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放开手让学生去自己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上课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让学明白为什么是180°,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大小不同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争论谁的角大入手,导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究竟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及时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方法。当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的双边活动。试想,如果上课之初,我自己一味的的去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并且告诉他们探究方法,我想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
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
2.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创境激趣——追求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创境激趣, 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如采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方式。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 才会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 课始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动手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把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变成三角形, 并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在这里, 教师设计的“摆一摆”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三角形概念的构建之中, 亲自经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并发现只有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所拼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 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真正达到了省时高效的作用。
二、创设空间——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求索、大胆质疑、敢于探究的热情。如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 笔者首先创设自学空间, 让学生看书自学, 大概感知什么叫作三角形的高和底。接着笔者又创设操作空间, 让学生尝试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 并标出底和高, 画好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笔者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你还能在各类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通过学生的操作、讨论、交流一系列的活动后,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 演示各类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从而直观得出三角形有三条高。
同样, 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的例子, 然后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提出问题:“三角形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设计师都爱用它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三角形美观,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继而笔者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发现。教学时笔者创设生活空间, 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 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以教材为凭借, 以学生合作交流为依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操作、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中理解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数学课程理念。
三、运用拓展———落实高效课堂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拓展练习, 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 体验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 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笔者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让学生动手拉一拉, 学生纷纷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不稳定。”这时笔者提出:“你们能使它不变形吗?”学生迅速展开讨论, 有的说:“把它去掉一条边使它变成三角形。”有的说:“可以给它加上一条边。”笔者随机拿出一根木条让这位学生上台演示, 这位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笔者问:“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说:“拉不动。”笔者又问:“为什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境中, 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接着笔者出示课件“摇晃的靠背椅”, 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加固它”。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 学生说:“在摇晃的椅子腿上斜着钉上木条, 形成一个三角形, 就稳定了。”随后笔者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指出房架、屋檐做成三角形, 铁塔、铁桥、栏杆、自行车及各种支架上的三角形, 就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特性。在经历“情境—质疑—验证—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 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提高了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平行四边形教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引人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课件出示图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
组织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图)
师:那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三、认识三角形底和高
1.情境引入
师:看着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了,想让你们帮它们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房子?哪幅是山羊的?并说明理由。
2.自学定义
师: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高的?
师:画高要用虚线,还要画上垂直符号,并标出底和高。
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课件演示)
四、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让男生拉三角形,女生拉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师:其实刚才大家正是利用了三角形最大的特性:稳定性(板书)。现在你明白了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三角形了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看图片(课件出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今天你们学的高兴吗?能说出你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六、作业布置
教科书86页练习十四1、2、3.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4.《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成果。当学生用纸条摆出结果后,我用手机照相功能把学生的作品保存下来,投放到课件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把他们不同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5.《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篇五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6.《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篇六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否焕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是能否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课首先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7.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 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3.通过读文, 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 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体会女娲的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本课生字词:
天哪 熄灭 浓稠 液体 震裂 燃烧 喷射 冶炼 轰隆隆 欢歌笑语 熊熊大火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到女娲补天的原因是——— (生回答) 天塌地裂。
4.师出示图片及声音, 这番景象多么可怕啊! 齐读“远远的天空塌下……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
