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2024-10-17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通用5篇)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篇一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2002年的职成教工作,交流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明确2003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次会议在广西召开,受到自治区人。

一、2002年职成教工作回顾

2002年是我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职成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成教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有力地推进了职成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成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全社会对大力发展职成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职成教事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002年,围绕筹备和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成教的舆论宣传明显加强。全国职教会之后,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的热潮,通过不同形式传达学习了全国职教会精神,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职成教事业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山东、江苏、天津、上海、湖北、福建、河北、北京等地政府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颁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意见和配套文件。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各地政府在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时都充分强调,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2.职成教事业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近几年连续减少的状况得到了改变。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5万人,在校生1160多万人,招生数比上年增加近60万人,增长15%;全国有28个省(区、市)招生出现增长。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76.3万人,在校生1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分别占高职高专(包括成人高校)的23%和20%。

――各种形式的培训持续发展。2002年,农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村劳动力达8200多万人次。浙江、山西和贵州省专门召开会议,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浙江省实施“百万农民、百万职工培训工程”,江苏省继续推进“5112”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职工培训得到加强。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02年该行业系统培训职工超过100万人次,培训率由上年的48%提高到54%。各地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社区教育进展迅速,教育部确定的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参加培训的人数就达500多万人次,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区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职成教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过去的一年,各地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明显提高,达到718人,比上年的655人增加60多人。二是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省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3000多所,2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达2000多所,骨干示范学校在校生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40%左右,切实发挥了骨干作用。三是职业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劳动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14个省市统计,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以上,尤其是一些骨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像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了90%以上的就业率,2000年为90.4%、2001年90.8%、2002年为90.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职成教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根据《决定》精神,广西、安徽、河南等十几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湖北省政府明确和强化了市(州)政府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规划、服务面向、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和决策权。江苏省提出,要坚持体制创新,加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二是统筹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教育资源,三是统筹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四是统筹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五是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活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一大批办学成绩喜人的典型,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职成教运行机制。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国家经贸委、铁道部等不少部门、行业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思路、新举措。铁道部决定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为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家经贸委建立了16个直属行业协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另有36个行业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职工教育协作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局面,浙江、江西等地的民办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湖北省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衔接的办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各地认真分析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需要,积极调整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设置和结构。河南省围绕全省的支柱产业,重点办好10个专业和100个专业点。福建省重点建设了40个适应全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重点专业。教育部已确定并公布了20个重点专业和176个专业点。同时各地切实加强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许多职业学校还积极推行了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要求创造了条件。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实施,突出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各地普遍重视并开展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具体帮助和服务。

――全面完成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方面的三个工程,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程和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工程,开发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00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和100多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52个国家重点建设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培训工作全面开展,2002年举办培训班400多期,共培训校长和教师4万多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覆盖率已达32%,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已经建成运行,开发了138个网络课程和素材库,提高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回顾2002年的工作,各地在推动职成教改革与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显得格外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并切实加强了领导,推动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各部门普遍加强了协调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提出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的方案和措施。三是各地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在很多方面有突破、有创新。例如上海提出了实施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科教兴农富民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终身培训体系构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现代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重点建设等八大工程。四是职成教领域的同志们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扬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勇于并善于抓住机遇,表现出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同志们!2002年是职成教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与全社会关心并积极参与发展职成教事业密不可分,也是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同志们以及各级各类职成教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分不开的。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广大干部、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在充分肯定职成教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职成教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办学条件还较差,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农村和西部地区职成教的发展还面临很大困难;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尚未得到很好实施;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职成教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如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采取有力措施,全国职教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进取,坚持教育创新,通过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增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工作要求,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动员令,对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今后一个时期,职成教领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努力开创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结合职成教工作实际,谈四点学习体会。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改革与发展职成教的使命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各领域的工作自觉地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做出这样的判断,既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的伟大任务进行深刻分析所得出的认识。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严峻挑战,面对空前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

职成教承担着培养、培训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重任。我国人口负担重,人力资源开发很不充分,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阻遏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人才作为前提和重要的基础。正如朱róng@①基总理在全国职教会的讲话中所指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紧迫。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职工素质必须提高。”从事职成教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特别是职成教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大力发展职成教,充分发挥职成教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明确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任务,增强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紧迫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制、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全面的、内涵极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发展目标。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如此全面地提出教育发展目标,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崭新风貌。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没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成教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职成教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要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到结构合理,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并要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协调发展;要做到灵活开放,职业教育就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要做到特色鲜明,职业教育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自主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具有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

