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2024-07-04

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10篇)

1.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篇一

浅谈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旬邑县清塬中学 焦鹏辉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走一条科学高效之路。一要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要追求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让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我认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应该注意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重结果,轻能力。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形成结果的过程和能力的形成。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学生看书——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机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回答的结果,缺乏对语言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地提问,学生 不断地回答。学生的回答符合老师的预期,受到表扬,否则只能默默地坐下。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一节课,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什么收获的。

语文教学中面对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获得答案,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体验、感知、思考、探究,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不同的回答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能力。能力对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没有能力的语文学习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当然,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归纳、总结。

2、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能大胆处理变通,缺乏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老师严格遵循教材,拘泥于教材,不能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担任某个学科教学,往往是年年教,年年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另外,教学手段陈旧简单,传递信息量小,不能引起学生有效注意;教学语言呆板,缺乏表现力,缺乏时代气息,不能拉近与90后学生的距离,学生势必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毫无兴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

我觉得老师只有敏锐地观察了解社会的新变化,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加强教材与社会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给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年龄 特点,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网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与密度,让学生在最短时间接受最多的知识。另外在授课语言和表情上,多一些幽默,少一些古板;多一些新鲜语言,少一些陈词滥调;多一些轻松,甚至夸张的表情;少一些严肃古板的神态。这样就能每节课都能给学生产生新期待,牢牢抓住学生关注的目光,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听讲,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教学过程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追求气氛的活跃,忽视学生的管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之一。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准确把握严与活的尺度,教学组织活跃有余,严谨不足。甚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专门摇头晃脑,嬉皮笑脸,表现自己。或者是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做游戏,表演课本剧,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断。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但很多学生忙于看热闹,思维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效益能得到保证吗?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收益是不是最大化。当然活跃课堂气氛固然不错,但要活而有度,活而有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牢牢掌控,通过眼神、语言暗示、管理学生,使学生能很快调整注意力,重新回归课堂。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4、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语文课堂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语文知识的背诵积累。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教师对学生的诵读积累没有严格的要求,往往只布置不检查落实,学生缺少最起码的语文知识积累。考试时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混为一谈;作者,作品张冠李戴;古诗文默写,写不出,错字多;写作文搜肠刮肚,无米下锅。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积累,而背诵是积累的有效手段之一。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经典古文名句249条》、《诗经》、《礼记》、《山海经》、《全唐诗》、《全宋诗》《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所以,语文课堂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应重视背诵积累,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语文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这些学生的典型表现是: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面对成绩无动于衷,不思进取,抱着混日子的心理上学。对这类学生我们可以降低难度,分层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重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类学生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效益的提高。

2、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一类学生学习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自习埋头苦读,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方面存在问题。这类学生只读不思,学习抓不住重点,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学习局限于课本,不能积极向课外拓展,读书不善于思考,不能及时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往往是高耗低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对这类学生老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指导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堂效益才能提高。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还在探索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改进不足,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2.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篇二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不过笔者环顾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有两种低效化的教学现象存在。一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 似乎唯有历苦方能得甜, 这样的教学具体表现为形式单一, 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模糊, 知识的习得靠的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总的来说是“高耗低效”。另一种是“快乐大本营”, 教师矫揉造作、作秀式教学, 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 花架务虚,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习得的知识很少, 能够体验并内化的方法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真正地将学生从考试和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求活”, 需要大胆地舍弃, 唯有舍得丢弃传统教学的糟粕, 才能真正做到“务实高效”。

二、舍弃“独裁”, 构建“和谐”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系下, 语文课上, 学生对于学习和阅读的材料严重缺乏自我选择权, 知识的习得是教师“强买强卖”的过程, 是机械的灌输和接收, 教师的所教便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部, 如此教学,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显然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而已;除了教师的讲授, 剩下的时间大多处于为考试而机械化的训练阶段, 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制造“考生”的场所, 问题的设置, 大多是老师已经处理过的“二手货”。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和结果掌控在教师的手中。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独裁”的课堂, 最终的结果是一堂课下来, 教师仅能够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 但是却没有办法知道学生学了多少, 内化了多少, 有些学生知之甚少, 但是又怕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嘲笑, 唯有“不懂装懂”, 整个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效果, 只有考试才能知道。

新课程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倡导生本教育, 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具体学情, 要让学生的情感和潜能得到充分地释放, 课堂应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 勇于舍弃教师的独裁, 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和对问题不同的想法都呈现出来, 还原学习一个真正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 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理解透彻、全面。

三、舍弃“粗糙”, 注重“精细”

笔者认为对课文的教学要舍弃“粗糙”, 要给学生的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 做到教学细节的“精细化”。在思考中笔者总结了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囊括以下4个环节:

1.确定目标

目标的明确是追求高效的第一步,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师生一起探讨共同设置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度、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目标, 如此一来整个课堂的方向性才得以凸显。

2.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知识的习得只有他自己经历和体验才会更有效, 因此, 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阅读的材料和时间、空间。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圈点批注、涵咏深思、质疑问难等等。

