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2024-06-18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1.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变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期,而面对现在社会中学生多渠道的接受信息,我们作为老师,有必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学生,思考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历来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环境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时时受到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文明高尚的情操。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2、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3、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1、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内容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3、严。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让学生“与书为友”,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活动,定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增光添彩。

1.推荐阅读内容。学生主要阅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以及中外名著、优秀的童话、寓言、科普等读物。

2.创造阅读条件。首先是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进一步规范图书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再次是建立“图书漂流”和“个人小书库”机制,同学间定期交换阅读,让班级成为同学间的“交换站”,让年级成为班级间的“交换站”。

3.保证阅读时间。要明确几个读书时间:①晨读,即早上入校到早读课之前朗读语文,拓展阅读或自己的课外读本;②中午,各班级有组织地进行阅读;③每天在家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4.有效阅读指导。①上好阅读指导课。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年级指导内容,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②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语文老师要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阅读赏析、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丰富阅读活动。①开展“每周一诗(词)”、“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古典诗文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②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让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2.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在高校培养人、造就人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既包括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形式,也包括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既包括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包括对其良好品德的培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发展的态势。

1. 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有形载体,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累积下来的各种物质存在。精神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一些高校在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追求规模和效益时,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重制度文化建设,轻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各种规章、细则的总和,它规范、约束了广大学生的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可谓成绩显著,但是诸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可见,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些制度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行为,这样一来必要的行为文化就显得愈加重要了。但目前在许多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缺失严重。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灵魂、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制度建设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条文式的制度转化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操守。

3. 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良好品德养成

目前,高校比较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比如:逐步建立起了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室,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学生顶岗实习。这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之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则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能够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向市场就算成功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一岗难求,能够谋得一个岗位就算不错了。而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既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

按照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1. 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能够促进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花草树木等无不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陶冶着他们的身心。有时候,高校的某些物质存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老校门、河南大学的古典建筑、河南师大的毛主席塑像等。学生身处其中,倍增崇敬之感,平添积极进取的豪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拾高校精神,把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提升到与物质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

2. 职业技能教育与良好品行教育的统一

近些年,一些高校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得学生比较符合岗位要求。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个别毕业生仍存在着跳槽频繁、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归还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识较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品行教育不够。也就是说,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

3. 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统一

制度建设与行为养成应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如何把严谨规范的制度条文转化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值得每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深思。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相统一的重要举措,这是在制度制定之初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推动工作、规范行为的,因此不能把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将制度锁进“保险柜”,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修订制度、完善制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大手笔”,需要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六个以”: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1. 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优美的校园环境应包括美观和谐的校园建筑、催人奋进的校园雕塑、绿草如茵的球场、整齐洁净的道路、宁静高雅的文化场所、宽敞安静的教室、气势恢弘的图书馆、纤尘不染的学生宿舍、树影婆娑的园林、风格独特的亭台等,它们共同营造出宁静和谐、昂扬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 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

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几年,身上必然会被打上这所学校的烙印,尤其是校风的烙印,所谓“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良好的校风至少应该包括笃实严谨的教风、踏实勤奋的学风和朴实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因此,高校要努力培育优良校风,并以此深刻影响青年学子,让他们在高校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里铸造出高尚的灵魂。

3.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可见,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这八个字就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影响和塑造了一代代清华人。

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有的侧重于办学思想,有的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有的侧重于学习,有的侧重于创新,凡此种种都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这种精神促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发展并创造新的辉煌。

4. 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概念性、长期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至少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人文关怀原则。校园各项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目的,这样的制度才能使学生信服,执行起来也才方便易行。

二是激励引导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的发展越健康,成功的几率就越大。真正的好制度不是限制学生什么不能做,而是鼓励、倡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应该能够给高校制度建设以启迪。

三是过程监督原则。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评价更加不可或缺。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不在过程中加以矫正,而非要等到出现严重偏差才去收拾残局不可呢?好的制度应该是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规范,而非对其不良行为结果的处理。

四是化繁为简原则。为了便于执行和操作,高校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佳的状态是,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制度的关爱,却又从来都不曾感受到制度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5. 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

“大学校园活动如果组织得成功,有时可以形成品牌。”一些高校的校园活动为学校增色不少,人们通过它们增进了对学校的了解和情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活动品牌;一部歌剧《中国蝴蝶》则使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和武秀之老人闻名中国戏剧界。

