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认识论文范文

2024-09-22

大学语文认识论文范文(精选7篇)

1.大学语文认识论文范文 篇一

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和态度

1、你对日本的态度是怎样的A 厌恶B 喜欢C 有厌恶的一面也有喜欢的一面D无所谓

2、你认为自己了解日本吗

A 很了解B 知道一点C 没关心过

3、平时会留意有关日本的信息吗

A 会B 偶尔会C 不会

4、你通过怎样的渠道获取有关日本的信息

A 新闻传媒B 朋友聊天C 不屑获取D其它___

5、你主要关心的内容是

A 政界新闻B 民众生活C 娱乐产业(包括动漫)D其它__

6、你对日货的态度是

A 坚决抵制 B觉得应该抵制,但有时hold不住 C 不会考虑是否是日货,喜欢就买

7、对于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民众死伤事件持怎样的态度

A关注并且高兴B 关心并且同情C 关注但无态度D 不关注但高兴E 不关心

8、怎样看待日本性文化及性崇拜

A 不理解,非常恶心B 不理解,但尊重C 不理解,喜欢D 理解,尊重E 理解,喜欢F 理解,不喜欢G 没有态度

9、你认为造成目前中日关系紧张的因素有哪些A 历史政治B 文化差异C经济实力D其它

10、你希望中日关系将如何发展

A深化合作B势不两立C视日本态度而定D 说不清楚

11、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目标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您还有任何想说的,请写在背面

谢谢您的配合

2.大学语文认识论文范文 篇二

1.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定位, 给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 给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式下老师们应刷新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围绕新的目标, 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角色、教学方法。仅考虑怎么教, 这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怎么指导学生学;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 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仅重视教育的结果是不够的, 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仅重智育也是不够的, 还要重德育。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是我们新课程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 确定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以增强我们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新的教材

新课程使用的教材, 包括两大系列, 一是必修系列, 五大模块 (五册) ;二是选修系列, 十六大模块 (十六册) 。必修教材, 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整合的教材, 是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必读教材。必修教材五个模块, 彼此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它分别包括四部分内容。“阅读鉴赏”,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品味赏析”的能力, “思考与领悟”的能力, “沟通与运用”的能力, 以及“发现与创新”的能力。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加强语文积累;通过阅读“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思考, “领悟其丰富内涵,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 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等。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表达交流”, 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 这一内容的安排弥补了原来传统语文教材的缺漏, 使写作与口语交际有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教材, 这对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表达交流的规范性,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 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梳理探究”,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语文专题活动。这一内容的设计, 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动手, 合作探究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归纳与整合问题的能力, 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这部分内容要求老师们必须认真研究文本材料, 科学设计、组织上好这一研究课, 不可只停留在形式上。

“名著导读”, 主要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旨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在校三年, 课外“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课外自读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其积累,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之形成良好地审美观、价值观, 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这部分内容不可轻觑、小觑。因此说, 仅引导学生读一读“名著导读”的文本是不够的, 要认真地组织、科学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

总之“阅读鉴赏”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的增加, 这些都是新课程必修教材“新”的有效体现。

选修教材共有16个模块, 它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语言文字应用》等。这些内容很显然是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与强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 对进一步巩固所学, 提升某一方面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发展学生的特长, 将起到非凡的作用。这也是传统的语文教材所不及的。

因此, 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同仁们首先应该全面了解新教材编排的总体特点和要求, 了解新课程教材每一个单元的设计思路, 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个性, 然后才能够客观而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提高每一种新课型、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效率。

3. 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新的教学目标, 新的教材, 决定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实行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 想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那显然是缘木求鱼之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根据不同的课型, 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譬如:“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课型, 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教师传授为主, 以传授知识为主, 以教材为主, 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了。应该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将思考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 将展示机会留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以教材为例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培养能力为主, 以学生自学为主, 以学生自主质疑问难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 一个主导者, 一个答疑者, 任何越俎代庖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都是无意义的。

