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2024-07-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通用8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一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

活动简报

七星关区田坝中学 2017年5月13日

田坝中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5月13日全体师生在会议室开展“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会上,校长严书贤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报告会中间进行了互动,部分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就田坝中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会上,校长严书贤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严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广大教职工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报告会中间进行了互动,部分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就如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行了发言。会后,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纷纷表示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学习的收获落到实处。

图为严书贤校长讲话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二

一、高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1939年7月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 课目不宜过多, 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论是知识分子, 还是青年学生, 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 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时事政治。”改革开放之后, 邓小平同志强调:对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94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强调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

(二)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快速发展了三十多年, 社会结构不断变化, 利益结构深入调整,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城乡、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负担较重, 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进入了低谷时期。前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当成和平演变的首要对象。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企图使青年一代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从而最终达到他们破坏和遏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实力大大提高, 虽然我国提倡和平崛起, 但是我国实力的增长引起了很多反华势力的不安, 他们千方百计挑起事端, 比如2008年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在巴黎等地遭到破坏等。并且很多西方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往往戴着有色眼镜, 歪曲事实, 作出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 比如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事件”, 以及2009年“新疆7·5特大暴力事件”, 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有目共睹。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 可能无法对这些现象和事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 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所以我们要通过思想理论政治课, 特别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按照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包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改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为核心, 其他三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 为辅助的四门课程。所以应该以这四门课程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一)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课改的要求, 现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合并而成, 课程内容凝聚了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这个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除了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优良的教学技能外, 教师还要具备渊博的学识, 系统、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大理论成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以教材为依据, 在吃透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 经过精心备课和细心讲解, 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内容。所以高校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具备条件的人才引进, 扩大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高校首先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其次, 可以实行集体备课, 群策群力。再次, 可以利用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 实行分工, 提高效率和备课水平。最后应该鼓励教师在科研上下功夫。科学研究实际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教师只有在科研上下功夫, 以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去支持教学工作, 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 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接受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枯燥的说教, 学生参与性差, 接受效果不良, 甚至会产生厌烦感。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成绩评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我校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70%, 学生平时表现占30%, 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讨论课论文等方面,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留言版、论坛、信箱等方式, 方便自由地同教师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关注网上信息并参与网上讨论, 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新渠道

(一)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首先应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应该创造一个规划整齐、功能齐备、整洁安静, 使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要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展板、横幅等校内宣传设施, 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 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 高校要加强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能够创造出一种感染整个校园的学术风范, 从而极大地影响高校成员的学习风气和行为习惯等, 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启迪和感化作用。高校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加强校风包括学风、教风等方面的建设, 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最后, 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 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讲座等, 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营造大学生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而大学生往往缺乏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 从而影响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经验。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 突出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高校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参观实践基地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支教”和假期的“三下乡”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把握和了解。高校要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作用的认识, 进而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实践价值, 明确在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责任,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摘要: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 又是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高校一方面应该以思想理论政治课为主渠道, 另一方面应该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新渠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意义,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第一版.

[2]黄蜺, 曹爱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理论前沿, 2009, (7) :23-24.

[3]万美容, 杨昕.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7) :14-15.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三

日前,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通知》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期我们特刊发肖新生副厅长和十七大代表王生英老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文章,以期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我省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29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推进河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开创我省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大会。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精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是一篇闪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重要文献。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高屋建瓴,统领全局,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等一系列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报告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河南教育系统,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省作为教育大省,近年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绩显著,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今后五年,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十七大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的基本精神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置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理解,这里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明确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凸显了教育在社会建设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使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更加清晰;三是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质,要以政府为主加大投入。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大责任,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努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要引导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我省教育系统全体同志的积极性引导到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我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勤奋工作的自觉行动。

三、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精神

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紧抓实抓好,在全省教育系统迅速兴起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潮。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好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的工作。要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党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点,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师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任。要认真组织好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学习,在全省教育系统全体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要发挥全省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的学科理论优势,围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强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要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通过学习,自觉把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和干部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进一步推进河南教育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对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显著增强;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达到5.83万所,教育人口达28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9%,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为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基本国情、省情,反映时代特征,结合河南实际,体现教育规律,推进河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要从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地位与作用,增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是民生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群众对河南教育的满意度。要以解决群众对教育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缓解“择校”矛盾。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和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节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为国家和河南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推动与国内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十七大报告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创河南教育工作新局面。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四