用文化精品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注重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来活跃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6. 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近年来,大学生英雄群体和英雄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旋涡中的少年,他们舍生取义;迎着歹徒的尖刀,他们勇敢向前;面对衰老的双亲,他们携母求学;对于困难的同学,他们不离不弃;灾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志愿救助;洪涝干旱,他们拿出微薄的积蓄为灾区捐款……这些都是时代的英雄,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还要善于利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召青年大学生。同时,还要善于发掘身边的典型,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用优秀的事迹激励人。例如:可以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十佳教工”“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校园女杰”“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可以有力地促使广大师生发现先进典型的闪光点,自觉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闻奇.清华精神九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篇三

关键词:校园文化 虚实 简丰 上下 辩证思考

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既不是“校舍装修”,也不是“景观工程”,而是一项将校园赋予灵魂进而使校园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考验学校的审美观,更是考验学校对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表达这些理解的能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辩证地考虑各种因素,本文所谈的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虚与实、简与丰、上与下的辩证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先虚后实”,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拿我们一所新学校来说吧,它建校于2009年9月,学校的一切都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设”作为第一代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1年底,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那么,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2012年6月,在学校成立将近三周年的进程中,我们也逐渐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实”是体。虚实相生,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比如,为了体现“恒”的追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推翻这个方案,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有36位老师,在第一学期,他们参与“土书著述”,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至今已经有200本,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我们以为,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校园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说话”,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即“虚”;象,即“实”。有意无象,玄虚缥缈;有象无意,平白无味。虚实相生,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多而聚焦谓之丰,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不是卖弄“学问”,不是故作深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一个“恒”字,开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GO,也由“恒”字演变而成,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一卷书,一波湖面,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左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一动一静,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是LOGO中的元素,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也就成为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都被融入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而在我们的校园,近30种竹子更多地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以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就没有核心,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就会流于单薄,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底蕴。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endprint

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这一层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二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上级领导、高层专家、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但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学校综合取舍能力的考量。比如,我们的LOGO,先后就有十稿,其中好几稿都是单色调的绿色,造型为完整的圆形,在征求教师意见的时候,美术教师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增添别的色彩,因为孩子会比较喜欢“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圆的完整性。后来,我们根据这两点建议进行调整,又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投票。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见,最后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定下现在的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听谁的”可不是容易找到的简单答案:既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也不能简单地“听领导的”;既不能简单地“听文化设计专家”的,也不能由校长来拍脑袋;既不能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依赖于“投票”。这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却是必须的。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们的智慧投入有多少,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就会有多少,师生的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就会有多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和投入。

第三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承上”与“启下”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在梳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做好“承上”的工作;同时,更需要能够通过这种体现使学校文化处于不断创造与发展之中,发挥“启下”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始于此”的建设,而不是“止于此”。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留下创造的空间。我们将教学楼底下的一个空间改造成开放式的“成长舞台”,供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之用,在改造完成之时,就举办了一名学生的个人演唱会,而原来集中表演的“六一文娱汇演”则分散为成长舞台上的“天天儿童节”,孩子们在这个舞台所创造的精彩,也被布置在舞台对面的展示墙上——这个舞台、这个展示墙就承载着“承上启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类似于这样的充满“承上启下”或“有待创造”意蕴的设计,在我们的校园里很多,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对“承上”与“启下”的辩证思考。

4.关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傅 伟

[摘要]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并就我校目前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关键词]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人们常说:靠领导来管理的学校是三流的学校,靠制度来治理的学校是二流的学校,靠文化来统领的学校才是一流的学校。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并要长期不断为之而努力的一个问题。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以学校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反映着一个学校长期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从不同层面看,学校文化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及文化设施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环境,提高公民素养。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要求和规范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反映和体 现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内除去物质制度以外的所有的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包括观念文化、活动文化、校本课程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1)校风。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2)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从上可以看到,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认真思考并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枝江一中办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已经发展到拥有六十多个教学班、四千余名学生的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日益提升,多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或最佳文明单位,是较早被认定并通过复评的省级示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

