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2024-08-08

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精选8篇)

1.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一

2011年湖南省中小学 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其次,活动目的特殊。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5)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教育的形态

1)教育形态的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4)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 1

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适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6)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3、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融合性(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普及平等;原始性(目的单

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同一性(内容同

一、对象同

一、目的同一)

2)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独立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与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保守性(内容主要为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封建时期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宗教思想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神学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个别教学与灌输死记;教育象征性功能占主导0;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萌芽(我国最早:东汉末年“鸿都门学”;西欧最早:雅典弦琴学校)

4)现代教育特点: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教育得到普及与发展);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5)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4、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在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2)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中介;意识形态中介;行为中介。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4)教育者与教育中介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5)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中介仍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任务)的科学。(1)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普通教育学研究的是对象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任务是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1)普通教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①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②学习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③学习相邻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④总结升华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普通教育学实践应用的任务:①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②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③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论语》;注重后天教育(“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主张“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4)《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1)苏格拉底:问答法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理想国》;所设计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教条性,教育追求与苏格拉底相差甚远。(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服务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3)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捷克):1657年《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泛智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2)卢梭(法):《爱弥尔》;关注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康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4)裴斯特洛齐(瑞士):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5)洛克(英):《人类理智论》“白板说”——强调教育的重要;绅士教育。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德):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步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规定了教学过程“四步骤”: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福禄培尔(德):《人的教育》,对学前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影响极大。

(3)斯宾塞(英):《教育论》;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强调使用学科的重要性。(4)杜威(美):《民本主义与教育》;其理论以实用主义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强调“从做中学”。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凯洛夫(苏联):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2)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3)布卢姆(美):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掌握学习”理论。

(4)布鲁纳(美):《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和“发现学习”法。

(5)赞科夫(苏联):《教学与发展》,提出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6)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7)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

(8)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3、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 2)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现状、改革)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1960 5

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具体表现在: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网络教育)

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和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4、学校文化 1)界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特征:(1)组织文化;(2)整合性较强的文化: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突出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4)以校园文化为缩影。

5、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分类: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2)学校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3)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形成整体校园文化环境的中间环节。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5)校风:学校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中 6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6、学生文化 1)成因:(个人;学校;家庭;社区)(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1)教育内容的继承(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3)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滞后性(2)超前性从总体上看,教育与社会发展永远处于不平衡的矛盾之中,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1、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身体发展: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2)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1)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柏拉图(希腊):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4)威尔逊(美):基因复制是决定人行为的本质力量(5)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1)荀子:性恶论。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2)洛克(英):白板说:认为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3)华生(美):“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环境决定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均衡性——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发展关键期(最佳期):(1)同一方面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2)顺序性——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 3)阶段性——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法。4)个别差异性——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5)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与努力品质的重要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不能夸大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格塞尔(美):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成熟决定论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都不可能成为人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

三、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建立在教育 8

对人类地位提升的基础上的。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按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加速个体发展: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四、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3、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

4、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

狭义:国家对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常用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2)协调作用: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作用 3)激励作用: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评价作用:可以作为评价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组成1)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2)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4、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在中央集权制国家非常普遍 2)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国家总的教育目标的初步具体化;在非中央集权制国家,就是国家教育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主观)1)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勒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2)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3)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 2)人的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和谐的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教育目的的演化

1)1957年: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其中体现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传统认识: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现在理解:独立的社会个体,是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学生的合法权利: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应有的最主要权利。

4、学生的义务: 1)接受教育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二、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将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2)教 11

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授业、解惑者):传授文化知识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塑造人们的心灵 3)示范者:教师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略)1)特殊的复杂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鲜明的示范性 4)显效的长期性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征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5、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

7、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构成 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8、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9、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事业)2)热爱学生(对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对同事)4)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自己)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1、师生关系的内涵: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杜威)——主导主体说

3、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略)1)放任型:无序、随意和放纵 2)专制型:命令、权威和疏远 3)民主型;开放、平等与互助

4、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在人格上——民主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 12

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人格上的影响。

5、师生关系的特点(略):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创造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他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形式。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种类

