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

2024-08-12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共7篇)

1.《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一

第三单元 第11课 中国石拱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也一定急于要把所看到的某一古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吧?

生:(纷纷)是的。

师:其实,你们的介绍文字就是篇说明文。说明文就是主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本单元将学习说明文,首先要学的是《中国石拱桥》,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作品。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拱桥吗?能不能描述一下呢?

生1:我的家乡就有一座石拱桥。它横卧在水面上,就像一道彩虹。

生2:还有一些拱桥像字母“n”。

生3:它们有砖砌的,有混凝土的,都很坚固。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其实,石拱桥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谁能列举几座著名的?

生:赵州桥、卢沟桥。(板书:赵州桥、卢沟桥)

[评: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石拱桥的感性认识,而且直接引入教学重点,避免了繁文缛节]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了解它们,我们就请魏苗同学给我们朗读课文。大家鼓掌。

生:(拍掌)

师:魏苗同学读得怎样?

生:声情并茂,我仿佛见到了赵州桥、卢沟桥。只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就是惟妙惟肖的“肖”,应读第四声,却读成了第一声。

师:听得很仔细,同学们掌声鼓励。

生:(鼓掌)

[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教师让学生朗读全篇,达到了检查预习的目的,也显示了把握教学时间的信心。]

师:我们如何学习说明文呢?不妨先读读课文后附录的短文《怎样阅读说明文》,读后回答:怎样阅读说明文?

(学生齐读)

生:了解事物的特征,分析说明的结构、顺序、方法等。

[评: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给学生理性的认识,也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师:那我们就现学现用。快读全文,找出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

生4:4~8段。

生5:第五段写赵州桥,六至八段写卢沟桥。

师:很准确。那么头三段,结尾两段各写什么呢?请同学们抓重点句来概括,并用原文概括石拱桥的三个特征。体会全文的结构是哪一类型。

生: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先总述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分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总述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发展。(板书:)

师:说明文常用到中心句与支撑句。同学们刚才找的重点句就是中心句,其他句子就是支撑句。支撑句是来说明中心句的。我们阅读时,就要善于抓中心句。

[评:教师一反常规,不是从理解开头入手,而是从中间入手,再理解开头与结尾,较是新颖。这样的教学思路更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的说明结构理解得更深刻。]

师:课文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再写卢沟桥?文中还举了哪些桥?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6:赵州桥比卢沟桥早。

生7:旅人桥、长虹大桥等,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生8: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桥的发展历程。

[评:紧扣教学重点设问,由一个重点过渡到另一个重点,教学思路清晰。]

师:现在,我们应该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谁给我们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课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可谓水到渠成,而且学生品德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教学到这里,表示一个阶段的结束。]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彩色插图,从视觉感官上来领略这两座桥梁。对照如何扣住石拱桥的三个总体特征来分写赵州桥、卢沟桥的?

(小组讨论)

生9:两座桥的修建时间说明其历史悠久。

生10:张嘉贞赞赵州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形式优美。“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也是赞形式美。

生11:“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赞卢沟桥的美。

生12:“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生13:书中说这种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生14:书中还说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评:小组讨论踊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高涨起来。教师的组织教学是成功的。]

师: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很好,它们是怎样来说明事物的?

生15:用数字来说明历史悠久,这样最能让人信服。

生16:“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桥的样子,而且突出了桥的美。

生17:“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句中将桥与河堤作比较,说明桥十分坚固。

生18:“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描写的手段逼真地再现了桥的优美。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说明文为了把事物说得更清楚,常用一些说明方法。这几句运用的分别就是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

师:我也要参加你们的讨论,给你们补充一个说明方法;课文用赵州桥、卢沟桥来说明石拱桥的特征,这种方法叫举例子。它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课文在介绍桥的发展时也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师:形式、结构,作者更突出谁?“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关联词能不能删去?

生:突出的是结构。形式与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因为形式是外在的,而结构是内在的。关联词不能删去。

师: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句子来体会。

生19:“石拱桥在我国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限制“到处都有”,表明接近到处都有,并不是真的。

生20:“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中,“左右”表示不确定。

„„

师:下面我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请大家思考:写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可举例来说明,例子要典型。

师:那给同学们布置一篇小作文,就以“笔”为题,课外写一篇说明文。我们将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刊登在黑板报上。

[总评:本教例教学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足见教者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这正是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发挥“导演”的作用,注重启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而学生才是“主角”,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活跃,凭自己的智慧理解了课文,锻炼了能力。许多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不是教师的灌输。另外,教者兼顾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是可取之处。

2.《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 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 (齐) :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 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 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 在李煜的笔下, 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 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 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 又到了天上, 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 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 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 “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 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 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 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 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 ? (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 学生鼓掌, 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 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 是呀, 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 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 品读愁情, 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 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 变成“惨惨凄凄, 清清冷冷, 觅觅寻寻”, 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 “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 一种冷清的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 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 “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 “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 “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 “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 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 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 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 教师板书:鉴赏词的 基本方法1. 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 《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 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 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 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 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 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 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 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 一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 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 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 如实如物, 如梦如幻, 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 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 一声声, 一叶叶, 字字都是愁, 可以说, 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 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 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 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 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 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 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 如黄花一般凋零, 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 愁得像“黄花”一样, 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 这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 史书记载, 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 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可以这样说, 他们“诗书唱和, 绣花捕蝶”, 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 雁走了, 只留下思念与期盼, 由雁群看到悲愁, 悲从中来, 触景生情, 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 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 过雁象征离愁, 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 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 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 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 知人论诗, 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 那么到底为何而愁, 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 国传媒大 学陈冰晶 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 回首往事, 几多欢笑, 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 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 美妙的爱情来临,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 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 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靖康之乱, 风云突变, 国仇家恨, 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 忠肝义胆, 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 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 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 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 寻不见继而觅, 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 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 谈古论今, 花前月下, 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今丈夫已死, 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 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此时, 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 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 她“终生求美, 把心撕碎, 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 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 像《声声慢》整首词, 没有一滴泪, 却一句一泪, 满纸呜咽,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 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 通过读、听、赏、悟, 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 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 《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 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学生的联想, 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 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 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 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 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中国通俗音乐》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三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师:刚才播放的是那几首歌曲,还有印象吗?