5.看到孩子们在水火中挣扎, 女娲是什么心情呢? (指名说, 指名读“女娲难过极了。 ”)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总结批注方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女娲为了救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 师引导用词语总结并板书: 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2.师总结批注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段话后, 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写在相应段落旁边, 这是做批注的一种方法, 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可以尝试。
(三) 精读3~5 自然段, 想象补白, 感受女娲精神
1.人们暂时安全了, 但天上的大窟窿仍然在喷火, 为了孩子们, 女娲依然做出一个决定———师范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2.你们也读读看,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朗读, 初步感受女娲的坚定, 勇敢、无私)
3.勇敢也好, 坚定也好,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补天绝非易事, 女娲能克服困难补好天吗?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3、4 自然段, 想想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是怎样克服的? ②画出重要的词句, 尝试做批注。 学生先根据提示自学)
4.交流体会, 感受人物宝贵品质, 指导朗读
师:女娲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总结, 板书:找石难)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找石难? 抠词品句, 情感朗读“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 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 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
(引导学生从“零零星星”体会石头数量少, 分布散, 所以难找。指导朗读。) 她忙了几天几夜, 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 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指名回答, 学生从“几天几夜”谈体会, 指导朗读
B.师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深入体会“找石难”。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C.师引读:再难, 我也不能放弃———女生读
为了孩子们, 再苦再累我也不怕——男生读
再坚持一下, 我一定能找齐———生齐读
④于是, 她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从“找哇找哇, 终于”体会找石的不易, 师指导朗读。
预设:她不停地找。 (尽管她已经很累了, 生读)
她到处找。 (茂密的草丛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黑黑的山洞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幽深的谷底找到了吗? 于是———齐读)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找到了吗?还有哪个词体现找石不易。 (生感情朗读“终于”, 师相机评价引导朗读, 感受女娲历经艰辛找到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⑥据说女娲补天一共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五彩石呢! 从你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惊讶, 敬佩! 让我们合作读, 读出对女娲的敬意。
⑦补天过程中女娲还遇到什么困难? (指名回答, 总结板书:炼石难)
出示句子“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
学生抓住“五天五夜”说体会,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炼石难”。
师引导补白想象, 感情朗读: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第一组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第二组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齐读
⑧找石难, 炼石难, 女娲克服困难的法宝是什么? (指名回答:勇敢、顽强、善良、无私、伟大……)
⑨师板书并总结批注方法:我们可以把对文章、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词写在相关语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5. 五彩石炼好了, 终于可以补天了! (指名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立刻被补好了。 ”)
6. 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女娲补天的? (引导学生圈画动词, 做一做、读一读) 从女娲补天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指名回答)
7.多么神奇啊! 故事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 我们能给故事想象一个结尾吗?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天火_______, 天空又________, 天边还_________, 大地上又恢复了____________, 人们又__________, 看到这一切, 女娲____________。
8.师总结:看, 有了丰富的想象, 你们也能讲出精彩有趣的故事!
9.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想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用这些词语结合板书上的内容,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10.学生思考后, 指名简单复述故事。
11.师小结复述故事方法。 (提示同学根据板书内容在课文相应地方将批注补充完整)
(四) 拓展延伸
1.课文改编自《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 原文情节更精彩, 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一部分原文故事图画及内容)
2.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 为什么? 师总结:神话故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并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 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非常具有吸引力,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 也尝试了用想象创造故事的方法。 我国的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喜欢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了解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 在班级中开个神话故事会。
二、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是鄂教版第七册第22课, 本单元课文选编的主题是“英雄品质”。 本文围绕着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展开故事, 凸显女娲的勇敢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课文文本内容较为浅显, 学生基本阅读没有障碍, 如何突破难点感受女娲这一人物的英雄品质? 如何让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反思。
(一) 抓准“留白”, 解读文本
通过本文的教学, 我认为越简单的文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实践证明, 抓住了文中的“留白”, 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挖掘词句空白, 走近神话人物女娲
为了子女们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女娲补天,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可以称之为“壮举”。 可是文章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教学过程中, 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激情范读, 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朗读, 学生自己再反复读, 说说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听懂了一些什么? 果然, 孩子们读懂了文中的留白———生1: 我看出来女娲很勇敢, 也看出来她坚定的决心。 生2:我感受到女娲很爱孩子们, 为了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补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了理解的基础, 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体验人物真实内心, 抓住内心独白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朴实, 几乎没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可是在体会人物形象时, 如果不抓住内心活动来感受, 总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生动。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在交流讨论女娲补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时, 学生们找出了文中的句子“于是, 她又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很容易的, 学生们都说出了女娲找到纯青石很不容易。可是, 仅仅只此而已吗? 显然不是的。
所以, 我设计了一段补白引读:
在茂密的草丛里,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黑黑的山洞中,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幽深的山谷底,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这一番引导后, 学生的“终于”一词感情读得不一样了, 我顺势评价“是呀,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女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谁还能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
