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2024-11-04

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篇一

读书心得—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与师德修养方面书籍的阅读,是我领会到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这是新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在教师生涯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能力。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我,认认真真地学习,研究探索,才能实现专家型教师的目标。

通过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精读与学习,使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师职业有所理解,认识到小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小学教师应将教育看作是一项事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谋生的职业。将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就意味着有真诚的教育理想,有自觉自愿的教育担当。做为教师要有自身的职业理想,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有敬业精神。同时还为我们提出了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理念。

其次,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有了基本了解。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动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关爱学生,常言道“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小学教师要做到关爱小学生,就要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本职工作的核心。做学生良师益友,尊重

学生、信任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合格的人民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对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小学教育面对的学生年龄小、能力弱等特性,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品质、性格、心理、文明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一是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二是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这对小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教师还要有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使人易于接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

2.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篇二

一、体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感染效应

理念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学理念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与成效。目前, 制约和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 更多地是来自体育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呆板化, 阻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 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 突出整体发展, 使传统的以技能传授为中心的“知识课堂”真正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命课堂”。

在体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应钻研教材、教法和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外;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更需要利用自身的教学激情来烘托课堂氛围, 而激情又与教学风格紧密相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平铺直叙;有的教师习惯于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习惯于激情澎湃式的教学风格, 用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通过实地观察研究, 笔者认为,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具有创新型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首先注重的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往往需要教师的激情来烘托。因此, 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式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风格往往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欲望,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且,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激发了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教学的境界,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互动中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与“学”达成了良性循环。

二、体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磁场效应

目前, 我国体育教师教学的层次共有三种类型, 即经验层次、科学层次、艺术层次。其中, 处于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师往往采用“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根据实地调查,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体育教学中, 处于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约为55%。在体育教学的第二层次——科学层次中, 体育教师的重点在于教技术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 基于教育与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层次的体育教学, 往往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人文价值的体现。处于这种层次的体育教师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约为40%。而处于最高层次——艺术层次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能够利用个人魅力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授受, 并追求师生的多项交往以及共同学习。处于该层次的体育教师占有极小的比例, 仅为5%。

达到教学艺术层次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个性化的教学魅力强烈吸引着学生的教学风格, 称为磁场效应。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 意在说明体育教学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和促进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体育教师产生磁场效应的关键在于自身教学境界的升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处于艺术层次的体育教师所具有的“磁场效应”就像气功大师在运气发功, 使处于磁场周围的人 (学生) 在“气功大师” (教师) 教授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和能量, 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兴趣中,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忘我的学习境界。体育教师处于这种教学层次, 具有这种特有的教学魅力, 往往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调动自身参与学习的动力, 从而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专业课教学中的熔点效应

3.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篇三

一、专业引领真诚相待,让教师感知身受关怀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长应该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关于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这些定位都是有道理的。我想说的是: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时,校长更多时候应该以同伴的身份出现在教师身边,真诚地帮助教师成长。当代社会强调人的平等,时代的进步也使我们这方面的向往与渴求更加强烈。古人云:“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当代社会交往中,人作为个体更渴望得到善待与尊重,教师在学校中也是这样的心态。当尊重成为沟通的前提时,作为校长,他提出的办学罹难,对教师们工作上的要求,就容易得到拥护,至少不会招来公开的非议。

校长与教师的真诚相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态度,更多的体现在工作中面对各种事件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上。在我们的学校,近年来,教研组、备课组内的椒盐活动已经达到了常态化运行的要求。从最初的思路形成、要求提出,到现在的组内比较溶后的学习、研讨氛围的形成,我们走了将近三您的时间。

我们这样的历程可能会让一些师资力量用后的兄弟学校嗤之以鼻,但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在2003年刚搬进新校舍时,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是这样的:中心校在编公办教师29人(需求42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7人(学历分别为中师毕业1人,高中毕业3人,初中毕业3人),占在编教师的24.1%;30—49岁教师5人(其中4人为代课教师转正),占17.2%,青年教师中5年以上教龄7人,占24.1%,也就是说处于发展初始期的教师占了34.6%。面对这样的师资队伍,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开展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003学年的下学期,提出椒盐工作重心下移的管理思路,拿出了教研组活动要求方案。可是方案拿出来了,要求也强调了,下面却“涛生依旧”。老师们还议论“忙都忙死了,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些活动!”后来经过几次教研组长会议的强调和培训,活动也终于开展起来了,但学习、研讨情景还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要求,几乎流于形式。在多次参加各教研组的活动,跟教师、教研组长交流后,在学期结束会议上,讲到教研组的工作时,我先表扬了活动开展相对积极的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接着就开始检讨自己在部署工作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和对策。会后,就有椒盐组长和教师来找我谈今后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建议和要求,而其中很多是我没想到的东西。