授课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新时代的人民战士,在十八大召开之年,我们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话题,为同志们更好地贯彻中共思想,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保安全打下更好的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背景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转折意义的被誉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根据邓小平讲话的精神,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那时起,当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同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开始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就现实的实践基础来讲,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阶段,基本命题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理论轮廓构建: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展的十二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思想体系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从九个方面(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从理论的精确度和内容的完备度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指导地位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在党章中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9年又写进宪法。

2、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观点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观点和内容全面展开,涵盖着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 生活水平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2、基本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五)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基本内容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 ;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被活生生的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科理论的继承和延续。

2、邓小平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和确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正确原则,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把他们提出但不够完善的理论,加以充实、拓展和深化,而且在于突破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党才与时俱进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合着时代脉搏跳动的理论

1、邓小平作为一位坚定而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密切关注着世界发展的各种新情况、新动向、新趋势,并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的新特点,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他果敢地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并明确表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 7 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尽管如此,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面对当今时代的历史性课题,在正确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适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对外发展战略,制定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国策。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抵御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十分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两个治国方略‛、‚三个代表‛、‚四个如何认识‛、‚五种精神‛等重要思想。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些新探索、新发展给邓小平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21世纪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前景喜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进程中比较集中地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党内外、国内外均有不同声音。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面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才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1、邓小平理论在7O年代末开始酝酿和准备,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理论的主题,党的十三大形成初步轮廓,党的十四大确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写入党章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开始起航,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的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成功驶向21世纪。

3、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发!可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史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国富民强史,也是伟大的实践检验成熟的理论的历史。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在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们党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丢‚老祖宗‛,同时说出了新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我们党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 10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生命线、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为总体布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纵观新时期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体现和展开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新的实践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五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摘选)--胡锦涛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利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绝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摘选)

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容

1、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状况,研究制定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督本单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管理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防上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廉洁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不准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规定。支持执纪执法部门履行职责,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及时发现和解决管辖范围内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纠正本单位不正之风。

3、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党风廉政思想教育,认真学xxx省、市关于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信念、党风党纪、职业道德和廉政警示教育。

4、以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为重点,加强社保基金、就业等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管理,从运行程序、权利制约、责任追究、实施情况和运行结果等方面开展经常性的专项自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5、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完善“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原则,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6、加强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内审机构,做到离任审计规范化、在职审计制度化、审计结果运用科学化,把住国有资产管理处置中的环节,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7、认真履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及信访责任制、计划生育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等所赋予的职责,防止发生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局务公开制度,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突出问题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都要公开,有条件的要尽量上网公开。

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

各单位党支部书记对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若履行职责不力,在管辖范围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

1、单位出现重大经济损失或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和恶性事件的;

2、单位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没有及时予以纠正的;

3、私设“小金库”或违反规定发放奖金,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造成恶劣影响的;

4、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或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的;

5、单位党员干部或职工参与赌博的;

6、单位党员干部或职工利用上班时间和单位办公设备进行股票、证券、基金交易的;

7、领导干部或职工违反有关公务用车规定,公车私用公车私驾的;

8、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不管或包庇纵容的;

9、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不力;导致重大工作失误或发生越级集体上访的;

关于印发《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廉政风险

预警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节选)

三、实施范围及主要内容

实施范围:局班子成员、局属二级单位及班子成员、局机关和二级单位科室及负责人。

主要内容:“廉政风险”是指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发生滥用公共权力或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根据信访举报和各类案件的诱发原因,将廉政风险划分为思想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依法行政观念淡漠、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思进取、脱离群众、弄虚作假;勤政廉政意识不强、以权谋私、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违反职业道德等);制度机制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工作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未能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致使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指制度执行不力或落实不到位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人、财、物管理等重要事项未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致使权利没有按照要求规范公开运行);岗位职责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或不作为,对下属监督管理不到位等)三类。针对这些风险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依照计划、执行、考核、修正的循环管理机制,对党风廉政和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我局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重点是掌握行政审批权、干部人事权、财务审批权、物品采购和管理权、行政执法权、社保基金和再就业资金管理权等单位及岗位。

