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要怎样练习

2024-07-31

英语听力要怎样练习(共8篇)

1.英语听力要怎样练习 篇一

谈谈如何上好英语练习课

“Practice makes perfect.” 英语是一门语言,要熟练掌握这一语言,就要从各方面进行反复的练习,既要培养熟练的技巧,又要使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规律。因此,练习课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通过练习来诱导学生把知识和能力向新的水平发展,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点不断地转化成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复习阶段,练习课几乎占了全部。

那么,怎样才能把练习课上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做到由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使之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一、教师要充分备好课。

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练习加以调整、提炼、增删和改造,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每节课都应有针对性地精选出练习的重点和难点,高屋建瓴地进行讲解和操练,使得大题目中有重点,小题目中有难点,层次分明,目的明确。对比较简单的题目,无需赘述,只选做有代表性的几题即可;而对那些承上启下的、知识之间的衔接点的题目则要反复练习,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辅助练习。

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练习题之间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通过由此及彼的引申,新旧知识的联想,不断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使旧知识得到再现,也应发掘出新的含义,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如一道复习many用法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启发学生联想到另一个词much的用法;一道考察like doing something的习题,就应引申 like to do something的用法。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练习题的方法。

1.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做题速度。很多学生做题时总喜欢拖拖拉拉,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如果教师又组织不得法,环节松散,学生在拖沓、枯燥的环境中就无法振作精神和集中注意力,以致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对中考试卷题目数、计分和时间安排的要求了如指掌。在给学生习题时,告诉他们应在多长时间内做完。同时,由教师计时。如果能用闹钟计时效果最好,因为学生总想在闹钟响前完成练习或获取最高正答率。这样一来,学生的紧迫感和时间观念自然就形成了。多次试验表明,一节题的习题量,被计时和不被计时的班级相差十分钟左右。所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加强时间观念非常有必要。否则,学生在平时题做了不少,但一上考场,要么紧张不起来,要么过于紧张,成绩将不如平时。

2。要培养学生学会解题之后的再思考。解题的时候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诱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把死的词汇、语法、句型变换成活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不少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注重解题过程的思考,因而在解题时都非常认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一旦解出正确答案便如释重负不再思考。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这是局部性的单向思维。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解出一道题后,更应注意再思考,总结规律,探索技巧,多方面、多角度、多变换地寻求结论,这样才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一道完成句子“我有很多贝壳”,如果学生能在解题之后再思考,便会发现这个句子其实有多种表达方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如:

①I have got many shells.②I have got lots of shells.③I have got a lot of shells.④I have a lot of shells.3.要提醒学生不要只注意解题数量的多少,而忽视解题质量的提高。不少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注重解题数量的多少,认为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从而陷入题海。须知题目解答得如何是以解题的质量为先决条件。要提高解题质量就要真正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同样的或类似的题目如果第二次再出现时解答不出就足以说明解题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危害性和无效性。

三、教师要讲评得法。

1.教师直接讲评法。直接讲评,并不是说教师以“一言堂”的形式把练习从头到尾讲评完了事。这样做学生 似乎有所写、有所记,但却违背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理应贯彻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对学生所做习题的情况心中有数,讲解时方能繁简适当,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获取反馈信息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或在学生做题时巡视,看结果;或当堂举手统计;或让学生自己统计出错误率;或收取若干份进行批阅。教师根据学生的正答率,选定一个标准。如某一题的正答率为80%或以上,则说明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此题,讲评的时候就不必详述了,而把精力集中在得分率低于80%的题目。而且,讲解时千万不要想当然,学生人多思路广,解题思路有时可能多种多样,正确要予以肯定,错误的要加以纠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法。丹麦语言学家叶帕森曾说:“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泡在水里,并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才能像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练习课上,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小组活动则是一种省时、省力,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组活动可以是两个学生即同桌之间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学生不需要移动座位,只要前排的两人一转身就可以面对第二排的两人进行四人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为组长,以组长为主持人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分析出错原因。从第一题开始,如本组组员全对就进行第二题。出错的组员如能自己分析出原因,也可进行下一题;如果分析不出原因,由其他答对的组员解答。组长把本组组员都没答对或分析不出原因的题目记录下来,以便于教师解答。又或者教师可先不公布正确答案,由学生们自由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争持不下时才请教师。通过交换,使学生借鉴他人的正误,反省、衡量自己。

