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

2024-10-11

历史学习(精选8篇)

1.历史学习 篇一

首先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而这基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一来源自然就是课堂。向历史这种非常考验记忆里的学科,如果能在课堂上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就等于把大概要点都记住了,就像是绘画中的打底稿一般,看似粗糙却又十分重要。在课堂上要时刻做好笔记,圈画关键点,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而不是盲目的去全篇记忆,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要点就是回家或课堂作业。在做作业时候最好把书先合上,不要边看边做,因为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思考的过程,你会在做题的时候回想上课做过的笔记和圈过的要点,这样印象又会加深一层,等于在无意识中又背了一遍。而边看边做很容易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想法:直接找相关段落,抄下来。这样做在速度上是很快的,但是做完了以后书一扔,本子一放,再隔上几日,你还能确定自己记得上节课上过什么内容么?可能某些同学连个大概都记不得了。因此,我提倡闭卷式做作业。

第三点,自然是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分两种:一种是课后复习,当天课后就去背诵,效果自是甚佳,可是不一定人人都有这个时间去复习。由于我自己也不常在课后复习,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复习方法:总复习。顾名思义,就是在所有的课程差不多上完以后进行复习。但是总复习也有利有弊。有利在于这种方式可以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组成知识架构,根据历史时间的推移,可以把重要事件、人物更有层次的排序,顺理成章。但也有弊,那就是在课程上完后也离我们的大考时间不远了,时间很紧迫,总复习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有些同学可能需要在考前的最后一两天之内把一本书的要点全背完,非常吃力。所以我在这里对总复习有两个小建议:

1. 我们可以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背,比如双休日一天背3、4课,这样可以缓解一下临考前几天的压力;

2. 在背诵年份、人物、事件的时候不要用强记,强记或许背得快但是忘得也快,用一些比较巧妙地手法来记忆才能更好地牢记,比如年份的相加减或者人物名称的谐音。

2.历史学习 篇二

首先, 以时间为主线。历史是发展着的, 既然是发展着的, 那么就一定离不开时间, 时间是唯一一个可以陪伴发展走到底的见证者。比如中国历史的发展以时间为主线大致可以划分为1840年以前、1840年至1919年 (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919年至1949年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和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几大阶段。1840年以前, 中国的文明是相当辉煌灿烂的, 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使得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重大的转折,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825年和1837年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 英国的矛头开始指向中国, 向中国走私鸦片, 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也受到毒害。1839年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运动, 然而却使得英国发动二次侵略战争, 此次战争清政府以失败告终, 于1842年8月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接下来的几年里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等都是中国不同阶层的人民不畏列强和强权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系列历史过程。从这些可以看出, 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 只要以时间轴为主线, 认真地去了解每一段历史, 就不难发现, 每个时间段的历史都有其各自的影响, 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 以人物为主线。历史上的人物有很多, 学生要学会以人物为线索来学习历史。比如说到林则徐, 就不能只是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主导者, 还要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者———魏源, 这个人也可以由林则徐而联想到。说到中国近代史的人物, 孙中山就不得不提。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创立了同盟会;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也是无法磨灭的, 这些历史人物都值得我们铭记。历史上的人物有正面的, 必然就会有反面的, 史上当皇帝时间最短的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 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的蒋介石, 等等。在抗日战争中, 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同样还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 这些人物的身份各不相同, 宗旨和信念也不同, 学生要学会以这些人物为学习历史的线索, 去接触历史、认识历史。

最后, 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历史的演变总会有很多重大事件, 就像上面说的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就拿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来说吧, 此次革命是中国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但仍以失败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了三个月, 袁世凯便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次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上来看, 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 即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结合群众、不能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此次革命虽然失败了, 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此外, 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还很多, 譬如说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7年的南昌起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乃至后来的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和内战的爆发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原因、主导者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学生要学会由一个历史事件来联系和该事件相关的所有内容方可。

历史的发展惊人的相似, 但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为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 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各条战线的后备军, 就必须要学习历史, 了解国情。这里的国情不仅仅是中国的今天, 还要了解中国的过去, 进而认清历史事实, 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让历史作为自己人生的催化剂和推动力量, 并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评判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把握人生方向的能力。学生有了时间、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主线去了解历史, 相信他们一定能学好这门学科。

摘要: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总结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相当可贵的, 当今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力量, 如何在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通过了解历史、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来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3.倡导主动学习 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篇三

一、自主制作时间轴

时间轴的制作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學方式,一来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时间轴的设计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然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针对每章节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制作简单的时间轴,之后,再进行章节之间的拓展,以加深印象,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总结,即: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五大块的主要内容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整理,制作成时间轴,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二、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方法之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是教师的责任,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同盟会是第一个统治阶级的政党?(2)同盟会和兴中会有什么不同?(3)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学习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多样化的,也是历史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主体性,从而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

功能。

参考文献:

陈爱忠.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8).