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

2012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要始终贯穿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工作围绕“强作风抓服务,惠民生促发展”工作重点,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内容、新任务、新格局和新要求。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大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促进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发展提供政治和纪律保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迎接党中央十八大的召开。

一、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一)加强廉政勤政教育。认真抓好教育计划的制订、教育内容的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党员干部《廉政准则》。将《廉政准则》作为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和新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知识测试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建设学习型组织、与“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崇廉耻贪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加强决策部署监督。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机关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自主创新等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紧扣“十二五”规划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目标任务,重点加强对建设“四个荆门”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身跨越发展大业。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围绕五大基金的征缴和发放,突出重点,进行全面审计,确保五大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流失。同时加强部门财务预算管理,关口前移,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制止违反公务接待制度,坚决杜绝公款旅游、公车私驾行为。

二、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严格治庸问责,狠抓专项管理

(一)加大刹风止禁力度。着力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纠正各种不良风气。切实改变会风、文风,营造“讲短话、抓重点、干实事、创实绩”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好人主义,对不讲原则,不愿承担、不敢碰硬的党员干部要实行责任追究。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职务消费活动的监督,对个别党员干部有不良苗头性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使其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加大整治“庸懒散”力度。着眼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能力平庸、不负责任、软弱涣散等问题,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活动,大力建设干事创业的责任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愿担责、能担责、敢担责”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综合运用明查暗访、民主评议、信访调查等手段强化干部监督,对问题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责任买单”,坚决追责问责。

(三)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加大廉政审查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完善相关制度。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认真开展“三项治理”,对党员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参加赌博、以各种名义公款旅游、违规驾驶公车和公车私用、用公款大吃大喝和参加高消费娱乐活动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监督。

三、完善廉政制度体系,坚持突出重点,推进源头治腐工作

(一)创新完善制度。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体制制度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推进创新责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内容、新任务、新格局和新要求,继续创新或修订完善一批制度规定,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制度+科技”预防措施,堵塞一切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金保工程”应用,实现对基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和知情度,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加强基金监管力度。

(二)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对重点部位和重要事项的监督。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把权力运行纳入规范化轨道,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落实对重要事项的监督措施,做好对重大决策制定、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基金管理、大额资金使用、招标投标以及工程建设等事项的监督。加强对人事考试、专家评审、职称评审、技能鉴定等工作的监督。坚持考风考纪巡视,重点检查公务员考录、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等人事考试制度是否完善,防止发生试卷丢失、考题泄密等考场、考风考纪问题,确保考试安全。建立和完善腐败预警防控电子管理、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等科技防腐系统,提高监督的科技含量。

(三)完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局党组统一领导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预防腐败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对领导干部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与局属各单位签订《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充分运用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报情况、行政处罚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失职人员的责任追究。年底,局纪检监察室会同相关科室将对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考核评比。

四、认真处理来信来访,严肃查办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一)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坚持将信访举报工作作为联系沟通群众的主渠道,发挥信访工作防范预警作用。认真实施纪检信访目标管理,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协助有关科室、单位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二)严肃依纪依法查办案件。建立健全违纪违法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信访举报排查分析工作,严肃查处见利忘义、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挤占挪用、骗取套取社保基金、就业资金的案件以及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认真受理分类梳理、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摘选)

第一章 廉洁从政行为规范

第一条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

(二)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三)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

(四)以交易、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

(五)利用知悉或者掌握的内幕信息谋取利益;

(六)违反规定多占住房,或者违反规定买卖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

第二条 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

(二)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

(三)违反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

(四)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

(五)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六)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第三条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二)违反规定借用公款、公物或者将公款、公物借给他人;

(三)私存私放公款;

(四)用公款旅游或者变相用公款旅游;

(五)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和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

(六)违反规定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

(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以象征性地支付钱款等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八)挪用或者拆借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资金或者其他财政资金。

第四条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职位;

(二)不按照规定程序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免干部;

(三)私自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干部等有关情况;

(四)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选举中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

(六)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七)在工作调动、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