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教育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目标要求是: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入升学率达到60%,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0%,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我国教育史又一次伟大跨越。然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非常具有挑战性。2002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43%。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必须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不动摇。

没有职成教的发展和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就难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进行合理定位。职成教机构应该成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构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努力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村镇和学习型家庭,创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环境。农村、城市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围绕建立学习型社会继续推进。

为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部党组正在研究制定

[1][2][3]下一页

加快教育发展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将把职成教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予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统筹规划,对今后一个阶段职成教的各类教育的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我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来说,同样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以职成教发展的优异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3.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职成教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增强落实“四个服务”的自觉性。

十六大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方针的这样的阐述既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又有了新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要以育人为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成教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要认真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组织相关领域的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成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决定》提出的“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这“四个服务”既是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职成教改革与发展的光荣的任务。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实实在在地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和项目,真正作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要注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要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和西部地区职成教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和东部地区职成教的差距。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增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调整和改革中取得的,是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的结果。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全国职教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增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丰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内涵。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要求,要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要努力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克服办学中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同时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推进职成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都要积极进行建立董(理)事会的试点,董(理)事应主要来自行业、企业,在管理机制上保证职成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在各级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落实企业承担教育与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提供资助和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职成教创新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切实做到“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职成教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做到宜高则高、宜中则中、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联系起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改革是职成教创新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职成教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要大胆借鉴和引进国际职成教领域先进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教材。

三、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200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关键的一年。200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精神,坚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方针,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四个服务”的方向,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职成司已经制定了2003年职成教年度工作要点,经大家讨论修改后将印发。我就几项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1.认真组织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对本地、本单位的学习作出安排,提出要求。要全面领会十六大精神,着重学习十六大关于教育的论述,要注重学习的实效,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把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与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本地、本单位贯彻十六大精神,改革发展职成教的新思路、新举措。

2.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任务。

发展仍然是2003年职成教工作的主题。在教育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代表部党组强调:“要坚持大力发展职成教的方针不动摇,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2002年招生数的基础上再增长15%,努力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按照协调发展、大体相当的要求,安排好高中阶段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生源计划,加强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宣传,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公平、有序的招生环境和优质服务,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

要坚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最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农村发展落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尤为落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广大职成教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作为工作的重点,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发展农村职成教,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要努力实现《决定》提出的到“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的目标。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县级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要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努力实现《决定》提出的“十五”期末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积极实施国家再就业培训计划,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的目标。各省(市、区)要制定培训规划,把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地级市,地级市要将目标分解到县(区)和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思想,切实把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在举办各种形式培训中的作用。要把培训纳入办学规模的统计和办学效益的评估。要大力开展社会化培训,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支持和依靠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实验范围,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加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在推进社区教育进程中,要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特别重视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特点、内容以及实现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各项改革。

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重点要强化市(地)级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全国职教会明确提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利用资源、统一制定政策以及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机制等方面的责任。各地都要对当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作出明确的部署,提出明确的目标并积极推进。2003年年底前,基本做到市(地)能够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起政府统筹当地职成教发展的机制。要建立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今后一段时间要把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情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要积极组织专项督查。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市(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继续加大对职成教的宣传,并注重宣传的实效,为职成教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办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2003年,各地都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全面开展合格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今后五年内,要在进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国建立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所,校均规模达到3000人,省级重点3000所,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争取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学规模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总规模的60%以上。各地要按照《决定》中关于规范职业技术院校名称的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名称。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要求,探索新形势下依靠企业、发挥行业及行业组织作用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途径和办法。要切实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贯彻《决定》的要求,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同我国境内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在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要落实《决定》和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地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一起,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要求,制定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具体办法。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在职业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材中充分体现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加强沟通与衔接,为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在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方面,一定要用足、用好全国职教会和《决定》对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提出的各项政策。2003年,教育部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职成教的支持,并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项目进行检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03年各地要继续加大投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设立和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落实《决定》明确规定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等有关规定。要按照《决定》的要求,确保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全额返还职业学校。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03年教育部要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在2003年到2007年,在全国建立500个校企合作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每个基地设立4个或4个以上相关专业点,每个专业点年培养培训200人,五年内培养培训200万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各地要组织、动员和支持相关领域的职业院校参加工程的实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根据实际需要,按照“适度发展、规范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方针,推动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要积极探索通过五年制高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各地要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下决心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探索和开设新的专业和培训项目,实现专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淡化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各地要狠抓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形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促进职业教育走扩大内涵、突出特色之路。示范专业要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联合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机制,探索更加先进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要加快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成果。