(一)制定与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组织核心: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六艺;七艺);活动课程(杜威);总和课程

(四)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贾克森1968《教室的生活》首次提出,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三、课程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放入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课程目的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标准。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重在基础)

2、过程方法目标(重在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社会要求)

2、合科学性(学科要求)

3、合发展性(对象要求)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的影响)

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 14

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科书。即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第三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二、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概念:

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3、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课程形势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进课程管理。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1、定义:(P155)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产生的一种主要手段(二)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三、教学的任务就普通中学而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智能、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P158)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 16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他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有关,还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关。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对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态度发挥作用;(3)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在:(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含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教学效果

二、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长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依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形式学生鲜明的表象,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启发”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提出:“道而夫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是强调启发教学。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地再现出来。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通过组织复习巩固。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孟子以“揠苗助长”为例,说明不合乎规律的急进,无益而有害。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 2)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3)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互相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方法。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等;

5、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3)实验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读书指导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的一般步骤:(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学生利用提供的结构性材料,对课题进行思考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相互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核实。

发现法的特点:

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

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学生的阅读、练习仅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服务。

发现法的优点:

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3、教学中多采取个人和小组形式进行,有利于因材施教;

4、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

发现法的缺陷:

1、因强调学生的独立作业和探索而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范例教学法德国的瓦根舍因首创。特点:体现基本性(重视基本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学生实际、难易适度)、体现范例性(精选的知识能起示范作用,便于学生迁移)、体现四个统一:知识与德育统一、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一般沿着“个”——“类”——“规律和范例”——“获得经验实施教学”的途径进行。

(三)程序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一种以个体自学方式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1)程序化了的教材通过机器呈现的,叫“机器教学”、“自动教学”;(2)通过课程本呈现的,叫课本式程序教学;(3)通过电子计算机呈现的,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的模式分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程序教学的特点是:(1)学习时手脑并用;(2)教材序列具有严格的逻辑性;(3)学生能迅速了解学习结果,便于自我调节,掌握学习速度。

(四)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的一种方法。基本原则是广泛利用环境(包括教师)的暗示信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发挥无意识领域的潜能。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相关的参考书。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2、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和方法、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

3、制定教学方案。包括学期(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格式可分文字式、表格式、卡片式)。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各环节起支配和决定作用。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1)任务分类:任务性质: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任务数量:单一课、综合课。2)方法分类: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就综合课而言,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单一课的结构则主要依据具体教学任务而定,不宜套用上述结构。(三)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6、组织严密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可分为: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三类。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是教学活动各要素展开运行的外部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最早萌芽于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1657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总结后迅速推广。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1903年《葵卯学制》确立。

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6)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3、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一般有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重新编班,内部分组是班内分组。

4、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于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目的在于废除传统的由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5、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并推广。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确定教学策略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指向性; 2综合性;

3、可操作性;

4、灵活性

三、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一)内容型策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它包括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两种。结构化策略主要有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几种排列方式。问题化策略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形式型策略形式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

(三)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指以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为中的教学策略。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

(四)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是指教学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2.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二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指导中心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十年间,她为湖南省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育人才,为全省教育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随着湖南省教育形势的发展,原指导中心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2013年12月底,省编办下发《关于同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更名的函》,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更名后的中心保持原有机构性质和编制不变,在省教育厅领导下,主要承担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的相关基础事务性工作、负责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遴选、推荐、培养的相关基础事务性工作等八项工作,职能较更名前有了扩大,力量将进一步加强。

3.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三

【关键词】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信息化和大众化,我们就必须考虑高等教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配置。目前,河南省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体上偏向于公办重点高校,各区域高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还存在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并找出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河南高等院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较为合理的模式,可以为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概况

随着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推出,我省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加大,高校规模加大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推出一系列民办教育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我省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在河南省的47所(含8所独立学院)本科普通高校中,民办的本科高校共有7所,公办普通本科40所。表1中给出了2008-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规模。总的来说,教师资源逐年增加,生师比也在下降,但是比例仍然偏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7.22%,低于全国的30%;校均规模达到12802人(全国是9675人),其中本科学校达到21300人(全国是13999),生师比17.22∶1(在校生和教师总数均为折合数),全国是17.52∶1,未折合的生师比是18.13∶1,高于全国的17.80:1,部分民办院校严重缺少教师,生师比甚至达到20∶1.

