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2024-07-09

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精选10篇)

1.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一

第三章 文字处理软件 Word 2003

第1节 Word 2003基本操作

【复习回顾】

引导学生回忆上机实践课所学内容:

1、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是什么?文本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

2、保持文件时文件名和扩展名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新建一个Word文档?

【学生及教学分析】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大多不是太熟悉,特别是文字处理软件,学生多未使用过。本章作为office的重点内容,包含了Word窗口菜单等基本操作,简单介绍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容易造成学完就忘的现象。所以,本章教学结合教学案例实例,在解决任务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吸引学生兴趣和参与,同步介绍操作基础知识,从而达到学生掌握操作的教学目标。

【新课引入】

通过制作一份通知为例引入本章课程。了解Word2003的启动退出,熟悉Word2003文字处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掌握Word2003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学会制作文档,一级格式的设置等。本节重点.word软件窗口构成

2.word文档的编辑和简单格式化

【授课内容】

1、认识Word 2003 启动:

(1)使用“开始”菜单

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即可启动Word 2003。

(2)使用桌面快捷方式

如果桌面上有Word 2003的快捷方式图标,可以直接双击桌面上的Word 2003快捷方式图标,即可启动Word 2003。

退出:单击“文件/退出”命令。窗口及其组成 1.标题栏 2.菜单栏 3.标尺 4.工作区 5.滚动条 6.工具栏

 显示或隐藏工具栏

Word 2003 提供了多种工具栏,根据需要

可将其显示或隐藏。如果要显示某种工具栏,可以单击“视图/工具栏”,在显示的级联菜单中单击要显示的工具栏,显示的工具栏前面都用“√”标记。如果要隐藏某工具栏,可再次单击该标记,使其前面的“√”消失。 移动工具栏

工具栏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可变的,要想移动固定工具栏,只需将鼠标指针移到工具栏左边的移动控点“”处,按下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就能移动工具栏的位置。7.视图切换按钮(详细讲解各种视图的特点)

在Word 2003中,视图是指在对文档内容进行编辑、浏览或者打印等操作时,Word 2003提供给用户的访问文档的方式。为了便于用户进行不同的编辑或者阅读需要,Word 2003提供了五种视图供用户选择,分别是普通视图,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阅读版式。除了上述五种视图外,在进行文档打印时,Word2003还提供了一种视图叫打印预览视图。

2、实例练习--制作请柬 制作封面

(1)新建一个word文档

 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新建空白文档”按钮

 单击“文件/新建”命令

(2)单击“文件—页面设置—页边距—方向(横向)”(3)单击“文件—页面设置—纸张—纸张大小(A4)(4)单击“视图—显示比例—整页”(5)单击“插入—分隔符—分页符”

(6)单击绘图工具栏“矩形”按钮(在第一页画一个和页面一样大小的矩形框),(7)双击矩形框边框—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填充颜色(红色)

(8)单击绘图工具栏“文本框” 按钮(无填充颜色、无线条颜色)--输入“请柬(72磅、字 阳文、黑色、符间距加宽25磅)

(9)单击绘图工具栏“文本框”按钮(无填充颜色、无线条颜色)--插入图片(郁金香)制作内页

(1)单击绘图工具栏“文本框” 按钮(无填充颜色、无线条颜色)----单击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输入 “尊敬的阁下”(竖向)

(2)单击绘图工具栏“文本框”按钮(竖排)--输入正文内容(并调整)(3)单击“格式—背景—填充颜色—渐变—预设—麦浪滚滚(斜上)“ 保存

3、实例练习

(1)新建一个word文档

(2)输入文本:在新建的文档中输入下列内容: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两部分。一级操作技能部分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使用、文字排版、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有的考生上机考试考得很好,可是成绩公布时却为什么没有及格?