师生:第一首《我爱你,中国》第二首《茉莉花》第三首《好汉歌》师:你能告诉我它们分别属于那种唱法吗? 生:第一首美声唱法,第二首民族唱法,第三首通俗唱法

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第一首歌《我爱你,中国》是一首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体的艺术歌曲,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通过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细腻描绘,充分表现了海外儿女的炽热的爱国之心,属于美声唱法。第二首歌《茉莉花》这首歌以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着淡淡的清香已飘向世界各地,属于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十分讲究发生技巧,演唱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三首歌不用说,大家都能知道是大陆实力派歌手刘欢演唱的《好汉歌》属于通俗唱法,这首歌曾一度传遍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这种歌曲对嗓音及歌唱技巧的要求没有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高,适合的人群大众化,歌词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我们把它叫做通俗歌曲。

三、新授

通俗歌曲是指那些题裁形式较为短小,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演唱不拘一格,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歌曲。下面就和同学们一起进行通俗歌曲的赏析。出示课件

师:通俗歌曲之所以流传很广,是由于它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精神,让我们沿着中国通俗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去感受一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走进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请听歌曲(《春天里》)。在听的时侯可别忘了‘这个’噢,(思考状),老师有问题问你噢!师问:这首歌曲叫《春天里》是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产生于 20世纪20——30年代,这首歌的词曲有何特点? 生:歌词朗朗上口。曲调间单,运用快板书的节律作为基本节奏型。师:对,歌词朴实,特别引用了衬词‘朗里格朗里格朗’,使它更接近口语,曲调间单,运用快板书的节律作为基本节奏型。假如这首歌让你唱,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生:轻松活泼的情绪。师: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老师按节奏说歌词的内容,同学们用接掌的形式拍出衬词的节奏。师:对,这首歌曲通过轻松活泼的演唱,加

之歌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一出现,便广为流传。同期出现的还有四季歌等。

总结:这时期通俗歌曲随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出现而流传,歌曲的特点:轻松活泼,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二)1、师:共和国的成立,经济复苏,而史无前例的文革又让我们的通俗歌曲,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到了80年代风雨之后艳阳天,李谷一的《乡恋》犹如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出示课件《乡恋》(1)师:请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生:忧伤,师: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抒发了对故乡亲人和山川的思念之情,全曲四个乐句,构成起承转合结构,第三乐句的高音定在‚4‛上,给全曲蒙上缠绵的情味,这婉转缠绵的旋律,我们再一同体验一下,ok?(2)出示主题旋律

a 师:注意这旋律中典型节奏,切分节奏

×

生:跟着打一遍。

b 老师弹奏,学生跟唱三遍

c 集体跟唱歌曲一遍,好好体会歌曲的情感与韵味。

2、师:改革开放,文艺复兴,海外音乐走进大陆的音乐世界,接下来让我们欣赏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会唱的同学跟着唱),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歌曲中感情的变化。出示课件

师:这首歌曲在那个年代人人都会唱,歌词真挚、深沉,歌曲的内容反映了在殖民统治下历经沧桑的香港同胞,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企盼团圆的愿望,张明敏的这首歌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3、师:1998黄土高原刮起了西北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不再继承祖祖辈辈留给他们的遗产——昏暗的窑洞,黝黑的胳膊……他们要喧泄,他们要呐喊,《我心中的太阳》、《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唱起了《信天游》……

(1)范唱《黄土高坡》

(2)师:这种西北风歌曲的演唱风格,慷慨激昂。

(3)请你举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总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港台海外及校园歌曲的传入,内地也产生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民族风味很浓的通俗歌曲,如《西北风》、《戏曲风》等。

这段时期歌曲的特点:旋律优美抒情,民族风格浓郁。

(三)、师:生活始终在前进,渴望新的方式是音乐扩张的最大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如野马脱缰,20世纪90年代至今音乐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请各组介绍你们搜集的资料。(1)生答:演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演唱形式丰富多样,网络音乐R&B说唱音乐形式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搜集的资料很全面出示课件 总结:20世纪90年代至今通俗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人文性加强,在反映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对亲情、道德、文明的唤呼,音乐风格百花齐放,演唱形式更加丰富,各种组合形式优为突出,网络音乐R&B说唱音乐,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形式更加多样,音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这一段时期的音乐,大家非常熟悉,下面又到了我们的动感地带‘我型我SHOW’,动起来,ONE、TWO、START!YEAH有请主持人上场。(表演)今天的主题是:演唱你最喜爱的通俗歌曲(1)独唱有请××同学为你演唱,掌声支持他,好吗?(2)表演唱有请××同学为大家演唱,掌声有请。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光有热情还不够,要有胆量,下面有请我们班的某某组合为大家表演,让我们为他们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掌声响起来。为了给我们动感地带带来更为热烈的气氛,我还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为我们演唱。

四、巩固与拓展

同学们,你们听,他在向我们表述着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1)生答:腾格尔,表述着家乡草原美丽的景色,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把家乡比着天堂,对家乡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炽热的爱。(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首歌语言朴质,旋律优美、流畅,把家乡比作天堂对家乡最高的赞美。同时也说明爱之深,情之切,再加之腾格尔独具特色的嗓音近似呼唤、呐喊式的演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那份炽热的爱。总结:这段时期的通俗歌曲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3)出示课件《你是我的玫瑰花》 师:这是2006最流传的歌曲,歌中把自己心爱的人比作玫瑰花,并用简单朴实的声音倾诉出自己的心声,是真情的流露。当今的通俗歌曲五花八门,可谓是百花齐放,向这样的歌曲一旦出现便大街小巷全唱,青少年也是必受到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的流行通俗歌曲? 讨论:中学应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歌曲?