4.历史学习 篇四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 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ù)”,比干被挖心、萁(qí )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逝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í),蚀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美人计)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 mì)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后演化为端午节。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 pō)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长平之战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 tá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 fán)哙( kuà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ì),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ā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ì)”。吕氏执政,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á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 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ù)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īnɡ)、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 rěn)苒(rǎ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ABC微课堂:abcweiketang)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ì)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ā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ī)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ì)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ō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 có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6、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幹(ga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57、公元2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58、公元2,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59、关羽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í)陵猇(xiā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60、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ì),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1、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62、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ā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6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6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ìng)宦官黄皓( hà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65、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wě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ǒ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yóng)、长沙王司马乂( 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ì)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66、公元3,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ì)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67、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68、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69、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70、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ú)坚讨伐东晋,其先锋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 lì)”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7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72、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73、公元6,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yáng)帝,公元6,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yòu)为帝。公元6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7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7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手臂。

76、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ō)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7、玄奘( zàng)西游取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78、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ǎ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79、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80、请君入瓮(wè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81、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82、公元7,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忠昌,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83、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fu)、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84、公元713年,高宗之女(武后生),太平公主谋反被玄宗赐死,其党羽及儿子们尽数被诛杀,同党窦怀贞被改姓“毒”,王晋改姓为“厉”,以作为惩罚。宦官高力士因诛逆有功被破格提升,官宦之盛从此开始。

85、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86、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cháo)恒。同期唐朝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87、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88、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9、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wéi)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8岁。

90、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容书法风格。

91、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92、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被朱全忠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93、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司令)赵匡胤(yìn)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94、南唐后主李煜( yù)是历史上有名的作家,其王国后的词写的很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96、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97、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98、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99、岳飞抗金: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yǎn)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5.历史学习 篇五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较?评析?尤其是比较,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1问:历史老师要求课前要预习,怎样预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问:课堂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将课堂学习做到实处?

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3问:高中历史知识点很多,又感觉十分乱,平时读了一遍两遍记不住,我们应怎样去记忆历史知识?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4问:我们的选择题老是失分较多,如何做选择题才能少失分?

选择题要做到三步法,即:一审二联三确定:(选项)

一审:1、审问题-----明确问题要求(限定语),确定答题方向。

2、审(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划出关键词(如时间、空间、

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词等);

还要能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

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代词等(如虽然--但是---不仅---而--- 它、这-----)

二联:

将有效信息与课本或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借助课本或所学知识选择。

三确定:(选项)

直选法;

排除法

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时代特征;

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主旨(全面准确反映材料信息)

并列选项都不选;绝对化表述往往是错误的

5问:材料题是我们最害怕的,怎样才能做好它?

(1)答题步骤:

审问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审问题明方向→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

(2)注意材料解析题几种问法的区别:

“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的认识”

(3)历史材料题答案信息源

第一类 根据材料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二类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三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四类 综合上述…的启示或认

开头,结尾,省略号前后 ,出处------

6.历史学习总结 篇六

2011年下半年,我们参加了河北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通过此次的远程培训,我获益颇丰,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教法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历史教学教法努力的方向。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

本次远程培训我选择的历史学科,选修的课程有:历史教学内容分析与教法的选择 ;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历史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分别有汤敏老师、张威、朱培老师教授,指导。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办法、要求、原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收获

(一)研读课程内容, 明确目标。

学习了课程一明确了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学习课程二明白了进行教材整合的目的和做法。学习课程三明确了板书设计的类型和坚持的原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正确把握课程的精神,形成清晰明确的意识理念,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教学工作, 有效地运用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

(二)钻研教法,整合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这两种现象都没有摆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所以不可视为圣经。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教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适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被动地围着教材转,唯教材而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而且也赶不上会考改革的步伐。因此,整合教材势在必行。

(三)传授方法,提高能力.教师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复习的方法:如让学生作对比分析并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的方法、审题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等。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

(四)关注时事,联系生活

历史的社会功能在于能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上,引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

7.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篇七

一、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艰辛

在整个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还要在知识中汲取经验,通过对知识的内化,我们能透过一幅幅画面了解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高中历史中对于政治制度的建立有着明确的标注,老师在给我们讲解时,也将这部分作为了历史讲解的基础,从推陈出新的政治制度中,我们能了解到历史过程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且惨痛的教训。社会环境以及条件变化推进了历史进程的发展,这一点,在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时体会的尤为突出。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节课时,老师利用始皇帝史学历史向我们讲解了政治者承继和发展情况,让我们对大一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夺河套、修直道、开灵渠等措施,不断推进帝王统治。在学习之后,我们能通过历史的变迁的史学历程的改变,真正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艰辛。我们也对“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二、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体会历史传承的责任

学习高中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要在历史事件中体会历史精神,也能更好地传承历史责任,这是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有的担当,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高中历史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且在讲解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我们能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到,从南北朝一直到近代,国家统一以及加快实现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民族一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并且,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了屈原、蔡伦、祖冲之、范仲淹、岳飞、郑和、李自成等等光辉的历史形象。通过鉴赏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历史长河中民族优良传统的承接和延续,也能更好地铭记历史,从而提升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中华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时,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列强侵犯的历史时刻,也通过历史的学习,更加体会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民族精神和生命一样重要,中华军民英勇不屈的精神也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在高中历史学系中感悟历史神奇的跨越