1、亮丽的校园物质文化。在市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办学四十周年之际,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新校规划科学合理,建筑恢宏大气,传统与现代融合,东西方特色兼顾,借自然地势,融江南山水神韵,加上点缀于校园的山石、气派的宣传长廊、别致的广场灯饰、整齐的绿化树木,悬挂于走廊上的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图片,立于道路两旁的警示宣传标牌,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学生生活其间,无时无地不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2、完备的校园制度文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特别是在2006年,学校通过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按照国际标准认真梳理并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行、有法可依,明确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权、利,确保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纯正的校园精神文化。经过不断的教学管理实践和对办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学校办学理念逐渐明晰,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为了每一位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从最初的“以德治校、全面发展、求真务实、质量第一”,“求真、尚智、务实、创新”带有较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的校训,再到今天的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校训。形成了“求真务实、严谨善导、生动活泼、开拓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学高、身正”的教风和“志存高远、尊师守纪、博学慎思、刻苦自励”的学风,谱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校旗,确定了校庆纪念日,还有围绕校园精神开展的多项文化活动等等,使我校校园文化得到不断的厚实和积淀。而这种学校精神,正是我校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根本原因。

但是,应当看到,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和全国其他先进学校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1、文化硬件实施的不完备。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学校建设只完成了一期工程,目前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艺术楼等还未建设,相关的文化配套设施诸如文化石、文化墙、文化柱、文化路、文化桥等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景点没有规划兴建,使得学生置身于空旷的校园中,直观感受文化熏陶的氛围不强,文化育人的气息不浓。

2、制度建设虽有长足的进步,但有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有些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对已有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不够。由于学校的制度还得靠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来执行,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应当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显然,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队伍素质建设。

3、办学思想和理念还未被全体师生所认识,并自觉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身体力行。首先是办学理念刚刚提炼,在师生中没有广泛宣传讨论,对其内涵还不是特别明晰,其次是和我们的办学理念相一致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本思想在一些方面体现不够充分,其三是良好的教风学风的继承不够,如何将学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教风学风保持并传承给年轻一代的教师和学生,还要继续努力。

4、对学校自身保持下来的文化传统挖掘不够。如在四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了以朱正文校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敬业爱岗的优秀教师和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做出巨大成绩的优秀学子,他们的风范和成长经历就是极好的校园文化资源和德育教材,应当加以发掘和利用,来教育教师和学生。

5、受制于升学的压力,校园文化活动还不够丰富,有限的活动学生参与面还不广,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特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个性也没有充分张扬。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激励为核心、以促使师生一生更好发展、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为根本目的的原则。必须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次是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层面等制度文化,最表层的才是学校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如各种文化设施、形象设计等等。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文化,忽视校园精神建设,让表层的形式脱离了深层的基础,那么这样的文化建设就不完备,就没有抓住要害,对学校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要大打折扣。

1、对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空间,营造优美校园学习环境。首先是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立我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的内容、队伍、途径、手段、措施、阶段性任务、经费投入等,使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科学性;其次是对校园文化设施进行整体规划,一次设计,根据经费情况分阶段实施,确保设施的高标准、高品位。对校园绿化树木、文化宣传长廊、文化墙、文化柱、文化石、特色雕塑、生态园、公告牌等纳入考虑。因为这些设施的兴建不仅在于改变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蕴含“精、气、神”的外观形象设施,来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三是规范已有的文化设施。比如教寝室办公室各种行为规范、名言警句、班训室训、学习园地等进行统一规范,从而实现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能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达到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的目的。

2、强化学校办学理念的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一是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一中精神大讨论,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进行充分的剖析,让全体师生了解其实质和文化内涵;二是在学校橱窗、墙壁或建筑上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及含义,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品格。

3、充分挖掘学校自身和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给师生。如将这些年来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师德楷模、优秀教师的事迹,历届校友中取得突出贡献或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自励的优秀学生的事迹编成资料,对入校的新老师和学生进行教育,对特别突出的可在校史陈列室或教室、寝室、公共走道等醒目位置介绍宣传他们。对三峡地区地域乡土文化、学生创造的书画、小制作、创造发明等作品通过图片、实物上墙上架进行展示,既是对这些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

4、加强以教师师德建设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的师德教育活动,倡导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职责;爱事业、讲奉献 ”。健全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切实改变少数教师工作不负责任、不求上进的状况。只有真正转变了教风,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职责教育,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下,做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赏罚分明,严格规范师生行为。强化过程管理,强调内化自律,从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制度文化。

5、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继续开展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学术讲座、丹阳论坛、辩论赛、征文赛、学生科学报告会和各项德育教育活动,积极研究开发更多符合教师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社团活动和各类校本课程,做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增强学生间合作与团队精神,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友好互信关系,从而实现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做到师生相长。

