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沟治理工程

2024-08-17

山洪沟治理工程(通用6篇)

1.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一

关于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和“五个集中整治”工作的公告府谷新区阴塔沟滑坡综合治理―公园景观工程招标公告

中国园林招标网|http://zhaobiao.yuanlin1.com

一、项目名称:府谷县新府山保障性住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工程

二、招 标 人: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府谷项目部

三、工程概况

1、建设地址:府谷县

2、工程概况:本工程分为五个标段:n1标段为1#楼,1#楼为地上18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7607.74m2.造价为33608744.68元。n2标段为2#楼,2#为地上18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7607.74m2.造价为33608744.68元。n3标段为3#楼,3#楼为地上18层、22层、26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9404.52m2.造价为36543040.44元。n4标段为4#楼,4#楼为地上18层、22层、26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9404.52m2.造价为36543040.44元。n5标段为5#楼,5#楼为地上26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3695.70m2.造价为73623454.80元。

3、招标方式:公开招标

四、投标人具备的条件:

1、投标人必须具备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含二级)以上资质。拟派建造师必须具相应资格。

2、投标人在报名时需递交以下资质副本原件: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二级建造师资注册证和安全生产b类考核证(市内企业需提供诚信管理手册、建造师投标手册,)市外投标企业还需提供进榆单项工程投标确认书和进榆参加投标诚信备案表原件。以上证件均需提供加盖企业法人原色印章的复印件一套。

3、报名时还需携带企业介绍信、企业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委托人和法人身份证加盖章复印件一份。

4、提供本建造师已完成类似工程业绩证明材料:包括中标通知书原件、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一套。

5、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截止时间2012年4月 20日.七、投标报名时间:2012年4月16日~2012年4月20日下午5时(节假日顺延)

八、报 名 地 址:府谷县惠泉水务公司5楼505室

九、联系人及电话:白女士 0912-8808683 ***

十、招标代理单位:榆林新世纪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十一、公告发布媒介:府谷县人民政府网

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府谷项目部 2012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李 鹏

本文来源:http://zhaobiao.yuanlin1.com/zhaobiaoshow-13191.html

2.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二

山丘区小流域引起的溪沟洪水,突然爆发的特性,同时又会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种灾害,有时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是山洪爆发。由于山洪发生的过程比较复杂、发生的地方流域也是比较复杂,有时又会伴随着强降雨的过程,这又增加了危险性和复杂性,这也就造成了山洪防害工作的高危性,同时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一些欧洲等发达国家,就对山洪灾害的防御问题的研究比较早,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对全国的山洪灾害进行了起步的研究;90年代,美国也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山洪对预测方面的技术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建设,等等。相对于那些国家来说,我国的山洪防御体系的建立是比较晚的了,在1949年前,我国在对山洪灾害的研究方面算是空白,在21世纪前,我国是把防汛工作的重点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化的发展和山洪灾害的损失越来越大,中央政府这才意识到要对山洪灾害研究与防御加大力度的投入。所以,近些年来,我国在对山洪灾害的研究与防御成果比较有成效,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符合中国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1 我国山洪灾害基本情况

我国大约有2/3的陆地面积是山丘,而包含在其中的山洪频发灾害区就达到了463万km2之多,在这些面积上就有5.6亿的人口,其中重点防御的区域面积达到97万km2,这就影响到了1.3亿人口的生命财产,然而直接受到威胁的人口就达到0.74亿。我国是一个山洪灾害频发、发生面积广的国家,这将会严重的威胁到山洪地区的人民的公共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由于山洪灾害的平均受害人数已达上千人,平均的经济的损失超过了400亿元。

从近些年的山洪灾害所导致的损失来看,其特点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遇难人数一直在上升,这已经成为了防洪抗灾的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问题。山洪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04~2010年,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山洪灾害已经成为主要的造成人员伤亡的危害之一,这严重阻碍了山洪地区的发展,所以,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的到位刻不容缓。[1]

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及试点建设

在2005年的时候,有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的防御,智力的措施的规划。该计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省到县级行政区,一共有1965个地方被列入这一规划中来,在这一规划中,坚持了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原则,在山洪的预防,预测和通信上进行加强,构成了防洪抗灾的体系。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试点的县将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很好的完成了这项规划的建设任务,所以,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主要归纳为:

(1)将山洪的监测站点进行加密,增多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多将各种中有效的措施一起并用,这样可以达到及时且迅速的传递和发布预警的信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到各个地方,让人民群众尽早转移。

(3)多加强人手,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的监控,及时分析预测,从而可以提高基层的山洪防害的指挥与决策的水平。

(4)多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尽快健全组织,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序的开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5)在工作的时候要多注意细节,明确操作的目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及时对基层的山洪防御工作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6)在人名群众当中多进行宣传和培训,做到定期的山洪防害的演练,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增强他们的防洪中的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使防洪的知识深入人心。