4. 新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就是考试成绩, 唯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 来评价教的好坏。重考试分数而忽略平常的表现, 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重局部而忽略整体。

新课程学业水平评价采用了新的方法。语文科必修五个模块, 共10学分;每完成一个模块, 通过考核 (不仅指考试) , 可获得2学分。选修共16个模块, 必须选修完成其中的4个模块, 取得8学分。三年共获取18个学分, 才算完成语文科学业。高中阶段包括其他学科, 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新的教学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不同兴趣, 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以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现在不少学校建立学生档案, 记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 这就是评价模式的有效举措。现在不少高中采取每个学科教师期末都要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 给学生一个综合得分, 这也是“多元评价”的一种方法。现时的高校自主招生, 不仅关注考生平时在班级的成绩位次、在全校年级学生中的成绩位次, 同时还关注考查在校的表现及不同学科的特长 (奖励证书) , 结合自主招生考试成绩, 去综合评价考生。海南等省会考成绩按比例记入高考总成绩, 江苏省2008年高考, 除语、数、外三学科统一高考之外, 其他7学科 (包括信息技术) 学业水平测试, 按A、B、C、D等级计分, 纳入高考成绩等。——这些都是新教学评价的最明显的体现。我们相信,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会逐步健全起来, 完善起来, 规范起来。

5. 新的高考

我们河南省2011年的新高考怎么考, 至少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 但从先行进入新课程的省区的高考来看, 与当前全国及其他省区的普通高考比较已有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新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变化。2008年高考:

广东省: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语、数、外;“X”为专业选考科目——在理、化、生, 政、史、地等学科中选报一科。)

山东省:3+X+1 (“3”指语、数、外, 各150分;“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 100分, 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记入高考成绩。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江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3”指统考科目:语、数、外, 其中语、数各160分, 附加题各设40分, 外语120分;学业水平测试, 为各学科的水平考试, 时间安排在高二、高三下期, 每科75分钟, 在校生可报考两次, 成绩分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指艺术、体育、研究性学习等项的考试。)

其次是高考考查内容的变化。

2007年广东高考, 语文试题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设置了选考内容, 体现了遵循新课改共同基础性相统一的原则, 给学生提供了特长与个性的展现空间;二是在选考内容中增设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以提高能力考查的要求;三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了论述 (说明) 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种文本, 以体现新课标文体分类的特点;四是加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 以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

2008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等省区的新高考基本类此。总之, 新高考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较全国其他省区的普通高考有了明显的变化。

3.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篇三

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界对大学语文性质及定位问题一直未能达到共识。有的大学开设这门课程,只是为了给那些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补课,而更多的学校则倾向于这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有很多分歧:有的以文学鉴赏为主,有的强调工具性而强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也有的以讲授人文基础知识为主。可以说,由于定位认识上的混乱,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千差万别,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是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风气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冲击。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大环境下,年轻的学子们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看重一门学科的实用性,而大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短期内看不到学习的效果,故而难以真正重视。在当今信息繁多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与此相关的是人们越来越缺乏对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关怀,青少年在阅读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内容上的去经典化和娱乐化倾向,以经典文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方位重新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从教育的本质来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育应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既要教给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使人学会面对生活的世界,也要激发人对存在意义的思索,使人学会去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与自由的生成”。而本应与人的心灵走得最近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这一教育的本质,大学生精神生活日益粗糙化、粗鄙化。

2、从学生的需要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从大学阶段的学习来说,学生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以及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习和今后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从终身发展来看,一个的成长需要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味和修养,还有对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如果说知识和技能是教会人“何以为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么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懂得“为何为生”的道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学生潜在的高层次需要。

3、从教学目标来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可以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划分成三类基本的课程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前两个目标我们习惯称之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情感性目标在大学语文中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要素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上三个目标,具体来说,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料的积累(即字、词、句、篇的个人储备)等七个方面;语文能力包括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实际还包括了观察能力、交际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人文精神包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等几个方面。