5.关于征集校园文化建设标语的通知 篇五

活动目的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特色,增强楼宇、道路、景观的文化内涵,创造和谐向上、文明高雅、励志进取、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学校决定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开展新校区楼宇、道路、景观命名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活动内容

针对校园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公寓楼、道路、草坪、校内湖、假山、操场等场地或相关设施(见附件“学校平面图”)给予命名,或结合同学们的行为规范给予校园设施及绿化以文明提示或爱心提示。

活动要求

1、命名一般用3个字,如××楼,××路,最多不超过4个字,不使用生僻或多音多义字词;提示语可以对句形式,每句最多不超过7个字。

2、命名或提示语应体现对象的特点。道路命名应具有基本的指示作用,容易辩识;在一定区域的楼宇命名应相互协调、关联、和谐。

3、每个命名均需注明寓意,即对命名的起源、含义作简要说明,100字以内。命名或提示语格调高雅、寓意深远,对师生员工具有激励或警示作用。

4、既要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建筑的相关性;又要注意路名、景观系列的系统性。

组织形式

以级部、科室为单位,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每班人人参与,由级部主任组织各班主任及相关语文教师进行初评,然后汇总交到学校办公室,参加最后评选;各科室稿件一并交办公室参加评选。投稿时要注明年级、姓名以及标语所适用的场所,标明相应的序号。

评选办法

1、由学校组织成立命名评审小组,对所有征集方案进行初审。

2、评审小组在评选的基础上,按每条命名5个预选方案,提出推荐名单,然后在全校公示并广泛征求意见。

3、评审小组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按每条命名2个预选综合方案提交学校讨论并定稿。

4、对入围作品,学校给予公告表扬,并对个人或相应的级部、科室加量化分。稿件一经选用,将标注作者,并给予奖励。

活动时间:2013.6.5——6.15(交稿日期截止到6.12)

附1,命名及提示语示例

笃行楼

“笃行”语出《论语 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这一命名要求每位师生言行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也是一个人行为立身的基本原则。《中庸》亦有诗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了要求师生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的准则。1号路:厚德路

取学校校训“厚德博学,创新图强”。《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学校应以德育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培育有德之人。

2号路:致远路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提示语

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一花一叶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动一动手,不留下任何纸屑。

6.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小壕兔中心小学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壕兔乡党委政府及学校的调研阶段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围绕“办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总体目标。近期,我们对本乡的几所小学及幼儿园的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访谈交流、意见征求、问卷调查以及查阅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档案,并征询了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结合到外学习考察的先进经验及优秀的做法,我们对本乡的学校特色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研究出了相应的对策。现将我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现阶段我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对现阶段我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分析

小壕兔乡,地处榆阳区在北边紧靠内蒙,所辖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四所幼儿园。现有28个教学班,近1100名学生,专任教师70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占80%。

当你迈入中心小学的四所学校及两所幼儿园时,第一种感觉就是花木成畦,洁净舒心。小壕兔中学的校园环境陶人心智,鼓人斗志,寓教于景之中,透出勃勃的校园文化气息;我校的侧柏树整齐秀美,富有生机,校内外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充分展示出一丝不苟的校园精细管理文化;小壕兔中心幼儿园庭深院美,富有童话色彩;童心幼儿园色彩和谐,清雅温馨。

1多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心小学坚持彰显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壕兔中心小学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新格局。

小壕兔中心小学校内花灯亭亭玉立,花园错落有致,优雅的景物环境和质朴的校园文化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文景观。他们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历年来,有不少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近几年来体育特色也搞得轰轰烈烈,体育比赛成绩在市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科学、有效、刻苦、持之以恒的训练与年年取得的累累硕果逐渐积淀成一股有磁引力的文化力量,这种奋进、拼搏、务实、崇尚的精神与学校的书法特色紧密地融成一体,让整个学校更有文化内蕴,更加凸显育人魅力。

小壕兔中心小学倾心打造着自己的校园文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现如小壕兔中心小学学风浓,书香飘溢,校园精致有底蕴。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图书使童年更快乐,阅读使明天更美好”,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想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近些年来,小壕兔中心小学在全体教师的不断摸索、实践、反思中,逐渐感受到双边互动的课堂才更有生命力,因为互动,课堂才会更加开放,课堂上的学生才会更有自主性、参与性。在课堂中,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有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师生互动时快乐的体验,整节课不仅会其乐融融,而且能扎实有效。正是由于小壕兔中心小学不懈地探索,不断地追求着创新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使得小壕兔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攀升。

