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2024-08-12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通用12篇)

1.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一

20.花的勇气

教学内容:

一课时: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及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吕、滥、厘、刷”。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感受作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2、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面对困难不畏艰难的事例资料。

2、生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勇气”

1、出示有关植物图片(松,竹、仙人掌),看了之后说说它们蕴含的品格。

2、出示小花朵图片,引发质疑:平凡的花朵也有令人叹服的勇气

吗?(板书: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初识“勇气”

1、生自主汇报字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1)字形:“厘”是“厂”字头,不是“广”字头。

(2)字音:铺(pū)满店铺(pù)

(3)字词意: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怦然一震:表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2、开火车轮读生词。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再读全文,感受“勇气”

1、默读思考:作者的心情由“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

一震”的原因是什么?

2、明确学生找出哪个自然段表示“我”看到的一个画面,学生汇

报交流。

画面一:“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1)指导学生抓住语气词“可真”、“非„„不可”体会作者失望

之情。

(2)品味“寂寞”、“泛滥”二词,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画面二:“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指导学生抓住“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

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体会花的多,并展开想象。

(2)作者意外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怎么想?有怎样的反

应?(鼓励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

是有点遗憾。”

画面三:“„„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每一朵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板书:惊奇花的原野)

(1)此时的花儿与前些时候作者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2)此时,作者的心里又会想到什么?

画面四:“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板书:震撼花的勇气)

(1)为什么说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2)体会破折号的强调作用。

四、练一练

(1)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居然”是“”意思,“气魄”是“”意思。这里作者运用的手法,赞扬了。

(2)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是——勇气!

这是课文的句。这句话富含这样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

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花儿的生命要想傲然挺立,它就必须有不惧风雨的勇气。我们的生命要想充满希望,我们就必须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凡的事物让你也产生“怦然一震”的感受?把它记下来,写成一段文字。

教学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

失望绿地寂寞

遗憾花藏在草上

生命意味着

惊奇花的原野(勇气)

震撼花的勇气

2.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二

[片段一]“泛滥”的教学

(出示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 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 “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失望。

师: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了作者的心情, 自己往下读读,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失望?

(生读后交流)

生:“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 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我从“泛滥”这个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失望。

(师板书:泛滥)

师:“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

生 (接答) :绿色特别多。

师:作家老舍看到草原时用了一个词叫“一碧千里”, 同样是形容绿色的多、广, 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碧千里”表达了老舍爷爷对草原的喜爱, “泛滥”表达了作者对满是绿色的草地的厌倦。

师:你真有本事!读到的是一片景象, 读懂的却是作者的一份心情。是啊, 是作者厌倦了, 失望了。当词语有了感情后, 它就是鲜活的, 有生命的, 有温度的, 它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在体会“泛滥”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时, 教师通过与“一碧千里”的比较, 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了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初步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

[片段二]“改天换地”的教学

师: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惊喜?

生:“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 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 顿时改天换地, 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我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

师:“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是什么改变了?

生:草地。

师:草地开始怎样?现在怎样?

生:开始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而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花的原野, 所以作者说“改天换地”。

(师再次出示三个段落, 让学生回顾这三个画面)

师:再读这三段话, 想想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

生:不是的, 也有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开始是失望的, 后来看到有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是惊奇的, 又为要离开维也纳而不能看到小草冒出来的情景感到遗憾, 而现在看到花的原野时是充满喜悦的。

师:看来“改天换地”改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象, 还有作者的心情。有了这些体会, 再看这片花的原野, 感觉一定不一样。 (师生配乐朗读)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改天换地”的是眼前的这片草地, 并巧妙地整合回顾了课文的三个画面。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以“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这一问,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明白原来“改天换地”的还有作者的心情。

[片段三]“拔地而起”的教学

师:作者看着看着, 发现了小花的勇气, 你呢?发现了吗?

生: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出示:小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拔地而起。

师:面对这个词, 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词?什么拔地而起?

生:高楼大厦、高高的山峰……

师:是啊, 万丈高楼拔地而起, 危峰兀立拔地而起, 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事物。可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是什么让我们对它抬头仰望?

生:是小花的勇气。

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依然顽强地开放, 这让作者敬佩。

师:同学们, 作者就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你们看, 一个“拔地而起”就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 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词语, 里面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呢!

[赏析]从“拔地而起”中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之情, 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 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 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 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

[反思]

3.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老师小结:其实,勇气的内涵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今天我们就到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两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演绎出的勇气。

板书课题:勇气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一些词的意思。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勇气是指谁的什么勇气?