这段人物内心的补白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女娲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 也使这位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3.抓住一笔带过的描写, 想象补天的艰难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本课中, 对女娲艰难寻找五彩石的过程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 为了能让女娲“克服万难补天”的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有真切的体会, 我设计了这样的口头练笔: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 老师脑海中仿佛看见———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通过这样的情节想象, 学生既真切地体会了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度过的, 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顽强的意志, 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描写女娲炼石难的一句“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一个“五天五夜”, 孩子能说出来炼石花了很长时间, 可是这一过程仅仅只是时间长吗? 显然不是, 于是我补白引导: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生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生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生读
在这样一轮轮的补白引导朗读中, 学生通过老师语言文字的引导来想象, 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就是读进了文本, 读出了情感。
(二) 渗透语文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1.批注方法的渗透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 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初步认识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批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 引导学生概括女娲为了救孩子“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老师总结“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讲了什么, 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写在旁边, 这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在感悟女娲艰难的找五彩石, 炼五彩石过程后, 提问“是什么法宝让女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学生回答后, 老师总结“我们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感受写在相关词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
2.复述方法的指导
复述课文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要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对于课文条理有很清晰的认知, 最后还要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讲述, 看似简单, 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课文学完后, 我提供了“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两组词, 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提供了方法, 列出了纲要, 给足了时间, 跳一跳学生够着了这个果子, 非常清晰流畅地简单复述了课文。 我相机总结“复述课文先要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然后理清顺序, 简单概括, 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
3.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视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的读, 自读、默读、齐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教师范读, 让语文课堂始终书声琅琅, 充满语文味。
重视品读词句, 教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 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简单做批注。 将怎样读书的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都能真正有所收获,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想象, 说一说女娲怎样艰难的寻找五彩石;根据文章内容想象, 补充课文结尾; 学完全文根据方法指导复述课文。 学生在一次次说的练习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掌握表达的方法。
8.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有效;课程改革;发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12-01
首先我们来说说: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三角形特性》这一课时的教学,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仔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了解和对教材作出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对教材分析的越清晰,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对于教材,必须搞清此课时内容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在此课时要用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像《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四上学习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那么此时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掌握不佳,画高便是难点。教师只有真正的研究了学生和教材,才有资格再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抓重点、突难点,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的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三、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三角形高的理解是重点亦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创设“找长颈鹿房子”的情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用手比划房子的高感知三角形的高,接着判断哪幅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说说为什么不是,抓住关键词板书,从而导出三角形高的定义,此时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对定义的理解就显得容易了。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我利用联系中猴子、兔子围篱笆导入,猴子围了三角形的篱笆,兔子围了四边形的篱笆,问学生谁的篱笆牢固,并让他们说说理由,有学生提出用连接棒围一围,此时每一位学生都开始动手围三角形、围四边形,再拉一拉中每一位学生都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总之,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
五、提高处理生成问题的有效性
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的要考虑得全面些,如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几种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怎么去处理。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画高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再作高,此时教师便应该考虑到学生画三角形时有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情况一,所有学生画了锐角三角形(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锐角三角形较为常见),在作高时学生便局限于给锐角三角形作高,为达成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该准备已经画好高的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让学生进行辨析;情况二:有的学生画出了锐角三角形,有的画了钝角三角形,有的画了直角三角形,那么在接下来的作高时,学生便会质疑,如直角三角形的高,有学生说找不到,有学生说重叠了,不知如何是好;再如作钝角三角形的高,学生说找不到底边,那么此时教师便能抓住这一点顺利展开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教学。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的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3] 李晓文,王 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 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9.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九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10.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11.一节英语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主体 反思
近日,听了一节英语公开课,感触颇深。教者上的是牛津英语8A Unit 1 Welcome to the unit,本课的主题是友谊和分享,介绍了关于朋友的不同品质。从让学生听歌曲和观看一段录像入手,营造氛围,直接导入本课中心话题——朋友。通过Free talk,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交谈中接受新知识,通过提出:What makes your friend so special?引导学生回答一本青少年杂志上几个关于朋友的品质问题,同时穿插知识点的讲解。接着学习Eddie和Hobo这两个卡通人物妙趣横生的对话,通过听录音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在活动中达到运用语言自由交际的目的。