要重视和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制定、颁布和实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大纲”,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体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要在职业学校和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以敬业、诚信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各地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和创新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要对学生创业提供具体帮助和服务,提高

上一页[1][2][3]下一页

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各地都要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和创业教育基地。今后,无论在示范学校或在示范专业的评估中,都要把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情况纳入评估范围。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工程”,切实加强现有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各地都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5.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职成教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为职成教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深感振奋,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和工作的有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困难、问题和不利的一面,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加容

上一页[1][2][3]

2.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篇二

一、认真领会十七大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进一步提高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就为科技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明确了科技工作在促进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关键”,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全局要求和战略高度, 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的战略定位。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即要紧紧围绕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确定工作目标,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检验科技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 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二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即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经济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 找准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突破口和链接点,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作用。三是科技惠民成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来发展科技,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 让科学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和谐安阳县”的建设。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把科技工作真正摆在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总体要求, 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 把考核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形成“层层抓科技、人人学科技、事事需科技、发展靠科技”的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县域科技工作的任务和抓手, 进一步推进工作

“推动科技进步, 县乡是关键”。县乡科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此, 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推广。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科技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取决于能否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目前, 安阳县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 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成果找不到应用单位而被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找不到可应用的科技成果而四处奔波。其原因在于科技和经济的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 二者形成了两条并行线, 缺乏交汇点。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 建立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技术转移体制, 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高地作用, 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 在制度上突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企业和政府均肩负重大责任, 要根据各自的社会分工明确定位。企业方面应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主动意识, 即要积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 成为科技成果的生产方乃至转让方, 成为市场主体;二是期货意识, 即要敢于挑战风险, 把握市场商机, 早期介入。政府方面应发挥四种作用:一是政府以及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应增强服务意识, 发挥其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 建立必要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鼓励原始创新, 即对那些原创特征明显、人员素质出色、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科研项目, 给予重点扶持, 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三是引导企业参与, 利用有限的科技投入动员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努力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引导, 促进解决制约县乡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转化和应用。

二是强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科技创新, 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坚持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相结合, 不断增加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数量, 努力提高农村实用科技人才质量, 着力优化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结构, 逐步建立一支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实用科技人才队伍, 为农村基层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为此, 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要面向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增收和转移就业, 以培养乡土科技带头人为重点, 重视农民科技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县有星火学校、乡有星火课堂、村有星火带头人”的培训格局。要重点培训四种人:一是培养一批乡土科技人才、种田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青年科技带头人;三是培养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四是创造河南劳务品牌, 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另一方面, 还要面向优化城乡、工农科技要素配置, 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点, 推广科技人才深入基层创业和服务的创新机制。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 联合有关部门, 研究制定推动科技人员等优势科技要素深入基层的支持政策。支持有条件且有积极性的乡镇, 鼓励优秀实用科技人才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面向“三农”开展技术开发、转化、推广和服务活动。

三是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重点培育和扶持不同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科技专家服务社、农业专家大院等) ,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整合集成有关信息资源, 建立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体系, 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形成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投资和引进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能力建设, 为科技进步进一步提供保障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与广大科技人员必须加强学习, 更新观念, 创新思维,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为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增强学习能力。首先, 要在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科技政策方面上下功夫, 明确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提高科技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上下功夫, 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观察、思考问题,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指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能力。最后, 还要在业务学习上下功夫, 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二是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建设, 需要把上下左右各方面、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步调一致地推进科技工作。为此, 科技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 围绕经济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扑下身子, 换位思考, 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深入基层, 研究解决县乡经济发展中关键的、重大的、超前的技术问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充分发挥科技的技术支撑作用, 使科技工作找到、找准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篇三

一、近年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可喜的是,在各大板块发展普遍提速的情况下,广大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