3.合作交流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合作是获得成功最为快捷的方式,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合作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立体式合作和交流, 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其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合作和交流, 将自主学习的成果、疑问都呈现出来, 全面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 学生通过彼此借鉴, 丰实自己的成果。

4.反思小结

“学而不思则罔”, 反思是更深层次的学习, 是内化所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 笔者在教学《赤壁赋》一文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其中有一位男生是这样总结的:“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的一生是超然物外的人生, 只因如此, 他才成为历史长卷中的圣人之一。‘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一种缺憾又恰是苏轼人生的完美之处。东坡, 如一只孤鸿, 穿过宋代烟云, 穿过含愁的山水, 在历史的上空, 永远飞着飞着……”

笔者看到学生的这段文字, 非常惊讶, 这个学生不仅写出了苏轼的人生情趣, 同时也折射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四、结束语

3.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篇三

【关键词】高效课堂 思考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48-02

打造高效课堂,是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真正做出实效、探索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不外乎思路和策略缺乏科学性。为此,笔者就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作简要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一、体现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是指我们探索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全新的创造,也不是完全的继承,是建立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体现传承性?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重点在于突出教师教的目标,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的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标准,忽视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的是学生学的目标的确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完善,在完善的前提下创新,既考虑教师教的目标的确定,又考虑学生学的目标的确定,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顺应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讲授上,虽然强调精讲,但没有把教学互动、课堂训练等要素纳入课堂教学的必需要素来处理,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把教学互动、课堂训练等纳入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才能对教师过多、过滥的讲解进行有效限制,把应有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互动要求上,属于浅层次的,没有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本质来思考互动的价值,有的只是简单的学习讨论、师生问答式交流,这跟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往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使师生智慧在互动中增值、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体现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第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训练,更多的是在课外完成,除小学低年级段教师们是真的没多少话要讲,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外,从小学高年级段开始,特别是中学阶段,教师们总觉得课堂上需要告诉学生的东西很多,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用来讲解,都还觉得意犹未尽,哪里还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放在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全新变革。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有智慧生成的精彩、互动交流的高潮、创新思维的绽放和实践体验的快感。

二、优势整合性

所谓优势整合性,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整合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知名学校与著名教学专家的教学模式的优势成分。如果认真分析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江苏东庐中学等的成功教学模式,解读魏书生、邱学华、李吉林等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不难发现,我们要建构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对某种成功模式进行复制或简单翻版,而是要整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有效克服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体现课堂教学有准确的目标定位,有教师的精讲导学,有高效的互动交流,有对学生的有效训练。

三、要素关键性

所谓要素关键性,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要包容新时期优秀课堂教学彰显的四个关键要素。

一是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包含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两层意思,即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的活动的方向,又是学生学的活动的导向;既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学生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教师精讲。这里的教师精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指导、精彩点评和总结提升,即讲方法技巧、讲重点难点、讲关键知识、讲知识联系点、讲易混易错知识点等。

三是有效互动。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志性特征,是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反映,是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发生转变的核心环节。

四是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薄弱环节,是导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过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所在。把课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能有效解决学生课堂训练不足、遏制教师课堂上低效或无效讲解、检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让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等问题。

四、目标精准性

所谓目标精准性,就是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互动方式及课堂训练题的定位要精练、准确,突出主干、直击关键、体现高效。

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的精准性,即教学目标既为教的目标定位,也为学的目标定位,还为考的目标定位。为教师的教定位目标,就是明确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标任务;为学生的学定位目标,一是告诉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记住什么、学会什么、会用什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方法、训练哪些思维、培养哪种能力等;二是告诉学生利用何种材料、通过何种手段、采用何种方式等来实现学习目标;三是能为学生对当节课的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提供评判依据。

其次是教学方式定位的精准性。即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和学生共同探索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师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

第三是学习方式定位的精准性。就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一要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灵活地学习;二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求知、在合作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三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第四是课堂训练题定位的精准性。就是课堂训练题既体现围绕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的强化性训练,又体现围绕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拓展性训练,还体现围绕知识考点进行的考试性训练。

五、方法灵活性

所谓方法灵活性,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某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也不拘泥特定的教学流程,而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目标展示的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展示可以在课前集中展示,也可以分散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也可以在学生学案上展示;可以通过教师口头描述展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等。不论选择哪种展示方式,目的只有一个——有利益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其次,教师精讲的灵活性。教师的精讲可能是教学活动开始时的导学讲解,可能是教学过程中的点拨、拓展和延伸,可能是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的讲解,可能是对教学过程中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的讲解等。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在精字上下工夫,确保讲在该讲时、讲在该讲处。

第三,互动方式的灵活性。指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需要互动,采用什么方式互动、互动的时间多长、互动的次数多少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第四,课堂训练的灵活性。指课堂训练从训练时间安排上,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训练,还可以在一节课的前段、中断或后段时间集中训练等;从训练方式确定上,可以是讨论答辩、实践操作、书面练习或问答式训练等;从训练题型设计上,可以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简述题、论述题或实践操作题等;从训练目的确定上,可以是对当节课所学知识的强化训练、拓展训练,可以是对下节课学习知识的准备性训练,可以是针对当节课涉及的知识考点进行应考准备的训练等。