在活动中,学习优良的学生自然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进行分析、讲解。这样,既锻炼了优生的能力,也帮助了后进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之自主学习。而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理解,相互更平等、更民主。学生有疑就问,教师给予引导、启发,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在课堂中可适当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来评说。大凡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都需要教师调动气氛,由简到难引导学生敢说会说,不怕说错。当学生评说出错时,教师不应立即制止或指出其错误,而应一方面引导,另一方面待其说完之后,再分析错误所在,以免打消其积极性。总之,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语言点和基础语言结构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另外,要帮助学生做完练习后,收集、整理语言知识点,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对学生做过的正答率低的习题,要存档,过一段时间再拿来让学生做。此时,可以使用原题也可以稍加改动。对学生反复出错的知识要讲深讲透,使之真正弄通弄懂。这样,学生在知识方面才不会出现空白点。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建立错误档案,及时查漏补缺。

通常的练习课,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做,然后讲评。其实,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命题、考查、评改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首先让学生参考老师出的题,讨论、分析、归纳每一题的命题目的是什么,考查哪一个知识点;然后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让学生每人出一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试题,进行选拔,组合成一套较好的试题,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试、评阅;同时,评讲试题的任务也可以放手给学生,甚至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去完成。

总而言之,上好英语练习课,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只强调讲而忽视练,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练习不得法,讲的内容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围绕所讲的内容,精心安排,充分而又灵活地进行练习,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增加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活学活用,真正解决问题。

2.怎样练习双杠 篇二

双杠练习有支撑、摆动,腾越、屈伸、下法和用力等多种动作。其中以支撑和摆动为构成组合练习的核心动作。初学者先做一些熟悉器械性能和加强肩带力量的练习,逐步过渡到动作训练。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动作:

1直臂支撑两手直臂撑杠,挺胸收腹,两腿并拢,脚尖绷直。可先在低双杠上,两臂撑杠向前移动,以增强支撑能力。

2挂臂撑两臂弯屈水平挂杠,两手稍向外施握杠,身体自然下垂。

3挂臂屈体撑挂臂动作同上。两臂压杠,先上体后仰,带动两腿前摆,然后收腹举腿屈髋,重复8~8次。可先在垫上做收腹举腿和仰卧起坐辅助练习,以增强腹肌力量。

4支撑摆动先直臂支撑,然后开始摆动,摆动时两臂要伸直,以肩为轴,幅度由小到大。前摆时做到送髋,脚尖远伸。上体后摆过垂直部位后,加快腿的摆速,重复5~6次。并在杠前,后可各悬挂一个小球(与胸齐高),从支撑姿势开始摆动,做到足部摆动碰触或高于小球。

5挂臂撑摆动 从挂臂屈体撑开始,然后身体下摆,摆过垂直部位后,头、肩稍下垂。腿部后摆出杠时,肩部稍后移(图1),随即腿部下落,两腿积极前摆,重复5~6次。初练时,可先做挂臂前后摆动,后做挂臂屈体撑。

简易的组合练习

一,挂臂届体撑一右外侧坐一向左越两杠直角下

从挂臂屈体撵开始,两腿弧形前摆至杠上右外侧坐,然后向左摆越两杠下(图2)。越杠时,两臂用力撑直,肩部左移,上体稍后倒,右手推杠,换撑左杠·两腿快速向左上方摆起并拢,傲前摆挺身跳下。

二,杠端跳起成分腿骑坐~前滚翻成分腿骑坐一两手体前握杠,后摆并腿前摆一后摆挺身下(图3) 先从杠端跳起成分腿骑坐(1),两手前移至大腿处握杠,上体前倒,顺势提臀、屈体,同时两肘分开屈臂撑杠(2、3)。臀部前移过肩时,两手迅速向前换握杠(4、5)。臀部下落接近杠面时,两臂撑起成分腿骑坐(6、7)。两手再移向体前稍远处握杠(8),两腿并拢前摆(9,10),随即两手撑杠做后摆挺身跳下(1l、12、13)。

前滚翻时,由同伴右手在杠下托住肩部,左手托腿,帮助提臀,屈体。前滚时,两手在杠下托其背、臀部。

锻炼时须注意

1全面锻炼选做动作既要考虑各肌群的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等特点,又要结合上肢、下肢和躯干等不同体位进行交替练习。并对孱弱的肌群应增加锻炼强度。

