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机械论文

2024-08-06

物理机械论文(共10篇)

1.物理机械论文 篇一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02

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03

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04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05

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06

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注: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7

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有的学生也十分想学,也确实在努力学习,这些老师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反观之,听课认真,作业工整,笔记细致,但一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这种学生就不知所从。这样的学生多数也不是完全因为笨,主要还是思维上出了问题。常见的思维性障碍如下:

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4、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6、旧有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2.物理机械论文 篇二

一、目前机械建筑类职专物理教学现状

(1) 机械建筑类物理教学的目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 机械建筑类职业教育中学习物理, 能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 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 学习信心不足, 学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而机械建筑类物理内容如力学、运动学、电磁学等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还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这些往往是职专学生所欠缺的。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目的又有别于以高考升学为目的的高中物理教学。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3) 机械建筑类物理教材内容分析。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大部分构成。目前由基础模块 (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职业模块 (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主要涉及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4) 职专物理教师队伍分析。职专物理教学应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有机结合, 与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明显不同,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能满足于纯粹的物理教学。职专物理教学强调服务于专业, 而物理教师本身又不熟悉专业的基本情况, 隔行如隔山, 专业课程的不了解, 行业发展的不明确, 都将成为教学中的盲点。要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技能, 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必然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二、机械建筑类职专物理教学的探讨

(1) 进行校本研究, 合理取舍教材, 使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物理教师应进行校本研究,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 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着眼于行业需要, 服务于专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 以实用、够用、好用为原则进行合理取舍。例如电磁、光学、热学、原子物理与机械建筑类专业联系不大, 应进行精简, 对内容进行降低要求处理;而力学内容与机械建筑类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应强化处理, 尤其应突出物理知识在机械、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例如:起重机械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广泛采用的起重运输设备, 起重机在允许起吊重量范围内, 无论有否吊起货物, 货物重或轻, 起重机械都应保持力矩平衡, 才不会使起重机械发生翻倒事故, 保证工作安全。起重机械是机械建筑类专业所研究内容之一, 而它的平衡调节正是物理转动平衡类问题所研究的范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而热学、光学等内容与机械建筑类专业联系不大, 可以降低要求。

(2) 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各种研究表明, 适当地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可以起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对于建筑专业建筑物如何避雷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常见的避雷针都是一根柱状的金属, 而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表面却是平滑的, 并没有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原来设计师将“鸟巢”的金属屋面、钢结构中的钢构件以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 通过焊接方式进行有效连接, 这样“鸟巢”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雷网, 而“鸟巢”的钢结构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接收闪电的装置, 能把闪电迅速导入地下。“鸟巢”自身钢结构接收闪电, 会不会影响到“鸟巢”内观众的安全呢?为了防止雷击对人体的伤害, 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 比如钢结构上, 都做了特殊处理, 抵消了雷电对人的影响, 绝对不会伤害到人;同时, “鸟巢”内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与避雷网做了可靠连接, 保证雷电来临的瞬间, 能顺利将巨大电流导入地下, 保证了场馆自身、仪器设备和人身安全。通过这样的介绍,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贴近生活, 在机械建筑类物理学习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作为职专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能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科学研究, 转化为生产力, 转化为技术, 从而服务社会。例如, 摩擦力在机械建筑类各专业的学习中都是一个经常要考虑的因素, 而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是先给出摩擦力的定义, 找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并要求学生能够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会计算两种摩擦力的大小, 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这样的处理和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说当然是必要的, 但是对于职专学生要求就太高了。学生会觉得摩擦力的概念太抽象, 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遥远。造成这样的感觉原因, 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人走路、洗衣服、车辆的行驶, 机器的运转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学生就会得出结论, 原来摩擦力就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机械建筑类很多专业课内容都与摩擦力有关。比如汽车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的摩擦力, 如果太小车轮会打滑, 这时就需要增加摩擦力, 而轮胎表面上那些凸凹相间的花纹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各种机械转动部分和滑动部分在机械运行时产生的摩擦不仅会消耗能量, 降低效率, 甚至会损坏零件, 缩短机器寿命, 由这里就引入了怎样减少这些有害摩擦的问题。通过以上对研究摩擦力问题方法的处理, 就可以达到贴近生活, 把“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渗透进去的目的。