表1 2008-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规模

年份在校学生数(人)学校数校均规模(人)教职工数(人)专任教师数教师职工比生师比

200812502048413075959326488967.64%18.26:1

2009136881399131811036177147268.98%18.33:1

20101456730107133841104277747170.16%17.56:1

20111500142117126301171178203770.05%17.29:1

20121559025120128021201568598271.56%17.22:1

河南省的高校教师资源状况及其学历职称结构如表2,教师结构总体来说较为合理,但是高职称的教师大多集中于公办的高校及重点高校,而专科和三本类院校高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少。

表2 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学历职称情况

学历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合计比例

博士19983536384829155956611.13%

硕士1635574614590793117803168236.85%

本科毕业33241275415868940824024375650.89%

专科及以下952733011691409781.14%

合计7052223093460717537447785982100.00%

比例8.20%25.95%40.25%20.40%5.21%100.00%

(以上数据来源于《河南教育统计年鉴2013》及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公办和民办的教师资源比较[1]10

表3 2008-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民办与公办比较

学校数在校生数(万人)专任教师数(人)

年份民办公办民办占总比例民办公办民办占总比例民办公办民办占总比例

2008117313.10%20.29104.7316.23%104085448116.04%

2009237623.23%23.38113.517.08%119265954616.69%

2010287926.17%25.37120.317.42%135636390817.51%

2011338428.21%25.89124.1217.26%142986773917.43%

2012348628.33%28.96126.9418.58%160606992218.68%

通过民办和公办普通高校相关指标的比较发现民办院校发展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总数不多,发展不均衡。因为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因此整体上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郑州。由于其民营性质,管理者多为家族企业,缺少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很多学校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学质量差、历史较短的学校,甚至还未发展就已经消亡。随着国家促进民办教育政策的出台,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民办高校在聘请优秀的教师方面遇到比较大的障碍,如教师编制、养老保险、教育部门对教师科研、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着偏见等问题,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严重,所以出现了如今民办高校的师资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

(3)固有资源不完善。民办高等院校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民办高校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所以民办高校大多数都处于资金严重短缺的状态。

二、影响高等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

(一) 政府因素[2]22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受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同一政府在不同时期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可能不同,从而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也不同。各高等学校之间的综合实力的差别和政府追求较高投资效益的现实性,决定了政府教育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具有倾向性。

(二) 市场因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高等教育结果的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会影响其资源配置情况。高等教育的结果主要有人才、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这些结果的市场供求状况会影响政府或学校的资源配置决策。

(三) 学校自身因素

高等学校办学主体的不同也会影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政府对公立学校的资源配置量往往要多于对私立学校的资源配置量。同时,高等学校的声誉是影响政府对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一) 政府方面

(1)经费投入均衡化[3]138。由于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政策,教育投资向一部分学校倾斜,在公办高校的系统内,现行的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尽管使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在透明性和公平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过于粗糙,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成本,也没有考虑办学效益的好坏。这必然导致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以便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其结果是导致了专业设置重复、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国有教育资源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国有教育资源被非法投入到各地的“国有民办”或者“ 公办民校”中。

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规划,合理进的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试行部分公办高校的转制,规范独立学校在未来的发展,明确民办高校产权关系,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与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刻不容缓。

(2)放开人事管理[4]39。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政府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应该有大作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的育事业不断发展,政府的这种管理者职能也开始有所变化,但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其职能。

(3)建立资源共享网站。政府可以依托并完善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宽带网和校园网,建立高等教育资源的网上共享机制。对全省现有高校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发布高校招聘信息,教师自荐信息,为高校的教师的合理流动提供平台,对已配置出的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要进行追踪调查,时刻掌握资源的利用情况。