五、学生讨论

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欣赏了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通俗歌曲,有内地的、有海外的、有轻松活泼的,也有爱国思乡的,也有歌颂爱情的等等,他们都倍受人们的喜爱,这里我要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并向你们敬言,当今通俗歌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百花争艳,我们作为艺术欣赏是可取广角镜头,如果作为中学生的平时追求和传播,应该有所选择。那么哪些通俗歌曲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呢? 讨论: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正确的欣赏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六、小结

1、师生的共同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2、师总结:我和大家一起进行通俗歌曲的赏析,从赏析当中我们了解了通俗歌曲的涵义和、它的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史,同学们对歌曲的赏析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听,那原汁原味的草原歌声又传来了……(在音乐声中老师讲)同学们,心灵美人更美,愿我们用音乐美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装点美丽多彩的世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探讨到这,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赛课,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节课总结一下,这样有利于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这节课中共播放了6首歌曲,每首歌曲都是以听赏体验为主,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赏,再通过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设计的问题都与课堂的教学目标有直接关系,这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各个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并对其作出恰当的评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多听,在听赏过程中,不打断他们的思路和感受,听完后还安排他们讨论,交流并思考,同时通过我及时的归纳总结及对一些歌曲的简单介绍,让他们更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纵观全课,反思如下:

一、特点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课以通俗音乐发展史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聆听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歌曲,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

2、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的原则。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让学生始终处于快乐享受艺术美的状态,特别在第三阶段的‚动感地带‛,我把它作为

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目标和任务。

3、语言亲切化,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语言,学会用‚你来试一下好吗?‛‚可不可以请你回答?‛‚你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等等语言,这也让我和学生之间有了亲和力,同时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靠拢,师生关系融洽、民主。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交流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他们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自我评价与反思

1、教学内容实在,教学目标能较好得到落实。

2、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较好。

3、备课思路还不够宽。

4、某些细节处理得不太到位。

4.乡下人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四

师: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那里独特的乡村生活。(大屏幕显示)(板书:乡下人家)

师:齐读课题(指板书)

生:(齐读)乡下人家

师:上午一读书,我就发现咱们班同学认读生字词的能力特别棒,咱们比赛,看看谁字音读得准确。(大屏幕显示)这组轮读。

生:(开火车读)屋檐、装饰、鸡冠花、捣衣、和谐、几场春雨、还有些人家在场地上种几株花 师:字音读得真准确!下面请大家打开书,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读好了吗?

生:(齐答)读好了。

师: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喜欢。

师:谁来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乡下人家”非常质朴,非常善良。

师:嗯,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生:乡下的风光非常美丽。师:是呀,乡下的风光多美呀!生:那里的人们非常勤劳。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他们种了很多很多的树、草和花,看出他们的勤劳。

师:他们除了勤劳,他们还非常热爱什么?

生:热爱大自然。

师:热爱生活。

生:我认为“乡下人家”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师: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看到乡下人家的这些景色的感受,你找到了吗?

生:(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是这句话吧!(大屏幕显示)

生:对!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此句)

师:(再指名一人读,同时板书:独特、迷人)

师:(再指名一人读)

师:走,咱们一起去欣赏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怎么样?(大屏幕显示:乡下风景画)

生:好!

师:谁来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就请你来读吧!大家边听边圈划出作者都写了哪几种独特、迷人的景物?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谢谢你的朗读,你读得真流利。注意有一个字音,“chánɡdì”,跟老师读──

生:“chánɡdì”

师:大家划好了吗? 生:(齐说)划好了。

师:谁来说说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首先写了棚架,再写了屋檐,最后写了瓜。

师:这棚架上都有什么呀?。

生:有南瓜、丝瓜。师:能概括地说,这都是什么?

生:瓜

师:还有吗? 生:还有香瓜 生:还有植物

生:还有藤

师:有瓜、有藤,爬满了棚架,是吧?(板书:藤瓜)那第二自然段中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有花,还有竹。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有花,有竹(板书:花竹),我们大家来读读(指向黑板“藤瓜花竹”)。

(生齐读:藤瓜花竹)

师:在作者的眼中这“藤瓜”都有哪些独特、迷人之处呢?

生:(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中“别有风趣的装饰”,你对“风趣”是怎样理解的吗?

生:我认为“风趣”就是一般指人工直接雕出来的,这个是天然形成的。

师:也就是说乡下人家的这些景色都是── 生:(齐说)天然的。

师:多有意思呀!你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师:啊!我听出了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给他补充一下。首先,那个石狮子是特别威严,让他感觉很害怕,而那两根大旗杆显得特别单调,而这个藤架显得特别亲切,特别可爱。

师:嗬!你体会的真棒!你能来把这份独特的感受,给大家读读吗? 生:(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好,他积极的思考。生:(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真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花和藤是怎样装饰乡下人家的房屋的?你找到句子了吗? 生:(读)“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她讲的是这句话(大屏幕显示),这句中哪个词把这“青、红的瓜”和这“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生:是“衬着”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这“青的、红的瓜,衬着那„„”

生:(齐读)“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这“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又衬着那„„”

生:(齐说)“青的、红的瓜”

师: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生:非常美丽,而且还很漂亮,还有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嗬!你能把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绿绿的叶。”

师:这藤可真长,叶可真绿呀!请坐,他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你呢?

生:我觉得这些花生机勃勃,也感觉它很有生机。

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绿绿的叶。”

师: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它们在不断地生长,生机盎然。谁再读读。生:(再有感情地朗读)“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绿绿的叶。”

师:真美!感受了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里的鲜花和竹笋。自己小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自已画一画这竹笋的独特、迷人之处。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旁。

(生小声读第二自然段并按老师要求画出)

师:有谁思考好了?

生:我找的是“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从“探”看出它的长势非常的好。(大屏幕显示)

师:这是她的感受,你对这段话有感受吗?

生:我先给她做一点补充,这个“探”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因为这个植物是不会像人一样探头的,它只是一个拟人的写法,这样也就是写得更加生动。还有我要再说一下“常常”、“许多”,还有“成群”,这个都是说笋的多。

师:刚才老师就想请一位小老师来指导大家读好这句话,正好,你给大家读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师:“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谁再来读?

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棵棵的春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这正是书旁小泡泡里所说的什么样的画面?

生:(齐说)雨后春笋的画面。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此句)师:听老师读。(师范读)

生:(齐声再有感情地朗读)“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这乡下的花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找的句子是“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些花都是自然形成的,非常漂亮,在城市里只是那些小草,非常朴素。

师:它的独特、迷人体现在哪儿?

生:它的独特、迷人体现在“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师:它时时刻刻装点着乡下人家门前。

生:种花的农民们,他们会掌握种花的时间和种花的规律。师:这些花有什么特点呀?