四、品读课文,领悟勇气。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的伞兵和法国妇女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 1 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五、拓展。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4.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四

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歌曲《茉莉花》,要求背唱。2.会唱歌曲曲谱。

3.了解其它版本的同名歌曲。

教学过程:

(老师事先在教室内喷上茉莉花味空气清新剂。)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件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如果想知道的话请闭上眼睛,老师马上送出。不过,请不要作弊喔!(师萨克斯演奏改编的《茉莉花》)老师的礼物你们喜欢吗? 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 生答:《茉莉花》

茉莉花美不美啊?美在哪儿? 课件:茉莉花大幅照片。学生从外形、香味等方面来讨论。

茉莉花洁白、芬芳,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为了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传唱着许多赞美茉莉花的小曲,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茉莉花的曲子。

出示课题:芬芳茉莉

下面,听,这首歌曲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

大家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来了解一下茉莉花的相关资料。课件:茉莉花资料、图片。录音:童声版《茉莉花》(学生回答问题。)

2017.3.1 最新版

课件: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唱一唱? 课件:《茉莉花》一段歌词。(师钢琴伴奏,生唱歌词。)

看样子,大家对这首《茉莉花》是很熟悉的。其实,这首《茉莉花》是根据另外一首也叫《茉莉花》的民歌改编的。想不想听听原汁原味的《茉莉花》?在听的过程中,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两首《茉莉花》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录音:江苏民歌《茉莉花》

这样,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己分组讨论一下。分组讨论。

(生回答问题,反馈讨论的结果。)师在听的时候注意抓住以下几点关键词: 节奏、方言、流行、民族、情景„„

好了,大家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这两首《茉莉花》的第一句,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出示两首《茉莉花》主题旋律。(师钢琴伴奏,生跟唱两句歌词。)

请大家拿出口琴来,我们来演奏第一条旋律。(生口琴汇报练习成果。)老师来演奏第二条旋律。(师单簧管演奏)

大家刚才又重温了两首《茉莉花》的主旋律,谁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同学们从节奏、旋律上来分析!

(补充问题:从学生回答的答案中提问。)

例如:为什么婉转?——你能唱一唱吗?——分析„„(生回答。)师抓住几个关键词:

节奏的疏密、流行与民族、抒情与欢快„„

(师生共同来总结):第一首《茉莉花》节奏较为稀疏,速度较慢,因此更为平缓;而第二首《茉莉花》节奏较为紧密,速度较快,因此显得更为流畅,并且第二首的风格更为民族一些,而第一首则是在第二首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流行音乐的因素。

来,大家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唱唱这首原汁原味的《茉莉花》。课件:《茉莉花》歌词。

2017.3.1 最新版

(师钢琴伴奏,生用普通话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接下来老师再提一个问题:

假设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你们说怎样来区别他来自哪儿? 哎,对了,听他们说话的口音就行了。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大伙儿完成了吗?来,学给大伙儿听听!

(学生反馈课前作业,学全国各地的方言。)

大伙儿知道的真多!老师还知道上海话“我是上海人”是这么说的“„„”,江苏说“采茶”说的是“„„”。

好了,还有的,咱们下来再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原汁原味的《茉莉花》,你能不能从方言上来区分这首民歌是来自哪个省的?歌中有哪几个字与咱们的普通话发音不同? 录音:江苏民歌《茉莉花》

(生回答,师总结:这首歌里有这些字与我们的普通话发音不同。)课件:满、不、我、采、戴、将„„

来我们一起用方言来念一念歌词。(师注意强调易错的字)课件:拼音。

想不想听老师用方言演唱?老师也是刚学的,唱得不好请不要见笑!来掌声鼓励鼓励。

(师范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方言)怎么样?大伙儿也来唱一唱!(生自由活动,模仿方言《茉莉花》)谁来唱一唱?(抽各别学生演唱。)

唱得好不好啊?(学生在演唱时,老师提一些小要求)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钢琴伴奏,生跟唱方言版《茉莉花》)

刚才我们所学的方言其实就是江苏省的方言。俗话说:“宁听江苏人吵架,不愿听浙江人说话。”江苏人说话、唱歌都是很柔的,带有江南水乡婀娜多姿的韵味。课件:江南水乡图

大家能不能带着江苏方言柔美的特征再来唱一遍《茉莉花》?

2017.3.1 最新版

(学生加入一些动作„„)

(师钢琴伴奏,生带着感情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除了江苏以外,我国还有很多的省市流传着具有自己省份特征的《茉莉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你们来听一听这两首《茉莉花》又有什么特点?

录音: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片段 东北民歌有什么特点啊?