(7)在这一规划中的领导要做好表率作用,加强指导,对防洪工作进行强化,可以为这样的防洪系统推广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8)我们要以小的部分带动大的部分,以点到面,进行大力的推进,深入进行防洪工作,为以后的试点地区做好更好的示范和带动的良好效果。

3 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国家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家财政部以及国家水利部在2010年11月正式实施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工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影响的地方构建以监督预测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增强基层民众抵御山洪的能力以减少群死群伤的事故。

(1)建立县级监预机制。县城应该建立国家,省,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应用的软件要包括应急响应服务,水情预报服务,水雨情监测查询,基础信息查询、象国土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从上到下雨水灾害情况的信息联网分享。[2]

(2)建立临界水位和雨量等预警指标。结合以往山洪雨水灾害记录,在分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来判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水位等情况。

(3)山洪灾害询查。调查全部历史山洪灾害记录,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4)建立雨水情监测站平台。参考气象、水文等部门以往建设的站点信息,建立自动雨量站、简易雨量站、自动水位站和简易水位站以便提高了暴雨洪水的监测密度。

(5)圈定危险区域。在预案图纸上标出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的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以及安全地区,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

(6)建设必备的预警措施。像采用互联网,电视,电话,传真等媒体传播信息。

(7) 建起群测群防体系。构建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提高乡(镇)、村一级的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水平,规定各级责任人员的相应职责[3]

4 结语

我国是山洪多发的一个国家,它涉及的地域广,而且由于它的突发性强,破坏程度大,难预警,防御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人身财产的损失严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很突出。所以,基于这些原因,中央政府对山洪的防治工作格外的重视,展开了对山洪防止的试点专项研究,从而研究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山洪灾害的防御技术的体系和管理体系。山洪防御的原则就是,要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为主要目标,要以防御、工程化的手段为主,将其与工程防御相结合,从而达到防与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裘峰黄红燕;贵州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2年第04期

[2]叶成林杨玉喜;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防汛抗旱;2011年第04期

3.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三

梅花井煤矿工业场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33 km, 行政区划属灵武市磁窑堡镇和马家滩乡管辖。为了满足防洪的需要, 在工业场地的东侧开挖了一条底宽4.0 m的排洪沟, 排洪沟两侧边坡挖方高度在5.0~12.0 m, 设计边坡坡比为1:1。由于受到不良地质的影响, 排洪沟在开挖的过程中, 西侧的部分边坡失稳滑移。工程原设计方案要求:断面开挖成型直至排洪沟设计标高→修正台阶及边坡→边坡防护, 但边坡防护施工阶段却因边坡失稳滑移而引发大方量的边坡坍塌, 进而导致排洪沟无法继续施工。本文结合该排洪沟边坡失稳滑移的实例, 洽谈不良地质边坡防治问题。

二、滑坡原因分析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 排洪沟地处沙漠丘陵地带, 地表为风积砂覆盖, 地层结构比较简单, 但地层厚度变化较大, 分布也不均匀;上部地层由第四纪 (Q) 风积砂和冲积、洪积的黄土状粉土、细砂和圆砾、卵石等构成, 下部地层由第三纪 (E) 砂岩、泥岩构成。另外, 根据现场踏勘收集资料来看, 此排洪沟滑坍下沉严重、分布点多, 且主要顺着某个面持续下滑, 塌方土层多为松散土层;另外, 排洪沟边坡按照设计坡度1:1进行施工, 排洪沟东侧边坡没有出现滑坡, 西侧边坡主要在高挖方区段出现滑体厚度在10 m左右的潜层滑坡;第三, 与排洪沟垂直方向的排矸道路边坡挖方按照1:1放坡, 从排矸道路建成使用多年的情况来看, 排矸道路边坡稳定, 没有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最后, 从排矸道路边坡开挖断面的情况来看, 地层结构按照西高东底, 基本与水平方向呈30度左右的夹角。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排洪沟东西两侧边坡与排矸道路边坡在土质相同, 边坡坡度相同的情况下, 排洪沟西侧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排洪沟的开挖, 造成排洪沟西侧下伏的地层失去支撑力, 再加上该地区土质属于风积砂和黄土状粉土, 本身粘结力较小;第二, 排洪沟地处煤矿煤层隐伏露头处, 排洪沟的开挖使煤层成了一道天然的滑动面。以上两点为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滑坡处理方案

考虑到排洪沟所处区域土质属于风积砂和黄土状粉土, 土质较为松散, 抗滑桩和锚索均不能很好的使表土与下层土壤很好的连接在一起, 形成阻抗表土的下滑。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 并结合排洪沟所处区域土质和地层起伏的情况, 滑坡区段采用坡面刷方减载、坡角前缘回填压脚以及护面砌护的综合处理方式。