2循序渐进根据动作的结构,练习的密度、强度和难易度应坚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

3动静结合组合练习的摆动动作和静止用力动作相互交替配合,而以动力性动作为主。

4保护和自我保护动作遇到意外失手时,保护人要及时采取摆脱险境的保护措施,维护练习的安全;练习者也可采取屈臂,团身、滚动和下蹲的自我保护方法,减缓冲击地面的力量。

5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练习前,做5~10分钟上,下肢和躯干1帮位准备活动,练习后,进行按摩和放松整理运动。最后,慢走2~8分钟。

3.英语听力要怎样练习 篇三

因此,在研究生考试面试环节,不少学校都有英语面试,或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亦或是专业知识问答,不论是哪一样,都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文专业术语。

在这儿提醒广大考生,英语的学习就是积累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英语达人,需要大家平时苦练,以下给出的是英语复试口语的练习方法。

1、评价标准:

(1)语言准确性(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词汇的丰富程度、发音的准确性)

(2)话语的长短和连贯性(内容的连贯性、寻找合适词语而造成的停顿频率及长短、表达思想的语言长短等)

(3)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合性(语言表达是否灵活、自然,话语是否得体,语言能否与语境、动能和目的相适应)

2、口语测试一般包含如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考查学生理解并回答有关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等问题的能力(3--5分钟)

第二部分:考查学生连续表达的能力。

考生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话题,就此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7--10分钟)。

3、评价成绩一般为:

a优秀--能用外语就指定的话题进行口头交流,基本没有困难

b良好--能用外语就指定的题材进行口头交流,虽有些困难,但不影响交流

c及格--能用外语就指定的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

d不及格--不具有口头表达能力

考研复试的时候,面试并不是考察的重点,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才是考察的重点。

英语面试如果准备的话,也就是背诵一下自我介绍,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校或家乡,或者自己怎么来的,说一下自己对和专业的看法之类的,当然,以上这些都是用英语,有的还要求读一篇文章之类的,也可以稍微准备一下本专业的专业词汇,不过一般不考察。

复试重点考察的还是专业课,一定要好好复习专业课。

另外综合面试是最重要的,考察学生的综合水平。英语口语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毕竟占得分值比较低。

口语就是我们在口头上复述我们所听到的每一句正确的、完美的英语(即英语母语者或英语水平很高的非母语者所讲的英语)。

因此,想提高口语,就必须要在听上首先多下功夫,只有在听的量上有了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张嘴去说出像样的英语;光想着去练口语而根本不努力找机会去听英语,尤其是原版标准的英语,是不可能在口语上达到很纯熟的程度的。

看完了面试口语评价标准和一些练习的方法经验介绍,考生们可以提前开始准备了,如果你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很扎实,试想一下要是换成英语来表达,你还能说出来吗?

4.英语听力要怎样练习 篇四

简单来讲,体验就是与词汇或句子相关的语境发生的时候,你恰恰在场!举例来说,“What are you doing here?”是老外经常用的一个句子,一般用在不经意碰到熟人的情况下。比方说,你在国外,有一天去逛商店,正在聚精会神挑衣服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同事,她也发现了你,一边向你走过来,一边对你说:”What are you doing here?” 这句话并不是真的要你回答你在干什么,而是表达一种凉奇。所以通过她那种“raised”、“surprised“ 的语调你就能判断出,噢,这女孩见了我很是意外,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句话。以上所描述的情节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语境,而“What are you doing here ? ”就是切合这个语境的一句话。

要想最快的学会一门外语,这是最好的方式。

在体验试学习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语境、讲英语、人在现场

二、3种应用方法

1、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上英语时经常用的角色扮演,但要事先设计好。否则经常会发生表演太过随意,临时编凑台词,这时效果会很差。

2、把故事情节通过想象或模仿搬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可以把一些单词或句子,通过想象放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模仿。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六人行》里Joey喜欢冲着美女说“How are you doing? ” 这句话,你可以想象成是自己第二天上班进办公室的时候冲着前台那个湖南妹子说的,或者是乘飞机去广州出差的时候冲着漂亮的南航的空姐说的,而且想象得要具体,把听到这句话后南航小姐的莞尔一笑与辣妹子的眉头一皱都要想象进去。

这样做的另一个理由是,电影中的语境和我们实际的生活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多少仍然有一些不同,因为毕竟存在着文化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一定要做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完完全全自己会经历到的。只有把剧中虚拟的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你才能取得刻骨铭心的体验,才能记得牢、用得上。不然的话,即使你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用,过段时间也会忘记。