生:他们在这里种这些花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可是在城市里种这些花感觉死气沉沉的。

生:它们朴素中还带着华丽。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朴素是说明它非常的简单,而华丽又说明它非常的美。这两个词融合在一起,简直是美不胜收。

师:你把这种感受来读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师:美不胜收的鲜花种在门前,这种感觉„„

生:令人心旷神怡

师:但是,你刚才说的这些花的品种很普通,不是简单,明白吗?这就是朴素中带着几分„„

生:华丽

师:你看乡下人家门前的“藤瓜花竹”,真是独特、迷人。、请大家迅速地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像第二自然段一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默读时,书要平放。

(生默读并画重点语句,师巡视)师:说说吧!两段都写了什么?

生:这两段写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景色。

师:房前屋后的什么景色?作者都写了什么?

生:有鸡和鸭 师:这些鸡、鸭在„„

生:觅食

师:那我们怎么概括呢?

生:鸡、鸭觅食

师:或者我们还可以说„„

生:觅食的鸡、鸭(板书:觅食的鸡鸭)师:这此小动物可爱吗?

生:(齐说)可爱

师:让我们先到它们的房前屋后去走走。(大屏幕显示)你看,一个分号描画出了两幅场景,女同学读分号前,男同学读分号后,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这分号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场景?

女生:(齐读)“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男生:(齐读)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写到了哪些场景?

生:分号前面写的是慈祥的母鸡带着它的孩子们在竹林中觅食,分号后面写的是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你看看你说得多生动啊!慈祥的母鸡。你想象一下这公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干什么呢?

生:在保护家园

师:这是他的感受理解。

生:放哨

师:嗯!放哨?在干什么呀?

生:看看有没有别人。

生: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和母鸡

师: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师:你看,作者仅用三言两语就写出的这鸡群觅食的特点,写得多生动啊!让我们再到屋后的小河边,和鸭群游戏水中怎么样?

生:好!

师:老师读第一小分句,你们可要跟紧了我。准备好。“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 生:(齐读)“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知道那些鸭子为什么看见妇女在河边捣衣它们也不害怕吗? 生: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

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些鸡鸭与人和谐相处,构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天色不早了,让我们与乡下人家一起共进晚餐怎么样?

生:(齐说)好!师:谁来读?

生:(读)“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她读得真美,大家思考一下,乡下人家吃饭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儿呀?找到句子了吗?

生:(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我们城市里面,都是在家里的饭桌上吃,可他们却是将饭菜搬到户外,天高地阔地吃。

师:这是他们吃饭的独特之处,这样吃饭好在哪儿?书中告诉我们了吗?

生:我找到的是“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幅田园景象。(大屏幕显示)对着天边的红霞,他们„„

生:(齐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师:迎着向晚的微风„„

生:他们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望着天上归巢的鸟儿„„ 生:他们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看着门前这些色彩艳丽的瓜藤鲜花,他们„„

生:(齐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闻着屋后飘来的淡淡竹香,他们„„ 生:(齐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想着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他们„„

生:(齐说)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这就是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在这独特、迷人的小院里他们会怎样的吃饭?想想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看着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边吃饭边说话,非常的开心。

师:一边聊一边吃,来读读吧!

生:(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谁再来?

生:(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他们的心情,特别舒畅,特别惬意,因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外面,这样凉风习习,非常凉快。师:体会的真好。

生:他们有可能一边笑一边吃,一边说一下怎么种这些庄稼,它们成熟以后的果实是什么味道。

师:这是一种喜悦呀!你来读。

生:(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是呀!乡下人家已经和(大屏幕显示)红霞、微风、归鸟融合在了一起,它们已经和自然融合一体了„„

师、生:(共同配乐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本来老师想给你们读一读,有些同学已经情不自禁地与老师一起读了起来,注意最后这句“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自己练习好吗?自己读自己的,把声音放出来。

(生按老师要求自己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多美呀!(大屏幕显示填空)再来试试。

生:(齐背)

师:有些同学已经展示了自己,已经把它们都记下来了,但要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就更美了。再来试试。

生:(齐背)

师:(配乐)在这炎炎的夏日里,我们享用了一顿富有诗情画意的晚餐,在月明人静的夜里,这纺织娘的叫声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吗?自己先来感受感受。(大屏幕显示)

(生自由小声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展示,把我们带进这月明人静的夜晚? 生:(读)“秋天到了„„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读得真美,我都陶醉了。在这秋天的夜里,这纺织娘的叫声会不会打扰我们的美梦呢?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像催眠曲。

师:催眠曲伴我进入梦乡是吧?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因为它赛过催眠曲,无论世界上有多么好听的音乐,都比不过大自然的音乐更美妙。(后面观摩的老师鼓掌)

师:你体会的真棒。老师们都为你鼓掌。它已经赛过催眠曲了。他从文字中读出了那幅画面。这正是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用描写声音来衬托这秋夜的静谧与美好。读读王维的诗句。(大屏幕显示)

生:(齐读)“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你们的语文素养可真高呀!连诗句都读得那么有韵味。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女同学来读纺织娘,男同学来读其他的语句,我们来感受这秋夜的静谧与美妙。

男生:(齐读)“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女生:(配乐齐读)“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男生:(齐读)“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啊!真美啊!老师请两名同学分别读读五、六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在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田园风景画。

生1:(配乐读第五自然段)生2:(配乐读第六自然段)师:描写的怎样一幅田园风景画? 生:是一幅绝美的田园风景画。师:嗬!她比作者的用词还讲究。

生:是一幅举世无双的田园风景画。师:你读出了文字以外的内涵。

生: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田园风景画。

师:那么作者在这里边说,为什么它绝美,为什么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用书中的句子来说说吧!

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这是一幅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指题目)

生:乡下人家。

师:(板书:“和谐人家”)你们真是太有才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画面。

生:(齐读黑板上总结的词语)藤瓜花竹、觅食鸡鸭、乡下人家

师:作者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先写了这花,后写了竹,如果你把这调过来,我们再来感受感受。

生:藤瓜竹花、觅食鸡鸭、乡下人家。师:有感受吗?