(二) 高校方面

1. 打破封闭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者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优秀教师是学校的独有资源,为外校所用会消弱自身的竞争力的传统管理观念,优秀教师是全社会的共有财富,应该资源共享,应该完善对共有教师的考核机制,从而保证共有教师在其他学校的工作质量。

2. 精简管理人员,明确职责

高校要建立和加强与资源配置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包括管理人员的考核、分配以及奖惩机制。通过建立这种机制,使考评及奖励与资源使用效率挂钩,让人人关心资源的使用,盘活现有资源,挖掘资源潜力,使其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推动力。

3.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可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配置模式,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社会企业部门的联系,可以是学校在教学、学生实习、就业、经费等方面得到经济部门有力的支持。

(三) 教育资源循环利用

高校教育资源循环利用是一个动态平衡,可以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该循环利用模式可实现高校间的协作发展,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同时可以加大学校对教育资源的深入开发及合理分配力度,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主要形式有:①教学资源循环利用;②教学人员循环利用。

(四)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5]159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各高校的综合实力,使学生更大程度上受益。办学资源共享的形式有:①固定资源共享。例如,高校间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资源要实现共享;②师生资源共享;③专业资源共享。各高校间可以加强联系,在相同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充分考查市场需求状况,学生就业状况等情况,避免重复设置专业。

四、结束语

河南省高等教育要想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就应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规范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多层次、协作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在体制上实现各类资源间的优势互补和共享,如公办高校教师合理向民办院校流动,从而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师资源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吴菲菲. 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9).

[3]苏朋. 河南省城镇、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豫南8市的调查研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4(4).

[4]李民. 陕西省地方普通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薛微微.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机制研究. 社科纵横,2012(27).

4.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四

一、选择题: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小学生主要处于(B)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有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

A、2岁 B、3岁 C、4~5岁 D、10岁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主动感对内疚感

D、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4、学习了苹果、梨子、香蕉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属

于(C)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5、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D)

A、内部而稳定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6、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A)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学习英语单词,属于(B)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8、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到以下熟练程度时,记忆效果最好(D)

A、50% B、100% C、150% D、200%

9、下列选项中属于心智技能扩是(C)

A、打篮球 B、骑单车 C、吹口琴 D、解应用题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D)

A、划线 B、复述 C、谐音联想法

D、列提纲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B)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2、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C)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D、表象式道德情感

13、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B)

A、程序教学

B、合作学习C、计算机辅助教学

D、掌握学习

14、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A)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15、下列哪种型不属于客观题(D)

A、选择题 B、是非题 C、填空题 D、论文题

二、填空题: 16、1903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桑代克。

17、个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8、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

19、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 强化。20、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中的干扰主要是有两种,即前摄抑制和 倒摄抑制。

21、熟悉了红砖是作为建筑材料用的,就看不同它的其它功能,这种影响问题解

决的心理现象叫 功能固着。

22、多媒体教学属于 模象 直观方式中的一种。

23、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儿童的品德关键年龄大致在 小学三年级(或9岁左右)。

24、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 内化 三个阶段。

25、有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他。这时他的学习内驱力主

要属于 附属 内驱力。

26、某学生在知觉事物时,喜欢看教师的“脸色”而修改自己意见,该生认知风

格很可能属于 场依存 型。

27、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

动作技能 目标三大领域。

28、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问题,这属于心理 问题行为。

29、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0、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教学评价,称之为 总结性 评价。

31、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教学反思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

论 和行动研究。

32、根据问题结构特点的分类,数学应用题中的问题一般属于 结构良好 问题。

33、技能即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一种活动方式。

34、流畅性、变通性 和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基本特征。

35、智力超常是指智商超过 140 的儿童。

三、简答题:

36、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研究对教学的主要启示。

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要做到:①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37、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8、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39、简述有效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复习。

40、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③提高多种练习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4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

四、论述题 :

42、请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提供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

自觉概括。

43、当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的老师往往以说理为主,收效甚微。请你从学生品德结构特点及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答:①指出“说理”即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②运用品德结构的观点,指出品德教育应该重视品德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出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手

段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小学)

一、选择题: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该书的编写者是(B)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

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C)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