反思教者的整个教学过程,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有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课堂教学容量过大,超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范围,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其次,教学的重难点不够突出,对词汇的教学不够细致,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够详实,对习题的设计不够规范。另外,活动开展得不够热烈。学生仅仅是就书讲书,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被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更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研究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如:在第一个班教学九年级英语Unit 2 Robot Reading时,笔者感觉自己教得挺卖力,而学生却情绪低落,几乎没有互动的可能。课后,笔者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如何使枯燥的文章让学生通俗易懂,乐于参与和拓展呢?而后,笔者大胆地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由小组讨论生活中What things can a robot do?然后将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第一组辩论:What advantages can a robot bring for us? 第二组辩论:What disadvantages can a robot bring for us? 经过第二堂课的实践,反思让笔者的课堂“活”了。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机,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二、更新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那必将使得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英语教学目标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对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则往往被忽略。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就要了解英语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三、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反思。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尤其是英语教师,一口地道的英语,优美清晰的语音语调,精彩绝妙的知识讲解对下面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会有强烈的吸引力;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而且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
有效控制英语课堂教学节奏,是增加教学容量和操练密度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操练只有达到一定的密度和广度时,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有些课上的训练往往缺乏密度,教学节奏慢,感觉松弛,而有的课堂活动频繁,教学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
四、尊重个性差异,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反思。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都应该“为了一切学生”,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熟悉思维运动的规律,还要善于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作充分的准备。要调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准确把握质疑的时机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适时而精当的点拨、引导,才有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精彩。
12.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后反思 篇十二
一、反思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点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 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 教师必须灵活掌握, 或做内容上的微调, 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 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 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 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 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的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 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 即便同一个教案, 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 效果也就各有千秋。而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 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 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反思自身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 也需要一面镜子, 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 这面镜子不能变形, 变形了, 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 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 在教后反思时, 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 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 表现在教学理念上, 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其二, 表现在教学目标上, 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 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 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 表现在教学形式上, 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 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 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 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反思教学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 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 一是知识与能力, 二是过程与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 根据课型实际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 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侧重于教学的过程, 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 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 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 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 有形的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 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 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 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 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 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 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 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 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 导而有序, 导而有效。因此, 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 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 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 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 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 更具可行性, 更具有效性。
四、反思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 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 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 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 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 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 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 朴实无华, 情真意切。然而, 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 在二次执教时, 我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 变为先写后读, “未读背影先有情”, 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 关爱自己的背影, 艰辛劳动的背影, 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 教后反思, 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13.《任意角三角函数》课后反思 篇十三
金堂实验中学
吴华
一、本班学生认知水平
本班是高一年级的普通班,虽然有71人,有70%的人几乎不能听懂,有22%左右能听懂但不能把习题完全做对,有8%的人听懂也能正确完成习题,几乎没有人能超前思维,无主动自发学习习惯,这是本班的现状。
二、学习本节需要的基础知识
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特殊锐角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直角坐标系下坐标在四个象限的符号特征;弧度制和角度制的互化 ;终边落在Y轴的角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和三要素。
三、教材设计安排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共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课时诱导公式一的应用;第三课时利用单位圆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
(1)课堂设计安排