2004学年,我校又组织全体校委、椒盐组长和教学骨干到洞头县大门镇中心小学(该校为温州市校本椒盐示范学校)考察。回来后,椒盐组长们胸有成竹地开组内活动,活动形式丰富了,内容、内涵也都有了良好的变化。学年下学期,我们顺势建立了年级语数学科备课组,使校本椒盐网络初步完善。同时,在学校“两组”活动开展时,我们确立了校委跟岗制度,分派校委成员全程参与活动,了解活动场景,交流活动思想,并在校委专题会议中汇报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突出的个人表现,然后在教师会议上由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教导主任进行综合讲评。

2005学年,我们针对“两组”严学活动中出现的泛泛而谈、相互吹捧、形式主义返潮的状况,提出了“开展真活动,呈现真课堂,碰撞真思想”的“三真”要求,并一致延续至今。就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真诚面对的过程中,我校“两组”活动中,教师们自我反思、真诚交流、同伴互助的氛围日渐浓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稀人成效:到2008年,我们中心校58名公办教师中,取得合格学历的有54人,学历合格率为93.1%;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2人,占总数的89.7%;小学高级教师从03年时的4人增加到了16人(都是我们自己学校撇开成长的教师);3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春蚕奖、乐清是骨干教师、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7名教师获得了乐清是优质课奖项,9名教师获得学区优质课奖,18名教师开过学区及以上教学公开课。

二、发现亮点及时表扬,让教师感受自身价值

激励和关怀是一个人人生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和康复良药。小孩是这样,作为思想成熟的成人也是一样。因此,作为在职业成长路途上的教师来说,他(她)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同事、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有了这些,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就会对自身价值有全新的发现和认识。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事例:2006年,教导主任在准备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送审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陈老师,今年的论文中有一篇是某某老师的,我看写得很实在,准备把它推荐上去。”听到这老师的名字时,我眼前就出现了她的形象:47岁,很朴实的家庭妇女般的教师,老实、厚道、不善言辞、工作亲看的一位初中毕业、民办转正的老教师。我把她的论文拿来翻看了一下,尽管论文语言有些许缺陷(可能是打字的原因),但论点、论一据还是比较鲜明、有说服力,而且事例很贴近现实。后来,我又了解到了她写论文的过程和想法。在下一周的教师会议上,我就以她和其他老教师的事例讲了老教师们再教育教学上的可取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此要求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更加努力工作、谋求进步。在2007年上半年,论文评比结果文件发下来了,这位老师的论文果然获得了三等奖,我在教师会议上将本次论文评比中学校教师的出色成绩和她的事例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番。事后,我发现这位老师的工作更加积极了。在学校开展的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中,她的课堂还让我们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

当发现这位老师在变化的同时,我们发现其他老师也有着很多的变化。学校每一次的公开课有人争着上了,参加学校各项评比活动的人员增加了……在2007年清是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这位老师的一编论文又获得了二等奖;另外一位53岁女教师的论文也获得了三等奖。在教科研方面,老师们的获奖比例越来越高,获奖层次也年年有飞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有85篇教学论文、案例在全国、温州、乐清等级别发表、获奖;三个课题被列为乐清是级课题。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地处纯农村的学校来说,过去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由此可见,激励一位老师,可能会使他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还会产生激励他人、改变他人的效应。

三、针对自身确定目标,让教师经历成长风雨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去衡量的,因为人是个体,他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还取决于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形成的思想。因此,再灌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发展愿景,并敦促其达成。

在这方面,我们是结合教师自身要求和学校发展需求来要求教师的。学年初,我们让教师填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书》,了解教师自身意愿和要求,规划自身发展愿景(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上交后,学校进行审核,并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个人现状提出意见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也结合教师们的要求和呼声,制定学校教师严重训计划。学年结束,根据达到目标进行总结和表彰,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依据。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当学校对教师成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成长愿望相重叠时,教师们对自己成长的自信,实现愿望的决心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的智慧都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