第五,课型结构的灵活性。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活化课型结构,把复杂的问题教简单、把简单的问题教精彩,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富魅力,不断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4.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几个误区 篇四

竹峪中学

梁婷

摘要: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但在此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学案违背教材规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这些误区的产生都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不足造成的。所以要顺利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关键字:高效课堂 误区 教师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获得无限的收益,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的前辈和同仁发表过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也看过与之相关的多篇文章。这些见解都值得我学习与借鉴。可是在此过程中我却发现,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存在一些误区。

一.导学案违背教材规律

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在形式上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导学案对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却常能发现这两种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是导学案完全脱离教材。导学案必须教师根据教材自行编写,可有的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为了自己能”超长发挥”,假借拓展教材之虚名,天马行空,肆意发挥。而整堂课学生根本没机会打开课本,只能跟着老师的导学

案转。这种方式是“幸福”了教师,坑苦了学生。教师顺着自己的思维畅快淋漓的抒发了,听起来热闹。可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却可能让学生如坠雾里,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第二种现象却恰恰相反。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导学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编写,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方式虽抓住了教材,却失之创新。因此高效课堂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还有,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所以,以上两种现象都违背了教学规律。教材是实施高效课堂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应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随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优化。然而,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问题尤为突出,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我在听一些公开课时发现即便是新课,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知识的运用与拓展,仿佛学生天生就会一般。我们经常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游戏连游戏,活动加活动,热闹非凡。学生是忙忙碌碌,喜笑颜开。一堂课看着热闹,效果很好。但当我们下课之后走出教室,脑海里还能留下多少本节课的内容?我们是这样,那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这样。高效课堂只针对传统课堂之低效所提出的。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弃或消弭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彻底让学生做主人。把课本知识当成游乐园,教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园地游玩,学生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态和面貌。改教师讲为学生讲,改同向坐为相向坐,改安静为言说,改坐着为站着,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些变化本身并不是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误把课堂活动的多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少等同于课堂是实施新理念的多少,把自身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归咎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不能认识到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肤浅,热

闹的课堂形式的区别。所以要达到高效,教师就要扎扎实实的教授知识,学生能实实在在的学习和运用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收到最高效益。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的误区呢?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观念更新上。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一套再好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教师去具体操作。如果连教师都没有理解透彻该教学理念,那这样的教育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说要想避免这些误区的出现对于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于教师的培训是进行课程改革和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我为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也参加过几次有关高效课堂的培训,但这样的培训多以知识培训为主,旨在使教师了解并认同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高效课堂的准备。然而随着高效课堂实施的不断深入,我觉得我们教师需要的更多的是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需要深入研究课堂的具体问题,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更加需要与科学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外,从培训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式或讲座式之外,我们教师更渴望一种直观的,探究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

5.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篇五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前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情况,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手语的运用、教材、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必须根据聋生独特的认知特点、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改进聋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动聋校课堂教学不断发展、提高。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它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激发兴趣、引领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志向,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想学的心理一是兴趣,二是责任。其次,教学要在学生“能学”的技能基础上进行。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再次,教学要在学生“会学”的能力基础上提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教材的书面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肢体语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对于推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积极意义。

二、聋校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教学行为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不容易为人们察觉的,有些教学行为对聋生甚至产生误导,可以说对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起到有害的作用。当然这些所谓低效或无效、有害的教学行为,大多并不是教师有意为之的,很多情况是属于对聋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根据聋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产生了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想尽量减少这些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就要求聋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尽量按照聋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有效或高效。

1、聋校师生普遍存在着沟通障碍,聋生难以有效获取信息 聋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手势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看懂、难以理解,甚至造成学生接收大量错误有害信息,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聋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手语,对于大部分聋校教师而言,其使用的主要是手势汉语。手势汉语由于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打出来的,而汉语中包含很多的虚词成份,教师往往不经意都一一打出来,这对聋生而言,看起来就非常费劲了。更为严重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习惯用同一个手势表示,从聋生的角度看过去,就会接收到完全错误的信息。这对于聋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可以说是十分致命的。季佩玉老师曾经在一次座谈中讲到这样的例子,如一篇语文课文中有“蚂蚁跟着青虫打滚”这样的句子,这里面的“跟”,许多教师往往习惯打出“跟从”的“跟”,其实在课文中“跟”的意思与“跟随”的“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这样打,学生就会以为是青虫在前面爬,蚂蚁在后面跟,剧烈搏斗的场面荡然无存,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教师平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长期这样自以为是地教下去,不仅是低效,甚至可以说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都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不止是语文学科,对于数学、常识等学科,据本人的观察,也存在大量类似的问题。例如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大量专业名词、术语,这些专业名词、术语如何用手势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学问。聋生本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教师手势的一番云里雾里挥舞,他们就更加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好手语是十分重要的,决不能滥用。有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手语进行表达,有的情况下单靠手语就无法承担讲解任务,那就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沟通工具。特别是遇到概念不很清晰的时候,教师就一定要不怕辛苦地把正确的概念清楚完整地在黑板上、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画出图来的最好直观简明地画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歧义了。这个现象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没有引起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长期下去,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