(4) 改革物理实验, 结合机械建筑类专业特点大胆开展探究实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体验物理乐趣、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改进实验以期达到其最佳效能是物理教师梦寐以求的心愿。实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科学作风和各种能力有重要作用。职专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长期以来职专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式过死, 实验内容基本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 缺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一个班的学生读相同的教材, 在相同的仪器上做相同的实验, 仪器也都由老师安排好, 学生只要按教材上的步骤去做, 就能成功测量数据完成实验。这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机械建筑类物理实验应体现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研究机械振动的相关实验传统上是对单摆的振动情况进行研究, 虽然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但是与机械建筑专业联系不大, 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如果把实验改为探究机床的振动及控制的探究实验, 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 可以先通过介绍机械加工中必不可少的机械——“机床”在加工过程中经常产生的强烈振动能够造成的危害, 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实验的学习情境中来, 进一步提出问题:机床的振动有哪些危害?机床的振动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有效地控制机床的振动?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以上是我对如何搞好机械建筑类职专物理教学提出的一些看法, 其中可能有的看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 希望我的看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而探讨出适合职教发展的物理教学模式, 为职教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机械建筑类职专物理的教学不同于高中物理教学, 本文在分析了职专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对改善机械建筑类物理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机械建筑,学情,兴趣

参考文献

[1]邵合义.挖掘课程资源改进物理实验[J].新课程, 2010 (7) .

3.机械专业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机械专业;课程改革;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的物理教学改革应该密切联系机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保持相对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前提下,更多地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辅助课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物理教学的改革:

一、结合机械专业的知识培养目标

物理教学的内容应该与机械专业的知识目标相结合,在保持物理内容独立和连贯的前提下,将与机械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讲授的过程中明确地将这些内容与机械的联系讲明白、讲透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学无所用情况的发生。

物理当中与机械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包括:

1.力学方面。机械制造当中,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其力学性能是我们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各零件的受力情况对于机械能否正常、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金属切削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材料和刀具的受力问题等,这些内容都跟力学内容息息相关。

2.压力和压强。液压和气压传动是机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动形式,而在液压和气压传动技术当中,其基础知识正是物理学当中的压力和压强方面的内容。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将会非常有帮助。

3.运动学方面。在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当中,充斥着物理运动学方面的相关概念和规律,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动平衡、动压力、传动角、等速运动规律、转动惯量等,如果缺乏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学习这些课程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物理与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联系,并提前向学生指出,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这不论是对物理还是与物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结合机械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科技开发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一个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用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来加以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造实验用具,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和机械之间联系的印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机械专业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大胆的创新精神以及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纵观物理史,我们会发现物理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些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家大胆地假设、严谨地考证,以及不断质疑和不断求索,物理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结果,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满足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

四、结合机械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不论对于哪个专业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应该是其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有利于人自身幸福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除了专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外,物理也应该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翻开物理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换句话说,物理学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程。而人类文明史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素养又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机械专业甚至理工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

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在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涵义,关注物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及密切关系,在内容设置上注意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对于大学和高职院校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除了课程自身的要求以外,还要尽可能考虑它与本专业的联系,形成适合本专业的独特的教学特色,这应该是所有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方面。惟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作用。

物理作为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它首先应该服从于机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使物理教学真真正正成为一门机械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文兰.浅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吉林教育,2008(16):37.

[2]李金波,高扬.高职机械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61.