透过历史,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能体会到人们辛勤工作以及不断奋斗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制度的不断创新,也实现了物质社会和精神社会的共赢。另外,我们在接触的历史事件中,能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凡是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和恶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跨越式进步和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历史的转折性改变,推动整个历史过程以及时代的变更。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我们原本比较模糊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也了解了北伐战争、五次反围剿对于中国共产党涅槃重生的推动作用。正是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才磨砺出共产党人坚毅不拔以及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学习,才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不易,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于新中国的重要价值。

四、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认知历史结构的创新

我们通过学习高中历史,不仅深刻体会了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明和精神,也充分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也是一部文明创新史,只有保证创新,才能推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坚持和追求过程中,人类创新过程也在不断的更迭,利用智慧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创新发展对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利用生动的影像资源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制度建立的历程,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性时刻的神圣,也能透过情感的描述体会到当时人们摆脱黑暗,重见社会进步的感情。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认知,引导我们对祖国统一有了更加深入的价值认同。在对历史内容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了中国政治文明智慧和创造的共生结构。在历史中感悟创新的力量,也教会了我们要积极开拓思维,在建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真正体会为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时代责任感。

五、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积淀历史进程的智慧

高中历史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进程的回顾,而是通过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感悟。在学习中,我们被祖国历史文化中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体会另一种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和角度去分析问题。从文化中学习经验,从历史事件中吸收教训,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真正要义,也就是俗话说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意义了。在学习中吸纳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指导现在的行为,或者是作为参考,这是我们高中生应该在学习高中历史中体会到,并且应用到学习中的事情。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过程中,我们透过资料能体会到港澳回归的庄严肃穆,能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一代伟人超凡智慧的体现。

高中生活被各个学科充斥,我们通过数理化拓展学习的思维,通过语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美好,而这正是在历史学习中最大的感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能有效的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意识,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有效吸收的同时,体会历史智慧带给中国发展的影响,我们透过中国文化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总而言之,学好高中历史,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民族精神,提升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宿志高.浅谈“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6,22(02):133-134,65.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14,29(08):35-39.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13,25(07):5-8.

[4]周云华,杨建亚.高效文化史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5,29(02):128-131.

[5]何成刚.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J].学科教育,2014,29(01):13-18.

8.学习历史的关键 篇八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和原因

常听历史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课堂纪律不好,学生上历史课,有看闲书的,说话的,做其他的作业的,就是没有听历史课。学生真的不喜欢历史本身吗?不是。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笔者也认为,历史本身是博大精深的,丰富多彩而有趣的,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历史这门科从来都是副科,出于升学的考虑,学生宁愿把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的时间是多么紧张啊,我们历史老师虽然知道历史是培养全面的人格的科学,可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历史教学究竟对学生的人性成长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而孩子人格的健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慢慢来好了,语文数学外语可是关系着升学,关系孩子的一生啊,所以,历史只能靠边站。

二是因为课堂太枯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于是老师把本来有趣的历史弄得只有原因,经过,意义,影响等干巴巴的条款,学生当然毫无兴趣。当然老师也确实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热情,没有细心钻研才会如此。老师的难处就不用说了。

三是历史教材本身编得就缺乏趣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材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内容删减了很多,增加了文化部分和主题活动课,还有许多插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趣味性依然不足。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几大航海家几经磨难,终于取得巨大的成就,可是书上就只有时间,人物,简要的路线和贡献,对于途中的有趣事情一概不提。當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大纲要求,课标要求,并且篇幅有限,但是这样的教材读来也确实有点难过,真的没有什么趣味。

二、历史老师的办法

学生不学历史确实也不能怪学生。作为历史老师来讲,就要想办法把学生拉回课堂上来,就要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副科的地位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教材我们已经在用,就先用着,能改变的只有历史老师本身,靠老师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对学生的掌控,对课堂的组织。我们要坚信:“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第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一言堂当然应该彻底抛弃掉,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不可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遵循这么一些原则:课堂脉络清晰,教学内容紧扣大纲和教材,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现在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故事会,音乐会等等,我们不用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而应该灵活应用,只要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都不妨试一试。不断试用,不断总结,就会有适用于自己和学生的最好的方式出现。

第三,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课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甚至是可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的。一开始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你要将它收回来,是要花很大力气的。所以,应该非常精心的设计导入环节。可以慷慨激昂的演讲导入,可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可以用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导入,可以用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甚至可以用肢体语言无声的导入。

三、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紧扣大纲,教材,不能漫无边际。

2.要合适提问,不能满堂都是问题。问题应该有深度,但是学生要有突破口。

3.介绍史实要严肃,准确,如果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野史可以有,但是要告诉学生这是正史,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

4.我觉得课堂中要让学生体会美和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

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只能考历史老师“自救”,只要老师们多想办法,多交流,这门课一定会受学生大感兴趣,有兴趣,一切都好办了。

上一篇:《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意见》下一篇:古希腊有名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