生:就是有这个谐音。

师:他体会出来了,读起来怎么样?朗朗上口,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下面,请大家看着黑板,你能不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选取材料,组段成篇的呢?这几幅画面,作者是先写了„„

生:作者先写了植物,然后再写动物,最后再写人。

师:这些画面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了,是吗?你看作者先选取了乡下人家植物„„

生:(齐读)藤瓜花竹 师:然后又写了动物

生:(齐读)觅食鸡鸭

师:这独特的风景和那里的人家相互呼应,融合在一起,成为了„„

生:和谐人家

师:它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屏幕显示)„„

生:(齐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这节课大家读得好,说得巧,收获也不少。我们看看回家的作业。(大屏幕显示)1.背诵喜欢的段落。2.抄写书中描写生动的句子。3.阅读推荐文章《我爱农家》。因为《乡下人家》这篇文章,作者是描写南方秀丽的田园风光,那么今天回家同学们可以比较着读读《我爱农家》,这篇文章是描写北方的乡村生活的,看看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选取材料,组段成篇的。另外,还有一项作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你能不能够在今天上课之后,记住今天上课的甘老师,我来自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我是一位非常喜欢微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我,记住今天的这节课„„(指向课题)

生:(齐说)《乡下人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怎样才能突出“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和突破“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劳动场面展现乡村的美,了解课文在时空、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这一难点呢?课前,我认真的学习研究了教材,结合最近学校推行的郭思明教授提倡的生本教育课堂模式进行大胆的尝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体,以教师辅导为主导”开展教学,从中得到了的启示,获得了感受。

一、自读时想象画面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读通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乡下人家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画面,就必须多读,读通、读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读,让他们在自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乡村生活的画面。

1、乡下人家是怎样装点自己的家园的?

2、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生活的?

3、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多读几遍,并画下来。通过初读课文后,学生们不仅解决了字词,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在交流时,同学们答道:

乡下人家真会打扮自己的家园,他们在房前种瓜养花,屋后养鸡养鸭„„ 他们也真会生活,在小河边捣衣,在傍晚门前吃饭,在夜晚听歌入眠„„(《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二、自悟时体会情味

在初读感受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乡下人家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画面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自悟乡下人家的情趣,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学习、探究合作”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和讨论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劳动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从而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积累丰富的词汇。

通过这样的学习,收到了我班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如,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生1:从“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个句子中我感到了乡下人家独特的风景美。

生2:我认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地理探出头来”这个句子写得最好,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笋迅速生长,如同淘气的孩子和我们迷藏。

生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个句子写出了农家小院动态的美,母鸡爱小鸡,公鸡守家园,多有人情味。

生4:我觉得最有情趣的是在夏天的傍晚,他们和“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和谐相处亲切自然,这是多么亮丽的一道田园风景啊!

三、自归时升华提高

“归”就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作者把乡下人家的风景写得如此之美,读后,使人无限向往,这是与作者热爱自然,善于感悟自然分不开的。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试着归纳一下。

5.《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五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读了《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并学习了二类生字和一类生字,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齐读课题。咱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连成的词语。生:(指生读、齐读、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你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也读好!先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精读课文:

想一想,北风都吹向了谁?(学生边听边思考)

北风都吹向了谁?北风有什么感觉?

生:北风吹向了青草、梧桐树、小鸟。

北风很得意!

师:大家快点去找一找写北风得意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自由读、找)

师:谁来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生: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生: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师:小朋友,什么事让北风这么得意?

生:因为大家都怕它。

师:因为它向青草吹一吹,青草就变颜色了。

生:因为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就躲进了窝。

生:北风一吹,梧桐树叶就落了。

师:再想想除了课文中的小草、树木、小鸟,其他的植物、动物被北风一吹,它们有什么变化?

生:北风一吹,花就谢了!

生:北风一吹,青蛙就冬眠了。

生:北风一吹,蛇、熊、乌龟也冬眠了。

师:你们真会观察。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了北风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就落了叶。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就躲进了窝。

师:原来青草、梧桐树、鸟儿都怕北风,它们害怕成什么样呢?

师:那你们认为北风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北风很厉害。

师:带着你的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段课文。

师:北风一吹,大自然竟有这么多的变化,难怪北风这么得意了!更得意的还在后面呢。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学着北风的样子说说?

(生1读得较好)

师:多得意的北风啊!谁还想学?

(生

2、生3读得都不错)

师:大家都怕它,真的吗?谁不怕?小鱼,谁能把写小鱼不怕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小鱼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鱼很勇敢。

师:谁想来做勇敢的小鱼,对着得意的北风说不怕?

生:我们就不怕!

师:想做勇敢小鱼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对它说!

(学生一起说:“我们就不怕!”)

师:老师想让男生、女生合作表演一下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注意加上动作和表情。

师:北风听到小鱼说不害怕,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师:小朋友想一想,北风“气极了”会是什么样子?

生:它会憋足劲,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一口气。

师:大家再读一读,(生读得很好)你们的这一口气吹得真有力,吹得老师都有点冷了!“口”、“气”都是生字,但“口”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不用我再说了。“气”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跟老师写一写,注意最后一笔“横折

斜钩”。那么,北风的这一口气吹来了什么呢?一起来看:

(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件)

师:大雪飘呀飘呀,飘落在大树上,飘落在田野里„„

雪下得真大呀!我们送它一个词,就是——

生:鹅毛大雪。

师: “毛”大家千万要小心,粗看像手不是手,竖钩变成竖弯钩。师:请男生一起读读这一段,让我们再次感受 北风的厉害!

师:小朋友想一想:北风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它想让小鱼怕它!

生:它听说小鱼不怕它,很生气,就这样做了。

生:他这样做是想把小鱼给冻死。

师:那么,小鱼有没有被冻死呢?我们来看:

(播放第五自然段的课件)

师:小鱼不仅没有被冻死,还在水底快活地做游戏呢!

大家一起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里,像小鱼一样勇敢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生:梅花不怕冷。

生:松树不怕冷。

生:北极熊、企鹅都不怕。

师: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说得非常好!老师今天把它们请到了课堂,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挺立在风雪中的梅花和青松)

师:看着它们在风雪中勇敢的样子,我好像还听到了它们勇敢的声音,它们好像在对得意的北风说——

生:我们就不怕!

师:老师最后请的就是在座的你们每一位小朋友,因为你们和它们一样勇敢,这几天天气这么冷,可是没有一个小朋友害怕,大家都能按时到校,认真学习,还坚持锻炼!所以我们也一起大声对着得意的北风说——

生:我们就不怕!