小壕兔中学校园古木林立,优雅别致,素有花园学校之美称。“创建绿色和谐校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小壕兔中学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始终奋

斗的方向。学校把绿色教育的理念渗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个层面之中,努力地打造着绿色文化校园,使学校的绿色育人魅力不断地得到增强与彰显。

绿色走进了校园,绿色的校园给小壕兔中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绿色文化教育净化了师生们的心灵,唤起了师生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是一根长长绳索,把师生们的心紧紧地拧在一起。经过师生们的一番拼搏与努力,学校在绿色校园的创建中获得巨大的丰收。

拥抱绿色,构建和谐,文化立校,提升品位,小壕兔中学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绿色校园创建之路,并以此为契机,让学校的绿色文化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层次的融合,铸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小壕兔中学绿色文化,让师生们徜徉在幸福的成长路上!

两所幼儿园管理规范,校园与班级布置美观大方,富有诗意,充满童话般色彩。

中心幼儿园现有4个教学班,110多名幼儿,教职工8多人。幼儿园占地面积近6千平方米,是我乡现阶段面积与规模较大的农村镇级中心幼儿园。多年来,她们以“培养快乐儿童”为办园目标,形成了“团结奉献,勤奋创新”的园风,以及具有“爱心、耐心、精心、细心”的教风。多年来,中心幼儿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处农村的有利条件,结合幼儿园的特色远足活动,在传统游戏项目上下功夫,同时通过创新传统游戏玩法,引导幼儿操作实践,从而达到开发幼儿智力的目的。

小精灵幼儿园更是幼教发展的标兵,已经重建竣工,是一所富有浓浓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幼儿园,也会在继承本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持续发展,以“发展孩子、服务家长、成就教师”为宗旨,把小精灵幼儿园办成一所具有浓厚艺术教育氛围、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与开发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学前教育精品园。

2、对现阶段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内容极其丰富,内涵极其深厚的系统工程,各校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这些特色,还不够“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化,特色还不够鲜明,在文化建设上还需深深地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点染自己的气息,创建出代表自己、属于自己的真正特色文化。还需进一步系统整理、升华主题。

(2)特色文化的建设虽然已经起步,并且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但作为学校的文化,应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与全体的师生融为一体,在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中,都应有渗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形成浓浓的文化底蕴。

(3)目前我们的特色文化建设还缺少长期及宏观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借鉴,制订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的蓝图,让特色文化建设能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深化,获得持久、持续发展的动力。

(4)我们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所需资金投入多、缺口大,有很多硬件设施还没到位,影响整体推进。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与相应对策

1、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借鉴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活动,反思不足、寻找差距、弥补不足。

同时各小学及幼儿园,要目标鲜明地为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寻找出路,多与有丰富建设经验,与自己发展目标差不多的学校结对子,然后逐渐创新发展,慢慢把他人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2、整合、升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丰富内涵,从学校的每一个细小的教育中突显自己的特色,融入自己的特色,通过系统校园环境建设,活动建设等,让学校越来越有文化向心力,文化推动力。

3、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人的文化,更应以人为本。应号召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与整合、升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形成系列化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为把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推向高潮而努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的进程,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宏伟目标,让自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更有广度和更有深度。

5、各校要多组织专题讨论,形成统一的思想,明确一定要让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能姓自己的姓,是有自己的特色的特色文化,是创建属于自己的真正特色文化。

7.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篇七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反映, 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依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就业为指导方向,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一般来说,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是物质文化 (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学校建筑、基础设备、自然环境等) 、精神文化 (校风、学风、班风、师生的价值观念等) 、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等) , 三者关系切,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体现, 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保证了精神文化的实现。

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广, 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 决定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 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作为理论指导, 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底蕴。高职院校面临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直接冲击, 需要全面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活动中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大学生复合型人才, 进而提高其竞争力。为此,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文化活动实现, 在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上, 我们首先要明确, 文化活动与文娱活动是有重大区别的。文娱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看电影、唱歌、跳舞的形式放松心情, 其目的是娱乐。而文化活动属于高层次且蕴含深邃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实施具有其特殊的目的性、启迪性和严肃性,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进而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 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中, 不能将文娱活动和文化活动混为一谈。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校园文化建设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将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先进的文化为根本方向, 能够指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有利于抵制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 这对培养教师的师德, 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提供有利的精神支撑, 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内涵。

