”目标,各年级教材中除了课文,也设有有专门的识字教学内容,识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早日找寻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实现无障碍阅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的识字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依托教材,激发识字兴趣

新课标对于小学生识字写字目标是这样明确的: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的确,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字与他们周围其他的事物一样,都充满了好奇心。于是,我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识字课,让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堂课,挂图、课件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实物、动画片等。这样语文课堂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永远是充满新奇的,五彩纷呈的,令人期待的。如:在教学“口、耳、目”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象形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教学“笔”,我准备了一支毛笔,让孩子观察,毛笔的上面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

面是用羊毛或狼豪做的,所以再加上一个“毛”字,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教学“尖”,我准备了一个圆锥,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这个物体上面很小,下面很大,所以上“小”下“大”组成“尖”。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做一些识字游戏——找朋友、猜灯谜、走迷宫、配对子等,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有趣、有效识字。

二、从生活需求入手,激发学生识字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生活中有需求,学生就会有学习欲望,有具体行动。学生入学后,遇到的第一个人际需求是交往需求。于是,我会这样向学生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李老师,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吗?”学生们都会很乐意地说:“我是某某某。”然后,我就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己的名字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名片,把它分给自己想认识的伙伴,让对方认认名片上的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教教对方。就这样,一到下课,孩子们在一起互换名片,互相认识,经常拿出名片来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问身边的小朋友或老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但更快地认识自己班里的同学,也进行了第一次识字练习。此外,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片贴在桌子的角上,让每一个小朋友去认一认,读一读,这样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识字。

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需要认字,如认识站牌,认识校名,认识路边的各个建筑名称,知道自己居住小区的名称、门口的路名等等。所以,我要求家长们每天在生活中、在路途中有意地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些名称,开展“娃娃超市”、“逛逛街”、“我当小导游”等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但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识字量,还深深体会到了识字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识字。

三、培养阅读习惯,树立主动识字的意识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做准备。当儿童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

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机遇,机智、有效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并指导其怎样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抓住时机,把课本和课外读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有效地去诱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课上,我会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优美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如《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皮皮鲁和鲁西西》、《没头脑和不高兴》„„通常我每次只读一小段,让孩子们欲罢不能,恨不得回去后立刻找到这本书,读下去,知道故事的结局。在他们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主动识字的意识也逐渐形成。为了让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热情不减,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我将每天下午课前二十分钟至半个小时定为读书时间,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统一的阅读书目,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一起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伙伴一起解决。低年级选择一些绘本或带拼音的读本;中年级选择一些故事较、生字量较大的读本,有的带拼音,有的不带拼音;高年级,则选择不带拼音的读本。

四、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启迪创造思维

启迪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识字过程中时时闪烁,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保证识字质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活跃的、充满创造力的,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结合字形、联系字义,发挥想象,自己想出一些办法识记字形,掌握字义。在教学认识同一类偏旁的生字,如“早、星、晨、春、阳、晚”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知道这些字都是与太阳“日”有关,揭示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象形字,如“火、山、石、木”等时,我引导学生把图与字、物与字结合,知道 这种模拟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对于形近、音近的字,则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晓、烧、绕、浇、挠”这一组以“尧”为基本字的形声字,我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区分,再全班交流,最后,我们共同编出一首歌谣:“尧帝尧

帝开国早,他的儿孙真奇妙。见日晓,遇火烧,抓住丝线两头绕,挑来水儿把地浇,遇到问题不明白,举起手儿把头挠。”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这几个字。

7.随文识字, 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篇七

一、弹性预设, 捕捉动态的生成契机

识字教学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在字音上要适当整理, 分类实施;在字形上要善于利用造字规律, 帮助记忆;在重点上要以点代面, 把握细节;在方法上要因人而异, 因字制宜。此外, 教师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留下一定的弹性预设的空间, 这部分的教学生成是未知的, 也是动态的, 不是由教师说了算, 而是由学生随机去决定的,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灵活运用生成的资源, 收获意外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 对于学生读错或者读得不够准确的字确实需要指出纠正, 并在全班强调提醒, 因为一个孩子的错或许代表着一群孩子共同的问题, 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灵活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教学是想当有效的, 但是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实施教学, 或许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为教师需要指导的重点并不正巧总是学生的错误, 有时教师可以设下陷阱或圈套, 引诱学生上当, 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寻找错误, 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特别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尤其必须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 学生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轻声读得不到位, 混同于第一声, 针对这种随机生成的现象我临时调整, 二次预设, 对轻声进行指导和训练,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二、串字成文, 建立牢固的情境堡垒