4.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5.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篇五

从本节课第一个教案的产生到上完这一节课,教案共进行了四次的修改,课件也经过多次选择和调整。可以说是除了知识点一直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的地方都经过了大的改动。期间得到了本校教研组老师、田林片老师和一些其他学校老师的大力帮助,特别得到了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赵老师多次和我进行摩课,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在此,对各位老师的帮助深表谢意。

自有了开课的想法起,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精心备出了第一稿教案,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感觉非常不好,自己都差点失去了信心,是在赵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才重新找回了自信。经过几次试讲,其他老师帮助我不断的摩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节公开课。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真的是一次磨练。也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帮助。本节课从开始的选材,中间的修改到最后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时思路比较狭隘,仅围绕教材和大纲选材,在各位老师的提醒下,开阔思路。最后一遍试讲前正赶上神州六号的发射和回收,为了使本节课能有新意,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选用了神六作为本节课的线索,采纳了一些老师的建议,把练习放到“参照物”概念之后,让学生大量的活动,来巩固知识,并突出本节课的难点。虽然这一节课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比方说,对于表格中的情景“大地扑面而来”的参照物选取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现在想起来,其实可用“大小飞机的动画”演示就可以说明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前面的学生活动用的时间长了,后面没来得及放映这段动画。

通过开设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非常的辛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学不到的东西。再次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

6.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篇六

---顺会中学 史鸿飞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机械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机械功的原理,而我们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

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所以我们要认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机械。

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与学过的功率相混淆。通过分析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突破掌握这一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7.物理机械论文 篇七

塑料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两大类,热固性塑料固化前呈线形或带支链形式,固化后分子链之间形成三向网状交联结构,不仅不能再加热熔化,而且在溶剂中也不能溶解。常用的热固性塑料有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以及由这些改性树脂为基体制成的塑料。

目前,废旧热塑性塑料废弃后能够重新回收再利用,各种再生技术的发展较为成熟,在我国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环保型产业。热固性塑料具有非可逆的固化反应特性和非线性的网状体型结构,加热后无法熔融,无法再次塑性成形,因此其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循环利用极为困难。热固性塑料主要用于隔热、耐磨、绝缘、耐高压电等恶劣环境中,其优良的物理性能是热塑性塑料无法代替的。在电子电器、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热固性塑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因此开展对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研究,使热固性塑料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材料,拓展热固性塑料的使用价值,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了基于机械物理法的粉碎再生工艺方法,应用高速剪切、挤压和碰撞等多种机械力及摩擦热的综合作用完成热固性塑料的粉碎和再生试验,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热固性塑料的粉碎再生机理。

1 机械物理法回收原理

机械物理法是利用强烈持久的各种机械力的复合作用,靠机械能量的累积,从宏观上使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形态发生变化,生成新的表面,颗粒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随着颗粒的细化,材料从脆性破坏转变成塑性变形。

在复杂的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机械力复合作用还使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破坏了热固性塑料大分子的交联结构,使其内部分子链断裂,官能团活性增强,交联度降低,产生低度交联的高聚物,从而使热固性塑料恢复一定塑性,重新具备加工成形的能力,进而实现热固性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基于机械物理法的热固性塑料闭环回收原理和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 机械物理法粉碎机理分析

热固性塑料粉碎是热固性塑料回收的重要过程和前提,目的是改变热固性塑料粉末颗粒表面的宏观形态和物理性质。

2.1 机械物理法粉碎力学分析

机械力作用形式有:基于高压和剪切变形机理的固态高速剪切粉碎;基于剪切、环向和挤压应力等作用形式的磨盘型研磨粉碎;基于碰撞变形和破裂的高能球磨粉碎;基于振磨和气流粉碎方式等[3,4,5]。

本文粉碎试验设备为自制可调速热固性塑料粉碎再生试验机。刀具核心部分由高速剪切刀轴、动磨盘、静磨盘和环形刀盘组成。粗破碎后的废旧热固性塑料首先因重力作用由进料口进入,然后在粉碎腔内进行长时间的循环粉碎。与传统的粉碎设备相比,粉碎再生试验充分应用剪切、挤压、碰撞及摩擦等多种机械力复合作用实现物料的微细粉碎。机械力粉碎再生工艺过程为剪切—研磨—搅拌。