师:我们再次读读课文,感受一下小鱼的勇敢吧!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教师指导写生字“毛、气”)。

课 后 反 思

《北风和小鱼》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青草变黄,梧桐树落叶,鸟儿躲藏。河水结冰后,勇敢的小鱼依旧快乐地躲在水底捉迷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读课文,并体会到北风的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以及小鱼面对强者毫不畏惧,很勇敢。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较能赢得学生们的喜爱。

结合本文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紧紧围绕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通过情境引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出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比如,对北风和小鱼各自说的话,让学生从情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语气,从而再表演中感受北风的得意、小鱼的勇敢。在教学中,我采用品词、品句、品读课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这节课上下来,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来看基本上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与遗憾。

遗憾一:预先设定的一个教学环节遗漏。在学完小鱼很勇敢说“我们就不怕”的那一段后,其实设计有一个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的环节:男生做得意的北风,读第2段北风说的话;女生做勇敢的小鱼,读第3段小鱼说的话;老师读旁白。但教学中直接被我跳过了老师的旁白。

遗憾二:课文重点词句(呼呼地、得意、猛吹一口气、非常得意)的朗读教学上不够透彻。在学生学习第一段的时候,尤其是第1句话——“北风呼呼地吹着”,引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就指名了几位学生读、再齐读,朗读的形式不多、感情不足。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学习篇幅较短的诗歌,现在一下子

跳跃到学习篇幅较长的童话,就学生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朗读课文时会出现心有所感而无法朗读到位的情况。这时候,我可以领读的,但没有实施。造成对北风呼呼地吹理解不充分,影响到学生对“猛吹一口气”的感悟。

遗憾三:课程时间没有把握准。第一段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边第四、五段话没能精读,学习很仓促。

措施:

1、指导精读课文时不仅要抓重点词去读,还要指导学生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学生才会入情入境。

6.《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六

1.研读文本。“百数表”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出现的,也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数多,直接观察,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因此需要对百数表进行解构,让学生在解构和建构中,不断深化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抓核心词。如何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百以内数的顺序的表象,在探索百数表的规律中加深理解数的意义呢?我抓了3个关键词:局部、发现、整体。

3.提大问题。以往“做个百数表”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目标定位在认识百数表、发现并描述其规律上。然而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况,依据学情来制作百数表,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形成数的顺序的清晰表象,发现并理解数的顺序及其中的规律,最终用这种整体的表象巩固充实现阶段数的概念的学习。

(1)如何填写百数表?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会运用你的发现吗?

【课堂回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玩游戏,好吗?在玩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朋友,看!这是一个表格,你知道什么是行和列吗?(手势表示)

生:行就是横着看,列就是竖着看。(边做边说)

师:这是个10行10列的表格。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表格里和数字宝宝们玩游戏,做个百数表(板书),准备好了吗?

【分析】游戏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表格的先引入,再次认识行与列,建立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悄无声息地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游戏开始,初步感悟

师:数字宝宝们想在这个表格里安家,看,谁的动作快!你知道第一行里还能住哪些数字宝宝吗?为什么?

生:2、4、6、8、10,它们是按1~10的顺序排列的。

师:再看,又住进来一些数字宝宝了。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51、61、71、81、91。

师:又有一队有意思的数字宝宝住进来了,快看!

生:哦,两个数字相同。

师:能说得准确点吗?两个数字相同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师:这些数字宝宝是怎样在这里安家的?有感觉了吗?

师:好,不着急分享,请带着这样的思考,继续找你们的感觉,并完成课本中的百数表。

【分析】课本中的百数表,只给予斜着经过中心的两行数列,大部分学生比较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数在排列中会出现很多规律,有些规律是交叉进行的,学生在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时,难以找到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重制百数表,引导学生先局部认识百数表,通过这些局部的认识,学生有了感觉,但教师不急于揭示,而是引起学生关注,静待花开。同时,学生自主发现奥秘,更能促进学习的自然发生。

三、游戏升级,发现规律

1. 给定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猜34应在哪个格子。

师:刚才的游戏都太简单了,现在游戏升级,你知道34住在哪个格子里吗?

生:从31开始数,就知道34在哪了。

师:你怎么知道从31开始数呢?

生:它们的十位都是3,在同一行。

师:你们听懂了吗?也就是说数的位置跟数位有点关系,是吗?

师:那我要找十位数字是8的数在哪找呢?十位是5的呢?

师:看来数的位置和十位有关系,那个位呢?

生:老师,我发现了也可以看个位,34和4在同一列。

师:确定?在你的百数表里找找看。你现在有什么想法了吗?

生:要看它在哪,可以看十位或者个位再去找。

生: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数在同一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在同一列。

师:哇,多棒的发现!你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在有2个数字宝宝在争辩,需要我们帮忙。47和74都想住这里,你觉得谁对?

师:虽然这两个数都有数字4和7,但数位不一样,一个4代表4个十,一个代表4个一,所以给数找位置的时候要看清楚个位和十位,不同数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出几个数,让它们能站成笔直的一队吗?

师:多棒的思考呀!这是横着站成一队了。还有谁可以继续超越?

【分析】在游戏的促动下,强化学生对行与列中所蕴含的规律的感觉,让孩子们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领悟慢的孩子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感觉。

2. 隐藏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找23和45的位置。

师:游戏再次升级,你能找到23和45的位置吗?(2人小组合作)

生:我是先找到21和41,然后再找23和45的。

生:我可以找3和5,然后往下数就能找到23和45了。

师:真棒,学以致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3个位和十位的数字都比34少1,所以23应该在这。(在PPT上指出)

师:能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吗?

