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12

《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共13篇)

1.《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解“俑”,走近“秦兵马俑”。

1、文字游戏,引出“俑”。解释“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

2、板书课题“秦兵马俑”,释题:秦,指的是秦代,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出示图片)。

3、揭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秦兵马俑的,又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巩固生字认读(课件)。

注意: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在不同语境中选择不同读音。

2、送词语进课文,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课文写了秦兵马俑的哪些内容。

3、交流感知:课文写了秦兵马俑的哪些内容?(抓过渡段,板书相关内容)

4、出示过渡段,体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5、理清文脉: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2规模宏大;4、5、6、7类型众多;8鲜明个性)看看一头一尾与中间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6、学习第一、第九自然段,抓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体会“世界遗产”的地位与首尾呼应的关系。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读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

(一)聚焦“规模宏大”,感悟介绍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1)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2)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3)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二)聚焦“类型众多”,感悟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1、出示“阅读提示”:秦兵马俑到底有哪些类型呢?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画出描写它们的词语读两遍。

2、学生交流读句:秦兵马俑到底有哪些类型呢?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2)武士俑:体格健壮,体型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蹬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3)骑兵佣:上着短甲,下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上马冲杀。

(4)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三)聚焦“神态各异”,感悟“个性鲜明”。

1、过度:这几种类型的兵马俑神态如何?“神态各异”的还有哪些兵马俑?

2、引读第8自然段,思考:那么多的兵马俑,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描述清楚的?

3、引出句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体会排比句的妙处。

4、体会省略号的用处。

5、领悟写法: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作者又是怎样把它们写生动的?

6、合作朗读:男女出生分别齐读看到的、想到的,感悟拟人化加排比的手法、四字词语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描写的妙处。

四、积累运用,再现“兵马俑”。

1、创设情境:走进秦皇陵,走近秦兵马俑——问:你觉得可以用刚才的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2、练笔超市(课件出示):

(1)再现“武士佣”:选择以上四字词语:描绘“武士佣”,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

(2)仿照第8自然段,想象补白省略号省去的部分。

3、交流自己的写话。

五、拓展延伸,搜集“世界文化遗产”。

1、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2、探究活动:我们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多少?

2.《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 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 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 神态庄重, 好像在暗下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 勇武干练, 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 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 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过渡:这些兵马俑乍一看, 似乎一样, 只有仔细观察, 才会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异。现在, 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它们, (1) 快速默读§10, 思考, 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自评:通过默读, 对本段文字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2) 从“极为”这个词, 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好这句话。自评:咬文嚼字, 让学生感受到兵马俑举世无双的地位。 (3) 为了把兵马俑不同的神态写具体,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 , 是怎么表示的? (4个“有的……好像……”) (4) 请仔细体会一下, “好像”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所见还是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没有这些联想, 效果会怎样?自己读一读, 品一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点乏味? (没有了联想, 文章也就失去了许多生气。所以, 我们今后在描述物体外在形象的时候, 如果加上联想, 你的文章一定会引人入胜) 。指名读描写神态各异的句子。自评:课文是个范例, 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 对指导学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5) “……”省去了什么呢? (省去了许多不同的神态。) 谁能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补充一下? (有的微闭双目, 好像在养精蓄锐, 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有的眉头紧锁, 好像在深思着一件什么事情……) 自评: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 有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6) “此时, 走近它们的身旁, 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兵马俑太惟妙惟肖了, 太逼真了, 太栩栩如生了。) (7) 近八千尊兵马俑就有近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千人千面, 无一雷同。真是神态各异。难怪, 作者说 (引读)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8) 下面, 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写得也很精美的 (四个排比分句, 由四组轮流读。) 自评:由于以上的引导和训练, 此时, 学生已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诵读。

3.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秦兵马俑;智慧;民族;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1-01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征伐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然而,在战国时期生产力落后,各国军队人数均衡秦甚至更弱一些的情况下能把全国统一起来非常之伟大,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秦始皇,在当时发展的非常好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除了秦皇的睿智和秦军的英勇还靠什么呢?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秦代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形同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依次排列在3个俑坑中,相辅相成,错落有致,模拟着当时战争时的布阵和设施:一号坑东面有三组横向排列的武士俑,手握弓弩远程兵器,推断是前锋部队,二号兵马俑坑主要由骑兵、步兵、弩兵和一些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的军阵。可以分为弩兵阵、驷马战车阵、车兵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三号坑的兵马俑平面呈现出凹字形,它与一号坑、二号坑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统帅三军的指挥所。

当我们置身队列严整、肃穆端庄的军阵之中,凝视着这些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陶制兵马形象之时,大概无不要被这千军万马的,浩大工程所撼动。从这些赳赳武夫的化身上,我们得到一的第一个强烈印象不仅仅是数量和艺术的感染力,,更重要的在于留于后世的人文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这种内涵深沉的尚武精神不仅是秦兵马俑主体思想的一个侧面,而且也是秦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和核心精神。这种精神几乎成为别无选择的唯一的思想统治方针,并鼓舞和激励着秦的统治者们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和拼搏,直至实现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伟大业,更重要的在于留于后世的人文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