(1)高速剪切。

热固性塑料受到高速旋转刀轴上的剪切刀齿的撞击和强剪切力的作用,同时物料由于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至转动刀齿顶端边缘,随刀轴旋转运动的物料与静止的环形刀盘的刀齿做相对运动,形成刀齿对物料的强剪切作用。

(2)高速研磨。

剪切粉碎后的物料在刀轴刀齿的轴向力推动下,进入到圆盘形的一对相对高速旋转的磨盘上,两磨盘上分布有规律的刀齿,通过动磨盘和静磨盘之间的环向剪切、挤压和摩擦等机械力的综合作用,进一步对物料进行细化粉碎。

(3)高速搅拌。

研磨粉碎后的物料在搅拌刀齿的旋转作用下,粉末颗粒与刀齿和粉碎腔壁进一步碰撞摩擦,使粉末颗粒进一步均一和微细化。

机械物理法粉碎过程中同时存在的机械力作用形式有:旋转刀轴上的刀齿和静刀齿对物料的高速剪切力Fc;刀齿和粉碎腔壁对物料颗粒的挤压撞击力Fn;物料颗粒间由碰撞引起的摩擦作用力Ff及产生的热量Q

图2为剪切阶段刀具结构剖面示意图,转子为剪切刀轴,定子为环形刀盘,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固性塑料粉末颗粒群体在高速剪切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假设物料颗粒为球体,忽略重力作用,物料粉末颗粒的机械力作用形式有旋转刀齿和静刀齿的剪切力Fc、来自于刀齿和其他粉末颗粒的撞击力Fn及摩擦力Ff。

机械力大小还取决于旋转刀盘的转速和半径,物料粉碎粒径大小和物理性质变化,还取决于刀齿数目、结构、尺寸、排列形式等因素。

2.2 机械物理法断裂机理分析

热固性塑料具有网状交联结构,硬度高、脆性大,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和吸收变形的能力。热固性塑料断裂机理非常复杂,下面以复合型裂纹断裂理论为基础分析多种机械力作用下的热固性塑料粉碎的断裂机理。

在多种强烈的机械力共同作用下,微裂纹形成形式有3种:Ⅰ型——张开型裂纹;Ⅱ型——面内滑移型裂纹;Ⅲ型——撕裂型裂纹。KⅠ、KⅡ、KⅢ分别为3种裂纹形式的应力强度因子[6,7]。

由于多种机械力的复杂作用,热固性塑料的脆断过程是复合微裂纹形成并断裂的过程,下面利用宏观断裂力学理论分析热固性塑料粉碎过程和断裂机理。

(1)最大正应力准则。

图3所示为物料微元体在极坐标下的应力分布,对微元体做2个基本假设:①裂纹初始扩展沿着周向正应力σθ达到最大;②当这个方向的应力强度因子超过临界值时,裂纹初始扩展直到断裂。

复合裂纹尖端的应力场为

裂纹扩展方向由下式决定:

由式(2)求解出开裂角θ0,代入式(1),得到裂纹失稳临界条件:

cosθ02(Κcos2θ02-32Κsinθ0)=ΚΙC (3)

式中,KIC为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是反映材料抵抗脆性断裂能力的参数。

(2)比应变能准则。

图4所示为物料微元体在直角坐标系的应力分布。复合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取决于微裂纹尖端的能量状态和材料性能,裂纹前缘单元体的应变能密度因子为S[7,8]。

这里做出2个基本假设:①裂纹是沿着S最小的方向开始扩展的;②当S达到临界值时,裂纹开始扩展。

复合裂纹尖端的应力场为

裂纹扩展方向由下式决定:

同理,在θ=θ0处

Sθ=θ0=SCR (6)