三、构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扩大知识面,整合知识结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要有别于中学语文,如果中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侧重的是陈述性的知识和语料的积累,那么大学语文的知识教学就应侧重程序性知识和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整合。大学语文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要能够归纳出一些系统的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审美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欣赏方法和一些主要的读写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同时,力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丰富性与深刻性上培育学生的知识面与个人修养,引导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训练,提升能力。单纯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其实是不完全的。如果只学了一些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形成能力,知识学得再多也无用。大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技能的训练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在实际的实施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层次、有步骤地贯穿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这项工作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必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4.大学语文诗歌鉴赏(范文模版) 篇四

一、参考结构: 第一段、入手

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 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 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 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2 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处理、修辞手法等。4 从读者入手:阅读感受、主观评析等

三、内容分析

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着手,层层探析、推导主题。抓住核心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关注名句,结合部分修辞手法如:比喻(《虞美人》)、夸张(《蜀道难》)、象征、用典(《水龙吟》)、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天净沙》、拟人、名词结构句、数目字、排比、对偶、叠字、映衬、借代、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体裁特点:1格律诗:颔、颈联错落有致;2绝句:前叙事后刹那抒情(五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七绝多山水诗送别诗,刹那的感觉、无穷的余味,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表现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情、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3词曲:层层铺叙(赋)、多用口语;4现代诗:客观对应物、双层结构、哲理表达、抽象意象与具象意象结合。

四、主旨思想例举

1多义(合理、高远,具有超越性,如企慕象征说)2隐逸情怀 天人合一

3寄情山水 消解忧愁 4爱国情怀 壮志难酬 5国家动荡 身世之慨 6洞察历史 哲人之思

五、艺术手法例举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饮酒》《山坡羊》《前赤壁赋》《天净沙》)2对比衬托递进(《关山月》《虞美人》《临江仙》《乡愁》)3回环往复(《蒹葭》《再别康桥》《乡愁》)4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意境)

5神韵(生气不灭、回味无穷;生动形象、象征寄托)6宏大气势与细节描写结合《登高》《关山月》 7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8形声色结合(《山居秋暝》《登高》)9动静相衬(《山居秋暝》)

六、诗歌鉴赏层次角度

语言层

世界 作品

意象层 作者 读者

意蕴层

诗歌鉴赏例举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武昌阻风(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②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

法委婉蕴藉。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青玉案 [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

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h送人归东 [温庭筠 ]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

清凉,足以消暑。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

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

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 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

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

同情。[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http://]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运用典故 [http://]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借物咏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

象。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拟人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 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寓情于景、象征

[

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前者用了比喻,后者用了拟人

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以动衬静;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金陵酒肆留别(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晚 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http://]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拟人化的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比 [http://]

望 江 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反衬或以虚写实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修辞手法。

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http://www.artx.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

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 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

新意。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

可爱的夜晚。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反衬或以虚写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2.

5.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篇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逐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4千克桔子、1千克大米、4千克书等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超市散货区图片,给孩子们讲自己有一次将朋友买的散货掂了掂,估计的总价竟一毛不差的经历,探讨原因,总结出并不完全是因为巧合,更重要的是吕老师心中有一杆秤,半个小时后你们心中也会有一杆秤。

二、认识秤

1、提问:在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秤? 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各种秤:

盘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有多重。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了。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

天平:我们可以利用砝码和标尺上的刻度来计算物体有多重。台秤:我们可以利用秤砣和秤杆上的刻度来计算物体有多重。体重秤:测体重。

三、认识千克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出示盘秤图,认识盘秤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在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

2、讲解指针从0刻度转到刻度1时,表示物品重1千克。

3、读出盘秤上的读数。

二)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活动前与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活动一:8人一组,每组分发一千克的桔子(用袋子装好的),每组8人轮流感受1千克有多重。提问:如果是1千克的苹果,袋子里的个数应该增多还是减少?梨呢?樱桃呢?菠萝呢?西瓜呢?