(八)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封官许愿,任人唯亲,营私舞弊。

第五条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要求或者指使提拔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

(二)用公款支付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学习、培训、旅游等费用,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出国(境)定居、留学、探亲等向个人或者机构索取资助;

(三)妨碍涉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四)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

(五)默许、纵容、授意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

(六)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利用职权相互为对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七)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

(八)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第六条 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在公务活动中提供或者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或者超过规定标准报销招待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

(二)违反规定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和办公用品;

(三)擅自用公款包租、占用客房供个人使用;

(四)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小汽车;

(五)违反规定决定或者批准用公款或者通过摊派方式举办各类庆典活动。

廉政警句

1、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

2、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5、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6、鱼贪饵,容易上钩; 人贪利,终落陷阱。

18、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35、蚁穴失察必崩大坝,小贿不拒定成巨贪。

36、为官惟廉,从政惟勤,处事惟公,做人惟实。

51、从政以民为本,倡廉以慎为要。

54、从政不忘百姓,掌权不忘廉政; 做事不忘公平,为人不忘自重。

55、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66、贤能兴家,廉可避祸。

77、把住自己的嘴,清静如水。拴住自己的腿,足不沾灰。管住自己的手,甘愿吃亏。收住自己的心,无私无畏。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六

一、制定活动方案,积极准备动员

在民革枣庄市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根据民革市委的活动方案要求,支部在XX年年8月制定了支部活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民革前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推动和实现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确立了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民革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学习问答》;《民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民革党史、党章及统战理论等。规定了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听讲座、看录像、写学习心得、举行主题讨论会及参观学习、奉献社会等。同时准备学习材料,编印“民革教育支部党员学习材料”系列,人手一份,便于自学;精心布置教育支部活动室,凸现民革特色,创设学习氛围。支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通知支部党员做好学习准备。

二、扎实分步学习,注重活动实效

XX年年9月,传达了民革枣庄市委有关文件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传达教育支部的教育活动学习方案,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及民革中央文件,学习了《民革章程》、《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谈多党合作与民主党派工作》、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要求及何鲁丽、周铁农的重要讲话。;10月,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又在支部党员中掀起了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高潮。为了把学习引向深入,支部又通过徐玲主委邀请了枣庄学院徐教授来十五中给全体民革党员作了精彩报告,使党员加深了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深受鼓舞和启发。11月,学习民革市委下发的两本学习资料上的有关文章;12月,交流学习收获、感受。通过学习活动,加深了对搞好政治交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为了使学习活动扎实有效,支部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学习制度。支部全体党员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支部下设四个学习小组即枣庄学院小组、枣庄经济学校小组、枣庄三中小组、枣庄十五中小组,各小组根据具体情况每周学习一次。支部党员人手一个笔记本,每次学习都要做学习笔记,定期交流。为了便于学习,支部编印了《民革教育支部学习材料汇编》,同时支部编印了《民革教育支部工作简报》及时把支部的各种活动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报道,支部还在新浪网上建立了“民革枣庄教育支部博客”,作为支部党员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支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响应民革市委号召,积极开展了服务社会活动。在徐玲主委、宋西安主委的亲自指导和带领下,12月5日和9日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分别到市中区西王庄乡中学、峄城区峨山中学送上了语数英物理等学科的优质课,展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水平,送课教师并与学校听课教师进行交流,促进了这些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教改工作。《枣庄日报》、枣庄电视台和《山东民革》对该项活动进行了报道。

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也促进党员的工作热情。本年度支部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支部成员徐玲同志,枣庄学院教授,政教系主任,其专著获枣庄市社科成果评选一等奖。孙琪斌同志,执著教改,成绩突出,今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一部。朱邦俊同志,参加学校申报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三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篇;徐继民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两项,参编教辅材料1部;沙文博被评为市课改标兵、省优秀民革党员;杜祥生主持两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于艳萍执导训练的枣庄十五中代表队获枣庄市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于艳萍获优秀教练员奖;于波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三、总结学习经验,查找自身不足

3月为活动总结阶段,支部召开了党员座谈会,谈学习的收获、心得、感受,更加坚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同时也畅谈了自身和支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商讨了改进的办法及措施。支部每位党员均写了“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个人总结”交支部审阅存档。4月,支部召开总结表彰会,对学习活动中的优秀党员进行表彰。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七