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C)

A、80 B、100 C、120 D、81

4、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5、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A)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6、儿童在知道“白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新概念。这种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学习属于(B)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类属学习

7、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就是运用了(B)

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迁移

8、在记忆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那种影响的结果。(D)

A、同化 B、痕迹消退 C、压抑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9、下列那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A)

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10、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了英语音标的学习。根据迁移的性质,这种迁移属于(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1、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

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12、学习英语单词属于(B)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13、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

就是(B)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14、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

15、无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能达到某项学习任务的规定水平,只不过所花的时间有所差别而已。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布卢姆所提出的(C)A、情境学习B、合作学习C、掌握学习D、发现学习

二、填空题:

1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 评价/反思 过程。

17、在解答问题时,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属 沉

思型 认知方式。

1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勤奋

感。

19、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

认知结构。

20、儿童多动症是小学中最为常见的以 注意力 缺陷和活动过度为特征的行为障

碍综合症。

21、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维度是指稳定性、内在性与 可

控性。

22、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种迁移理论称为 经验类

化说。

2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言

语直观。

24、技能指通过 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2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有 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 内化 三个阶段。

28、罗森塔尔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 期望 对学生产生自动应验效应,这被称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29、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 和放任型。3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

31、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 三

个阶段。

32、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中等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3、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自我强化。

34、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阶段。

35、常模参照 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

队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三、简答题:

36、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8、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9、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②情感目标; ③动作技能目标;

40、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

答:①强度律; ②活动律; ③差异律; ④组合律。

4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实习。

四、论述题 :

4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在考试内容形式上增添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评估学生成绩时考虑创造性的高

低。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②进行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进行自我设计训练 ④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43、一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先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试问,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

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有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材料本身有意义,主观条件包括:学生有适当观念、学生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使新知识获得心

理意义。

5.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五

一、选择题: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该书的编写者是(B)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C)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C)A、80 B、100 C、120 D、81

4、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5、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A)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6、儿童在知道“白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新概念。这种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学习属于(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类属学习

7、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就是运用了(B)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迁移

8、在记忆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那种影响的结果。(D)A、同化 B、痕迹消退 C、压抑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9、下列那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A)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10、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了英语音标的学习。根据迁移的性质,这种迁移属于(B)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1、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12、学习英语单词属于(B)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13、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B)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14、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

15、无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能达到某项学习任务的规定水平,只不过所花的时间有所差别而已。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布卢姆所提出的(C)A、情境学习B、合作学习C、掌握学习D、发现学习

二、填空题:

1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 评价/反思 过程。

17、在解答问题时,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属 沉思型 认知方式。

1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勤奋感。

19、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 认知结构。20、儿童多动症是小学中最为常见的以 注意力 缺陷和活动过度为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21、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维度是指稳定性、内在性与 可控性。

22、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种迁移理论称为 经验类化说。

2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言语直观。

24、技能指通过 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2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有 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 内化 三个阶段。

28、罗森塔尔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 期望 对学生产生自动应验效应,这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29、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 和放任型。3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

31、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 三个阶段。

32、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中等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3、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自我强化。

34、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阶段。

35、常模参照 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队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简答题:

36、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8、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答: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9、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②情感目标; ③动作技能目标;

40、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答:①强度律; ②活动律; ③差异律; ④组合律。

4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实习。

四、论述题 :

4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在考试内容形式上增添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评估学生成绩时考虑创造性的高低。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②进行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进行自我设计训练 ④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43、一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先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试问,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有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材料本身有意义,主观条件包括:学生有适当观念、学生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6.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六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1 9世纪末.美罔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A.动物

B.人类

C.学生

D.儿童

2.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的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4.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感 6.学乍对自已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与自我意识中的()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 7()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水平差异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9.语文课学习作文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A.言语信息学习

B.动作技能学习

C.智慧技能学习

D.认知策略学习10.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A.连锁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学习11.学习源于对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而发的学习动机,属于()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12.“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创造性 1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4.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拉 15.“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16.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法有__________、自然实验研究。