活动二:将两袋桔子装到一个袋子里,16人一组,轮流感受2千克有多重。

活动三:师将所有桔子放到一个塑料袋里,让全班学生感受4千克有多重。提问:有什么感觉?如果拎的是10千克呢? 师提问:心里有一杆秤了吗? 活动四:让学生感受塑料袋里1千克米的重量,估测米的重量 活动五:学生感受3千克桔子的重量,估测其重量。提问:还想再估吗?(回家去超市拎一拎)

师总结:我想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杆秤,有时候用你们的秤称出来的重量可能和真正的重量差一点点,有时候也可能差这么多(做动作),但是你们还很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只要你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当你慢慢长大时你会发现你的秤离真正的秤越来越近。

三.练习判断:(1)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2)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3)2袋奶粉约重1千克

(4)1千克=1公斤

四.课外知识延伸 出示你知道吗?

五.总结

1.你觉得你今天有收获吗? 2.布置实践活动任务

六.课堂作业

6.认识土豆(范文模版) 篇六

四川绵阳63820部队幼儿园 吕春琴

教学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教学准备:各种食用土豆的图片 没发芽的土豆和发了芽的土豆实物 土豆生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土豆制成的食物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这些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发芽和没发芽的土豆实物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请看老师手中两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结出新的土豆呢?

2、看图片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师:把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想象。

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了。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芽朝哪里长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师:什么时候长叶子?露出地面就会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讨论

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看看宝宝长在哪的?长在根的最前端。地下宝宝在长,地面什么在长?开出漂亮的花了!

师: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幼儿讨论

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它的宝宝可真多啊!

3、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师: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这个位子有毒素要把它去除掉才可以吃。师:土豆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7.浅谈对建设一流大学的认识 篇七

一、一流大学的产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透过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背后,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许许多多的与众不同之处, 但是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事实, 那就是悠久的办学历史。历史悠久并非自然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先有哈佛, 而后有美利坚”。哈佛大学的历史可见其悠长。成立于1096年的牛津大学, 是世界上最古老、著名的大学之一, 九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确立了牛津大学在全世界学术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他们在世界大学之林里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现实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说得清楚。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现实, 而且还是一个过程, 作为过程它有自己的逻辑。可以认为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我们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它全部历史过程而展现出来的。所以, 我们要建一流的大学不要仅仅从表面上来临摹, 建多大规模、多么先进的实验室, 设置什么学科, 搞多少专业, 招聘多少人才, 这些都是机械的组合, 即使我们组建了一个现代化大学, 它也不意味着是一所一流的大学, 问题还在于我们要有能力和有足够的智慧去体悟这历史和逻辑。

不容置疑, 一流大学的诞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是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既然是过程, 就必定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事物形态连续地发生转变的过程。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演进过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个渐进过程。它给世人的认识也不是一下子确立起来的, 而是渐渐地进入世人的视野, 最后达到挥之不去、举世公认。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必然导致急功近利。