1993年,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殊的年份。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同年底, 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993年初,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颁布, 这些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高等教育一些新的问题也摆在人们面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以一个什么样的风貌和状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面对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特别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同志提出了从我国国情出发, 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 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并提出确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为题目的研究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对高等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这一研究设想一经提出即得到高等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高等教育司于1993年2月、4月先后两次在北京召开筹备会和预备会, 研究确定了课题研究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编辑部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1993年8月初, 第一次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 会议就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以及指导思想等进行了讨论;会后不久, 正式成立了课题组和综合研究组, 制定了研究计划, 确定了组织分工, 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集;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1994年10月, 第二次理论研讨会在无锡江南大学召开, 会议交流了各参与单位的研究成果, 研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框架”, 广泛听取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会后, 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第二集) 》。1995年11月, 在广东江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 会议就两年多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 并对《理论要点 (讨论稿) 》进行了讨论。会后, 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第三集) 》。1997年9月, 经过多次研讨, 课题研究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出版, 至此这一课题研究工作告一段落。

这一课题研究历时四年, 召开了近十次研讨会, 一次会议一份收获, 一年一个进度, 先后有来自各高校、省市及部委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与了课题研究, 发表论文220余篇, 课题研究可谓时间短、节奏快、效率高、成果丰。对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已有不少文章做过论述。笔者仅就自身的体会谈三点认识。

第一,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2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1993年初,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出台,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90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 加快步伐, 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 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提出积极推进几个方面的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纲要》所提出的任务, 理论研究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加以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首先, 理论研究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聚焦在举办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五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上, 并对每一个体制的内涵及改革方向、目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其次, 理论研究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管理体制改革要与调整、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紧密结合。”这既符合当时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也在推动改革方面抓住了要害。涉及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虽然时间不长, 但通过充分调研, 广泛讨论, 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目标、路径和方法, 强调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出:“通过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原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促进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合并;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实行协作办学;促进部分中央部门所属学校转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种机制和途径, 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时被有关专家概括为“共建、联合、合作、合并、划转”五种改革路径的提出, 得到各方的认同, 在此基础上, 经过进一步概括和提炼, 形成了后来的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八字方针, 即“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无疑, 这一理论研究不仅有效地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一定程度上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得以迅速、平稳推进奠定了很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从1994年起到2000年止, 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 60多个国务院部门参与了改革, 涉及高校900余所, 有556所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32所高校, 有360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转由地方管理, 有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合作办学, 有241所高校与数千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实行协作办学。总之, 在短短几年内,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

第二, 关于教学改革。在1992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学改革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并且强调:“要继续和发扬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 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要继续拓宽专业面, 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 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改革应该是这次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最受关注的内容, 也是成果最为丰富的议题。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 高等学校的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 最为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使教学工作出现了功利性、商品化的倾向;另一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制约着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理论研究从对教学质量现状的判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入手,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如,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改革, 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多种因素, 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是先导,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 等等。这些思想的确立, 对日后深化教学改革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这一理论研究最为直接的现实成果就是以此引发并推动一场声势浩大、遍及全国、影响深远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正是因为有前期深入研讨和理论准备, 使得这一改革计划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而且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从提出到实施结束, 历时六七年时间, 改革几乎涉及高等教育本科文、理、工、农、医所有学科专业, 先后共设立研究项目221个大项目, 985个子项目, 共有300多所高等学校的一万多名教师、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参与了这一计划的实施。这一改革计划从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出发,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推出了1000余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这批教材从内容到体例以及呈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在跨世纪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 这一次教学改革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影响深远的一次改革, 为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特色:新闻教育体系

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转型,是人类文明史上鲜有匹敌的浩大历史工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从世界体系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视角,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在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接续和传承中华文明,并使其长盛不衰的百年大计,应该从长时段文明进步历史和世界体系中,从国家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科学、系统和全方位的观照。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就世界发展趋势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