在兵马俑博物馆保存的部分兵马俑不难看出,这些兵马俑展示的是秦时作战时勇猛辉煌的情景,从秦俑其中的一个弩兵部队的佣兵布局来探索秦时的军队训练有素,团结协作的宝贵精神,秦俑博物馆里有一个至今已覆满黄土的俑坑,周围都是立姿射俑,其身旁出土有青铜弩机和箭镞;中间是蹲跪式射俑,身旁仅出有青铜箭镞,木弓遗迹已看不清楚。说明这个方阵是由弩手和弓箭手共同组成的射兵小阵,二者配合布阵,正好有利于克服各自弱点而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然而,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我们从布阵方式可以看出秦军的胜利并不只是依靠君王的睿智和战士的英勇善战,还需要集体的协作分工配合的默契、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领军作战好的兵器和好的军队是分不开的,在秦皇陵不难看到持拿兵器的佣兵,在秦俑中最多看到的是弩、箭镞、青铜剑、兵马车等作战工具,汉刘熙《释名·释兵》中说:“弩,怒也,有执怒也。”从汉人对弩的名称含意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从出现在战场上后即被认为是声势威响如怒势的兵器。秦代军队之所以能叱吒风云,统一六国,与其有杀伤力极强的弩机不无关系。本文将从秦俑弩和箭镞的设计原理和设计理念来探索秦时人民的伟大智慧。

在弩的使用中,弩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秦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无疑是弩对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的创新,切克服了拉弓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性的改良。由此可以想到,秦弩机在对弓的造型改良创新设计后,在战场上是发射既准确威力又大。从秦时工匠对弩兵器造型与结构的创新改良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秦人在设计中不仅已经能够将产品的功能性与人使用的便利性结合,而在设计中已经懂得运用原动力。这表现出了秦国在军事工具上创新的精神和智慧。

在战国时代与弓弩匹配合使用的箭镞的种类很多,而秦的箭头造型却是三棱形的。比较这秦兵所用的箭头与普通箭头相比可以看到,秦军的三棱箭头改良了普通带翼箭头容易受风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的弱点,使射击更加准确,而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会形成切割力,使箭头更具穿透力。有研究人员在对这种三棱造型进行分析时还看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今天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然而,在秦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三个弧面几乎相同,每个箭头大小相差甚微,如果没有标准化分工流水线制作,任何一个能工巧匠都不可能制作出如此大小、形状一致的物品。我们今天的设计中,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批量生产和使用互换,保证整体质量,从而极大限度的提高其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秦人在那个时候已经懂得运用我们现代仍旧认为效率高、质量高的标准化流水性分工,众所周知,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综上分析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并非某一个因素某一个人所促成,是需要集体智慧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勇往直前的力量等。纵观我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设计发展却难如人意。理论上讲后现代主义之后,设计开始注意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结合,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然而这些道理从秦皇兵马俑出土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已经明白其中的妙处,作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如何让设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首先应把设计纳入国民教育发展战略的范畴,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应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发展创新,继承发扬古人团结协作整体性的凝聚力,总结应用当代新技术新科技让中国的设计行业如秦时军队一般战胜阻碍,迅猛发展,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4.《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释题: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

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交流生词的意思: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全班一起朗读词语,要求边读边想生词的意思。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5、引出过渡段:

并说说这句话哪一部分是承上,哪一部分是启下。

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过度:

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4、引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带着问题再浏览第二小节:

为了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小节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呢?

5、指名当小导游读第2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词。

2、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短语及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绝无仅有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同桌互改,订正。

2、用上刚刚听写的词语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师过渡: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思考交流:

类型众多是什么意思?个性鲜明是什么意思?

3、接下来课文描写了那几类兵马俑?

4、学习第5小节:

⑴ 过渡:

哪一种类型的兵马俑描写的最详细?

(武士俑)

⑵ 指名读第5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一小节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士俑?

第一句:外貌

第二句:动作

第三句:神态

⑶ 你觉得哪一句描写的最生动?读出来,并说说理由。

⑷ 这三句话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

(由整体到局部,这是外貌描写常用的方法。)

⑸ 齐读第5小节。

三、用刚才的方法自学4、6、7、8小节,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四、总结3到8小节用了详略结合的`描写方法

五、学习第9节

1、学生自读。

2、说说这段话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读读这句句排比:

想想它有什么特点。

(先描写再想象)

4、你最喜欢哪个分句,说说为什么,并读一读。

5、续写。

6、齐读这一小节。

六、再读全文

1、师生接读: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2、再读全文。

七、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5到8小节的写法(有详有略,详写的部分注意描写的顺序),描写课间活动。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本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xx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2.板书课题。

“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物,多为木制或陶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会读书的孩子,总是善于发现。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找一找,划下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句子一方面介绍了规模宏大,另一方面介绍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是的,兵马俑大到整体的军阵阵容,小到个性鲜明的各类型兵马俑,都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

三、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到规模宏大?抓住它,想象气势,然后读出来。

2.汇报:“宏大”就是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作者是怎么介绍的?