式中,SCR为临界应变能密度因子,是反映材料抵抗脆性断裂能力的参数。

(3)应变能释放率准则。当应变能释放率之和达到临界值时,裂纹开始扩展:

G+G+G=GΙC=1-ν2EΚΙC2 (7)

式中,E为弹性模量;ν为泊松比;GⅠ、GⅡ、GⅢ为3种裂纹的应变能。

这里做出2个基本假设:①裂纹是沿着应变能释放率最大方向开始扩展的;②当应变能释放率达到临界值时,裂纹开始扩展。

有关应变能的释放率计算方法,目前缺少实验验证,分析方法参照文献[6,7]进行。

2.3 机械物理法粉碎效果分析

热固性塑料在高速剪切、冲击、挤压和碰撞的作用下,粉末颗粒的粒度变小,表面积增大,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材料粉碎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机械能,新生的颗粒表面具有较高的表面能。

物料粉末颗粒间存在作用力,当物料粉末颗粒进一步细化,随着颗粒间距和粒径的减小,颗粒之间由于相互作用力增大而团聚。最终机械力与颗粒间的作用力相互平衡,粉末粒径不再减小或减小缓慢。

群体颗粒机械力粉碎后的物理性质(粒度和粒度分布、形状、表面形态等)取决于粉碎设备的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主要有刀盘转速、时间和进料量等;结构参数主要有刀齿形状、数目、尺寸和角度等。

应用Fluent6.3流场分析软件对粉碎试验中的高速粉碎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其内部流场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特性与规律,分析各粉碎参数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1)粉碎力的影响。

由转速在3000r/min下的压力等值线图(图5)可以看出,分界面的一侧,在旋转刀轴刀齿附近,等压线密集,剪切力最大,粉碎切割作用最强烈;分界面另一侧,环形刀盘刀齿的前端压力明显大于后面的压力,刀齿周边形成压力差,使物料紧压刀刃,有利于粉碎的进行。

(2)粉碎转速的影响。

由转速在3000r/min下的速度矢量图(图6)可以看出,高转速条件下,速度矢量线密集,表明颗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越强烈,物料受到的离心力越大[8]。因此,要对物料产生强烈的机械力粉碎作用和形成强烈的流场,必须提高粉碎速度。

(3)粉碎时间的影响。

粉碎时间长短是衡量粉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物料粉碎后的粒度进一步减小,均一性进一步提高。

(4)结构参数的影响。

刀齿结构参数及刀齿间隙对粉碎过程形成的流体流场、粉碎效果及能耗都有重要的影响。

3 机械物理法再生机理及规律

3.1 机械物理法再生原理

热固性塑料的再生机理为:在强烈的多种机械力及摩擦热的综合作用下,聚合物分子链断裂生成机械力活化原子基团,即自由基[9,10]。关于自由基的形成机理的解释目前有3种理论模型:Peterlin模型、Zhurkov模型和Sohma模型[3]。

网状交联大分子聚合物随着分子链的断裂,形成更小的网状交联单元。交联度下降,产生低度交联产物。废旧热固性塑料逐步降解即再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塑性成形能力,实现了热固性塑料的循环再利用[11]。

3.2 机械物理法再生规律

热固性树脂分子链断裂的过程具有如下规律:

(1)分子链断裂发生在聚合物受力变形应力集中的位置。

(2)在机械力作用下,分子链最弱的位置最容易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可以根据化学键键能的大小定性判断分子链的断裂点。

(3)受到剪切作用的分子链在流动方向被拉伸,分子链被拉直,链中央的化学键最先被破坏。

(4)物料能够在机械力作用下有效再生的前提是,单位体积的物料在单位时间内有强烈的机械力作用,并获得足够大的机械能。

(5)分子链断裂点不仅与化学键结构和键能有关,还受到聚合物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12]。