1. 刷方减载

针对此排洪沟滑坡较轻 (或未呈现向外扩散的倾向) , 修整方案应以平衡土体与挖方为思路, 即自排洪沟沟底外侧朝滑坡体端部整修、压实坡面, 此环节采用的坡比介于1:1.5~2.0间。具体方案为:清除滑坡后缘表层的砂土, 清除滑坡区段表层滑体和变形体, 直至挖到煤层隐伏露头线。待塌方清除完毕后, 进行边坡修正工作。边坡高度在0~5 m之间, 边坡坡比改为1:1.5;边坡高度在5~10 m之间, 边坡坡比改为1:1.75;10 m以上边坡坡比改为1:2.0。边坡每5 m高设2 m宽马道一处。刷方减载后的边坡平均坡度在27度左右, 与底层倾角基本一致。另外, 施工时应分段对边坡进行支护, 边坡高度大于5 m时, 边开挖边护坡, 只有在边坡支护之后才允许开挖至下一个工作平台, 不应一次开挖到底。为了减少超挖及对边坡的扰动, 机械开挖应预留0.5~1.0 m保护层, 人工开挖至设计位置。

2. 坡角前缘回填压脚

边坡表层滑体和变形体清除后, 边坡与设计沟壁之间的空间采用碎石土回填。碎石土碎石粒径小于8 cm, 碎石土中碎石含量30%~80%。碎石土应碾压, 无法碾压时应夯实, 距表层0~80 cm填料压实度不小于93%, 距表层80 cm以下填料压实度不小于90%。碎石土压脚边坡采用1:1.5, 高度4 m, 0~2.5 m采用浆砌片石砌筑, 2.5 m以上采用浆砌片石格构砌筑。

3. 地表裂缝封堵及地表排水

排洪沟开挖导致土层松散和边坡坍塌, 此时雨水不断渗入边坡软化土层, 进而构成恶性循环。为了尽量减小降水通过地表裂缝渗入地下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的不利, 设计采用开挖后回填粘土并夯实的办法对已形成的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沿坡顶和马道上设置截、排水沟, 防止雨水进入滑坡体。最终将雨水有组织的引入排洪沟。

4. 坡面砌护

为了满足排洪沟水流通行的要求, 处理后的边坡底部至2.5 m高采用浆砌片石砌护。另外, 为了确保边坡整体的稳定性, 边坡2.5 m高以上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格构砌护, 格构间距4 m。格构之间植草护面, 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

四、结语

造成本排洪沟开挖过程中边坡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层的倾斜, 土方开挖后, 使下伏的地层失去支撑力, 沿煤层隐伏露头线下滑。针对该类型滑坡问题, 本文选择了刷方减载、坡角前缘回填压脚、地表裂缝封堵及地表排水和坡面砌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降低了边坡倾角, 遏制了滑坡范围的扩大或再发生, 以此达到稳定和加固边坡的目的。实践证实, 该方法具备如下优点:施工难度系数小, 仅需把排洪沟西侧塌方量清除干净;施工工期短, 从而确保了汛期来临前, 排洪沟能建成投入使用;施工成本较挡土墙和抗滑桩低, 由此体现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性。

总体而言, 由于地层的倾斜造成边坡开挖失稳的实例还有很多。本文从滑坡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治理方案及最后达成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对其他类似条件的滑坡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善, 傅达聪.煤炭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0年.

4.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四

1 泥石流发育特征

1.1 泥石流分布特征

夏河县城区泥石流沟共有6条, 桑扎沟位于县城南部山区, 洒哈尔沟、尕寺沟、颜克尔沟、曼克尔沟、门乃合沟分布于县城北部山区, 由西到东近南北向依次排列, 颜克尔沟位于中部地带, 沟谷内未实施拦挡措施, 仅在沟口段修建了580m排导堤 (1981年) , 沟道排导堤至大夏河之间以涵洞和明渠相接, 沟口处为县城主街道 (人民路) 。

1.2 泥石流流域特征

根据泥石流流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运移、堆积特征, 颜克尔沟泥石流流域分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形成区位于沟谷中上游, 面积6.56km2, 形成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94.1%, 沟谷呈“V”字形, 沟床宽一般10~20m, 弯道较多, 支沟较发育, 沟坡坡度一般30°~35°, 植被覆盖率约20%左右, 主沟纵坡比100‰左右。山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板岩、千枚岩, 表层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呈碎块状, 面状冲蚀发育。流通区位于沟谷下游, 面积相对较小 (0.23km2) , 占其流域面积的3.3%, 流通区主沟长度占主沟总长度的20.8%不等。沟谷呈“V”字形, 沟床宽一般15~30m, 谷床纵坡降较形成区略大, 沟坡坡度一般35°~40°, 植被覆盖率小于15%, 流通区沟道较顺直, 切蚀作用相对较弱, 沟谷侵蚀以沟底冲蚀搬运为主。颜克尔沟堆积扇全部改造为城区建设用地, 建筑密集, 堆积区特征不明显。