一般情况下,考试当中要求考生将所有的题都做在自己的考生文件夹下,如果你没有将答案做在该目录下,即使你做的很好,也不会有成绩。另外在做完题后都应存盘,否则也会影响你的成绩。

 换行(Enter)

 分段(插入点定位到需要分段的位置,按回车键) 删除(Delete和Backspace) 标点符号(插入—特殊符号) 时间和日期(插入—时间和日期)

(3)保存:以“Word基本操作1.doc”为文件名保存在“E:Word实例”文件夹中。注: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

 保存对象是新建文档(二者没有区别) 保存对象是已存在文档

保存:按照原路径保存文件, 会覆盖原文件。

另存为:另外选择存储路径,原文件继续保留,修改后的文件是另外一个。

(4)分段与合段:将文件“Word基本操作1.doc”第一段中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共设 置四个等级”开始另起一段,使原来的第一段成为两个自然段;将最后两段内容合成一段。

 分段(插入点定位到需要分段的位置,按回车键)

 合段(删除段落之间的段落标记)

(5)另存为:并以文件名“Word基本操作2.doc”保存到“E:Word实例” 文件夹中。

(6)关闭文件:关闭文件“Word基本操作2.doc”。

(7)打开文件:打开文件“Word基本操作2.doc”,在文本前加上标题: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将插入点移至文本最前面,按回车键(Enter)空出一行,输入标题即可。

(8)移动、复制、删除:将正文中最后一段内容移动到正文中第一段位置,将调整后的正文中最后一段在原内容下面复制5次,将正文中第一段删除,最后以原文件名保存,并关闭该文件。

移动:选中--剪切—粘贴(Ctrl+X--Ctrl+V)

选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至新位置 复制:选中—复制—粘贴(Ctrl+C--Ctrl+V)

选中—按住Ctrl键的同时拖动鼠标左键至新位置

(9)插入文件:新建一个Word空白文档,插入文件“Word基本操作2.doc”的内容。插入文件是将另一个文件的内容插入到当前文档的插入点,这个功能可以将几个文档合并成一个文档。

1)将插入点定位到需要插入另一文档的位置。2)单击“插入/文件”命令,打开 “插入文件”对话框 3)在“插入文件”对话框中,选定要插入文档所在的文件夹和文件名。

4)单击“插入”按钮,即可在插入点插入选择文件的内容。

(10)插入脚注和尾注:将最后一段中的“基础知识”一词后添加脚注,脚注内容为:“占总分的20%”;在“操作技能”一词后添加脚注,脚注内容为:“占总分的80%”;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共设置四个等级”后添加尾注,尾注内容为:“摘自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站”。

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

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 尾注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

(1)将插入点定位到要插入脚注和尾注的位置。

(2)单击“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命令,出现“脚注和尾注”对话框。(3)单击“脚注”选项,可以插入脚注。如果要插入尾注,则选择“尾

注” 选项。

(4)单击“插入”按钮后,就可以开始输入脚注或尾注文本。

如果要删除脚注或尾注,则选定脚注或尾注编号,按【Delete】键即可。

(11)替换:将正文中前三段中所有“计算机”一词换为“Computer”。将文中最后三段内容中所有“计算机”一词设置为三号、红色、加着重号。

常规替换(选中对象--编辑—替换)高级替换(选中对象--编辑—替换)

1)选择范围。如果是对全文中的某个词或字替换,可以不用选择全文。但是如果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某个词或字替换,必须先选择范围。

2)单击“编辑/替换”命令,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3)在“查找内容”列表框中输入要查找的内容“计算机”,在“替换为”列表框中输入要替换的内容“Computer”。

4)单击“高级”按扭

5)插入点定位到替换为列表框中,单击“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的“格式”按钮右边的下三角按钮,再单击“字体”命令,如下图3-26所示。打开“字体”对话框,设置为三号、红色、加着重号,单击“确定”按钮。

(12)以文件名“Word基本操作3.doc”保存在E盘中的“Word实例”文件夹中。【小结】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Word 2003的启动、退出及窗口组成,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工具栏显示、隐藏和移动,并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格式刷的使用以及段落的概念、段落标记、分段、合段,查找和替换等的操作方法。【作业】