2、教材不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校为了克服聋校语文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采取了直接使用普校教材的办法。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聋生学习的是语言,而不是语文。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异。语文是对于已经具有口语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其着重点是识字与作文、阅读等方面,属于学习语言的提高阶段;而语言是针对尚不具有口语基础的聋生而言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习得基础性的口语,就是说要学习语言的初步知识,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从学习的主要内容上来比较,语文主要是学习识字、词语、造句、语法、阅读、作文等,总体而言是围绕着字、词、句、篇展开;而语言则首先要掌握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方式、语境的理解、语用的把握等方面,可以说与语文学习有着天攘之别。之所以还有很多人以为普校教材更适合聋生的需要,主要原因其一是认为普校教材资源丰富,便于教师灵活选用;其二在于这些教师缺乏对聋生学习语言根本性质的了解,不了解聋生学习汉语本质上是学习第二语言,并非学习其母语,所以应该而且必须采用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所以与其说普校教材合适,不如说采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更合适。基于这一点,笔者坚决主张必须研制一套适合聋生学习汉语规律的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以便真正造福广大的聋生,更有效地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造坚实的语言基础。

3、教学过程设计不符合聋生认知心理,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众所周知,聋生认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具体、形象、直观思维基础上,通过模仿、纠正、转换、强化等方法,达到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训练,最后逐渐掌握较复杂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个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一点与普校学生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普校学生可以在较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较高级的抽象思维活动理解与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形成技能。所以普校教师往往习惯于边运用口语进行指导,边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通过口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能较顺利地完成一些在我们特校看来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所以说认识聋生的这个特点,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好,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十分关键的。反之,如果没有认识这个规律,教学过程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事半功倍,造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结果。

那么聋校的教学中是否存在大量不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情况呢?据笔者观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新教师中,同样也存在于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他们所感知。因此重点强调这方面,对于指导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目前许多聋校语文教学基本框架还是普校的那一套,只不过是把口语换成了手语。教师习惯使用文法手势,有些教师甚至逐字打出手势,造成课堂教学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甚至造成错误信息泛滥,这样会严重影响聋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另外,教学过程也基本照搬了普校的语文教学法,重文字,轻表达,重识记,轻应用,重课内,轻课外,对于课文分析讲解过细,语法、知识点要求过严,这都不十分符合语言教学要求,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聋生学习语言成效不明显,在词语的积累、阅读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课堂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僵硬单调的语言材料为主,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导致许多聋生直到初中毕业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写不出一篇比较通顺的文章。数学等其它学科日常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不善于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往往按照普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照本宣科,缺少直观形象的转化,搞得聋生听完以后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4、缺少有效指导,聋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动机不能有效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无法真正建立,就会大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普通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但在聋校,由于缺乏行政部门强有力的介入、推动,许多学校对于课改根本还未有触及,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一切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学习过程枯燥、单调、乏味,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谁真正全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华,谁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关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手语的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手语这个最重要交流工具的应用研究。

手语是聋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这一点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了。特别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笔者的观察,几乎绝大部分的信息要依靠手势语进行传达。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好手语这个工具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解决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问题之一。

按许多人的理解,教师只要学会了中国手语,就可以按照手语书中的打法,将课文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逐字打出来,而聋生似乎就可以完全看懂。这其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手语书的要求将一段话打出来,学生也可能大部分看不懂。原因很简单,因为逐字打出手语词,这是不符合看手语的规律的。如果我们教师试着把耳朵捂起来,完全听不见声音,再试着看别人打的手语,你就会发现确实很难看懂。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手语翻译节目,不要说我们教师看不懂,连大多数真正的聋人都很难看懂。所以说,这样运用手语,显然是错误的。有些人以为如果使用聋人更熟悉的自然手势,就完全可以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自然手势比较适合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对于抽象复杂的内容,可以说也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仍不能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交流问题。但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聋校的教师,所有聋校的课堂,教师都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打手语,根本没有顾及接收信息的一方——聋生会有什么感受。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打手语才能更有效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教师讲课时首先应该牢牢抓住主要内容,按主要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并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再辅之以手势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比如,讲解数学概念时,把概念文本呈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再使用一个具体事例来配合讲解,最后用手语将概念内容结合事例简单解释一遍,运用这种多元的表达方法,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反之,如果只片面强调手语,完全运用手语进行讲授,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的内容。

2、加大对聋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策略。

聋生的认知规律与普通学生相比是有极大差异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套用普校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必须将普校的教学方法与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抽取其中对聋生学习有益的方面,摒弃对聋生学习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切合聋生的需要,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这个方面来说,加大对聋生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问题。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对聋生具体学科认知规律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争议。例如,关于语文学科,聋生到底应该如何学好语言,他们学习语言有什么规律,应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提高聋生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热点又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同样,对于数学学科,许多教师通过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是否对于聋校的数学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加大教材建设,努力推出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就无法有效地组织系统的教学活动。而前面已经说过,目前聋校使用的教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离,很难与聋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难引发聋生产生学习兴趣,教材成了一个师生双方都为之束缚而不得不完成的纲纲条条,这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所以,加强教材建设,尽快推出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符合当前课改方向、内容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入胜的教材,实在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设想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拥有一套类似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文教材,每课中都有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再见,每篇课文中都有生动直观的对话,配上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彩图,这对于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该有多么大的助益啊!