(生答。师总结:东北民歌风趣、幽默、衬词很有特点;旋律的起伏很大。)那河北民歌呢?

(生答,师总结: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旋律高亢)

除了江苏、东北、河北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国还包括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但由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转、优美,很生动的表现了茉莉花的特点,因此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纪享誉全世界。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就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为主题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中国。

说到《图兰多特》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过歌剧吗?能听懂吗?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描写的是中国元朝时候的故事,并且又是以《茉莉花》为主题音乐,于是就有了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与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在紫禁城的演出。当时的票价被卖到了¥5000—6000元。但是,当正式进入到演出以后,由于歌剧全都使用意大利原文演唱,因此,绝大多数的观众听不懂。而且演出长达两个多小时,大家都有些昏昏欲睡了。当歌剧进行到最后,响起了大家熟悉的《茉莉花》的主旋律的时候,全场观众情不自禁一起唱了起来,并且报以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课件:《图兰多特》剧照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重温当时的情景? 录音:歌剧《图兰多特》片段

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假如你是一名导演,你如何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用几分钟的时间表现出来?(生讨论,回答。)

2017.3.1 最新版

我们来看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仅用了8分钟,选用了哪些内容来将中国几千年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的? 视频:中国八分钟

师小结:民乐、武术、京剧以及被誉为“第二国歌”的《茉莉花》。

总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5.小学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 篇五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该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充满人文气息的内涵,深刻生动。王校长善于抓住此特点,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几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新课的学习。既达到了巩固前面所学课文的目的,又营造了“水到渠成”的导入效果。部分展示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几篇课文主要说了些什么吗?

生:记得!

师:第17课《触摸春天》说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生命是一种抗争!

师:说得很好!第18课《永生的眼睛》又说了什么呢?

生:用爱心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师:好,那第19课呢?

生:生命是一种求生的,要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课文都进行了复习,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0课究竟说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题目两次。

生:20,花的勇气……

师:(板书)20、花的勇气

二、教材处理: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王校长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在《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上,有些老师可能会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觉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然后向老师同学汇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未能利用课文中作者感情变化这一基本线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一节课下来,没有理清课文思路,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6.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 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 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 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 这首“诗”, 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所以, 人们也把词称作“长短句”。来, 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它是诗的姐妹, 又叫“诗余”。《忆江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词。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 刚才我们其实已听到了这首词。

生: (自由应答) 听到了。刚才那首歌, 唱的就是这首词。

师:对!最初, 词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词牌”。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古人写成一首词, 会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 这旋律的名称, 就是词牌名)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忆江南》, 它不仅是词牌,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你知道江南在哪里吗?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

师:嗯, 不错的。关于江南,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指的是在苏杭一带。人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 江南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 流传最广的就是《忆江南》。这首词, 才27 个字,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词读三遍。注意, 前两遍, 读自个儿的, 读准每个字音, 把每一句读通顺, 不会的重来没关系。第三遍, 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词)

师:读得真投入!来, 谁来读读? (生读。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一切!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好!请你来读。 (生读。将曾céng读成zēng)

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其实不太敢举手, 好像没什么信心。但是, 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流畅! (稍顿) 只有一个字音有点儿问题, 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曾, 应该读céng。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 (zēng) 是指姓曾。

师:哦, 曾 (zēng) 是一个姓氏, 而曾 (céng) 呢?

生:曾 (céng) 是指“曾经”。

师:风景旧曾谙, 连起来理解就是———

生:我对那里的风景曾经很熟悉。

师:你说的“熟悉”, 就是词里面的———

生:谙。

师:真好!看来, 注释的确方便我们的学习。这位同学, 你再来读一遍, 好吗? (生再次朗读, 进步明显。掌声)

师:太好了!以后, 遇到多音字, 咱们不妨停下来思考思考, 看究竟读什么好。或者查查字典来确定读音。来, 咱们一起来读《忆江南》。 (生齐读)

(点评:第一次认识词, 彭老师没有生硬地讲文体知识, 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让学生自己比较诗与词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征。)

二、读词赏景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试试。

生:不能不忆江南。

生:非常想念江南。

生:一定会忆江南。

师:是的, 大家说的都对。那么, 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生: (自由应答) 因为那里风景美!

师:嗯, 因为景美。 (板书:景) 词中哪里写江南风景很美?