生:2比3少1,就在上面,3比4少1,在左边,就在这里了。(边说边比划)

生:有顺序的,按1、2、3……9排列的。

师:每一个数都有它固定的行与列,通过行与列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帮数字宝宝找它们的位置。

【分析】没有了显性的位置标志,学生就“被迫”去寻找另外的参照物。通过行与列的关系,就可以找到位置了,初步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某些学生来说,隐藏的数还是会在脑海里呈现,此时百数表已在学生的头脑初步建构了。

3. 描述规律(把百数表完成地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个百数表,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表中有趣的排列规律描述出来吗?(静观3分钟,给予学生整理的时间)

【分析】在此学生的发现会有很多,尽管孩子语言不精准,不全面,但这都是孩子们自己感受得来的,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把自己的感觉总结描述出来。

4. 解构百数表。

师:百数表里藏着很多秘密,你会运用你找到的规律吗?(完成课本的想一想,填一填)

【分析】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加深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最终使百数表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完整表象,使之成为百以内数的学习工具。百数表中不仅存在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还有数与数的运算关系,而数与数的关系和规律是摸不着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百数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模型的思考,让学生慢慢地有感觉,在感觉中发现、总结,这样学生就自主地建立了百数表的整体表象,强化感受数的概念。

四、层次练习,深化巩固

1. 在填好的百数表上涂一涂,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把个位上的数是“0”的涂上绿色;

(2)把个位上的数是“7”的涂上蓝色;

(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涂上黄色;

(4)把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涂上红色。

2. 填一填,说一说。

(3)小于50的数在哪边?大于60的呢?

3. 在百数表上找一找。

(1)在第6行第5列的数是?

(2)78在第几行和第几列?

五、全课总结,完善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百数表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工具,它里面蕴藏了好多的秘密,非常有意思,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回家做一个百数表吗?

师:期待看到你们精心设计的百数表,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百数表突出了数的定位、数行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渗透两维坐标思想。

1. 重制百数表,给予学生做题的感觉。

教师用书将此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2. 使百数表成为突破百以内数概念学习的有效工具。

最后的回归能使学生巩固和扩展现阶段数的概念,使百数表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3. 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7.《中庸之道》课堂实录和反思 篇七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过犹不及、义之与比、知和而和、和而不同、乡原”等词语。

2.辨析“和”、“同”的区别,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师:《论语》的学习已经进入了尾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这册书中孔子的哪几个弟子提到最多?

生: (七嘴八舌) 子路、颜渊、子贡……

师:孔子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对谁的评价?

生:子路。孔子说:“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子路会不得好死。

师: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么难听的话呢?他当时看到子路什么样子?

生:行行如也。

师:对, 刚强外露, 所以孔子为他担忧。那当时旁边的子贡是什么样子的?

生:侃侃如也。和乐的样子。

师:文中说“子乐”, 孔子见了很高兴。那么孔子对颜渊是怎么评价的?在你们的记忆里是不是有一个自得其乐者的形象?

生: (齐背) 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师:颜渊是多么有道德啊!孔子对他赞不绝口。还记不记得孔子让子路和颜渊谈谈各自的志向, 他们是怎么说的?

生: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

师:子路总是豪气外露, 颜渊是多么谦虚谨慎有涵养。

(多媒体显示)

孔子眼里的弟子:

颜渊———“贤哉, 回也!……贤哉, 回也!”

子贡———“冉有、子贡, 侃侃如也。”

子路———“子路, 行行如也。”

“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师:以上是孔子眼里的弟子, 那么在弟子眼里孔子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有一句话是弟子对孔子的赞扬, 写出了孔子的气质风度。谁还记得?

生: (部分)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多媒体显示)

弟子眼里的孔子: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师:从这个对比当中, 你们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处世哲学?

生: (部分) 中庸之道。

师:板书课题———中庸之道。

二.检查落实, 巩固知识

师:这篇文章共9章, 前5章请男同学朗读, 后4章请女同学朗读, 并分别找出读音不正确、断句不规范的地方。

学生正音正字。主要问题是“适”“恶”的读音。

师:出示两个重要句子请学生翻译, 找出通假字, 指出句式特点。

(多媒体显示)

1.“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4.10)

2.“恶徼以为知者,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17.24)

(学生回答)

三.理解题意, 探究内涵

师:什么叫中庸之道?以前你们听说过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请看注解 (1) , 书上是怎么解释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注解 (1) :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 用, “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 庸, 常, “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师:能读懂吗?

生: (摇头) 不懂。

师:的确很抽象, 但孔子是不会这样去说教的。他把中庸思想通过日常对话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出来。

师:大家看看文中哪些篇章比较通俗地讲出了中庸的思想内涵?

生: (11.16) 朗读并简析。

师:这里有个关键词请找出来, 并解释一下。

生:过犹不及。做得过头和不够都不行, 本质上是一样的。

师:你能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吗?

生举例略。

师:其他同学谁还能再举一个事例?

生举例略。

师: (板书:不走极端) 生: (4.10) 朗读并简析。

师:既不亲近谁, 也不疏远谁, 你们能做到吗?

生: (摇头) 做不到。

师:那么谁能做到呢?

生: (齐声) 孔子。

师:当然。请再读一读这个句子, 谁能做到?

生: (齐声) 君子。

师:君子为什么能做到?他们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生:义。

师: (板书:义) 君子以义合, 这叫———

生: (齐声) 周而不比。

师:君子团结而不勾结, 就会与人和谐共处。小人以利合, 利有大小之分, 所以, 与人交往一定会有亲疏之别。 (板书:交往适度) 请接着寻找。

生: (17.13) 简析较含糊。

师:请通俗地说一说这里包含了怎样的中庸思想?

生表达不够明确。

师:乡原, 照应了上文 (13.24) 中的哪一句话?

生: (齐声) 乡人皆好之。

师:说明这种人是怎样的人?

生:这种人对好人坏人都好, 说明他不讲是非, 不讲原则, 表里不一, 是伪君子。

师:哪个字表达了孔子对这种人的痛恨?

生: (齐声) 贼。

师:孔子为什么要把他称为“德之贼”?

生:不讲是非原则, 就破坏了道德标准, 而且这种人八面玲珑, 讨人喜欢, 迷惑性大, 别人以为做人就当做这样的人, 久而久之, 就会败坏社会风气。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 “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好人喜欢他, 坏人讨厌他。这个人一定是善恶分明、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有仁德的人。

师:对。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做到喜爱人, 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板书:公正仁德)

师:请大家把这两章连起来齐读一遍。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篇章也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内涵?

生: (13.23) 中的“和而不同”。跟中庸有关的两个关键词是“和”、“同”。

师:你能说出这两者的区别吗?