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看,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从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来看,也呈现出趋于缩小的态势;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长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

2、区域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状况、投融资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随着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源富集区和输出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体制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3、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增长极(核)的形成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年来,各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纷纷形成了一批发展活力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突出的重点地区,成为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核)。

4、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加快发展,区域合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极其重要和活跃的力量。目前全国已建立了上百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这些区域合作组织已成为推动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5、区域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至少应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等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为了增强地方财力和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改善和加强。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区域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一是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二是区域开发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十分严重;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各地区自我发展的冲动,阻碍了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进一步做好区域发展工作的总要求。

(一)准确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间发展的协调性。不能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经济规模的差距,这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经济学中的要素报酬理论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都认为,生产力要素总是从回报率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动,人口也总是从收入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动,这种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有利于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一般来说,人均GDP趋于缩小的过程是呈倒U字型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GDP的地区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到后工业化时期又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我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确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当然,这种遏制不能采取劫富济贫、截长补短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要鼓励人的自由流动和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济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提供这些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的,也是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尽快改善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第四,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要努力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战略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才能真正做到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根本上理顺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格局。

在新形势下,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粗放的、遍地开花式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主体功能区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区域开发理念。之所以提出主体功能区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往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矛盾和问题。一是以往的区域划分线条较粗,很难使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任务落到实处。二是由于主体功能定位不清,导致开发无序、无度,单纯追求GDP增长,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不应该开发的地方也在大肆开发,一些应重点开发的地方又不注意集约使用土地等稀缺资源,再加上行政区划的分割,使得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三是区域政策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一方面,许多同志都认为一些政策的制定缺乏区域性,带有“一刀切”的色彩,这主要源于缺乏权威、统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另一方面,现行的一些针对不同板块的区域性政策,又往往造成区域间的攀比,每个区域都要求有特殊政策,最终的结果是造成政策交叉、效率下降。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

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在发展改革系统主要是由规划部门承担的,但我希望地区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们,也要主动参与其中并积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做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积极参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二是结合职能,加大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力度,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在主体功能区中的战略定位。

(三)当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

1、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全面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再新开工一批重点项目。继续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抓紧制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相关后续政策。坚持重点突破,积极推进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促进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带发展,积极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突出抓好特殊困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集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优势资源加工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继续支持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广播影视、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开发方式,全面落实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西部开发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巩固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继续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石化、钢铁、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完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产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沿海沿边开放和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继续做好经济转型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大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铁路、公路、能源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松花江、辽河、环渤海湾水域环境治理和黑土地整治,加大东北西部荒漠化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细化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出台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意见,组织研究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继续加强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重点推进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的城市群,积极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加快中部地区开发开放,组织做好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工作。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抓紧实施巢湖、淮河、丹江口等重点流域治理力度,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培育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竞争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继续协调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组织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重点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促进海陆统筹发展。

2、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一是处理好资源开发、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条件比较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不高,民生问题突出,即使有资源但也远离市场等。为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首先明确发展定位和战略,走符合自身区情的发展之路。在有条件开发的地区,要立足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不再考核GDP指标。

二是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各级政府要始终盯住提高人口素质工作不放松。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进“两基攻坚”,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鼓励优生优育,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加大对口支援特别是人才对口支援的力度。

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着力解决这些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要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一般性和专项性转移支付的力度,继续实施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三奖一补”政策,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提高资源输出地税费留成比例,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继续做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有关省市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地区司编制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区域规划。目前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已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正在抓紧上报。总体来看,这两个规划编的都不错。下一步,地区司和有关省市要全面总结这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认真组织好两个规划的实施工作。同时,要选择部分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跨省区地区和重点地区开展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抓紧编制完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适时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做好淮海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各地也要高度重视区域规划工作,特别是要组织编制本区域内重点都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密集区的区域规划。地区司要加强对各地工作的协调指导,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研究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机制,适时出台《区域规划编制与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区域规划编制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工作。要密切跟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效果,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继续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与四大板块相适应的区域政策,力争形成既能充分体现各个区域实际需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又避免出现各地区盲目攀比,造成各个区域都有政策、各个区域都没有政策局面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积极开展国土开发战略与政策框架的前期研究,开展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和促进经济圈、经济带形成的政策研究工作,完善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政策体系。还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抓紧特殊类型地区的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当前要着力抓好青海藏区、宁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和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同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抓紧做好新疆和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落实工作。