1.3 泥石流流体特征

颜克尔沟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 根据本次勘查, 其具有以下特征: (1) 流体内固体颗粒含量多于水含量, 容重在1.6~1.7t/m3之间; (2) 运动中浆体是搬运介质, 浆体流速较固体颗粒流速快, 呈紊动状; (3) 有冲有淤以冲刷为主, 堆积扇受城市建设影响, 形态不明显; (4) 不易造成堵塞和阵流现象, 亦无明显“龙头”, 泥石流体在沟口处停积后, 水与泥浆慢慢流失。 (5) 沉积物呈松散状, 有分选性, 其主要特征值见表1。

2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2.1 颜克尔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依据《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规范性附录G—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 15项因素评分结果为104分, 颜克尔沟泥石流易发程度为中易发。

颜克尔沟泥石流为夏河县城区历史上泥石流规模最大、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泥石流灾害, 这次泥石流死亡人数1人, 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 依据《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危害性等级划分表测算, 颜克尔沟泥石流危害程度 (危害性) 等级为特大型。

根据易发性及危害程度判定, 颜克尔沟泥石流危险性大。

2.2 发展趋势分析

颜克尔沟流域高差大, 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大, 地形总体呈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 区内降雨较丰富, 多集中在7~9月, 暴雨较多, 地形、地质及降雨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内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8.20”特大泥石流灾害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也使区内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 沟谷内潜在崩塌 (沟岸坍塌) 增多、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城区人口增多, 沟谷进一步被侵占和破坏, 若不及时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并对泥石流沟进行必须的治理防护, 县城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会有增无减。

3 治理方案

颜克尔沟泥石流的易发程度等级为“中易发”, 并处在发展期 (壮年期) , 其突发性、易发性、危险性及其毁灭性的致灾能力象一把利剑, 随时可能给夏河县城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因此, 治理措施的落实非常紧迫, 根据泥石流对县城的危害方式和规模, 沟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和泥石流特征, 结合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 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拦为主、拦排结合的指导原则下, 经多方安对比, 形成了拦挡坝+护岸堤+防冲坎+谷坊坝+排洪渠+导流渠+排洪堤+必要拆迁的综合治理方案。

按照治理方案, 颜克尔沟布设拦挡坝四座, 拦挡坝之间均布设护岸堤, 可防止沟岸进一步遭受泥石流冲蚀, 控制松散物质补给源, 同时可预留原有进沟道路, 累计布设长度1675m;在颜克尔沟内下切严重的五条支沟布设谷坊坝五组;在YK-4#坝与拟建防洪堤之间平缓沟床部位 (198m长) , 布设M10浆砌块石防冲坎9道;距沟口780m右岸支沟民房密集, 沟底坡度较陡, 无法布设谷坊坝治理, 因此采用排导措施, 布设排洪渠185m, 上游25m, 呈“喇叭口”状以增大汇水面积;在每组谷坊坝下游均布设导流渠, 累计605m, 将支沟洪水导入颜克尔主沟;原有排洪堤无法满足泄洪需要, 且大部分排洪堤已被破坏。共布设排洪堤1295m, 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 该处洪水流量为62.13m3/s, 设计流速8.74m3/s, 颜克尔沟原有排洪堤无法满足排洪要求, 加之损毁严重, 需拆除重新砌筑, 现有沟床宽度不够及弯道过急部位均需拆除部分民房, 累计需拆除30户。

4 效益分析

通过治理, 可基本消除颜克尔沟100年一遇的泥石流隐患, 确保城区人口, 公路、桥梁、街道、建筑、公共设施等数十亿固定资产及拉卜楞寺的安全, 消灾减灾效益明显。

夏河县城不但是夏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甘肃、青海、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 夏河县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 全县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朝鲜族、满族、土族等, 其中藏族人口约占78%。消除泥石流灾害隐患, 对于保护夏河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及拉卜楞寺的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据不完全统计, 1904年至今, 夏河县城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2次, 因泥石流灾害直接死亡103人, 伤160人, 多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损失最为严重的是2008年8月20日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 造成4人死亡、99人受伤, 大量房屋倒塌, 城市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颜克尔沟是城区六条泥石流沟中规模和危害性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 “8.20”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死亡, 12人受伤, 冲毁房屋24间 (2243m2) , 涉及1547户7421人。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通过拦挡坝、护岸堤、防冲坎、谷坊坝、排洪渠、导流渠、排洪堤、必要拆迁的综合治理方案, 可基本消除颜克尔沟100年一遇的泥石流隐患, 对于保护夏河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及拉卜楞寺的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河县颜克尔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2008.10.