●预设一:抓住数字体会宏大。

⑴面积大:“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

如果对篮球场还有些陌生的话,与我们的教室相比照,教室约50平方米,那么相当于多少个?(约400个教室)

数量多:“近8000个”“6000多个”组成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同学们,用数字来说明是说明文中常见的,但我们读的时候,别让它一晃而过,也应该让它和我们熟知的事物比照一下,就更能体会到它的宏大了)

⑵请同学们强调着数字来读一读,读出气势来。

●预设二:巨大的拱形大厅整体的阵容

(1)通过“巨大”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规模宏大。

⑵出示图片,身临其境。

随机了解:什么感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震撼)

⑶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真像是当年秦始皇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似有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之势。)

四、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1.课文介绍了几种俑?

补充:据资料介绍,光军吏俑就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士兵俑又分为骑兵、步兵俑、车兵俑等,书上的插图叫跪射俑,还有叫立射俑,真是“种类众多”。

小结:同学们,查阅资料,掌握更多的资料对于我们学习课文、深入理解会有更大的帮助。

2.秦兵马俑的魅力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取胜,更在于它那“千人千面”的雕塑艺术。课文中说他们“个性鲜明”。

●“个性鲜明”,“个性”是指性格、气质。这些俑不能动有不能说,你怎么能感觉到他们不同的个性?(通过他们的神态可以感觉到)

●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动作,选择一个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去掉“好像”的后半句,进行比较。体会在描写时联想的作用。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

这一段有个表达方面的特点,即:先写了作者的所见,之后又加入了作者的联想,正因为有了联想才让我们读课文时,觉得兵马俑像活了一样惟妙惟肖,似乎有了盔甲之寒,有了肌肤之温,有了一颗砰然跳动的心脏,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神。

五、引读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以引读的方式:

怪不得,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

怪不得,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

秦兵马俑的经久魅力在于它雄浑博大的宏观场面,在于它栩栩如生的精雕细刻,让我们共同赞颂:(文章最后一段)。

2.小结: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名为《苏醒的地下军团》,你会了解更多的秦兵马俑的情况。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⒉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出示图,师问:这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秦兵马俑。

⒉把你知道的秦兵马俑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学习第四九自然段。

⒈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①读一读,圈出表示外貌、神态、动作的词。

②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

③演一演,根据书上的描写做一个动作,其他同学猜猜演的是什么俑。

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学习。

⒊交流。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⒈学生默读,用横线画出表示神态的词。

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六、作业:

⒈依照文中的过渡段练写片断。

⒉搜集秦兵马俑相关的课外资料。

板书: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精品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走一走(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对课题可以怎样理解,特别是俑

2、怎样去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阅读学习提示,然后根据学习提示自由的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读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要说?

3、简单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些什么?并从学情出发,让学生上黑板写出一些概括的词语:比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教材。

三、再次默读读课文,领略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

1、老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抓住享誉世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词语切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以读为焦点,展示教学

3、哪些地方是你的感触最深,请你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4、交流:

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读出兵马俑的宏大气势

第三第八自然段主要各种俑不同的威风,敏捷和勇猛。第七自然段主要抓住几个排比句,入境的想象,/sjbwz/并读出韵味。首位要读出惊叹和赞美

四、积累运用:

一是读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也可以进行摘抄

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取一部分)改成解说词。向大家简说,也可以是导游的形式。

五、延伸拓展: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李光耀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绳

这一激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秦俑,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和伟大未来的证明。 基辛格

阅读链接:

陕西省关中平原一带,曾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政治舞台,又是他们最后归宿之地。从公元前11世纪起,就有周、秦、汉、隋、唐等11个封建王朝,在关中平原上的长安(今西安)建都,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封建帝王就有27个埋葬在这一带。其中最为庞大的、令人触目的`陵墓,就是位于临潼县东5公里下河村附近的秦始皇赢政的陵墓。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即位时(公元前247年)便开始建造皇陵,征调7万多劳动力,耗费金银钱财无计其数,/article/化费36年之久,终于在临潼骊山脚下,建造起一座庞大的皇陵。陵墓夯土堆高达150米,那四面坡的冢形,气势如山,简直就是一座巨形的中国金字塔。