四、把握节奏张弛有道,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的职业归宿感不仅仅在于他取得多少成绩,拿到多少荣誉,也在乎于他的职业氛围和生活幸福指数。在平时的学习培训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校长提到过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这一问题。或许我省的教育厅副庭长张绪陪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做校长要把握教育的节奏,要张弛有道,我觉得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可以从这里进行突破。”

人不是机器,他不能无休止地处于高强度的运转中,何况机器也需要保养!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压力会使人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最后乃至于精神崩溃。前些时间,在报刊上接二连三地刊登的韩国演艺明星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在我们强调教师尽心尽力工作,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教师们的心灵感受。在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时候,我们尽量不给教师们增加新的工作负担;在为了完成任务,进行一段高强度的运转后,尽量放缓学校工作节奏,不要长时间连续安排高强度的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劳逸结合的外出学习考察、工会组织的问题活动形式,使教师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感受到我们教育队伍集体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4.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篇四

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而新的教学理念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 者:么会玉 丁建辉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5.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篇五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发展,并应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自我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累积,还表现为教师对自身和其所从职业的认知的成熟和深化,能够逐步建立起一种由专业自我、主观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所组成的个性化的素质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不断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教学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由教师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所组成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一般称之为教学专业化。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在高校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还未用于教学实践,其仅是前人的教学经验而已,还未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升华;另外,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经验在不停升华,任何教师都必须不断地更新已有的教学知识,充实已有的教学实践。

然而,从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即从教学专业化转化为教师专业化。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它更依赖于在教学过程长期跌打滚翻积累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教师的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基本态度。这一转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也将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从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转化为提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及品质的提高,当然,两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教学专业化是基础和前提,教师专业化是对前者的升华和提高,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能使教师更有精力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专业品质则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专业知识。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期间经历着职前与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按照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的培养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中,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而教育学院系统则将重点放在对教师职后的培训。这样一方面使教师职前教育远离教育现场,而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难以在大学中进行有效传递;另一方面使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范大学投人较多,培训机构获得的资源偏少,教学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导致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严重分离的现象,极大地阻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和互补性。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须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以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学历;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巨‘口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一体化。

二、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它是一套极具实践性的教学理论,主要强调教师的职后发展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研究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必须看到两者的相互交融性,它们是相伴而行,相随而生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验证、被激活,从而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现实因素。另外,教学的双边性、反馈性决定了教学的进步既是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可谓“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其教学日益“有效”的过程,教学的“有效”程度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全面、最客观、最精确的权衡尺度。围绕有效教学,本文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个层面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里,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能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职业,教师应树立这种思想,以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求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观念指明了方向,在此理念下,教师要树立新“三观”。一是新师生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伙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是新教学观,即教师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化发展趋势;三是新评价观,即实行发展性评价,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包括标准的多元性、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等等。

2教师要增强对日常教育实践的反思

当前,我国理论色彩较浓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适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一线教师,教师要树立起“专家”形象,必须重视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身处其中的日常教育实践,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研究素材,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达到掌握策略,改进行为,增长智慧的目的。一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中小学教师研究日常实践工作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从教育事件中提炼主题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对当下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迟钝和冷漠,更难以具备对教育教学事件加以诊释的能力。教师养成发现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问题的敏锐性,并逐渐养成一种研究问题的自觉,对于中小学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研究能力,有重要意义。川二是善于把自己带人实践研究的情境,省思教学效果。情境决定行为,有效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融人研究情境,从中获取“原生态”的现场资料,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问题,探寻教学工作对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对教学资料、素材的整理、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握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注重整理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系统化。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从中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创新思维、文字表达等能力,从而养成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这要求中小学教师及时地把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感情、体验、认识、见解、遗憾写下来,由片断到长篇,由零散到系统。这样的文字也许不会阐述得很严密、全面、深刻,但由于基于事实,是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它往往是形象逼真、简明易懂的。四是积极做好成果转化,提升专业水平。中小学教师从事日常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能使教师在深层的文化结构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使其由客体成为主体,能理性地、富有创意地对待自身的教育活动,并改造以往不恰当的教学习惯与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研究的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提升了专业水平。

3教师要注重开展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或意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对策的过程。它是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意识努力的过程,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对“有效性”教学的质疑,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教学行为计划进行反思,也包括对教学行为进行现场反思,还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有效教学成为现实。反思通过将研究纳人教学活动中,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相链接,构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成为教师成长之源。