在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应遵循其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立足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文化的整体布局,密切关注国内外两个大局,关注“世界体系”和“世界历史”语境下的人类未来发展趋势,关注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以长时段历史发展和多元化国际文化视角,给予科学系统的审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其他思想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深刻反映了150多年前,他们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条件下新闻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媒介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反映了新闻传播工作的客观规律及其自身作为社会科学的理性诉求,揭示了传播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对推动新闻信息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能动作用。这一思想认识对于当下移动互联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工作,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揭示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世界体系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视角,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理论,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微观层面考察,马克思恩格斯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所怀抱的专业理想,他们对报纸自身公平正义特征的执着追求和对报刊独立地位的呵护,他们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坚守与维护,以及他们崇尚新闻的纯洁,反对庸俗化、低俗化的不懈努力,至今仍然是新闻传播工作重要的思想指南。

二、依法治教:在培养目标方案上做好制度设计,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述法律从法理上规定了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方针。因此,遵循依法治教,在培养目标方案上做好制度设计,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统领,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就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当承担起的重大职责。

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政策,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国家战略,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在教育领域的制度化反映。因此,为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实施有效的战略设计作为制度体系的保证。

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指向与核心内涵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接班人——“人民记者”为目的的目标指向。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这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颁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在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上作了明确的表述,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此,《意见》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五项具体任务。

为确保上述任务落到实处,实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工作目标,必须在实施的具体环节上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第一,确保战略指向正确的制度性政策保障。制度性政策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政策层面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划政策的战略指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战略意图明确,战略指向正确。

第二,确保规划正确贯彻落实的机制性政策保障。政策得以正确落实的含义是指,政策落实要紧紧围绕目标确定的任务,不走板、不跑偏,方向正确。我国新闻人才教育政策的提出,是在发现问题基础上确立的,其政策实现的目标非常明确。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坚持确保与目标始终一致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保证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机制性保障。

第三,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的激励性保障。为保证五项具体任务落到实处,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应该充分调动媒体与高校两方面积极性,强化激励性政策的实施力度。激励机制是组织系统将奋斗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中介手段。新闻教育教学与传媒机构业务工作各有各的运行规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使新闻系学生尽快适应媒体的工作规律,对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媒体与学界两个部门长期的固有工作惯性,对高校教师和媒体都存在一个需要相互适应的问题。在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中,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激励性政策保障。

第四,效果评价与反馈调节的系统化政策保障。效果评价与反馈调节的系统化政策属于过程性监控协调政策。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保证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适时监控。因此,该政策体现出从政策发布到贯彻实施所有环节全面覆盖的系统性特征。

新闻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框架,按不同培养层次分别制定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除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外,还可以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大类。如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反馈调节,应该按系统科学的反馈机制,制定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反馈体系。

三、依德选教:在师资队伍构成上,做好以高尚的人格形塑新聞教育者师魂品性的德育体系建设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他希望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曾经指出“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是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升级的智慧领袖。高质量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人才储备。因此,要以高尚的人格与教育良知,铸造新闻教育的师魂品性,锻造师资队伍的师德精神,营造健康清新的育人环境,创造新闻教育的革新路径,打造新闻教育的品牌特色,培养未来“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一代党的新闻与传媒工作者,这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崇高使命。

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系列课程,使它成为最吸引人、最让学生受益的精品课程,在这个问题上,任课教师是关键,做好这项工作是需要进行认真研究下一番苦功夫的。

对此,习近平同志有过一番深刻的论述,他说,“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针对上述情况,新闻学界教师和业界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清醒认识: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术话语积淀三是熟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大众化思维方式。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达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上述三种境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系列课程才有可能达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放到古与今、中与外的全方位场域中,融会贯通、水乳交融般地讲好、讲活、讲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系列课程之一。新闻传播教育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本质,是培养以人民记者的良知和新闻专业主义职业素养为基本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一代记者。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大问题来抓,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

今年11月7日,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其分别从政治高度、舆情向度、情怀力度和业务深度等方面,进行了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详尽阐述,也为新闻与传媒教育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指向。

四、依道施教: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上,做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思想的生产者”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

教学计划是开展教育之依据,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教材则是教育教学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建设和教学教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任何一国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都是大事,远远超出教育领域的范畴,是执政者首先考虑的社会政治战略,是关系未来几代人思想和意识形态建构的战略远景设计。