4、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通过现代技术弥补聋生听不见的缺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是本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国家这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先进校已经从单纯改善装备提高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中来,建立了许多的学科资源库,开发了具有极强网络联结能力的可实现师生全方位交互的课件产品,从根本上颠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率。反观聋校,除了装备规模、装备水平还有限,软件建设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特别是我省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受关注程度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很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更是难望其项背。因此,如果不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则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不可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的。

6.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篇六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面貌,但笔者深入课堂听了几十节课后,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集中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点和主要目标。然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语文课程性质、迷失学科教学特点的现象。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请同学们由结合,利用道具,排练课本剧,在全班表演,没有课文分析,而是用课本剧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倒是兴趣盎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然而作为一节语文课,对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即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词语未指导学生认读、辨识、强化记忆和练习书写,对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及领悟晏子的智慧等忽视了,这样的课显然忽视了语文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作用于主要的教学内容,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没有得到发展。再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殊不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二、实现教学对话,缺少了课堂讲解、独白、讲叙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讲授方式进行,课堂上只见“知识”不见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的是预先准备好的台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灌输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将对话理念引入语文课堂,就是要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相互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创设情境、选择话题、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对话的确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精彩,但是,听课中发现,有很多教师围绕着一些简单的问题,兜着圈子展开了多彩的对话,耗费了学生宝贵时间,其实,用讲解二、三句话就说明了问题。有些教师在浅层次上对话,整堂课在一问一答中进行,满堂就是“是吗”“对吗”“你说说”“他说说”中进行,教师的讲解,有感染力的独白和引导没有了。其实,应该看到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既有多方面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语文这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学科来说,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对话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实践证明,对话教学仍需要讲解、讲述、指导、点拨等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具体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即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如盛老师在《卢沟桥的狮子》教学片段中讲述、点拨就比较到位。

师:这么多可爱的狮子,在和平、祥和的气氛里,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浓墨、多彩的一笔,每一尊狮子看上去都栩栩如生,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怪不得,马克波罗说,这是一座——

(师生读句子)生:(齐)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师:就是这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寇的铁蹄踏上了卢沟桥,人民的鲜血染红了古老的桥栏,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加深了体验感悟,不抓语文训练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可是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这是由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以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但在现阶段的一些课堂教学中,重点词语不引导学生咀嚼、赏析,精确的表达方法不引领学生揣摩、体悟……凡见文体、文字,都一律读、读、读,悟、悟、悟……其实,为什么读,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悟,悟什么,怎样悟,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一派茫然。

我们反对“做题——做题——再做题”的机械训练,但并不是说训练就是错误的,训练与感悟不是油水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做到,训练中包容感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感悟课文,引导学习课文时,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训练中把握课文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促进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做到,以读为本,感悟中体现训练,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学训练,都应以读为中介,读是感的前提,是语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在初读时结合上下文猜读识字,在细读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巩固识字。词句的训练也应如此。

四、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如石艳萍老师在《冰化了》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每天早上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冰花发生,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找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陈老师在《船过三峡》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课后拓展延伸:古往今来,有很多赞美三峡优美神奇自然风光的诗词歌赋,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夏珩老师在看《看月食》(语文)在教学中对课后拓展进行了这样设计: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月食的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其实茫茫宇宙,奥妙无穷,除了月食以外,还有流星雨、日食等有趣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想了解这些知识的话,请课后上网到课件上提供的网站去学习吧!

7.突破语文高效课堂的几个瓶颈 篇七

一、高效还要减负,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效减负,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这是徜徉在课改大潮中每一个教师理想的灯塔。记得媒体报道河北衡水中学时,校长介绍说他们的高考之所以成绩斐然,是因为学生们一年所做的练习几乎要超过普通高中三年所做的还要多。为此,笔者对之嗤之以鼻,机械地读书、做题并不是课程改革的本意,高效还要减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采取导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但坚决拒绝以题海赢取效果,学案上所印制的题目基本上保持呈现型题目、发现型题目和创新型题目三种类型,以引导学生在步步为营地发现中悄然达成学习目标。

相比较而言,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会设计过多的呈现型题目,而忽略发现性与创新型的题目。这一方面,我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编写原则, 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之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二、高效还要持久,追求情趣化的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持久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学习的意识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坚决反对饮鸩止渴,以高压态势赚取暂时“高效”的做法,追求情趣化语文课堂,为积极践行课程改革趟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路子。