5.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五

1.1 地理位置

平顶山市梁洼矿务局军营沟煤矸石山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天顺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之西侧, 石龙区与鲁山县交界处。治理区东距鲁山-梁洼公路约6 km, 距韩梁矿区直通平顶山的铁路专线梁洼站约5 km, 距现场铁路90 km, 有公路与治理区相通, 交通极其方便。

1.2 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属丘陵, 地势东高西低, 矿区内海拔标高190~232 m, 相对高差42.00 m, 地形平缓。

1.3 水系

矿区内水系不发育, 西100 m有石龙河自北向南东流入鲁山境内, 汇入沙河, 属淮河水系。季节性水冲沟较发育, 平时干涸, 大雨可形成临时水流, 注入石龙河。石龙河主要靠雨季大气降水补给, 平时靠煤矿井下疏干排水补给。水质污染严重, 属重碳酸钙镁水, 不能饮用。

1.4 气象

矿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根据鲁山县、宝丰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记载, 年均降雨量为772.7 mm, 最大降雨量为1 235.5 mm, 最小降雨量为550 mm, 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风速2.9 m/s, 最大风速24 m/s。冬季多西北风, 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4℃, 最高气温为42℃, 最低气温为-17℃。6、7、8月份最热, 高达38℃, 元月份最冷为-8.9℃。冷冻期一般在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份上旬。最大冻土深度22 cm。

1.5 矿山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华北陆地南缘, 三门峡-鲁山断裂带之北侧, 韩梁煤田西部。地质构造表现为两个单元:即西部青草岭逆冲断裂带, 东部的石龙不对称向斜。向斜核部地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 两翼地层为上石炭统本溪组与太原组。西翼地层产状较陡, 倾角50°~60°, 东翼较平缓, 倾角2°~6°。矿区位于该不对称向斜之东翼。

该区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掩盖, 基岩零星出露, 据钻孔及矿井揭露, 从老到新有:上寒武统, 上石炭统本溪组、太原组, 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下白垩统大营组, 第四系。

该区处于石龙不对称弧行构造之东翼, 南部略显宽缓, 背向斜构造特征, 北部显单斜构造特征。地层走向130°~210°, 倾向90°~120°, 倾角2°~6°。

矿区中部为正断层, 走向120°左右, 倾角30°, 地层薄层20~30 m, 除此, 区内未发现较大的断层, 但小断层较发育, 据井下资料, 每百米范围内可见小断层1~2条, 均为正断层, 倾向北东, 断距1~2 m, 延长10~20 m, 对煤层开发影响不大。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构造类型。

治理区内未发现岩浆岩。

1.6 水文地质条件

治理区地表水系不发育, 仅有石龙河从西侧流过, 经梁洼注入沙河。该区处于石龙不对称向斜汇水“盆地”的补给迳流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以梁洼赵岭为界, 以西为宽阔河谷地带及海拔192~240 m丘陵区, 基岩露头不多, 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 降雨后产生的迳流量小。矿区外围为低山丘陵, 基岩出露, 降雨后, 形成迳流沿岩层倾向流入该区。治理区周边矿井很多, 采煤历史悠久, 老窑积水多, 成为煤矿开采的安全隐患。在区域上, 石龙区西部青草岭以东至石龙河之间, 由于青草岭断层的导水作用, 地下水上升, 建矿初期, 有泉水近20处。而今, 泉水不再喷涌, 天然水体干涸, 地下水位下降, 石龙河流量减小, 水质变差。

治理区有4个含水层: (1) 上寒武统白云质灰岩含水层:由崮山组白云质灰岩、长山组泥灰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及凤山组白云质灰岩组成, 为复合含水层。 (2) 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右下部灰岩段和上部灰岩段组成的复合含水层, 中夹薄层中粗粒砂岩。灰岩裂隙溶洞发育程度差, 富水性弱。 (3) 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主要由二1层上部之砂岩含水层组成的复合含水层, 单层砂岩厚度不大, 富水性弱。 (4) 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分布第四系覆盖地区, 厚度5~10 m。埋藏浅, 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0.052 L/s·m。其含水性与大气降水密切有关, 随季节变化。其中前3个含水层受矸石山影响不大。

各含水层之间均有不同厚度的隔水层。由老到新, 自上而下依次为: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的铝质粘土岩隔水层、太原组中部砂质泥岩隔水层及二叠系地层中的多层中的多层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

1.7 工程地质条件

砂质泥岩性软易碎、节理发育, 水浸后膨胀, 抗压强度44.17~122.43MPa, 中粒砂岩抗压强度较高, 抗压强度16.55~138.88MPa, 第四系地层主要以黄褐色砂土、砂质粘土, 含钙质结核, 底部多砾石为主, 粉质粘土在天然状态下, 呈可塑-硬塑状态, 中等压缩性。其容许承载力一般为190 k Pa左右, 不具湿陷性, 当土中含碎石及钙质结核成分时, 承载力有所增大。