17.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__________和教学监控能力三方面。18.在个体心理的发展阶段中,初中阶段正好处在少年期,高中阶段正好处在__________。

19.在影响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随年龄增加,__________的影响越来越强。2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21.条件学习有经典条件学习和__________ 条件学习两类。

22.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同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具有__________性。

24.班杜拉将人们事先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种任务的估计称之为__________。25.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因学生的__________而异。26.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迁移的__________ 理论。

27.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直观材料,这种直观方式属__________直观。

28.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__________技能。29.阅读时的“划线”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__________策略。

30.在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两种一般问题解决策略是:算法式和__________式。31.观察学习和__________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32.在个体品德的构成中,道德__________是其品德的核心部分。33.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辅导、__________、心理治疗及普及心理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34.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被称之为__________。35.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__________ 问题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36.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37.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39.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4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1.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42.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3.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专门开设了学习策略课程,但发现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试用“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来分析之。

湖南省2011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 桑代克自1896年起,开始从事于动物的学习研究,并依据研究的材料,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确立。

2.【精析】B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时间最K的部分。3.【精析】B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4. C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精析】D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建立或发展自我同一感。

6.【精析】A 心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认知能力属于心理属性方面的内容。

7.【精析】D 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水平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8. D 根据学习的特征:表现为行为的变化;引起的变化相对持久;反复经验引起,可判断只有D项符合。

9.【精析】C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即学习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

10.【精析】B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11.【精析】A 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内部动机,学习兴趣属于内在的需要。12.【精析】C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闻一知十”是典型的迁移现象。13.【精析】C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4.【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5.【精析】B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促退作用称之为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其影响表现。

二、填空题

16.实验室实验研究 17.操作能力

18.青年初期 19.同伴20.认知方式 21.操作22.类属(下位)23.主观24.自我效能感 25.个性

26.经验类化 27.模象28.心智 29.复述30.启发 31.亲历32.认识 33.心理咨询34.群体凝聚力 35.心理性

三、简答题

36.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37.(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8.(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3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 得的。冈此.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40.(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义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1.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

(2)广博的知识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于教师做好教书育人丁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

(3)必备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切实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这种知识是教师在对本体性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出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而形成的。

四、论述题

42.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曲”,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第三,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4)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43.尽管学习策略影响学习效率,人们在学习时也常使用各种策略。.但是,学习策略的价值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表现出具体性、个体性等。为此,在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训练中,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

7.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 篇七

“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 “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发展方向。目前,湖南省基本建立以中小学教师为空间建设及应用主体,以促进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城区中小学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重点率先实施,以重点学校及骨干教师空间建设范例为示范引领, 以班主任指导下的中小学班级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的基本格局, 并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路径

1.雏形探索: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细 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2007年初,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按照“一校一平台、一人一空间”的思路开始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该区基于门户网站,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了平台,为师生开通个人空间。他们形象地将每个空间比喻为一个细胞, 这些细胞聚集在平台上形成组织,诸多的组织则构成门户网系统。

(1)设置符合需求的栏目板块

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教育资源板块,包括专业资源和自制资源。省、市、区各级各类资源以学科、年级为线索嵌入个人空间。二是成长记录板块,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电子档案系统。三是成长航标板块,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不同身份,分权限、按需求推送各类教育讯息,为师生个性发展导航。四是互动交流板块,以空间为纽带,互联网捆绑手机网络,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信息通讯,实现即时、延时互动。另外, 师生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增加个性化板块与栏目,实现高架构、可扩充。

(2)注重再生资源的全网流动

面对资源的淘汰更新与广泛需求的矛盾,该区探索了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再生性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将各种专业资源注入个人空间。二是每一个空间都是资源开发主体,师生将自制或搜集的教案、课件等发布到自己的空间里。三是使用者根据个性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新完善,实现再生成,形成新资源。个人空间的资源多管道、分权限进入不同的资源库与学校网站,最后汇集到岳麓教育信息网,资源实现全网流动, 保障区域内不再形成信息孤岛,确保资源不断更新丰富。