二、一流大学与一流的校长

从世界上那些一流大学成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流的大学校长对于大学历史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近几届的几位校长, 科南特 (James Bryant Conant) 、普西 (Nathan Marsh Pusey) 、博克 (Derek Bok) 和陆登庭 (Neil L Rudenstine) 等都对哈佛大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南特是美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从1933年起, 他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长达20年之久。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社会, 而且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一场激烈争论, 必须进行学校教育改革, 以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科南特等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颇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励精图治, 成立专门委员会, 研究课程改革。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 加以综合, 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 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 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 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 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 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 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 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 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 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1991年, 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 作为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的一部分, 他开创了一个集中的全校范围的学术计划, 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 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 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 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 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自进入20世纪以来, 哈佛历任校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建树。在洛厄尔校长任上, 他重新制订了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计划, 实行了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还实行了导师制和住宿制。科南特在任上实行了校外特别委员会制度, 依此机构来评议教师的资格和任期。普西任校长期间进行了美国高教史上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 为哈佛筹集资金八亿二千五百万美元, 增设新的教授职位, 提高了教师的薪金, 扩大增加了对学生资助的范围及额度。当博克主政时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 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入了哈佛, 使哈佛的声誉更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也产生过公认的一流校长, 最出色的有蔡元培。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评价蔡元培时说过, 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 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 找不出第二个人。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是清朝废除科举后官僚们混出身的地方。蔡元培出任校长后立志把北大改造成为培养精英、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他两次游学欧洲, 旁征博采, 致力于新学, 多方聘请人才, 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让不同学派自由竞争。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才使北大脱胎换骨, 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北洋军阀统治下, 蔡元培不屈从时代风尚,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判断, 所持有的思想理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大学教育模式, 其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所有这些,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杰出的校长在创建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活动中, 自始至终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 当我们感叹一代杰出校长敏锐的智慧、超凡的创造能力时, 难道我们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应得到深刻启迪吗?

在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校长的责任十分重大, 提高大学校长的素质具有紧迫性。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指出, 大学校长应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的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善于调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认为, 大学校长应更多地考虑未来, 而不是现在。要会忍耐, 要了解科学本身的发展, 把自己融入大学氛围, 要鼓励教师做事, 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可见, 杰出的校长作为掌舵人, 他们不仅仅是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 而且是具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教育家, 更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就其个人品质来说, 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政绩, 关心的不是个人升迁, 所取的不是个人的利益, 归根到底其个人品质必须达到一种境界。

三、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

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作报告时, 有学生问什么是一流大学。杨先生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所大学要有一批国际上知名的一流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样样都强。要想所有的学科领域都是一流的不太可能,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的, 任何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 任何一流大学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过去我们经常谈办学特色, 实际上, 所说的特色主要是指学科特点上是否一流的。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学府, 它们的确是多姿多采、各具特色的。而且越是著名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的特色。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 法学、医学名扬天下;麻省理工学院出工程师;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学, 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生物学科誉满全球;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政治学举世公认。他们一般拥有结构比较优化、门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 在整体学科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 有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各有千秋, 很难简单地比较其中两所大学的长短高下。从根本上说, 一流大学同时也是特色大学。建设一流大学, 不应求大求全, 不必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所有学科都争世界一流, 而必须有所为, 有所不为。抓重点学科建设几乎是各个一流大学校长们的共识。例如, 芝加哥大学其历任校长的理念就是, 要办的学科就一定是一流的。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如此, 它关于建筑学院的决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建筑学院是该大学的一个比较小的学院, 在全美数千所大学中它的建筑学院在分专业排名时总是在第十名左右。学校进行了比较分析, 为使建筑学院进入前五名而进行的投资与将同样多的投资应用到其他学科, 如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建设的效益。结果决定取消这个专业, 集中资源办好其他专业。现在世界大学排名时, 通常采取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综合性质的排名, 一种是分学科排名, 可见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大学如果能在整体学科水平较高的基础上, 有三五个学科具有一流的影响力, 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而高校在科学研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多学科综合, 最有条件在科学交叉、渗透中出成果;拥有大量的研究生, 这是一支流动的、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力的研究队伍。纵观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所谓的“研究型”, 就是要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四、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

“大学的荣誉, 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这是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对哈佛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正因如此, 哈佛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施行一种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 有一条无形的鞭策即“不晋升即辞退”, 对青年学者拒绝平庸与停滞, 且须不断进取奋发向上。教师质量是大学生存的根本, 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最好的教师可以招引来最有才能的学生, 培养出最杰出的毕业生, 并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吸引到最多的科研资助等。师资是哈佛学术声誉、生源、财源的源中源。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对师资的认识上, 要求大学教授不是教书匠, 不只是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应承担起在自己的研究生协助下生产新知识的职责, 并承担向外传播最新知识的义务。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生龙活虎、完全与当代潮流同步、并能享受辩论和矛盾的乐趣的人。追求青春不是口号而是不懈的行动, 将其深入物化及人化, 要求做到:教授应是一个学者, 而学者则是永远长不大的学生, 是一些希望在有生之年永远当学生的人。作为名牌大学的任课教授其工作要求须是高智力, 才能出众, 并具有首创精神。