3.3 机械物理法再生目标

可塑性的改善是机械力再生的主要目的,只有可塑性得到改善,热固性塑料再次塑性成形才有可能,废旧热固性塑料才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

热固性塑料粉碎再生的可塑性能与内部聚合物分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外部机械力作用形式及大小、粉碎转速、粉碎时间、粉碎再生设备的结构参数等因素紧密相关,关系模型见文献[12]。

4 机械物理法粉碎再生试验

4.1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1)试验材料:

酚醛层压塑料制品,以纸、布和织物等为增强物,以酚醛树脂为基体加黏合剂制造而成。加热固化后,无法再次塑性成形,具有耐高温、强度高、绝缘等优良特性,广泛用于电器产品上。

(2)试验设备:

可调速塑料粉碎再生试验机。

(3)试验方法:

试验材料切割粗碎成约10mm×10mm片状碎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热固性塑料再生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调整试验机转速、粉碎时间和进料重(质)量等试验参数,得到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影响粉碎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

4.2 试验现象、结果与分析

4.2.1 形态特征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上升和粉碎时间的延长,物料形态从形状不规则的大片状结构向圆形或椭圆形小片状结构演变,微细粉末颗粒大量增多,物料塑性和表观黏性明显增强。

图7为单因素相同条件下筛网筛分得到的物料粒度变化分布图(不计质量损失)。纵坐标为物料在各粒度区间内所占总质量的百分比。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物料进一步微细化,在200目以上(小于75μm)范围,质量比例从33.7%增大到59.4%。

长时间粉碎,微细粉末颗粒质量略有减小,并伴随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这是由于物料中残存的游离酚、醛和水分受热挥发的结果。

当粉碎时长达到一定极限后,粉碎细化难度增大,因物料存在粉碎极限,当粒度很细后,继续施加机械力,粒度不再继续减小或减小速度相当缓慢。

4.2.2 粒度分析与粉碎效果

在转速约为2000r/min,经持续30min粉碎后,得到图8所示的粉碎再生效果。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MS2000)进行粒度分析得到的结果为:d(0.1)=4.782μm,d(0.5)=37.939μm,d(0.9)=1093.667μm。这一结果表明在上述参数条件下获得了很好的粉碎效果。

颗粒由于相互作用力和黏性作用而形成聚合的团聚现象,10%质(重)量的团聚颗粒粒径超过1mm。

4.2.3 微观形貌分析与对比

热固性酚醛塑料粉碎筛分后200目(小于75μm)的粉末样品在扫描电镜(日本JSM-6490LV)下观察的微观形貌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粉碎后结构形貌发生了变化,颗粒分散且形状不规则,增强物分离断裂成棒状;10μm以下的酚醛树脂白色颗粒大量增多,表面不光滑呈絮状,大量微细颗粒团聚成二次絮状颗粒。

4.2.4 可塑性与再生效果分析

在转速为2500r/min,经持续30min粉碎后,不锈钢片上的热固性酚醛塑料粉层立即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固化成形现象,如图10所示。物料具有一定的黏性和湿度,具备塑性成形的能力。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 67)比较分析了实验前后分子结构及基团变化的形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酚醛树脂中酚类与亚甲基-CH2-交联的网状分子链被机械应力切断,产生活性原子基团。说明在持久的机械力及摩擦热的综合作用下,粉末颗粒活性提高,机械力化学效应增强。

使用X射线衍射仪(日本D/MAX2500V)分析了试验前后物相及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酚醛塑料的层状结构被破坏,增强物和酚醛树脂基体分离,变成无定形结构。这一结果源于机械力作用而引起的塑性变形。

4.3 试验结论

(1)机械物理法在一定条件下,使热固性酚醛塑料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形态发生变化。转速增加,时间延长,能明显提高粉碎效果。