(3)重视个性数据的智能分析

通过空间的“成长航标”,在集聚师生成长数据、智能辅助分析上进行探索,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以人为本。该区以采集“记忆数据”为例,学校通过网络向各空间推送采集学生记忆敏感期的调查问卷,当家长和学生参与回复后,即可以统计分析出同龄学生的记忆敏感时段、各区间值的数量。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记忆敏感期位于哪一区间,并获得针对这一区间的专业提示同时,学校可以将记忆敏感期与排课、作业布置等进行联系,科学安排学习时段。

(4)突出网络空间的应用创新

该区充分挖掘空间功能,让信息化的触角向教育的各个领域延伸。例如, 以空间为平台实施的“绿色心吧”和“家长网校”项目都是成功的案例。“绿色心吧”通过网络关注师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多位心理专家参与回答求访者的问题,实现“多对一”、“一对多”的网络指导。“家长网校”以空间为纽带,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走向“零距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岳麓区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网络空间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设置符合师生需求的栏目板块,注重资源的生成与应用,重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依托网络空间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对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创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具有积极作用。

2.普及推广: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 平台的分步推进

(1)分步推进空间建设普及

湖南省以中小学教师“人人有空间”为目标,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方式,加快推进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普及。一是骨干教师优先推进。全省遴选骨干教师优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教师空间建设的指导专家团队,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二是重点学校率先推进。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积极性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空间建设试点,主要以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主。三是区域整体推进。例如,选择郴州地区作为试点,探索以全市中小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

(2)注重空间应用管理与培训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全省中小学教师空间建设应用的实施单位,并设立空间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教师空间注册及购买服务,为试点学校、试点区域的中小学教师注册开通空间,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强化应用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同步实施教师培训, 并开设多个专题培训班,深化教师对空间建设及应用意义及作用的认识,提高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兴趣与能力。三是实施奖励机制。设立空间建设与应用奖励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促建、以奖促用的方式,表彰奖励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激发教师空间建设的成就感,使教师逐步形成持续建设及应用空间的内动力和责任感。

(3)探索基于空间的教学模式

在空间建设普及的同时,如何应用空间的交互技术与资源优势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必须同步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持续推进空间建设的关键。为此,湖南省积极探索基于空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探索基于空间的学科群组教师研训模式,探索基于空间的管理评价和优质资源开发模式。

湖南实施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策略,构建省域范围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路径, 让更多基层学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创新实践: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 务平台的深度融合

(1)教师免费享受空间开通与资源服务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省、市、县、校四级资源网管理统一架构的多级平台,以教师身份认证统一、资源目录管理统一的方式实现全省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使用、发布、评价、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教育部门掌握教师应用资源、开发资源情况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实现资源建设与社区空间的功能整合,网站开辟了“教师空间”专栏,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开通网络空间、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省近50万中小学教师已成为网站免费注册用户,并有30多万教师自主开通了教学空间。

(2)打造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师空间模块

基于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系统,不但拥有目前主流智能社区系统功能,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纵横流动、系统收集、资源推送功能,实现教学交互及过程管理,实现教师个人空间个性化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能在空间内编辑、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智能社区系统还为其提供资源推荐、传播通道。教师可以在空间内结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在线备课,实现资源再造,不断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资源应用与再生难题,让资源真正“活”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在空间内自主选择资源网提供的各类应用,建设符合自己教学或学习需要的教师教学空间,通过空间系统实现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交互及记录,积极探索空间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平台还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向全省开通空间的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指导、资源推送、在线咨询等服务,更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优质资源需求和教学研究需要。

(3)尝试多个空间建设应用平台的综合管理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借助“基教在线”和“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平台,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在巩固现有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资源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强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基教在线”平台的综合管理,实现多个平台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性资源优势,推进资源规模化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交互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

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了网络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网络空间建设和资源规模化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致性,是湖南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结语

8.教师,你在习惯处行走吗? 篇八

大家都听说过“瞎猫碰到死耗子”这句话。这句俗语带有贬低之意。每逢有人超水平发挥,取得优异成绩时,人们便会用这句话表示自己的怀疑。

小明,一个普通的学生,老师不关注,同学不羡慕,就连他自己也是无所谓,家长更是对他不抱多大的希望。一次,他的数学小测验考了100分,本该是小明扬眉吐气的时候,谁知却招来了非议。同学们私下里嘀咕:他准是抄来的。老师也纳闷,还向小明发起了追问,弄得小明也很恼火。就连家长也被感染了,“这回得了100分,下回还要得100分,那才是真本事!否则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样的说法随处可以听到。难道大家都这样说,就是天经地义的吗?