秦始皇陵墓,冢高55米,周长20xx米;经过钻探、调查,其陵园基地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为2525米,外城周长为6264米,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陵墓奢侈至极,墓顶以珠玉缀出星宿,墓底以玉石堆砌山岳,以水银造江河湖海,以鱼骨油为灯烛;上有金制凫雁,下面铜铸的棺椁,珍奇珠宝不计其数。在其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坑内葬有大量的与真人真马大小等同的陶制彩绘兵马俑,以及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1万多件,实为世界罕见。后来在陵墓西500米处,又发掘大量的胥役墓坑,每坑2~4人不等,大都为屈肢埋葬。

根据现在已经发掘的秦陵兵马俑坑,可编成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部分。其中以一号坑规模最为庞大,它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内有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等6000多件,排成了一个长方形的、以士兵为主的混合战车的军阵,阵容庞大,气势宏伟。二号坑在一号坑的北侧前面,占地约6000平方米,是由陶制士兵、骏马、战车、骑士,组成步、弩、车、骑等四个兵种,手中各持弓、箭、弩和戈、矛、戟、剑等实战兵器,形成一支庞大的特殊军队的阵势。三号坑在一号坑的后面北侧,占地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前端甬道口有一辆统帅乘坐的彩绘战车,有上百名武士手执戈、矛、戟、剑等,森严环卫,军威凛然,好像一号、二号坑军阵的指挥部。现在一号坑上面已建起一座长200米,跨度宽约70多米的拱形展览大厅,并于1979年落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供中外人士游览参观。秦始皇陵墓发掘的这些千军万马,守护秦陵有20xx多年,终于面世,这是本世纪中最壮观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与各种兵俑的神态,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导入:

同学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了位于西安临潼的兵马俑后感慨: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今天,我们也去参观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1、课件播放图片:

说说你看了图后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想想全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什么?找找哪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2、学生汇报:

出示第3段: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读:

说说宏大,鲜明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鲜明:鲜活。)

三、研读主要内容

1、课文哪里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几段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学生汇报。

3、过渡:

让我们先睹为快,一起走进兵马俑,去仔细看看这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吧!老师这里有个要求:

(出示课件)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4~8小节。

思:想想这几段共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议:向同桌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种?为什么?

4、交流汇报:

⑴ 将军俑:说说自己对将军俑的印象。

随机理解:身材魁梧,昂首挺胸。

⑵ 武士俑、骑兵俑:说说自己的感受。

⑶ 陶马:指名读。

闭上眼睛,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用鼻子闻一闻,你似乎又闻到了什么?

5、小结:

对呀,那一匹匹战马,似乎让我们闻到了浓浓的硝烟味。让咱扪连起来读读这句话。

6、古代的工匠们把一个个兵马俑制作得像真的一样,作者又写得如此栩栩如生,那同学们也要读得活灵活现。全班齐读4~8小节。

7、哪里看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相机理解:鸟瞰,统率,南征北战,所向披糜。

师:当我们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放眼一览那威武军阵时,都会为之惊叹!你能读出自己的这种情感吗?

8、齐读第二段。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军容严整,气势雄伟。

(播放军队混战声音)

9、当你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如此威武雄伟,你心中最想说什么?

四、总结

1、是啊,这一行行的金戈铁马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当我们面对着这些古老而又雄壮的建筑时,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2、出示: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5.《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听导游讲,兵马俑的一号坑是长方形的,其中武士俑最多,而且这么多的士兵,没有一个是表情一样的。

我仔细地观察这些兵佣,发现他们雕刻的非常精细,连头发丝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像真人一样逼真。他们的铠甲层层密密,这样设计是有目的的。当战士冲锋陷阵时,可以不收铠甲的束缚。

跟随者导游的脚步。我们又游览了二号坑。二号坑里陈列着几座将军俑。他们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穿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威风凛凛,若有所思。仿佛是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打败的人呢?在将军俑的后边是武士俑。武士俑挺身而立,精神抖擞。此时,我仿佛也被带到了战场,踏上了风云迭起的沙场。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下午。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兵马俑,但是他带给我的震撼久久留在我的心里。

6.参观兵马俑小学优秀日记 篇六

我们先来到1号坑,1号坑不仅是所有坑里的一个坑,还是最早发现的坑。这里兵马俑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个个兵马俑穿着坚固而又威武的铠甲,像要准备参加战斗的士兵。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是形态各异的呢。他们有的神采飞扬,分明就是要听秦王一声令下,准备出兵;有的面部表情十分冷静,似乎在分析该向哪个地方围攻;还有的紧锁眉头,像发现了敌情。

我们跟着导游慢慢往前走,来欣赏这一千多个兵马俑,有些兵马俑掉了脑袋,只剩下一架躯体,还有些连肩膀也掉了······虽然这些兵马俑保存不算完好,但这“百万雄狮”还是征服了所有游客。