生 (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一读, 玩味对仗

(课件呈现这首词的第3、4 两句)

师:真好听!这位同学, 你也来读一次? (生读)

师:一样好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两句里面有些字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这两句就像双胞胎一样。

师:是啊, 真有些像呢!来, 咱们可以玩着读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照照镜子”?我读日出, 你读———

生:春来。

师:我读江花, 你读———

生:江水。

师:绿如蓝———

生:红胜火。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

生: (也提高声调) 春来江水。

师:我读的是绚烂的日出, 要提高声调, 你们未必需要。日出江花——

生: (会意,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

师:聪明!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加快, 赞叹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减缓, 沉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更慢, 仿佛独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烈的掌声)

师: (模仿广告语) 读书的感觉———

生:真好!

师:同学们, 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 这叫什么啊?

生:这是“对对子”, 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

师:学过的, 不忘记。真好!就是“对对子”。比如, 天对———

生:地。

师:雨对———

生:风。

师:大陆对———

生:长空。

师:在古诗词里, 我们把它叫作“对仗”。 (板书:对仗) 来, 一、二大组读第3 句, 三、四大组读第4 句。 (学生分组读)

(点评:诗人采取对仗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美, 这样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发现, 但要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却有一定难度。彭老师运用引读教学法, 在师生对读中学生不仅明白对仗好比“照镜子“”对对子”, 而且明白作者采用对仗手法让这首词更具音律之美。)

2.二读, 想象画面

师:好玩是好玩, 不过, 这样读, 你觉得美吗?生:还不够美, 不能把别人带到这样的画面里。师:哇!你将来可以做个朗诵家!是的, 朗读的更高境界, 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把别人带到画面里。来, 你来试试。 (生读这两句。掌声)

师:果然不同凡响!谈谈你的经验。

生:我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好一个边读边想画面。来, 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也像他一样, 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去走走。 (音乐响起)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江边, 只见——— (师范读, 生闭目聆听)

师:慢慢睁开眼睛, 来, 说说你见到的江南美景。生:太阳出来了, 我看见岸边的花, 像火一样红。师:是啊, 像火一样红的, 一定不是一朵两朵, 而是——

生:一丛丛。

生:一团团。

生:一簇簇!

师:是啊, 到处是这样的花, 开得有多热闹!咱们继续看那江水。

生:春天来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 就像蓝色一样。

师:像蓝色一样。注释里说, 就像被蓝草染过一样!你可知道蓝草, 那可是一种染料啊。你以往见过这样绿的水吗?

生:我在九寨沟见过!

生:我在天池见过!

师:是啊, 多美的水!白居易不必到九寨沟, 不必去天池, 在江南, 只要是春天, 到处都是这样绿得发蓝的水哟!咱们一起读这两句。 (生读)

师:江花如火, 江水如蓝。同学们, 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江岸边, 那花儿鲜红如火, 一丛丛、一簇簇, 生机盎然, 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 每一条河, 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 绿得纯粹, 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旭日东升, 花开如火, 男生读———

男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光明媚, 碧水悠悠, 女生读———

女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们接我的朗读, 只读后面三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绿如蓝。

(变换速度再读, 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极具美感。掌声)

师:果真美景良辰, 美不胜收!难怪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说——— (课件呈现全词。生朗读全首词)

(点评:紧扣“红胜火”“绿如蓝”边读边想象, 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想象就有了支撑点。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身临其境地想, 入情入境地读, 整个课堂犹如美轮美奂的和声演唱。太妙了!)

三、读词体情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因为江南实在———

生: (自由应答) 太美了!

师:用诗里的一个字, 这景色实在是———

生:太好了!

师: (板书:好) 不过, 这“好”字是不是有点“俗”啊?既然是景色美, 干吗说江南“好”呢?咱们可以换个词。

生:江南美。

生:江南秀。

生:江南靓。

生:江南俏。

生:江南丽。

师:是啊, 既然有那么多的词可以换, 为什么白居易会用上这个有点儿俗的“好”呢? (稍顿) 同学们, 咱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呈现背景, 师配乐深情讲述)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 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 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 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 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 杭州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 洒泪而别, 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后来啊, 白居易又到苏州任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 勤政爱民, 为苏州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 他受到了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 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 苏州的全城百姓都来相送。他在诗里深情写道———

(课件呈现: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白居易《别苏州》)

生 (读)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师:其实, 何止是“十里随舟行”啊!他的好朋友在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呈现: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生读: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师:同学们, 此刻, 当你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在苏杭的往事, 你认为, 白居易说的“江南好”, 仅仅是指景色美吗?

生:不只是景色美, 那里的人也好!

生:给人的回忆也很好。

生:白居易和江南的人结下的情感很深。

师:是啊, 在白居易眼中, 那湖堤, 那清泉, 那些他曾竭尽全力改造的城市的每个角落, 哪里不是好风景啊?还有那些纯朴的百姓, 哪一个不是给他最深的情意啊! (板书:情) 此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情, 你会用什么呢?