以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为例,为了追求一种情趣化的语文课堂,笔者主要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开展教学活动:

1、比较阅读。与教材中本单元 “名著推荐 与阅读 ” 之 《格列佛游 记》,还有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中 “文制台见洋人”的片段进行了比较阅读,它们虽于主题、语言、国别诸方面存有不少差异,但基本属于讽刺类小说,多元比较,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情趣。

2、课本剧表演。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剧本编排活动,可以选择编排三篇小说中的任何一个片段。课堂展示中,有如文制台那样“拳脚相加、骂骂咧咧”的小品,也有 《我的叔叔于勒》 中凝神眺望、出游偶遇的哑剧片段,把整个课堂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此外,笔者还经常设计讲述经 典、知识竞赛、伴舞朗诵等课堂活动,于多彩形式与高效教学方面寻得最大的平衡,构建情趣化语文课堂。

三、高效还要全面,追求有层次的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智能,学习智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在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 有些较差,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让优等生更卓越,出类拔萃,让中等生有目标,有发展,让差等生也能有所进步,这是衡量高校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时候,老师在培优时会给那些优等生开小灶,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这种方法实为不妥,它可能会加深差生的自卑感,也会让优生油然而生优越感。故而,笔者在追求有层次的课堂教学时,常采取一些巧妙的培优方式,避免刻意。

教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在导学案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与 《孙叔敖为楚令尹》 一文比较 , 邹忌向齐 王 , “老父”向孙叔敖进谏在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你更赞赏哪种进谏方式?并用星号标出,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有选择地做。后来,笔者讲主动选择做这道题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给他们列出了多篇劝谏类的文言文组织研讨,升华了他们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另外,像八年级上册有一则“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七年级下册则有“当一回小记者”的口语交际,把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组建成一个相关的社团,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更出色,而且还带动了很多成绩一般,但活动、表现能力出色的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形式值得很多学科的老师借鉴、 学习。

8.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篇八

一.视“高效课堂”为一次“政治运动”。客观的说,过去我们确实也跟过风吃过亏。以随州为例,自2011年曾都二中发端始,该市市区县兄弟学校纷纷在“高效课堂”上迈出试探的步子,取得一定经验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反复调研,最终下定决心在全市全面实施的。也就是说“高效课堂”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探索后,又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的,完全属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结果。该市认为教育改革不下大力气已无路可走,对比其他地区也大同小异。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丢掉包袱,为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出谋划策、献计献力,而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当然,在其推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教改的必然规律,指望“高效课堂”“一吃就灵”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二.人云亦云。不知道好在哪儿只听别人说好连说好,或者不知道不好在哪儿听见别人说不好连说坏。评价高效课堂前我们先得全面读懂它,看它是不是符合时代发展对教改的要求,一个地区是不是需要它,为什么非得必须是它?真正了解它之后我们就会知道,“高效课堂”是在新的教改形势下非常有成效的形式之一,它对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意识、协作观念的建立方面不无裨益,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时代发展对教改的要求丝丝入扣。而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地方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而言,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教改模式的探索既分散了火力又不切实际,目前集全力针对“高效课堂”集体攻关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放眼本地区或全省,我们自问有没有一种值得全地区去学习推广的好方法?如果已经有了独创的“超级高效课堂”并且能带给我们新辉煌,打自己的牌子还嫌时间不够用谁还有功夫舍近求远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跑?

以前大会小会只讲“高效课堂”该如何推进而这点没讲够、没讲透,部分同志一知半解之下人云亦云就可以理解了。

三.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但不见成效,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

一个学校的传承和特色是该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我们在消除传统教育弊端、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慧眼识珠重视内部潜力的发现和挖掘。高效课堂从来不拒绝继承和创新。推进高效课堂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虽然它本身萌发于旧教育体系自我否定之中,但自身也必须有客观现实作为生存的土壤。把它移植到不同的土壤中长势肯定不一样。A块地富磷长成了“北门”,B块地富钾可能就长成了“远安”。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后发优势也说不定呢。具体来说:

1.学校层面。首先必须厘清学校硬件、教育资金投入、教育管理制度、教师业务素质,地域文化基础上学生的心理构成等,从而创立如何开展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其次,大胆实践,取得经验后稳步推开;与此同时抓好规范管理,制定配套制度,反复进行师生培训。特别是后者,我们以前吃过这方面的亏,现在众多的兄弟学校也正在往这一阶段发展。原因是管理跟不上,其结果也必然就是教改归于零。,我们发现在这一块上许多地区正在加强,并且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如随州在规范管理方面让干部带头全天二十四小时无缝衔接;制定新的“高效课堂评价制度”;市教研室出台集体备课及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我们先做起来,让教改在教师们心里有了依托后,阻力自然就减小了。

2.教师层面,切忌被模式化。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有效而学习。学校或者上级所谓规范性文件只具有导向性,不可能因校因班制宜,一头扎进去出不来也是可悲的。导学案也好,考试卷也好,仍然要背课本背学情;演示课也好预习课也好,原来各自的好办法依然能选择性应用。