我上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第一节课定义占了本节课15分钟左右,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看了教材上的李柏青老师课堂实录,并认真记录下他在每个知识点如何提问,如何由锐角三角函数过渡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以及他在每个知识点上的时间分配。结合本班实际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改变了教材编排体系,在设计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定义域之后我没有直接评讲例1“给定一个角求三角函数值”,我先给出一组“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练习,让更多的同学参加学习中来,通过练习学生很快总结出“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四象限的符号特征”。比起求值,判断符号肯定更简单。同时我将例2“给定坐标求三角函数值”移至第二课时,例2用单位圆的方式解答会无形中增加本题难度,两种方法对比学更能让掌握此题的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已经比较紧,即使能讲完,学生也不能完成课堂练习。对定义域和值域两个内容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分成两节学习。学生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个概念是以顺应为主的认知过程,我把它分成如下四个阶段: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终边上任一点坐标定义三角函数,层层引入,所以学生就理解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本节内容的特点
(A)数学课堂的情景创设是关键。虽然这节课情景创设是老掉牙的复习导入初中锐角三角函数,但注重与义务教材的衔接,初中教材中只涉及正弦、余弦和正切,在本节的内容比老教材相比三角函数的定义减少了三个,这三个三角函数的删减大大降低三角函数一章的难度,由这三个也可以推导其他几个。(B)定义的引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是一个创新。我认为它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使正余弦函数直接对应直角坐标系下一个点的横纵坐标更加清楚、简单,突出了三角函数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是函数的本质;二是使三角函数反映的数形关系更加明了,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C)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一要阐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来历,而要说明关系式是函数。在说明是函数上为了不让学生会被函数的概念搅昏,我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给一个a值有一个点的坐标与之对应,所以它们是函数吗?比直接问他们是不是函数好判断多了。(D)锐角三角函数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关系,首先,要建立锐角三角函数放在直角坐标系下,用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再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表示。其次,角的概念扩大,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角的表示(过程的):正角、零角、负角,象限角,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α+k·360°}到{α+2kπ}(结构的),学生对角的概念扩充,后面学习了角度可以用弧度表示。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扩充到实数,(3)本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
通过单位圆来定义三角函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在说明三角函数是函数上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思想。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坐标表示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坐标表示展示类比的思想。在探索四象限的三角函数的符号特征我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充分展现学生自学、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本课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课本中有些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方法,但不适宜整课自学探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让他们提前预习了该节内容,并且利用晚自习把本节需要的基础知识逐一补充。有些高中的内容如角度与弧度互化加强记忆,另一些初中的相关知识加以复习巩固,这样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上不慌张。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但我们班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甚至可能无从着手,白白浪费时间。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 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所以结合本班实际我采用了讲授式,讲授式教学有其优越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内容适宜学生探究的或者问题有探究的意义的,就让学生探究,内容适宜教师讲授的,就让学生“接受”。只有多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平衡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五、其他启示
数学概念(mathematical concepts):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是本节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任意角三角函数”,就会让学生处于茫然不知所日,在知识接受上有突兀感.在教学中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旧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了总结出一个结论要建立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角的概念先扩大,即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抽象度更高、包摄范围更广的概念。产生与原认知结构不协调的方面是:首先,要建立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个等价的表示过程,即放在直角坐标系下,用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进一步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表示。其次,在不同象限下,角β所对应的三角函数的表示,符号等;第三,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通过上课及课后的研讨,我的另一点体会是,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承上”,即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也要重视“启下”,即从后续知识发展的角度审视教学安排。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时如果是先给一个锐角,再构造三角形,而不是象当前大多数教材中采用的直接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下,对学生概念的迁移会更有帮助。另一个是,给出角上一点坐标求三角函数值,用单位圆解理解困难,我建议两种方法对比学,学生可以因材施教,更利于学生掌握
14.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十四
牡丹江市清福小学 张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80—81页的例
1、例2。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他们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本着“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采用情境导学,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再加工,因势利导,因生施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卡片、三角形、四边形学具。【教学过程】:
一 情境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建筑工地上正在施工,请你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呢?(课件一一出示)
那么在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三角形?(学生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看来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兴趣。〗
二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特征。
(1)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画一画: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议一议:什么是三角形?
师:谁来汇报一下?(生以小组汇报)
师强调: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认识三角形的各个部位,来说出:三角形有3个顶点,3个角,3条边,体现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特点。〗(2)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请你读一下三角形的定义。同学讨论一下概念中的重点词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3)断一断。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充分体现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学到“点到直线间垂线”的画法。能在老师给你发的一号纸上画出这个点到直线间的垂线吗?
生画垂线并说画法
师:同学们画得非常棒。好,请拿出二号纸,这是一个三角形,你能试着在这个三角形上画出它的一条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点到直线间垂线”的画法,学生们能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本节课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为后面老师的讲解做好准备。〗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强调多媒体出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设计意图:画出三角形的高是难点,通过多媒体的讲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高的定义及画法〗
(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你也可以给你的三角形起一个名字,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三角形。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4)现在拿出三号纸,小组讨论,这个三角形能有几条高? 小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你们猜测一下谁会赢?现在我们就来赛一赛哪组的力气大!