生:深。

生:重。

师:似乎都行。然而, 对江南总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诗人脱口而出的, 一定还是那个———

生: (自由应答) 好!

师:多好的城哟, 多好的人;多好的江南, 多好的情。 (在“情”字前板书:好) 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啊!多好的江南啊!叫人怎能不忆她?!让我们一起再“忆江南”———

(音乐响起, 课件隐去诗行, 只剩题目。生背诵《忆江南》)

(点评:怎一个“好”字了得!读懂诗人才能真正读出诗词的意蕴。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好”字,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 读进儿童的心里。)

四、歌词书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 词是可以唱的。当时光跨越千年风尘, 如今, 《忆江南》可以这样唱!你听! (播放儿童版《忆江南》。生聆听, 哼唱)

师: (歌声继续) 多好的江南风景, 多好的江南人, 这些, 都是多好的回忆哦! 同学们, 拿起笔吧, 伴着音乐, 让我们把《忆江南》写下来。 (生默写)

师:请同桌交换一下。对照课本, 帮你的同桌检查, 他是否全写对了, 提醒他更正。 (生交换检查, 更正)

师:其实啊, 《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 请同学们去找找《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 相信你们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执教者说】

“好”一首《忆江南》

——《忆江南》备课思考

自古以来, 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首27个字的词作, 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 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则易之。

的确, 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 白居易已67岁了, 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 个个好懂, 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 那明艳的画面, 那绚烂的意象, 如在眼前, 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 那复沓的音韵, 读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所以, 教学这首词, 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 白居易的诗词, 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 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 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 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 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 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 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 不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我们需要“升起警觉”, 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 细细地想。

于是, 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 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 好。“江南”的含义, 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 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 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 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 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 所以, 这里的“好”嘛, 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 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 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 停留……于是, 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 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 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 既非押韵, 又显“俗气”, 为何用它?

这个“好”, 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 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 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 自然而然地, 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然而, 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战火不息。为避战乱,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 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 美丽而宁静的杭州, 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 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 却不被唐穆宗采纳,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仕途险恶。于是, 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 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 白居易已年届半百, 又一次外放他乡, 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 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 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 等待白居易的, 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 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 在这里, 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 他勤政爱民, 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 他结下多少友情, 无论是布衣平民, 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 他远离党争, 身心独善, 闲适而超然……

如此, 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 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 除了景色, 分明还有那里的人, 那里的事, 那里的情啊!

如此, 每忆起江南, 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 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 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 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 一个“好”字, 终于夺笔而出, 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 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 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 看过无数风光, 却唯有这方土地, 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 诗人已是垂垂老矣, 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 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 这重重的反问里, 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 教学这首词, 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 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 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 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 问个心事。然后, 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 真好!

【名师声音】

人如诗, 课如歌

应学员需求, 国培计划 (2015) ———重庆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研修课程需安排一个古诗词教学专题。我想到了才华老师, 之前我听过他执教的《渔歌子》, 感觉他应该对古诗词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果然, 他执教《忆江南》, 给我和学员们很多启迪。

一、依照文体特征, 遵循一个“路”字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深谙“遵路识斯真”的道理, 遵循词的文体特征, 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 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 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忆江南?从意象“红胜火”“绿如蓝”入手,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江南的景美。为什么要忆江南?从诗眼“好”入手,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知人论世, 体会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 多好的江南啊!能不忆江南?教得到位, 学得透彻。

二、基于学习起点, 把握一个“度”字

特别欣赏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 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 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 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没有将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 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 深浅有度地展开教学。比如认识词, 建立在诗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认识对仗, 建立在对对子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对仗的表达效果。比如体会诗眼“好”, 通过换词比较, 知人论世, 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习能力, 落实一个“招”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 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 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 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从自学到会学, 从学会到学好,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本节课上彭老师随机渗透了阅读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书、借助注释、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咬文嚼字等等。这样的学习, 学一首, 会一类。

四、巧用教学艺术, 实现一个“美”字

彭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他执教《忆江南》一课, 将“解诗题、识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句”等传统教学环节贯穿于师生诵读主线之中, 起承转合, 一唱三叹, 行云流水。彭老师强调“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声气之美”, 所以他在意“曾”的读音, 在乎“谙”的意思;强调“朗朗上口———品味诗词音律之美”, 所以他巧用引读, 认识对仗, 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强调“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 所以他抓住意象, 展开想象, 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境界;强调“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 所以他紧扣“能不忆江南”, 在津津有味的诵读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去咀嚼, 去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以及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蕴。

7.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及部分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4、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与执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二、根据自读提示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批注。

三、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为了把“贫瘠的土地”变成“翡翠似的菜园”,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预设:

交流一: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可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

交流二: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起一担柴草回家来。

(父亲起早贪黑地劳动,一干就是一星期呀!我想,父亲的勤劳肯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不用我多说了!)