1、课本例题(制作通知、请柬和名片)

2、预习下节课内容

2.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二

【教学目地】了接影响厨房人员数量的因素,掌握人员数量的确定方法及选定原则 【教学重点】厨房人员数量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厨房人员数量的选择方法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堂常规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厨房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的餐饮规模、档次、经营特色和厨房组织机构设置,以及厨房的结构、布局状况,经与企业人事部门协商,决定员工的配备数量,确定各工种的用工比例,在岗位工作量与厨房生产总量相适应的基础上,通过考核、管理,使各岗位员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

二、厨房人员配备的含义

厨房人员配备的含义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满足生产需要的厨房所有员工(含管理人员)人数的确定。二是指生产人员的分工定岗,即厨房各岗位人员的先择和合理安置。

三、确定厨房人员数量的要素:

1.厨房生产规模:厨房的大小、多少、生产能力对人员配备起主要作用。

2.厨房的布局和设备: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生产流畅、岗位优化、货运路程、设备性能、功能配套等都能节省人员。

3.菜单与产品标准:菜单是餐饮生产和服务的任务书,菜单的品种、规格、制作技术、产品标准等影响厨房人员配备。

4.员工的技术水准:员工的技术全面、稳定、操作熟练程度影响人员多少的配备。5.餐厅营业时间:营业时间的长短、外卖、厨房班次等影响人员配备。

四、确定厨房人员数量的方法: 1.按比例确定

国外:30~50个餐位配备一名厨房生产人员

国内:高档次一般15个餐位配一名生产人员;小规模或特色餐饮一般7~8个餐位配一名生产人员。2.按工作量确定

总时间*(1+10%)÷8=厨房员工数 3.按岗位描述确定

将所有工作任务分解至各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满负荷界定,进而确定完成各工种、岗位相应任务所需要的人员,汇总厨房用工数量。

五、厨房岗位人员的选择: 1.量才使用,因岗设人

任职条件,素质首要,了接员工特长、爱好,照顾员工意愿,充分发挥员工才智和才华。2.不断优化岗位组合

以系统、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估为优化依据,兼顾技术岗位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

六、厨师长的遴选 1.优秀厨师长的特点:

⑴ 表扬工作积极、态度认真的员工及行为。⑵ 确定并坚持始终一贯的工作标准。

⑶ 理解下属,并对个别下属(如头炉及基层员工)有全面的认识。⑷ 以诚恳的态度听取下属意见。⑸ 向下属通告关于他们工作的进展情况。⑹ 明确指示工作的程序。

⑺ 旗帜鲜明地纠正低劣的工作表现。⑻ 懂得培养、使用、选拨、推荐人才。2.厨师长的素质要求: ⑴ 基本素质:

①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② 有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③ 有开拓创新精神。⑵ 专业知识: ① 菜系菜点知识 ② 烹饪工艺知识 ③ 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④ 实用美学知识 ⑤ 文化基础知识 ⑥ 财务知识 ⑶ 管理能力: ① 计划和组织能力 ② 激励能力 ③ 创新能力 ④ 协调沟通能力 ⑤ 有组织能力 ⑥ 培训能力 ⑦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本次课讲解了厨房管理中人员配备这一块知识内容,包括厨房人员确定的要素、方法。以及岗位人员的选择方法。这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并且要掌握厨师长的遴选方法和要求。其中厨房人员数量的确定方法是本次课的重点,选择本法是难点内容,都需着重掌握。作业布置:

3.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三

导入课程: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的平移有哪些,大家有没有留心啊?比如:“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了改变”、“手扶电梯上的人”、“笔直的铁道上行驶的火车”、“上下楼的电梯”等与平移有关的现象,可见平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

上述这些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形状、大小不改变。

必讲知识点: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分析平移定义,探讨“沿某一方向”的意义,其实质是沿直线运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实例,对理解有偏差的加以纠正。

2、平移的两个基本条件:(1)图形平移的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2)图形平移的距离可以是任意长度 3.平移的性质