不知不觉的来到2号坑,这个坑相比较1号坑小了许多,这些兵马俑跟1号坑兵马俑模样不太一样,听导游介绍才知道,原来1号坑是武士佣,而2号坑是将军俑,他们身材魁梧,有些手里紧握宝剑,看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在考虑如何出征。他们个个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气壮山河的场面展现了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

3号坑是最小的,也是兵马俑挖掘出来最少的坑,听导游介绍,当初发现兵马俑的时候,那些身披红斗,穿着银色铠甲的兵马俑色彩艳丽,在挖出15分钟后,颜色突然变得灰灰的,失去了当初的逼真,至今在部分陶俑身上还能看到残存的颜料。

7.巨像的缺席:秦兵马俑 篇七

战国青铜壶上出现过的军队侧影,到了秦代,一下子放大成兵马俑的浩荡战阵。

不再是器具上的图像,而是宽银幕、IMAX、3D电影。

我是在冬日里前往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的,那一天,狂风呼啸,我脑瓜冰凉。我看到的景象,就是两千多年前,东方列国的兵卒们看到的景象。

秦军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只意味着两个字:死亡。

秦兵马俑,与长城、故宫一起,成了中华文明最著名的标志,也是最具“纪念碑性”的存在,因为它们都“与永恒、宏伟和静止等观念相通”{1}。但它们的永恒、壮丽,都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依托于群体完成的。无论兵马俑、长城,还是故宫,全部是由单独个体反复叠加所形成的庞大整体——兵马俑总共包含了七千多个人物塑像,故宫是由九千多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长城虽然可以算是一座单体建筑,但是它绵延万里,过于浩大,因此也是通过对一些基本单元(比如墙身、敌楼、烽燧等)的不断复制来一节一节地伸展的,因此,它也是一道复合的墙、一个复杂的建筑综合体。顺便说一句,古代中国人一向是通过平面的铺展来实现他们对于宏伟的想象,而很少表现出对于高度的野心。

只有近距离观察,我们才能透过那些兵俑的面孔,辨识个体之间的差别,就像我在卢浮宫看到的那些古希腊的大理石人像,那些花岗岩的脑袋,却让我在石头的冰冷表面下,感觉到血的流动和肌肤的弹性。我感觉那些石像是有灵魂的、有感情的,甚至认为它们随时可以开口说话。兵马俑也很逼真,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故宫研究院学术顾问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在他著名的《万物》一书中评价兵马俑:“在眼睛与胡子等容貌特征上表现各异,显示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在故宫博物院雕塑馆(慈宁宫)里,只陈列着两件秦代兵俑,不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那么排场,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凑近去看,看它们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与它们窃窃私语。在西安城的兵马俑博物馆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那里,兵马俑是作为整体出现的,但在故宫,它们却是个体,是单兵,我们可以问询它们的年龄、籍贯,打探关于那个时代的小道消息。

人们普遍认为,秦始皇缔造这支军队,是为了炫耀他无可比拟的人间权力。巫鸿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说:“骊山陵中金字塔式坟丘是秦始皇个人绝对权力的象征。”{2}

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假如秦始皇是为了突出他的个人权威,那为什么不干脆建造一个巨大无比的个人塑像让世人崇敬和瞻仰?

假如我们把视野放大,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巨型雕像,在世界其他早期文明中都曾经出现。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尼罗河畔,人们不仅制造出了二十米高的狮身人面像——司芬克司,同时,也把最宏伟的雕像献给了人世间的王——法老胡夫。三千年前,在古埃及以东、亚洲西部的古巴比伦,也铸造出了被称为“世界四方之王”的阿尔贡一世的青铜头像。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平行,在爱琴海温煦的海风里,古希腊人发现了人体之美,雕塑家米隆在公元前五世纪创作的《掷铁饼者》,肌肉男手持铁饼蓄势待发的那副动感,在今天仍被当作体育运动的绝佳标志。但是,在中国,造型艺术历经夏商周秦四代,早已进入辉煌之境,人像艺术也已从怪力乱神和动物世界里脱颖而出,但截止到秦代(乃至以后更长的时间),从来没有产生过一尊巨大无比的个人塑像。

我们说过,在商代,人们认为祖先都是神灵变的,所以神和祖是不分的,青铜器上的纹样符号,很多就是代表不同氏族和家族的徽号。据此,蒋勋先生认为:“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还说:“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3}

假如我没有曲解蒋勋先生的意思,那么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在那个古老的年代,生产力不够发达,人是要抱团取暖的,主要依靠家族和集体的力量,而不能强调个人主义。

我想这是对的,但问题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个人崇拜,越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这个世界就越是流行崇拜,只不过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万能的神灵,过渡到封建君王。这样的例子,史书里比比皆是。那么,对于君王的这种崇拜之情,为什么没有物化成巨大的塑像呢?