因此,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上,做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的教材与课程体系规划,科学设计系列教材编写等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自2004年以来,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重点教材及学习参考资料已经陆续出版。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教材没有得到普遍使用,缺少统一的教材使用规划;二是第一本教材出版已经历时七年之久,根据高等教育教材使用的规律,一般历经五年左右一个周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有所增删;三是在近年中央实施“部校共建”工作中,急需编写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下、适应移动互联新传媒变革的新闻与传媒系列新教材。

为改变上述局面,在政策保障上,建议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定期举行专题研讨,并组织或鼓励各高等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部校共建”主要工作中。积极探索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确保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同时,搭建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校外实践平台。

此外,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央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和浦东干部学院的优势,安排教师定期进修学习。从前几年“三项教育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施效果看,凡是经历了这种学习的教师或媒体工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的理解,整体效果比较好。

五、因材施教:在教育技术上,建立以新一代“云管理”传媒运营为平台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

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教育类型。长期以来,各高等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媒实践和实训课程体系。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构成的新闻传媒实验教学,亟待更新现有的实验实训理念和技术设备。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己先行一步,在技术上开始进行“学生在任何时间空间都可以进行传媒实验作业”的“云平台实验室”建设新尝试。

媒体“云平台”实验技术,是一个可以支撑全媒体业务的基础服务平台,除支撑新媒体传播业务运营外,还可以实现新闻采编系统、音频视频制作系统、媒介资本运营系统等传统业务系统在“云”端的传播实践。例如,浙江传媒学院通过建设“媒体融合云平台”,支撑融合媒体综合业务系统、开放式“云工具实验室”、融合媒体发布运营实践、校园融合媒体生产与发布、课程发布与互动学习、统一运营与资源管控等六大平台开展教学与实践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說,已经形成系统的传媒新技术体系。

同时,在部校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工作中,需要加强探索、创新管理机制。首先,在探索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新模式方面,应该在发现和界定新闻教育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基础上,选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有创新举措的高校,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并在激励性政策导向上给予明确倾斜,鼓励各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造性模仿”,力争在典型经验的普遍性与地域特色的特殊性结合上,百花齐放,推陈创新。其次,在共同建设实践平台的工作中,新闻单位面临着非常现实的问题。现有的编辑记者工作量核定与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不利于一线编辑记者主动指导新闻系实习学生。例如一位记者采写的稿件如果署上实习生名字,有的新闻单位在计算工作量时,记者就会被减少“分值”。此类做法会削弱一线记者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实习实训工作中屡见不鲜,导致一些编辑记者不大愿意带实习生。建议由中宣部、教育部出台激励政策,调整记者编辑指导实习学生工作量计酬办法,确保在政策上有利于充分调动一线编辑记者指导新闻传媒类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大力推广媒体“云平台”实验教学技术,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实现实验、实训技术更新,全力支持高校与新闻单位共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工作。这是一项具有创新协作智慧和物质资金投入的工作,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需要有明确和切实可行的规定。

六、全员治教:在育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隐性教育”氛围,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传媒教育工作不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熏陶、感化、陶冶和涵养的过程。民族复兴,始于教师,成于学生。因而,全面发展人的德智、心智、才智是新闻传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类文明的进步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品质的持续优化,而教育自身水平则取决于教师的育人理念、文化修养和教育作用的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学校其他岗位的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只扮演自己分内的工作角色,“心中无育人意识,行为上无育人自觉,没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环境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许多高校校园建设追求大气和洋气,内涵建设一片空白,缺乏文化氛围,这些问题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要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学校所有的教师人员和非教学员工,以“为人父母之心”去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从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每一名学生学习、生存及未来发展状况,形成育人的行动自觉,这就需要全体教职工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为落实“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应该积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探讨“隐性教育”的规律。“隐性教育”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撰写的《教育生活》一书中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随着“隐性课程”概念的普及,“隐性教育”概念也逐渐形成。它是指通过教育者主动、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内隐的教育涵化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与影响的过程,具有教育方式的隐匿和间接性,教育手段的主动和示范性特征。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SWOT分析示例下一篇:世界品牌的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