事实上观察身边那些教学风格鲜明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就会发现,新教学法下,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结合自身优势在课改过程中依然走在同行前面——继承的基础上再创新,活生生的例子。

我省的教育及教改是成功过,还相当成功,说明学生家长重视教育,我们也办得好教育办得强教育。而失败后借口一大堆、成天津津乐道于往昔的辉煌者,注定会被历史的列车无情地抛弃。乘着教改的东风为我省教改献计献策并积极投身其中者,窃以为,他们才是湖北教改的希望。

9.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 篇九

问题一:由于学习不够,加上过程管理没有跟上,高效课堂建设重视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课堂上出现热热闹闹景象,花里胡哨的方法。课堂成了教师作秀的场所,成了学生演戏的场所。预习、展示、反馈三大环节的功能和作用没有把握好。自学不知道学什么,展示一窝蜂,反馈就是做做题。课堂容量、深度不够,大量的时间被一些无效的环节所占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环节、节奏、时间、内容全由学生牵引,导致当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只好在下课的铃声中匆匆结束一节课。无目的的“泛展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一看时间不够用,任务完不成,就图简单,一讲了之。新瓶装旧酒,仅仅是学生分了组,学生的坐姿发生了一点变化。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还是根据自己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教师仍然一讲到底,高效课堂成了“搞笑课堂”。

对策:

(一)明确高效的标准,用标准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崔其升用三个标准来评价课堂是否有效或高效。学生学习兴趣是否高涨、研究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学了之后是否有观点生成能力提高。最近,县教研室依据这一观点,制定了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该标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方法是科学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情绪是积极的,教师因材施教,授之以渔。学生的状态是自主、合作、探究。二流程是简洁的。较好的体现高效课堂的三大环节,即快乐自学,激励导学与展示,务实反馈与训练。三兴趣是浓厚的。四负担是适中的。呈现的知识不多不少作业当堂完成,测试发挥诊断功能。五课堂环境是生态的。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环境阳光、合作氛围积极、整体情绪快乐。六课堂价值是实惠的。课堂教学达成率高,学生知识掌握扎实,课堂效益最大化。我们要用全新的评价方式来判断高效课堂,哪个老师把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他就是一位好老师,哪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收获,他就是一名好学生。哪节课能让学生的能力提升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节优质课。让“不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成为我们的共识,更成为我们评价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

(二)明确高效课堂构成因素,用科学实用的各个系统支撑课堂教学改革。杜金山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是由六个子系统来支撑的。一是导学案系统。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导学案,按课时编写导学案,科学调控每节课的知识量。二是小组建设。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三是课堂流程设计。去年为了指导高效课堂建设,我们提出了“九步操作程序”(初中教研计划提出的是六大程序,大同小异),即:明确教学目标、围绕导学案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方案、师生归纳提升、教师评价反馈、学生整理学案、课后分层训练。这一流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请各校落实好。四是评价体系。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学习收获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五是呈现方式。课堂呈现的最佳方式就是做到人人参与。六是文化支撑。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课改深处是文化。

(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运用杜郎口的模式,尽量剔除一些无效的,唯形式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现阶段要尽量多搞一些小展示,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大展示。

问题二:教师专业素质与高效课堂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陈旧,面对新的高效课堂要求,不能尽快进入角色,没有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没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对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放心,不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小组积极性,课堂沉闷,没有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效果。部分教师认为让学生探究花费的时间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只是在有人听课时才象征性的组织学生讨论,或者点名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几个问题,平时上课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二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要么放任,要么仍然控制课堂。在学生学习产生障碍,提升出现困难,产生歧义,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点拨不到位,错过拓展升华的时机。三是教师缺乏激情,不能点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激情。四是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装备。

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教育是靠思想行走的事业。李炳亭强调:高效课堂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全新的教学系统;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开放搞活的文化系统),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要求教师念好“三字经”,即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会学”;突出“思”字,从让学生“答”转到“问”;突出“乐”,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真正做到“五让”,能让学生自学的就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就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责任心是最大的道德”。要把“爱学生和尽责任”作为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的底线要求,消除职业倦怠,使教师始终充满激情和工作热情,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热情激发热情,用思想碰撞思想。要求教师认真完成“六个一”任务,一套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导学案”,一节高效课堂实录,一节高效课堂汇报课,一本教学反思,一个课题(教学问题)研究,一篇高质量的课改论文。

(三)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照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科教研组集体智慧,每一节导学案都要经教师个人备形成个案、学科组集体备形成共案,再由教师课前二次备形成学案、课中续备、课后补备五个环节,力争每位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成为全校同学科最高水平的课。

(四)建立课后反思制度。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制度,落实任务,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文化。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写出反思,每周写出不少于500字反思。

问题三: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一是不会学,二是学习效率低,三是不善于合作学习,四是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课改后不配合教师。一些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按导学案要求去学,预习速度跟不上课堂节奏,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借助学习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多数课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对策:这里核心是会不会学问题:“没有训练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可能会学。如果单纯依赖‘喂’,给双筷子也自然不会吃”。