在秦始皇陵,我看到了巨像的缺席,这让我心里很不踏实。至少在我看来,这很不合逻辑。秦始皇苦心孤诣地打造自己的陵墓,塑造的却是普通战士的群像。我想这一定不是因为他谦虚(他以“始皇”自居,就说明他不是一个谦虚的人),也不是因为他主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我相信他也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回到原点上——兵马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前面说过,秦始皇缔造这支军队,是为了显示他的人间权力。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秦始皇并没有打算过把这支部队留在人间,而是自它们诞生那一刻起,就率领着它们潜入了地下。也就是说,当这些惟妙惟肖的兵俑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们就像尸体一样,被秦始皇带到了阴间。在1974年,一位陕西农民像刨地瓜一样把几块破碎的陶俑刨出来以前,两千年间,没有多少人真正见到过它们。他的权力,向谁展现呢?

在秦始皇的时代,以活人殉葬非常流行,这是皇帝人间权力的一部分。皇帝死了,就得有人陪着死。那些与他关系亲密的妻妾、臣僚和亲属,在人间占尽了便宜,轮到为皇帝殉葬,他们也不能推辞。除了这些人,普通的行政和军事角色都是以陶俑来代替的。不然让皇帝死后孤零零地躺在地下,让他与人民群众相脱离,那多残忍。所以就得用这种更残忍的方法,来表达对皇帝的“人道”。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这些兵马俑是用来代替人殉,来构建秦始皇的来世的。毕竟,用这些满脸泥垢的大兵来殉葬(因为秦始皇陵没有进行更多挖掘,所以除了军人以外,我们没有看到其他角色),比活人殉葬要“进步”得多。

nlc202309081849

这些兵马俑,于是成为秦始皇所设计的“未来世界”的一部分(有学者将这座巨大的陵墓内部所包含的复杂的宫殿模型和天体图像称为“宇宙模型”,杰西卡·罗森教授在《祖先与永恒》一书中,对秦始皇在地下建立的模型宇宙有过专门分析)。西汉时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那个世界有过这样的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4}

当秦始皇在死后“穿越”到那个“未来世界”,他生前的所有布局,都将在那个世界里为他服务,因此,他自然无须再像法老胡夫、阿尔贡一世那样,去重塑一个自我。

然而,这样的解释,又带来了新的矛盾——假如仅仅出于一种拟人的手法,那些泥制的人像,有必要做得那么逼真、讲究吗?东周时期的一些墓葬,随葬俑就很小,眉眼也很粗疏,与兵马俑一比,简单就像伪劣产品。汉代墓葬也是这样。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得细致,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

巫鸿说:“在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中,只有秦始皇授意将自己的墓俑做得与真人等大。”{5}

这一定不是没有理由的。

前面已经讲明,古代中国人创造图像时,更看重的是功能意义,跟艺术史没啥关系。也就是说,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古代艺术品,在当年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存在的,而是具有某种通灵的神性,有它们在,笨重的青铜器才能成为超级神器一枚。一件无生命的实物,一旦被象征化,就会具有了某种力量,可以等同于甚至超过现实中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商周墓葬中发现的那些随葬物——青铜器、漆器,甚至金、银、玉器,为什么打造得那么一丝不苟,而不是像今天那样,用纸糊的电视、手机,或者亿元大钞就打发了。它们不是作为替代物出现,而是像现实中的器具,即使在黑暗的地下,也要随时使用的。在他们的观念里,死人的世界,和活人的世界其实没有区别,荀子曾经教育人们:“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6}因此,它们不是随葬品,而是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品。

同理,秦始皇决定打造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军人塑像,也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象征物,来代替活人来殉葬,更对艺术的目的毫无兴趣,而是把这支泥制的军队看成一支真实、凌厉的军队,用来抵抗冥世中的一切顽敌。杰西卡·罗森说:“兵马俑既非地位标志,也非纪念性的塑像;它们是一支实际意义上的军队的相似物。必要时,它们的兵器便会派上用场。这让食具和兵俑都具有实际效用,它们似乎就必须在细节的精确度和完整性(如果可能的话)上达到逼真的程度。”{7}

于是,在这支威武的军队背后,我看到了秦始皇的恐惧。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在三百尺深的地下——那个他从来未曾抵达的世界,竟然是那么虚弱、孤独、没着没落。

其实,秦始皇从来都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自从这个鸡胸、长着马鞍鼻的病弱少年被他的祖父秦昭襄王当作人质送给赵国,他的安全感就不复存在了,我在《盛世的疼痛》一书中讲到过秦始皇(那时还叫嬴政)的抑郁型人格。他后来扫六合、吞八荒的那副凶猛,还有他焚书坑儒的狠劲儿,都是这种抑郁型人格的反弹。他用凶狠和血腥来掩盖自己的虚弱和恐慌,以至于他在死后,还像一个婴儿那样需要保护。