(二)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良好环境氛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保障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忽略了教师任职的学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任职学校的助推作用。

1学校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的理念,才会有成功的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有效教学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者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同样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除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有一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学校要明确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战场

过去人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学习培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与个体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关联较少,缺乏个体特定场景中特定心理体验的融人和个体内心深处精神的渗透,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个体内在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分裂。相反,校内课堂教学内容是鲜活的,富有特定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可将理论下放到实际情境中,产生出自身的特色教学,发挥出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学校必须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师生共同成长的主战场。它对于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它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成长。

3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加快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本研训是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而有效的校本研训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以“教学效益至上”的有效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本研训的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步发展。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内涵,学校在推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应构建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组织好引导好全体教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工作,让教师的研究放在校内,放在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二是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学校既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个人反思制度,又要探索教师之间、教师与校内教研组之间的互助互动式反思途径。同时在寻求专家帮助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专家指导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而不是强调主体作用,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才能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三是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校本研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学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推进校本研训的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学效益。

6.提升专业理念心得感悟 篇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专家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现将我自己的感悟总结一下。

一、教师要做职业读书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要做职业读书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提高教材解读能力,养成教学反思习惯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就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习,而不是教教材,不是老师把教材讲完就完事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个理念可以说从本质上揭示了教师、教材、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先对教材进行解读。教材是什么内容,教材体现了哪些教学目标,教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达到这些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承接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仔细研读思考、作出判断和取舍。

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在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真有一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国培计划徐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魏本亚教授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很好的手段。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三、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专家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我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心里亮起了一盏明灯,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7.教师专业理念心得体会 篇七

目标处于培训模式的核心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模式。为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是激发农村骨干教师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交流与互动,认真反思、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够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中发挥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大批教师的专业发展。紧扣培训目标,成都市教育局要求农村骨干教师通过四年的培训达到:1.出色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逐步形成教学特色——这是对他们“业务行为”的要求。2.在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中能起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是对他们“社会行为”的要求。3.具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这是对他们“进取行为”的要求。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培训工作成败的关键,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方向、质量。成都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修养”为主题,在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凸显了三条主线:1、以农村骨干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分析为主线;2、以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为主线;3、以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历练为主线。为了使农村骨干教师四年的培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不断深化的系统,培训中心在操作过程中确定了培训内容的总体原则和分年度原则,为各学科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紧扣四年培训内容确定的原则,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设计了“专业素养提升”“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案例点评”和“行动研究”“等内容模块。

三、培训组织形式

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培训顺利进行的保障。成都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为期四年,每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培训阶段,时间为7天,重点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教育考察、科研选题、学习总结交流等活动。第二阶段:分散培训阶段,学员返回工作岗位进行校本研修,并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时间大约为一年。为落实分散研修阶段情况,这个阶段以六项指标为考核的依据,即自主阅读文章后,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自主网络研修,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每年至少提炼出一条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帮带新教师至少一名,每年至少上两节以上的示范课或公开课,并写出2份以上的教学反思。在这个阶段,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与成都市14个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学员任职学校加强联系,确保学员在第二阶段的实践中能将第一阶段集中学习的理论进一步消化、吸收、巩固、升华。

四、培训模式

在为期四年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中,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着力探索和构建学员主体参与培训模式。彻底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培训方法,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格,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动力,提高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 学习-讲座-研讨

在市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其中包括省、市课程专家的讲学、本地特级教师、名教师、教研员、指导教师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跟岗研修

骨干教师培训以进城跟岗学习或到区市县有特色的农村学校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

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需求与培训课程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有些学校教师希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有的学校缺少新课改的前沿理论;也有的学校对于课堂有效教学存在诸多的疑问等。为此,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在充分调研和建立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讲师团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村各个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2008年“成都市农村骨干教师成果展示年”中,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四年来市级农村骨干教师的研修成果。

4. 经验共享

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四年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于2008年(结业年)主持论文答辩。在答辩时,由答辩小组发问,单个或多个学员结合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回答。论文答辩的过程,既是多主体的活动过程,又是授课教师与学员共同提高的过程。(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二)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农村骨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研究,发挥他们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1. 个人课表学习

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教室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

2. 远程网络学习

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已成为市级农骨班多个学科开展培训活动的重要方式。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历史、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学科还设立了公共邮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农村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

3. 课题研究形式

这是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选择了贴近他们实际的小课题。这些课题研究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4. 教学实践反思

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摘要:农村骨干教师的成长依赖于所处的教育环境,而关乎其成长规律的研究与思考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以专业发展理念为导向,对农村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培训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2]江秀玲,黄振平,杨明智,黄云鹏.“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研——西安行动小组”“调研报告[J].陕西教育学院,2008,(12).