随文识字法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识字情境, 帮助学生增强识字的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小学学习阶段应掌握的一类字和二类字在数量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在掌握程度也作了清晰的表述, 总体而言是分学段逐步提升的, 而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些生字被分解到每册语文教材之中, 除了一二年级安排了单独的识字单元之外, 一般情况生字都是伴随着课文出现的, 这为我们随问识字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但是,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如果我们只是将随文识字的情境锁定于教材, 锁定于课文, 那么势必有些机械, 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 我们可以尝试串字成文的做法, 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或者课堂上要学的生字进行重组和关联, 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造出一句话或一段话, 从而为孤零零的生字各自安了家, 并建立起牢固的情境堡垒, 以后学生一旦忘了某个字, 便会立刻想起它的家, 自然也会想到这个字。例如《升国旗》一课中共有14个生字, 为了巩固识字的效果,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我让小朋友们尝试着利用这些生字来练习说句子, 比一比谁一句话利用的生字最多, 所说的句子既完整又有趣。孩子们非常热衷于这项活动, 完全跳出了课本, 甚至跳出了课堂, 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语言基础, 奉献出许多得意的“作品”。

三、选择书写, 披上直观的形体袈裟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这充分说明, 写有助于记忆, 因此随文识字教学切莫忽视了书写这个环节。教学中, 语文老师必须安排适当的书写时间, 通过书写指导的各个环节来提高识字的效果。首先要重视观察习惯的培养, 观察生字的部件构成, 观察生字的间架布局, 观察生字的所占位置, 观察生字的点睛之笔等等, 观察是写好字的前提, 也是做好事的根本,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观察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其次是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 坐姿是否到位, 握姿是否正确, 运笔是否流畅, 速度是否适当;最后还要重视循序渐进和精益求精, 欲速则不达, 写字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追求无止境, 写字更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事实证明, 写字教学和识字教学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效果非同一般。例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表中的“出”、“面”和“气”三个字, 我先在黑板上范写, 提示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然后学生描红、临摹、仿写, 巡视后指出问题进一步练习, 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展示他们写的字,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并进行扩词竞赛, 将课堂推向高潮。

8.自主识字:识字教学新风景 篇八

【关键词】 自主识字;识字教学;新风景

学习和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督学柳斌曾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个既艰巨又重要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我国汉字数量多,字型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变化多端,实在难以掌握。再加上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于疲劳、接受能力差别大等原因,都给识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因此,在当前大力推行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课堂当中,该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呢?

一、因趣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投入,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孩子们也不例外。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识字兴趣关系到是否能够“主动获取,形成能力”。只有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识字活动中,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使识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起来。

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比如,将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辅助学生识字,直观而感性;将识字与说话结合起来,识字不应该是孤立的,而且很多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有特定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说话中感受文字的内涵。我们还可以做游戏,猜字谜,编谜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把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

童话是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为此,在识字教学中还可以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聆听童话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识字。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我在班级中开设了“每日读报”,效果很好,很受学生的欢迎。即在每节语文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报刊中的一段话进行朗读,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课外识字的习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还会让学生用新认识的字或者词语说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

只有教师日常注重识字形式、方式的变化,想方设法创设识字的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识字。

二、科学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识字教学中如能渗透这一规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领悟识字要领,还能提高识字质量和识记兴趣。

1.象形字。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大部分是象形字,笔画虽简单,但对刚入学的小学生们来说,要将字形和表象统一起来并非易事。在教学中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注重演示教学,增加学生们的直观感受,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会意字。会意字往往是合并几个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显示出新组成的字的意义。在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部件的综合考察,“会”其合并之“意”。如教学“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组成,再观察“笔”的字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种会意字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领会了字义,更领会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巧妙创意。

3.形声字。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掌握其构字法则: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用一个声旁就可以带出相当数量的形声字。如“青”字加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一当十,带出“清、请、情、晴、蜻、睛”等字。可以鼓励学生们去探索字的奥秘,学生就能认识很多的字。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和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生活识字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食品的包装袋、街头的招牌、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名称、自己家的春联、自己家的街道名称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

让学生课外寻找身边的汉字,寻找生活中认识的新“汉字朋友”等也是很好的举措。这样,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继续保持识字的热情。

为了拓展识字的渠道,可以以活动为载体,检验学生课外识字的成果。如可以在班会时间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识字大比拼,以此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