2.社会的发展与竞争是同步的, 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历证书等只是竞争的资本之一, 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 为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多种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文化活动实现, 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有利于提高自身活动能力, 加强技能的培养, 进而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当代大学生, 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年龄特征, 促使他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和谐高尚的文化生活, 必然是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 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的熏陶, 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轻松和谐的校园气氛, 更加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业, 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业相结合, 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 将课堂教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文化内容。

教师教学时, 要打破知识传授的狭隘性, 深化文化知识的内涵, 将单纯的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 在培养技能和积累知识的同时, 还能实现文化的引导。

2. 丰富课余生活, 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期间, 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还有很多的课余时间, 学校组织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双重建设。

3. 实行校企合作, 加强校园与社会的互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 提高品位。设计文化活动的思想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所组织的项目要求精益求精, 文化活动的内容不仅能够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要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升华, 如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另外, 实施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创新措施, 与企业、社区联系, 对推动校园文化有积极的深远影响。

4. 重视网络文化, 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可以通过网络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然而,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对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使用网络, 让学生有目的性、有意识地吸取网络文化, 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这也是当前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5. 规范院校规章制度,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 建立健全稳定的学校制度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设定的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大力宣传制度的内容和目的, 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通过校报或者班会等形式扩大影响效果,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无形中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制度。

6. 重视校园的布局, 力求达到校园建筑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对校园物质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学校的软硬设施都要重视, 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使得大学校园达到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相对完善, 在校园内可设置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雕像、墙画, 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气息, 合理的校园布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校园的物质文化, 在布局、色调、造型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可以让大学生受到文化特质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黄淑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漳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2]陈培涵.建设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理论阐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3]程样国, 王健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4]马化祥, 霍晓丹.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北京大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3) .

[5]刘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8.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德育;价值观

文化是衡量文明进退的标尺,目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受到了空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师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师生的精神层次,教师作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核心的思想是“提倡立校基于文化、强校基于质量,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文化的积淀便成为关乎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积淀着历史、继承着传统、传承着文化的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潜在且巨大的教育功效。基于此,我们说校园处处有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广场文化都是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对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建校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但不可或缺不是滥用,现如今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出现了两个误区:校园文化过于模式化;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目标而一味盲从。校园文化应摆脱模式化的怪圈,借鉴而非照搬别人的校园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共同营造的积极健康的氛围,反映了老师与学生精神世界最直接的追求。校园中的草木、建筑、活动、行为等都可认为是学校文化的直接表现。

学校文化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中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师生身在校园中的同时,精神世界沉浸于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和文化熏陶来影响和凝聚师生的精神和思想。

二、德育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德育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学校德育可以认为是学校的根。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素质教育从表面看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高质量教育。学校要全面落实、实行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德育,而学校德育这株学校之根则离不开校园文化之水的灌溉滋养。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师生群体,造就了不同的师生精神。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心灵,继而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切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德育工作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灌溉才能开花结果。要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要找准契合点,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作为二者的结合点。

1.抓墙壁文化,突出理性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环境中,诸如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墙壁上,高雅素洁的文字处处都透射出强有力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起着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

2.坚持朗读经典,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国学经典和古典名著

古人有云:“书须读也,非读无以成学,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可见读书对人成才有重要的作用。读书,当然主要是经典阅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和古典名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蕴含的知识、哲理无穷无尽,读这些书可以使内心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大力推进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建设,并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3.教师以身作则践行校园文化,并向学生生动诠释校园文化的深刻含义

教师应深刻挖掘校园文化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地按校园文化所要求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带动学生学习校园文化、体会校园文化、践行校园文化,真正将校园文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单纯的空喊口号。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带领学生在精神的世界中辛勤耕耘,帮助学生在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时,应紧密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增加和融入德育内容,和谐地贯穿德育主线,将德育意图弥漫、浸染、蕴含于整个校园环境之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净化和情感熏陶的影响;在学校管理时,我们也应始终突出文化特色,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丽华,刘争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J].学习月刊,2007(6).

[2]杨华.浅议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8).

[3]李达.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5(3).

[4]孙友波.新教育模式与新校园空间:以江苏省金坛实验学校为例[J].华中建筑,2005(1).

上一篇:商业计划书连锁店下一篇: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