运用熟练之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与现实的接轨。

3、还在汉语环境中使用这种方法,每天在适合的情境时就可以使用。

比如说:你去乘电梯,发现电梯刚要关闭,你就可以在心里默念一声”Hold it!”(不是Wait a minute),当然你要是能大声喊出来就更好,管它别人怎么想呢!再比如,有人在你面前打了个喷嚏,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应该是“有人想你了!”,但你要有意识地回想一下是不是英文里也有类似的讲法,如果能想起来是

"God bless you!”的话,那我想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句英语了。

在正常的日常环境中,把回想一下如何用英文表达,比如做车、吃饭、回家。如果有不会的地方,可以马上查,这时在日常环境重复多了,印象就会越来越深,记得也就越牢。

想应用上面的方法,要做到有效的语言输入。

第一,准确掌握输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必须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才能学会用这个词。

第二,把所输人的语言通过想象和场景转换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学到一个有用的表达方式的时候,一定不要怕在它上面多花点时间,你花的时问越多,记得越牢,用上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建立自己的词汇网络

词汇在大脑中是以一种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方式存在的,而且同与词之间可以互相激发。英语也是一样。这个特点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学单个的词汇,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提高词汇之间关联的强度,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使得词汇提取的速度更快。另外,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联系,也是对词义进行深加工的一个过程。

1、话题法:就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词汇联想。

2、翻译法: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在使用教材学外语时,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四、体验式输入的方式

1、看原版电影、电视剧

2、看原版生活类小说

3、采用口语法教材学习。比如:走遍美国、空中英语教室

4、充分利用周围的英文环境

5、跟跳健美操、街舞或瑜伽等。要选择原版的讲英文的DVD

五、体验式输出的方式

1、角色扮演

2,任务实践。比如说,让你用英语打电话给一家国际航空公司,咨询一下有关航班的情况,或者让你用英语联系一下某个国家的大使馆,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有关出国签证的情况,或者只是让你找几个在当地城市生活的老外,随机调查一下他们某一方面的生活情况或者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等。

3.场景描述。人在一天的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场景,比如刷牙、洗脸、做饭、乘公交车、购物、做运动等,口语中的很多表达方式都是和这些场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恰好碰到了电影中非常类似的场景,你就可以用上当时电影里使用过的语言,这样就可以把学过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使用和验证。

六、学外语时应该优先掌握语义

词义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是“听说读写”四顶技能的基础.也体现在它与其他语言要素的对比上。简单来讲,语言包括四项要素,语音、语义、语形、语法,这里姑且就简称为‘,音形义法”吧!

就这四个要素而言,语义的重要性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很简单,语义是一个词汇的灵魂,而其他几项只是它的外在表现。语音是用于口头的交流,语形主要是用于书面的交流,语法虽然贯穿全部,但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其重要性远远不能与词义相比。如果一定要对其重要性做个对比说明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在大多数情况,只要用词正确,语法上的错误不会影响理解,相反却不行,语法上没有任何间题,而词汇却用错了,则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很大。

总结:

第一,词义的掌握对中国的学生来讲是最重要的,这是基础。词汇是英语思维最小单位的载体,只有把英语学习的重.点转移到词义上来〔不是语法,不是发音),才能从思维的角度根本解决中国人学英语难的问题。

第二,我说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比,词义更重要,是相对干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来说的,对那些已经准确掌握了足够词汇量的学生来讲,就应该提升到技能训练的层面,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可能是受两种语言思维的巨大差异影响,对词义的误解和偏差,几乎存在于所有层级的学生当中,所以,对词义的掌握也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目标。

5.怎样自己练习瑜伽 篇五

2用鼻子吸气,双臂自然向上举,腰、肩、背尽量往后弯,感觉到胸腹逐渐扩张,气体逐步涌入。

3鼻子吐气,上半身慢慢还原,紧接着上半身往前弯。如摸不到地上,可用瑜珈砖辅助。

4吸气,左腿向后伸直,左膝以下慢慢着地,右膝成弓形,双臂自然下垂,头、颈、胸尽量扩胸后仰,臀部下降,意识集中于胸、腹部,然后鼻子慢慢吐气。

5吸气,双脚、双掌着地,双腿并拢,臀部向上提,胸椎向内推,全身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慢慢吐气,调息2次。