根据定义得到: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必讲例题:

1、将一个图形平移后得到另一个图形,其中平移的条件是()A、在同一平面内沿某一方向平移 B、在同一平面内移动一定的距离

C、在同一平面内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D、以上均不正确

2、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和全等的三角形。

上课必练:(一)基础演练:

O1、如图所示,∠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33,求∠DEF的度数。

/////2.如图所示,将∠ABC沿射线XY平移至∠ABC,且BC与AB交点为D,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3.运用所过的轴对称及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一幅图案,或画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图案。

4.如图所示有两个村庄A和B被一条河隔开,现要架一座桥(桥与河岸垂直),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由A到B的路程最短。

(二)巩固练习

1.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A 位置 B 大小 C 形状 D 位置、大小和形状 2.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A平行 B 相等 C平行且相等 D 既不平行,又不相等

3.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不同 B 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 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相同 D 无法确定 4.如图,四边形ABCD平移后得到四边形 EFGH,填空(1)CD=______,(2)∠ F=______(3)HE=,(4)∠D=_____,(5)DH=_________。

5.如图,若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而得到的,则线段CD、AB关系是__________.(1)把图形向右平移7格后得到(2)把图形向左平移5格后到的图形涂上颜色。的图形涂上颜色。

(3)画出小船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4)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着做一做: 飞跃岛精品作业:

1.将长度为3cm的线段向上平移20cm,所得线段的长度是()

A 3cm B 23cm C 20cm D 17cm 2.关于平移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 B 经过平移对应角可能会改变 C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相等; D 经过平移图形会改变、3.把可以平移到黑色

位置的涂上颜色。

4.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教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多种)

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 总——分——总 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吗? 学生读图表、讨论

教师归纳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1.总量多、人均少。

讲解上一节课我要求大家课后去寻找和收集我们周围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将小组内所收集到的问题快速归纳起来,然后我将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陈述你们小组的情况。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既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5)生活中的有害废物(如:废旧电池、塑料袋等)乱丢乱放,造成环境污染。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很少,再加之对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板书 2.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针对你身边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自身的环境意识如何呢? 遇到以下情况,你将如何做

1. 在一个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你对你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的处理是 A 放在自己提兜或书包里带回去处理

B 随手扔掉 C 在僻静处扔掉 D其他

2.在你上学的路上,看到有正在向河中排放的污水或向空中排放废气,你会 A 去上学,不理睬 B 顺路向有关部门反映 C 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 其他

1. 人送你家一条活的大娃娃鱼(国家保护动物),你父母准备用它为辛苦学习的你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对此你将

A 与家人一起美餐一顿 B 不吃也不管

C 还给他人 D 与家人讲道理,将娃娃鱼送有关部门。2. 对于装过东西的塑料袋,你通常是

A 洗洗再用 B 扔进垃圾桶 C 其他 教师归纳总结

根据刚才的自测情况,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1)向社会和自己熟识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自觉做到节约用水和用电,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将它们送往废品收购站。(3)不乱丢弃有害的废物。

2(4)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同时,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是否关好,塑料袋等有害废物是否存在乱丢现象,是否有破坏学校花草树木等不良现象,等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不仅知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而且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我们应如何自觉地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再次强调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保护和发展环境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总结练习

请大家完成以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荒山、戈壁、沙漠均不是自然资源 B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 许多生物资源的分布虽不均衡,但也有规律 D 目前地核中的铁、铜等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2. 提高和扩大自然资源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 控制人口数量 B 探索和开发新资源

C 大量进口原材料 D 大规模开采我国现已探明的矿产。3. 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的位次及人均占有量占世界的比例是

A 第二位、1/3 B 第三位、1/2 C 第三位、1/3 D 第四位、1/3

5.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技能要求:(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道德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水体的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

3、水平衡原理及应用。教学难点

1、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水循环的意义。教学媒体

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示: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有丰富的水)

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设问:

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2、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3、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自学。

教师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图(教材第 58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引导]问题3: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教师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 [学生回答]冰山是陆地水资源的主体。

[教师追问]冰是否方便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不便使用。

[教师设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思考] 讲解: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

[教师提问]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学生回答]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知识补充]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深化思维]陆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运动,也在促进陆地水资源更新转换方面与水循环运动发挥着异曲同工的效应;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和转化规律,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发生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呢?目前造成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呢?