(2)热固性酚醛塑料粉碎后,酚醛树脂和增强物分离,微观结构形貌发生变化。

(3)机械物理法对热固性塑料产生了机械力化学效应,其再生效果取决于材料的物化性质、粉碎工艺参数和结构参数。

(4)热固性塑料粉层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发生固化成形现象。这是由于酚醛树脂分子链断裂,自由基出现,降低了分子链交联,外在表现为粉层塑性增加。

(5)机械力物理作用与温度关系不紧密,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热固性塑料会发生热解。如酚醛塑料随温度上升逐步发生热解并产生各种低分子化合物,成分多且复杂,直至完全炭化[13,14,15]。

5 结论

(1)热固性塑料在多种机械力形式持久作用下,伴随着摩擦热的产生,物料颗粒微细化且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2)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热固性塑料复合裂纹产生条件和粉碎断裂机理。

(3)对动刀轴转速为3000r/min时的剪切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粉碎参数及设备结构参数对粉碎效果的重要影响。

(4)对粉碎再生试验获得的粉末颗粒进行粒度分析和微观结构形貌分析,证明了机械物理法能获得很好的粉碎再生效果。

(5)粉碎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在转速达到2000r/min,持续时间30min条件下,热固性酚醛塑料发生了塑性增强现象。化学与材料分析结果亦证明:在合适的试验参数条件下,基于机械物理作用的热固性塑料粉末由于聚合物分子链断裂,活性增强,交联度降低,三向网状结构破坏或部分破坏,实现了热固性塑料的降解再生。

8.物理机械论文 篇八

一、物理在中职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以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语言为载体,以推理、论证为工具,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挥着作用,同时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先行课,它应为后续课铺路搭桥,打好基础。

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性分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物理与专业课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不是偶然的。

(一)从发展历程来看,物理与现代工科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17、18世纪,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的建立,对于蒸汽机、热机等机械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蒸汽机的发明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许多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如航海中利用机械技术改进船的推力,军事上有关火炮内力作用、空气弹道和空气阻力的计算等。

(2)19世纪,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电气化、无线电通信等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20年,奥斯特在自然统一性哲学观点的指导下,第一次把电磁现象联系起来,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奥斯特发现的启示下,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说明了磁也可生电,由此,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变压器、交流电机。

(3)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高速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改革,物理学在这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引起了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计算机的硬件核心是半导体集成电路,PN结是基础,为晶体管的发明打下基础。

事实证明,影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重大创造来源于新的物理思想,以物理学为对象的物理学教育必然影响着以现代技术为对象的工科类专业。

(二)从具体课程来看,物理与机械专业课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机械专业课中,小到一个零件的强度、韧度、耐磨性能等,大到各部件之间的物理连接以及零件之间的传动性能等,都和物理知识紧密相关。机械专业教学包括机械力学性能分析、机械设计、机械维修维护等方面。

三、物理知识与机械专业教学的结合

物理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先行课,它应为专业课铺路搭桥,而机械力学分析、机械设计和机械维修等基础技能都必须利用物理知识进行阐述。

(一)物理知识在机械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力学分析是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机械的性能好坏则主要体现在工作状态下机械的力学性能。因此,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必须将力学分析应用到机械性能分析中,才能加深学生对机械力学性能的理解。例如,在讲摩擦力概念时,提出问题:当你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工作时,搬运较为庞大的设备或生产资料采用什么办法?学生讨论后回答:采用在设备或生产资料下面铺垫圆状物体的办法减小摩擦力;再如,在讲解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内容时,设置悬念:在工厂中旋紧较大的锁紧螺母时,工人师傅往往在扳手把柄处增加套管,为什么?这样把物理知识与所学的机械专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二)物理知识在机械设计与维修中的应用

在机电类专业中,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小制作活动。例如,在学习“交流电”时,学生利用所学电学知识自制小发电机、小电风扇,用废旧变压器组装新变压器等。再如:《金属工艺学》中“金属材料韧性的测量”与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这样,既学到了基本物理知识,又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应用,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对于机械设计维修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更加深刻地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在设计维修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摩擦、转速、力矩的平衡等物理概念的了解,透彻地分析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力学性能,为设计性能优良的机械和快速有效地维修机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9.初二物理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篇九