4、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

一是深化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要围绕加强城市群规划,重点深化城市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布局、区域政策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着眼于发挥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区域优势互补,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合作、环渤海经济合作等重点区域性合作的发展,积极拓宽淮海、中原、闽赣粤、北部湾、成渝、关中等经济合作区的合作领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其他藏区和三峡库区工作,拓宽对口支援的领域和范围,创新对口支援的方式和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发展,推动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加快技术转移和扩散。

二是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沿边开放,对于内陆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强大的潜力。要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拓展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图们江等区域合作的领域,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鼓励区域间联合制定统一开放的发展政策,形成整体对外的良好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根据区域合作的不同情况,鼓励建立国际间、区域间和城市间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积极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的沟通协商和组织协调作用。区域合作组织要逐步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做好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合作工作的主导作用,完善地方政府间定期协商交流机制,推进各级政府的合作交流部门建设,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四)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健全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就是要着力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着力促进劳动力和人口在全国的优化配置,逐步消除城乡、区域分割,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在内的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改变资源要素价格偏低的现状,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要特别注意研究人口流动政策,全国一亿一千多万的农民工,最终总要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人口政策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健全合作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就是各行政区域要积极开放市场,在保持区域之间有效竞争的同时,按照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要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加强协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

三是健全互助机制。健全互助机制,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先富帮后富的优良传统,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多种形式帮扶欠发达地区。要继续做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特别要做好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要创新对口支援的方式,要“授之以渔”而非“受之以鱼”,要帮助受援地区生成造血机制,而非简单的给钱给物。要继续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改善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人民的生活。要根据实际需要拓展支援领域,创新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效果,加大技术援助和人才援助的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

四是健全扶持机制。健全扶持机制,就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综合运用资金投入、产业政策等手段,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以建立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抓紧研究建立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科学有效的财税政策,以及相关的土地、金融、产业、人口等配套政策,使扶持机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篇四

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广东教育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2002 “”(12) 分类号: 关键词: 

★ 努力开创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加强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

5.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篇五

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意见》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将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意见》颁布和实施的重大意义

《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人民政协发挥新作用。通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推进各党派、团体、社会各界人士更加自觉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通过人民政协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通过人民政协的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广泛吸收各方面人才参加国家政权建设,有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总之,就是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

(二)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人民政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的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实施,集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对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发扬民主的形式,可以充分反映不同届别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同人大、政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工作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人民政协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和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实行“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真正体现了“大团结、大联合”;其次,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能够积极促进各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实行“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的原则,可以融合各种意见,能够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较好地理顺各方情绪;第四,把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及时发现并反映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问题,有利于防患未然,保持社会稳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二、《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就是履行自己的主要职能,只有在履行主要职能上有所作为,才能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作出应有贡献。《意见》近一半的篇幅,对人民政协如何履行职能作出规定,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一)《意见》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内容、主要形式和主要程序,这就为认真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提供了保证。《意见》首先强调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要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必不可少的。

协商于决策之前是政治协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只有协商在决策之前,政治协商才有可能免于形式,发挥其应有作用。《意见》强调,各级党

委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统一部署和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由党委统一部署和协调并组织实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这就保证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就能纳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程序,使政治协商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意见》从健全决策机制出发,科学规范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程序。这将从根本上避免和解决政治协商的随意性,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真正成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环节。

(二)《意见》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地位和内涵,以及具体要求,这就为搞好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奠定了基础。《意见》确定了人民政协监督的性质,指出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明确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涵,指出它既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的互相监督。

同时,《意见》在规范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而且明确要求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这些要求和措施的落实,必将有效地加大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力度,增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

(三)《意见》对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认真搞好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意见》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党政领导机关经常听取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作好工作的有效方式。《意见》还在明确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和沟通,为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对政协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和积极采纳,党政有关部门要密切同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协作和配合,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些规定,大大增加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感,也将使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更加活跃;更加富有成效。

三、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意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实质,通过学习,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力求使我们的认识上新高度,能力上新水平,工作上新层次。

(二)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贡献。《意见》明确提出,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政协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做好增进共识,稳定人心的工作,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下一篇:中学下半年科学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