交流三: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一个“丢”字,一个“冲”字足以看出父亲很在乎他的菜园,尽管现在下着暴雨,他也要出去看一看。可见,他对这块菜园是如此地热爱。)

交流四: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多么顽强的父亲呀!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大雨冲毁了菜园,却冲不垮———父亲的决心!)

交流五: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父亲很自信。只要认准目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交流六:春天到了,父亲在他的新菜园里,种上了豌豆。没过多久。菜园里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我有些疑惑不解。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同学们,作者这里有一个字用的非常好,“翻”,你们觉得这一“翻”翻掉了什么?(翻掉了父亲的辛苦和努力,翻掉了作者想吃炒豌豆的美梦……)

那这一“翻”又为以后翻出了什么?(翻出了土地的肥沃,翻出了全家的期盼和希望,翻出了以后全家幸福的生活,翻出了父亲菜园的更好的收成)

四、探讨课题的含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将这个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我们的菜园”了吗?(师在题目上打个问号)

预设:

这块土地倾注了父亲的爱。

这块菜园全是父亲的付出。

父亲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菜园

正是因为父亲的精心侍候,才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这个菜园布满了父亲的汗水还有他的心血。没有父亲,也许这个菜园根本就不会出现。

五、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六、布置作业

积累语言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28*父亲的菜园

每天早出晚归 不怕苦,

暴雨过后重建 不气馁,

8.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八

●触景生情

①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②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真情表达

①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②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提问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②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前期准备

①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c.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d.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e.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②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③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

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①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②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③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④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⑤新闻发言人发言。

⑥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⑦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师生总结

①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9.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九

一、自学例题与有效引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 能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姿态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对于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四则运算的顺序尽管是“规定性动作”, 学生一看就能接受, 但是这种规定有其必要性与相对的合理性, 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 本单元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发现、交流、分享、调适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教材利用“冰天雪地”的情境, 引出5个实际问题, 把四则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时, 我们可以先出示情境和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情境、分析问题, 自己列式解答。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阅读情境的经验, 加之情境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比如,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 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分析并列式解答。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 获得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零碎的。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并不是旁观者, 而应适时适度的引导,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首先,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列出算式, 找到了算法, 得到了答案, 这时学生既有交流的内容, 又有交流的需要。所以, 自主学习后, 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如, “周末, 妈妈爸爸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成人票价24元, 儿童半价) , 购门票要花多少钱?”交流中,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4+24÷2”,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24÷2”。在交流计算过程时, 通过“先算什么, 为什么?”让学生明确要先算出玲玲的票价, 再把三个人的票价加起来就是购门票要花的钱。或者, 先算爸、妈 (一共) 的票价和玲玲的票价, 再加起来就是三人的票价。学生正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解释与说明。也正是在这解释与说明中, 体会了计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 在对解法2的算法交流中, 有学生说, 先算24×2, 再算24÷2, 接着算和;有的说, 可以同时算24×2与24÷2, 再算和。这样通过交流, 学生学会修正 (或确认) 自己的想法, 分享同伴的思考, 从而得到最优的解题方法, 从失败中得到启示, 收获成功的经验。

其次, 引导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 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活动也相当重要。比如, 在学生经历了例1、例2的学习后, 教师提出: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类式题, 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分析算式结构, 总结运算顺序。

放手自学例题, 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通过组织交流与反思, 适时帮助学生有序地归纳、整理, 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 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概括化。

二、自主练习与有效引导

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需要一定量的练习, 而机械重复的训练, 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 在学生自主练习中, 教师的价值引领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数学思考。

1. 在比较中体验。

在本单元, 教材安排了多次对比练习, 而且都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比如例3后的“做一做”:运算顺序一样的画√, 不一样的画“×”。

这题主要是运算顺序的比较, 通过比较, 学生能体会到乘除混合运算与加减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联系;体会到乘减混合运算与乘除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区别。再比如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 比一比。