2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矸石山在长期堆放过程中, 矸石中的有害物质易被雨水溶淋, 污染水土;矸石中裸露的细颗粒物质极易形成扬尘污染空气;若遇暴雨洪水, 矸石山垮塌可造成泥石流, 有极大危险性。矿区现在已无开采活动, 矸石山已经定型, 不再有继续重新堆积的情况。矸石山现有堆积坡度:西侧31°~37°、南坡34°~35°、东坡37°~57°、北坡36°~43°, 部分坡度大于矸石自然休止角, 矸石山处于不稳定状态, 极易产生矸石山边坡失稳并进而为小型泥石流的产生提供物源, 有极大危险性。对矿区及附近居民以及游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必需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针对现有的地质环境问题, 逐一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3.1 削坡工程设计

现有矸石山坡度一般在31°~57°, 为保证矸石山边坡的稳定, 治理后的矸石山边坡坡度按27°进行控制, 将矸石山顶部平台整理高程确定为210.00 m。

3.2 矸石山排水系统设计工程

为迅速排除矸石山表面的地表汇水, 防止地表水流冲刷坡面, 造成水土流失, 应建立系统的矸石山地面排水系统。矸石山纵向排水渠及水平环形截水沟采用矩形 (宽0.5 m, 深0.7 m) , 在坡角外侧修一条环形排水渠 (矩形, 宽0.9 m, 深0.9 m) 。渠体为M7.5浆砌石结构, 厚30 cm, 每隔20 m留设2 cm宽两毡三油伸沉缝一条。

3.3 覆土工程设计

对削坡后的矸石山进行表面覆土工作, 覆土采用粘性土, 覆土厚度0.75 m, 覆土用机械运输至场地内 (取土来源于距场地5 km的地区) , 用人工运输并辅以人工修整进行表面覆土工作。

3.4 生物工程设计

为保持矸石山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矸石山顶部平台及矸石山坡面地带, 采取种树及直播种草的生物工程。植物以适应当地生长的小刺柏 (高30~40 cm, 树冠20~30 cm) 为主, 在小刺柏及排、截水沟之间地带, 同时采用直播种草, 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实施, 一方面固定了平顶山市梁洼矿务局军营沟煤矸石山, 保护了矸石山边坡的安全、矿区道路的安全和矸石山周围办公生活设施的安全。另一方面消除了矸石山堆积区内的地面起伏较大、低洼不平、多处积水、野草众生的局面, 有效改善矸石山周围区域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6.山洪沟治理工程 篇六

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 乌鞘岭北麓, 腾格里沙漠南缘, 居甘肃省中部, 介于东经102°38′至103°54′, 北纬37°09′至37°54′之间。全县东西长约102km, 南北宽约88km, 总土地面积5103km2。

全县有小流域40多条, 总面积约2853.32km2。据2004年统计, 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小流域21条, 其中重点防治小流域5条, 一般防治流域16条, 总防治面积1138.6km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每年汛期6至9月份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65.2%, 特别是山区大部分小流域无常年性径流, 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一年中来水主要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中, 且因地表植被稀少, 覆盖度差, 流域面积小, 河道流程短、坡度陡、汇流快, 一旦发生暴雨往往就地起洪, 洪水突发性强、来势猛, 难以防范。加之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山洪灾害发生概率越来越高, 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断出现。目前全县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20多个。山洪地质灾害不仅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 是古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011年10月, 古浪县被列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2012年度实施计划的项目县之一。

2 历史暴雨山洪灾害概况

2.1 暴雨灾害概况

古浪县深居内陆腹地乌鞘岭西侧, 据甘肃省雨洪历史文献资料, 古浪县是全省七个暴雨中心之一。暴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锋面雨或涡切变雨, 其特点是历时长、强度稍小、笼罩面积大;第二类是雷阵雨, 其特点是雨量集中, 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第三类是混合型暴雨, 其特点是主雨历时较短, 强度大, 雨量集中, 笼罩面积大。如土门“66.8暴雨”, 降雨历时11h, 主雨集中在6h左右, 中心雨量228mm, 为雷阵雨和锋面雨迭加而成;裴家营1977年8月1日暴雨, 降雨历时11h, 降雨量154mm, 为混合型暴雨。暴雨一般发生在每年6~9月间, 量级和强度大的暴雨多出现在7~8月间。就雨型时程分配看, 一般集中在12h甚至6h以内, 一般12h雨量占24h雨量80%以上, 6h雨量占24h雨量65%以上, 1h雨量占3h雨量50%左右。

2.2 山洪灾害概况

县境内山区面积大, 气候干旱, 自然植被差、沟道纵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是洪水形成的主要源地, 较大暴雨多发生洪灾。山区是洪水易发多发区;山洪下游排泄区是重点受害区。涉及1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210个村民小组8009户3.4万人受到山洪灾害威胁。