[总结]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胀、过度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人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板书设计:略 课后练习:

1、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

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 B.使海洋水体更新 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 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

2、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

A.陆地循环 B.海洋循环

C.海陆间大循环 D.地表水、地下水互补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长江水 B.台风 C.刚果河 D.昆仑山冰雪融水

4、.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5、读我国四条河流径流量图回答:(1)A河流在4月份出现涨水主要是由于靠 _______________ 补给的结果。

(2)B河流主要是靠___________ 补给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D两河流中,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是______ 河,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条河流中,水量最大的要数______ 河,最小的应该是________ 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择填空)A.A河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B.B河是长江中游段 C.C河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D.D教后记:

6.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

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讨论法、阅读法。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谁在分享晚餐?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过渡: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臭氧层破坏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 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问题: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7.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七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本章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讲究合理膳食等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为学生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等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减少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能力目标:

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课前准备

教师:轻松愉快的音乐

学生:收集有关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展示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为什么水分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说,女人是水做的。今天老师要说,不仅是女人,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二)新课教学 活动二:自学导读

1、水

讨论;水除了是人体细胞含量最多的成分外,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归纳:[1]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倡议:为了大家的健康平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设计实验;证明食物中含有水分

过渡:要保证健康生活,只是多喝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奇怪的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2.维生素

100多年以前,生理学家认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是蛋白质、糖类、脂肪和水、无机盐等五类,后来才知道食物中还有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必需的。人体对这类营养物质需要 1

量很小,但它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引起疾病。这类营养物质后被科学研究工作者所证实,命名为维生素。

活动二:合作探究

讨论:(1)维生素种类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出来。

(2)你知道哪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故事:1740年,英国人安森带领1955名船员乘5艘船作环球航行,在1744年返航时丧失了1051名船员,其中一半以上的船员死于坏血病。1747年,英国医生林德建议远航的船员每天实用橘子和柠檬,此后再没发生因坏血病死亡的船员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问:有的婴儿皮肤苍白,多哭闹,易出汗,出牙、走路晚,下肢呈‘X’形,这是佝偻病患者的典型表现,这是缺少一种维生素造成的,你知道是哪种吗? 3.无机盐

活动三:合作探究

回顾:骨的煅烧烧掉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什么? 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讨论: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归纳:(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例如:无机盐中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原料。缺少会引起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等疾病,注意补充含钙的食物;

无机盐中的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少会引起贫血症)

(2)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

教师: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是因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症状就可消除了。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也都是“加碘盐” 4.纤维素

提问: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多补充哪类食物呢?

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什么作用呢?

特别指出:纤维素是一类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糖类,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之一。

教师:通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学习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有挑食毛病的同学是否认识到了挑食的危害? 总结:

1.食物中可供人体利用的成分,通常称为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2.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一定的作用。归纳起来对人体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细胞的成分和组织更新的原料,如蛋白质、无机盐等;二是提供能量,如糖类、脂肪等;三是调节生理活动,如维生素等。

3.绝大多数食物虽然都含有六类营养物质,但每种食物的含量不同。一般说,谷类食物含淀粉多一些;肉类食物含蛋白质、脂肪多一些;蔬菜水果类含维生素、无机盐多一些。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总结

练习反馈A: 填写下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3)

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二、维生素A缺乏时夜盲症 B1缺乏时脚气病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

8.第一节质量习题一 篇八

第一节质量习题一

一、是非题

1.克是质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 ( )

2.2千克冰和2千克铜的质量相等. ( )

3.一物体从上海带到北京质量是不变的. ( )

4.有的物体没有质量. ( )

5.任何物体都有质量. ( )