实行社会契约式的终身教授制度是哈佛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保障, 青春与年龄是同步的, 最有青春活力者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授。据不完全统计, 终身教授第一次获得任命时, 平均年龄为37岁, 而在终身教授候选人中40岁以下者占55%, 其中77%得到特别委员会批准。终身教授制和教授→学者→学生的模式, 有力地印证了洛厄尔校长早年揭示的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的所在——“在哈佛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 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我国,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就力排众议, 接纳一大批各学科大师级人物到北大任教, 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当时的课程表上, 我们能找到许多大师的名字, 这是中国大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教师阵容, 一时间北大名师荟萃, 人才济济, 学术空气深厚活跃, 教学科研盛况空前。

竺可桢就任浙大校长时, 聘请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 物理学家王淦昌, 遗传学家谈家桢, 地质学家李四光, 经济学家马寅初, 现代国学大师马一浮, 古诗词专家夏承涛等人到浙大担任教授。这些人均为学术界一时之选, 对提高浙大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使浙大成为全国著名大学。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流的大学与一流的师资密不可分。一流大学教师的素质很高, 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共有400余名大学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 他们基本上来自世界一流大学。仅以哈佛大学为例, 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28名。名师方能出高徒, 有名师就有名校。

五、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对一流大学的承认最根本的还是看能培养出多少大师级人物。

哈佛大学建校360多年, 培养出许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 曾出过六位美国总统, 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 这说明了哈佛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成立于1209年的英国剑桥大学人才辈出, 仅20世纪以来, 就培养出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位英国首相。著名的学者和名人中有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 有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 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 短篇小说家福斯特, 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 中国学者蔡翘、赵忠尧、王竹溪、华罗庚、丁文江等, 中国作家肖乾、叶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 马来西亚前总统赫曼, 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等都是剑桥的校友。剑桥的名人是难以枚数的。

怎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不仅仅有一流的学科、教师以及一流的基础设施, 更需要的是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等软环境。必须有宽松的学术氛围、独立自由的精神, 没有这样的土壤, 就不能吸引人才, 人才就不能在这里成长开花结果。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我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在耶鲁能够找到的所有机会, 不仅是向教师学习, 还要向来自于不同地区, 拥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信仰的学生学习。耶鲁努力营造一种对新观念宽容、尊重的氛围, 并努力把耶鲁变成一个这样的地方:在这里, 每一个人——学生或教员或职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表达个人信仰或提出任何问题。我们拥有核心的学术价值和目标, 对此我们始终不渝。”只有这样的大学精神, 才能给人们追求真理的空间, 才能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 才能孕育出世界杰出的科学家、教授。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剑桥等, 他们许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咀嚼。但在借鉴和学习中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 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大学。我国也有一些办学历史悠久、人才济济的名牌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造就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才, 研发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 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 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流大学。

摘要: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教育领域的大事, 它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 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标准?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思考。建一流的大学不要仅仅从表面上来临摹, 建多大规模、多么先进的实验室, 设置什么学科, 搞多少专业, 招聘多少人才, 这些都是机械的组合, 即使我们组建了一个现代化大学, 它也不意味着是一所一流的大学, 问题还在于我们要有能力和有足够的智慧去体悟这历史和逻辑。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精神,学科,名师

参考文献

[1]季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

[2]徐葆耕.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EB/OL].清华大学校园网.

上一篇:第二学期九年级英语教学总结下一篇: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