女生拉动四边形,男生拉三角形
哪组的图形没有变?哪组变化了?是女同学力气比较大吗? 师:四边形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师:三角形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能深刻的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现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讨论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也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欣赏生活中应用到三角形这一特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更感受到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闯关练习。第一关: 我会填
1、由 三条线段 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有 三 条边,三 个角,三 个顶点。第二关: 我会辨: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正确 错误)
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正确 错误)
3、三角形有一条高、一条底。(正确 错误)第三关: 课外延伸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了什么收获?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15.《孔乙己》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十五
【情景导入】
灰暗的画面, 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为整个课堂渲染了一种悲怆凄清的气氛, 使学生立即进入了孔乙己的人生悲歌中。
【学海初探】
大屏幕展示“我看孔乙己”五个大字。经过上一节的朗读讨论, 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心立刻被触动了。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感知孔乙己这个形象, 我设置了这样几个填空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 的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孔乙己的认知自由选择答题, 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又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填空题竟能填出数种答案,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我引导学生们讨论哪一个“更合适”, 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逐渐鲜活起来, 人物性格也迎刃而解。
【文本探究】
大屏幕展示孔乙己的人物图片, 屏幕一角赫然出现“解读孔乙己”五个大字, 这个环节旨在学习和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用圈点标注法在课文中标画出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语句, 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又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自主意识又一次得以展示, 他们有的品析外貌, 有的仿读语言, 还有的模仿动作。可笑的语言, 可笑的动作, 学生们都说这是“含泪的笑”, 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的思想, 而且摧残了孔乙己的身体, 甚至让他爬进了死亡的深渊。至此, 文章的主题自然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知识链接】
范进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痴迷者, 如果把这两位老先生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无疑会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 孔乙己是用手爬进了“坟墓”, 范进则是光着一只脚走进了所谓的“天堂”。今天我们跨越时空, 给这两位老先生制造一次“非常相遇”的机会, 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大屏幕上出现两张图片, 一张是披头散发的范进光着一只脚坐在泥塘里, 另一张是衣衫褴褛的孔乙己用手“坐”着。当“非常相遇”四个字旋转着出现时,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用语言描述, 有的索性表演。有的表现的是惺惺相惜, 有的是相互鄙夷, 有的是抱头痛哭, 有的引用“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来互叹。由此看来, 学生的探究是有层次的, 我不禁为学生的自主而惊叹。趁热打铁, 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两个人结局不同, 但殊途同归, 一个被摧残致死, 一个被扭曲了人性。俗话说:读书成才。读书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大屏幕展示“我的读书观”几个大字。接下来我先讲一个故事: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某某因找不到工作, 由众人心中的骄傲跌落为“读书无用论”的典型教材, 当媒体为某某联系到几家用人单位面试时, 某某连自己的求职意向都表达不清楚。你有何感想?此问一出, 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 读书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 不能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出路等等,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我心飞翔】
怎样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人生价值, 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向。我抓住孔乙己的那件长衫做文章。孔乙己那件舍不得脱掉的长衫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凉, 维护的是他那挥之不去的“读书人”的清高和斯文, 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如孔乙己般身着“长衫”的人, 他们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这种思想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乙己的长衫脱掉才能有出路。大屏幕展示“脱掉长衫的孔乙己”, 以此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一篇小短文———给孔乙己的一封信, 充分挖掘孔乙己的长处。此环节一下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课后反思】
经历了《孔乙己》的教学之后, 我叹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但“自主探究”需要在“文本”、“读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16.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之课后反思 篇十六
说明,就是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过程通过一些說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在本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这里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一读就知道这些角雏形的建筑物为什么叫金字塔。另外,作者在介绍金字塔结构时,是用胡夫金字塔来说明的,这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说明金字塔的高时,这样写到“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146米又是多高呢?在此,作者又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大家都知道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大楼,又有40层高,这样一比较,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就好像耸立我们的眼前一样,这一举例,就十分形象。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真实、准确、具体、生动,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介绍家乡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某一景点时,就可以运用上面的说明方法去介绍。如:要介绍高度,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可以进行比较,它的外观有什么特点,可以举例进行说明,这样就会给读者一个具体的印象。例如在介绍胡夫金字塔的宏伟外观时,这样写到:“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塔身由230万快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三分之一米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圈,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举例,利用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分别用具体数字说明了金字塔的宏伟。在如介绍巴黎凯旋门,很多中国读者都知道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但对它的详细情况不一定知晓,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数字来说明,如:“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后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约14.6米。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通过这些数字的说明,巴黎凯旋门的雄姿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7-23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7-28
第七册《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10-10
数学六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10-25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反思07-11
认识三角形反思09-10
认识三角形听课反思08-16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设计07-21
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设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