山洪灾害是县域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县内5月到9月暴雨最多, 一遇较大降雨就发生山洪灾害。90年代以来, 极端天气频繁, 山洪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资料记载, 古浪县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涝灾害。据统计, 1991年至2012年间, 因暴雨山洪造成死亡15人、受伤49人、死亡大小牲畜2679头 (只) 、倒塌房屋502间、冲毁水利工程设施42处, 紧急转移242人的巨大损失。

2.3 山洪灾害成因

2.3.1 地形地质因素易导致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山区地势陡峻, 小流域内部分山体土层单薄、土壤贫瘠、稳定性差, 遇雨水饱和后易失稳导致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山区乡镇的大部分地段属黄土高坡, 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3.2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短时间降雨强度大, 汇流时间短, 洪水冲击力大。

古浪县易形成大暴雨, 属甘肃省暴雨Ⅰ3区。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每年汛期6至9月份降水约占全年的65.2%, 特别是山区大部分小流域无常年性径流, 来水主要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中, 且因流域面积小、河道流程短、坡度陡、汇流快, 一发生暴雨往往就地起洪, 洪水突发性强、来势猛, 难以防范, 每年都造成重大损失。

2.3.3 沟道防洪标准低, 过洪能力不足。

南部山区行洪沟道、河道防洪堤标准低, 普遍基础薄弱, 渗漏严重, 影响岸坡和堤身稳定, 且绝大多数河段为天然岸坡、土堤或简易干砌石护岸, 堤身薄弱。另外, 由于大量河滩地、岸坡被占用, 严重影响河道的泄洪。

2.3.4人类活动易引起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由于受人多地少和水土资源的制约, 为了发展经济, 山丘区资源开发和建设活动频繁,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剧烈扰动, 导致或加剧了山洪灾害。尤其是山丘区居民房屋选址多在河滩地、岸边等地段, 或削坡依山坡建房居住, 一遇山洪、泥石流暴发或发生滑坡, 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历史上, 国家、政府和村组群众对山区小流域内沟道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疏通治理, 只修建了少量临时性防洪工程, 且多为群众自发修建的土堤, 工程规模小, 质量差, 防洪标准低, 现多数已毁坏, 防洪能力低下。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不健全, 预警、预报系统缺乏, 群众对防灾减灾认识不够, 不能及时有效防御山洪, 抗灾救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4.1 山区修建的一批水利设施及水土保持措施在过去的几十年发挥了很大防洪作用, 但是, 大部分水利设施均修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建设标准低, 老化失修严重, 基本处于无设防状态, 防御山洪灾害能力低下。

2.4.2 山洪灾害检测预报站点少, 监测信息主要凭经验获得, 山洪预警由责任人逐户逐人通知, 大部分地区存在监测信息空白, 无法及时预警, 非工程措施环节相当薄弱, 预警任务十分艰巨。

2.4.3 在预警系统方面大部分村组虽开通了固定电话, 但全县预警系统没有系统化, 及时传达信息能力差。洪灾来临时, 不能有效预防, 成灾后只能做些救济补偿和恢复维修等工作, 防灾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2.4.4 乡 (镇) 、村、组级防御山洪预案编制还不够规范、详细, 可操作性还不强。

3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3.1 建设目标

以“尽量不死人, 少伤人, 少损失”为防御总目标, 通过在全县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 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提高抗大灾能力, 把山洪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达到辖区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

3.2 建设任务

3.2.1 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界定山洪灾害危险和安全区域, 确定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

3.2.2 通过新建监测预警系统, 扩建改造完成机房、会商室环境100m2, 建成县级监测预警平台1个, 整合资源, 实现数据、信息与县气象局建设的18个自动气象站信息共享, 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预警发布服务、预警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借助覆盖率较高且区域公网传输方式有GSM/GPRS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无线电通信系统, 提高抗灾保通信能力。

3.2.3 建立县、乡 (镇) 、村、组、户5级群测群防组织和责任制体系, 明确各级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职责等。在组织体系中落实各级负责人和联络方式, 建立紧急状态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机制, 形成以古浪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为核心, 覆盖易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全部人员的责任制体系, 通过责任制体系的建设, 确保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和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启动、执行运转流畅有序。

3.2.4 在现有县、乡 (镇) 、村防汛预案的基础上, 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要求, 根据山洪灾害普查成果及防灾形势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的具体要求, 编制完善1个县级、12个乡 (镇) 级、52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3.2.5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 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在危险区醒目的地方树立明确的警示牌, 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对县、乡 (镇) 、村山洪灾害责任人、负责预警的人员, 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 明确各自职责, 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3.3 建设情况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自2012年6月11日开工建设, 11月底完成了实施方案批复的各项建设内容, 并在2013年汛期投入试运行。主要完成了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防御责任制组织体系建设、防御预案编制和完善、宣传培训演练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3.3.1 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确定临界雨量预警指标。