8.谈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培养 篇八

一、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定位偏差,课程缺失

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四大模块。除了必须开设的思政、计算机等通识课程外,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艺体技能课程比重很大,学生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学科。学校一般不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课程。另外,当前的社会评价和人们的关注点均在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上,幼师院校无暇顾及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课程,致使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不受重视,缺乏较深入的开发和研讨。这反映出幼师教育对这类课程定位的偏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一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性熏陶,忽视教育实践对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是师德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都是在幼师院校的课堂中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笔试来进行,教师也会列举一些师德模范的例子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十分严重。学生往往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师德规范,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和“班级管理”, 而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实践重视不够。例如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存在重教轻保的倾向,许多学生缺少幼儿保育的意识,认为保育是保育员做的事情。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时态度粗暴、方式简单,甚至会出现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由于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导致职业道德的实践效果不佳。

(三)师德榜样示范不够

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而有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更多的是“功利性指导”,以学生是否制作了大量教具和玩具、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等为考查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示范不够。

(四)灌输教育,途径单一

许多幼师院校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只作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部分,经常是合班或者是大班集中授课,其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缺乏其他的教学渠道和途径,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使学生缺乏职业规范。单方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的道德责任处于“无知”或者“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缺乏深入的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培养的途径

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期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合作研究、榜样模仿等途径生成。幼师院校要采取各种策略开展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理论引领下生成

1.充实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为使学生找准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定位,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换,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学习。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专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等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等。一方面,要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相关政策宣传,改变学生对幼儿教师原有的认识和发展预期,从单纯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自我职业发展,不仅仅把幼儿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使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正确期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

2.加强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渗透

专业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必须重新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儿童观、保教观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专业标准》中对儿童观、保教观的要求分别是“关爱幼儿、尊重幼儿、注重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以及“坚持保教结合、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重视环境和游戏与实现家园共育”。各门专业课程要着重达成上述要求,如通过“学前卫生学”使学生明了儿童生理发展特点及其保健,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儿童的需要,通过“学前教育学”使学生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通过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等专业技能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始终贯穿儿童中心理念,以“备幼儿”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使学生将对儿童的认识从“概念化、模式化儿童”转变为“具体化、个性化儿童”。专业教师应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幼儿保育的意义和价值,应把充分“关注幼儿主体,以幼儿为本”的保育观念渗透到这些课程每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每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最终都要以怎样促进幼儿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并重视起来。

(二)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质量,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实践体悟中生成

幼师院校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悟、生成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时间:第一阶段,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入门教育,重点是职业感受活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第一线参观以获得直观经验,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配合“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教育类基础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与儿童交朋友,了解儿童的特点,当老师的助手,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第二阶段,在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制订教案、试教、说课、见习、调查等活动,到幼儿园进行听课观摩、评课,并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在见习和实习中,把保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指导学生怎样照料幼儿进餐、组织幼儿入睡、护理生病的幼儿等。第三阶段,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实践基地园,时间一般是5周,实习生、学校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通过实习工作中的活动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省的内容示范,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如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价值性问题进行反思:“我认为的学前教育是什么样子?”“我采取这种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根本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权力这么做?”等,这些价值性问题常常关系到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看法,涉及的是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这些都属于幼儿教师基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范畴。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通过实习激发学生的“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和心态,做到保教合一、为人师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教师专业理念及师德的内涵。学校和幼儿园要根据《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督促这些未来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师德的养成和专业理念的生成。

(三)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察习得中生成

学生时期所遇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都会在入职前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师院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在模仿、体察习得中生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一方面,要发挥幼师院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外,还需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色,如热爱幼教事业、拥有爱心与耐心、开朗乐观、富有表现力等,这会对学生立志从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学前教育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前教育名师有三种:一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二是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如上海的应彩云,是许多学生和新手教师的崇拜对象;三是学生身边接触到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真实可感。事实证明,幼教名师通过行动引领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幼教职业和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

(四)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上一篇:道县国土资源局2018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下一篇:《逍遥游》教材注释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