四、激励识字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如班级内或小组内开展识字竞赛,词语接龙,词语释义,一字多解,一字多读等举措,全面激发学生识字信心。在积极的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点燃自觉识字之火。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你真棒”“你不愧是识字大王”等,这些激励性评价给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动力。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灵活识字,多元识字,广泛激发识字的兴趣,不断变换对识字效果地检验,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欢迎,许多学生把原本沉迷于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间用来识字,班级学生的识字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升。

9.识字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十三个生字,会写“力、手、水”三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方式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它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并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汉字王国里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请出两个老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出示“日、月”。

2.你们知道,“日”和“月”能够组成什么字?(明)

3.出示“日”和“月”的图,同学们看“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光明,所以组合起来就是明亮的明。(齐读课题)

(二)教授新课

1.初读课文,学习认读字。

(1)中国的汉字真有趣,许多由两个或以上的汉字组成,而它们的意思就是这些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就有个名字──会意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这些有趣的会意字的,请你们自己先轻声读一读课文吧。不会读的字就借助拼音拼一拼,争取把课文读准确。

(2)请你把课文后面的认读字在课文中找到并用铅笔圈出来,然后和同桌一起互相读一读。(3)教师出示认读字,学生读正确。2.学习“鲜”字。

(1)刚才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也赶来了,出示课件“鱼”和“羊”的图片,复习“鱼”和“羊”字。

(2)我们看,当“鱼”和“羊”合在一起时,也组成了一个新生字“鲜”。(3)你们以前在什么时候见过或者用过这个字呢?

【预设】妈妈买回家的菜很新鲜。我非常爱吃海鲜。妈妈今天做的汤味道非常鲜美。

(4)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这个字呀!我们都知道鱼吃在嘴里感觉到很美味,羊肉吃在嘴里同样感觉很美味,但是如果这两种味道合在一起,那味道就是古人所想要表达的鲜美了。就像同学们说到,妈妈做的汤味道非常鲜。当然,如果我们吃的食物已经变质了味道就不会鲜美了,所以后来鲜也形容食物很新鲜的意思。

3.学习“尘”和“尖”。

(1)刚才我们看着图片学习了“鲜”这个字,你们看课文下一行中出现了两个长得很相似的字,出示“尘”和“尖”,我们怎么来学习并且区分清楚它们呢?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教师适时配图辅助。

【预设】“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非常小的土,我们生活中这样非常非常小粒的土就叫做尘土,所以是“小土尘”。

“尖”上面是“小”,下面是“大”,生活中上小下大的东西上面摸起来或者看起来都会感觉尖尖的,所以是“小大尖”。

(3)你们能够既结合课文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两个字真是会学习呀!而且通过你们的分析我们都能够把这两个字区分清楚了,收获可真大。

4.学习小结。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鲜、尘、尖”这四个生字,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对了,它们都是把学过的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新字,而新字的意思和原来的组成部分都有关系。还记得它们叫什么字吗?(会意字)(2)让我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吧: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

5.学生互学后面的课文。

(1)课文中像刚才那样有趣的会意字还有几个,请你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边读课文边自己来找到这些会意字,然后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结合字和你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吧。

(2)小组学习。6.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展示出辅助图片,帮助学生汇报对于新的会意字的理解。预设:

(1)火苗上面有一个盖子,火苗就灭了,所以是“一火灭”。(2)在田地里面干活的人主要都是男人,所以是“田力男”。(3)一个人靠在树旁边是在休息,所以是“人木休”。(4)手搭在眼睛上面是在往远处看,所以是“手目看”

(5)两棵树是“林”,树再多一些就是“森”,它们都指树多,但是知道了“森”表示的树更多。

(6)两个人一前一后跟着走就是“从”,很多人在一起表示的是“众”。7.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下,我们把这篇课文中的会意字都学会了,你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吧。

(三)学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的会意字,你们的收获非常大,老师相信你们在学习会写字时能够表现得同样出色。

2.出示“力”,观察书上田字格内的笔顺,汇报给大家。(一笔横折弯钩,二笔撇)

3.教师范写“力”,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横折弯钩中横的部分要左低右高,向下写弯钩时要向左侧稍稍斜一些,不能够写得太直。

4.学生在田字格里面仿写“力”,教师展示纠正。学生观察学习后再次练习一个“力”。

5.出示“手”和“水”,对比观察,看看它们中间的笔画有什么不同。“手”中间是弯钩,“水”中间是竖钩。6.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并展示交流。7.再次练习书写。

(四)总结

上一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机关事业工资调整方案下一篇:语文乐园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