通过对初步拟定的疑似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现场调查与勘察, 划分出危险区、警戒区及相对安全区, 最终确定12个乡镇、52个行政村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重点村, 同时确定了52个简易雨量监测站、33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个自动水位雨量监测站、52个无线预警广播站的安置位置, 并落实了相应的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员和管护人员。

根据《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和甘肃省山洪灾害多发区域代表站暴雨极值表, 参考《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甘肃省暴雨特性研究》成果, 参照古浪县历史山洪灾害成灾暴雨量级、地质条件和历史洪灾调查成果综合分析, 结合已编制的《古浪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以偏安全为原则, 估算临界雨量初值。经计算, 古浪县估算临界雨量初值为30min为10mm、1h为15mm、3h为20mm、6h为25mm、12h为40mm, 24h为50mm。临界雨量按照3个暴雨时段进行划分, 分别取1h、6h和24h。准备转移雨量指标以防治区各时段临界雨量的2/3倍确定。立即转移雨量指标以防治区各时段临界雨量确定。

3.3.2 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定位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县级气象、水文的监测预报信息资源基础上, 按照稳定、可靠、先进、实用的原则, 紧紧围绕监测、预警和响应3个环节, 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 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 以自动监测、专业预警预报为主, 人工监测、人工警报、自测自防自救为辅, 实现群测群防。

1) 水雨情监测系统。共新建自动雨量站33个、简易雨量站52个、自动水位雨量站1个。自动监测站采用超短波为主, GPRS为辅的组网方式, 简易监测站采取自测自防的方式, 必要时向上级报告。

2) 监测预警平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 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信息汇集子系统、监测预警应用软件等组成, 具有汛情监测、预警发布、资源整合、决策支持等4大功能。利用现有通信资源条件, 采用多样化的预警方式, 建成包括电话传真预警、手机短信预警、广播无线预警、人工预警在内覆盖全县范围的预警平台系统, 并制定合理的预警程序和启动条件。

3.3.3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组织体系。

结合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古浪县实际, 与全县乡镇基层防汛体系相结合, 按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建立县、乡 (镇) 、村、组、户5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明确各级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建立紧急状态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机制, 形成以古浪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为核心, 覆盖易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全部人员的责任制体系, 通过责任制体系的建设, 确保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和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启动、执行运转流畅有序。

3.3.4 预案编制。

根据国家防总印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编制了县、乡 (镇) 、村3级预案, 共编制了1个县级、19个乡 (镇) 级、132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3.3.5 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及演练工作。

共印制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册5500本, 发放5000张明白卡, 制作500张光碟、64块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栏, 树立52块危险区警示牌;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相关知识培训共1130人次。多次开展山洪灾害防御、防汛等演练, 使群众了解如何应急处置突发灾害, 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第一时间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4 结论与建议

古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极大改善了本县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提高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增强了抗大灾的通信保障能力, 实现了“4个转变”, 即预警条件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预警方式从人工单一到自动、人工多渠道的转变, 监测内容从单一数字到数字、图像多形式的转变, 防御理念从政府防御到全民防御的转变, 为各级政府, 尤其是乡 (镇) 、村一级实时监测雨水情信息、及时预警、提前转移、主动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 达到防灾减灾的效益和目的。

由于该项目刚刚建成, 系统运行时间不久, 只经过一个汛期的考验,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何使监测预警设施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1) 临界雨量、临界水位等预警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复杂多变, 防御预案初步确定的临界雨量、临界水位等预警参数比较粗略, 需要在今后长时间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地校对修正。

2) 加强科技研究和投入, 提高山洪灾害管理系统及软件的信息化水平, 确保监测预警信息可靠、准确。

3) 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村组负责人是山洪灾害防御的“主力军”, 要对基层山洪灾害防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实战演练, 提高其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定期对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进行修改更新。

4) 加强能力建设, 全社会共同防御山洪灾害。在指挥调度方面, 坚持发挥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 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 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 加强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建设, 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在应急措施方面, 围绕快速响应的要求, 事前将物资、机械、抢险设施调度方案做细做实, 随调随用;在组织动员方面, 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 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 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5) 加大管护力度和资金投入,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由于站点分散、地处偏远, 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查看雨量筒承雨口中是否有树叶、灰尘、蚊虫、杂质、鸟屎或其它异物落入, 定期清除翻斗和轴承的杂物。要经常检查预警广播是否通话正常等。但这些正常维护工作量大, 维护费用高, 因此, 一定要落实有责任心的村组专职管护人负责管护监测预警设备, 县级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 落实管护经费, 确保监测准确、预警及时、管护到位, 真正发挥防御山洪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让我敬佩的人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篮球场硬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