本题要求“先算后比”。1、2两题是运算符号的对比, 让学生提高对题目感知的准确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体会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2、3两题是算式没有括号与有括号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有对比就有鉴别, 这样类似题目的价值不只在于计算, 更在于体验。教学时, 教师要认真揣摩这些习题的编写意图,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既要在学生独立练习前引导他们先比一比再计算, 感知每组题的联系与区别, 也要在计算后再比一比, 再次体会数相同, 运算符号不同或括号的位置不同, 运算顺序与计算结果也就不同。通过计算、比较, 以对比促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比较练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式题都要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定, 而运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不同的运算结果。从而加深对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体会规则存在的价值。

2. 在改错中体验。

在四则运算中, 学生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用慧眼辨析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提升, 从中领悟计算要点, 提高计算水平。比如, 教学中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如下改错题:

这里有顺序掌握不牢的 (第 (1) 题) ;有因一步错, 而造成整个结果出错的 (第 (2) 题) ;有受思维定式影响, 认为先算的结果要写在前面 (第 (3) 题) ;有因计算时只注意了关键环节, 而漏写某个数的 (第 (4) 题) 。教学时, 除了让学生改错, 还要分析错在哪里, 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辨析交流与反思, 让学生得到警醒, 促进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地计算的良好习惯。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学生体会并深入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材结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安排了大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比如, 例1、例2后的“做一做” (两题) 在练习一的10道题中, 有7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练习二的14道题中有9道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题目。教学时, 要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交流各自是怎样想的, 关注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否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阐述与说明。以说“促”思, 以说“理”思, 在解题过程中既巩固了运算顺序, 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10.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

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11.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字、词的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近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多媒体

时安排:二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字、词的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重点、难点:

认字、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出示本节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激励,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我的发现。

、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集体认读。

3、分小组进行交流。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掌握得更好,更能体会。】

三、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投影出示字词。

2、让学生自由认读这些词语,观察有什么发现?

3、组内交流说发现。

4、游戏识字——猜猜我是谁。

、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6、集体订正。

●我会填、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

3、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3、练习填空,集体订正。

●我会读、学生默读文,明白图中的大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引导学生感悟文,给学生能够展示的空间,从而懂得更多的心得体会。】

四、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发明

发现

优美

12.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 篇十二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从小就爱鸟,爱看(),爱听()。

2、指名说“公冶长”的故事。

二、学习第一、二段

1、引述: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2、小组讨论:

(1)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文中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作者爱鸟,爱听鸟语和想听懂鸟语?

(3)你能读出小作者的这种感情吗?

3、我是想得到“大肥羊”吗?

交流: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趣事。

三、学习第三、四段

过渡:于是,小作者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那么作者又从鸟语中听懂了些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四~七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学习目标:

(1)选择小作者和一种鸟对话的内容进行学习。(可分为:a、布谷鸟b、喜鹊c、其他许多鸟三组进行)

(2)通过具体的语言体会小作者对这种鸟的喜爱。

(3)说说从这种鸟的语言中小作者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些的启发?

(4)练读本小组选学的段落,读出感情。

3、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们最感兴趣的是谁的鸟语呢?

4、出示布谷鸟图片,播放声音。大家听,看看布谷鸟究竟在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学生同桌交流

(3)师生交流

理解“分明”(你能给它换一个词语吗?确确实实、的确(学生齐读这一句)

还听懂了什么?

同学们看,在布谷鸟的语言中,作者听懂了这么多,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老师和电脑合作对读。

指导朗读。同座练习,交流。

出示:“当()时,布谷鸟又在亲切地啼叫,它说:()。

交流。

出示第五自然段,交流我和布谷鸟说话后的感受。

作者和布谷鸟儿对话,有趣极了,读下面的课文。(学生齐读)

5、喜鹊的语言作者听懂了吗?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

(3)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学生说:中彩票、生宝宝、结婚、过节得到压岁钱等等

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有什么喜事吗?(神州飞空,五一劳动节到了过年了,生日快乐,新年驾到,生孩子了,)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自己报喜

引述:喜鹊……,所以作者说,请学生读下去,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

6、在与布谷鸟、喜鹊的交谈中,老师还懂得了很多鸟类的语言,还听懂了什么鸟的语言?

(1)师生交流

(2)老师领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成为鸟儿的知音,你们想成为鸟儿的知音吗?我们也来与鸟儿对话,做做猜想……

(3)听鸟的叫声。(知道的学生说,不知道的老师说)用多媒体的设备出示图片,点击后图片放大,并出现声音。

还想听一听吗?还想听谁的歌声?它在说什么呢?