生只是读了一下注解。注解比较笼统。

师:我忽然想到了两个成语 (写在黑板上) :指鹿为马、百家争鸣。请哪位同学结合这两个成语谈谈“和”与“同”的区别。

生先判断, 然后谈区别。师点拨并补充。

(多媒体显示温家宝的讲话摘要, 并请学生齐读。)

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来酷爱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讲话

(多媒体显示)

和:承认差异, 各得其所, 和谐发展。

同:盲目附和, 人云亦云, 以利相合。

(板书:和而不同)

师:有人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比如:两人吵架, 怎么处置?各打五十大板。

这个跟中庸之道有什么区别?

生举例辨析略。概括出要点:折中主义———不分是非, 不讲原则。

四.深入挖掘, 厘清概念

师:刚才讲到君子交往要以“义”为原则, 除了“义”以外, 你们看看实行中庸需要受到什么制约?

生: (齐声) 礼。

师:范读 (1.12) 。这章中有哪些难理解的地方吗?

生:和谐为什么要用礼来制约呢?不以礼节之, 为什么会“不可行”呢?

生:什么叫“知和而和”?

生:“礼”到底怎么理解?

师:我们先来理解什么叫“礼”。哪个同学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生:“克己复礼”中提到“礼”就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生: (读注解) 礼的作用是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生:《词语手册》上说礼就是礼仪、规矩、制度。

师:孔子的政治偶像就是制订周礼的周公。简单说, 礼就是能把周代治理好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礼仪等。那么, 为什么“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就会行不通呢?谁能说说对“知和而和”的理解。

生表达不出。师请生读译文: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

师:这样吧, 我来做个假设。你们班是年段里的先进班级, 班里一片和谐, 班风很好。 (指着两位同学) 这位女同学和这位男同学因为某种原因打架了, 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你是班主任, “知和而和”, 你会怎么处理这两位同学?

生:教育他们, 内部处理, 不上报学校政教处。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知和而和呀。否则就破坏了班级的声誉, 破坏了班级的和谐。

师:可是久而久之, 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

生:恶性循环, 班风不正……

师:所以说要在遵守“礼”的前提下求和谐。 (板书:礼)

五.探寻方法, 激发思考

师:小结上面内容。问:那么, 做到中庸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哪里可以看出不容易?

生: (6.29) 中的“鲜”、“久”。

师:能在句中找找原因吗?

生:“至”, 即高到了极点。

师: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 要做到确实不容易。那么, 不容易, 是不是就不去做了?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齐声)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师:那么, 怎么做到中庸呢?哪些篇章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做法?

生:人生活在社会中, 必然要与别人交往。首先就从交友说起吧。 (13.21) 中, 孔子认为首先要结交中庸的人, 毕竟近朱者赤。“不得中行而与之”就退而求其次, 结交狂狷者。

师:讲得很好。你能说说“狂”、“狷”有什么不同吗?

生理解、简析略。

师:应该是先结交狂者, 后结交狷者吗?

生:不是, 应是同时结交。因为各取其好的一面, 这样可以做到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会不断向中庸靠近。

(板书:与中行交狂狷)

师:其他篇章有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醒) 是不是从反面看看。

生: (17.24) 君子和子贡憎恶的7种人, 都是人格低下卑劣的人, 与君子格格不入的人。

师: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远离小人。 (板书:远小人) 请大家再仔细辨别一下, 孔子之所“恶”与子贡之所“恶”, 这两类人有什么区别吗?

生:前者违背仁德, 不符合中庸之道;后者混淆仁德, 假托中庸之道。

师:可谓一语中的。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17.24) 。

(师小结)

六.应用拓展, 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结合学过的内容, 来替孔子判断一下。

(多媒体显示)

你认为孔子愿意和下面哪些人交往?请说明理由。

曹操、刘备、鲁迅、周恩来、李白、陶渊明

生: (各抒己见, 争议很大。场面活跃, 气氛热烈。)

(例如:生1首选周恩来和刘备, 理由很充分。教师追问:如果没有周恩来和刘备, 孔子会结交谁?生1:李白、陶渊明。因为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师追问:为什么你肯定孔子不会结交曹操和鲁迅?曹操和鲁迅一样吗?生1:曹操是一代奸雄, 他的言行不符合“义”和“礼”。他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根本不符合中庸之道。鲁迅太锋芒毕露。生2立即加以反驳:要了解曹操就要去看《三国志》, 而不是《三国演义》, 历史上的曹操不是这样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爱憎分明, 明辨是非, 符合中庸之道。)

(师总结)

七.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中庸之道》从《论语》中选取了9个章节编排在一起, 这样就构成了一篇课文。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绝对不可能通过这9章把它讲透,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这篇课文, 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比较通俗的理解什么是中庸。所以, 我们备课的时候就不能不思考:选取的这9章之间有什么联系?它构成了怎样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该做的是立足文本, 重新整合教材,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使学生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避免这样几种做法。

1.避免理论灌输。

中庸是深奥的哲学, 其中的哲理概念, 历来是见仁见智的。学生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们不能强行灌输, 就像第一个注解中对中庸的解释, 我相信学生真不懂, 教师也似懂非懂。所以我们不能从别处把理论搬过来, 在课堂上原封不动地贩卖给学生。要让他们能借助文本得到通俗的理解。

2.避免大量引入。

自从诞生了百家讲坛以来, 国内就掀起了一股论语热。以于丹的《论语心得》最为轰动。名家对《论语》的解读五花八门。例如:讲读、注疏、讲要、新解、今读……为了讲深讲透, 我们往往会引用名家的点评、解读。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会儿引入于丹的视频, 一会儿是名家的声音, 一会儿是大家的某一段摘要, 唯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 结果把文章上得很空。课堂上, 我们要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

3.避免逐条讲述。

表面看按部就班, 实际上会把文章上得支离破碎。这种机械刻板的方法, 会让学生立刻产生厌倦情绪。所以, 我的方法是重新整合文本, 形成新的思路:什么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要受到“义”、“礼”的制约———如何做到中庸。

4.避免喧宾夺主。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不如你期望中的那么到位、透彻, 教师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加以补充发挥, 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这时候, 教师需要的是耐心的态度和正确引导的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 铺设台阶, 在互动中帮助学生自己解读。

上一篇:导生案例分析下一篇:民兵政治教育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