当小明成绩提高时,所有的人不是替小明高兴,而是从多方面旁敲侧击,本应该作为小明更上一层楼的最佳时机,却变成了小明有口难辩的窝心事。小明想:“还不如考砸了呢,那样,反倒不会引起别人的猜忌。”好端端的一件事被人们的旧观念给破坏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在别人的心目中总是挥之不去,不管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多大的进步或者退步,他还是对你保持着原来的那种印象,这就是“印象病”。同学、老师、家长都受了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小明本来就得不了100分,得了100分不值得肯定和表扬,他们用老眼光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这也是一种定势。经常按照某一固定的思路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有时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会用老眼光、老方式去看待人,看待事物,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因而也会给好的、新生的事物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尤其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固有定势的影响。

家长说的“瞎猫碰到死耗子”这句话,也引起了小明的反感。原因在于家长的归因不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即控制性、稳定性、原因源。家长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运气,这是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因素,这样就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纳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个内部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人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就;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这个内部可控的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自责、内疚,从而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瞎猫碰到死耗子”这句俗语,我们一直这样说,总认为是对的。尤其是教师、家长在勉励孩子的时候,总会认为这句是最有鞭策魅力的语言。其实,这句话不仅没有起到督促作用,反而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这也可能就是代沟产生的根源吧!有时,孩子做了一件令家长或教师高兴的事,大人会说:“哎呦,今儿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孩子的好事已经做出来了,却偏偏要用不可能实现的话表达你的兴奋,孩子根本闹不清这是鼓励还是挖苦。等下一次,他想做事情时,先回想一下你的冷嘲热讽,也许积极的想法就会被你“激励”的拦路虎所左右,而无所适从,好行为泡了汤。

平时,我们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会对孩子的心灵或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那是因为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一句话,其实包含着不合理的成分在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品德方面的。作为教师,其语言首先要准确、明了、有逻辑性;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富有个性。如果你的语言连“准确”这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何谈教育效果呢?

抽签选班干部

我是在普教战线上的一名教师,对职业教育只有一些感性认识,一次偶然的聊天,使我感慨万分。

朋友敏在中等职业学校当教师,她聊到新接班时最困难的是选班干部。新的班集体一组建,班干部的人选就提到议事日程。老师问:“你们谁在小学或中学当过班干部?”大家面面相觑。“你们谁当过小组长?”大家默默无语。“那你们谁愿意当我们班的班长?”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不自信的样子。老师指着坐在第三桌的小男孩,就你来当班长吧。“老师,那可不行,我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于是,老师让每个同学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搓成纸团。老师把写上所有人名字的小纸团放在盒子里,摇了摇,小心翼翼地从中捏出一个纸团,这个人是班长。然后由班长抽签选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抽签选文艺委员……那几个人都说干不好,老师说:“我可以教你。”班干部上任一年以后,班里的工作基本不用老师再管,自己都能处理。

学生是有差异的。孩子的先天素质是不同的,在后天的发展中又存在不平衡。学生的差异还表现在每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潜才能。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人具有音乐智慧、身体运动智慧、数学逻辑智慧、语言智慧、空间智慧、人际交往智慧、自我反省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慧,但每个人有哪些的智慧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形成了个人的特长。就是同一种智慧,其表现形式也是不相同的。

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没了自信?是孩子不努力,还是孩子资质不好?是老师没有看上他们,还是老师从来就没有给他们机会?是老师的消极暗示,还是老师的思维定势?我想,这些原因都兼而有之。作为普教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了哪些促进作用,该摒弃什么,该继承什么。

上一篇:国庆焰火晚会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