(一)加强学法指导。利用班会、校会、课堂等途径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会学、学会、乐学、创学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读书习惯、思考习惯、自己纠错习惯、质疑习惯。抓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各校务必抓紧抓实。

(三)加强小组建设。“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光动教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各校要把学习小组建设做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来抓,要选拔好学习小组组长,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学习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火车头、动车组,要善于利用学习领袖,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要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

问题四:导学案。一是被动编写导致质量不高。过去备课可以马马虎虎,现在的导学案要发到学生手中,要接受同行以及学生的评价。编写导学案比编教案难度要大,花费的时间、精力要比过去多得多,认为麻烦,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和工作量,心里不乐意,出现了应付差事的现象。二是缺乏分层教学要求,对A、B、C三个层次目标、任务不明确;三是设计、布局不合理;四是没有理顺与教材的关系,有的照搬教材,有的成习题集,缺乏“指导性”;五是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脱离学生实际;六是由旧教案直接改头换面而来;六是管理层普遍对导学案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策:专家将导学案比作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是GPS、是渡船,足见其重要性。何为导学案?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导学案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些会哪些不会非常清楚,学会不会的,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步:围绕目标制定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李炳亭讲,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饭菜可口适宜。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导学案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步:学习过程设计。按照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好的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李先生强调,要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如果不会,他就会向人请教。要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有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出问题,老师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

10.高效课堂几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篇十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积极钻研语文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总结教学经验,寻找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在此,结合一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浅谈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教学小节、德育功效、兴趣激发、语文素养等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的过程完美而忽略一些课堂教学小节的特殊作用,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课堂小节都是一节小链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圈完整的链条,恰是由许多课堂小节这些小链条组成的。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由于是校内公开课,我对课堂的全过程做了一个全面的安排,希望能向听课的教师们展现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课堂伊始,复习第一课时已经学习过的十一个生字和词语。在整体读和指名读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个别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一些生字的音、形、义,在词语意思含义的理解中还有许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卧薪尝胆”一词的内容与含义。尽管我也意识到学生对字、词的认知欠缺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为了教学流程能顺利进行,我只好暂时忽略“字、词”复习这一小环节,进入课程的第二阶段: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中心的总结。按预先安排好的顺序,接下来的课堂按“学生朗读课文——观看图片——总结分析各段段落大意————总结课文中心——课堂延伸”这些顺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隐约感觉到没有解决学生在“字、词”这一环节方面的问题,给后面的教学流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不能流畅地朗读完课文,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清波漾漾”的实际含义。在课堂结束后的课堂评论会上,有些听课教师指出了本节课中所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我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刻意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忽略一些教学小节的作用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课堂教学小节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在于课堂内容是否丰富,教法学法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还在于我们有没有注重和把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小环节。仅仅为了追求

过程的完美,“课大枝粗”,不计小节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或全面的教学效果的。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教育教学职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拥有相应的德育内容,整套教材所包含的德育成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清楚《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语文课堂德育的有关要求,对小学语文德育的认识不足,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德育职能。

例如,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执教本校四年级语文的李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册)。李老师在执教本课的过程中,在课文的读、划、思、议以及对课文的写作技能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教与学的情景生动、热烈,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都很多。而对于本文中所包含的“父爱博大,儿子的“坚强”这一德育主题,执教者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提及,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德育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感知、悟化,从而形成品德素养。

这是一节较为典型的忽视语文教学德育功效的小学语文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有发生。要改正这样的缺点,弥补不足,方法和途径其实都很简单,那就是给小学语文德育予足够的重视,使语文德育回归到语文课堂中应有的位置上,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自然就会凸显出来。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兴趣激发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小节,注意发挥语文课德育功效外,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学习兴趣都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动力的主要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属于主动还是被动的问题。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按时完

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加激趣的方法和手段的缺乏,造成个别教师忽略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激趣操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里,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激趣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情景激趣法

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乐、图片、影像等内容,营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的感触下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故事引趣法

“讲故事”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是一种轻便快捷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在古诗《枫桥夜泊》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了解诗文的兴趣,我特地给学生讲述了作者张继路过始苏、夜宿客船的故事。学生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诗文的情景中,兴趣被引发出来,在接下来的诗文朗诵和诗文理解教学环节,学生变得十分积极主动。

3、悬疑引趣法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也是一种常用的语文课堂教学引趣方法。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小学语文激趣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激趣方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文,为打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也是除了以上几种问题之外,我们必须重视的一项语文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言之,指的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学生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读、写、听、表达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例如,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能当众作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发言”。我在执教四年级语文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意设置各种小舞台,用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每课一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挑选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做小演讲,每一学期每名同学至少有8-10次上台发言的锻炼机会。除此之外,我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举行各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的读、讲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出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才能够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期待小学语文教师们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并努力探索,寻找出更多,更便捷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来!

上一篇:关于开展“120急救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红头)下一篇: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