6吸气,双臂直立,支撑上半身,使之提高离地,头、颈、胸尽量往后仰,腰往前推,再吐气。

在家练瑜伽,和平时练瑜伽一样,要注意练习之前半个小时之内不要进食,要保持空腹的状态,而在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有:

第一是环境必须安静,在家练习的时候,最好选择家里比较安静的时段,把电视关掉,因为环境的吵杂对练习者进入冥想的状态十分不利;

二是要选择节奏舒缓的音乐,音乐有助于我们的修行,练习者选择的音乐最好节奏控制在每分钟50-60拍之间,因为这个节奏接近我们练习瑜伽时的心率。

三是环境要通风,我们练习时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因此保持所在空间的通风犹为重要。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家练瑜伽,千万不要开空调。

6.怎样搞好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饱满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比重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抓好小学数学练习的教学效益,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现代小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在秋游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经费50元,请你思考这些钱如何合理安排?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节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可以。

三、既尊重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如:在设计解方程的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两组习题:

A组:2X+6=21.60.2X-5.6=1.678-1.6X=14

B组:0.3X-0.4×3=2.19.2+0.2X=21.842.4×()+1.4=8.

学生根据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设计开放题应注意: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解法活的开放题。

如把一个边长分别为3、4、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饶着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发现答案是不唯一的,分别有一个圆锥的,也有两个圆锥的组合体,由浅入深,既复习知识又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让学生少做题多受益。

五、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者意图,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六、设计综合化练习

练习的综合化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思考性。

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

(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7.怎样练习钢琴更有效 篇七

练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钢琴演奏包括技术和艺术两方在同。任何一方面单独孤立的存在都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我们应该清楚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没有技术是无从谈起的。技术从属于音乐,音乐表现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在艺术方面,当我们学习一首新作品时,要先了解研究作曲者的生平、背颢、风格,尽可能地理解音乐内容,把握音乐形象。根据音乐内容决定你的声音、触键和音色。

技术方面,要善于找出以点、重点及解决的办法。通过慢速练习,变节奏练习、难点练习、分手练习等练习方法提高我们的手指功夫。

练琴时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弹奏状态。情绪要饱满(热爱音乐)、精神要集中(投入音乐),关键是要处于一种非常积极的练琴状态,这样会大大提高练琴效率。

要保证读谱的准确

正确的读谱是检验练琴质量的标准。乐谱是作曲者表达情感、创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正确的、准确的读谱,把作曲者精心构思的作品原貌地再现出来。同时投入演奏者的真情、激情、深情,在新生作曲者原谱的基础上表现出演奏者的个性、特性的二度创作。

一、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

我们在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先要读懂这些音乐术语的意思。这些术语是我们很好的指南和助手。比如allegroagitato(激动的快板),allegrobrillante(辉煌的快板),每一组指示的音乐性质都不同,如果我们不去查音乐词典,而去“猜”、去“蒙”,就不能表现乐曲正确的性质。让学生真正弄清音乐术语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能忽视数拍子

在我的教学中遇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数拍子。有的数得忽快忽慢、数数停停,有的是拍点不清等。这种“心律不齐”现象的出现会大大阴碍学生学习的进步。把拍子数好了就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乐曲。如新作品在初练时,数拍子就可以先放慢些,但是一定要数得均匀。初学的同学认音符和数拍子不能同时掌握,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找音、认音符和数拍子分开来练习。

我曾教过一个小学生,她的拍子总数得不好。我就让她跟着节拍器随着节奏强弱出声地练习数拍子。这样反复练习,有了节拍的感觉后,我又让她练习站起来边数拍子边有节奏地踏步走,慢速、中速、快速都加以反复练习。这种练习反复熟练掌握后,可以加上边数拍子、边哼旋律同时走或跳起来。

三、指法的运用要合理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对同学们说看谱上指法弹奏,这对初学琴的同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乐谱上标记的指法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并且有一套科学规律。习琴者严格按指法弹奏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指法模式并总结出指法的规律。

当然,如果谱上所标的指法的确不适合演奏者,这时弹奏者可以根据自己手的条件写下一个适合自己的指法。这种改写指法一定要经过缜密思考,可与老师协商后写出。

在弹奏同音换指时,如:莱蒙练习曲作品37第34首第一小节;车尔尼599第29首第8小节、16小节不注意谱面上标注的指法,而随意地采用同一手指演奏,会使相同的声音没有倾向变化和节奏感。