本文旨用于解决功 功率 机械效率的理解,以及讨论他们的关系,不涉及公式讲解。公式部分各位自己再去背一下吧。

我们把做功理解成吃饭吧:吃的越多就说明做功越多,于是产生两类人,

能吃(做功多)

不能吃(做功少)

功率

那么同样的一顿饭,两个人一起吃,一个细嚼慢咽,一个狼吞虎咽,前者就可以认为

吃的慢(做功慢)

后者吃得快(做功快)。

有的人虽然细嚼慢咽,但是一顿饭可以吃好多,(功率小却做功多)

有的人尽管狼吞虎咽,但是也就吃几口就走了,(功率大做功少)

因此,功率的大小与做功的多少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中间一定要增加一个控制量——时间:即便细嚼慢咽的人,吃一整天,也要比狼吞虎咽的人吃几口要吃的更多一些。

机械效率

每个人吃饭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香辣虾,

有的人只吃虾仁部分,把虾头留下来,买了一斤吃了半斤,留了半斤壳。

但是有的人(比如我)就喜欢带壳一起嚼碎吃,一点没浪费。

于是就有一个特定的算法:吃的量与实际买的量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浪费越严重。

再回头看,不论是能吃的人还是吃的快的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谁也不能确定他会不会把虾壳留下来。

所以说,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者在没有明确另外的说明下,是无法确定之间的关系的。

最后说下额外功

额外功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不得不做的一个不愿意做的事儿。

好比我点花蛤,老板就把壳一起送过来了,虽然我不能吃,但是这壳的重量还是要算在饭钱里的

初二物理的学习方法

抓紧课堂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坚持做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整理好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等等,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10.高考物理复习之机械波 篇十

一、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 机械波

(1) 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 产生条件:波源和能传播振动的介质同时存在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介质:空间中传播波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以绳波为例:

(1) 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

(2) 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

(3) 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

波源振动起来时,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的质点振动,这样波源的振动就传播出去了。

3. 机械波的特点

(1) 介质各个质点不是同时起振,但起振方向与振源起振方向相同。

(2) 离振源近的质点先起振。

(3) 质点只在平衡位置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4) 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且能传递信息.

(5) 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驱动力来源于振源,各质点起振时与振源起振时的情况完全相同,其频率等于振源频率.

4.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峰和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密部和疏部

(3)声波为纵波;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二、波的图象

1、 图象的获得

横坐标:表示在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所得到的平滑曲线就形成了波的图象

2、 简谐波

波的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的波。简谐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波。波源为简谐运动。

3、 图象的意义

(1) 描述在波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2) 波的图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

※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

在质点P靠近波源一方的图象上另找一点P`,若P`在P上方,则P向上运动;若P`在P下方,则P向下运动

※已知某质点的振动方向也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4、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的比较

(1)两个图象的纵坐标都表示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2)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O点为质点的平衡位置;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3)两种图象的形状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线(指简谐运动和简谐波)

三、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

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相位或位移总是相等的两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1)“位移总是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质点速度也总是相等的.

(3)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4)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或平衡位置之间)相距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5)相距整数倍两质点(同相质点)的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奇数倍的两质点(反相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2、周期和频率

波的周期(或频率):波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1)波的周期(或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2)波的周期由波源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

(3)每经历一个周期的时间,当前的波形图与原有的波形图相同.

3、波速

单位时间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叫波速.它反映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

(1)波速的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波在均匀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即,它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而不是将质点向外迁移.

(3)波速与质点的振动速度不同,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因此质点的振动速度时刻在变.

4、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1)波速由介质决定,周期(或频率)由振源决定.当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但由于波速的变化而导致波长的变化.

上一篇: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下一篇:小班民间游戏艺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