师生交流

还想听谁的?它在说些什么呢?大家来猜想一下。

师生交流(生;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还想听什么?它在说什么?(啄木鸟)(抓虫子)

7、作者更是鸟儿的知音,他还从鸟儿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从……

(1)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整齐,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指名读

(3)读得非常认真,但是感情上……

(4)指名读,齐读。

(5)试背,指名背,指导背诵,齐背。

8、同学们作者在和鸟儿接近、交谈的过程中,鸟语不但好听,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1)自己读,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就怎样读。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的确”“好朋友”。

(4)冰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投影出示)

(5)齐读。

(6)刚才我们跟着读者听鸟语、对话鸟语……看看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7)放配乐散文视频《鸟语盈耳》。

三、总结、作业。

谈话: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爱上鸟了,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小练笔:

(1)听鸟语谈感想,找一种鸟,听听鸟鸣,谈谈自己的感受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感受异国的田园风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教师课前查阅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并自制课件。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课,整体感知

大屏幕依次出示荷兰被誉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图片并配以悠扬乐声。

同学们,这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这里的田园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在阅读中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麽印象?)

二、诵读体验,品位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麽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把感受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再大声读读。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共同感受这令人陶醉的田园风情。

三、积累语言,拓展迁移

1、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语句,段落,全文均可)读后互评。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荷兰“牧场之国的美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那磨不仅如此,你还对荷兰有那些了解?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出示:荷兰是 之国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正向同学们所说,荷兰无愧于“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美誉。这里的田园风光,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深深打动着我们,那麽今天课后就让我们把这美好意境记录下来吧。

出示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2、继续查阅资料,了解荷兰及其它国家的`风光,把感受记在日记中或在夥妍队报中刊出。

五、板书设计牧场之国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5、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教学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

二、欣赏大森林的美景。

(出示课件中的“课文初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三、朗读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纠正错误。

四、学习生字生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己解决不了的询问同桌或查工具书。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学完后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生字课件)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什么?

问题引导:1、这句话在哪一段?(齐读第一段)

2、你从这段中读出了作者对大森林什么样的感情?

3、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相机点拨“沉浸”、“奇妙”的意思。)

六、总结:

东北大森林是奇妙的海洋,它奇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奇妙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四季的东北大森林各是一个怎样奇妙的海洋。我们先去看看冬季的东北大森林。(切换到冬季的画面。)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欣赏画面。

2、全班交流:冬天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提出要求: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默读交流)

4、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飞舞”的妙处和比喻句的作用。

5、课件出示:冬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句子)

6、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冬天的大森林的奇妙。

三、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其它三段。

1、导语:冬天的大森林是如此奇妙,你还喜欢其它三个季节中哪个季节的大森林呢?带着你的喜欢,去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吧。(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要求学生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1)这个季节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师相机点拨“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

4、课件出示:春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夏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秋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补充以上三个句子。)

四、再次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随着作者走过大森林奇妙的四季,让我们再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大森林吧。(播放课件)

五、总结

从东北的大森林回来,你觉得大森林美吗?但它只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冰山一角。我们祖国还有更多美丽的地方需要大家用科学知识去发现、去探索。

六、布置作业

1、试着背诵课文

2、观察春天的田野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去东北大森林看了看,你觉得东北大森林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是什么结构?

3、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东北大森林的?

三、写作指导

1、回顾《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出示课件)

2、本文的写作顺序和《颐和园》一样吗?如果这篇课文和《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一样会怎么样?(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发言,师总结点拨:写景的文章采用什么写作顺序是由景物本身决定的。

4、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这段中,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景物的?

5、学生发言,师总结点拨:⑴观察景物要多角度观察。⑵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四、说一说,写一写

1、春天到了,田野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田野里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把你的所看、所听、所闻、所想,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吧。让他听听你观察得细致不细致,想象丰富不丰富。

2、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吧。

3、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作品?(生朗读习作)

五、总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大不大?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发言)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小。徐霞客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长见识,还得多读书,多出去走走。愿大家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板书设计:

17、东北大森林

冬天——树上白雪—熊————松鼠

春天——到处开花———蜜蜂—黑熊————小鹿————蚂蚁

夏天——浓雾弥漫—小鸟

秋天——松柏————山果————松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1.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4.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 二 课 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模板5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并学会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1、学习课文第2段。

讨论:A祖母喜爱荷花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B找出课文中体现祖母让我吃惊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C看着祖母这样地照顾荷花,有什么感受?并体会了什么?

D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分析这句子的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第3段。

A出示提纲。B让学生自学。C反馈学习情况。

3、学习课文第4段。

A全班一起朗读第4段。B你读懂了什么?你理解最后一句话了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莲叶青青

下大工夫

爱惜莲叶守、欣、喜、让、欣赏

祖母分享快乐

倒贴茶水

乐于助人、剪叶治疮

上一篇:工程监理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