6.695克=695÷1000克=0.695千克. ( )

7.固体、液体都有质量,有的气体没有质量. ( )

二、选择题

1.某物体质量是40000克,这个物体可能是 [ ]

A.一头小象 B.一只鸡

C.一只山羊 D.一只生梨

2.下面几种说法中表示物体质量的是 [ ]

A.5分米3的酒精 B.5千克的大米

C.12个鸡蛋 D.50℃的水

3.在下面所说的几种情况中,质量有变化的是 [ ]

A.由于瓶口打开,装在容器内的酒精经几天仅剩下一半

B.把铁块压成铁板

C.铁块熔化后铸成零件

D.把铁块从广州带到上海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木头多一些,而1千克的水蒸气比1千克水多一些

B.装满液体的容器,温度升高时液体从容器中流出,说明质量增加了

C.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质量就要改变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物态变化而改变

三、说理题

1.平时说的“30吨质量好的钢材”、“质量30吨的钢材”两句话中质量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哪一句中质量的含义是物理学中的含义?

2.质量为2千克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有人根据这一事实得出它的质量也变大的结论.这种说法对吗?

质量答案

一、1.×;2.√;3.√;4.×;5.√;6.×;7.×

二、1.C;2.B;3.A;4.D;

9.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计划 篇九

第一节 第二课时 溶于水的吸放热情况 乳化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2、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理解洗洁精和汽油洗油污的不同原理 教学重点:乳化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定义

2、溶液特征及含义

3、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过程

4、判断是否为溶液并判断溶质和溶剂

①碘酒、医用酒精、白酒、硝酸钾溶液、硫酸铜溶液、

②澄清石灰水、豆油的汽油溶液、花生油的丙酮溶液、

③冰水、面粉水、泥水、油水

(思考):泥水、油水是否为溶液,为什么?久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点拨):

一、溶液与浊液的对比:

溶液

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于水中物质的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分散于水中物质的状态

固、液、气

分散于水中的粒子 分子或者离子

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

振荡后现象 澄清透明 浑浊,液滴分散 浑浊,固体悬浮 久置后现象 均一、稳定

不稳定,分层上浮

不稳定,沉降

应用

举例:

1、乳浊液:油水、牛奶 2、悬浊液:泥水、面粉水 二、乳化作用、乳化剂: 1、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像洗衣粉、洗涤剂、肥皂等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物质 ※与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不同! 三、物质溶于水常伴能量的变化: P65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注意控制变量,学生讨论决定 (实验步骤): 1、2、

(实验记录): 水的温度T1 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T2 T2-T1

水的`温度t1 硝酸铵溶液的温度t2 t2-t1

(实验结论):

1、溶于水吸热的物质:硝酸铵

10.第三章第一节习题教案 篇十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具体要求:

1、学习应落实在图上,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示意图”

2、学生应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不要求对三种水循环作出划分。

3、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要求是“说明”;

5、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重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

1、先让学生了解水圈中各水体的类型、比例,并指出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然后介绍水循环的范围,及三种水循环的种类;最后介绍水循环的意义;

2、教材详细介绍三种水循环的名称及划分,与课标相矛盾,在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景观图,认识各种水体,了解各水体的比例关系 问题:

1、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

2、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3、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 承接:

1、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是哪一条?

2、诗人对长江的描述:“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何总不见长江流干呢? 学生讨论

(二)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2、这些主要环节都经过了哪些圈层?

3、蒸发和降水这两个环节都发生在哪些地区?(说明这两个基本环节既发生在海洋上也发生在陆地上)

4、海洋和陆地的水循环是否完全独立?是哪些环节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海陆水循环的水汽哪个较丰富?

(说明陆地的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运环节有关)

(三)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讨论)

1、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为何长江水至今仍源源不断?(说明由于海陆间存在水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长江水才源源不断)

2、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3、为何近岸大陆架的渔产丰富?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沿海与内陆气候与生态的差异

(四)知识迁移:活动(书P60)

上一篇:描写夏天写景作文下一篇: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