杰西卡·罗森说:“秦始皇由著名的兵马俑大军守卫,很多其他墓葬则以石门和巨大沉重并经过精心凿刻的石块封闭。死者似乎对外界怀有很大的恐惧。”{8}

秦始皇陵,无论它多么壮丽,它都不过是一件用来容纳恐惧的容器。

陵墓有多大,他的恐惧就有多大。

注释:

{1} [美]巫鸿:《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的“纪念碑性”》,第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美]巫鸿:《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的“纪念碑性”》,第1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蒋勋:《美的沉思》,第47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4}司马迁:《史记》,第18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5}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卷,第59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荀子》,第31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7} [英] 杰西卡·罗森:《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第23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8} [英] 杰西卡·罗森:《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第2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责任编辑 吴佳燕

8.参观西安兵马俑的优秀作文 篇八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其中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片辉煌。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据说,是附近村庄一位姓杨老先生在地上画了个圈打算挖井,挖出一个人头来,这圈很巧,往旁边一寸就不知道了,这可是随便画的圈,这位老先生真有福!

我们先进了陈列厅,导游告诉我们,古代,有九九八十一种战车,而我们只明白了其中两辆,战车的特点是:有四匹马拉车。第一辆上的四匹马分别代表春夏秋冬。中间两匹是主。旁边两匹是辅。上面有一把伞,二十四根杆子,表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车上共有三十根铁管,表示一个月三十天。这玩意就像多功能机械,能随意转换方向和暗藏武器作为防御,伞也是一个有力的武器。第二辆车是皇上的妻子和妃子坐的,车子的后面开了一扇门,应了一句俗语:走后门。里头有三个窗子,可以打开、关闭,有一种网子罩住窗子,于是,她们可以看到外头,外头却看不到她们。真是神奇啊!

兵马俑一共挖掘了三个坑,一号坑是主坑。三军作战部队,士兵;二号坑也是士兵和兵器这是三个坑中最精细的坑;三号坑是指挥所,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兵马俑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士兵的排列也非常有规律,前三排是敢死队,后头分高中低三个,掌管大小士兵。秦始皇花费了大半生精力费尽心机制作的地下部队,只可惜在他死后没几年,就受到过人为的破坏,项羽一把火烧尽了兵马俑,侥幸存下来的都被踩碎了,如今出土的兵马俑,都是一堆堆的碎片,文物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像拼图一样将他们拼成了一个个威武的兵马俑。拼成的兵马俑,大部分人,兵器不是腐烂,就是被项羽抢走。只有少数铁的保留下来,它们经历了千年,仍然锋利!据说,有一个将军,手里握着一把剑,由于剑柄腐烂,他又倒了下去,把剑压成了四十五度。当人们把他扶起时,那把剑砰的一声变直了,真厉害!

9.《秦兵马俑》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进了大门,迎面就是高大的拱形建筑,上面有几个大大的篆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展示厅”,顿时让人觉得古意盎然。

大门里面有一个小厅,摆着沙盘,一号厅里肃立着六千多尊真人大小的兵佣,组成了一个车马混乱的军队。

仔细看这些佣士,有的面带微笑,好像打了胜仗,骄傲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炫耀着自己的功劳;有的挥舞着大刀,好像要去战场杀敌,一雪前耻;有的目视着远方,好像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看着这些兵佣,一瞬间,我陷入了沉思……我好似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来到了一片狼藉的古战场。我低头看看自己,身披坚固的铠甲,上面还溅有斑斑血迹。我狠狠一鞭子抽着同样戴着铠甲的战马,向敌军冲去。战场场面混乱不已,血流成河,横尸遍野。而我的士兵们马首是瞻,紧随我身后,为我们心中的祖国献身。最后,我重重地摔下马,看着自己手中紧握的军旗,满是遗憾的闭上了眼睛……一个激灵,我怔了怔,思绪回到了现实。

顺着楼梯向下走,我来到了秦俑文物展示厅,展厅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围着铜马车拍照。这铜马车可不是一般的马车,它是由数千个零件组成,每一个细节都十分精致与精细。这真算得上是古代至今史上的奇迹。

10.《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讲读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板书课题,齐读。

二、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

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板书设计:19*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1.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一、复习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3段

1.提出要求: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

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3.同桌交流。4.集体讨论,交流。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5.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穿插。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学习过渡段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句话的作用。(1)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2)句子前半部分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部分是说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造句。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11.《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十一

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年级:四年级 执教人:王金环 教学内容:19*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前两篇课文分别是《长城》、《颐和园》,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本课课文较长,但思路清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纲”,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纲举则目张,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又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上,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一篇文章有其独特的感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充分的读会使学生的情感找到突破口,从而激发出丰富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过渡句在文中的运用。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秦兵马俑”是怎么发现的,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探究。(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对讲述秦兵马俑被发现的故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起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探究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并想一想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反馈,引出句子: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设计意图:在文本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这是一个过渡句,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过渡:“第八奇迹”,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称呼,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是否名副其实。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

2、交流反馈。

句子一:“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进八千个。”

(1)自由读,你从哪里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2)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指导朗读。

句子二:“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1)出示一号坑的视频,直观感受。

(2)师生合作读,体会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宏伟,体会规模宏大。师:秦兵马俑的规模如此宏大,怪不得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参观后题词: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四、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引读:如果只是规模宏大,你觉得这第八奇的称呼?它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奇迹的特点?