弹奏穿指法和跨指法时要注意,弹奏穿指时大指必须注意手型,大指微向内弯曲,不要躺在琴键上,大指要会独立地左、右活动。大指从3指下穿过去时,大指要提前在3指下面准备。在弹奏跨指时,1指弹奏的同时3指或4指已经跨过来准备弹奏了。所以,弹穿指或跨指时都要及早快速做好准备弹奏的动作。

还有指法在练琴中越早确定越好,经常变换的指法会对演奏起着破坏作用。最好是一经确定立即写在琴谱上,固定不变以利于弹奏。

练钢琴中特别要重视的问题

关于放松

学会放松是弹琴的关键,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理解“放松”的涵义呢?放松不等于松懈。弹奏中的放松不是绝对的,它与躺在床上休息或睡觉的放松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绝对的放松也不可能弹出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弹奏中的放松是在运动中的放松,而不是消极的放松,也就是说该用力的部位与时间用力,反之,则要放松。

弹钢琴时什么时候“放松”呢?弹奏过程中要做到手指是“紧张”工作的、结实的。尤其是手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掌关节)要稳稳地站住支撑好。而手臂像个通畅松弛的管子把身体、肩、臂的力量输送到指尖。可见手臂的松驰畅通是多么重要啊!常见到有些学生手臂僵硬地“费力”地弹奏着,力量被卡在小臂腕上,发出的声音“死”、“硬”、“砸”甚至是“虚”。

我们可以多弹些断奏练习,多体会手的支撑和整个手臂的放松。用耳朵去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是否圆泣、有良好的震动与共鸣,声音不敲砸。

就像芭蕾舞演员是用足尖去支撑全身,全身的感觉应该是运动中的放松。如果全身松懈足尖立不起来,就不可能完成舞蹈动作。弹钢琴也是同样的道理,即整体的放松与局部的紧张是对立的、矛盾的,把这对立的双方科学的统一起来,才能处于弹奏钢琴的佳境。

弹琴的时候手指是“紧张”式作的。当弹奏完成琴声发出后,手指就不要再加多余的力了,学会忙里偷闲――放松。我们要考虑到钢琴的发音特点,钢琴的发音是“一触即发”的,也就是说当琴槌一击琴弦声音就发出来了。钢琴的发音是在瞬间完成的。当声音一旦发出后也就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了。因此我们在下键的瞬间,要让手臂松驰,手指集中结实地让琴槌击中琴弦,使声音发在“点”上,弹出富有共鸣的声音。

保持良好的姿势

弹琴时的良好手型和正确的姿势对发音起着直接的作用。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学生自身条件很好,身高手大,可一上手弹琴,发出的声音却不理想,声音总是“传”不出来,也不优美。究其原因发现他总是弯腰驼背,手腕僵硬,姿势和手型不正确,手指上没有功夫。

良好的坐姿应该是:

1、坐正不要坐偏。弹琴时要对准钢琴的正中坐好,不要一边弹琴一边向左或向右移动位置。

2、坐并不要坐满。弹琴时通常不要坐满了琴凳,只需要坐在琴凳的前半部分即可,如果弹奏者坐得位置超过2/3,那就不易把力量通向指尖。身体的重心向后,势必阴碍声音的发出。不良的坐姿将直接影响弹奏难度较深、力度较大的作品效果。有些学生声音发不出来,可能就是与他坐满琴凳有关。

注意腰的支撑

弹奏时还要注意腰的支撑。腰部是全身的一个关键的支撑点。一个人假如腰部有病,就将影响他全身都感到使不上劲。因此,要告诉学生弹奏时要坐直腰,支撑好身体,以利于把全身的力量有控制地输送到指尖上。

学习钢琴就要从小养成良好手型。正确的手型是:手指自然弯曲,手型呈半圆状,手掌与琴键基本平行,肘部稍向身体外打开。

培养良好的手型

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手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手型也不是绝对的、固定的。特别是当学生弹的程度较深,作品需要特殊的音色时,演奏者为了表现乐曲的某种风格,需要适当地调整手型和手指触键的位置也是必要的。

8.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篇八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那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风雨无阻,连续十年。葛拉威尔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不论任何行业,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同人于野

(《新知客》,2010年8月。本来应该等到8月1日再发,但今天突然发现此文已经被在网上泄漏出来了!)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

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

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上一篇:安逸与磨难初二作文下一篇:读了《木偶奇遇记》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