一)学习4-7小节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类型的兵马俑?

2、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他们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生默读,画句子。)

3、交流感悟:你想象大家介绍哪种兵马俑?为什么? 将军俑:威武、神态自若 武士俑:高大威猛 骑兵俑:能骑善射 马俑:惟妙惟肖 跃跃欲试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体会各种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过渡:无论是地位显赫的将军,还是驰骋疆场的战马,都给我们带来强大的震撼,这就是雕塑的魅力。同学们请看,这是和秦兵马俑处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和《维纳斯》,他们以优美的动作,流畅的线条吸引了无数人,但你能看清他们的表情吗?而令人惊叹的却是秦兵马俑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

二)学习“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的读读这段话,想象一下兵马俑的神态。(出示文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象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象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象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2、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兵马俑。(出示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视频,给学生的视觉产生极大的冲击,学生对于秦兵马俑会有更高发自内心的赞叹。] 怪不得文章的作者这样写到----(出示相关句子)

四、升华感情

秦兵马俑,这国之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世界。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人们无不为它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许多杰出人物纷纷题词。

1、出示题词

2、学生写题词。

3、交流题词。

五、课外延伸

总结:课下对秦兵马俑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到这个网站继续了解,也可继续搜集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有关资料,感受它的魅力。

[板书设计]: 19*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12.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揭题

1.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八大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示。)

师: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兵马俑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

师:同学们,2200多年前,秦始皇动用70多万刑犯,耗时38年,修建自己的陵墓。作为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板书课题:秦兵马俑:)如今已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读题: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二)初步感知秦兵马俑形象

1.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2.你们能用一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吗?

3.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秦兵马俑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军吏士兵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身材魁梧 身披铠甲

足蹬长靴 神态严峻

目光炯炯

惟妙惟肖 久经沙场

昂首挺胸

殊死拼搏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想一想这里的哪些词语能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试着来填一填下面的句式。

秦兵马俑不仅,而且。所以它是 的珍贵历史文物。(用上以上的四字词语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多种方法。)

大家用了这么多赞誉之词来介绍秦兵马俑,难怪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站在它面前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师诵读)*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李光耀称赞“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1979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感慨:“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2.抓中心句,感知课文结构。

本文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兵马俑的?

在文中划出这句句子,想想这是一句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规模宏大?(2),哪一部分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9)

小结:这个句子是文章中心句,还是一个过渡句。像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课文层次,并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感受规模宏大

1.同学们,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然后小组交流。2.小组汇报

交流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小结:作者用一系列的数字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之大,为了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面积,用了我们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

3.让我们走进拱形大厅,站在高处鸟瞰他们。鸟瞰是什么意思?(从高处往下看):现在你想说什么?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指导朗读:(齐读)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齐读)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3)师描述:你听,在震天的铁蹄声,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秦军军阵浩浩荡荡开始向前挺进。他们保持队形,凝为一体,在向前挺进。这是一支曾经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曾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4.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恢宏的气势读出来吗? 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5、学习第二小节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最好也能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

13.参观西安兵马俑的优秀作文 篇十三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去参观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走到博物馆门口,只见那里游人如织。我们乘着观光车,去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先来到了陈列厅,陈列厅非常宽敞。最引人注目的是两辆马车,每辆马车都由四匹膘肥体壮的骏马牵引着,每匹马上都挂着铜铃。听导游说:“前面一辆叫立车,相当于现在领导出行时的开道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马车。”我仔细一看,立车的车夫非常健壮,腰里挂着一把宝剑。后面一辆叫安车,是乘坐一些妃子的。后面的车厢四周还开着几扇小窗,小窗一闭,里面就会变热,小窗一开,里面就会很凉快,真不愧是早期空调车。我们走出陈列厅,来到了一号坑,只见那里整齐排列着一些兵马俑:前三排是前锋,旁边的兵马俑分别朝着南方和北方,是防止敌人从两边攻击的;中间几列兵马俑是中锋,每隔四列就有一面土墙,十分壮观……听导游说:“这些兵马俑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八五,每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各不相同……”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阵,听着导游地解说,我仿佛来到了古代,看到了秦始皇正指挥着这个庞大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看完兵马俑,我不禁为雕刻这些兵马俑的能工巧匠而折服,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上一篇:建国70周年奋进新时代初中优秀征文 祖国万岁国庆主题作文下一篇:《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